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自行收生放榜了

昨天是自行收生放榜的日子,根據指引,家長須回到報考的小學去看結果,但其實網上都可以睇到結果。因為我沒有記低女兒申請表上的號碼,所以回到家才上網去看;結果是,女兒所申請的小學不取錄她。心想,如果我沒有為女兒在直資私校申請,這個時候便真的很徬徨了,雖說政府一定會有一間學校讓孩子去讀,但是那種沒有把握,聽天尤命的心情,真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負擔得到。對於沒有報考直資私校的學生來說,現在他們只好等下一階段的大抽獎了。而我,則會等待所有私校是否收生,和會參加之後階段的統一派位了。

據報導,只有一半申請者是可以在這個階段可以入到自己選擇的學校,而大部份都是因為有哥哥姐姐在那間小學就讀,又或是所選擇的是一間不太熱門的學校;亦即是說,如果不是有特別的因素,例如哥哥姐姐在該校就讀,又或父母在那裡讀過,又或父母在那裡工作或是有關團體的成員,真的不要期望可以在這個階段進入心儀(即多是熱門)的學校。

香港從前的做法是一同去考學校,大部份都是官津學校,可以說是加重學生壓力,但也可以說是比較公平的做法。現在香港的做法是,家長有能力,還是要去考小學,雖說不能筆試,但是老師還是會用不同的方法,去推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程度,有心去考直資私校的,還會去補習(例如上面試班),其實變相也是競爭,某些家長的態度,也許一樣會給孩子壓力。所以香港現在的教育制度,其實也不是很公平,有能力的家庭,孩子可以有多很多學校選擇(現在已經有很多直資私了),沒有能力的家庭,便得接受命運的安排;現在很多名校都是私校,雖說很多學校說有成績好可以免部份學費之類的支援,但是一闊三大,可能還有其他很多支出,家長還是要負擔的,所以草根階層,可能本是讀書材料,但是他們卻入不到普遍認為好的名校。

官津學校又不一定是次一等,其實很多家長都會想到,如果可以入讀好的官津學校,所省下來的錢,真的可以好好的運用,例如每年可以去參加遊學團,平日可以用來參加興趣班,甚至補習,家長也是非不得已才白白的拿錢出來交學費的。近來有家長跟我說,他們參觀過很多官津小學,其實設備都相當之好,不會比直資私校差;但是正如我之前提過,很多中產的家長,都是怕了自己的子女在官津學校內和草根或新移民子女一同就讀而已,學到不好的觀念和習慣,這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亦不能簡簡單單的下定論,我只能說,家長要自己去憑自己在社會上的閱歷,去決定這是否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到底,好的官津學校,真的有很多申請者,問題只是該學校是否取錄自己的孩子。

自行收生,只是統一派位的其中一個階段,每一個香港的學生,都必有學校取錄,在之後的階段還有機會,家長現階段實不必要太擔心。不出名的學校,也可以有優秀的學生,有亮麗的學業成績,決定性的因素,始終是在學生本身身上,讓孩子喜歡讀書,自動自覺去溫習,在他就學的過程中,避免他們染上不良的惡習,結識不良的朋友,他日學業成績,也可以是很好的。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昨天接女兒放學時,和在門口排隊的伯伯談;他是我女兒同班同學的祖父,每天都是由他帶孫仔上學,也是他接孫仔放學的,看到他健步如飛而善談,有時我都希望我自己到他那年紀時,都可以這樣。

和伯伯談,問他孫仔有沒有報私校直資;他簡單的說,一間也沒有,只是去了交自行收生表。他認同幼稚園校長的意見,在香港作納稅人,應享受政府提供的優質免費教育,為何要另外付出去讀中小學。跟著他跟我分享他的看法,他說他十八歲便放洋留學(以伯伯現今之年紀,那已是數十年前的事,如當時能留學,其實絕不簡單),覺得其實小學並不重要,相對中學比較重要,學校所謂好壞對孩子影響不大,到最後家庭更為重要,他說中、英、數、理、化各科,他都可以應付得來(意即可以幫孫仔溫習),最重要是好像他當年一樣,大學便到外國留學,讓他學習獨立,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其實做什麼決定也好,最緊要清楚自己既立場和看法,不要人云亦云。對於這位伯伯,我就真的很配服,配服他很有自己的主見,他為自己的子女照顧孩子,既不寵,又有辦法,又有遠見,又懂得教小朋友,又肯去做,真的感到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做父母真的可以很放心去工作,任何時候,都知道有人會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真的很羡慕。

Wednesday, October 07, 2009

美孚地利亞學校

家居美孚,每天送女兒上學,總會遇到來美孚上學的學生。但是來上學的學生,一看便覺得很特別,因為一看,便知他們大都是南亞的學生,有些女生穿了校裙還會穿白長褲在內,有些則用頭巾包頭,而有些男生則會在頭上束起頭髮作為一個小包,又或會在頭頂帶一頂小平帽,他們的家庭背景很大機會是信奉回教。有時跟他們擦身而過,聽到他們的對答有時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更多的便是用英語。他們所讀的,便是在美孚內的地利亞機構的中小學。

翻查資料,原來美孚內有一間地利亞的小學(連幼稚園)和兩間中學。小學是私校,兩間中學則是直資。相信香港的家長對這些地利亞的中小學亳不在意,因為一看到這麼多南亞學生,早已敬而遠之,更遑論要讓子女入讀。但是認真的去小學資料,學費是二萬三千左右一年,但他們推行是三文四語(包括法文),同學之間講英文,又有那麼大比例的南亞學生,學校內應好像是一個聯合國,香港人也不未必是大多數人;跟著我在想,如果土生香港人入讀這小學,理應可以有一個環境去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不同文化種族的人,而且也必定迫使學生多用英文。

跟著再看美孚內的兩間直資中學,雖為直資,但是中一到中三是免費的,中四到中七才每年學費三千元,直資能收這麼平的學費,我也是少見。話雖學費平,但是百老滙的那一間卻有六位外藉老師,比例比女拔萃還要高,相信很多地利亞小學的畢業生也會升到這兩間中學去,所以中學也是一個聯合國的環境。

