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十七和十八日(二零一二年三月十七及十八日),是蔡繼有學校的開始日,今年是學校成立的十周年,可以想像學校會更重視,現在已看到很多學生都參加了不同的彩排,稍後老師和家長也會加入,預備在當日表演,而相信老師和家長稍後便會走在一起,合力籌備當天的攤位遊戲。
根據現時學校提供給家長的開放日程序,十七日(星期六)會有表演和攤位遊戲,而十八日(星期日)只有晚上的十周年表演,似乎對於校外人仕,星期六下午是較理想的參觀時間。來往蔡繼有學校的交通,一向都是一個難題,校園外沒有泊車設施,很多駕車人仕會泊車在校園門外路邊,但卻阻礙了附近居民出入,所以當天定會有警方來協調交通(即是來抄牌,甚至拖車)。最近校園的公眾停車場是在大埔道於赫德傑道和金山郊野公園之間靠山的一個兩小時咪表停車場,由那裡步行到校園大概要十分鐘,但開放日當天,家長和校外人仕需要泊車的人不少,有可能需要在那裡等車位。記憶所及,在大埔道往沙田方向還有兩個咪位停車場,但是卻遠得多了。
所以,撘巴士是比較方便的,經過學校的巴士有81、86B以及72,也有來往大埔、上水等新界和市區的小巴經過。 乘巴士和小巴的,可以在赫德傑道站下車,步行五分鐘便可到達校園。記得學校也有安排穿梭巴士來往九龍塘和校園,也許學校稍後會在網頁公佈交通的安排。至於乘的士的,我則覺得在九龍塘又一城的士站是比較直接方便(在九龍塘火車站那一個的士站上車,便要駛出窩打老道,行程會遠一點),亦曾聽過有建議在深水埗港鐵站於長沙灣道向旺角方向上車,的士便可在轉入南昌街再轉入大埔道亦可。
如果時間許可,也可以在早上先到金山郊野公園(馬騮山)行山,在水塘邊行個圈,可和經過的馬騮拍照,路平有樹蔭,兩小時內便行畢,之後再在凉亭野餐(小心有馬騮來搶食物),之後再由金山郊野公園行回學校參觀開放日,需時半小時之內。行山加上參觀開放日,也可以是一整天的家庭活動吧。
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Saturday, February 25, 2012
再談官津學校
每次當我接觸官津學校時,都會驅使我思想同一個問題,便是直資私立學校憑什麼或為什麼需要額外向家長收取學費,而這些學費又是否值得的呢?
去年年底,參加了一間第一組別津貼中學的週年表演晚會,當中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們的樂團表演,人數之多可以把整個大學會堂的台上坐滿,聲勢浩大,水準如何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但參與樂團的人數眾多,這令我覺得學校的學生除了可以應付學業之外,還有空間去參加樂團練習。同晚另一個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英語話劇,由新入學的中一學生在入學前的暑假參加英語話劇營彩排,話劇中的英語對白也很不少,學生也應付得到,令我想到不單是國際學校或直資私校的學生的英文水準才高。那麼,父母要付出學費來讓子女入讀語文水準高的學校,是否有這些的必要呢?
之後,我又參加了同一學校的畢業典禮,因為是英文中學,整個過程都是以英語進行。期間,有一位該校剛畢業升讀了本地大學醫科的畢業生致辭,演辭內容是他進入大學醫學院之後,見到其他同學,有些甚至由名校升讀的,他們的行為不是很好,亦覺得他們和自己由一間地區英文中學升讀沒有分別,甚至因為自己在中學階段有宗教教育,所以言行還比他們好。這令我想到,不論那些學生在中小學時的起跑線是怎樣,他們到大學時,再次起步的起跑線又是一樣了。
我以前任職講師時所教的學生都是大學生,之前慶幸更有機會去到一間官津中學當了數日代課老師,令我可以親身接觸一下官津中學的學習情況程和親身觀察官津中學的學生是怎樣的。我只負責代中一級的其中一科,又因為是代課,不用負責任何教務,可以輕鬆地旁觀整間中學。
這間中學是一間在該地區的第一組別中學,因為升中派位是單靠學業成績的,所以第一組別中學,可以理解為該中學所取錄的學生,全為該校區最好的三份之一學生。而我在課堂中所見,首先是言行舉止都很乖,所以整間學校的校風很好,老師也不用花太多時間來管理課堂秩序,可以用大部份時間來教書。可見入讀第一組別學校的學生,是的確有過人之處;又可以這樣理解,以現時的課程來說,除非學生真的是聰敏過人,否則在沒有家長關心、幫助和催谷,真的不是容易的便可以進入第一組別,所以被界別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一是聰明或勤奮過人,一是學生有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學生,較易教和較易得到好成績(當然這和母親是女人一般顯淺),言行也較好。當家長一窩蜂的擁戴第一組別中學(多為以前的英文中學),我可以說,第一組別中學的老師未必比其他組別學校的老師教得更好,但是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學生,同學是天資較好和品行較好的孩子的機會比較大,亦因此整間學校的校風也比較好。
另一方面,我亦看到因為第一組別是同區所有學生的三分之一,在派位時他們被派入心儀學校的機會是均等的,所以第一組別的頭一個學生和同組別的最後一個學生都有同等機會考進同一間心儀學校,所以在班內所見,同是第一組別學生,能力亦有參差。反觀直資私校,如果他們是用面試甚至筆試來選擇學生,他們可以選擇所有報考學生中(可以跨區的),能力最高的某個數量學生來填滿所有學位,選擇學生過程當中不涉及任何隨機抽獎成分,所以他們可以把考生以他們的能力排序,跟著選擇能力最高的學生入讀,所以收的可能只是所有考生最好的一小數,例如半成。由此可見,官津學校和直資私校之間,選擇學生已不是一個公平的過程,因此直資私校的學生最終可以考到較好的公開試成績,也是應該的。
語文方面,我想被評為第一組別的學生都是那些可以以英語學習的,亦即這些學生上堂是可以聽得明老師以英語教授,這點在我代課期間是肯定的。但是我所見到的,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流利的以英文表達自己的意思,部份是聽得未必講得。另外,在雞蛋內挑骨頭的說,這些學生在小學階段除了校內數名NET之外,又或他們的家長在背後投入資源找外國人教授英語,或自小看英文電視節目,他們沒有模仿外國人發音,和練習日常英語對答的機會,亦簡單來說,他們的英語很難達到「鬼仔、鬼妹」的水準。當然,以他們的英語能力,仍足以讓他們在中學階段學習,以及升上大學。但是學生的英語能力是否一定要好像「鬼仔、鬼妹」?我想又不一定必要,只要能和其他人溝通便可。要再改善英語能力,在中學畢業後到外國少中國人的地方讀數年大學,學成時英語能力也可以大大提高。所以,這是家長的選擇,家長如果希望子女的英語能自小便達到流利水準,便可以選擇付出學費讓子女入讀多外藉老師的學校就讀,相反,如果覺得中文能力要較好,英語能力到達可以應付日常工作使用,而發音不一定要外國人口音,讀本地主流學校亦可,家長再決定慳出來的錢再用以改善子女英語亦可以。
