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以前聽到的時候,總是覺得,前半句是明白的,但是後半句卻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想到如果要培育一個孩子需要一百年,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壽命也難到一百歲,就算有這麼長壽,到一百歲才培育好,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從前從來都想不通的。
但是近來想通了,培育孩子這一百年,其實並不是從孩子出生開始計算,而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已經開始。想到自己,草根家庭出身,我的父母用了三四十年,給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好讓我學有所成,能夠自己謀生,明白社會如何運作,社會上有什麼機遇,職場上需要什麼人才,進而明白這個世界將來會怎樣發展,到我成為了父母,我便用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我所能運用的資源去培養我的下一代,到我下一代學成之後,進入職場,能夠獨立,可能他們已是二十多三十歲了,到時,我父母,即我孩子的祖父母輩,年近百歲了,這樣看來,培育我的孩子便涉及了三代,真的是近百年的時光了。
如果百年樹人是這樣理解,那麼對現今的父母又有什麼啟發呢?
如果培養一個人,需要一代人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第二代人明白社會運作,懂得教養子女。現在香港,不論貧富,也算有一個良好的成長學習環境,跟着有因為有互聯網的出現,父母其實可以透過互聯網,跟其他人交流,接觸一些以前接觸不到的人,從其他人的身上認識這個社會,以及這個世界,由此可見,現在為了培養孩子而作出準備的時間,不用像以前那麼多,最重要的是,家長明白在他們之前,已經有很多同路人,他們應該善用這些資源,來學習和計劃如何培養自己的子女。
只要父母明白有需要和肯去學習如何去培養子女,上網找資料,看教養育兒書藉,參加相關群組獲得相關資訊,參加不同親子教育講座,跟著子女亦珍惜學習的機會,子女能夠成材的機會,便比以前大得多,亦不需要等一百年了。
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17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17
最好的面試問題
時至今日,學生在報讀小學及幼稚園時,大都需要參與面試,而現在很多學校的面試過程中,也會有需要父母參與面試的環節,學校會詢問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想法,以及父母會怎樣培育子女。如果,家長也可以向老師發問的話,我想我會問老師以下的問題:
既然這不是單一事件,這些老師校長我心裏所想,必定覺得自己的子女在其他學校就讀,比在自己工作的學校就讀更有益處,那麼有那些東西比照顧自己的子女更重要呢?我可以想到的,除了孩子的將來,或直接便是孩子的學業之外,我想不到有其他的原因,令他們放棄了方便照顧這個原因。
看看這些老師為子女所安排的學校,例如港姐麥明詩的父親於林護中學任教,但是麥明詩是就讀於女拔萃中學的,可想而知,教育界中人其實對學校之間也有其等次先後之分,連教育中最前線的老師都有追逐這些熱門學校的心態,其他家長以同樣心態為子女找學校,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以上的觀察,令我感到教育界的最前線老師,是最明白本地的教育現況和問題,亦最懂得為他們的子女着想。所以,當我發現某些學校的校長或老師,就是讓自己的子女於自己任教的學校就讀,我便會對這間學校另眼相看。女兒就讀的蔡繼有學校,便是其中的一間了。
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不久,我便發現校長的孫子孫女也是在蔡繼有學校就讀,之後,我更發現有其他老師也是讓他們的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就讀,更有老師為了讓子女於蔡繼有學校就讀,而轉職至蔡繼有學校任教。由此可知,如果這些老師不是對自己的學校有信心,不是覺得自己的子女在這裏走動是最大的利益,他們不會這樣做的,單單是這一點,便令我對學校更加有信心。
「老師,你有孩子嗎?我認識不少老師和校長,發現他們的孩子並不會於他們任教的學校就讀,這不是有點不合常理嗎?當然,有些會說,我這樣不是有點不方便嗎?想一想,孩子能在父母工作的地點就讀,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是更全面嗎?
如果有的話,你的孩子在這間學校就讀嗎?」
既然這不是單一事件,這些老師校長我心裏所想,必定覺得自己的子女在其他學校就讀,比在自己工作的學校就讀更有益處,那麼有那些東西比照顧自己的子女更重要呢?我可以想到的,除了孩子的將來,或直接便是孩子的學業之外,我想不到有其他的原因,令他們放棄了方便照顧這個原因。
看看這些老師為子女所安排的學校,例如港姐麥明詩的父親於林護中學任教,但是麥明詩是就讀於女拔萃中學的,可想而知,教育界中人其實對學校之間也有其等次先後之分,連教育中最前線的老師都有追逐這些熱門學校的心態,其他家長以同樣心態為子女找學校,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以上的觀察,令我感到教育界的最前線老師,是最明白本地的教育現況和問題,亦最懂得為他們的子女着想。所以,當我發現某些學校的校長或老師,就是讓自己的子女於自己任教的學校就讀,我便會對這間學校另眼相看。女兒就讀的蔡繼有學校,便是其中的一間了。
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不久,我便發現校長的孫子孫女也是在蔡繼有學校就讀,之後,我更發現有其他老師也是讓他們的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就讀,更有老師為了讓子女於蔡繼有學校就讀,而轉職至蔡繼有學校任教。由此可知,如果這些老師不是對自己的學校有信心,不是覺得自己的子女在這裏走動是最大的利益,他們不會這樣做的,單單是這一點,便令我對學校更加有信心。
Sunday, June 11, 2017
過於的重視英語
早前看報紙,看到一個專欄作者轉述很多投資銀行的外籍高層,都希望子女能學好中文,反而很多本地家長卻只重視子女的英語能力;這令我反思其實很多本地家長都有這樣的迷思。
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很多人都覺得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都是高人一等,至少,大部份香港人會讚賞一個能說出一口不太標準廣東話的外國人,但是卻會取笑說英語時發音不標準或文法有錯的香港人?事實是,跨國企業的高層和政府的高官,大都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再者,本地的大學理應是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所以本地家長都對英語有偏好,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不難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家長,就算他們的英語不甚流利,有些更文法不通,發音不正確,但跟子女的溝通卻選擇以英語為主。
但是,當子女進入小學和中學階段,相信越來越多家長發現子女的中文水平不高,我曾聽過有孩子說討厭中文,他們看的書大都以英文為主,和同學們溝通也是英文為主,我曾聽過有孩子能說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不是因為他們中文水準高,而是因為中文字的旁邊都有羅馬音標而已。
無可否認,英語是重要的,但是作為家長,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讓孩子過於偏好英語,進而討厭中文,尤其父母本身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家長,更不必過於堅持以英語跟孩子溝通,只要孩子所參與的活動當中,有部份是以純英語作溝通的,便已經足夠,最重要的是,孩子不會抗拒英語,如果能以簡單英語和其他人溝通,便已經足夠,鼓勵孩子平衡閱讀英語和中文的閱物,擴闊孩子的閱讀範圍。
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很多人都覺得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都是高人一等,至少,大部份香港人會讚賞一個能說出一口不太標準廣東話的外國人,但是卻會取笑說英語時發音不標準或文法有錯的香港人?事實是,跨國企業的高層和政府的高官,大都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再者,本地的大學理應是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所以本地家長都對英語有偏好,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不難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家長,就算他們的英語不甚流利,有些更文法不通,發音不正確,但跟子女的溝通卻選擇以英語為主。
但是,當子女進入小學和中學階段,相信越來越多家長發現子女的中文水平不高,我曾聽過有孩子說討厭中文,他們看的書大都以英文為主,和同學們溝通也是英文為主,我曾聽過有孩子能說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不是因為他們中文水準高,而是因為中文字的旁邊都有羅馬音標而已。
無可否認,英語是重要的,但是作為家長,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讓孩子過於偏好英語,進而討厭中文,尤其父母本身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家長,更不必過於堅持以英語跟孩子溝通,只要孩子所參與的活動當中,有部份是以純英語作溝通的,便已經足夠,最重要的是,孩子不會抗拒英語,如果能以簡單英語和其他人溝通,便已經足夠,鼓勵孩子平衡閱讀英語和中文的閱物,擴闊孩子的閱讀範圍。
Saturday, April 01, 2017
再談取消TSA
近日城中熱話,必定是本地的行政長官選舉,各候選人談論教育的時候,全部都建議取消現時的小三TSA考試。似乎各候選人都順應民意,為了減低學生的學習壓力,避免學生參與不必要的操練,所以全都提出要取消這個評核。究竟取消TSA是否一件正確?對家長來說,這又是否一件好事呢?
歸根究底,建議取消TSA的原意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有一個較平衡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各自的專長。所以首先要考慮的是,取消了是否表達到這個目的呢?
我在這裏曾多次指出, TSA的成績並不是用於升中派位之上的,但是小學似乎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誤導家長覺得這個評核對升中派位是有影響的,所以學校便以TSA為籍口,向學童進行操練,更現實的是,學校便把校內考試改為和TSA評核相似,好讓學生在操練TSA的同時,也等於為校內考試而操練,家長為了讓子女能在校內名列前茅,沒有選擇地只好讓子女參與這些操練了。
試想想,如果TSA真的取消了,學生在小三或以前不再需要參與操練,那麼到學生需要以小五小六校內成績參與升高派位時,學生又是從那時開始積極準備呢,實際點說,即是從何時開始為升中派位操練呢,小五?還是小四呢?
家長可以想一想,如果子女不參加操練,有信心孩子的校內成績足以讓他們考入心儀中學(即大部分為第一組別的中學)嗎?相信對於大部份的家長來說,他們都沒有絕對的信心,或至少想能更有把握,換句話說,他們必定會想辦法改善子女派位到心儀中學的機會,操練便是最明顯最直接的方法了;如果這是事實的話,當大部份家長還是要讓子女去操練的時候,為了進一步增加成功升讀心儀中學的機會,提早操練似乎便是順理成章的做法了,如果當這種提前操練的時間推前到小三或甚至小二時,跟現時為小三TSA又有什麼分別呢?由此可見,只要升中派位仍是以小學生的學術成績為準則,家長必定以改善學生成績為首要目的,而操練便不可避免了。換句話說,取消了TSA,學生還是要操練,操練文化不會變。
再者,假設TSA真的取消了,學校會有什麼對策呢?第一個做法是,學後真的取消了所有操練,課堂內亦真的教導原本課程設計而適合學生程度的課程,到考試的時候,學校又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根據課程而設的試題,另一個做法是考試的題目是根據本地其他名校的程度而出的,亦即是教得淺考得深,如果是教得淺考得淺,很大機會出現的結果,便是學生到升中派位時,成績給其他學校比下去,最終變成了派位結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如果學校是教得淺考得深,家長看到這個現象,他們的反應可能是不願意孩子應付這樣的考試,便為孩子轉校去了,又或是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他們便自行找坊間的補習社來幫助,自行操練去,對於中產或以上的家庭,他們可以自行負擔這些費用,但是對於草根階層的學生,學校再沒有額外的補課和操練,這些學生的成績反而給比下去了,即是愈有資源的學生,成績便愈好,草根階層的學生,反而沒有學校的操練,亦沒有經濟能力找到課外改善成績的途徑,最終成績便更加追不上了,換句話說,教育當中的貧富懸殊情況只會越來越明顯了。
家長可以撫心自問,是否覺得理想中的小學,是學生不必操練、課程簡單、功課量少,少默書、測驗、考試,但是卻可以升讀心儀的中學?當家長在初小階段時,如果看到子女每天回家,都只是一兩項功課,短時間內完成,課程又比其他學校同年級的小學為淺時,能否堅持數年覺得其子女能升中派位至心儀中學嗎?當家長看到子女被拒入讀某心儀中學,同時發現這心儀中學取錄了一些學術成績水平比自己子女為低,亦無任何特異功能的學生時,能心服口服嗎?家長在品評中小學時,首要準則是學術成績?升中、升大學結果?教育理念?還是其他呢?如果家長本身都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時,也許便是反映了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世界,內心深處,最終還是以學術成績為先,這是本地家長對教育的理念和文化,要改變,談何容易?
本地的教育制度,多年來在各持份者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拖拖拉拉而變成了現在的模樣。要改變操練文化,要改變「求學就是求分數」的現象,不是教育當局出口術,期望家長的想法會改變,最重要做到的,是要令家長覺得,就算孩子在學術成績上不能取得優良的成績,仍然可以入讀師資優良、學習資源充裕的學校就讀,長遠來說,孩子將來仍可以在不同的範疇發揮專長,過一個有尊嚴和舒適的生活。如果教育當局可以做到這樣,家長便不會再只着眼於子女的學業成績之上,對於子女的專長不在學業之上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轉校到一些不須作學術操練的學校去,學校也不必只重視孩子的學術成績,可以根據各自的教育理念,取錄和教導不同性格和專長的學生。到時,才不會再出現操練的文化了。
歸根究底,建議取消TSA的原意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有一個較平衡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各自的專長。所以首先要考慮的是,取消了是否表達到這個目的呢?
我在這裏曾多次指出, TSA的成績並不是用於升中派位之上的,但是小學似乎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誤導家長覺得這個評核對升中派位是有影響的,所以學校便以TSA為籍口,向學童進行操練,更現實的是,學校便把校內考試改為和TSA評核相似,好讓學生在操練TSA的同時,也等於為校內考試而操練,家長為了讓子女能在校內名列前茅,沒有選擇地只好讓子女參與這些操練了。
試想想,如果TSA真的取消了,學生在小三或以前不再需要參與操練,那麼到學生需要以小五小六校內成績參與升高派位時,學生又是從那時開始積極準備呢,實際點說,即是從何時開始為升中派位操練呢,小五?還是小四呢?