心裡想到,很難得香港有地利亞這個教育機構,他們提供的教育,雖沒有人去看過,但是他們卻用一個很便宜的價錢,讓很多香港的小數南亞學生走在一起學習,更重要的是學校定會因應學生的文化來設計課程和活動。我不知實際的教學模式是怎樣,但我相信,這班現在還是小數的學生,他們能來到香港這個地方,有這樣好的機會去學習,他們當中必有學生會珍惜這個學習機會,將來香港定必有些這些小數民族的學生,能有很大的成就。

希望香港人不要小看他們,不要以為他們永遠是香港的基層,他們的處境必定成為他們的動力,將來定有大作為。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選小學的再思

自女兒就讀低班時,便已開始去留意小學,和很多不同的人談過,有過來人,有教育界中人,有其他家長,感到不同的人對選小學和教育都有不同的看法,很值很去深思。

我家也應算是中產;在香港,最頭痛的便是中產,不甘於受制於人,不想由教育當局去擺佈,所以要自己去看,自己去選,這本是無可厚非,但是到最後,要付出更多的金錢來得到心目中的子女教育,是否值得,其間不得而知,也許也永遠沒法找到答案。

跟一些家庭背景差不多的談,他們的想法大都想子女的課程能比同級半均的深一點(或很多),希望他們到和其他學校學生比較時,能得到優勢,尤其以英文的程度最為明顯。跟過來人談,可以得知他們子女的學校情況,他們的子女讀得是否輕鬆,不能作準,有些孩子發展早,有些遲,他們的學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子女,則要家長根據自己對自己子女的理解,來看是否適合,否則,可能只會阻礙了子女的成長。

跟教育界中人談,他們普遍都覺得學術成績不是最重要,品德,性格等等更為重要。學校能否教導孩子這些特質,是他們最緊張的,反而學術是否超班,則不太重要。我自己在大學裡,看到很多學生沒有珍惜大學的教育,上堂遲到,堂上玩電腦遊戲,勸他們作用也不大,明知這些學生畢業後也不知下一步會如何走,還是在等父母安排。所以最重要係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讓他們對讀書有興趣,因此,在中小學期間怎幫也沒有用,否則反而可以令他們增強了依賴性和磿滅了他們對讀書的興趣。

說到底,一個人畢業到社會去工作,學歷和母校只能給一個人多點機會,之後,也要講實力和耐力吧。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名校隨想

開始為女兒報小學的階段了。這個遊戲真不易玩,有很多事要考慮。作為父母,感到的壓力是,好像是在為孩子做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某個程度上,這是對的,但是,其實父母的某一個教導,某一句說話,可能也是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不必要想太多,盡力而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說真的,在香港,誰不想孩子開開心心的學習,健健康康的成長,輕輕鬆鬆讀完書之後,進入社會,找份好工作,不是已經很好嗎?為什麼家長很想孩子進入名校去呢?我想了很久,說到底,家長心裡面都有一些假設,孩子入到名校便會讀到書,名校裡的學生是比低調的學校好的,入到名小學便可以升名中學,跟著便可以入到心儀的大學去。如果跟這類家長去談,問他們,為什麼你那麼緊張孩子要入名校?我想有部份家長會說,名校之所以名校,必定有其道理,孩子在那裡讀書必定比在非名校好。再追問下去,這些家長也未必說得出一套自圓其說的說法。我真的很想建議這些家長,在為子女千方百計進入名校之前,想一想,他們的背後理念是什麼,可以的話,寫下來,將來回頭看時,看看是否很滿意自己最初的決定。

對於家長對名校的期望,我想,大概是以下這幾點:
  1. 名校對學生的教育比非名校好
  2. 名校學生的成績是比非名校學生的好
  3. 名校畢業生的成就比非名校畢業生的成就大
名校對學生的教育比非名校好?
教育可以簡單分成學術和個人修養兩方面。對於學術,名校和非名校有什麼分別,可以令學生學得更好?是老師比較好(軟件)?是設備比別人強(強件)?我很少聽到有家長會說,某某名校裡的某某老師教什麼科目比其他學校好。名校的老師,便是比其他非名校同科的老師好?何以見得?我反而可以想,傳統名校的老師,大都任教多年,我就不會期望這些老臣子會很落力去教書,他們會跟年青的一班老師去用那麼多時間去備課嗎?機會很微吧。反而一些新學校,入職的老師大都年青,他們很有熱誠和危機感的去做很多事情,例如去備課,和學生溝通等等。至於硬件方面,名校的確資源較多,但是,我時常會想,愛恩斯坦只是用黑板來教書,沒有PowerPoint,器材只是把學習過程弄得有趣一點,但卻不會是教得好的絕對因素。

我已經聽過很多那些孩子在名校就讀的家長說,他們孩子的學校其實是不教書的,例如聽說女扙萃的精英班,全班都是尖子,還要教嗎?學生或學生的家長已經自行處理好,不用教了,我便會想,那麼那些孩子為什麼還要留在這間學校,是學校對學生的貢獻多,還是學生對學校的貢獻多呢?又聽說協恩學生的家長說,有些老師不教書,叫學生自己回家自學。家長聽到學校要求學生要自學什麼,可以有什麼反應,只得乖乖的自行找補習老師教孩子嗎?為了想成為名校的畢業生,家長還可以做什麼?反正每個家長都是這樣,是不是在名校讀都是這樣,唯有自己幫孩子讀書,又或找補習老師教。名校,說穿了,便是要求學生要學懂什麼,天資好的學生,可能真的自己學會了,平庸一點的,便自己去用自己的資源去學,滿足名校的要求,好好的升班去。平庸而沒有資源的,那就不用對名校有很大的期望,會幫到自己什麼,又或只好將勤補拙吧。如果是跟不上,孩子讀得很辛苦,也許家長會自行退學去了,又或是學校勸學生而去,所以能在名校畢業的,成績也比較好。這很大機會是真的,但是背後付出的代價,其他人又是否看到,是否能付出呢?