現在的中學已沒有從前所分的中文中學或英文中學,在學校概覽中所見到的是那些科是用中文或是英文教授。雖然如此,但是家長心目中仍是會覺得某間中學是中文還是英文中學。我之前代課的那一間中學以前是英文中學,所以學校除了個別特定科目之外,例如中文,其他都是以英文教授,而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會以英文溝通,而我看到的是,因為老師和學生其實都是說廣東話的,開始時他們都會以英文說話,但因為大家的母語都不是英語,所以不能以英語表達所有的意思,尤其是學生方面,所以到後來可能無奈地轉為以廣東話溝通。如果在一些以外國人老師為主的學校,學生相反地便一定要以英語和老師溝通,而老師亦可以教導學生可以怎樣以英語表達。一個主要以英語(或外語)為主的校園,可以令學生容易地學會在日常生活和與人溝通時運用英語,所以將來他們畢業時可以操流利英語的機會便大得多了。我想這是這些要交學費的學校,比本地化課程的學校優勝的地方。當然,學習外語不只可以在學校內,家長亦可以在外為子女找學習外語的機會,但因為學生留在學校的時間最長,所以學習和練習外語的機會也高得多,效果也較明顯。
官津學校有其限制,直資私校有其優勢,我想家長得細心去思考怎樣去取捨了。
去年年底,參加了一間第一組別津貼中學的週年表演晚會,當中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們的樂團表演,人數之多可以把整個大學會堂的台上坐滿,聲勢浩大,水準如何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但參與樂團的人數眾多,這令我覺得學校的學生除了可以應付學業之外,還有空間去參加樂團練習。同晚另一個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英語話劇,由新入學的中一學生在入學前的暑假參加英語話劇營彩排,話劇中的英語對白也很不少,學生也應付得到,令我想到不單是國際學校或直資私校的學生的英文水準才高。那麼,父母要付出學費來讓子女入讀語文水準高的學校,是否有這些的必要呢?
之後,我又參加了同一學校的畢業典禮,因為是英文中學,整個過程都是以英語進行。期間,有一位該校剛畢業升讀了本地大學醫科的畢業生致辭,演辭內容是他進入大學醫學院之後,見到其他同學,有些甚至由名校升讀的,他們的行為不是很好,亦覺得他們和自己由一間地區英文中學升讀沒有分別,甚至因為自己在中學階段有宗教教育,所以言行還比他們好。這令我想到,不論那些學生在中小學時的起跑線是怎樣,他們到大學時,再次起步的起跑線又是一樣了。
我以前任職講師時所教的學生都是大學生,之前慶幸更有機會去到一間官津中學當了數日代課老師,令我可以親身接觸一下官津中學的學習情況程和親身觀察官津中學的學生是怎樣的。我只負責代中一級的其中一科,又因為是代課,不用負責任何教務,可以輕鬆地旁觀整間中學。
這間中學是一間在該地區的第一組別中學,因為升中派位是單靠學業成績的,所以第一組別中學,可以理解為該中學所取錄的學生,全為該校區最好的三份之一學生。而我在課堂中所見,首先是言行舉止都很乖,所以整間學校的校風很好,老師也不用花太多時間來管理課堂秩序,可以用大部份時間來教書。可見入讀第一組別學校的學生,是的確有過人之處;又可以這樣理解,以現時的課程來說,除非學生真的是聰敏過人,否則在沒有家長關心、幫助和催谷,真的不是容易的便可以進入第一組別,所以被界別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一是聰明或勤奮過人,一是學生有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學生,較易教和較易得到好成績(當然這和母親是女人一般顯淺),言行也較好。當家長一窩蜂的擁戴第一組別中學(多為以前的英文中學),我可以說,第一組別中學的老師未必比其他組別學校的老師教得更好,但是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學生,同學是天資較好和品行較好的孩子的機會比較大,亦因此整間學校的校風也比較好。
另一方面,我亦看到因為第一組別是同區所有學生的三分之一,在派位時他們被派入心儀學校的機會是均等的,所以第一組別的頭一個學生和同組別的最後一個學生都有同等機會考進同一間心儀學校,所以在班內所見,同是第一組別學生,能力亦有參差。反觀直資私校,如果他們是用面試甚至筆試來選擇學生,他們可以選擇所有報考學生中(可以跨區的),能力最高的某個數量學生來填滿所有學位,選擇學生過程當中不涉及任何隨機抽獎成分,所以他們可以把考生以他們的能力排序,跟著選擇能力最高的學生入讀,所以收的可能只是所有考生最好的一小數,例如半成。由此可見,官津學校和直資私校之間,選擇學生已不是一個公平的過程,因此直資私校的學生最終可以考到較好的公開試成績,也是應該的。
語文方面,我想被評為第一組別的學生都是那些可以以英語學習的,亦即這些學生上堂是可以聽得明老師以英語教授,這點在我代課期間是肯定的。但是我所見到的,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流利的以英文表達自己的意思,部份是聽得未必講得。另外,在雞蛋內挑骨頭的說,這些學生在小學階段除了校內數名NET之外,又或他們的家長在背後投入資源找外國人教授英語,或自小看英文電視節目,他們沒有模仿外國人發音,和練習日常英語對答的機會,亦簡單來說,他們的英語很難達到「鬼仔、鬼妹」的水準。當然,以他們的英語能力,仍足以讓他們在中學階段學習,以及升上大學。但是學生的英語能力是否一定要好像「鬼仔、鬼妹」?我想又不一定必要,只要能和其他人溝通便可。要再改善英語能力,在中學畢業後到外國少中國人的地方讀數年大學,學成時英語能力也可以大大提高。所以,這是家長的選擇,家長如果希望子女的英語能自小便達到流利水準,便可以選擇付出學費讓子女入讀多外藉老師的學校就讀,相反,如果覺得中文能力要較好,英語能力到達可以應付日常工作使用,而發音不一定要外國人口音,讀本地主流學校亦可,家長再決定慳出來的錢再用以改善子女英語亦可以。
