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4, 2012

苦從那裡來

香港,雖然不算是一個福利社會,但是安全網總算是有的,只要是有需要,也都可以找到政府幫助,拿到綜援,得到基本的生活水準,如果家庭中有子女入學,首先在學前教育,跟所有學生一般得到學券的待遇,這類家庭當然不會跟中產一般,讓子女入讀不能行使學券的非本地課程幼稚園,這類家庭也許便會讓子女就讀最近的幼稚園,行使了學券之後,他們還可以向社會福利暑繼續申請助學金,得到半免或全免學費。這些家庭沒有能力讓子女上校外課程,遊學團等更不用想,但是正規的課程,卻是從來不缺的;至於課外活動,只要他們要求不高,地區中心等團體都有舉辦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他們也可以參加。

到了升小學的時候,這類家庭也許不會考慮報考什麼直資私校,他們會參加小學派位,入讀官津小學,而他們也許同樣會以居住地區附近為考慮因素,入讀了官津小學,學費全免,據說書簿費是實報實銷的。到升中時,學生憑本身的成績,派位到官津中學去。中學畢業,學生可以憑公開試成績考入大學,大學有資助計劃,如果學生來自綜援家庭,也許也得學費全免,大學畢業時,如果成績優異,就業或繼續進修至博士均可。所以在香港,絕對沒有學生因為沒有經濟條件而失學的情況。如果草根家庭子女,能感到學歷將會是他們脫貧的唯一途徑,就算沒有補習,只要他們努力,將勤補拙,只要有心,雖然路定是難行一點,但學校定會盡力幫助他們,令他們考到相應他們付出了努力的成績。

對於社會上富豪之列或是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的家庭,他們有他們自己心目中對培訓子女的打算,他們的眼光不會單看本地的教育。當我們在關心「雙非人」佔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其實部份有能力或有條件的香港父母,也會乘飛機到美加生產,也許中小學期間便會留在香港就讀,但是當他們升大學時,便會回到外國去,以本國人的學費升讀大學,這個做法由來已久,又例如李連杰入藉新加坡,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讓子女在那裡接受教育。(李連杰不是香港人,只是指出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讓子女在他們覺得理想的地方升學。)這些父母對他們的子女有其期望,另外他們可能會因為經常帶著子女到處工幹,子女便得入讀一些國際學校,再者,他們甚或連子女就業的安排也心中有數,根本不用理會什麼派位升學制度,這類家庭子女,也不是本地教育制度的對象。一言以蔽之,金錢改變命運,也能決定學習之路。

所以最苦的一群,便是香港中產那些父母了。他們是中產,收入和生活水準比草根階層要好得多,而且子女可以享有草根階層所享有的所有福利,如此,中產家庭的子女,同樣也是可以靠著努力,憑著成績,考入大學。這些中產家庭的父母,包括很多專業人仕,因為他們既是專業人士,更深深感到專業知識和資格的重要,亦即子女的學業成績是非常重要,不容有失,而部份家長為中小企業老闆,他們在他們的職場,深感本地基本主流教育並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例如他們期望子女將來工作時,可以有良好的人脈,而本地傳統名校,學生大都是中產或以上家庭,這些同學以及其背後的家庭,便是最好的人脈基礎了;另外,部份中產家長會認為子女在一般學校未必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例如缺乏了思考的培訓,又或太本地化,缺乏了國際視野等等,原因多的是。所以,中產家庭的父母便千方百計的去找他們理想中的教育給自己的子女。他們的經濟能力不能讓他們三心兩意,必定要選經濟能力所及內最好的教育給子女,所以他們不敢隨便去試,所以每時每刻都怕自己做錯決定,怕沒有善用金錢,甚或會長遠影響子女的學習。有點像在試場應試時在自選題目,考生要評估自己能對某一題有多大信心,能期望拿到多少分數,才去選擇,否則一經開始做某一條,答了一本才發現自己其實對另一條沒有選的題目更有把握時,為時已晚,只有悔不當初。

草根階層,沒有太多選擇,但是卻長讀長有,相信只有感恩,沒有怨言。對於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他們也自有他們的打算,既有經濟能力,自然大權在握,在每個環節家長都可以做附合自己想法的決定。最後,中產家庭有要求,亦有有限的經濟能力去選擇,而當子女在學的每時每刻,都總有些事情有選擇可以去做決定,這種在某一刻有什麼選擇,是否要決定去改變,現在不決定,將來還有否機會再決定,如果現在不決定,或決定錯了,對子女有否深遠影響?這些事長時間記掛在中產父母的腦中,這便是作為中產父母的苦處。

1 comment:

Can said...

I can't agre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