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敬師日

女兒所就讀的蔡繼有學校,所舉辦的衆多活動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一項活動,便是在臨近學年尾所舉行的敬師日。

顧名思義,敬師日的目的便是要向老師致敬。活動當天,低年級的班別,由家長回學校到自己子女的班房充當義務導師,教導學生做紀念品送給班主任,還有挑選學生作為代表,指導學生彩排致辭,之後學生便上台致辭和送贈紀念品;至於高年級的班別,則由學生充當侍應生,在一模擬餐廳的班房內,款待老師和烹製食物給老師吃。

我沒有參與高年級的敬師日,只參與了小學部的活動,當中我看到學生的投入,更難得的是見到家長的積極參與,聽說有班別的家長集體要求班主任跟學生一同升級,亦有學生和老師淚灑當場, 由此可以感到學生和家長對老師的愛戴,而如果老師不是盡心去教導學生,學生要放學後到補習社學習,學生和家長又怎會這樣支持老師呢?

學校有眾多老師,各有不同的風格和教導方法,所以有些老師較受歡迎,可能有些則不太合家長期望,這是無可厚非的。無論如何,敬師日可以令學生思想老師的付出,教導學生要尊重老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Sunday, September 16, 2012

聯招的再思

之前的文章提及聯招和非聯招,有網友留言說聯招的派位方法很好,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大學、學系以及科目,到實際派位時,成績好的學生,就算選某一科的排名較後,也可以比其他選這科爲第一志願但成績較差的先被大學取錄。換句話說,學生只要將自己所心儀的大學和學科排列,這個派位制度便會找出這學生的成績所能派到最有心儀的大學學科。

上網找有關聯招的資料,再看網上的示範短片,似乎以上論點是真的,但再想多一點,如果是真的,爲什麼在公開試放榜之後,會給參加聯招的學生更改他們的學科選擇?是因爲成好壞影響了興趣和心儀學科?如果沒有改變心儀學科,便讓制度來安排,給學生成積所及最心儀的學系便可,為何要改?所以學生要改志願,便是他們覺得改志願可以改善他們所派的學科。所以成績和學系志願之間,定必有某些關係。

再詳細去研究聯招派位的方法,發現了一個細節,足以影響學系會否取錄某學生,原來學生首十五個志願分為五個組別(由A到E組別),每學系除了知道某一學生的公開試成績,還知道學生選這學系是那一組別,所以某大學學系除了以學生成績來排列取錄學生次序,還會以學生是以那一個組別的志願來投考。所以,學生的投考首三個志願的大學學系,只知道學生是以A組的志願來投考,而不能準確知道是第一、第二還是第三個志願。

學生用什麼(組別的)志願來「投考」某一大學學系,多少表明學生有多「想」和有多大決心在該學系就讀,對於大學學系,如果他們知道某一學生成績很好,但是他們只是用C組志願來「投考」,學系便會去想就算取錄了該學生,該學生有多喜歡在這裡讀,並且有多大機會會中途離開學系;會以志願來選擇學生的,便是那些收生嚴緊和熱門的學系,例如工商管理或醫科,他們可能甚至跟考生說明,除非學生是以他們為首三志願之內,否則不論成績多好,也不會取錄。因此,學生的首三個選擇,最好便是他們的成績(和所有學生比較後)能及的學系,這樣學系取錄的機會便是最大。對於中學,老師可能對個別大學學系的收生情況(如通常要多少分數才能入讀)有所認識,他們便會教導畢業生如何選擇,如果學生可以入讀首三個志願內的學系,也是中學可以向外炫耀的成就,所以中學在公在私,也會鼓勵學生在考慮他們成績之後,選擇最有把握的三個學系為首三志願。如果胡亂的選擇,最終可能是沒有學系取錄。

在我那沒有聯招的時代,各大學學系各自出信或打電話告訴考生取錄了他們,考生可能會註冊或拒絕,甚至有註冊後得知另一更心儀的大學學系取錄而立即離開已註冊的大學,令各大學學系在收生上遇上困難,但是最終決定權在學生手中。到現在聯招的時代,學生所能做的,是選擇最有把握的大學學系(到公開試成績放榜時可改一次),到派位結果公報時,選擇讀還是不讀,不註冊,便不能在香港其他大學學系找到學額。(除非有特別原因或渠道,因為似乎投考大學沒有中小學的叩門階段。)