家長可以想一想,如果子女不參加操練,有信心孩子的校內成績足以讓他們考入心儀中學(即大部分為第一組別的中學)嗎?相信對於大部份的家長來說,他們都沒有絕對的信心,或至少想能更有把握,換句話說,他們必定會想辦法改善子女派位到心儀中學的機會,操練便是最明顯最直接的方法了;如果這是事實的話,當大部份家長還是要讓子女去操練的時候,為了進一步增加成功升讀心儀中學的機會,提早操練似乎便是順理成章的做法了,如果當這種提前操練的時間推前到小三或甚至小二時,跟現時為小三TSA又有什麼分別呢?由此可見,只要升中派位仍是以小學生的學術成績為準則,家長必定以改善學生成績為首要目的,而操練便不可避免了。換句話說,取消了TSA,學生還是要操練,操練文化不會變。
再者,假設TSA真的取消了,學校會有什麼對策呢?第一個做法是,學後真的取消了所有操練,課堂內亦真的教導原本課程設計而適合學生程度的課程,到考試的時候,學校又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根據課程而設的試題,另一個做法是考試的題目是根據本地其他名校的程度而出的,亦即是教得淺考得深,如果是教得淺考得淺,很大機會出現的結果,便是學生到升中派位時,成績給其他學校比下去,最終變成了派位結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如果學校是教得淺考得深,家長看到這個現象,他們的反應可能是不願意孩子應付這樣的考試,便為孩子轉校去了,又或是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他們便自行找坊間的補習社來幫助,自行操練去,對於中產或以上的家庭,他們可以自行負擔這些費用,但是對於草根階層的學生,學校再沒有額外的補課和操練,這些學生的成績反而給比下去了,即是愈有資源的學生,成績便愈好,草根階層的學生,反而沒有學校的操練,亦沒有經濟能力找到課外改善成績的途徑,最終成績便更加追不上了,換句話說,教育當中的貧富懸殊情況只會越來越明顯了。
家長可以撫心自問,是否覺得理想中的小學,是學生不必操練、課程簡單、功課量少,少默書、測驗、考試,但是卻可以升讀心儀的中學?當家長在初小階段時,如果看到子女每天回家,都只是一兩項功課,短時間內完成,課程又比其他學校同年級的小學為淺時,能否堅持數年覺得其子女能升中派位至心儀中學嗎?當家長看到子女被拒入讀某心儀中學,同時發現這心儀中學取錄了一些學術成績水平比自己子女為低,亦無任何特異功能的學生時,能心服口服嗎?家長在品評中小學時,首要準則是學術成績?升中、升大學結果?教育理念?還是其他呢?如果家長本身都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時,也許便是反映了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世界,內心深處,最終還是以學術成績為先,這是本地家長對教育的理念和文化,要改變,談何容易?
本地的教育制度,多年來在各持份者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拖拖拉拉而變成了現在的模樣。要改變操練文化,要改變「求學就是求分數」的現象,不是教育當局出口術,期望家長的想法會改變,最重要做到的,是要令家長覺得,就算孩子在學術成績上不能取得優良的成績,仍然可以入讀師資優良、學習資源充裕的學校就讀,長遠來說,孩子將來仍可以在不同的範疇發揮專長,過一個有尊嚴和舒適的生活。如果教育當局可以做到這樣,家長便不會再只着眼於子女的學業成績之上,對於子女的專長不在學業之上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轉校到一些不須作學術操練的學校去,學校也不必只重視孩子的學術成績,可以根據各自的教育理念,取錄和教導不同性格和專長的學生。到時,才不會再出現操練的文化了。
Thursday, March 16, 2017
轉為直資學校,本末倒置?
近日有新聞報道,港島華仁書院考慮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究其原因,是因為學校將會由灣仔區搬到東區,如果學校維持是津貼學校,學校便只能取錄東區的學生,為了保持學校所取錄的學生的學術水平,便打算轉為直資學校來取回收生的自主權,另外還可以取錄全香港的學生,從而保證學生的水準。
學校這樣考慮轉為直資學校,是否是本末倒置呢?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便先要考慮教育的本是什麼,末是什麼。
也許教育的本是去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教導他們這個世界和做人的道理,好讓他們將來能成為一個獨立和能照顧自己的人,進而服務社會,改變這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學校仍然維持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令他們成材,也不能說他們是本末倒置吧。
孔子說過「有教無類」,意思是不論在老師面前的是什麼類型的學生,老師也應該盡力去教導,就好像在班裏面有不同類型的學生,老師應該一視同仁,不會只教導他們喜好的學生。那麼學校轉為直資,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這也可以是一個教育範疇的道德問題。當一個學生走到老師面前,如果老師不教導這個學生,令到這個學生接受不到教育,便是有違「有教無類」,沒有教育道德了。
那麼學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首先要考慮的,一間學校是否有責任教導任何類型的學生呢?也許在孔子的時候,只有小數人在辦學,所以任何走到孔子面前的學生,孔子也會教導,所以是有教無類;但是到了今天,所有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把資質相同的學生分門別類,由不同的學校教導,從而得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仍然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學校轉為直資也不可以說是有違有教無類的。
如果以上都是正論,既不違教育以及有教無類的本意,那似乎是無可指責的,但是總是覺得有點兒不妥,就如:
「轉為直資學校,是放棄沒有錢付學費的學生嗎?只是服務有錢人嗎?」想一想,設立直資學校制度時,為了避免學生因學費的問題而不能於直資學校就讀,直資學校要將部分學費收入資助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所以只要考得入直資學校,理論上是不會出現因為不能付學費而被停學的學生。當然,實際上因為學生本身和其他家境較佳的學生比較而產生自卑感,或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參加自費的活動,例如外出參觀甚或遊學,則不在學校助學金的範圍內。我知道有些直資學校會舉行籌款活動來資助學生,這則是學校本身的做法了。
「變成直資,對原有學生不公平!」原有學生,是指原區學生?是原本相關的小學部學生?對於原區學生,他們原本可以在升中派位的自行收生(以現時制度,學生可以報考任何兩間中學)以及派位部分都以這港島華仁書院為目標,以成績和其他學生競爭。如果學校變成直資,這類學生仍可以自行到港島華仁報考,也是以成績來競爭,但是全部的考生都是跨區的了,所有學額不會再留給派位了。對於原區的學生,報考同校區的津貼中學,機會的確是大些,最受影響的,是那些原本在本區「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有機會考入同區的第一組別中學,但是現在這些「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許便沒有了機會了。
同樣,原本同區而且更是相關小學的學生,升上相關津貼中學的機會是較大的,現在卻因為要和其他區的學生競爭,部分原本在可升上中學部而成績稍遜的學生,現在便不會被取錄。由此可見,最大的影響是成績稍遜的學生,便會因競爭大的原因是不再被中學取錄,成績最好的一群學生,還是可以入讀。學校用成績來選擇學生,似乎是無可厚非,只是令原區以及原相關小學的學生入讀機會減少了,尤其是「第一組別尾」的學生。老實說,這便是這學校轉成直資的原因和他們期望的效果吧。對部份現時家長來說,也許他們有個合理期望是小學部升到中學部的機會,是比其他小學為高吧,現在則有點意料之外,所以中學部如果想安撫這類家長,也可以在轉為直資的首數年為這類學生在取錄時加點分,或甚至以一個特定的學額來取錄他們,但變成直資之後,家長為孩子報讀小學時,或搬入這校區時,便已知道不再是相關中學,中學到時便可以採取一視同仁的評核標準來取錄學生了。
無論如何,學校變成直資,最終還是清楚顯示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是求學便是求分數吧。說要改革教育,減低學生學習壓力,談何容易。
學校這樣考慮轉為直資學校,是否是本末倒置呢?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便先要考慮教育的本是什麼,末是什麼。
也許教育的本是去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教導他們這個世界和做人的道理,好讓他們將來能成為一個獨立和能照顧自己的人,進而服務社會,改變這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學校仍然維持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令他們成材,也不能說他們是本末倒置吧。
孔子說過「有教無類」,意思是不論在老師面前的是什麼類型的學生,老師也應該盡力去教導,就好像在班裏面有不同類型的學生,老師應該一視同仁,不會只教導他們喜好的學生。那麼學校轉為直資,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這也可以是一個教育範疇的道德問題。當一個學生走到老師面前,如果老師不教導這個學生,令到這個學生接受不到教育,便是有違「有教無類」,沒有教育道德了。
那麼學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首先要考慮的,一間學校是否有責任教導任何類型的學生呢?也許在孔子的時候,只有小數人在辦學,所以任何走到孔子面前的學生,孔子也會教導,所以是有教無類;但是到了今天,所有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把資質相同的學生分門別類,由不同的學校教導,從而得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仍然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學校轉為直資也不可以說是有違有教無類的。
如果以上都是正論,既不違教育以及有教無類的本意,那似乎是無可指責的,但是總是覺得有點兒不妥,就如:
「轉為直資學校,是放棄沒有錢付學費的學生嗎?只是服務有錢人嗎?」想一想,設立直資學校制度時,為了避免學生因學費的問題而不能於直資學校就讀,直資學校要將部分學費收入資助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所以只要考得入直資學校,理論上是不會出現因為不能付學費而被停學的學生。當然,實際上因為學生本身和其他家境較佳的學生比較而產生自卑感,或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參加自費的活動,例如外出參觀甚或遊學,則不在學校助學金的範圍內。我知道有些直資學校會舉行籌款活動來資助學生,這則是學校本身的做法了。
「變成直資,對原有學生不公平!」原有學生,是指原區學生?是原本相關的小學部學生?對於原區學生,他們原本可以在升中派位的自行收生(以現時制度,學生可以報考任何兩間中學)以及派位部分都以這港島華仁書院為目標,以成績和其他學生競爭。如果學校變成直資,這類學生仍可以自行到港島華仁報考,也是以成績來競爭,但是全部的考生都是跨區的了,所有學額不會再留給派位了。對於原區的學生,報考同校區的津貼中學,機會的確是大些,最受影響的,是那些原本在本區「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有機會考入同區的第一組別中學,但是現在這些「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許便沒有了機會了。
同樣,原本同區而且更是相關小學的學生,升上相關津貼中學的機會是較大的,現在卻因為要和其他區的學生競爭,部分原本在可升上中學部而成績稍遜的學生,現在便不會被取錄。由此可見,最大的影響是成績稍遜的學生,便會因競爭大的原因是不再被中學取錄,成績最好的一群學生,還是可以入讀。學校用成績來選擇學生,似乎是無可厚非,只是令原區以及原相關小學的學生入讀機會減少了,尤其是「第一組別尾」的學生。老實說,這便是這學校轉成直資的原因和他們期望的效果吧。對部份現時家長來說,也許他們有個合理期望是小學部升到中學部的機會,是比其他小學為高吧,現在則有點意料之外,所以中學部如果想安撫這類家長,也可以在轉為直資的首數年為這類學生在取錄時加點分,或甚至以一個特定的學額來取錄他們,但變成直資之後,家長為孩子報讀小學時,或搬入這校區時,便已知道不再是相關中學,中學到時便可以採取一視同仁的評核標準來取錄學生了。
無論如何,學校變成直資,最終還是清楚顯示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是求學便是求分數吧。說要改革教育,減低學生學習壓力,談何容易。
Tuesday, March 14, 2017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2017
不知不覺,又到了蔡繼有學校一年一度的開放日,本年是創校十五周年,令今年的開放日更具義意。開放日只有一天,三月十八日(星期六),時間為上午十時左右到下午五時。根據以往情況,通往學校的大埔道車輛眾多,更多有交通警察到場指揮交通,非該區居民可能會被拒駕車進入郝德傑道,而附近郊野公園的公眾停車場,以及附近的大埔道馬路邊,都可能會泊滿車輛,所以建議希望到學校參觀開放日的公眾人士,盡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例如乘坐巴士81號或72號,或由學校提供的免費穿梭巴士,來往九龍塘地鐵站和太子地鐡站,詳情可留意學校網站上有關開放日的公報。
Sunday, January 29, 2017
國際學校與傳統學校的分別
