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9, 2012

我看新高中

昨天是香港首屆中學文憑試的開考日,亦是香港首次完成新高中課程的學生,參加公開試的日子。新高中學制的轉變,最明顯的是「三三四」學制、通識教育、中學文憑試加上大學三年轉四年。

我跟不少人討論過新高中,包括校長、老師、家長,以及對新高中學制有認識的人,我所得到的印象是,這次新高中學制的改革,較之前的母語教學改革的影響更深遠更大。可以看到,不論之前一間學校是轉用了母語與否,現在又推出語言微調計劃,語言轉了又轉,學校的影響是改變了教學和書本的語言,要轉變所用語言,問題也不算很大,學校的部處,人手安排等等,改變亦不算多。但是現在的新高中,大學為了多收一年的學生,每間大學都在擴建,招請更多人手,公開試少了一個,課程範圍重新設計,學校人手重新編排。經過這一次改革,不能像母語教學的,簡單將教學和書本所用語言改一改便可以復原,這次改革是沒有回頭路的。

跟著,所有人首先會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由從前的三二二三學制,變成現在的三三四新高中學制呢?翻查網上資料,找到以下四點是「三三四」學制的優點:
  1. 在新高中學制下,所有學生均有機會修讀中六,以配合香港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需要。
  2. 多元化的新高中課程能讓有不同性向、興趣和能力的學生盡展所長。
  3. 「三三四」學制減少了一個公開考試,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從而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以及提高學習成效。
  4. 四年制的大學課程可讓學生獲得更均衡而全面的教育,促進全人發展。
看看以上的四點,細心的想一想是否合理,尤其是否從前的學制便做不到,還是只自圓其說:
  1. 如果說是知識型經濟發展所需,我想社會期望的是大學畢業生,而不是中六畢業生,我亦相信,不會有人覺得,完成了中六課程,便可以配合這個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所以,如果要配合知識型經濟的發展,便應改革大學或擴大大學學額,現在學制要將大學改為四年,但是如果能保持三年大學的學制,以擴充後大學的「容量」,每一年級便可以多收三分一的學生,亦即所有大學合起來可以提供多三分一的大學學位,令更多學生可以入讀大學,這便更配合知識型經濟發展,由這個角度來看,新高中要轉為三三四,是不合理的。
  2. 新高中的確提供了更多的科目讓學生選擇,但是現實是,學生只有兩個或三個的選修科目,學生先要在中三升中四時,清楚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例如將來想入讀大學的某些課程,他們要求學生在中學文憑試應考什麼科目,得什麼成績,以及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學生一經選擇,便要在中四到中六這三年埋頭苦讀這些選修科,如果他們期間發現原來理想和現實不附,他們也沒有辦法,選了三個選修科的,可以停讀某一科目,但是由頭再選,則沒有了這個可能性了,所以,新中高的確是多了選擇,但是這個選擇要在升中四時去選,對於不太認識自己能力和興趣的學生,是很大問題的。相比從前的學制,學生在升中四時選文科或理科,只選文理兩者之一便容易得多,中四和中五便開始去讀和考會考,他們可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到升中六時便可以在文科或理科的科目中某些科目,例如理科的會選數學組或生物組,更甚者是學生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會考之後便可以向著自己興趣的方向努力,例如入讀設計學院、職訓局的學院等等。
  3. 新學制的確是少了個公開試,但是有趣的是,有些中學反而會建議學生在中五時先考一次GCE,拿點公開試的經驗,但壓力當然比考會考小。我不知教育當局所講的空間是什麼,但是我知道考試範圍就一定比從前的會考大,至於時間亦由兩年變成三年,考的範圍大了,時間亦多了,不感到是什麼優點,反而缺點是如果學生是第一次參加公開試,他們應考的範圍和影響便大多很多,壓力更大。至於豐富學習經驗和提高學習成效云云,就不能量化來比較了。
  4. 三年大學和四年大學的分別,便是多了一年,而通常便是第一年的基礎年,這一年學生可以選擇他們想讀的科目,有些大學便容許學生在學系內選擇想(試)讀的科目,之後在第二年開始便可以選擇真正有興趣和能力的科目來讀。而多了一年,也的確是多了時間去接觸不同的事物,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這點是真的,但這算不算是全面呢?均衡與否?是否便是全人發展?是否那一年留在中學校園便做不到?這些都是見仁見智了。
既然在網上看到官方所提出的優點都有點摸不著頭腦,那麼我自己看到(理論上)的優點又是那些呢?
  1. 的而且確,是少了一次公開考試,學生也有選修科目,所以對一些很清楚自己的想法的學生來說,是好的。
  2. 從前的預科的課程,程度真的很深,那些純數之類科目的內容,如果不是要在大學繼續讀數學,現實生活中真的是應用不來的,但是為什麼要讀, 想一想,除了應付高考之外,真的便沒有其他用處了。所以在我那個時代之後,又改了的是科目有AS和AL之分,其中一深一淺。
  3. 從前的三年學制,是由英國學制而來,英國既為當時的終主國,跟它的學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其實香港的學生,有很大部份是去美、加、澳等地方升大學的,所以在香港完成中七課程,便理應可以入讀海外的大學,而完成中五之後,便要先入讀High School,之後才入讀大學,所以從前在香港的中學學制是海外大學不太接軌的。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和內地接軌,也是應該的,而內地的大學是四年制的,如果香港的大學不是四年制,實在不能在教育制度上和內地接軌,所以三改四是必然的事了。
  4. 從前的課程是太著重學術的,學生除了應付學術科目之外,便沒有空間去理會社會上和身邊的事。現在新學制的通識科是必修科,旨在培養學生要有相當的「通識」,要有多角度思考,這些素質在將來的社會也是應有的。
  5. 大學由三年改為四年,在大學的訓練,是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學生可不再像讀中學時一般,上學放學考公開試等都可以由父母來幫忙,學生得自己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在大學裡,學生會遇上不同國藉的同學,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去接觸不同地方的文化,擴闊自己的眼界,這是學生在中學不能做到的。
新學制是有好處的,方向是對的,但現實情況和做法呢?