名校裡學科的深度,可以是比非名校同學科的深半級,或更甚是一級。剛聽說馬頭涌官立小學,小一開學時,學校便對家長說,他們一開始便會教小二的課程,學校給家長一大堆小一的教材,期望家長自己教會自己的孩子。如此下去,別人看到的是,這學校的每一級的學生,的確是比其他學校同級學生學得深了,這學校還不是一間名校嗎?但這是學校的功勞嗎?是學校教得好嗎?當家長以為這便是名校,讓自己的孩子在這間學校去讀,到頭來發現原來並不是學校教得好,只是家長自己教得好,家長自己付出多吧。家長會因此投訴學校嗎?我想不會了,也許他們以為,名校便是這樣吧。老實說,同一位老師,在小一教小二的課程,跟在小一教小一的課程,其實工作量差不多,教法也差不多,可以說,任何一間學校都可以做到,只是能不能去做吧(不是名校而教得深,學生跟不到而離校,是趕學生等殺校吧)。但是對孩子和家長來說,他們便要自行去學習。要極端一點,如果有某個學生追不上而要留班,又或是家長刻意讓孩子遲一年才入學,別人是六歲於小一讀小二的課程,而他卻是七歲於小一讀小二的課程,其實沒有甚麼著數,到最後,只是得了名校畢業生這個名聲吧。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名足球隊之所以是名足球隊,不是教練有什麼特別的訓練方法,而是球隊可以用天價去買已經出名的球星;同樣,名校有很多學生來報讀,有很多學生可以選,如果我是名校,我便會選天資很好,又或是家裡資源多(最明顯是金錢,又或是反映在家長的職業上,又或父母是專業人仕,他們知道知識重要,他們會緊張孩子的成績,自己會教或會找補習老師來教)。收得好材料,名校要出產成績好的學生,當然不難,能出成績好學生的學校,還不是名校?之後的家長不就是更想孩子進入這學校去讀嗎?良性循環之下,名校便更加是名校。(反過來亦是,出名差的學校收的只能是差的學生,畢業的成績當然怎也不同和名校教好學生相比,惡性循環之下,出名差的學校,還不是更加差嗎?這些顯淺的道理,相信各學校校長最清楚不過。)

可能有人會說,不是所有名校都是選學生的,例如瑪利諾,協恩,喇沙,油麻地天主教等等,他們不也只是官津學校,不能選學生?他們不也是名校吧。對,但是很簡單,他們不能決定入學的學生條件,但是他們可以決定學生的升班和畢業條件,不達標的,留班再讀,跟不上的,讀得辛苦的,他們自己會離校去吧,學校有學額又選一個資質好的學生來讀,他們是名校,他們有條件這樣做,到畢業時,畢業生還不是個個精英吧,在名校黯然離去的學生,相信也不會對其他人提起他曾讀名校吧。

我心目中教得好的學校,不是把八十分的學生教成九十分的學校,而是把四十分的學生教成七十或八十分的學校,又或是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的。我想,正生書院便是。試問有沒有名校會接受挑戰,取錄成績差的同學,看看他們能否教到他們在全港名列前矛?很明顯,誰都不會這樣做,既然如此,名校出名是因為各人只看到成果,並不是看到過程。

名幼稚園和一般幼稚園的教法和課程可以不一樣,例如名幼稚園可以一半用外藉老師,但是在中小學,用一半外藉老師教學生到中學時考公開試?有一半外藉老師,學校也許便會用國際模式來教了,所以老師在學術上不會有很大分別,有分別的,也許只是學校的氣氛和同學之間的互動。如果學校是出名畢業生學術成績好,也許學校有一個很好學的氣氛,同學之間都很緊張讀書,學生在這個環境下,也許會感染了讀書的動力,又或有危機感要讀好書,否則升不了班或被趕走。家長對名校這麼緊張為送孩子入名校,便是為了這些?如果清楚自己的動機後,送不送孩子入讀名校,家長也就更明白自己了,如果有一天家長發現現實和心目中的期望不一樣,你也會更清楚要怎樣去做。

德育教育方面,只可以以學校所倡導的理念去評學校在德育上是否理想,德育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出來的學生德育如何,也只能以學校裡學生的表現來估計,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去學校附近去真正看一看該校的學生是怎麼模樣。對於名校錄取大都是中產家庭的學生,理論上家庭背景是比較簡單,孩子數目普遍小,所以管教理論上是好一點,所以孩子德育理應比較好;但是中產家庭,也可以解讀成父母雙職,孩子多是老人家和傭工照顧,所以也可以是寵壞了,脾氣可以是很差的。

總結這一點,名校對學生的教育,在學術方面不一定比普通學校好,只是他們要求比其他高,但是入讀的都是質素好,當然更容易教,學生背景令他們有更多資源來追;非學術方面,學習氣氛可能比較好,同學間的互相激勵讀書機會也大一點便是。德育的教育是否理想,只能從學校是否有宗教背景,校風如何來估計,但既為名校,如果行為不檢的學生,稍有越軌,可能已被辭退。

名校學生的成績是比非名校學生的好
這點很大幾會是真的,但只是說能在名校畢業的學生而言;但對個別家長來說,要問的問題是,自己的孩子能否捱得過去,當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否家長和孩子也願意去付。如果是天資過人,這沒問題,但對於其他平庸一丁點的,家長和學生便要付出很多時間資源去追,追得到,無問題,追不到,知難而退。

但是對於追得到的小朋友,小時候,他們也許不懂得去為自己說話,但是若是到長大後,孩子回頭一望,發現自己多年也只是埋首於書本之外,其他求生本能全沒有任何增長,孩子會不會感到無奈呢?父母又如果到時才發覺多年來催谷孩子讀書,原來得來的東西並不長久,不知他們又會如何想呢?