早前,立法局舉行了一次有關學童自殺報告的聽證會,雖然報告指出學童自殺與本地教育制度無關,但是與會公眾人士,大都以本地教育制度給予學生極大的學習壓力為控訴,其中一位與會者,是一位就讀於國際學校的女學生,她說她從前在傳統學校就讀,覺得有如監獄的感覺,所以經常哭,但後來轉口到國際學校就讀,功課壓力少了,雖然學校仍然有考試測驗默書,但是她覺得學習是開心的,雖然沒有不斷的操練,但她不會因為沒有操練而學不到東西,覺得這才是開心學習。最後,她問了教育局長一個問題,為什麼國際學校可以做到,傳統學校卻不能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不斷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分別在那裏,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學校能否採用國際學校差不多的教育模式?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歸根究底,國際學校和傳統學校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國際學校不用太在意學生畢業試的成績,而傳統學校則非常重視學生畢業試的成績以及升學結果。
本地的國際學校,絕大部份都是私立學校,學費高昂,所以入讀的學生大多來自中產以上家庭,如果父母是跨國公司的職員,子女很多時都會跟隨父母到不同國家生活,所以他們有心理準備會到不同的國際學校就讀,完成中學課程之後,他們可以入讀本地大學,或報考其他國家的大學,再加上國際學校大部份都是一條龍學校,中小學階段沒有升學派位的過程,所以升學問題較少是國際學生學習壓力的來源。另外,國際學校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別,不會像傳統學校那樣把學生以及間接把學校分成不同的組別,學生要盡力改善學術成績來爭取被派位到第一組別的學校。所以以上這些原因,令國際學校的學生,絕少會有因為升學而來的壓力和困擾,學校亦不須為要改善學生的升學情況而提早操練學生,真的可以採用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式來教導學生。
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測驗考試默書、多操練、多補課,並不是傳統學校所期望的,不過在家長追求升中排位結果,而升中派位結果取決於學生的學術成績的情況下,傳統學校可以做的,便是不斷的找辦法改善學生的學術成績,而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操練,便是最明顯直接的方法,因此,只要傳統學校當中有高低之分,令家長想盡辦法讓子女入讀心儀的學校,在傳統學校中學習的學生,相信難以改變要承受高學習壓力的命運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不斷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分別在那裏,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學校能否採用國際學校差不多的教育模式?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歸根究底,國際學校和傳統學校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國際學校不用太在意學生畢業試的成績,而傳統學校則非常重視學生畢業試的成績以及升學結果。
本地的國際學校,絕大部份都是私立學校,學費高昂,所以入讀的學生大多來自中產以上家庭,如果父母是跨國公司的職員,子女很多時都會跟隨父母到不同國家生活,所以他們有心理準備會到不同的國際學校就讀,完成中學課程之後,他們可以入讀本地大學,或報考其他國家的大學,再加上國際學校大部份都是一條龍學校,中小學階段沒有升學派位的過程,所以升學問題較少是國際學生學習壓力的來源。另外,國際學校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別,不會像傳統學校那樣把學生以及間接把學校分成不同的組別,學生要盡力改善學術成績來爭取被派位到第一組別的學校。所以以上這些原因,令國際學校的學生,絕少會有因為升學而來的壓力和困擾,學校亦不須為要改善學生的升學情況而提早操練學生,真的可以採用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式來教導學生。
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測驗考試默書、多操練、多補課,並不是傳統學校所期望的,不過在家長追求升中排位結果,而升中派位結果取決於學生的學術成績的情況下,傳統學校可以做的,便是不斷的找辦法改善學生的學術成績,而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操練,便是最明顯直接的方法,因此,只要傳統學校當中有高低之分,令家長想盡辦法讓子女入讀心儀的學校,在傳統學校中學習的學生,相信難以改變要承受高學習壓力的命運了。
Sunday, January 08, 2017
女拔萃小學和蔡繼有學校
現在香港的家長,普遍都為子女投考多間心儀小學,而如果是女孩子的話,女拔萃小學和蔡繼有學校,很大機會便同時是很多家長的心頭好。如果只是其中一間取錄了女孩的話,也可以不需考慮,入讀這一間學校便是了。但是如果同時被這兩間學校取錄的話,對家長來說,的確是一件很難取捨的事情。
這數年來,我收過幾位家長的電郵,詢問如果同時間被這兩間學校取錄,我自己會怎樣做,亦給他們有什麼建議。既然如此,我便把我接的意見歸納起來,在此供大家參考。
首先先簡單講述我對這兩間學校的認識。女拔萃學校是一間直資小學,是本地的百年老店,在眾多學校排名中屢獲首名,名人輩出,女拔萃中學雖然不是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但是家長的期望都是子女入讀女拔萃小學,便會升讀女拔萃中學。女拔萃小學以及女拔萃中學,本來就已經聚集了本港較優秀的女孩作為學生,自從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之後,坦白說,除非學生本身有「特異功能」,一般草根階層的女孩更加難考入女拔萃小學,可以這樣說,女拔萃學校已經變成了一間貴族學校了。
女拔萃中學,到現時為止,課程以本地的新高中文憑試(DSE)作為最終公開試,但是基於女拔萃學校的女孩普遍重英輕中,部份的女孩的中文程度,並不能達致新高中文憑升讀本地大學對中文科的要求,亦因着家長的社經地位,部份這些女孩便會在升讀中四的時候,跳船離開女拔萃中學,到本地國際學校,或到海外升學去,而空出來的學位,便會由本地其他學校成績優良的女孩填補,最終還是能保持女拔萃中學畢業生的良好學術成績。
女拔萃學校的學生,他們本身感受到是就讀於一間在香港首屈一指的學校,也許他們會覺得所有人都認為他們是最好的學生,這是一種推動力,但同時也是一種壓力,曾經在不同的體藝校際比賽中,看見女拔萃學校的學生,我直覺覺得他們有一種不能令女拔次於其他學校的潛意識和使命感,所以他們必定全力以赴。拿到冠軍,全隊學生都非常開心,但是如果稍為失準而不能奪冠,他們的反應很大,很失望,很傷心,可見他們對得失有多重視。
教學方面,女拔萃的排名多年名列榜首,究其原因,未必是因為學校有什麼特別的教學方法(我不相信有一些教學方法,只能是某一間學校多年採用,而其他學校是用不着的),反而是學校能在眾多考生當中,選擇天資聰穎、家長懂得管教女兒、家庭有良好的經濟條件投放在女兒的學習和帶女兒到不同地方增廣見聞,再加上整個中小學不斷汰弱留強,學生在背負不能讓學校蒙羞的壓力,必定在學習之上全力以赴,如果學生在學業上不能達標,家長便自然會找辦法改善女兒的成績,例如補習,如果最終真的不能改善成績,家長自然會為女兒轉校去了。這個學位,便會有其他傳統學校成績優良的學生取代,保持着學校的優良學術成績表現。記得曾聽過友人說過,她的女兒就讀於這名校,部份學生覺得回校上課並不能幫助她們應付公開試,所以學生選擇留在家中自修。學校的老師,變相是可有可無了。如此,又何以說這學校在教學方面有什麼專長呢?
至於蔡繼有學校,它是一間私立學校,最終十二年級以公開試IB的成績報考大學,小學部份,可以理解為一間英普小學,雙班主任制,一位英語以及一位普通話老師,沒有精英班,亦沒有名次,學生的成績表上所寫的是老師對學生在該科目的評價,所以對大部份學生來說,學習是沒有壓力的,因為功課量不多,學生真的可以善用他們自己的時間,例如發展他們的體藝興趣。另外,亦因着這個教育模式,學生之間的競爭氣氛不大,學生之間較容易建立友誼,同時家長亦變成一個良好的社交網絡。
作為一間年資淺的學校學生,學生並沒有任何的歷史包袱,所以學生對得失不太介懷,在公開的體藝比賽,勝出當然開心,輸了亦並無不可,下次再努力便是了。
因為是一間一條龍學校,小學部的學生必然可以升上中學,所以家長和學生亦沒有升中的煩惱,中學部份,學生慢慢由小學的教學模式過渡到為公開試而學習的模式,中學部開始專科專教,學生開始要為自己選擇他們選讀的科目,到這個時候,學生亦明白要為自己將來而努力。
在教學方面,校長經常強調學校的老師是需要教導學生的,而不是學生學不懂便自行到外面補習去,尤其是在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對學生的支援和教導,會直接影響學生在IB成績的表現,由此可見,學校的老師對學生是非常重要而且的確是幫助了學生應付IB考試。
學校的老師當中,因為要以英普作為和學生溝通的語言,所以學校有一個良好的語境,很多外藉老師來自海外,部分曾任教其他本地國際學校,這些老師可以給學生一個世界觀,像身處國際學校之中。學生較主動,較有創作力,表逹能力和語言能力也高。
總括來說,入讀女拔萃的學生,他們的學術成績主要是靠天資或家長額外的支援,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學生,學習主要是靠學校的老師教導的。女拔萃學生背負着學校百年老店的歷史包袱,也有眾多出名校友的榮耀,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有一點傲氣,以作為名校學生為榮,學生的鬥心也比較強,反觀蔡繼有學校的學生,他們沒有這樣的包袱,他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發展自己的興趣便是了,所以他們的學習比較輕鬆和開心,但沒有很大的鬥心。社交方面,名校學生因為要為名次和為能入讀精英班而競爭,所以學生較難和所有同學發展友誼,至於蔡繼有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因為沒有競爭,他們大都可以融洽相處,發展長久的友誼。
最後重申,以上的討論是宏觀整體來說,討論的是這兩間學生的普遍表現,請不要推論到每一個學生(包括女拔萃和蔡繼有學校),都必如我所提及一模一樣。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6
科技與學習 - 學習模式
我於資訊科技界任職工作,記得一兩年前,看到我年青的同事在工作上需要到網上找資料,我看到他們所找的不是什麼技術文件,而是去YouTube看相關的片段,換句話說,現在的新一代已經不再習慣看文件、看文字,他們在是習慣了看活動的視頻了。
同樣,我們的新一代也同樣習慣了看視頻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訊,因此,我們的教育模式也需要轉變,例如教材不可以只是長篇大論,反而需要很多視覺方面和活動的教學資源。同樣,我們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不是單單能寫出一手好文章的人,而更重要的是表達能力高,懂得利用語言去影響別人的人,因為受眾同樣不喜歡看文字,喜歡看演說者的講解,一個動聽的演講就比一篇好文章能影響更多的人。
由此可見,演說的能力、製作網上資源的技術,例如拍攝視頻,製作演示等等,已經變成新一代不可或缺的能力了。如果我們作為家長,現在還是只懂得催谷子女的學術成績,而忽略了子女其他方面的發展,子女並不能跟隨時代的進步,可能有一天會發現,子女多年來辛辛苦苦所得來的學術成績,到進入職場時原來幫助不大,其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同樣,我們的新一代也同樣習慣了看視頻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訊,因此,我們的教育模式也需要轉變,例如教材不可以只是長篇大論,反而需要很多視覺方面和活動的教學資源。同樣,我們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不是單單能寫出一手好文章的人,而更重要的是表達能力高,懂得利用語言去影響別人的人,因為受眾同樣不喜歡看文字,喜歡看演說者的講解,一個動聽的演講就比一篇好文章能影響更多的人。
由此可見,演說的能力、製作網上資源的技術,例如拍攝視頻,製作演示等等,已經變成新一代不可或缺的能力了。如果我們作為家長,現在還是只懂得催谷子女的學術成績,而忽略了子女其他方面的發展,子女並不能跟隨時代的進步,可能有一天會發現,子女多年來辛辛苦苦所得來的學術成績,到進入職場時原來幫助不大,其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Sunday, November 13, 2016
科技與學習 - 職業的興衰
相信很多讀者和我一樣,在職場工作多年,到今天回看當時一同學習的同學的現況,便會看到各人今天的成就和當日在學校裏的成績並無絕對關係。記得已故金融評論人曹仁超曾經說過:「有智慧不如趁勢」。現在看來,覺得非常有理,有些同學雖然學術成績不太好,但是因為在某些新興行業裏工作,所以工作多年之後,他們便有不錯的成就了。既然如此,我們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去想想現今的科技在那些範疇將會有明顯的進步和發展,結果令某些行業式微,當然,亦會創造一些新的工種。我現在想到將會有重大發展的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機械人、互聯網的普及而和速度、交通工具的速度、不同的檢測儀器和感應器。
現在我們很多專業人士,憑着他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對某些問題作出研究,跟着做某一些決定,因着這個決定的重要性,這些專業都有他們行業內的認證或權威機構,來審定某些人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作出某些的決定,另一方面,這些專業機構亦變相保障這些專業人士的超然地位,這些需要經過多年來累積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的權威機構,限制了這個行業來專業人士的數目,因着供求關係,這些專業人士便可以賺取可觀的收入,這亦是很多父母之所以期望子女追求專業資格的原因。這些專業人士,包括各種醫務人員、律師、金融界的專才等等。
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把某一個專業來的知識都儲存在電腦之內,更著根據輸入的數據,便可以作出相應的計算和決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駕駛各樣交通工具的司機,還記得以前如果想去一個從前未去過的地方,我們會選擇乘搭的士,因為的士司機會懂得那個地方在哪裏,乘客只需要付出金錢即可,但是到了今天,電腦和手提電話中的地圖軟件,可以快速搜尋任何地點,找出最快捷的駕駛路線,比的士司機更快更準確,所以,地圖軟件的出現,令各樣交通工具司機的價值降低了。現在無人駕駛自動導航的汽車已經出現,在可見的將來,大部份的交通工具都不再需要司機來駕駛,這便是科技的進步令某些行業式微的其中一個例子。
