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1

香港的學券制

之前一篇文章談過,簡單的學券制,將商業原則引入教育制度,是不可行的,最明顯的原因是學校會將整間學校的重點都放在增加本身對家長的吸引力,但是學生的所需是要全面的教育,所以引入商業原則,只會令學校變成本末倒置。而學券制令家長變成消費者,對學校只會有越來越多要求,長遠令學校和老師吃不消,最終受害的便是學生本身。話雖如此,但是香港的確實行某個程度上的學券制,最明顯的是幼稚園的學券制,另外,香港的直資學校,其實也是變相的學券制。既然學券制是有問題的,那麼香港所實行的學券制,和純學券制有什麼分別,是否也存著差不多的問題呢?

首先香港幼稚園的學券制,和純學券制相比,分別在於可以接受學券的幼稚園,必須為提供本地化課程,和學費必須在某個限額之下,換句話說,那些學費高或國際化課程的幼稚園,便不可以接受學券,學券是定額的,家長還得付出餘下的學費金額,因為家長還須付出學費,幼稚園所收取的學費又不同,而且選擇可用學券的幼稚園,也不是熱門的國際化幼稚園,所以想享受學券的家長,大都會選擇家居附近的幼稚園,沒有形成惡性競爭。對於不能用學券的幼稚園,主要是因為他們所提供的課程並不是教育當局所定的本地化課程,既然這些幼稚園不能用學券,也不會令部份原想讀本地化課程幼稚園的學生轉為讀國際化課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幼稚園的學券制的確能達到資助家長的目的。

另外,幼稚園學券制之所以沒有令學校和家長的關係變成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關係,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對幼稚園還是求過於供,很多可以用學券的幼稚園,求考學生的人數也多於學位,所以沒有出現幼稚園委曲求存的現象,學校還是可以用跟從他們的教育理念去辦學。

直資中小學的財政來源便真的和純學券制的相似,沒有校區之分,家長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學校亦可以向家長收取額外的學費,還預留部份資金來資助經濟有困難的家庭。某個程度上,直資學校也真的要提高他們對家長的吸引力,希望家長會選擇他們。因為直資學校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向政府取回等同政府對一般學生所提供的資助金額,而且很多學校也是從官津學校轉為直資學校,這些學校可以以官津模式運作,表示他們只靠政府資助也可以運作下去,當轉為直資學校,人數不變,所以基本上學校可以從政府那裡得到的資助是沒有減少,但很多學校之後便會收取額外的學費,學校可以利用多收的學費來改善教學質素,例如增加老師人數,增加支援職員以減輕老師教學以外的工作,所以,直資學校理論上是可以比官津學校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部份直資學校是新成立學校,他們標榜新教學模式,良好外語語境,令人感覺和傳統官津不同,而其餘的直資學校,便由原來的官津學校轉為直資,他們多是傳統名校,所以亦令家長趨之若鶩。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直資學校可以自行選擇學生取錄,所以學校可以選擇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入讀,加上學校又的確可以有更多資源去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教育果效也當然比較好,良性循環之下,直資學校便令家長覺得是品質的保障。直資學校求過於供,亦令學校無必要對家長無理的要求妥協,可以採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去辦學。直資學校接受學券制,亦即某個程度上以商業原則來運作,便得明白自己必須要保持吸引力,包括學校的名聲(是否名校和畢業生的成就)和學生的表現(例如校際公開比賽,派位結果和公開考試)。學校的名聲決定於學生的表現,所以學校便得盡量改善學生的表現,學校可以選擇取錄的學生,學生本質已經是比其他普通依派位的學校為優勝,更加上有能力和肯付出額外學費的家長,也許比普通官津學校的家長更緊張子女成績和有資源去輔助子女學習,所以直資學校的學生表現,理應會比普通官津的學生為佳。

