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3, 2010

鏗鏘集教育系列第二集的反思

在網上看完鏗鏘集教育系列的第二集,內容是講一對夫婦對子女教育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們是很典型重視子女教養的父母,從中也看到普遍家長對教育不同的想法,有很多令人反省的地方。

首先,作為父親的,他的成長過程不是一帆風順,入不到大學,進入了理工,參與學生活動,犧牲了學業,取三級榮譽學位,但畢業之後,因為人脈關係,得到推介進入會計師樓,看他們現況,居九龍塘區,生活算是不錯,至少也是中產吧。他的事業建立於他待人接物的長處,學業反而是其次,所以他的理念是,學業成績不足以立足,更重要的是其他個人素質,所以他很重視女兒的自學能力,自制能力,語文能力,有否閱讀喜好。節目對那母親的背景沒有提及,只知道母親在做完數年家庭主婦之後,再次投入工作,而且經常要離開香港。母親對子女的教育著眼點在於成績,從前自己陪女兒讀書,所以女兒的成績還可以,但是當她發現和女兒的關係變差,她也不再這樣陪讀,交由父親去處理,到最後,便採用了父親的教法了。

女兒是讀九龍宣道小學,一間出名重視學業的學校,所以可以想像,女兒可以入讀這間小學,可以想像當年是採用母親的方法,在語文和其他方面得到好成績,才可以考得入這間小學。但是當母親發現每日要和女兒在功課上互相折磿時,她便放棄,讓父親去接手,而父親則是用他覺得求得不是求分數的方法來培養女兒自學,在沒有大人的督促下,女兒可以得到平均七八十分,其實也算是不錯,但可惜,在這間小學裡,大部份子女的家庭都那麼重視子女的學業,斷不會讓子女離開Band 1,所以他們必定用很多時間,和資源來陪子女做功課和溫習,所以可以想像,大部份學生都可以拿到超過九十分的平均分吧。

看過這位父親的網誌,他對宣小的評價很高,我也不懷疑這是一間好學校,校風好(因為多中產),學業成績好,派位就更有保障。但是我想,這位父親的教法和學校不能協調,在一間重視學業的學校而拿不到好成績,對那女兒和家長都會很大壓力,例如女兒的成績只是最尾數名,同學之間會不會有分化呢?女兒會不會在學校聽到來自學校或同學不友善的說呢?父母被問及女兒的學校名次時,會否要多番解釋呢?節目中也清楚看到他們現在的一個壓力,便是升中了。女兒是讀九龍塘宣小,大部份學生都被評為Band 1,所以升中派位問題不大,但是當女兒是在Band 3,她便是最後一批派位的學生,雖然在九龍塘區的中學,質數一般都很好,但是當想到不能選名校,而要選不太熱門的中學時,心中難免有點不是味兒;所以在節目中,可以看到父母和女兒都忙於升中面試,亦即是直資私校了,雖然宣小是很有名氣,但是當中學看到學生成績,如果學校是重視學業的,也許他們便不會取錄了。

不知是否應這樣說,如果是想用父親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方法去教育女兒,也許宣小便不是一個很適合的選擇了。那時的直資私校比現在少,如果是現在的話,他們應為女兒報讀那些重視個人發展,類似國際學校模式的小學。那麼,學校既不太重視短期成績,又重視閱讀能力,和父親的想法一致,女兒也會讀得很開心。

從節目中看到,那女孩很喜歡看書,一天便可能會多至四小時,所以她也喜歡寫作和創作,其實這已是父親所用模式的成果,他們應在中學面試時強調女兒是多喜歡看書,暫時來說,那女兒只喜歡看中文愛情小說,只要再多鼓勵她多看英文和其他類型的書,便會全面多了。將來的世界,需要的是表達能力和創造力,我便會覺得,那女兒只要維持喜歡看書,問題不大,將來也可以創出她的一片天空。

另一樣可以從節目中看到的是,一個家庭裡面,父母的意見可以有很大分別,例如,對於節目中那女孩來說,不論用父親或母親的方法,那女孩都可以入到大學(現在入大學不是一件想像中那麼難的事),分別只是依賴性強,還是自發去做而已。在節目中,看到兩夫婦都肯客觀去討論,而女孩其實也有她的想法,她明白母親的做法可以拿高分數,但她卻不太明白父親的做法背後的理念是什麼,這是可以想像的,因為自學能力不像成績那麼實際,要長遠來看才可以看到。明顯的是,父母不需要陪女兒做功課,一家人關係也很好。

無論如何,家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最重要,只要關係好,凡事可商量。不要因子女的教育問題,傷了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否則,正如節目中母親所說,將來可能不能和女兒溝通了,那麼成績多好也沒有用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