名校畢業生的成就比非名校畢業生的成就大
這點也許是真的,但是這個結果,並不一定是因為孩子是由某名校所出,原因也許是因為,能入讀名校的學生,不是因為學生本身天資較高,便是因為家庭背景都比較好。天資比較高的,也許長大後有較高的成就,尤其是學術方面,而家庭背景比較好的,畢業後,也許學校本身家庭可以給予很多的機會,例如到外國升學,又例如有其人脈關係,又或有家族生意,不愁出路。

最後,我的總結是。家長覺得讀名校便是這樣,這十多年中小學要每天埋頭在書本當中也是合理的,將來才可以有好的成績,成為專業人仕。但是這麼多年孩子在這些壓力下成長,犧牲了親子時間,親子關係差,尤其在催促功課的時候,沒有耐性的家長便更明顯,再者,經過這麼多年之後,孩子的讀書興趣也許也所餘無幾,更遑論終身學習。想一想,要成為專業人仕,很多都有對應的專業試,如果是有決心,誰人也可以開始去讀,可以去考。到時,考到了專業資格,誰人也不會去問你是在那一間學校畢業,反而問題是你有沒有耐力這麼多年,去獨自去考這些專業試,讀名校也許不能培養這份耐力。

名校對天資聰敏,家庭背景好的學生,作用其實不大,對於資質中上的學生,名校的課程深度,壓力,環境,也許能迫使他們盡力去追,但過程當中代價不少,甚至有反效果。家長得好好去考慮自己和自己孩子是否適合,並在過程當中觀察是否能付擔得起代價,一有問題,也許還是回到普通學校去。最終,親子關係,學習興趣,開心童年,和一個名校畢業生的名銜其實一樣重要。

Monday, June 15, 2009

跟過來人談兒女求學之道

昨天跟一位兒子已學成就業的父親談子女就學之道,得益良多。

這位父親的兒子早年入讀油麻地天主教小學,也算是出名,很多家長想子女入讀的學校,因該校沒有中學,中學時轉入鄧鏡波中學,會考成績不足以入讀大學,這父親便出錢讓他去了加拿大多倫多讀大學,四年來用了這父親一百五十萬。畢業後回港在銀行工作,還在讀會計。這父親覺得他兒子在加拿大的四年很值得,在加拿大,學好英文,學會獨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也許這些是留在香港不能學到的。

我在想,這父親和現在眾多家長一樣,一心想孩子入讀名校,兒子是真的入讀了,最後的結果,還是要看他本人是否能讀得上,對放這個年青人,小學和中學對他的影響不大,反而四年的留學經歷,卻是一生受用。

我會想,學生只要是有心讀書,在大部份的學校都可以讀到書,至於最終成果,有很多因素。家長能做到的,便是讓孩子喜歡看書,讀書,對世界充滿好奇,保留他們的創造力,堅強他們的心智。到將來,他們定會立於不敗之地。

Sunday, May 24, 2009

跟補習老師說小學

上星期和任職於補習社的朋友談教育,也從他口中得知另一個角度的看法。

他看到有部份名小學的課程,真的深到有點離譜,家長也不懂得教,來到補習社,補習老師也要去想如何教,家長更想補習老師教家長如何去教。另外,他看到學生有些幾章沒有教,問學生,學生說學校裡的老師沒有教,只叫學生回家自己上網學,又說讀得名校,老師也預算學生會有補習老師,叫學生問補習老師,到補習老師看到那些不合理的課程,也只跟家長說,這麼深的內容,考試也不會考的,算了吧。

他又說星期一至星期四來補習社的學生,大都由父母帶來,所以性格脾氣也比較好,而星期五六來的學生,則大都平日都是老人家或傭工照顧,脾氣差,性格壞。

至於公民式,他也有提及,他說其實公民式主力是數學,中英文是因利成便加上去的,而學生真的能學到數學,但是去到小三則停了,因為他們解不了文字題,所以小三之後已沒有作用。

問補習老師,則更清楚那些名校的課程比較合理,那些是不合理的,而一些不是頂尖的名校,課程也很合理。有機會,我也要再向他多多請教。

我跟這位補習老師談過後,和我一向的理解也差不多。名校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本事,它只是有能力去招聚一班底子比較好,家景能提供的資源比較多的那一群學生。學校要求學生達到什麼水準,對名校其實很簡單,它只要提出,家長見到自己子女跟不上,自必然真金白銀的讓子女去上補習班,最後大部份學生當然會達標,名校的老師根本不須用很大的氣力,便可以推行很深的課程,家長為了自己的子女留在名校,畢業說是什麼什麼名校出來的,也當然會盡力去做,就算明知名校虛有其表,沒有實際幫助,也只得忍氣吞聲。相對一些較普通的學校,他們就算學校的水準提高,也要用自己的資源來做,老師的壓力之大,工作量之多,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我一向的想法便是,名校不是教得好,只是材料好,可以要求高,想上位的學校反而會迫老師付出更多精力去教,改善學生成績。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名校學生的背景也會差不多,尤其是直資私校,因為要交學費,新移民和拿綜援的子女便一定不會去讀,所以我感覺上覺得香港的中產很怕自己的子女和新移民子女一同上學,直資私校也許在這方面符合他們的期望。

其實到最後,到考會考時,不是也是要靠學生自己,可能又是要靠補習天皇,如果只是說會考成績,中上的學校其實都差不多。而且到我女兒入大學時,入大學的要求必定比現在更低,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定入到大學,而且也許將來會去外國讀大學,是否香港名校其實外國的學校也不會理會。所以說到尾,我自己的看法是,校風,亦即是學校的氣氛和同學的背景,才是選校最重要的。

Friday, March 06, 2009

和其他家長談國際學校

昨天下午,帶女兒到九龍塘參加興趣班,在那裡碰到之前在Playgroup見過的媽媽,她的女兒正在上課,而她則在接持處等。家長走在一起,談的也離不開兒女的事,而我們便在談為女兒找小學的問題。

她的女兒現在在青衣的英基讀幼稚園,我問她會否讓她找主流學校,她說不會,因為她聽到其他家長說在主流學校讀得很辛苦,朝七晚七,回到家還要做功課,但最後還不是一同大學畢業,到時根本就沒有分別,她不想要自己陪或迫女兒讀書,而她認同現在的學習已不是在學識上的傳授,現在的學生最重要的是陪養好好的性格,否則就算學業多好也沒有用,所以她能力所及,也要讓女兒在國際學校讀上去。她知道中文是一定比主流學校的學生差,但是最重要的是最後她都會大學畢業。

所以我也認同,相比現在的直資學校,開始的時候說用什麼活動教學,主題教學都好,如果到最後是要考會考,到時也一定要谷的,學生到時可能更適應不了。那為什麼現在開始便要付出高昂的學費,為的就是那些活動教學,主題教學?