當然,家長不是期望子女將來會去當任何交通工具的司機,但是電腦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今天可以取代司機,明天便可以取代一些需要更多專業知識,例如醫生、律師和金融專才。想一想,如果一個病人進入一間診所,有一個護士或甚至機械人為病人量度體溫和血壓,抽取血液來檢驗,有高清的攝錄機來攝錄病人的表徵,這些數據可以傳送到電腦裏,根據電腦內的數據庫作出診斷,開出藥單,之後,病人便可以拿著藥單去到一個自動化的藥房,拿取藥物,或是運用全自動的物流服務,將藥物送到病人的手上,到時醫生的重要性和價值便會降低了。
另外,交通工具的普及和進步,令我們可以更快和更便宜去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一個病人想到自己不能負擔本地醫生的費用,但是世界上另一個地方的醫療費用便宜得多,便可能會想到乘搭交通工具去到那裏看醫生,同樣,如果在本地購物,因為租金高昂而貨物的售價被提高了,顧客可以選擇在網上購買該產品,並以便宜的物流服務送回來,結果是,每一個人所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來自世界上所有地方,我們可以選擇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居住,提供服務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所以如果我們所居住的地方生活水準較低,便能提供更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
最後,簡單來說,我們作為家長,必須去想想那些行業或專業,將會被人工智能機械人所取代,如果我們的子女還是對這些行業或專業有興趣,我們必須告訴他們,必定要成為該行業或專業來首屈一指的專業人才,才可以避免給淘汰。另外,那些教難費人工智能機械人取代的工種,便是那些需要創作力還需要人與人接觸的職業,例如不同的設計架或作家,社工,心理醫生、不同種類的經紀等等。我們明白,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喜歡跟其他人接觸,所以,孩子們最值得我們培養的便是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創作力等等了。
現在我們很多專業人士,憑着他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對某些問題作出研究,跟着做某一些決定,因着這個決定的重要性,這些專業都有他們行業內的認證或權威機構,來審定某些人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作出某些的決定,另一方面,這些專業機構亦變相保障這些專業人士的超然地位,這些需要經過多年來累積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的權威機構,限制了這個行業來專業人士的數目,因着供求關係,這些專業人士便可以賺取可觀的收入,這亦是很多父母之所以期望子女追求專業資格的原因。這些專業人士,包括各種醫務人員、律師、金融界的專才等等。
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把某一個專業來的知識都儲存在電腦之內,更著根據輸入的數據,便可以作出相應的計算和決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駕駛各樣交通工具的司機,還記得以前如果想去一個從前未去過的地方,我們會選擇乘搭的士,因為的士司機會懂得那個地方在哪裏,乘客只需要付出金錢即可,但是到了今天,電腦和手提電話中的地圖軟件,可以快速搜尋任何地點,找出最快捷的駕駛路線,比的士司機更快更準確,所以,地圖軟件的出現,令各樣交通工具司機的價值降低了。現在無人駕駛自動導航的汽車已經出現,在可見的將來,大部份的交通工具都不再需要司機來駕駛,這便是科技的進步令某些行業式微的其中一個例子。
當然,家長不是期望子女將來會去當任何交通工具的司機,但是電腦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今天可以取代司機,明天便可以取代一些需要更多專業知識,例如醫生、律師和金融專才。想一想,如果一個病人進入一間診所,有一個護士或甚至機械人為病人量度體溫和血壓,抽取血液來檢驗,有高清的攝錄機來攝錄病人的表徵,這些數據可以傳送到電腦裏,根據電腦內的數據庫作出診斷,開出藥單,之後,病人便可以拿著藥單去到一個自動化的藥房,拿取藥物,或是運用全自動的物流服務,將藥物送到病人的手上,到時醫生的重要性和價值便會降低了。
另外,交通工具的普及和進步,令我們可以更快和更便宜去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一個病人想到自己不能負擔本地醫生的費用,但是世界上另一個地方的醫療費用便宜得多,便可能會想到乘搭交通工具去到那裏看醫生,同樣,如果在本地購物,因為租金高昂而貨物的售價被提高了,顧客可以選擇在網上購買該產品,並以便宜的物流服務送回來,結果是,每一個人所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來自世界上所有地方,我們可以選擇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居住,提供服務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所以如果我們所居住的地方生活水準較低,便能提供更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
最後,簡單來說,我們作為家長,必須去想想那些行業或專業,將會被人工智能機械人所取代,如果我們的子女還是對這些行業或專業有興趣,我們必須告訴他們,必定要成為該行業或專業來首屈一指的專業人才,才可以避免給淘汰。另外,那些教難費人工智能機械人取代的工種,便是那些需要創作力還需要人與人接觸的職業,例如不同的設計架或作家,社工,心理醫生、不同種類的經紀等等。我們明白,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喜歡跟其他人接觸,所以,孩子們最值得我們培養的便是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創作力等等了。
Sunday, October 23, 2016
科技與學習—語言的學習
看着女兒的學習過程,雖然她只是作為高小和初中的學生,但是看到她的使用電腦來做功課的機會越來越多,亦即是說她拿着茟來寫字的比例越來越少,這印證近年看到有些西方的國家建議不再教導學生寫字,改為教導他們使用電腦鍵盤的報道,某個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再高一個層次來看,現在我們教導學生的課程,是不是有一些已經可以用電腦完全取代,如果現在我們還在放大量精神力氣去教導學生,而最後學生完全沒有實際作用,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應該把重心放在其他地方,否則,我們只不過是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家長的金錢去學習一些將來沒有用的東西,更遑論要去提前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明白學生必須懂得寫字,至少他們必須在應考的時候拿着筆寫字,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白,當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時,他們需要拿着筆來寫字的機會便少之有少。再進一步,現在電腦的語音辨識技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坦白說,現在我有很多文章都是利用語音辨識的技術寫出來的,只要我對着電腦的咪高風說話,電腦便會將我說出來的字寫出來,多年來我因著寫文章而練得的中文輸入法,現在只用以更改語音辨識認錯的文字,可以這樣說,現在我文章中超過九成五的文字,已不需要經過鍵盤以中文輸入法打出來。
中文字的同音字那麼多,以前的語音辨識技術,是會辨認出一些同音而不相干的文字,很多時候都需要作者自行去選擇或更改。但是我見到近年中文語音辨識的技術進步了很多,電腦懂得參考文章的內容去選擇辨認出的文字,所以準確性提高了很多。由於語音辨識技術主要由西方國家研發,可以想像,英文的語音辨識技術會被中文的語音辨識技術更先進、更準確,近年在YouTube看一些演講或訪問,短片中的字幕是隨着演講者的說話而已顯示,相信這些字幕就是透過語音辨識技術而產生,這些字幕的準確性,似乎已經超過九成,相信在可見的將來,準確性必定會不斷提高,再加上電腦翻譯的準確性也不斷提高,換句話說,我們除了可以顯示出演講者的原文之外,更可以即時翻譯到其他語言,跟着再加上根據文字發聲的技術越來越成熟,聲音越來越接近我們的說話時,我們更可以選擇聽到演講的即時傳譯。
到時,我們可以觀看世界上任何一個電視台的所有節目,因為所有節目都有即時傳譯,已不須等待電視台找翻譯人員來翻譯,再由懂得輸入法的職員打成字幕。我們跟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對話時,尤其是經過手機來對話,手提電話可以給我們即時傳譯,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跟操任何語言的人溝通,事先不需要學習那種語言。現在我們還是花很多時間作為打文章、回答電郵,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回答電郵或打文章的時候,其實都是對着咪高峰來說話,電腦便會把我們的說話變成文字,我們看過沒有問題便可。
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學習語言,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學生在幼稚園的時候,便會學習一些很深的英文字,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父母花了很多時間去幫他們默書,但是想深一層,使用這些艱深的英文字的機會其實是很小的,再者,他們只要對着手提電話或電腦說出這個字,電腦便會打這個字顯示出來,我們真的要花那麼多時間來學習這些字嗎?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有這個字,知道它的發音,便已經相當足夠。
讀者可能會想,學生是不是以後也不需要學習語言呢?我的意見是,他們仍需要學習語言,包括他們的母語和和一種普及的外語,對我們來說,這種外語便是英文,母語是用來和他身邊的人溝通,而外語是方便他們在沒有輔助設備的時候,還可以和外界溝通。
另外,我們作為父母,必須明白現在有很多工作是因為語言的不同而產生的,因著電腦科技的發展,這些工作必定會趨向式微,包括不同語言的打字員,翻譯和配音員,如果子女想在大學裡就讀翻譯系,便要好好的跟他談一談了。
再高一個層次來看,現在我們教導學生的課程,是不是有一些已經可以用電腦完全取代,如果現在我們還在放大量精神力氣去教導學生,而最後學生完全沒有實際作用,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應該把重心放在其他地方,否則,我們只不過是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家長的金錢去學習一些將來沒有用的東西,更遑論要去提前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明白學生必須懂得寫字,至少他們必須在應考的時候拿着筆寫字,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白,當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時,他們需要拿着筆來寫字的機會便少之有少。再進一步,現在電腦的語音辨識技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坦白說,現在我有很多文章都是利用語音辨識的技術寫出來的,只要我對着電腦的咪高風說話,電腦便會將我說出來的字寫出來,多年來我因著寫文章而練得的中文輸入法,現在只用以更改語音辨識認錯的文字,可以這樣說,現在我文章中超過九成五的文字,已不需要經過鍵盤以中文輸入法打出來。
中文字的同音字那麼多,以前的語音辨識技術,是會辨認出一些同音而不相干的文字,很多時候都需要作者自行去選擇或更改。但是我見到近年中文語音辨識的技術進步了很多,電腦懂得參考文章的內容去選擇辨認出的文字,所以準確性提高了很多。由於語音辨識技術主要由西方國家研發,可以想像,英文的語音辨識技術會被中文的語音辨識技術更先進、更準確,近年在YouTube看一些演講或訪問,短片中的字幕是隨着演講者的說話而已顯示,相信這些字幕就是透過語音辨識技術而產生,這些字幕的準確性,似乎已經超過九成,相信在可見的將來,準確性必定會不斷提高,再加上電腦翻譯的準確性也不斷提高,換句話說,我們除了可以顯示出演講者的原文之外,更可以即時翻譯到其他語言,跟着再加上根據文字發聲的技術越來越成熟,聲音越來越接近我們的說話時,我們更可以選擇聽到演講的即時傳譯。
到時,我們可以觀看世界上任何一個電視台的所有節目,因為所有節目都有即時傳譯,已不須等待電視台找翻譯人員來翻譯,再由懂得輸入法的職員打成字幕。我們跟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對話時,尤其是經過手機來對話,手提電話可以給我們即時傳譯,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跟操任何語言的人溝通,事先不需要學習那種語言。現在我們還是花很多時間作為打文章、回答電郵,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回答電郵或打文章的時候,其實都是對着咪高峰來說話,電腦便會把我們的說話變成文字,我們看過沒有問題便可。
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學習語言,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學生在幼稚園的時候,便會學習一些很深的英文字,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父母花了很多時間去幫他們默書,但是想深一層,使用這些艱深的英文字的機會其實是很小的,再者,他們只要對着手提電話或電腦說出這個字,電腦便會打這個字顯示出來,我們真的要花那麼多時間來學習這些字嗎?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有這個字,知道它的發音,便已經相當足夠。
