Tuesday, December 06, 2011

我看《階級問題》

有熱心網友以電郵告知我有一篇刊登於十一月十四日的《明報》上的專欄文章,名為《階級問題》,以下是我找到該文章在明報網站上的網址(但只限訂戶才能看到全文):

階級問題

文章內容源起於本地大學宣報取錄IB和GCE A-Level尖子,因為這些學生一向都經非聯招途徑入讀本地大學,而可以在本地讀IB或在外地讀中學考GCE A-Level的學生,家境都至少是中產或以上,所以作者便引Facebook論點說:「有錢人便可以贏在起跑線」,文末更控訴這樣是否公平。網友問我對這篇文章有什麼意見,我看過之後,覺得回應很值得和其他網友分享,所以便在這裡另寫文章回應了。如果網友可以找到這篇文章,可以先去看看,之後再來繼續看以下的評論。

文章首段以Facebook論點說:「有錢人便可以贏在起跑線」為末,暗示IB和GCE A-Level是有錢人才會考的,而起跑線則是晉身大學。首先,我不知在普遍香港人心目中,什麼是有錢人,GCE A-Level只是一個考試,只要交應考費便可以參加考試,所以不是什麼有錢人才可以考,至於IB課程,香港的確大部份採用IB課程的都是國際學校,而國際學校的學生又的確多是富家子弟,但如果再看清楚,雖然沒有受政府資助的官津或直資是採用IB課程,但是香港的確有如啟思或蔡繼有等平民化的私立IB學校,所以不是真的是有錢人才能讀IB課程。我的女兒是讀蔡繼有學校,但我並不是有錢人。另外,就算真的是贏在起跑線,但是真的可以贏到尾嗎?這個從來沒有保證。

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將讀政府主導的新高中課程,再跟著以聯招方式考大學,和循規蹈矩拉上關係,彷彿跟著政府所定的路走的便是「循規蹈矩」,所有不以這條路走的,便不是「循規蹈矩」嗎?作者似乎要將所有不經聯招的學生當成破壞跌序的壞份子。我會覺得,讀新高中課程是一條路,到外國留學是一條路,在香港讀IB課程又是一條路,所有香港的學生都可以選,當然有些路是免費,有些路是自費的,有些平和有些貴。是否公平?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的地方,有經濟能力的比沒有經濟能力的可以有更多選擇,是無可厚非的。這和以前的中學畢業生考不到本地大學,家長便自費或子女半工讀的在外國讀大學,學成回到香港和本地大學的畢業生一同找工作做的情況差不多。外國那麼多大學,差不多有錢便可以到其中一間讀,本地的大學難考,我們會否說這些留學畢業生搶了本地大學畢業生的職位呢?

另外,作者提及聯招和非聯招配額和不同學習途徑的難度。首先,聯招是供讀新高中主流的學生聯合報讀大學,而非聯招的是供本地並非就讀新高中的學生,和非本地的學生報讀大學,其實是否經聯招只是報考大學的方法,設定配額是為了什麼,亦簡接去問,本地大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相信很多香港人會說,本地大學是用納稅人的錢建立和運作,當然是要服務香港人,這個我同意,但是怎樣才是服務香港人呢?培訓香港人子弟,令更多香港學生成為大學生是一種服務方法,而為香港提供更高質素的大學畢業生,又是另一種服務香港人的方法,前者的做法是盡量收香港人的中學畢業生,後者則不理會國籍或經什麼途徑,總之是成績好的學生便取錄(怎樣才是成績好的學生,以下再討論)。冷靜和理智去想一想,後者才是對香港長遠來說最有利的。現在是知識型經濟的世界,只有能匯聚人才的地方才可以持久發展進步,所以大學以取錄到人才為最先決條件,實是大勢所趨,也是合理的。因此,設定硬性的聯招和非聯招配額,是不設實際的。從家長角度,當然以自己的子女入到大學為重,但是大學從自身和香港整體利益去想,便不應設立配額了。另外,更要明白的是,很多在本地讀IB課程的學生,本身也是香港人,他們由小到大都是自費學習,到讀大學時才跟其他香港學生一同享受本地大學的教育,是非常合理,而如果新高中之外的教育真的是比讀新中高為好,大學更應取錄他們。如果其他家長覺得為什麼新高中這樣不濟,便應向教育當局反映,而不應著眼於取錄優良學生的大學收生制度。

至於難度方面,世界上有不同的考試制度,當然當中取高分的有難有易,但是大學本身也不是盲目去收其他考試制度的學生,大學會自行評核不同考試制度,設立對應的成績要求,不是簡單的說拿到A便會取錄。我記得我中學會考時,英文科便有Syllabus A和Syllabus B之分,當時所有人都知道,Syllabus A的成積是比Syllabus B的成績低兩級,所以考Syllabus A得A的,只會當是Syllabus B的C來看待。所以,不應以為拿到同樣數量A等成績的,便有同等取錄機會,大學會自行調節的。最後,也許普遍的想法是,外國的課程是易的,本地的課程是難的,便請先看看IB DP的考試是怎樣評核,和新高中相比,我自己便會覺得IB不是想像中的那樣易讀和易拿到高分。最後,現在大學收生,大都要求考生面試,所以最終能在公開試拿到高分的,也得在面試時公平競爭。所以就算不同考試有難度之分,考入大學的難度是一樣。