現在的中學已沒有從前所分的中文中學或英文中學,在學校概覽中所見到的是那些科是用中文或是英文教授。雖然如此,但是家長心目中仍是會覺得某間中學是中文還是英文中學。我之前代課的那一間中學以前是英文中學,所以學校除了個別特定科目之外,例如中文,其他都是以英文教授,而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會以英文溝通,而我看到的是,因為老師和學生其實都是說廣東話的,開始時他們都會以英文說話,但因為大家的母語都不是英語,所以不能以英語表達所有的意思,尤其是學生方面,所以到後來可能無奈地轉為以廣東話溝通。如果在一些以外國人老師為主的學校,學生相反地便一定要以英語和老師溝通,而老師亦可以教導學生可以怎樣以英語表達。一個主要以英語(或外語)為主的校園,可以令學生容易地學會在日常生活和與人溝通時運用英語,所以將來他們畢業時可以操流利英語的機會便大得多了。我想這是這些要交學費的學校,比本地化課程的學校優勝的地方。當然,學習外語不只可以在學校內,家長亦可以在外為子女找學習外語的機會,但因為學生留在學校的時間最長,所以學習和練習外語的機會也高得多,效果也較明顯。
官津學校有其限制,直資私校有其優勢,我想家長得細心去思考怎樣去取捨了。
Friday, February 24, 2012
苦從那裡來
香港,雖然不算是一個福利社會,但是安全網總算是有的,只要是有需要,也都可以找到政府幫助,拿到綜援,得到基本的生活水準,如果家庭中有子女入學,首先在學前教育,跟所有學生一般得到學券的待遇,這類家庭當然不會跟中產一般,讓子女入讀不能行使學券的非本地課程幼稚園,這類家庭也許便會讓子女就讀最近的幼稚園,行使了學券之後,他們還可以向社會福利暑繼續申請助學金,得到半免或全免學費。這些家庭沒有能力讓子女上校外課程,遊學團等更不用想,但是正規的課程,卻是從來不缺的;至於課外活動,只要他們要求不高,地區中心等團體都有舉辦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他們也可以參加。
到了升小學的時候,這類家庭也許不會考慮報考什麼直資私校,他們會參加小學派位,入讀官津小學,而他們也許同樣會以居住地區附近為考慮因素,入讀了官津小學,學費全免,據說書簿費是實報實銷的。到升中時,學生憑本身的成績,派位到官津中學去。中學畢業,學生可以憑公開試成績考入大學,大學有資助計劃,如果學生來自綜援家庭,也許也得學費全免,大學畢業時,如果成績優異,就業或繼續進修至博士均可。所以在香港,絕對沒有學生因為沒有經濟條件而失學的情況。如果草根家庭子女,能感到學歷將會是他們脫貧的唯一途徑,就算沒有補習,只要他們努力,將勤補拙,只要有心,雖然路定是難行一點,但學校定會盡力幫助他們,令他們考到相應他們付出了努力的成績。
對於社會上富豪之列或是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的家庭,他們有他們自己心目中對培訓子女的打算,他們的眼光不會單看本地的教育。當我們在關心「雙非人」佔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其實部份有能力或有條件的香港父母,也會乘飛機到美加生產,也許中小學期間便會留在香港就讀,但是當他們升大學時,便會回到外國去,以本國人的學費升讀大學,這個做法由來已久,又例如李連杰入藉新加坡,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讓子女在那裡接受教育。(李連杰不是香港人,只是指出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讓子女在他們覺得理想的地方升學。)這些父母對他們的子女有其期望,另外他們可能會因為經常帶著子女到處工幹,子女便得入讀一些國際學校,再者,他們甚或連子女就業的安排也心中有數,根本不用理會什麼派位升學制度,這類家庭子女,也不是本地教育制度的對象。一言以蔽之,金錢改變命運,也能決定學習之路。
所以最苦的一群,便是香港中產那些父母了。他們是中產,收入和生活水準比草根階層要好得多,而且子女可以享有草根階層所享有的所有福利,如此,中產家庭的子女,同樣也是可以靠著努力,憑著成績,考入大學。這些中產家庭的父母,包括很多專業人仕,因為他們既是專業人士,更深深感到專業知識和資格的重要,亦即子女的學業成績是非常重要,不容有失,而部份家長為中小企業老闆,他們在他們的職場,深感本地基本主流教育並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例如他們期望子女將來工作時,可以有良好的人脈,而本地傳統名校,學生大都是中產或以上家庭,這些同學以及其背後的家庭,便是最好的人脈基礎了;另外,部份中產家長會認為子女在一般學校未必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例如缺乏了思考的培訓,又或太本地化,缺乏了國際視野等等,原因多的是。所以,中產家庭的父母便千方百計的去找他們理想中的教育給自己的子女。他們的經濟能力不能讓他們三心兩意,必定要選經濟能力所及內最好的教育給子女,所以他們不敢隨便去試,所以每時每刻都怕自己做錯決定,怕沒有善用金錢,甚或會長遠影響子女的學習。有點像在試場應試時在自選題目,考生要評估自己能對某一題有多大信心,能期望拿到多少分數,才去選擇,否則一經開始做某一條,答了一本才發現自己其實對另一條沒有選的題目更有把握時,為時已晚,只有悔不當初。
草根階層,沒有太多選擇,但是卻長讀長有,相信只有感恩,沒有怨言。對於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他們也自有他們的打算,既有經濟能力,自然大權在握,在每個環節家長都可以做附合自己想法的決定。最後,中產家庭有要求,亦有有限的經濟能力去選擇,而當子女在學的每時每刻,都總有些事情有選擇可以去做決定,這種在某一刻有什麼選擇,是否要決定去改變,現在不決定,將來還有否機會再決定,如果現在不決定,或決定錯了,對子女有否深遠影響?這些事長時間記掛在中產父母的腦中,這便是作為中產父母的苦處。
到了升小學的時候,這類家庭也許不會考慮報考什麼直資私校,他們會參加小學派位,入讀官津小學,而他們也許同樣會以居住地區附近為考慮因素,入讀了官津小學,學費全免,據說書簿費是實報實銷的。到升中時,學生憑本身的成績,派位到官津中學去。中學畢業,學生可以憑公開試成績考入大學,大學有資助計劃,如果學生來自綜援家庭,也許也得學費全免,大學畢業時,如果成績優異,就業或繼續進修至博士均可。所以在香港,絕對沒有學生因為沒有經濟條件而失學的情況。如果草根家庭子女,能感到學歷將會是他們脫貧的唯一途徑,就算沒有補習,只要他們努力,將勤補拙,只要有心,雖然路定是難行一點,但學校定會盡力幫助他們,令他們考到相應他們付出了努力的成績。