讀者可能會想,學生是不是以後也不需要學習語言呢?我的意見是,他們仍需要學習語言,包括他們的母語和和一種普及的外語,對我們來說,這種外語便是英文,母語是用來和他身邊的人溝通,而外語是方便他們在沒有輔助設備的時候,還可以和外界溝通。
另外,我們作為父母,必須明白現在有很多工作是因為語言的不同而產生的,因著電腦科技的發展,這些工作必定會趨向式微,包括不同語言的打字員,翻譯和配音員,如果子女想在大學裡就讀翻譯系,便要好好的跟他談一談了。
科技與學習
現今科技日新月異,大部份人只知道新科技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其實影響更深遠的,是他對我們下一代的影響,不論是學習階段,還是在他們離開學校進入職場之後的數十年。本篇以及以後數篇文章,我將會講講我認為科技將會如何影響我們下一代學習和就業。
就學習方面,現在的學習模式,已不再是坐在課室裏,面向黑板,默然無聲的聽着老師講解,電子書、網上教材等新科技的出現,讓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一個輕鬆活潑的方法學習,因此,學習的途徑和模式更多,學生可以因應自己的喜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教育界真的要想想,孩子到學校上課學習是否還是最適合他們,另外,是不是還是用同一套課程去教育所有學生。
也許從前的學校在教學資源方面,名校或背後有大型的辦學團體的學校,會比一些中小型的學校為多,但是到了今天,很多教育資源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而且很多都是免費的,因此,就讀於非名校的學生,其實能接觸到的教學資源,跟名校學生的相比,差別已越來越少,換句話說,草根家庭的學生不必怕因為教學資源的問題給比下去,他們應該善用網上的教學資源,如果家中沒有電腦,也可以善用圖書館內的公眾電腦。
例如,草根家庭的學生,未必能接觸一些以英語為母語的老師,學習標準的英文發音,但是現在他們可以在網上輕易找到不同的網上字典,並且有真人發聲的讀音示範;又例如如果學生不清楚自己的發音是否標準,現今的電腦,甚至手提電話,容許使用者對着咪高風說出單字或整句句子,如果電腦或手提電話顯示出來的句子,和學生所說出的是一樣,學生便較有信心他們所說出的句子是沒有錯的。
因着電腦和互聯網的流行,現在我們可以輕易在網上找到很多英文的視頻,當中很多更有中文或英文的節目,我們可以選擇是否顯示字幕,或顯示那一個語言的字幕,因此,學生可以從這些視頻中,找到很多名人的演說,和很多外語的電視劇和電影,從中學到很多生活化的英語。
從前,也許只有家境富裕的家庭,才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消息,包括新聞以及新科技,更重要的是社會將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到了今天,所有資訊都已經在網上可以找到,只要肯去找尋,便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資訊;從前某些特別的人物,例如公司的負責人,政府裏的高官,新聞裏的名人,便要有特殊的人脈關係才可以接觸得到,但是到了今天,也許發一個電郵便可以接觸到想接觸的人,跟他們交流,因着互聯網的流行和普及,學生其實是可以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由此可見,現時作為父母,所要做的,不只是想盡辦法為子女提供更多資源,而且,我們應該想想如何去善用科技,以及教導子女如何在網上找到所需的資訊,擴闊他們的眼界,認識更多的人。
就學習方面,現在的學習模式,已不再是坐在課室裏,面向黑板,默然無聲的聽着老師講解,電子書、網上教材等新科技的出現,讓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一個輕鬆活潑的方法學習,因此,學習的途徑和模式更多,學生可以因應自己的喜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教育界真的要想想,孩子到學校上課學習是否還是最適合他們,另外,是不是還是用同一套課程去教育所有學生。
也許從前的學校在教學資源方面,名校或背後有大型的辦學團體的學校,會比一些中小型的學校為多,但是到了今天,很多教育資源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而且很多都是免費的,因此,就讀於非名校的學生,其實能接觸到的教學資源,跟名校學生的相比,差別已越來越少,換句話說,草根家庭的學生不必怕因為教學資源的問題給比下去,他們應該善用網上的教學資源,如果家中沒有電腦,也可以善用圖書館內的公眾電腦。
例如,草根家庭的學生,未必能接觸一些以英語為母語的老師,學習標準的英文發音,但是現在他們可以在網上輕易找到不同的網上字典,並且有真人發聲的讀音示範;又例如如果學生不清楚自己的發音是否標準,現今的電腦,甚至手提電話,容許使用者對着咪高風說出單字或整句句子,如果電腦或手提電話顯示出來的句子,和學生所說出的是一樣,學生便較有信心他們所說出的句子是沒有錯的。
因着電腦和互聯網的流行,現在我們可以輕易在網上找到很多英文的視頻,當中很多更有中文或英文的節目,我們可以選擇是否顯示字幕,或顯示那一個語言的字幕,因此,學生可以從這些視頻中,找到很多名人的演說,和很多外語的電視劇和電影,從中學到很多生活化的英語。
從前,也許只有家境富裕的家庭,才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消息,包括新聞以及新科技,更重要的是社會將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到了今天,所有資訊都已經在網上可以找到,只要肯去找尋,便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資訊;從前某些特別的人物,例如公司的負責人,政府裏的高官,新聞裏的名人,便要有特殊的人脈關係才可以接觸得到,但是到了今天,也許發一個電郵便可以接觸到想接觸的人,跟他們交流,因着互聯網的流行和普及,學生其實是可以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由此可見,現時作為父母,所要做的,不只是想盡辦法為子女提供更多資源,而且,我們應該想想如何去善用科技,以及教導子女如何在網上找到所需的資訊,擴闊他們的眼界,認識更多的人。
Sunday, October 09, 2016
大學內的貧富懸殊
最近有報道指出本地競爭最大的三間大學,港大、中大以及科技大學,申請助學金的比例比本地其他大學為少,換句話說,家境富裕的學生,較容易進入本地首三間大學,而較草根的學生,便多考入本地其他大學,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現在本地學生投考本地大學的唯一途徑,便是以中學文憑DSE的成績,根據學生的報考志願而排位,亦即是學業成績愈好的學生,便能考入本地首三間大學,再想想現在的教育生態,除了某些天資過人的學生,能以自己的能力考取優良的成績,其他的學生,某個程度上都是受惠於父母額外的支援,例如補習,另外,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更可以為子女找尋另類的升學途徑,例如國際學校或報考其他國際的公開試,經過非聯招考入本地大學。因此,家庭背景愈好的學生,便更加容易考入本地首三間大學。
再想深一層,本地草根的學生,大學學位是他們上流的唯一機會,因此,他們必定會選擇一些專業的學系作為投考大學的志願,如果考不入首三大學的該學系,他們傾向選擇其他大學的相同系系。相反,中產或以上家庭的學生,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覺得大學教育只是一個學習的鍛鍊,擴闊生活圈子的機會而已,所以他們傾向選擇大學多於選擇學系,為了進入心儀的大學,他們反而接受選擇一些門檻較低而較冷門的學系,換句話說,本地首三間大學,中產家庭的學生,本身外在條件已經比草根的好,再加上他們可以選擇的學系較多,他們考入本地首三間大學的機會以及比例便較高了。
首先,現在本地學生投考本地大學的唯一途徑,便是以中學文憑DSE的成績,根據學生的報考志願而排位,亦即是學業成績愈好的學生,便能考入本地首三間大學,再想想現在的教育生態,除了某些天資過人的學生,能以自己的能力考取優良的成績,其他的學生,某個程度上都是受惠於父母額外的支援,例如補習,另外,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更可以為子女找尋另類的升學途徑,例如國際學校或報考其他國際的公開試,經過非聯招考入本地大學。因此,家庭背景愈好的學生,便更加容易考入本地首三間大學。
再想深一層,本地草根的學生,大學學位是他們上流的唯一機會,因此,他們必定會選擇一些專業的學系作為投考大學的志願,如果考不入首三大學的該學系,他們傾向選擇其他大學的相同系系。相反,中產或以上家庭的學生,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覺得大學教育只是一個學習的鍛鍊,擴闊生活圈子的機會而已,所以他們傾向選擇大學多於選擇學系,為了進入心儀的大學,他們反而接受選擇一些門檻較低而較冷門的學系,換句話說,本地首三間大學,中產家庭的學生,本身外在條件已經比草根的好,再加上他們可以選擇的學系較多,他們考入本地首三間大學的機會以及比例便較高了。
Monday, September 12, 2016
與蔡繼有學校新生家長互勉之
新學年開始,新一批一年級的同學們加入了我們蔡繼有學校的大家庭,所以想在這個時候,跟新生家長打個招呼、分享一下作為蔡繼有學校家長的點滴。
相信大部分的新生,都會報考很多不同的小學,而蔡繼有學校,只是眾多學校之中的其中一間,最終家長在眾多小學的取錄通知之中,選擇了蔡繼有學校,必定是認同蔡繼有學校以及劉總校長由來不變的教育理念,接受現在蔡繼有學校現在的教學模式。明白各家長和新生由出生至今,過五關、斬六將,最後甚至在傳統名校和蔡繼有學校之間選擇了蔡繼有學校,便更應認識、接受和認同蔡繼有學校的教育理念了。
也許最初各家長留意到蔡繼有學校的亮點,是相比傳統小學,學習壓力比較小,功課量較少,學生較喜歡看書,有空間發展自己的專長,家長和學生都有選擇。因此,希望新生家長毋忘初衷,不要把對於傳統學校或傳統名校的期望,放到蔡繼有學校去,否則,在家長的期望和壓力下,蔡繼有學校會慢慢變成了另一間傳統名校,失去了蔡繼有學校的原有色彩,蔡繼有學校也不再是本地教育界的一個典範,將來本地的學童,便會失去了如蔡繼有學校這樣的一個選擇。如此,為了自己和別人的孩子,我真的建議這些家長為子女轉校到他們期望的學習模式的傳統學校或名校去吧。
那麼,什麼是傳統學校或名校家長對學校的想法?相信便是:課程要深、功課要多、每份功課、默書、測驗、考試都要高分(或全對、甚或滿分)、學生要學懂老師所教的所有課程、跟其他同學鬥高分、鬥名次,如果子女不明白老師所教的,家長便要去找補習給子女讀、和其他家長保持敵我關係、不重視或不參與任何不能提高學術成績的活動、學校和老師是服務提供者,有什麼不滿便向學校投訴等等。
我想,既然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便應珍惜蔡繼有學校在傳統學校和名校之外的另類學校理念,正如學校的教育理念:In this school, 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由此可見,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只是對「某方面」有突出表現,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有突出表現,所以在蔡繼有學校,尤其是小學部,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好語言能力,(透過學生本身的專長)建立自信心,亦藉此階段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家長先不要要求子女在每個科目都要有出色的表現,接受子女只在某些科目成績過人,而對某些科目興趣不大而成績普通,最明顯的是數學科。
某些新生在幼稚園階段於某些重視學術成績的幼稚園就讀,更會修讀某些學術課程(如公民式),所以他們自小便練就高速數學運算的能力,所以在初小階段的數學「小挑戰」(或QuickMath)中,這些學生便能在限時內完成所有題目,準確程度高,而那些沒有這樣緞練的學生,便不能完成所有題目,更遑論高分,如果這些沒有接受經年緞練的學生,拿著做不完的答案紙回家,家長便會覺得,學校出這樣的題目,便是學校所要求的水準,亦即所有學生都必須逹到,跟著便急急為子女找補習。
對於傳統學校或名校的家長,這想法和做法是無可厚非,對於蔡繼有的家長來說,他們當然也可以這樣做,但是如果認同學校的理念,其實可接受孩子未必在每一科都有良好的表現,可先跟子女討論一下,例如他們看到這樣的成績、再加上看到其他同學可能拿到滿分之後,他們有什麼感想,如果他們很失望,滿有挫敗感,可跟他們解釋這是因為其他同學自小有緞練,所以在運算方面的表現便很好,但是到高小開始,已不再講求運算速度時,孩子和這類學生在數學上的表現便會拉近了,最重要是孩子是盡力去做便可。再問問子女是否想改善表現,如果想的話,便跟他們說只要他們多做練習,也可以做到,這時便可以考慮自行做一些類似題目讓子女練習,當他們做多了,他們便會看到自己也真的運算快了,所以他們不比其他同學差,只要子女不會因此便認定自己是「數學白癡」,不會失了自信心便可以了。
如果家長發現功課裡有些「古靈精怪」的題目,連家長都不能理解,又或有些題目,明顯超出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即孩子不能理解或作答是應該的,家長便不須太在意,尤其不要在意有否其他同學能夠做到,反正的確可能在同級中的確有天資過人或在這方面有天分的同學能做到,不必緊張去教導孩子去理解甚或代做,便著孩子回校告訴老師他們不明白,做不到,當老師發現大部分同學都做不到的時候,老師便會知道這些題目不太適合學生,跟著修改課程以及所出的功課題目。如家長太在意要孩子「逹標」而要花大量時間去教導孩子時,而最終孩子真的能做到題目,拿著完美的答案紙回校,其實在家長額外的「助力」之下,已經扭曲了孩子原來的學習能力,長此下去的幾年學習,也許老師也會以為學生有這樣「過人」的學習能力,如果大部分的學生都這樣做,老師便會以為課程過淺,急於把課程加深,惡性循環,原本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教育模式便不復再了。
可能有家長會覺得,難道我便讓我的孩子「hea」讀下去?將來怎能入讀心儀大學?首先,在小學階段,家長可以留意孩子在課餘時間是否有其喜好,把精力花在那些地方(也許對大部分家長來說,打機除外),而且有過人的表現,甚或可以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或至少是孩子自信心的來源,學習方面,孩子只要能滿足學校每一科的最低要求,能升級上去,語言、個人素質以及一眾「軟能力」(例如社交或創作能力等等)都不斷改善,便可以了。當然,如果發現孩子表現出過人之處,可以有更大的發揮,家長可以在旁多鼓勵,多點投入支援,在孩子無壓力的情況下,不斷的發展他們的專長,如果孩子在多個科目,在不須多加壓力的情況下,已有出色表現,便再鼓勵孩子訂立更高的目標,如爭取獎學金之類。順著孩子的能力和喜好,在旁多鼓勵支持,孩子在小學階段便能有更大的發揮了。