其實又是一種很清楚的訊息,就是學術知識在現在的時代已不是首位,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才是決定將來成就的重要因素,在主流學校,學生多,要教,老師一定是用最多人接受,最明顯有效果的方法去教學生,而最明顯的方法便是學業成績,所以名校之所以是名校,便是說什麼Band什麼Band,其實都是一個學生學業成績的指標。這和學校用什麼方法教,教學生什麼人生道理根本沒有關係,所以老師定以學業為先,以谷為最直接手法。在主流學校讀書要學懂思考問題的方法,我想只可以由家長來做,家長沒有時間來教,便得各安天命了。

我同意這位媽媽所說的理據,但我傾向讓女兒讀主流學校,因為中文比較好,而且我能够更多參與她學校的事,學費也是一個考慮,而思考理解能力方面,我對任何主流學校沒有任何期望,我想我會在女兒相處的時候教她,在她大一點時,我再較有系統來教她吧。

什麼決定也沒有所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為什麼做那些決定。

Monday, February 09, 2009

女兒明年,還是留在又一村好 

收到很多網友電郵或部落留言才突然想起,我好像沒有將我女兒明年K3的取向寫出來,所以特地寫出來吧。

由今年年頭到現在,我也沒有為女兒再在任何幼稚園正式地申請轉校,因為心想,如果現在要女兒轉到課程出名深的幼稚園,只是把入小學的適應期提早到K3吧,要靠名幼稚園來入讀直資私校,現在來轉,作用也不大。再者,如果女兒已在又一村讀得開開心心,而我又有帶她去其他地方上興趣班或語言班,我覺得,女兒現在的表現,應不會比名幼稚園的差,另外,我看到女兒在普通話和英語的語言班,都有膽站出來說話,以她的性格,我覺得就算在面試時,表現也不會有很大問題。

另外,因為我已打算讓女兒在第一階段報讀我自己母校,入讀機會理應很大,而亦會為女兒在其他直資私校試一試,所以至少也會有一間有信心的學校讓女兒讀,既然如此,我真的千萬個不願意要女兒在明年轉讀一間只讀一年的學校。如果到了新學校,女兒又要重新認識過所有同學,而其他同學已認識多時,女兒在認識同學時也能也會不太順利,又要適應環境,又要適應其他人,而K3的課程又會比K2時深,而且是在出名深的幼稚園,女兒的適應必定更辛苦。

所以不變應萬變,女兒還是留在又一村讀K3了。

Saturday, February 07, 2009

主流學校還是國際學校?

昨天是女兒學校的家長日,所以我和太太都去了女兒學校;和老師談了一會後離開,在門外和女兒同學的家長閒談,家長們走在一起,談的都離不開孩子,尤其是他們升小學的問題。

有家長說她認識有親戚的孩子,小一首星期有四項功課,到第二個星期有七項功課,每星期又有默書,測驗等等,覺得太離譜了。太太也說,她姊的兒子入了名校讀小一,同樣是很多功課,不久,兒子便跟媽媽說,他們是不是選錯了學校。其實普遍家長都會有同感的是,每一間小學,尤其是主流官津小學,都是在谷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爭取學界比賽的奬項,為的便是要提高學校的名聲,明顯的是,名聲越高,越多人選,也意味越多優良的學生入讀,教得易,學生的成績也會好,真正是事倍功半,反之則進入惡性循環,學生公開試成績差,便越少家長會報讀,次等的學生,便要更大的資源和力量才能令他們學業有成,到最後,如果收不到學生,便可能要殺校,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如果我是校長,我都會盡力要老師催促學生的學業成績。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每一間學校都會谷學生的學業,學生到最後都要面對會考,所以學校之間的差別,便只是入讀學生的背景,學校的設施和名聲。

我相信大部份家長都明白以上的現況,但是又無能為力,只好默默忍受,和孩子每天溫習,做功課,考試期間更謮假來陪孩子讀書,可以做力,也都盡力做好了。另有小部份的家長,便會考慮讓孩子入讀直資,私校,甚至是國際學校,為的是離開香港教育官員的無能領導,再者,這些家長大都會明白,國際學校和主流學校的重點是不一樣的,主流學校,包括官津,直資和私校,學生到最後都要考會考,所以就算學校標榜是用什麼特別的教學方法,到最後也得要谷學業。而國際學校的教學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因為是國際學校,英語便必定比主流學校好,但中文則不忍卒睹。

所以家長要為孩子選擇,是主流還是國際,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這個決定將會影響孩子整個學習階段,而且還要擔心孩子是否適合國際學校模式,如果不適應,回到主流學校是很痛苦的,另外,還得考慮經濟上是否能在這十多年負擔得來,最後,孩子中文不够主流學生好,又怕會給比下去,很多擔心。

對我來說,我初步打算讓女兒入讀主流學校,讓女兒在香港的環境學好中文,包括寫和講。至於國際學校的強項,例如分析能力,語言能力等等,部份我可以自己教,語言能力方面,我則希望能讓女兒讀課外的語言班,而暑假期間,我則希望自己能親自帶女兒到外國的親戚家去寄居,例如加拿大,讓女兒能在那裡參加當地的日營活動,每年如果能有一個月這樣做,我想也能給女兒很多機會練習她的英語。到女兒升大學時,我也會讓她去選在香港讀,還是到外國讀。希望還希望,自己努力實現吧。

Sunday, December 14, 2008

大學宿舍晚會的反思

昨晚應邀參加了一間大學宿舍的聖誔晚會,因為這宿舍大部份都是外來學生,所以這個場合主要的溝通語言是英文,而又有很多是由內地而來的大學生,所以用普通話也可以和大部份與會的人溝通。這晚有表演,有詩歌,有自助晚餐,很豐富,最有意思是可以讓太太和女兒去到大學裡面,看一看現在本地大學是什麼模樣,和大學生,尤其是來港的留學生是怎麼樣,因為,到女兒讀大學時,她所處的環境和外國人的比例也許比現在還多,現在就讓她們看看吧。