由以上看來,聯招並不是簡單的列出心儀大學學系為志願,而是要經過精密的計算和估計,才能真的獲派「最心儀」的大學學系。講到最後,主流的教育制度便是,公開試成績好,選擇權才是在自己手中,所以學生重視公開試成績,千方百計,運用各方資源來提升自己的公開試成績,其實也是無可厚非。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2

微觀和宏觀

和很多家長談教育,有時見大家的意見不同,各有理據,但又不知爲何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最後歸納的原因是,大家是以微觀和宏觀來思考,便得出了不同的意見。

舉個例子,例如在是個個否應該補習這個問題上,家長一起談時會覺得,補習是不應該的,但是到考慮自己的子女應否補習時,家長便可能會覺得有需要補習。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想學校有不成文的文化是要學生補習,因為如此,家長便在沒有選擇下要子女補習,所以在宏觀的角度下,家長是不贊同補習的;但是換轉時空,當想到自己子女時,如覺得子女跟不上時,或成績能更好時,便會想到要補習了。

另一個例子是老師的安排。當家長對學校認識多了,又或從其他家長口中打聽得到不同老師的教學模式和風格,簡單來說,便是老師是好還是不好。有家長說,子女在學那麼多年,必定會遇到不同的老師,所以誰來做子女的老師都不要緊。跟著想深一層,是真的嗎?也許每當新學年開始,家長其中一項緊張的事便是誰是子女的老師,跟著便想有幸還是不幸。所以,前者是從宏觀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後者是眼前的事,是從微觀的角度去想的。

通常,理性的應從宏觀去思考,因為子女的學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眼前的事便真的眼前的事,即時便有影響,可以冷靜和理智去思考,接受現在的情況,真的不是每個家長可以做到,可說是知易行難,更或者根本沒有長遠宏觀的想法;另一方面,又或者在未面對實況時,還可以理性思考,但當置身其中,便會當局者迷,以短視主觀角度來想。

和其他家長談教養子女,如果意見不同,請不要覺得意外,因為,可能大家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吧,試試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再想一想,可能便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到時,便會更清楚大家的想法究竟因何異同,不必動氣了。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我們(活在互聯網世代)的孩子

互聯網,原設計為是了軍事目的,到後來在大學界普及,再及後在民間流行,它改變了這個世界,改變了很多人的言行習慣和觀念。作為家長,談起互聯網,最擔心的是子女沉迷互聯網,上網和來歴不明的人溝通,接觸不良事物,花大量時間在網上遊戲等等;家長怕的是子女荒廢了學業,遇人不淑。但是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我還看到有其他和互聯網有關的問題。

曾經在一間中學任代課老師,其間有一堂是在堂上以電腦來做一份中文輸入法(倉頡)的測驗。在堂上,我看到大部份學生都在埋頭苦幹,唯獨是在課室後排的學生,久不久便抬頭看著我,我便覺得很奇怪,他們做完測驗了嗎?所以便行過去看看,到他們那裡時,便看到他們在做測驗,沒什麼特別,之後便行回黑板前,跟著,這數位學生又再次抬頭看我,好像是在看我在那裡。這次,我沒有走去他們那裡,我啟動老師枱頭的電腦,因為電腦室的電腦都是安裝了特定的程式,我可以用老師枱頭的電腦,去看任何一個學生所用的電腦熒幕上的畫面;結果,我所看到的是那幾位學生,在我站在課室前時,他們便用手寫方式寫出中文字(而不是以倉頡輸入法輸入),換句話說,他們便是在作弊;我把他們熒幕上的畫面留下備份。

下課時,我留下了這幾位學生,我告訴他們我知道他們是在作弊,並讓他們看看我在他們熒幕留下的備份,他們沒有出聲,我跟他們說這次測驗作廢,我會告訴原來的老師,他們須要重測。另外,我告訴他們說,做人要誠實是應該的,另外,不要以為他們做什麼沒有人知道,不是老套的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在不知不覺間被記錄下來,就算不是因為做人要誠實,也要去想想,不誠實是可以真的沒有人知道嗎?

