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一個有關課程的故事

從前在一個平靜的小鎮裡,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鎮裡有數間學校,讓鎮的小孩子上學學習,小孩子憑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個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即是大部份的孩子的學習能力都差不多,只有小數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差或特別好。每個孩子靠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相應的成績,孩子長大後亦憑著各自的學業成績,找到他們的工作,過著相應水準的生活。鎮內的家長和孩子都滿意這個因果關係,大家相安無事。

當小鎮不斷發展,慢慢變成知識型,某些工種慢慢式微,原本資質中等孩子長大後所能找到的工作越來越少,家長有見及此,無經濟能力的家長無話可說,只得默默接受孩子要和資質中下的學生,競爭那些原本由資質中下孩子長大後所做的工作。至於那些有能力的家庭,為了令自己的子女可以和資質高的孩子競爭原本只是高資質孩子畢業相應的工作,便想盡辦法去令自己的孩子有資質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家長首先想到的方法便是自己去幫助孩子明白課程,在孩子放學後,便在家裡幫助孩子明白老師日間在學校所教的課程,但隨著孩子升讀更高年級,課程已深至家長也沒有能力幫助孩子明白,或家長工餘沒有時間再去幫孩子,結果是家長得另找外人來幫忙,先找親友,找不到,便得付錢找一些比自己子女高年級的學生回家幫子女應付學業,他們不久便正名為補習老師。孩子得到了補習老師的幫助,學業的確有明顯進步。

一個家長開始找補習老師,其他有經濟條件的家長看到了,尤其那些子女原屬資質中等的學生家長,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幫子女應付學業,跟著子女原屬中下的家庭,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忙。更有趣的是部份資質高的孩子,他們父母因怕被其他孩子追上,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結果是,大部份家長,不論子女資質如何,都僱用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但當大部份學生都有補習老師幫忙,補習老師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又變得沒有絕對性的幫助,反而如果學生沒有補習老師,成績便真的給其他有補習老師的同學拋離,僱用補習老師變成騎虎難下的做法。

另外,家長又發現原來學生年齡和學習能力也有關的,尤其在孩子年少幼稚園和初小的階段,所以當家長想子女能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去應付學習的,家長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發現子女六歲時不能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下去,怕七歲時便應付不了適用於大部份七歲孩子的課程,如果年年包尾,只會令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所以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當其他同學升級時,便讓自己子女轉校到另一間學校同一級,變相重讀,讓子女可以用七歲孩子的學習能力,去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學習能力便會比大部份同學高,成績更易名列前茅,成功感和信心大增。

結果是,因著有補習老師的幫助,以及以重讀來使用「將來」的學習能力,部份資質中等和部份資質中下的學習能力,便分別被推高至資質中上和資質中等,從整班學生來說,資質中上的人多了,資質中等不變而資質中下的少了,換句話說,學生的平均學習能力便提高了,學校見到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原本的課程對大部份的學生來說已經是太易,如果課程不變,這班學生會上堂學覺得悶,上堂會開始不專心,另外,既然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為了適應學生的新學習能力,學校唯有順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課程的深度。

當學校將課程的深度提高,部份資質中上的又變回中等,部份資質中等的又變回中下,家長為此得繼續加強補習的力度,更多的學生要「重讀」來運用「將來」的學習能力,惡性循環,課程便越來越深,大部份學生便讀得越來越辛苦,得用更多時間放在學業上,留給自己發展自己的興趣的時間便越來越少,留下來的興趣,也得是對於升學或爭取獎項的功利「興趣」。

當學校普遍教深一級的課程,而家長又主動讓子女重讀,本應六歲就讀一年級學習一年級的課程,現在變相是七歲讀一年級學習二年級的課程。其實,學校和子女都沒有得益,資質頂級的學生,仍是頂級學生,對應付深一級的課程全無問題,其實既然他們可以應付深一兩年級的課程,便請他們跳班去吧,對於其他學生,他們卻被迫全被催谷學習他們來年的課程,在其他方面可能犧牲了很多很多。

從以上故事看來,補習和學校課程越來越深的情況,是社會進步和變成知識型社會,父母為此而更重視學業的結果,所以在一些學歴和謀生不太有關係的地方,例如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既然學歴不足以改善生活,家長當然不會拿額外資源來投入子女的學習過程當中。

還有一點很值得家長留意的,便是小學(尤其是初小)階段找補習的確可以令子女學得更好,但到了高年級時,天皇補習型式的補習,極其量只能令學生得到稍好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難能力幫助不大;而年紀和學習能力的關係,到高年級便會越來越細,例如十七歲和十八歲的學習能力分別不大,反而是學生之前的根底是否打得好,才是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所以家長不能繼續以讓子女比同屆年長一年,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換句話說,初小階段的補習或讓子女比同級年長,也許能明顯令學生學得更好和獲得較好的成績,令學生建立自信,希望學生可以走上軌道,但是如果父母的做法只能短視的提高了成績,而不能改善子女的學習能力,增強子女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到補習和成為較年長學生兩招開始失效時,學生的成績便有機會倒退下來。所以也曾聽過,某些學生到五年級時,家長便發現怎樣也不能令他繼續名列前茅,成績不知何故怎樣幫忙也沒有起色,跟著便由原先以為可以被歸納為第一組別的,變成了第二組別。

家長可以想想,記否自己當年是一年級還是三年級來背九因歌,不論結果如何,對於現在而言,又有什麼分別呢?現在有沒有(正常的)成人是不懂九因歌的呢?那麼,香港的教育為什麼要學生提早去學呢?想深一層,原來只為希望升讀心儀中學、大學,對於畢業後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一點也沒有幫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