文章的第三段說大學資助委員會應正視大學取錄非聯招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首先問一問,設立大學資助委員會的目的是什麼?讀新高中的學生是香港人,在本地讀IB課程或考GCE A-Level的,也有香港人,所以只要他們可以達到大學的要求,大學資助委員會便應資助,對於非香港人,有些是自費的,有些尖子是拿獎學金的,這也是大學慣常的做法,沒有什麼問題。

作者在第四段說大學取錄更多的「國際學生」便叫做更國際化,可以提高大學的排名,那麼那些不理學生成績,什麼學生都取錄,整間大學好像聯合國的大學,排名便會很高嗎,我相信很多所謂「野雞大學」便是,但我沒有這樣聽過這些大學的排名很高。我想,大學的排名,主要是看學術研究成果,例如大學所發表的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數量,至少也和畢業生的升學就業情況而決定,以取錄什麼學生來決定名次,本地大學之間比較便會這樣做,國際性的大學排名則不會這樣吧。

第五段簡單的說大學取錄少些聯招學生,考得入的聯招學生成績便會更好,這個不是必然的,可能只是聯招的學生可以達到學系要求的人數少了,例如學系不再受歡迎,報考該學系的人數少了,可以取錄的學生便減少了,所以便可以是少收了聯招學生而整體收生成績沒有改善。另外,如果學系為求聯招學生的成績亮麗一點,報考學生的成績沒有進步,而少收了聯招學生,的確可以少收了經聯招成績差的學生,令整體經聯招考入的學生成績高一點,但是以現在學生便是錢(等於政府資助)的大學教育,每個學系總想要收足學生,越收越多學生,學系資源便越多,更可以增加人手。所以為入學成績而少收了聯招的學生,學系少收的學額是否便捨棄?如果真的是這樣,其他學系還不即時爭取去了?學系越來越縮,系主任如何跟大學交待?如果用非聯招學生填補少收的學額,而又如果非聯招的學生並不是高質素,這些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也不會好,學系會想到,如果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好,其影響遠比改善收生成績為重要,再者,畢業生質素差,能成為研究生做學術研究的畢業生質素也差,學系沒有質素高的研究生,其學術研究水平誰來維持?學系能有好的學術研究,得到資助的機會和金額也會增加。由此可見,學系是絕對不會因為要改善聯招收生成績,而有學額不收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去收質素好的學生。

在第六段作者說不同的考試拿A的難度不同,含金量不同,這個我同意。這現象對大學負責收生的職員是一個難題,但這是他們的難題,也是他們的責任,他們自會為不同考試定收生標準,所以這段和主題關係不大。

最後一段,作者一開始便說「非聯招」配額多,這個之前討論過,配額之說對大學是沒有義意的,一個學生如果是有能力,考新高中、IB或GCE也可以得到好成績,大學見到學生的成績好便取錄就是了,如果我是負責收生的,我才不會理會學生是讀什麼的,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證明他是真材實料的,取錄好學生,畢業生便表現更好。至於讀傳統學校做填鴨多年,到應考公開試時靠天皇補習奪A,再到大學面試時,在數位大學教授前能否真的證明自己是有真材實料,便真的要由家長去想想了。跟著作者再說經非聯招所考的試較易,這點也在之前討論過,公開試是有難易,但在考大學時,大學便定會設立一個他們自己覺得均等的入學要求,所以入學較易也不成立。

在文章最末,作者控訴那些能拿IB/GCE等考試成績考入大學的現象,是否公平。再討論下去之前,請想想什麼是公平?對本地參加新高中考試的人,當然覺得最好本地大學的所有學位都是給本地考新高中的學生,因為他們是納稅人的子女,如果反而取錄了其他考試制度的學生,便是不公平,對,這是不公平,是從有子女讀新中高課程的本地家長角度來看。如果大學要堅持聯招和非聯招學額,就算有比新高中學生成績更好表現的非聯招學生,大學也不能取錄,白白放棄了一個人才,或那學生由另一間大學取錄了,這樣硬性的配額,對大學來說是否公平?我覺得是不公平。如果所有大學都因為硬性配額而有些好學生不能在香港就讀大學,轉而去了鄰近地區的大學,如新加坡,之後更在那裡落地生根,發展他的事業,香港這樣失去了人才,又對香港是否公平?香港能多收一個人才,長遠是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利,最後受惠的是所有香港人。

公平的問題亦令我想起Bill Gates的名言:

Life is not fair - get used to it.

我這樣說,不是要去勸人「認命」,而是希望讀者明白,世界是沒有絕對的公平,每個人都有其心目中的公平。我只可以說,有經濟能力的是比沒有經濟能力的多選擇,這是現實。我可以說,香港已算是世界上相對地比較公平的地方,例如現在富家子弟唐英年和草根出生的梁振英爭做下屆特首,姑勿論誰得到較多「祝福」,但兩者不同出生可以同場爭競,可見這已是某個程度上公平的顯示。在教育上亦是,就算是草根的學生,只要努力,就算是讀新高中課程,就算別人比自己有更多資源,有更多機會,也可以名列前芧,出人頭地,在香港,別人不能(輕易)用金錢取去別人的機會,這已是我們香港人在香港成長生活的最大祝福。家長與其將心思放在公平與否,更要將社會分為不同階級,而自己則對號入座,倒不如教導子女認清自己的限制,努力向上,也可以有成功的一天。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为你这篇文章鼓掌~
世界没有公平,如何在有限资源做得最好便要靠自己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