記得黃子華在一套電視劇裡說:「若要人不知,唔好咁低B。」

在每一次的選舉之前,都會有大量有關候選人的負面消息報導,有些更是在多年之前。在這個資訊處理並保存得很好的世代,不要以為做了一些錯事,當時沒有人知道,便好像過馬路不依交通燈之後沒有人票控一般,以後也沒有人知道。

科技發展到今天,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機,而且還可以比家居寬頻更高速的接上互聯網,所以,在任何人眼前發生的事,可以即時傳播到整個世界,近來還有貌似眼鏡的熒幕出現,在這副眼鏡上再加上一個鏡頭,使用者看著什麼,其實是可以即時拍攝的,所以,現時人們要拍照,要錄影,他們還是要拿出一部相機或手機出來,別人一看便知道他們在拍攝,但是在將來,只要有人帶著這副眼鏡,說一句指令,眼鏡便開始拍攝,甚至即時放上互聯網。

不久之前,便有一位女藝人因為看到提款機有之前一個使用者留下的金錢,拿去,跟著再自己提款,因此,銀行很容易便找到並起訴這位藝人。現在的提款機大都設有攝錄鏡頭,還有完整的提存記錄。另一件不久之前發生的案件,是有八達通的職員取了公司的八達通增值零件回家,之後為自己的八達通增值,並真的拿八通達去消費,最後,還是給警方找到了。還有一件案件,某公司的職員因為沒有把投訴自己的記錄輸入電腦,之後因為記錄良好而得到勤工獎,最終卻因為「不誠實使用電腦罪」而被捕。

以上這三件事,便是在告訴我們,我們很多的行動是給記錄在案,不要以為能做到,便等同可以(合法)做,另外,我們現在每個人的工作多多少少都會用到電腦,尤其是由公司所提供的電腦(或其他電腦資源,如上網的寬頻),原來如果我們不誠實地使用,也足以被起訴,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裡,我們都會遇到一些誘惑(如提款機上的錢,能為八達通增值的零件),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的把持得住,尤其以為沒有別人知道,便會難逃法網。

所以,在將來的世界(也許現在已經開始),言行要更小心,因為,其實我們是身處一個充滿監察儀器的世界,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會被記錄。

以上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是在說明一件事,父母都很重視子女的學業,無非是想子女可以得到好成績,升上心儀大學入讀理想學系,考得專業資格成為專業人仕,但是不知父母有否同時注重子女的品德,和面對誘惑時的扺抗能力,如果子女把持不住,稍有行差踏錯,多年辛勤努力學習,並所得的專業,也許便頓成空。

父母不能永遠無時無刻的在子女身邊,為他們解決問題和扺抗誘惑。所以,父母除了重視子女的學習,同樣要重視子女的品德教導,尤其是要以身作則,作為身教。誠實本身是良好的品德,除此之外,也許要教導子女,如果他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請他們想想,他們真的受不住誘惑,以現在的科技和記錄的詳盡程度,電腦運算找尋資料的速度,幾乎是沒有可能逍遙法外的。簡單來說,教導子女,做個誠實的人,努力學習,考取專業資格(或專注努力自己的工作),生活便得保障,晚上睡覺也得安眠。

一個有關課程的故事

從前在一個平靜的小鎮裡,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鎮裡有數間學校,讓鎮的小孩子上學學習,小孩子憑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個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即是大部份的孩子的學習能力都差不多,只有小數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差或特別好。每個孩子靠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相應的成績,孩子長大後亦憑著各自的學業成績,找到他們的工作,過著相應水準的生活。鎮內的家長和孩子都滿意這個因果關係,大家相安無事。