只要孩子在小學階段能打好語言的基礎,能有自信心面對任何挑戰,在課室內能專注留心上堂,放學後能自動自覺做功課溫習,家長便不須擔心孩子升上中學階段後,在學習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而到了十年級和十一、十二年級的公開試時,他們學習和作息習慣已成,可自己去面對這些公開試了。
最後,希望蔡繼有學校的新生家長,真的珍惜蔡繼有學校這間「滄海遺珠」的學校,孩子既入讀了,應重視親子關係、孩子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讓孩子在無壓力空間裡發揮所長。到他們升中時,他們自會明白要開始為升大學而打拼,家長不必比孩子更緊張,只要孩子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標,便會發奮圖強,追求自己的夢想。
新生家長,當孩子在小學部這五年當中,可好好享受和孩子在課餘相處的每一分鐘,每個學校提供給家長的親子活動機會,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不要錯過了。
相信大部分的新生,都會報考很多不同的小學,而蔡繼有學校,只是眾多學校之中的其中一間,最終家長在眾多小學的取錄通知之中,選擇了蔡繼有學校,必定是認同蔡繼有學校以及劉總校長由來不變的教育理念,接受現在蔡繼有學校現在的教學模式。明白各家長和新生由出生至今,過五關、斬六將,最後甚至在傳統名校和蔡繼有學校之間選擇了蔡繼有學校,便更應認識、接受和認同蔡繼有學校的教育理念了。
也許最初各家長留意到蔡繼有學校的亮點,是相比傳統小學,學習壓力比較小,功課量較少,學生較喜歡看書,有空間發展自己的專長,家長和學生都有選擇。因此,希望新生家長毋忘初衷,不要把對於傳統學校或傳統名校的期望,放到蔡繼有學校去,否則,在家長的期望和壓力下,蔡繼有學校會慢慢變成了另一間傳統名校,失去了蔡繼有學校的原有色彩,蔡繼有學校也不再是本地教育界的一個典範,將來本地的學童,便會失去了如蔡繼有學校這樣的一個選擇。如此,為了自己和別人的孩子,我真的建議這些家長為子女轉校到他們期望的學習模式的傳統學校或名校去吧。
那麼,什麼是傳統學校或名校家長對學校的想法?相信便是:課程要深、功課要多、每份功課、默書、測驗、考試都要高分(或全對、甚或滿分)、學生要學懂老師所教的所有課程、跟其他同學鬥高分、鬥名次,如果子女不明白老師所教的,家長便要去找補習給子女讀、和其他家長保持敵我關係、不重視或不參與任何不能提高學術成績的活動、學校和老師是服務提供者,有什麼不滿便向學校投訴等等。
我想,既然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便應珍惜蔡繼有學校在傳統學校和名校之外的另類學校理念,正如學校的教育理念:In this school, 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由此可見,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只是對「某方面」有突出表現,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有突出表現,所以在蔡繼有學校,尤其是小學部,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好語言能力,(透過學生本身的專長)建立自信心,亦藉此階段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家長先不要要求子女在每個科目都要有出色的表現,接受子女只在某些科目成績過人,而對某些科目興趣不大而成績普通,最明顯的是數學科。
某些新生在幼稚園階段於某些重視學術成績的幼稚園就讀,更會修讀某些學術課程(如公民式),所以他們自小便練就高速數學運算的能力,所以在初小階段的數學「小挑戰」(或QuickMath)中,這些學生便能在限時內完成所有題目,準確程度高,而那些沒有這樣緞練的學生,便不能完成所有題目,更遑論高分,如果這些沒有接受經年緞練的學生,拿著做不完的答案紙回家,家長便會覺得,學校出這樣的題目,便是學校所要求的水準,亦即所有學生都必須逹到,跟著便急急為子女找補習。
對於傳統學校或名校的家長,這想法和做法是無可厚非,對於蔡繼有的家長來說,他們當然也可以這樣做,但是如果認同學校的理念,其實可接受孩子未必在每一科都有良好的表現,可先跟子女討論一下,例如他們看到這樣的成績、再加上看到其他同學可能拿到滿分之後,他們有什麼感想,如果他們很失望,滿有挫敗感,可跟他們解釋這是因為其他同學自小有緞練,所以在運算方面的表現便很好,但是到高小開始,已不再講求運算速度時,孩子和這類學生在數學上的表現便會拉近了,最重要是孩子是盡力去做便可。再問問子女是否想改善表現,如果想的話,便跟他們說只要他們多做練習,也可以做到,這時便可以考慮自行做一些類似題目讓子女練習,當他們做多了,他們便會看到自己也真的運算快了,所以他們不比其他同學差,只要子女不會因此便認定自己是「數學白癡」,不會失了自信心便可以了。
如果家長發現功課裡有些「古靈精怪」的題目,連家長都不能理解,又或有些題目,明顯超出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即孩子不能理解或作答是應該的,家長便不須太在意,尤其不要在意有否其他同學能夠做到,反正的確可能在同級中的確有天資過人或在這方面有天分的同學能做到,不必緊張去教導孩子去理解甚或代做,便著孩子回校告訴老師他們不明白,做不到,當老師發現大部分同學都做不到的時候,老師便會知道這些題目不太適合學生,跟著修改課程以及所出的功課題目。如家長太在意要孩子「逹標」而要花大量時間去教導孩子時,而最終孩子真的能做到題目,拿著完美的答案紙回校,其實在家長額外的「助力」之下,已經扭曲了孩子原來的學習能力,長此下去的幾年學習,也許老師也會以為學生有這樣「過人」的學習能力,如果大部分的學生都這樣做,老師便會以為課程過淺,急於把課程加深,惡性循環,原本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教育模式便不復再了。
可能有家長會覺得,難道我便讓我的孩子「hea」讀下去?將來怎能入讀心儀大學?首先,在小學階段,家長可以留意孩子在課餘時間是否有其喜好,把精力花在那些地方(也許對大部分家長來說,打機除外),而且有過人的表現,甚或可以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或至少是孩子自信心的來源,學習方面,孩子只要能滿足學校每一科的最低要求,能升級上去,語言、個人素質以及一眾「軟能力」(例如社交或創作能力等等)都不斷改善,便可以了。當然,如果發現孩子表現出過人之處,可以有更大的發揮,家長可以在旁多鼓勵,多點投入支援,在孩子無壓力的情況下,不斷的發展他們的專長,如果孩子在多個科目,在不須多加壓力的情況下,已有出色表現,便再鼓勵孩子訂立更高的目標,如爭取獎學金之類。順著孩子的能力和喜好,在旁多鼓勵支持,孩子在小學階段便能有更大的發揮了。
只要孩子在小學階段能打好語言的基礎,能有自信心面對任何挑戰,在課室內能專注留心上堂,放學後能自動自覺做功課溫習,家長便不須擔心孩子升上中學階段後,在學習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而到了十年級和十一、十二年級的公開試時,他們學習和作息習慣已成,可自己去面對這些公開試了。
最後,希望蔡繼有學校的新生家長,真的珍惜蔡繼有學校這間「滄海遺珠」的學校,孩子既入讀了,應重視親子關係、孩子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讓孩子在無壓力空間裡發揮所長。到他們升中時,他們自會明白要開始為升大學而打拼,家長不必比孩子更緊張,只要孩子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標,便會發奮圖強,追求自己的夢想。
新生家長,當孩子在小學部這五年當中,可好好享受和孩子在課餘相處的每一分鐘,每個學校提供給家長的親子活動機會,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不要錯過了。
Monday, August 22, 2016
我看《沒有起跑線》
近來人氣電視節目《沒有起跑線》以真人秀模式介紹了數個本地家庭,如何去為子女的成長和學習而奮鬥,而當中廣為人討論的,是節目中港媽所說的「贏在子宮裡」和「贏在射精前」,把學生之間的競爭推前到他們成形之前。本地父母,當然感同身受,而沒有子女的夫婦,也許便會覺得很恐怖,很可悲,又或因此而打消了生兒育女的念頭。
題外話,說起「起跑線」,有不少曾閱讀由我網誌文章篇集而成的「贏在起跑線」一書的讀者,向我求解為什麼我既不是那些每每想著要其他家庭競爭的「怪獸家長」,何以書會以「贏在起跑線」而命名,我想我也趁此機會講解一下。
當日出版社接觸我說以我網誌的文章成書,當我跟出版社負責人談合約時,便透露會以「贏在起跑線」為名,那時我覺得這是我的作品首次面世成書,由出版社負責編輯並投資發行,我則只負責提供文章,並可以因應賣書數量收取稿費,既是新人,不熟識出版書籍的行情,而出版社投資出書,我也得尊重他們的經驗,對我來說,文章放在網誌上,從來便沒有想過要收到任何回報,所以我因出版書藉的得益多少,對我不太重要,但是出版社是一項投資,我便得讓他們決定一些他們覺得會影響到賣書情況的事情,所以他們決定以「贏在起跑線」為書名時,我沒有反對。
那時我想,書以「贏在起跑線」命名,我的理解是,因為書記載了我為女兒報考小學的過程,而書以我女兒得蔡繼有學校取錄為止,所以對我女兒來說,可以考入蔡繼有學校,相比其他同齡的學生,她可以在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之內,輕鬆而愉日快地學習,她真的是贏在了她的起跑線了。
到了今天,女兒也入讀了中學,回看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如果今天我再有另一個年幼的孩子,我會否這樣「怪獸」嗎?我又會怎樣做呢?期望的「求學之路」又會是怎樣呢?
這幾年來觀察不同學校和不同孩子成長,以及思考孩子成長之後、進入職場所需的條件和個人素質,令我覺得孩子終極的個人素質不是學歷,而是他們的態度、人脈和世界觀。要建立這些素質,不是要孩子在中、小學階段都必要名列前茅,而是孩子的自學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再加上孩子的人脈關係。
所以,孩子要在中、小學階段,在一間程度和質素中上的學校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校能否令學生有優良的學術成績,最重要的是這學校能聚集一班背境相近的家庭,既然學業不是最重要,所以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會太大,如果孩子天資過人,可以考得好成績,便讓他自行學習、鼓勵他設立目標來學習,如果孩子的專長不在學術之上,便讓他跟著學校的課程,只要孩子學習態度良好,跟得上課程便可以了,只要孩子有良好的態度,他們必然會為自己找到自己生存之道,家長不必過慮。
所以,現今父母只要為子女鋪路,進入一間未必是最頂尖、但校風良好以及能聚集相同背境的小學,便已經足夠,之後重視親子關係,保持他們的好奇心、學習能力以及對自己有要求,他們有天必能靠他們自己的能力以及人脈而自立。
題外話,說起「起跑線」,有不少曾閱讀由我網誌文章篇集而成的「贏在起跑線」一書的讀者,向我求解為什麼我既不是那些每每想著要其他家庭競爭的「怪獸家長」,何以書會以「贏在起跑線」而命名,我想我也趁此機會講解一下。
當日出版社接觸我說以我網誌的文章成書,當我跟出版社負責人談合約時,便透露會以「贏在起跑線」為名,那時我覺得這是我的作品首次面世成書,由出版社負責編輯並投資發行,我則只負責提供文章,並可以因應賣書數量收取稿費,既是新人,不熟識出版書籍的行情,而出版社投資出書,我也得尊重他們的經驗,對我來說,文章放在網誌上,從來便沒有想過要收到任何回報,所以我因出版書藉的得益多少,對我不太重要,但是出版社是一項投資,我便得讓他們決定一些他們覺得會影響到賣書情況的事情,所以他們決定以「贏在起跑線」為書名時,我沒有反對。
那時我想,書以「贏在起跑線」命名,我的理解是,因為書記載了我為女兒報考小學的過程,而書以我女兒得蔡繼有學校取錄為止,所以對我女兒來說,可以考入蔡繼有學校,相比其他同齡的學生,她可以在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之內,輕鬆而愉日快地學習,她真的是贏在了她的起跑線了。
到了今天,女兒也入讀了中學,回看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如果今天我再有另一個年幼的孩子,我會否這樣「怪獸」嗎?我又會怎樣做呢?期望的「求學之路」又會是怎樣呢?
這幾年來觀察不同學校和不同孩子成長,以及思考孩子成長之後、進入職場所需的條件和個人素質,令我覺得孩子終極的個人素質不是學歷,而是他們的態度、人脈和世界觀。要建立這些素質,不是要孩子在中、小學階段都必要名列前茅,而是孩子的自學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再加上孩子的人脈關係。
所以,孩子要在中、小學階段,在一間程度和質素中上的學校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校能否令學生有優良的學術成績,最重要的是這學校能聚集一班背境相近的家庭,既然學業不是最重要,所以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會太大,如果孩子天資過人,可以考得好成績,便讓他自行學習、鼓勵他設立目標來學習,如果孩子的專長不在學術之上,便讓他跟著學校的課程,只要孩子學習態度良好,跟得上課程便可以了,只要孩子有良好的態度,他們必然會為自己找到自己生存之道,家長不必過慮。
所以,現今父母只要為子女鋪路,進入一間未必是最頂尖、但校風良好以及能聚集相同背境的小學,便已經足夠,之後重視親子關係,保持他們的好奇心、學習能力以及對自己有要求,他們有天必能靠他們自己的能力以及人脈而自立。
Friday, August 19, 2016
我看本年升中派位
本年的升中派位結果在早前已經公佈了,以下是根據新聞報導所得:
升中人數:45,544 (2016) 47,958 (2015) 50,069 (2014)
首志願:65% (2016) 63% (2015)
首三志願:87% (2016) 84% (2015)
觀察所得,升中人數近年不斷減少,而成功升讀「心儀」中學則愈來愈高。由朋友臉書中看到,他們升中子女的結果大都不錯,都入讀了心儀的第一組別中學。(也許,派位不甚理想的家長,便會低調默然,所以臉書看到的,都是報喜不報憂。)另外,朋友間有一個有趣的個案,便是他的分屬第二組別的子女,能入讀第一組別的中學,詳問之下,這學校是升中派位表上的尾二志願,是區內第一組別中學之中比較低調的一間中學。之後,再在報上看到有部分中學的老師,化身「經紀」到派位中心「拉客」。究竟怎樣解讀這些事件呢?