對於社會上富豪之列或是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的家庭,他們有他們自己心目中對培訓子女的打算,他們的眼光不會單看本地的教育。當我們在關心「雙非人」佔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其實部份有能力或有條件的香港父母,也會乘飛機到美加生產,也許中小學期間便會留在香港就讀,但是當他們升大學時,便會回到外國去,以本國人的學費升讀大學,這個做法由來已久,又例如李連杰入藉新加坡,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讓子女在那裡接受教育。(李連杰不是香港人,只是指出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讓子女在他們覺得理想的地方升學。)這些父母對他們的子女有其期望,另外他們可能會因為經常帶著子女到處工幹,子女便得入讀一些國際學校,再者,他們甚或連子女就業的安排也心中有數,根本不用理會什麼派位升學制度,這類家庭子女,也不是本地教育制度的對象。一言以蔽之,金錢改變命運,也能決定學習之路。
所以最苦的一群,便是香港中產那些父母了。他們是中產,收入和生活水準比草根階層要好得多,而且子女可以享有草根階層所享有的所有福利,如此,中產家庭的子女,同樣也是可以靠著努力,憑著成績,考入大學。這些中產家庭的父母,包括很多專業人仕,因為他們既是專業人士,更深深感到專業知識和資格的重要,亦即子女的學業成績是非常重要,不容有失,而部份家長為中小企業老闆,他們在他們的職場,深感本地基本主流教育並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例如他們期望子女將來工作時,可以有良好的人脈,而本地傳統名校,學生大都是中產或以上家庭,這些同學以及其背後的家庭,便是最好的人脈基礎了;另外,部份中產家長會認為子女在一般學校未必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例如缺乏了思考的培訓,又或太本地化,缺乏了國際視野等等,原因多的是。所以,中產家庭的父母便千方百計的去找他們理想中的教育給自己的子女。他們的經濟能力不能讓他們三心兩意,必定要選經濟能力所及內最好的教育給子女,所以他們不敢隨便去試,所以每時每刻都怕自己做錯決定,怕沒有善用金錢,甚或會長遠影響子女的學習。有點像在試場應試時在自選題目,考生要評估自己能對某一題有多大信心,能期望拿到多少分數,才去選擇,否則一經開始做某一條,答了一本才發現自己其實對另一條沒有選的題目更有把握時,為時已晚,只有悔不當初。
草根階層,沒有太多選擇,但是卻長讀長有,相信只有感恩,沒有怨言。對於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他們也自有他們的打算,既有經濟能力,自然大權在握,在每個環節家長都可以做附合自己想法的決定。最後,中產家庭有要求,亦有有限的經濟能力去選擇,而當子女在學的每時每刻,都總有些事情有選擇可以去做決定,這種在某一刻有什麼選擇,是否要決定去改變,現在不決定,將來還有否機會再決定,如果現在不決定,或決定錯了,對子女有否深遠影響?這些事長時間記掛在中產父母的腦中,這便是作為中產父母的苦處。
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學費
之前在報上看到一篇有關啟新書院將星期五改為半日,引起家長不滿的新聞報導。由這件事,令我反思家長對學費和家長期望學校所提供的服務的看法。
對於家長來說,學費便是家長向學校付出金錢,讓學校帶領老師團隊來教導自己的子女,要回到學校上學,便要交學費,而家長自然的會去想,如果沒有上學,便不應要交學費。例如幾年前因為流感停學超過一個月,整個月也沒有回校上課,所以家長便不想交該月學費,理由簡單直接,校巴也沒有乘撘,當然也不應要交校巴費用。當討論到如果學校停課,老師也得拿取薪金,學校也有最基本的開支,學費是以一年來計算而分十至十二期來交而已時,有聽過有家長說,停了學,老師和校巴司機沒有工作,就算拿不到薪金也是合理的,停學當然有人損失,所以理所當然是學校方面了。
家長(尤其本身不是任職教育界的家長)也許沒有想得那麼多,總之自己子女整個月沒有上學,當然不用交學費,那麼老師沒有工作,拿不到薪金也是合理的。總之,錢在家長那裡,有理由不給,不給就是不給了。但是對於不同學校,家長不交學費對學校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對於官津,其實學校所有支出是由政府直接支付,對家長來說,感覺就是免費,所以停學一個月,也是免費,所以我想不會有官津的家長走出來投訴,說官津老師停學不工作,政府應要停他們的薪金吧;所以對官津學校而言,停學與否影響不大。對於直資私校來說,他們可以決定是否接受家長停交學費,這便視乎學校是否有儲備,當面對大部份家長都要求停交學費時,學校很難走出來說因為經常性支出而要求家長繼續交學費,而得到所有家長支持,所以如果學校認為停學是短暫和學校儲備足夠,學校也許會選擇接受家長免交停學期間的學費。對於直資而言,因為政府也已支持了基本的開支,所以核心教職員的薪金是可以由政府支付,而其他則由學校儲備拿出來。我想影響最大的學校,便是弱勢私校了,即學校要自給自足,而學校又不是受家長追捧的學校,這尤以私立幼稚園為甚。對於這些學校,我想家長得體諒學校,可以的話,跟學校商討,就算不交足學費,也付出某部份的學費,令學校可以運作下去。
除了停學之外,另一個家長會留意的是下學期考試後到放暑假期間的上學日子。曾聽過有子女就讀官津學校的家長說,子女在考完試後的日子上學,老師沒有東西要教,都是回校玩耍,所以學生回校是浪費時間,倒不如放假吧,尤其對於想在暑假期間外出旅行的家庭,更想在暑假旅遊高峰期之前出發,費用可以平很多。但是對於子女在直資私校的家長,他們的心態卻是不同,因為學校沒有放假,當然要交學費,交了學費不上學,當然是十萬個不願意,如果再另外付出金錢外出旅行,更是雙重支出,所以要交學費的家長,便不想子女請假。
為什麼官津和直資、私校的家長,在學費的態度上有這麼大的分別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家長對付出學費的心態不同,也涉及家長的心理戶口問題。首先,對於官津學生家長而言,學費不是真金白銀的由他們的腰包掏出來,就算他們同是納稅人,他們的感覺是學費不是他們所出的,再準確一點來說,也是全香港納稅人和他們一同付出的,所以心態上便不會那麼著緊,再者,家長會覺得,既然政府才是學費的主要來源,政府也沒有表示,家長怎能走出來反對呢?