整晚的進程都是以英文為主,其中一個環節是耶穌出生的故事,約瑟是由一位女學生反串,這位女學生用很流利的英文來演出;之後,在自助餐的時候,太太遇上這位女學生,問她從那裡來和為什麼她的英語話說得那麼好,這位女學生告訴太太,她是從內地雲南來的,而她能說流利英文是因為她在內地不斷的看英文節目學回來的。

內地學生的條件一定比香港的學生差,至少他們得到的物資也不比香港多,這包括外語的資源,但是他們仍能學好英語。反觀現在香港大部份家長,他們用很多很多的錢,讓子女讀不同的英文班,結果卻很參差。香港部份學生之所以英文不太好,是因為他們除了在課室外,很少機會或甚至避免用英文,所以如果家裡有個要用英文才能溝通的外傭,看電視不要花時間在追劇集,看英文台的紀綠片或電影,又培養子女看英文書,這樣已經好得多了。

這班由外地來港讀大學的大學生,將來也可以留在香港工作,他們的英文好,普通話又好,有內地人脈,對內地認識比香港人好得多,又來過香港或外國讀書,有世界視野,相比香港學生由小到大到是在香港讀,英文差,沒去過外國留學,又不肯捱,但就以自己是香港人為傲,以為自己比內地學生優勝。唉,將來必定後悔。

Thursday, December 04, 2008

可以在第一階段派位入讀第一志願,多好

表哥的女兒和我女兒同讀一間幼稚園,我女兒是讀低班,而他女兒則讀高班;所以昨天學校旅行,便在當中遇到他,和他談起他女兒升小一的問題。他說升小一第一階段結果已公報,他女兒入讀第一志願,瑪利諾神父小學。這間學校有一條龍中學,而小學又剛搬到西九龍新校舍,所以不用再擔心第二階段派位,所以他很開心。

有說是今明兩年都因為沙士而出生率低,所以入學的競爭細很多。我也希望女兒明年真的可以輕輕鬆鬆的便派到理想的小學。

有家長在子女出生便機關算盡,到頭來失望而返,有的孩子真的入了名校,捱不了卻又要轉出來。也許,父母真的要好好的問一問自己,他們期望子女將來會怎樣,而他們的子女又是不是附合他們的期望和要求,否則,真的不要勉為其難,父母辛苦,子女也辛苦,最後更傷了親子的感情,真的是值得嗎?

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選學習輕鬆的小學

今天接女兒放學後,在路上和另一位家長談選小學的問題。她說她不想女兒要辛辛苦苦讀書,她說她知道有些小學每天都有十多樣功課要做(十多樣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但是多就是肯定的),問我可以選那些小學。

我想了一想,便對她說,其實每一間學校都會谷小朋友讀書,如果要不用谷讀書,便要讀國際學校了,除了那些名國際學校之外,便是那些本地人自己辦的國際學校,例如崇真和蔡繼有,又或是直資,例如陳守仁。但是崇真和蔡繼有學費相對官津來說,其實很貴,要每個月四五千元,陳守仁則好像是二千元左右吧,要查一查才能確實。所以如果由小學讀到中學都是讀國際學校,花費已是數十萬之多,是否值得,真是見仁見智了。

國際學校便是否一定不用谷,這個現在我也不肯定。友人的兒子是讀蔡繼有讀小二,但他也要母親在週日追功課。另一個要考慮的地方是,如果現在選的小學升到中學時也是要考會考,就算學生所就讀的學校是如何不谷功課,到最尾還是要谷學業來和其他考會考的學生來比較,到時來谷會否已太遲呢,又會否更辛苦呢?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選一條到尾不用谷的路,其實可能始終難逃要谷學業。

所以,要選讀得輕鬆點的學校,也許要選一些學校不是很激進,想上位做名校的,又不會用成績來分班,令學生有壓力要入精英班,否則便會給別人分在垃圾班裡去,父母方面則不要加添壓力在孩子身上,只要年年升班,分數不要太計較,另外反而校風要好,才可安心讓孩子去讀。

Thursday, October 02, 2008

跟校長談選小學

上星期五,送女兒上學後,和站在校門的校長打招呼,跟著便和她談起選小一的問題。校長很好客的請我入內傾談;我想,女兒學校的其中一個好處便是我每天送女兒上學和接女兒的時候,我都可以和老師,班主任,甚至校長溝通。

我和校長談到我所認識的家長中,已經開始在談升小一的問題,而最近有些小一已開始有開放日,我也在這些小學開放日中碰到一些女兒同童及其家長。校長說幼稚園將會在一月的家長視學後,跟家長談選校的問題。同時,校長也跟我分享為家長為兒女選校的不同想法,我和校長也有同樣的感覺,覺得每一位家長都是為兒女好,他們每位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在社會裡遇到不同的事物,所以他們對兒女學習就學都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不能說其他家長的想法有什麼問題,想法的不同是因為大家所重視的,和期望的有所不同。

對我來說,校風是最重要,自學能力次之,最後才是學校名氣等等,當然,如果女兒能在一些傳統名校就讀,我必定會讓她去讀,但我不會給女兒任何壓力,又或女兒面前批評她就讀的學校有什麼不是,如果太太不合心意,便讓女兒去一些出名的直資或名私校去就讀吧。大眾都以為名校出品,必屬佳品,我想,我們每每只看到一些出色的學生來自名校,但對其他名校畢業生的好壞不太清楚吧。

最後我想,我和太太也是教徒,我們機關算盡,盡力而為,到頭來也要看神的帶領吧。

Monday, April 21, 2008

約克的變相全日班

昨晚到舅仔家進晚餐,期間他們說他們收到女兒就讀的約克幼稚園的通告,建議在下午增加課外活動時間到下午四時,我聽完之後覺得約克開始想連課外活動學校的生意也要搶了,是否他們擔心收不够學生,在下午有空課室,所以想辦法要盡用課室,想到要令半日的學生變相成了全日制學生,而課外活動的價錢比學費還要高,真的是妹仔大過主人婆,即比在約克付出兩份半日學費還多。錢事小,他們女兒能否在沒有午睡的情況下由早上九時捱到下午四時,這才是大問題。