當小鎮不斷發展,慢慢變成知識型,某些工種慢慢式微,原本資質中等孩子長大後所能找到的工作越來越少,家長有見及此,無經濟能力的家長無話可說,只得默默接受孩子要和資質中下的學生,競爭那些原本由資質中下孩子長大後所做的工作。至於那些有能力的家庭,為了令自己的子女可以和資質高的孩子競爭原本只是高資質孩子畢業相應的工作,便想盡辦法去令自己的孩子有資質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家長首先想到的方法便是自己去幫助孩子明白課程,在孩子放學後,便在家裡幫助孩子明白老師日間在學校所教的課程,但隨著孩子升讀更高年級,課程已深至家長也沒有能力幫助孩子明白,或家長工餘沒有時間再去幫孩子,結果是家長得另找外人來幫忙,先找親友,找不到,便得付錢找一些比自己子女高年級的學生回家幫子女應付學業,他們不久便正名為補習老師。孩子得到了補習老師的幫助,學業的確有明顯進步。

一個家長開始找補習老師,其他有經濟條件的家長看到了,尤其那些子女原屬資質中等的學生家長,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幫子女應付學業,跟著子女原屬中下的家庭,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忙。更有趣的是部份資質高的孩子,他們父母因怕被其他孩子追上,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結果是,大部份家長,不論子女資質如何,都僱用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但當大部份學生都有補習老師幫忙,補習老師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又變得沒有絕對性的幫助,反而如果學生沒有補習老師,成績便真的給其他有補習老師的同學拋離,僱用補習老師變成騎虎難下的做法。

另外,家長又發現原來學生年齡和學習能力也有關的,尤其在孩子年少幼稚園和初小的階段,所以當家長想子女能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去應付學習的,家長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發現子女六歲時不能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下去,怕七歲時便應付不了適用於大部份七歲孩子的課程,如果年年包尾,只會令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所以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當其他同學升級時,便讓自己子女轉校到另一間學校同一級,變相重讀,讓子女可以用七歲孩子的學習能力,去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學習能力便會比大部份同學高,成績更易名列前茅,成功感和信心大增。

結果是,因著有補習老師的幫助,以及以重讀來使用「將來」的學習能力,部份資質中等和部份資質中下的學習能力,便分別被推高至資質中上和資質中等,從整班學生來說,資質中上的人多了,資質中等不變而資質中下的少了,換句話說,學生的平均學習能力便提高了,學校見到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原本的課程對大部份的學生來說已經是太易,如果課程不變,這班學生會上堂學覺得悶,上堂會開始不專心,另外,既然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為了適應學生的新學習能力,學校唯有順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課程的深度。

當學校將課程的深度提高,部份資質中上的又變回中等,部份資質中等的又變回中下,家長為此得繼續加強補習的力度,更多的學生要「重讀」來運用「將來」的學習能力,惡性循環,課程便越來越深,大部份學生便讀得越來越辛苦,得用更多時間放在學業上,留給自己發展自己的興趣的時間便越來越少,留下來的興趣,也得是對於升學或爭取獎項的功利「興趣」。

當學校普遍教深一級的課程,而家長又主動讓子女重讀,本應六歲就讀一年級學習一年級的課程,現在變相是七歲讀一年級學習二年級的課程。其實,學校和子女都沒有得益,資質頂級的學生,仍是頂級學生,對應付深一級的課程全無問題,其實既然他們可以應付深一兩年級的課程,便請他們跳班去吧,對於其他學生,他們卻被迫全被催谷學習他們來年的課程,在其他方面可能犧牲了很多很多。

從以上故事看來,補習和學校課程越來越深的情況,是社會進步和變成知識型社會,父母為此而更重視學業的結果,所以在一些學歴和謀生不太有關係的地方,例如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既然學歴不足以改善生活,家長當然不會拿額外資源來投入子女的學習過程當中。