相反,對於直資私校學生家長而言,他們看到學費由自己銀行戶口自動轉賬或交支票回學校而交到學校戶口內,家長的感覺是他們真的是付出了金錢,既然學費是由他們所支付,他們便會理直氣壯的對學校說,他們是學校的米飯班主,所以便會著緊得多了。對於官津學校,家長間接付出學費,而對直資私校,家長便直接付出學費,其實都是付了錢,只是來自不同的心理戶口吧。
對於官津學校,學費由政府支付,所以如果學生能接受到良好教育,家長也應滿意了。而對於直資學校,既然基本學費是由政府所支付,學生理應至少得到等同官津的教育質素,而家長則可去想,他們額外所付出的學費,他們子女是否能得到相對官津學校而言更好的教育。最後,因為私校的學費完全是由家長而來,所以家長便可以去思考學校所提供的教學質素,是否便和他們所付出的學費相附了。
最後,直資私校的家長別忘了因為學校要收取學費和有選擇學生的權力,所以所交的學費其中一個作用,便是為自己子女選擇了他們的同學和朋輩。
對於家長來說,學費便是家長向學校付出金錢,讓學校帶領老師團隊來教導自己的子女,要回到學校上學,便要交學費,而家長自然的會去想,如果沒有上學,便不應要交學費。例如幾年前因為流感停學超過一個月,整個月也沒有回校上課,所以家長便不想交該月學費,理由簡單直接,校巴也沒有乘撘,當然也不應要交校巴費用。當討論到如果學校停課,老師也得拿取薪金,學校也有最基本的開支,學費是以一年來計算而分十至十二期來交而已時,有聽過有家長說,停了學,老師和校巴司機沒有工作,就算拿不到薪金也是合理的,停學當然有人損失,所以理所當然是學校方面了。
家長(尤其本身不是任職教育界的家長)也許沒有想得那麼多,總之自己子女整個月沒有上學,當然不用交學費,那麼老師沒有工作,拿不到薪金也是合理的。總之,錢在家長那裡,有理由不給,不給就是不給了。但是對於不同學校,家長不交學費對學校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對於官津,其實學校所有支出是由政府直接支付,對家長來說,感覺就是免費,所以停學一個月,也是免費,所以我想不會有官津的家長走出來投訴,說官津老師停學不工作,政府應要停他們的薪金吧;所以對官津學校而言,停學與否影響不大。對於直資私校來說,他們可以決定是否接受家長停交學費,這便視乎學校是否有儲備,當面對大部份家長都要求停交學費時,學校很難走出來說因為經常性支出而要求家長繼續交學費,而得到所有家長支持,所以如果學校認為停學是短暫和學校儲備足夠,學校也許會選擇接受家長免交停學期間的學費。對於直資而言,因為政府也已支持了基本的開支,所以核心教職員的薪金是可以由政府支付,而其他則由學校儲備拿出來。我想影響最大的學校,便是弱勢私校了,即學校要自給自足,而學校又不是受家長追捧的學校,這尤以私立幼稚園為甚。對於這些學校,我想家長得體諒學校,可以的話,跟學校商討,就算不交足學費,也付出某部份的學費,令學校可以運作下去。
除了停學之外,另一個家長會留意的是下學期考試後到放暑假期間的上學日子。曾聽過有子女就讀官津學校的家長說,子女在考完試後的日子上學,老師沒有東西要教,都是回校玩耍,所以學生回校是浪費時間,倒不如放假吧,尤其對於想在暑假期間外出旅行的家庭,更想在暑假旅遊高峰期之前出發,費用可以平很多。但是對於子女在直資私校的家長,他們的心態卻是不同,因為學校沒有放假,當然要交學費,交了學費不上學,當然是十萬個不願意,如果再另外付出金錢外出旅行,更是雙重支出,所以要交學費的家長,便不想子女請假。
為什麼官津和直資、私校的家長,在學費的態度上有這麼大的分別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家長對付出學費的心態不同,也涉及家長的心理戶口問題。首先,對於官津學生家長而言,學費不是真金白銀的由他們的腰包掏出來,就算他們同是納稅人,他們的感覺是學費不是他們所出的,再準確一點來說,也是全香港納稅人和他們一同付出的,所以心態上便不會那麼著緊,再者,家長會覺得,既然政府才是學費的主要來源,政府也沒有表示,家長怎能走出來反對呢?
相反,對於直資私校學生家長而言,他們看到學費由自己銀行戶口自動轉賬或交支票回學校而交到學校戶口內,家長的感覺是他們真的是付出了金錢,既然學費是由他們所支付,他們便會理直氣壯的對學校說,他們是學校的米飯班主,所以便會著緊得多了。對於官津學校,家長間接付出學費,而對直資私校,家長便直接付出學費,其實都是付了錢,只是來自不同的心理戶口吧。
對於官津學校,學費由政府支付,所以如果學生能接受到良好教育,家長也應滿意了。而對於直資學校,既然基本學費是由政府所支付,學生理應至少得到等同官津的教育質素,而家長則可去想,他們額外所付出的學費,他們子女是否能得到相對官津學校而言更好的教育。最後,因為私校的學費完全是由家長而來,所以家長便可以去思考學校所提供的教學質素,是否便和他們所付出的學費相附了。
最後,直資私校的家長別忘了因為學校要收取學費和有選擇學生的權力,所以所交的學費其中一個作用,便是為自己子女選擇了他們的同學和朋輩。
Friday, February 17, 2012
直資學校何去何從
從前,本地學校的運作模式不多,簡單來說,便是官津和私校,記得自己年少時,也聽過有政府在私校買位之說。官津是主流學校,運作資金全是由政府支付,很多必需開支都可以向政府實報實銷,簡單來說,官津是政府包底,學校的基本運作必無財政問題,但基本之上的額外開支,例如學校環境不算太差,不附合教育當局所定的設立空調準則,如果學校想提供空調環境,讓學生得到較好的學習環境,學校便得自行集資安裝空調,而日常電費,便得由學生繳付。至於私校,學校所有的支出都是由學費而來,學校可以根據某些準則來運用學費。早十多年,教育當局建議設立直資學校,它介乎官津和私校之間,既可以學生人數向政府收取資助,學校就無個學生所得資助,和官津學校相等,同時可以向學生收取學費,而某些學校特別開支,也可以向政府申請。
由此可見,直資學校同時可以從政府和家長得到財政上的支持,而因為就每個學生從政府所得的資助等同官津學校,所以如果一間學校由官津變成直資,班數不變,每班人數不變,整體學生人數不變,學校從政府得來的資助其實是沒有多大分別,換句話說,直資學校,如果某一天由官津變成直資,學生人數不變,老師薪金不變,理論上學校就算不向學生家長收取學費,學校也差不多可以收支平衡,美孚的地利亞中學便是一間免費的直資中學。由此看來,直資的原意是學校基本的開支由政府來支持,學校從家長收到學費,便可以集資去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或支援,讓學生可以學得更好,不同的直資學校亦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學模式,對於草根家庭,直資學校得提供助學金,旨在令草根學生不會因為學校要收取學費而被拒諸門外,令所有學生都得以選擇直資學校。
翻看教育當局的資料,看到直資學校因為要提供特別的教育模式,所以他們可以自行收生,根據香港教育城網頁所載,「直資學校可以因應學生不同需要而自行設計課程,亦可自行取錄學生,並按照其校的傳統和教育目標,就招收和取錄學生事宜,制定合理而又合乎專業規範的標準。」【註一】但當參考學校概覽內各直資學校的資料時,又看不到他們的教育理念,須要取錄那些某一類的學生,反而只見到各直資學校在招生時,著重評核學生的語文能力,表達能力等等,很難令人不也是認為直資學校同樣是以學術成績作為首要「教育目標」。既然大部份直資學校和普通官津學校都是以學術成績為教育目標,為什麼他們既可以收學費,又可以自選學生。