在家長普遍認為直資學校便是較好的,甚至部份家長會覺得最好能入讀直資或私校,在沒有選擇下才會考慮讓子女入讀官津的情況下,直資學校的投考人數遠超過學額,所以學校和家長的地位至少是半等的,學校可以採用自己想實行的教育理念,老師亦不須委曲求存,亦因此,直資學校這個類似學券的制度,才不會導致出現類似日本很誇張的「怪獸家長」。

從學校辦學角度來看,幼稚園學券制沒有令改變學校和家長的地位,亦真的可以逹到資助家長的目標。但是從現實升學角度來看,則很值得檢討。首先是因為學券只能應用於採用本地化課程的幼稚園,所以程度比教導國際化課程的幼稚園為淺,尤其是英語的水準。但是到升小學的時候,姑勿論是官津或直資私校,學校對學生的語文要求卻很高,所以讀本地化幼稚園課程的學生,便有一段很長的適應期去適應突然而來很深的小學課程,適應期還不是最重要,因為每個學生也有適應期,最大的問題是,家長心儀的小學,越來越多轉為直資,學生根本不能靠派位入讀,所以可享學券的幼稚園學生,除非家長有額外的支援,否則便給讀國際化幼稚園的學生比下去,不能考入直資小學,感覺是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心儀而受政府資助的直資學校,便不能簡單的靠讀可享學券的幼稚園,即是在中小學要享受較好教育,幼稚園便不要享受政府資助,理念上是有點怪怪的。問題是小學課程過深,還是幼稚園學券制的限制已不切實際呢?或許兩者皆是。

對於直資的中小學,學生的升學途徑是和官津的一樣,意思是一樣要考相同的公開試和評核,到最後還是成績先決,對大部份學生來說,不論是在那裡就讀,還是得努力,才有成績,和就讀於官津學校,實質上沒有大分別。所以如果有一天,家長終於發現直資學校,和官津學校其實分別不大,但是卻要付上額外學費時,也許便會越來越多學生走回官津學校,到時那些收生不足的直資學校,便會有殺校的可能了。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坦白講, 以學卷講直資中小學, 從一個家長角度, 沒有太大感覺因為每一個月也要交學費, 如果用交學費來扣稅,會感受到孩子在幼兒園讀書的好處。但直資學校與官津中小學校比較,我相信學生從體驗學習上一定有區分,所以單從以成績作為比較,我認為不太全面, 而且從體驗學習才配合世界上需要。反過來說, 官津以"交數”推學生成績, 到最後學生变住宅男、住宅女, 填鴨還是我們想要嗎? 如果官津學校可以做到學生有體驗學習之餘又可以推學生'交數', 直資可以死得!

Herbert SHIU said...

政府對教育的資助以什麼形式實行,實質上是一樣的,很多直資學校每月千多元學費,全班學生所收來的學費,還不足支付兩個班主任的薪金,所以政府在背後對直資是資助了不少的金錢。

對於直資,我可以說,除了同學的家庭背景大部份都是中產或以上之外,和官津相比,其實分別不大,尤其是那些沒有一條龍中學的直資小學。很多直資學校說是活動教學之類,就算是真的,到小三開始,要應付TSA,也得開始要求學生多操練,即多做練習,可能會比其他官津學校教深一級。

至於「交數」,很老實說,有那一間學校最後不用交數呢?記得我曾提過優才學校的例子,當家長發現會考成績不突出,有家長已經放棄讓子女入讀,公開試成績,升中入讀那些中學,這些便是家長想學校要交的數。既然如此,結果不論學校是官津或直資,最終都是交數了。

我認識有讀直資名校的孩子,放學後便是不斷補習,參加課外班,跟讀一間教得深一點的官津,分別不大。如果說是有體驗,例如什麼多元教育,音樂體育等等,也許是家長在課後給子女再去參加不同的音樂體育班吧,也是家長本身所提供的資源。

現在的家長,還是覺得直資高人一等,比官津好,是質素的保證,但到某一天,當家長們發現,其實要付學費的直資學校,還不是和官津一樣時,直資是真的有危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