還有一點很值得家長留意的,便是小學(尤其是初小)階段找補習的確可以令子女學得更好,但到了高年級時,天皇補習型式的補習,極其量只能令學生得到稍好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難能力幫助不大;而年紀和學習能力的關係,到高年級便會越來越細,例如十七歲和十八歲的學習能力分別不大,反而是學生之前的根底是否打得好,才是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所以家長不能繼續以讓子女比同屆年長一年,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換句話說,初小階段的補習或讓子女比同級年長,也許能明顯令學生學得更好和獲得較好的成績,令學生建立自信,希望學生可以走上軌道,但是如果父母的做法只能短視的提高了成績,而不能改善子女的學習能力,增強子女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到補習和成為較年長學生兩招開始失效時,學生的成績便有機會倒退下來。所以也曾聽過,某些學生到五年級時,家長便發現怎樣也不能令他繼續名列前茅,成績不知何故怎樣幫忙也沒有起色,跟著便由原先以為可以被歸納為第一組別的,變成了第二組別。

家長可以想想,記否自己當年是一年級還是三年級來背九因歌,不論結果如何,對於現在而言,又有什麼分別呢?現在有沒有(正常的)成人是不懂九因歌的呢?那麼,香港的教育為什麼要學生提早去學呢?想深一層,原來只為希望升讀心儀中學、大學,對於畢業後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一點也沒有幫助。

Sunday, September 09, 2012

給蔡繼有學校新生家長一點贈言

對一些新加入蔡繼有學校大家庭的家長,大部份是小一的新生,也有其他班級的插班生,首先我想向各位祝賀,因為你們的子女可以在這間學習和實際環境優良的學校學習。我的女兒在這裡渡過了兩年,我也在這裡做了兩年家長,所以在學期之初,也希望在此和各新生家長分享一點作為這裡家長的經驗。

作為這間學校的家長,首先真的要接受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這包括了學校以圖書教學,評核不會預先通知家長,沒有最終分數和名次,和高年級的公開試安排,例如會報考IGCSE和IB。信任學校的教學安排,這包括了課程的編排和設計,功課和評核的深淺和多少。對於某一個課程的深度和功課量,也必定有家長覺得不稱心,如不夠深或功課太少,又或太深而功課太多,父母應明白這是現實。

對於覺得課程淺和功課少的家長,我會建議他們應和學校溝通,重要的是孩子不會覺得課程太淺而對上課提不起興趣,或甚是在課堂上不專心或攪破壞,至於功課量少,如果只是因為孩子專心和努力,家長可以讓孩子善用課餘的時間,讓他們做他們喜愛和有興趣(而通常是他們專長)的事,例如參加不同的興趣班、語言班、運動班、樂器班等等,除非孩子真的很喜歡書本上的知識,否則家長便有空間去讓孩子發揮他們學業以外的興趣和專長,又或只是簡單的多看課外書等,也是好的。

對於覺得課程深和功課多的家長,我會建議家長也要和班主任溝通,交流孩子的學習能力、性格、興趣等特性,跟著看看怎樣令孩子可以跟得上學校的課程進度。家長應教導和培養孩子獨立和專心地自行做功課,如果在學生專心地做功課的情況下,孩子還是做不完當天功課,甚至到晚上應入睡時間還未能完成功課,家長其實可以建議孩子先行休息,再寫手冊通知班主任孩子在專心做功課的情況下也未能完成所有功課,家長不必怕因為向老師說孩子不能完成功課,會令老師對孩子有負面的印象;班主任要對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很清楚,才能採用適當的方法和進度去教導學生,如果家長一開始便以補習形式來改善孩子的表現,其實是不能令身邊的人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準確的評估。

補習與否是家長間會互相詢問的話題,校方是不鼓勵補習,但是如果在學校內和其他家長分享交流,可能會發現有些家長會幫子女找補習,甚或說如不補習便不能跟得上學校的進度,有些家長則不會為子女找補習,在這個議題上,我不敢一刀切的說要或不要,因為這決定於很多因素,例如學生的能力,有否家長幫忙檢查功課,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等等,我的建議只是,補習,可免則免,如果家長發現子女在校似乎不明白老師所教的內容,應先和老師溝通,是孩子在堂上不專心,還是真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所限,學校也有提供額外的班給稍為落後的學生上,讓他們跟上課程。但是到最後,如果家長真的決定要補習,看看可否不用長期依賴補習,如果補習令學生不專心上堂,上堂不用學習,放學就去補習,家長不如爲子女轉校好了,因為和讀傳統學校或催谷型學校已沒有分別,另外因為蔡繼有學校不會預告默書評估,補習老師根本不能預習,補習的效果反而不及爲傳統學校學生補習的效果好。另外,除非家長想在某一階段為子女轉校,否則長期依賴補習的學生,能否應付IB的課程是一個疑問。(我極不想將來會有IB補習的出現。)