早前直資學校運用金錢的做法成為熱話,既然學校可以收取額外的學費,用以「提供額外或高於一般標準的設施或服務」【註一】,所以直資學校收到的金錢應全部直接或簡接用於學生身上,直資學校學費,每名學生一年學費由數千萬多到六萬元不等,以一班三十人來計算,學校每一學年每一班收到的學費便由二十萬到近一百八十萬不等。正如之前所說,直資學校可以從政府而來的資助,便足以支持日常運作,那麼收到這麼多的學費,尤其是每一班年收過百萬的直資學校,學校可以來做什麼呢?招請更多文職員工減輕老師的非教務工作量,招請更多更好的老師,改善校園環境,使用更多輔助教材。但是,每班百多萬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是否用得其所,便得靠學校管理層和教育當局的監察了。
我相信,對於某些收費高昂的直資學校,家長可以讓子女入讀已是萬幸,又怎會去多想或質疑學校是否善用收到的學費,反正便像是交了某團體的會費吧。我只是怕當這些學校繼續滾存大量金錢時,財雄勢大,學校本無管理大量金錢的專業人仕,坐擁大量金錢,很容易會出現問題,聖經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21)」當學校所積的財富極多的時候,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也許便會發生了。
最後,我怕看到的是,家長們看到直資和官津學校原無明顯分別,都以學術成績為重,學生成績又主要靠父母在背後以金錢堆切,分別只是直資學校挑選聚集了家景較好、父母較緊張和質素較好的學生在一起,環境是好了但對個別學生的教導卻無分別,既然如此,家長又何苦付出額外金錢作學費呢?要付出額外金錢,倒不如自己把金錢用在最適合自己子女的地方。到那時,家長開始醒覺而不再盲目追求直資學校,又或香港經濟不理想,家長不想付出額外的學費,到時直資學校收生不理想,直資學校可能又成為另一個母語教學的弊政了。
註釋:
【一】直資學校: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reform_resources/030923-009/
由此可見,直資學校同時可以從政府和家長得到財政上的支持,而因為就每個學生從政府所得的資助等同官津學校,所以如果一間學校由官津變成直資,班數不變,每班人數不變,整體學生人數不變,學校從政府得來的資助其實是沒有多大分別,換句話說,直資學校,如果某一天由官津變成直資,學生人數不變,老師薪金不變,理論上學校就算不向學生家長收取學費,學校也差不多可以收支平衡,美孚的地利亞中學便是一間免費的直資中學。由此看來,直資的原意是學校基本的開支由政府來支持,學校從家長收到學費,便可以集資去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或支援,讓學生可以學得更好,不同的直資學校亦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學模式,對於草根家庭,直資學校得提供助學金,旨在令草根學生不會因為學校要收取學費而被拒諸門外,令所有學生都得以選擇直資學校。
翻看教育當局的資料,看到直資學校因為要提供特別的教育模式,所以他們可以自行收生,根據香港教育城網頁所載,「直資學校可以因應學生不同需要而自行設計課程,亦可自行取錄學生,並按照其校的傳統和教育目標,就招收和取錄學生事宜,制定合理而又合乎專業規範的標準。」【註一】但當參考學校概覽內各直資學校的資料時,又看不到他們的教育理念,須要取錄那些某一類的學生,反而只見到各直資學校在招生時,著重評核學生的語文能力,表達能力等等,很難令人不也是認為直資學校同樣是以學術成績作為首要「教育目標」。既然大部份直資學校和普通官津學校都是以學術成績為教育目標,為什麼他們既可以收學費,又可以自選學生。
早前直資學校運用金錢的做法成為熱話,既然學校可以收取額外的學費,用以「提供額外或高於一般標準的設施或服務」【註一】,所以直資學校收到的金錢應全部直接或簡接用於學生身上,直資學校學費,每名學生一年學費由數千萬多到六萬元不等,以一班三十人來計算,學校每一學年每一班收到的學費便由二十萬到近一百八十萬不等。正如之前所說,直資學校可以從政府而來的資助,便足以支持日常運作,那麼收到這麼多的學費,尤其是每一班年收過百萬的直資學校,學校可以來做什麼呢?招請更多文職員工減輕老師的非教務工作量,招請更多更好的老師,改善校園環境,使用更多輔助教材。但是,每班百多萬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是否用得其所,便得靠學校管理層和教育當局的監察了。
我相信,對於某些收費高昂的直資學校,家長可以讓子女入讀已是萬幸,又怎會去多想或質疑學校是否善用收到的學費,反正便像是交了某團體的會費吧。我只是怕當這些學校繼續滾存大量金錢時,財雄勢大,學校本無管理大量金錢的專業人仕,坐擁大量金錢,很容易會出現問題,聖經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21)」當學校所積的財富極多的時候,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也許便會發生了。
最後,我怕看到的是,家長們看到直資和官津學校原無明顯分別,都以學術成績為重,學生成績又主要靠父母在背後以金錢堆切,分別只是直資學校挑選聚集了家景較好、父母較緊張和質素較好的學生在一起,環境是好了但對個別學生的教導卻無分別,既然如此,家長又何苦付出額外金錢作學費呢?要付出額外金錢,倒不如自己把金錢用在最適合自己子女的地方。到那時,家長開始醒覺而不再盲目追求直資學校,又或香港經濟不理想,家長不想付出額外的學費,到時直資學校收生不理想,直資學校可能又成為另一個母語教學的弊政了。
註釋:
【一】直資學校: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reform_resources/030923-009/
Tuesday, February 07, 2012
入讀蔡繼有學校與否
近來身邊的朋友或是由網友所寄來的電郵,部份因為已收到所報考小學的通知,知道自己的子女被那些學校拒絕、留在後備名單之上或是直接取錄了,開始去考慮要怎樣為子女作決定。對於被心儀學校拒絕或留在後備名單上的,會考慮用什麼方法叩門,例如寄信給心儀學校校長,而較幸運的,子女便被多於一間小學同時取錄,所以他們便開始考慮選擇那一間讓子女去就讀。向我詢問的,便主要是孩子同時被蔡繼有學校和另外一些傳統主流小學所取錄,家長應怎樣去決擇。家長期望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多是因為學校給家長感覺是愉快學習,學生表現又好。但是到決定的時候,家長最難決定的是,自己的子女是較適合就讀蔡繼有學校,還是傳統小學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家長可以看看在我網誌之前一篇提及就讀蔡繼有學校的利弊文章,跟著再看本文其餘部份。
就讀蔡繼有學校的利弊
在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就讀年多以及和其他家長的交流之後,感到如果要讓子女就讀蔡繼有學校,家長要考慮的是子女和家長本身是否適合蔡繼有學校。