後來,我在親子王國網站看到有人提出討論這個問題,我便貼了以下一篇文了。
昨晚到親戚家,他們的女兒和我的女兒同年,而是讀約克的,他們也有拿這件事出來談;因為他們說約克現在只是在徵詢意見,沒有詳細的安排,所以有很多不知數;但可以肯定是,參加的學生變相是讀全日班,而我女兒是讀全日班的,所以我便從全日班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活動,和我看到的問題。

由早上九時到下午四時,這麼長的時間,學生必定要進午餐,但約克據我的認知都只有上下午半日班,所以他們應該沒有有全日制幼稚園的廚房,可以供應學生的午餐,很大機會是要包伙食,而我相信這個活動算是課外活動,所以也許約克不用政府來監管午饍,而我女兒的學校午餐是要經有關部門批的,有專責員工在自設廚房來準備,所以營養和衞生都有保障。

我女兒雖然是讀全日,但一星期內,她是有四天的課外活動,包括四十五分鐘的通利音樂班,一小時的體操班和英文溝通班,以及個半小時的英國文化協會英文班,總額還是小過三千。因為我是自己帶去,尤其是音樂班是親子班,所以我看到我女兒雖然是有午睡,但是上音樂班到最尾還是很累。所以我有點擔心如果約克在午餐後,沒有午睡但還有三個小時的活動,學生是否捱得過去。

另外一個問題是,他們是否真的是三個小時都是在上堂,當然,期間應有小小茶點時間,但我擔心會不會到最後,原來只得一個小時或個半小時的上堂時間,因為我懷疑他們為了相就下午班的校巴時間,所以參加這個活動必定要留到和下午班學生同一時間離開,所以便要說是三小時。而以這個價錢,能得到每星期十五小時的課外活動,我便很擔心這個活動的質素問題。留意因為要包午餐,而很大機會要包伙食,所以真正可以用來上堂的錢便三千稍多一點,約克的做法可能是,叫自己老師做一些他們做開的,例如英文,跟著其他的便叫其他公司來做,所以你可以想像這三千多元其實當是學生上多一個半日班,加上參加一點其他公司的課程。英文班是約克的老本行,應該沒有問題,學生多了時間和外籍老師在一起(因為其實是兩個半日班),英文理應會更好,但是其他活動我則有保留,例如體操(我女兒曾去過面試,我看不到有什麼鏡房,學生又多,戶外地方也不多),音樂(我女兒的通利音樂班,一個月五百七,上堂時一個學生各自一座琴,父母又在一起,我看不到約克有這些設備),學校配套不足,而可以和其他公司分的錢不多,他們能找那些人來教,難道全是自己職員?而就算約克找專人來教,以這個價錢,約克可以對分的錢實際上不多,所以是找專人來教,能教的時間實際上可能是每天的一小時,而其他時間,則由學校自己的老師來教英文(因為成本低)。

另一個我懷疑真正活動時間不多的原因是,如果真的是每日三小時活動,學生是變相讀了兩個半日班,他們精神和集中能力是否能維持這麼久,尤其是下午餐後有睡意的時候,學校如果明知他們沒有精神上一些要集中的課程,他們可以只會安排做其他事,如小手工。最後才進入活動時間,但時間已不多了。

第二個我擔心的問題是,如果孩子不喜歡某些活動,能否不參加或轉其他呢?但我相信機會不大。父母沒有選擇權,所有的課程都是由約克來定,孩子的個人興趣和進度他們是否能處理得好,我也很擔心。如果某活動孩子不想參加,或孩子已在其他地方學緊,不去那一天,十二時便離校,是否可以比少於三千六呢?

總結我的分析,約克這個活動有很多未知數,質素成疑,必須由學校說清楚每個課程的時間分配和課程內容,靈活性低和沒有選擇,孩子是否能捱到四時要視乎他們是否能不午睡(即晚上要早睡)。以這個價錢,差不多可以幫孩子在下午回家進午餐和午睡後每天找一個興趣班給他,而且可以自己選擇學校,內容和進度。所以這個活動只適合那些想給孩子多些課外附加課程,而又不想自己去找,和沒有人帶去上興趣班的家庭。

Friday, September 21, 2007

女兒上學後的近況

女兒已在又一村學校幼稚園上了一個月多了,也許在找尋幼稚園這件事上是告一段落。但是太太對又一村學校不是在九龍塘亦不是名幼稚園始終耿耿於懷。

對我來說,又一村學校很合我心,因為校長很盡責,凡事親力親為,每天早上我送女兒上學,校長必定逐一迎接,更重要是校長給我印象是她對教學很有自己的理念,不斷告訴家長家庭要融洽,孩子才可以開心成長,而且她著重孩子的品行多於學業,又有活動要家長多用時間陪孩子(例如親子閱讀時間),亦沒有九龍塘那些幼稚園的商業味。我送女兒到學校時,又可以和女兒的班主任在校門談數句,問一問女兒在學校的情況,有需要時,女兒的班主任更會在任何時間打電話來,例如女兒早上回到學校,班主任看到女兒面上有點紅,便早早打電話給我來詢問,太太有問題,我代她問班主任,班主任更說如有需要,她可以晚上再找電話給太太,所以她試過晚上九時多十時打電話給我們。校長、老師盡責,校園廣闊。而我接女兒放學後,如果天氣好,我便會帶女兒到學校對面的大足球場上跑,看著女兒在草地上無拘無促的跑來跑去,乎復可求呢?