對於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底線是達標升級,正如學校的宗旨,Every child in this school is good at something,所以如果學生的長處不在學業方面,他們的專長可能是在音樂、運動之上,又或是某一學科,家長可以選擇讓子女完成功課之後,便可投入他們專長的地方。我覺得作為這學校的家長,比其他學校家長優勝的地方是家長有選擇,反觀其他學校家長,他們是沒有選擇,爲升學,爲入精英班,爲名次,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是每一份功課、測驗和考試,任何一科一分都不能少。(家長不要以為只達標升級,便是對子女要求低,將來成就最大的,未必是在校內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反而如果子女在某方面有天份,他日的成就會更大。)

因為學校不以分數和表現來評價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為自己學習,而不是為了和其他同學競爭,所以學生之間不會為分數而破瓌關係,而家長之間亦沒有互相競爭的心態,間接令家長之間的關係很好,成為互相支援的平台, 有感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和表現,原來透過其他家長來詢問他們的子女,反而更清楚。

所以新生家長宜多認識子女的同學,以及他們的家長,部份班主任會主動建立溝通渠道(如電郵)讓家長之間溝通,否則,家長亦可主動向同班家長提出收集並分享家長的聯絡方法(如電郵和手機號碼),之後便可以以電郵、WhatsApp甚至討論區來溝通。至於所有家長首次相遇,也許便是學校旅行或家長晚會,到時家長可以把握機會收集其他家長的聯絡方法。

如果想對學校、以及自己子女在學的情況更為認識,作家學校的義工,可以說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外出參觀活動,校內游泳班(尤其是低年級),是需要部份家長回校當義工,所以每當見到學校有這類活動,除了班主任在回條上詢問家長會否當義工, 如果家長有假期的, 家長亦可即時在手冊上留言給班主任,詢問需否回來當義工。另外,學校亦有其他經常性的義工,如故事爸爸媽媽和圖書館義工,家長如果有空,便可以參加了,留在學校的時間較長,對學校和子女在學以及他們和其他同學相處的情況便會更為清楚。

星期六早上學生在學校有不同類型種類的課外活動,而同時間也有供家長參加的家長興趣班,所以家長除了留在學校等候子女下課,也可以參加一些興趣班。(對於子女出生後也許便沒有時間參加任何興趣班的家長,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了。)

和其他學校一樣,蔡繼有學校也有駐校社工,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子女有什麼問題,尤其是精神、情緒等等問題,可以找駐校社工幫忙,家長不應怕子女給標籤爲有問題而錯過了補救的最佳機會;甚至家長本身也有因為子女在學而引起情緒問題,我也建議家長可找駐校社工談談,他們或可以提供輔導或轉介的服務。

學校的位置令交通成為一個很頭痛的問題,尤其是當有大量家長駕私家車到學校,例如考生面試日,開放日等等,另外,部份學校活動是晚上舉辦,與會者離開時也會有問題。在學校門外的馬路上泊車(部份會泊車上行人路),因泊車數目多,又多響警號,所以會引起附近住戶不滿,不久便會有交通警到場,發告票是指定動作,如情況嚴重,聽過警方會拖車的,在大埔路離學校步行十五分鐘距離有一個公眾兩小時停車場,家長可以考慮使用。某些學校活動,學校或會開放學校讓家長在內泊車,但也是先到先得(但小心私家車在路上排隊時,交通警不會理會家長是在排隊而命令家長駛走,家長便不能繼續排隊),因此,學校不斷鼓勵家長和學生以公眾交通工具來回學校。

學校的老師,來自世界各地都有,所以,家長不宜以本地傳統學校的角度來看,把老師們都當是國際學校的老師來看待便可。

以上只是由我角度所得的一點心得,家長應自行和學校以及其他家長多溝通,令自己對學校有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