以前大部份學生會參加會考,部份升上中六的學生參加高考,考大學,升不了中六的,便自己找他們的出路。現在是差不多所有學生都要參加中學文憑試,考完之後,不論成績如何,學生都已到達考大學的門前,又說香港已是知識型經濟,所以相信家長定必想盡辦法來令自己子女入讀大學,所以除非很清楚自己要的路的人,才會在完成中六 之後,便立即改投其他途徑。

從前的會考,在中四中五兩年期間,其實是讀年半,便會去考會考,而現在新高中,便是讀兩年半,在第三年才去考公開試,所以如果讀不上,怎樣也得多捱一年,又因為一次的公開試便決定能否考入大學,所以學生所承受的壓力比舊學制更大,從前如果會考成績好,學生可以以會考成績被大學拔尖而升大學,不用參加高考,現在,已經沒有這條路了。

中學方面,課程可算是大變了,似乎已沒有了從前文、理、商之分,所有學生都要讀四科主科(中、英、數、通識),跟著再算二至三個選修科,所以以前有些科目,便會越來越少人讀,而原本學校從來都沒有通識科的老師,現在便要找新老師,或要求「夕陽」科目的老師轉為教通識,老師本身從來沒有接受通識教育,和學生一樣,也是邊學邊教,老師本身能否有多角度思考,也不得而知了。

另外,我覺得最大問題的是,現在升上中四開始上通識課的,他們從前是否這樣培訓的呢?如果大部份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都是在填鴨的模式下學習,我看到現時小學和初中的時事或通識科,其實是在背資料的,到升上中四開始,突然要他們用多角度思考來解答問題,是否強人所難呢?

也許,要令我們的下一代能附合將來世界的需要,要有獨立思考,要有批判性思考和多角度思考,要改變的是家長們對學生學習的重點,由小開始將重視學術成績轉為重視思考模式,表達能力等等,讓孩子對閱讀有興趣,有自己的想法,到升到高中時能應付通識科,和在大學以及工作時真的能運用通識所培養他們素質,才是長遠的做法,因此,也許改革要從幼年教育開始,一步一步的改變,才能真正優化本地大學畢業生的素質。現在只在高中去改,也許只是拔苖助長,是短視的做法,但是短期便又要提高大學生人數,又要提高畢業生水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能抱太高期望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