首先,以我理解,升中派位先由學生填寫志願,再根據學生以校內成績經調整所得的組別,再由第一組別開始,把組別學生隨機排序,之後逐一學生依他們的志願派位,直到第三組別的學生派位完成為止。學生的組別,是由學生所屬校區內人數而定每組人數,例如一個三百個小六畢業生的校區,三個組別的人數分別為一百人,再以調整後的校內成績排序,把首一百名學生分為第一組別,第101名到第200名學生為第二組別,其餘的便是第三組別。
試想想,如果某校區只得9個學位,而剛好只得9個學生(即每個組別為3個學生),而所有學生不理會自己的組別,全部都填寫同一次序的志願。結果是9個學生當中成績最好的3個學生便可以入讀志願表的首3個學生,第二組別學生便會入讀另外3個學位,成績最後的3個學生便會入讀最後的3個學位。(久而久之,這便形成了所謂第一組別到第三組別中學了。)如此,能入讀首3志願的成功率便是33%了。
如果升中環境相同,但9個學生的志願表,全依自己所屬組別而選擇首三志願,即首3位學生只選某3個學位為首3志願,而另外3個學生又選另外3個學位為首3志願,而最後的3個學生便選擇餘下的學位為首3志願。可以想到,派位結果相同,但所有學生都可以入讀首3志願的學校,即入讀首3志願的成功率為100%。由此可見,報導中的首三志願成功率大概為八成多,表示很多學生都會依自己的組別而安排其志願次序。大部分學生和家長之所以都能依其組別選擇志願,相信主要是聽從小學的老師的意見吧。
我不知道教育當局有否給小學校長所有學生在其校區以及全校的排名次序,或至少是每位學生的組別,好讓小學能知道每年校內的小六學生,全級排名某些部分是第一到第三組別,就算沒有這樣的報告,也許小學也能根據歷年來小六畢業生的入讀中學名單比較,大概便知道大概全部排名的某部分學生,可以入讀某部分中學。(我曾聽過中學校長跟我說,其學校所取錄的中一學生全是第一組別學生,由此可見,中學便必定知道學生的組別,既然中學校長能取得這樣的資料,所為教育這些學生多年,學生由他們而出的小學,也應該得到教育當局提供畢業生組別的資料。)因此,小學老師到學生要填寫升中志願時,便可以依據學生當時的全級排名而作出建議,讓他們能入讀相稱的中學。
對大部分學生而言,老師給他們的建議應是相當合適的,但是對於某些兩個組別之間灰色地帶的學生,例如所謂的第一組別尾、第二組別頭的學生,老師便不能準確給予選擇升中志願的建議,原因是,填寫志願時,必定在學生年終考試之前,即是說,學生在校內全級的排名還未定案,老師可能會說,如果學生在餘下的考試表現好一點,在全級排名提前一點,便有機會被歸類為第一組別,否則便會停留在第二組別。但是給第一組別學生的建議,便和第二組別學生的建議完全不同,如果開始時進取一點,希望排名改善而被歸類為第一組別,但最終卻只是第二組別,派位時因為先派位給第一組別,到派位給第二組別時,而如果學生所選的全是第一組別而全都已滿,可能最終便被派位至第三組別學校。
今年的首三志願成功率提高了,即是老師給同學的建議更準確了,而之所以更準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升中人數減少了。可以想像,小學的老師不論是那一年,不論升中人數多少,對於校內某一組別的學生,都是給予差不多的學校選擇建議,首三志願也不差多是那三間中學,因為這三間中學的學額不變,而派位而選擇這三間中學的人減少了,結果就是成功率提高了。
至於友人的子女分屬第二組別但能入讀尾二志願的第一組別中學,我曾以此求教於在教育局工作的朋友,回覆是:「好運。」我想了很久,好運在那裡呢?最後,我想出了一個可以解釋的原因:派位為尾二志願,即之前所有的志願學校都額滿了,即所有第二組別的學校都滿了,亦即這孩子在第二組別的隨機排位次序很後,到派位給他時,其他第二組別的學校都滿了,但是奇怪的是,當依他的學校志願來排時,前面所有第二組別學校都滿了,但是尾二這間第一組別的學校還未額滿,所以便派了這學校給他了,換句話說,通常取錄第一組別的中學,經過派位給第一組別的學生之後,還有剩餘學額,即是這些中學的學額比報考這些中學的學生為多,原因是整體派位的人數減少,部分第一組別的學生錯誤或過於保守而選擇了第二組別的中學。
換句話說,友人的孩子雖然是第二組別,他的「好運」在於他的隨機次序在後,第二組別中學額滿,反而跳過他所有第二組別中學的志願,反而到尾二志願時,這間第一組別但不太熱門的中學因為派位人數減少,還有餘額,所以便可以排位到這間學校去了。
由此,我想到填寫志願時,無論如何,都應該盡量填滿所有志願,尤其是第二、第三組別的學生,否則,派位結果可能是一間「意想不到」的中學。
最後,最重要的是學生和學校要配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不要單想盡量要子女升讀更高組別的學校,因為入讀了,的確學術水平高的中學,要求高,同學水準中,可能會激起學生的鬥志,提高學習成效,但是也可以是學生本身覺得自己跟不上其他同學,給比下去,失去自信心,和學校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所以,不論派位結果如何,家長都要給子女正確的心態,不以不能入讀心儀中學為憾,不以入讀更高組別中學而得失敗感。
升中人數:45,544 (2016) 47,958 (2015) 50,069 (2014)
首志願:65% (2016) 63% (2015)
首三志願:87% (2016) 84% (2015)
觀察所得,升中人數近年不斷減少,而成功升讀「心儀」中學則愈來愈高。由朋友臉書中看到,他們升中子女的結果大都不錯,都入讀了心儀的第一組別中學。(也許,派位不甚理想的家長,便會低調默然,所以臉書看到的,都是報喜不報憂。)另外,朋友間有一個有趣的個案,便是他的分屬第二組別的子女,能入讀第一組別的中學,詳問之下,這學校是升中派位表上的尾二志願,是區內第一組別中學之中比較低調的一間中學。之後,再在報上看到有部分中學的老師,化身「經紀」到派位中心「拉客」。究竟怎樣解讀這些事件呢?
首先,以我理解,升中派位先由學生填寫志願,再根據學生以校內成績經調整所得的組別,再由第一組別開始,把組別學生隨機排序,之後逐一學生依他們的志願派位,直到第三組別的學生派位完成為止。學生的組別,是由學生所屬校區內人數而定每組人數,例如一個三百個小六畢業生的校區,三個組別的人數分別為一百人,再以調整後的校內成績排序,把首一百名學生分為第一組別,第101名到第200名學生為第二組別,其餘的便是第三組別。
試想想,如果某校區只得9個學位,而剛好只得9個學生(即每個組別為3個學生),而所有學生不理會自己的組別,全部都填寫同一次序的志願。結果是9個學生當中成績最好的3個學生便可以入讀志願表的首3個學生,第二組別學生便會入讀另外3個學位,成績最後的3個學生便會入讀最後的3個學位。(久而久之,這便形成了所謂第一組別到第三組別中學了。)如此,能入讀首3志願的成功率便是33%了。
如果升中環境相同,但9個學生的志願表,全依自己所屬組別而選擇首三志願,即首3位學生只選某3個學位為首3志願,而另外3個學生又選另外3個學位為首3志願,而最後的3個學生便選擇餘下的學位為首3志願。可以想到,派位結果相同,但所有學生都可以入讀首3志願的學校,即入讀首3志願的成功率為100%。由此可見,報導中的首三志願成功率大概為八成多,表示很多學生都會依自己的組別而安排其志願次序。大部分學生和家長之所以都能依其組別選擇志願,相信主要是聽從小學的老師的意見吧。
我不知道教育當局有否給小學校長所有學生在其校區以及全校的排名次序,或至少是每位學生的組別,好讓小學能知道每年校內的小六學生,全級排名某些部分是第一到第三組別,就算沒有這樣的報告,也許小學也能根據歷年來小六畢業生的入讀中學名單比較,大概便知道大概全部排名的某部分學生,可以入讀某部分中學。(我曾聽過中學校長跟我說,其學校所取錄的中一學生全是第一組別學生,由此可見,中學便必定知道學生的組別,既然中學校長能取得這樣的資料,所為教育這些學生多年,學生由他們而出的小學,也應該得到教育當局提供畢業生組別的資料。)因此,小學老師到學生要填寫升中志願時,便可以依據學生當時的全級排名而作出建議,讓他們能入讀相稱的中學。
對大部分學生而言,老師給他們的建議應是相當合適的,但是對於某些兩個組別之間灰色地帶的學生,例如所謂的第一組別尾、第二組別頭的學生,老師便不能準確給予選擇升中志願的建議,原因是,填寫志願時,必定在學生年終考試之前,即是說,學生在校內全級的排名還未定案,老師可能會說,如果學生在餘下的考試表現好一點,在全級排名提前一點,便有機會被歸類為第一組別,否則便會停留在第二組別。但是給第一組別學生的建議,便和第二組別學生的建議完全不同,如果開始時進取一點,希望排名改善而被歸類為第一組別,但最終卻只是第二組別,派位時因為先派位給第一組別,到派位給第二組別時,而如果學生所選的全是第一組別而全都已滿,可能最終便被派位至第三組別學校。
今年的首三志願成功率提高了,即是老師給同學的建議更準確了,而之所以更準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升中人數減少了。可以想像,小學的老師不論是那一年,不論升中人數多少,對於校內某一組別的學生,都是給予差不多的學校選擇建議,首三志願也不差多是那三間中學,因為這三間中學的學額不變,而派位而選擇這三間中學的人減少了,結果就是成功率提高了。
至於友人的子女分屬第二組別但能入讀尾二志願的第一組別中學,我曾以此求教於在教育局工作的朋友,回覆是:「好運。」我想了很久,好運在那裡呢?最後,我想出了一個可以解釋的原因:派位為尾二志願,即之前所有的志願學校都額滿了,即所有第二組別的學校都滿了,亦即這孩子在第二組別的隨機排位次序很後,到派位給他時,其他第二組別的學校都滿了,但是奇怪的是,當依他的學校志願來排時,前面所有第二組別學校都滿了,但是尾二這間第一組別的學校還未額滿,所以便派了這學校給他了,換句話說,通常取錄第一組別的中學,經過派位給第一組別的學生之後,還有剩餘學額,即是這些中學的學額比報考這些中學的學生為多,原因是整體派位的人數減少,部分第一組別的學生錯誤或過於保守而選擇了第二組別的中學。
換句話說,友人的孩子雖然是第二組別,他的「好運」在於他的隨機次序在後,第二組別中學額滿,反而跳過他所有第二組別中學的志願,反而到尾二志願時,這間第一組別但不太熱門的中學因為派位人數減少,還有餘額,所以便可以排位到這間學校去了。
由此,我想到填寫志願時,無論如何,都應該盡量填滿所有志願,尤其是第二、第三組別的學生,否則,派位結果可能是一間「意想不到」的中學。
最後,最重要的是學生和學校要配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不要單想盡量要子女升讀更高組別的學校,因為入讀了,的確學術水平高的中學,要求高,同學水準中,可能會激起學生的鬥志,提高學習成效,但是也可以是學生本身覺得自己跟不上其他同學,給比下去,失去自信心,和學校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所以,不論派位結果如何,家長都要給子女正確的心態,不以不能入讀心儀中學為憾,不以入讀更高組別中學而得失敗感。
Wednesday, May 04, 2016
寧停課,不遲到
日前天文台因應天雨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但部分地區的家長認為雨勢之大,不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令教育當局作出停學決定是不合理的,教聯更在接到四十多位家長的電話投訴後,譴責天文台不適時發出紅色暴雨警告。這件事給了我們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也給予我們不少啟示。
看到天氣不穩,即時的反應是交通有機會比正常情況下混亂,所需的時間也比平日多,所以我們會想到有機會遲到,預知的話會早點出門,否則會想到如何處理遲到的情況。但是現實世界裡,部分家長想到的是為何學校不停課,甚至是去投訴。天氣不好,在途中有危險,不宜外出,相信每個成年人,當然包括家長,也懂得作出評估,決定是否安全以及適宜出發。家長埋怨不停學,暗示家長本身是覺得孩子上學的途中是有危險的,不宜出發,但是卻不願意在別人上學的情況下,自己的孩子遲到或缺席,換句話說,家長對於不同結果對孩子的影響,由小到大的次序是,停學、冒險上學、遲到或缺席。
家長寧願子女停學,也不希望子女遲到或缺席,從照顧子女方面來想,可能是停學一天,父母可以放心將子女帶到某親友家中代為照顧,跟著自己可以上班去;但是如果到天氣轉好時子女須要上學,父母則已經上班去了,又或親友不能代為在稍後時間送子女上學,因此遲到反而比停學更不便。想深一層,既然因為天氣如此,如果不能上課,便留在家中吧,但似乎這也不是家長所想的。
至於學習方面,家長自行選擇遲到、缺席,和因某個天氣警告而停學的分別,是學校在發生某天氣警告之前,其活動便須繼續,如果活動涉及其他機構、團體或公司,如果家長自行選擇遲到或缺席,活動繼續但子女不能參與,已付出的金錢也不能取回,更重要的是子女錯過了這次活動的機會,另外,如果活動是關於不同種類的測驗考試,子女已準備好應試,如果缺席的話,便要再次備試,分數又可能被評低,而如果遲到的話,表現失準,對「求學就是求分數」的香港教育環境下,家長當然對遲到缺席非常抗拒。反過來說,如果是「一刀切」的停課,對所有學生都一樣,這樣便公平了,至少不會對自己子女不利。也許,這便是大部分家長所想的。
在惡劣天氣下,決定停學與否的是教育當局,而教育當局便是跟據其他部門所提供的資料來決定需否停課,或整體所有學校應如何應對;教育當局決定停課與否的依據,最明顯是天文台所提供的天氣報告和預測,另外,警察所提供即時的交通情況也應是考慮之列。這些提供資料的部門,其責任只是如實報告或預測,最終決定是否停學的,還是教育當局。香港的商業運作是否停頓、學校是否停課,這不是天文台的責任,天文台極其量要做的,便是和各需要根據天氣現況或預測來決定的部門,商討提供這些報告預測的方法、內容和指標,好讓這些部門能更客觀作出決定。當這些報告內容和指標決定了之後,天文台在執行上便只是按這些準則來做。
天文台是一個純科學的部門,如果他們要加上個人的主觀決定,必定有持相反主觀感覺的人來反對天文台的主觀決定。因此,天文台做好其本份,根據既定的準則來發出天氣警告便是,其他人可以對天文台所執行的準則作評論或建議,但是說因為他們不依某主觀感覺而發出他們期望的天氣警告而譴責他們,這想法是本未倒置,要一個純講科學、講制度的部門引入人治,以主觀感覺作決定,是不合理的。
看到天氣不穩,即時的反應是交通有機會比正常情況下混亂,所需的時間也比平日多,所以我們會想到有機會遲到,預知的話會早點出門,否則會想到如何處理遲到的情況。但是現實世界裡,部分家長想到的是為何學校不停課,甚至是去投訴。天氣不好,在途中有危險,不宜外出,相信每個成年人,當然包括家長,也懂得作出評估,決定是否安全以及適宜出發。家長埋怨不停學,暗示家長本身是覺得孩子上學的途中是有危險的,不宜出發,但是卻不願意在別人上學的情況下,自己的孩子遲到或缺席,換句話說,家長對於不同結果對孩子的影響,由小到大的次序是,停學、冒險上學、遲到或缺席。