Monday, June 04, 2007

小一派位的我見

前天是小一派位公報的日子,早上的時候,太太姊便已打電話來說其兒子入讀第一志願的學校。而細問之下,是由統一派位以地區原因而成功的。他們從兒子小時候便為兒子入學做了很多事,選名幼稚園,入教受浸,讀公文式,到處去找學校面試,到最後,只是因為用地區入了心儀的學校。其間的心機、精力真的不少。早知如此,之前多番努力,是否多是白費。(當然,如果不是入了第一志願,話就不是這樣說了。)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點奇怪,有時要講成積,有時要講地區,有時要講運氣。當然,如果有錢,大可以自己去找理想的學校,又或送到外國去也。在報紙上看到,在小一派位事上,有些父母成功,有些父母失望,另外,在九龍名校區,入讀首三志願的比例反而更少,可想而知,這個遊戲真不容易玩。

自己女兒讀書的問題上,真的不知如何下去。我不是對名校有很大期望,只要學校校風好,女兒正正經經的完成學業,品性態度好,這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但是太太可能在工作上看到很多名校出來人都很成功,對名校抱很大期望。既然太太如此想,也要合作去做吧,可能真的對女兒有益吧。現在看著這個統一派位的情況,我想我也要重新評估,看看如何盡力去做吧。

Thursday, May 24, 2007

迷失

在整個為女兒找幼稚園的過程至今,做了很多事,準備了很多,到現在,有點迷失。我不知道我的決定是否最好,例如女兒是否在某一間幼稚園便最好,對她的將來找小學,成長是否最有幫助;這些問題我找不到答案,只能對自己說,自己已是為女兒做了自己想得到的最好打算。

舊同學在教統局內工作,跟他談這件事時,他說:「只是幼稚園吧,間間也差不多,找小學還重要得多,如果是經統一派位,小學又不會理會你的孩子是讀那一間幼稚園。」如果是這樣,現在找一間方便的幼稚園便可,到要統一派位時,便再用校網來選好學校。說來簡單,但作為家長,這樣又好像有點被動,所以很難過自己一關是否如此便算,總會想是否有辦法可以更有把握讓女兒到理想的學校去。

這個遊戲,真的不知要如何玩下去。

Friday, April 06, 2007

開始要作決定了

在三月裡,我們為女兒報的幼稚園也開始要我們表態和登記了。我們首先是收到女兒現在就讀的德寶幼稚園的回條,要我們決定我們的女兒明年想要就讀什麼班。跟著不久,我們也收到又一村學校幼稚園的信要我們和女兒去登記辦手續了。我和太太討論了很久也不能作決定。基本上,除非是九龍塘的國際英文幼稚園錄取女兒,否則我們也會選德寶或又一村學學校幼稚園。

三月十五日是我的生日,我如以往一樣請了假想開開心心過一天,而今年太太也請了假,她和我會在中午進自助餐,早上送了女兒上學之後,我倆便可以自由活動。而該天我便和太太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們去了探訪德寶和又一村兩間幼稚園。

我倆送了女兒上學後,我們便首先到德寶幼稚園在黃埔二期的那一間去探訪。我們說明我們收到學校的回條要我們為女兒明年選班,而我們想知道多點資料,所以便想和幼稚園職員取多點資料。進幼稚園後,校長也在,她跟我們談了數句,便由另一位職員為我們講解。德寶幼稚園在我女兒明學年(今年九月)在三種課程給我們選,包括國際班,雙語班和中英班。該職員給我們說明了三種班不同的地方。一個最簡單最明顯的分別在於這些班的英文課比重。每天三小時的課程,國際班全是由外籍老師用英文上課,而雙語班有一個半小時為由外籍老師教的英文課,最後中英班則每天有半小時由外籍老師教的英文課。另一個分別是國際班和雙語班都會用比較活動的方法來教,好像是用主題教學法。而中英班則是用一般活動教學法。最後,在中文的比重上,前兩種班都不會學寫中文,而中英班則會,即是只有中英班才會學寫中文。校長更對我們說,前兩者的畢業生大都入了英基或國際小學,而中英班因為有學寫中文,所以進入主流小學完全沒有問題。從經濟角度來看,只有中英班是可以用學卷的,因為其他兩個課程都不是本地化課程,不受政府資助。

跟著我們便問校長幼稚園和小學派位的關係。除非是選私校或是直資,如果是循統一派位方法選小學,女兒就讀那一間幼稚園是沒有關係,最大的影響只是地區而已。校長很好人,她給我們看教統局的分區地圖和給我們影印了九龍城區的那一部份。最後,我們跟校長說我們要多點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所以校長也給我們多數日來回覆回條。

之後,我們便乘小巴到又一村學校。去到又一村學校,太太才記得那裡是那麼大,環境是那麼好。我們說我們想和校長談,辦公室的職員說校長正在上課不能來跟我們會面,而另一位老師則來和我們談。她很詳細跟我們解釋學校的情況,有問必答。我們談了很久,詳細內容我也不記得了。跟著有辦公室的職員出來提醒該位老師她有其他工作要做,跟我們說如果想知道任何資料,可以找個電話來,又或是打電話來約校長會面。太太有點不滿意,說為什麼校長要上課,為什麼不來跟我們會面,她覺得校長和她以前機構裡的校長一樣是不在學校裡,所以很有意見。最後我們也離開了。

這一次探訪,最大的得著是太太知道兩間幼稚園的課程其實差不多。所以可以的話,選一間環境比較好的一間,女兒也應讀得比較開心。

在要答覆德寶幼稚園之前,我找了一個下午自己到了又一村學校幼稚園去探訪。我去到的時候,有一位主任跟我談,我也只是問了多點資料,例如是否可以用學卷,不久校長知道有人來查詢,也出來跟我會面了。校長很熱心解答我的問題,而當提到課程深淺的問題,她說課程深淺其實沒有大不了,要小朋友學讀寫深一點英文很簡單,但她說她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去學習,閱讀的習慣,良好的品德。跟著還帶我去參觀了一會兒學校。我跟校長說,我很認同她的看法,因為我自己也是從事教育界,明白課程內容其實可以自學,或由其他人來教,但是品德的培養則不是那麼容易。另外校長跟我說,選那一間學校不要緊,如果太太認為另外一間學校比較好便選那一間吧,她說不要為選學校而傷感情,孩子要在一個和諧的家庭裡才能正常成長。校長這番話也很有意思。

Friday, January 19, 2007

國際英文幼稚園給我們求情信的回覆

剛剛收到了國際英文幼稚園給我們求情信的回覆。他們仍只是將女兒的名字放在後備名單上。怪不得那麼多家長說要不斷的寄信到學校求情。如果幼稚園要家長多番求情,又要家長做很多出位的事,香港的教育制度可說是人見人怕。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