最大的考慮還是孩子本身。對於一些學習能力高,動靜皆宜的孩子,在傳統學校或蔡繼有學校都可以學有所成,問題只是家長對子女完成中小學之後有什麼期望,即是子女在傳統學校和蔡繼有會接受什麼的教育,對孩子那些素質有什麼不同的培養。至於較適合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模式的孩子,他們便要本身集中能力和學習能力高,蔡繼有學校不像某些傳統學校要求家長或補習老師在課後教授某部份課程,但是蔡繼有學校的老師在堂上教授之後,是期望學生可以跟著便學懂了,不用回家由家長或補習老師來幫,而且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方法,不像傳統學校般有很明確的課程(例如傳統學校在開學時,家長便可以拿到所有教科書,家長或補習老師可以先行為學生預習),亦因此就算家長或補習老師想要為學生補習,也不知可以怎樣幫,臨近評估週,部份老師才會讓學生帶已教教材回家,有些老師甚至不會派教材給學生,家長又怎能幫子女溫習?老師在平日教授過程隨時會評估,家長也不知曉,所以真的要靠學生本身能自己在課堂裡學到多少,亦即他們本身的學習能力。另外,蔡繼有學校要求學生要有強的表達能力,例如要在其他人面前說話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對於一些很內向而不喜歡和其他孩子接觸的孩子,家長便要想是否要去鍛練他們的表達能力,所以便選擇蔡繼有學校,還是孩子是非常抗拒,是強人所難,所以不去選擇蔡繼有學校。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學習一種樂器,但是如果孩子對音樂沒有興趣,可以選擇只應付學習樂器的最低要求,學校不會強迫學生加入樂團,所以喜歡音樂與否則不是一個決定性的考慮因素。
聽說今年的面試模式改變了,所以能被揀選取錄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應該已達學校的要求。但是如果家長發覺子女學習必需家長或補習老師在旁,才能因此通過面試而被取錄的,便要細心再想想子女入讀的後,能否不再依賴家長或補習老師,可以自行學習,如此,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否則,家長便得三思了。至於孩子較適合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的,便是那些較內向,坐在課室裡可以不發一聲,不會阻礙老師教書,甚至可以不和其他同學溝通,就算學業成績不理想,家長可以自己或找補習老師來幫助學生,只要學業追上了,順利升班,這類學生總會能在傳統學校好好的完成學業;但是這類孩子如果在蔡繼有學校就讀,過程可能會是很痛苦的,包括家長和孩子本身。
對於家長來說,雖然蔡繼有學校沒有著重去面試家長,但是家長在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之前,得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例如家長要接受對子女的學習內容不能全面掌握和預知,學校是主導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家長亦不要太在意和其他學校的課程作比較,另外家長大部份時間會不太清楚子女的學習情況(因為學校不會不斷的派評估後的教材回家,亦因為沒有名次,所以家長亦不能比較自己子女相比其他同學的學業情況,當然家長可以自行和老師溝通),所以家長真的要信任學校和學校所堅守的信念;否則,對於那些要全面掌握自己子女學業進度的家長,他們一定會感到很徬徨,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既擔心自己子女跟不上學業,又怕自己不走出來幫子女會令子女在學業上落後,擔驚受怕,倒不如便讓子女入讀傳統學校,因為子女在傳統學校就讀,每次默書、測驗和考試,全年的排名,能否進入某一組別來升中派位,學校都會全時間清楚向家長交待,家長不放心又可以隨時找來補習老師幫忙,只要子女支持得到,家長投入多少資源來補習也可以,所以一定會安心得多了。
另外一個很長遠但家長可能會考慮的問題便是在蔡繼有學校畢業升大學的問題了。因為蔡繼有學校最終所考的公開試是IGCSE和IBDP,所以在今天升讀本地大學的比例和入讀的大學和學系還是未知之數,子女在學校就讀的十二年裡,相信不斷會有同學因為某些原因而到海外就讀,例如因為公務員子女海外就讀的資助制度,又或根本某些家長一開始便計劃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所以家長亦要有心理準備,子女會提出或因為本地大學收生情況而要到海外升讀大學。雖然就近來所見,本地大學對IGCSE和IBDP的認受性越來越高,而感到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子女留在香港升讀本地大學,十二年後理應更加認受這些國際公開考試,但家長亦真的最好能有讓子女到海外升大學的心理準備和經濟能力。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或是希望子女在本地升讀大學的家長,便和我一樣,期望十年後本地大學取錄蔡繼有學校這類畢業生的比例越來越高。
如果家長覺得子女和家長本身也適合蔡繼有學校的,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了。
就讀蔡繼有學校的利弊
在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就讀年多以及和其他家長的交流之後,感到如果要讓子女就讀蔡繼有學校,家長要考慮的是子女和家長本身是否適合蔡繼有學校。
最大的考慮還是孩子本身。對於一些學習能力高,動靜皆宜的孩子,在傳統學校或蔡繼有學校都可以學有所成,問題只是家長對子女完成中小學之後有什麼期望,即是子女在傳統學校和蔡繼有會接受什麼的教育,對孩子那些素質有什麼不同的培養。至於較適合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模式的孩子,他們便要本身集中能力和學習能力高,蔡繼有學校不像某些傳統學校要求家長或補習老師在課後教授某部份課程,但是蔡繼有學校的老師在堂上教授之後,是期望學生可以跟著便學懂了,不用回家由家長或補習老師來幫,而且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方法,不像傳統學校般有很明確的課程(例如傳統學校在開學時,家長便可以拿到所有教科書,家長或補習老師可以先行為學生預習),亦因此就算家長或補習老師想要為學生補習,也不知可以怎樣幫,臨近評估週,部份老師才會讓學生帶已教教材回家,有些老師甚至不會派教材給學生,家長又怎能幫子女溫習?老師在平日教授過程隨時會評估,家長也不知曉,所以真的要靠學生本身能自己在課堂裡學到多少,亦即他們本身的學習能力。另外,蔡繼有學校要求學生要有強的表達能力,例如要在其他人面前說話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對於一些很內向而不喜歡和其他孩子接觸的孩子,家長便要想是否要去鍛練他們的表達能力,所以便選擇蔡繼有學校,還是孩子是非常抗拒,是強人所難,所以不去選擇蔡繼有學校。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學習一種樂器,但是如果孩子對音樂沒有興趣,可以選擇只應付學習樂器的最低要求,學校不會強迫學生加入樂團,所以喜歡音樂與否則不是一個決定性的考慮因素。
聽說今年的面試模式改變了,所以能被揀選取錄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應該已達學校的要求。但是如果家長發覺子女學習必需家長或補習老師在旁,才能因此通過面試而被取錄的,便要細心再想想子女入讀的後,能否不再依賴家長或補習老師,可以自行學習,如此,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否則,家長便得三思了。至於孩子較適合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的,便是那些較內向,坐在課室裡可以不發一聲,不會阻礙老師教書,甚至可以不和其他同學溝通,就算學業成績不理想,家長可以自己或找補習老師來幫助學生,只要學業追上了,順利升班,這類學生總會能在傳統學校好好的完成學業;但是這類孩子如果在蔡繼有學校就讀,過程可能會是很痛苦的,包括家長和孩子本身。
對於家長來說,雖然蔡繼有學校沒有著重去面試家長,但是家長在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之前,得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例如家長要接受對子女的學習內容不能全面掌握和預知,學校是主導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家長亦不要太在意和其他學校的課程作比較,另外家長大部份時間會不太清楚子女的學習情況(因為學校不會不斷的派評估後的教材回家,亦因為沒有名次,所以家長亦不能比較自己子女相比其他同學的學業情況,當然家長可以自行和老師溝通),所以家長真的要信任學校和學校所堅守的信念;否則,對於那些要全面掌握自己子女學業進度的家長,他們一定會感到很徬徨,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既擔心自己子女跟不上學業,又怕自己不走出來幫子女會令子女在學業上落後,擔驚受怕,倒不如便讓子女入讀傳統學校,因為子女在傳統學校就讀,每次默書、測驗和考試,全年的排名,能否進入某一組別來升中派位,學校都會全時間清楚向家長交待,家長不放心又可以隨時找來補習老師幫忙,只要子女支持得到,家長投入多少資源來補習也可以,所以一定會安心得多了。
另外一個很長遠但家長可能會考慮的問題便是在蔡繼有學校畢業升大學的問題了。因為蔡繼有學校最終所考的公開試是IGCSE和IBDP,所以在今天升讀本地大學的比例和入讀的大學和學系還是未知之數,子女在學校就讀的十二年裡,相信不斷會有同學因為某些原因而到海外就讀,例如因為公務員子女海外就讀的資助制度,又或根本某些家長一開始便計劃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所以家長亦要有心理準備,子女會提出或因為本地大學收生情況而要到海外升讀大學。雖然就近來所見,本地大學對IGCSE和IBDP的認受性越來越高,而感到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子女留在香港升讀本地大學,十二年後理應更加認受這些國際公開考試,但家長亦真的最好能有讓子女到海外升大學的心理準備和經濟能力。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或是希望子女在本地升讀大學的家長,便和我一樣,期望十年後本地大學取錄蔡繼有學校這類畢業生的比例越來越高。
如果家長覺得子女和家長本身也適合蔡繼有學校的,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了。
Wednesday, February 01, 2012
家長幫既!?
在學校不同的場合裡,家長們都會看到一些學生突出的表現或作品,例如幼稚園便可以做出精美的勞作,在校內的專題項目做得很專業,模型又做得很好,跟著家長都會問同一個問題:「是小朋友做的嗎?」跟著再想到的答案是:「都是家長幫既!否則學生怎能做得出如此出色的作品?」聽到有家長說,小二的專題項目需要外出拍照,但孩子又怎能可以在七歲的時候外出,拿著父母的數碼相機在街上拍照呢?明顯這些項目便是要家長帶領孩子,才可能完成這些項目。
沒有孩子要做這些專題項目的家長,會慶幸自己不用做這些東西;有需要做這些習作的家長,會擔心做不到眼前別人的水平。家長都在想,這些學生習作,是要家長幫的,否則,孩子做不到學校的期望,可能不能拿到高的「平時分」,影響最終總分,亦即名次,所以怎樣也要幫孩子做好。就算不用評核,家長也可能會想,自己的孩子看到別人高水準的作品,把自己的習作比下去,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更甚是會回家埋怨父母不幫他們做好習作。
老師只會看到學生交回來的習作,當然也是用這個習作、報告或模型來評分。老師能否看到這個習作有多少部份是學生做,有多少是其他人幫的呢?我想老師看得出的機會很微;如果老師要求學生寫出他自己是負責那些部份,其他人是負責那些部份,相信對於要評分而涉及總分的,學生都會說全部都是學生本身做的,難道學生交回來的習作值一百分,但學生只負責一半,所以老師只給學生五十分?為免誘使家長學生說謊,所以我相信沒有老師會這樣問,多此一舉。
其實我會想,要求學生做這些專題項目,是要讓學生走出家和課室,去接觸這個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都是很有趣的,讓學生接觸這些事物,激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令他們更明白這個世界的運作;而做這些項目的過程,不論是老師帶領或是由家長帶領,學生都要參與其中,讓學生更明白如果要發掘某些事物,他們可以經過什麼途徑,運用什麼技巧來得到資料,從而再經過怎樣的分析,怎樣去表達結果,最終也許要去向其他人展示或講解。
由此看來,對這些專題項目,第一個目的是要令學生有機會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引發他們對世界的興趣。第二個目的是要令學生經歷整個過程,學到要搜集資料、分析、歸納和總結等技巧。第三個目的是讓學生學到怎樣去將結果做成報告,令其他人可以得知項目結果。最後一個目的是要讓學生學到怎樣在別人面前展示和講解項目,讓別人可以清楚知道整個項目的細節和所得發現或結果。
我會想,如果子女真的要做這些項目,家長先別要說這些項目是多餘,是強人所難,更甚是在孩子面前說這些項目無用,浪費時間,因為既然學生不可以不交,說這些說話只會令孩子更不想做,倒不如想想可以怎樣令子女可以從中得益最多,當然,如果是要評核的,最終作品的質素是最重要,否則,可以想想以上四個目的,看看孩子可以在那方面得益,如果明白孩子在某方面真的無能為力,便可以在旁協助。別只集中在交出來的作品,整個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吧。希望學校都可以給家長一些指引,讓家長可以更明白自己在這些項目中的角色,和在什麼地方作出什麼的協助。
忽發奇想,如果不是家長在子女背後提供補習,幫他們對功課,把他們在學校裡學不懂的在家裡都弄清楚明白,現在學校的課程那麼深,學生又怎能跟得上。其實,都是家長幫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