家長寧願子女停學,也不希望子女遲到或缺席,從照顧子女方面來想,可能是停學一天,父母可以放心將子女帶到某親友家中代為照顧,跟著自己可以上班去;但是如果到天氣轉好時子女須要上學,父母則已經上班去了,又或親友不能代為在稍後時間送子女上學,因此遲到反而比停學更不便。想深一層,既然因為天氣如此,如果不能上課,便留在家中吧,但似乎這也不是家長所想的。
至於學習方面,家長自行選擇遲到、缺席,和因某個天氣警告而停學的分別,是學校在發生某天氣警告之前,其活動便須繼續,如果活動涉及其他機構、團體或公司,如果家長自行選擇遲到或缺席,活動繼續但子女不能參與,已付出的金錢也不能取回,更重要的是子女錯過了這次活動的機會,另外,如果活動是關於不同種類的測驗考試,子女已準備好應試,如果缺席的話,便要再次備試,分數又可能被評低,而如果遲到的話,表現失準,對「求學就是求分數」的香港教育環境下,家長當然對遲到缺席非常抗拒。反過來說,如果是「一刀切」的停課,對所有學生都一樣,這樣便公平了,至少不會對自己子女不利。也許,這便是大部分家長所想的。
在惡劣天氣下,決定停學與否的是教育當局,而教育當局便是跟據其他部門所提供的資料來決定需否停課,或整體所有學校應如何應對;教育當局決定停課與否的依據,最明顯是天文台所提供的天氣報告和預測,另外,警察所提供即時的交通情況也應是考慮之列。這些提供資料的部門,其責任只是如實報告或預測,最終決定是否停學的,還是教育當局。香港的商業運作是否停頓、學校是否停課,這不是天文台的責任,天文台極其量要做的,便是和各需要根據天氣現況或預測來決定的部門,商討提供這些報告預測的方法、內容和指標,好讓這些部門能更客觀作出決定。當這些報告內容和指標決定了之後,天文台在執行上便只是按這些準則來做。
天文台是一個純科學的部門,如果他們要加上個人的主觀決定,必定有持相反主觀感覺的人來反對天文台的主觀決定。因此,天文台做好其本份,根據既定的準則來發出天氣警告便是,其他人可以對天文台所執行的準則作評論或建議,但是說因為他們不依某主觀感覺而發出他們期望的天氣警告而譴責他們,這想法是本未倒置,要一個純講科學、講制度的部門引入人治,以主觀感覺作決定,是不合理的。
Monday, April 04, 2016
我看《學童自殺》
本學年由上年九月至今,已經有超過二十個學生自殺身亡。自己也身為父母,感到非常痛心。
教育局長對此的反應和回覆,非常劣拙;他口中說自殺成因有很多個,是合理的,但是年青人以及兒童階段中,對他們影響最大最深的,就以他們清醒時的時間分配來衡量,必定是以學校、補習社和不同的體藝課外班為主的學習時間,之後才是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相處,最後便是在家中和家人相處,所以學生階段時學生面對最大的問題和挑戰,大都是由學習而來。因此,我相信全港的家長都未必期望教育局長能解決所有引致學童自殺的原因和問題,但至少在學童所面對的學習方面,他能做一些令家長信服能舒緩學童自殺的成因。在這裡,我也想談談學生由學業而來的壓力。
學生的學習壓力,微觀來看,便是學生的成績分數,而宏觀來看,便是因成績而影響的升班、編班、升學選校、能否入讀心儀大學學系、能否成為專業人仕、能否過理想的生活等等。孩子的成長過程,本應是開開心心的去探究這個世界,父母和子女有足夠的親子時間,相信絕大部分家長都是這樣想,奈何很多家長的認知和反應,是在學要讀名校,校內要讀精英班,大學要讀專業而將來賺大錢的學系,簡單來說,就是要成績好,否則,將來便可能要做個乞丐。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才是父母的夢魘,孩子的壓力。因此,當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現不好,有負家人的期望,亦對將來失去信心時,他們便會產生尋死的念頭。由此可見,學生的壓力,以上所提及的學習和家庭,合起來便給予了孩子最多的壓力。
現在的評論大都集中在減低學生在年幼時由考試測驗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全港性系統評核(TSA)最為人詬病,客觀來看,孩子由出生開始便有不同的評核和比併,例如中小學、幼稚園的面試,不同的體藝比賽,但是,學生所面對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有關學習方面的比併,我沒發現有學生因為體藝比賽的得失而自尋短見,由此可見,學生的壓力不是因為評核本身,而是來看學生面對這些評核的態度。那麼再想深一層,學生之所以對這些不同的評核比賽有不同的認知和態度,其實是由他們身邊的人所教導或感染他們的,尤其是家庭中的家長為甚。當然,家長之所以對不同的評核有不同的反應,是因為家長的認知是這些評核的結果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對之後的影響有大小之分,家長對孩子面對這些不同的評核有不同的表現時,亦暗地裡把這些評核的重要性教導給孩子。
所以,我會建議父母把學習的重點,由成績分數轉為子女面對這些評核的態度,不論某一個評核或比賽是什麼,最重要是全力以赴,重視過程,重視子女面對這些評核比賽的態度;最終結果或名次,受很多外在因素影響,所以不應過於在意,只要看到子女已盡全力,不論成績如何,父母都應該嘉許。當然,父母不能不理會編班、升學等等,最終還是以成績比較,但是如果父母明白子女已盡力,便應接受子女的表現,之後便盡力以子女的表現,為子女升學等等事宜找到最好的安排便是了。例如子女已在主流傳統學校盡力學習,但是成績還是不太理想,父母便應去想是否子女不太適合現時的教育模式,為子女轉校至較重視個人發展,或學術成績要求稍低的學校去。如果父母沒有能力做為子女轉校,便要跟子女談談,改變他們對成績或將來的期望,帶領子女走上一條不以學術成績來發展的成長學習路之上。
正如我早前所寫的文章,提及現時社會某些藍領工種的收入,便比很多大學畢業生的薪金還高,所以父母應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子女如不能以學歷晉身專業階層,其實他們可以發展其本身專長,尤其是某些體藝才能,只要孩子態度好、認真、肯為自己的將來思考打算,他們必定可以找到他們的一片天,雖然未必是大富大貴,但是至少可以運用自己的喜好專長養活自己,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父母不用要擔心,夫復可求。再進一步,行行出狀元,只要子女能專注把自己的專長做好,再加上學習如何把專長商業化,變成他們的事業,成就可能更高於某些專業人仕。
總括來說,父母重視子女的學業以及學業成績,是無可厚非,但只要子女已盡力,便要接受子女的表現,不要對於子女的學業的反應過大,思考他們的專長,嘗試引導他們發展他們的專長,便已大大減低子女由學習而來的壓力了。
教育局長對此的反應和回覆,非常劣拙;他口中說自殺成因有很多個,是合理的,但是年青人以及兒童階段中,對他們影響最大最深的,就以他們清醒時的時間分配來衡量,必定是以學校、補習社和不同的體藝課外班為主的學習時間,之後才是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相處,最後便是在家中和家人相處,所以學生階段時學生面對最大的問題和挑戰,大都是由學習而來。因此,我相信全港的家長都未必期望教育局長能解決所有引致學童自殺的原因和問題,但至少在學童所面對的學習方面,他能做一些令家長信服能舒緩學童自殺的成因。在這裡,我也想談談學生由學業而來的壓力。
學生的學習壓力,微觀來看,便是學生的成績分數,而宏觀來看,便是因成績而影響的升班、編班、升學選校、能否入讀心儀大學學系、能否成為專業人仕、能否過理想的生活等等。孩子的成長過程,本應是開開心心的去探究這個世界,父母和子女有足夠的親子時間,相信絕大部分家長都是這樣想,奈何很多家長的認知和反應,是在學要讀名校,校內要讀精英班,大學要讀專業而將來賺大錢的學系,簡單來說,就是要成績好,否則,將來便可能要做個乞丐。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才是父母的夢魘,孩子的壓力。因此,當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現不好,有負家人的期望,亦對將來失去信心時,他們便會產生尋死的念頭。由此可見,學生的壓力,以上所提及的學習和家庭,合起來便給予了孩子最多的壓力。
現在的評論大都集中在減低學生在年幼時由考試測驗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全港性系統評核(TSA)最為人詬病,客觀來看,孩子由出生開始便有不同的評核和比併,例如中小學、幼稚園的面試,不同的體藝比賽,但是,學生所面對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有關學習方面的比併,我沒發現有學生因為體藝比賽的得失而自尋短見,由此可見,學生的壓力不是因為評核本身,而是來看學生面對這些評核的態度。那麼再想深一層,學生之所以對這些不同的評核比賽有不同的認知和態度,其實是由他們身邊的人所教導或感染他們的,尤其是家庭中的家長為甚。當然,家長之所以對不同的評核有不同的反應,是因為家長的認知是這些評核的結果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對之後的影響有大小之分,家長對孩子面對這些不同的評核有不同的表現時,亦暗地裡把這些評核的重要性教導給孩子。
所以,我會建議父母把學習的重點,由成績分數轉為子女面對這些評核的態度,不論某一個評核或比賽是什麼,最重要是全力以赴,重視過程,重視子女面對這些評核比賽的態度;最終結果或名次,受很多外在因素影響,所以不應過於在意,只要看到子女已盡全力,不論成績如何,父母都應該嘉許。當然,父母不能不理會編班、升學等等,最終還是以成績比較,但是如果父母明白子女已盡力,便應接受子女的表現,之後便盡力以子女的表現,為子女升學等等事宜找到最好的安排便是了。例如子女已在主流傳統學校盡力學習,但是成績還是不太理想,父母便應去想是否子女不太適合現時的教育模式,為子女轉校至較重視個人發展,或學術成績要求稍低的學校去。如果父母沒有能力做為子女轉校,便要跟子女談談,改變他們對成績或將來的期望,帶領子女走上一條不以學術成績來發展的成長學習路之上。
正如我早前所寫的文章,提及現時社會某些藍領工種的收入,便比很多大學畢業生的薪金還高,所以父母應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子女如不能以學歷晉身專業階層,其實他們可以發展其本身專長,尤其是某些體藝才能,只要孩子態度好、認真、肯為自己的將來思考打算,他們必定可以找到他們的一片天,雖然未必是大富大貴,但是至少可以運用自己的喜好專長養活自己,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父母不用要擔心,夫復可求。再進一步,行行出狀元,只要子女能專注把自己的專長做好,再加上學習如何把專長商業化,變成他們的事業,成就可能更高於某些專業人仕。
總括來說,父母重視子女的學業以及學業成績,是無可厚非,但只要子女已盡力,便要接受子女的表現,不要對於子女的學業的反應過大,思考他們的專長,嘗試引導他們發展他們的專長,便已大大減低子女由學習而來的壓力了。
Tuesday, March 01, 2016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又來了
時間過得真快,蔡繼有學校的開放日轉眼又到了,日期為本月十九日(星期六),時間由上午十時到下午五時,根據過往數年的開放日安排,當天有表演、攤位遊戲等等,校方會安排穿梭巴士往返校園和太子和九龍塘港鐵站,詳情請留意校方網頁。
Monday, February 15, 2016
點解要操練?
近來社會上討論的的是小三TSA應否取消,以免孩子要操練,但其實TSA還有小六和中三兩次,但是卻沒有家長提出要取消,似乎在說小六和中三階段需要操練是合理的。有些家長,尤其是中產或以上家庭的,不滿這種操練的文化,盡力去找另類的教育途徑讓子女就讀,有些則覺得外國的學習環境比本地好,讓子女放洋到海外就讀或甚至舉家移民到外國去。跟著心想,為什麼主要是東方國家那麼重視學業,而部分歐、美、澳等等國家則沒有這樣的操練文化呢?
父母心態
很多家長都以全力培育子女為己任,差不多可以說,可以付出的,可以找到的資源,也會投放在子女身上,否則,父母便會自覺是失職的,反觀部分外國的家長,他們就算家境如何,他們可能覺得學習是子女的事,由他們自己面對,另外覺得自己培養子女到某年紀,例如十五歲,便會覺得自己的責任已了,也不會把財產全部留給子女,子女的將來便得由他們自己來爭取了。所以這類父母並不會施壓在子女身上,當然也不會操練子女,任由子女學習和發展。
貧富懸殊
想想香港的現況,在不同方面都出現了貧富懸殊的現象。同是中學或小學,不同的學校的師資、配套、環境和校力的分別大得很,例如一間位於公共屋村內的一間中學,和位於九龍塘的瑪利諾和喇沙同是官津學校,同樣都是免學費的,但校力和環境的分別可說是懸殊得很了,而升中的準則主要是小學的排名和學生本身的校內排名,要成功考入第一組別中學,當然要在校內任何評核都取得好成績,至於直資私校中學,這類學校當然亦以考生的學術成績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取錄學生標準。所以除非學生本身是天資過人,否則在小學階段操練,當然是改善學業成績成效最明顯的方法。可以想想,如果每個小學生升中時,不論成績如何,都可以入讀一間既就近住址的中學,而且校舍廣大、資源充足、校風優良、每班皆有外藉老師教授英語,絕大部分的畢業生都可以升上大學,還有家長會在子女小學階段時,額外付出補習費,犧牲子女的課外活動、運動、休息和親子時間來參加補習班或參加學校的補堂操練?相信不多了。因此,中學之間的貧富懸殊,令家長不願看到子女入讀他們心目中的次等中學,學校方面在公在私也不想學生的升中派位成績欠佳,所以在整個大環境便出現了操練文化了。
根據以上的論點,可以看到操練是表徵,父母重視升中結果(簡接是學業成績)的心態才是核心。如果要改變操練文化,一是改變父母的心態,但改變父母心態談何容易,二是升中制度改變或中學之間的區別收窄,令父母不再擔心學業成績對中學學習環境有很多影響,操練的文化才有機會改變。現在看到教育當局對TSA所做的所謂改革,似乎只是流於口號式勸喻,治標不治本了。
父母心態
很多家長都以全力培育子女為己任,差不多可以說,可以付出的,可以找到的資源,也會投放在子女身上,否則,父母便會自覺是失職的,反觀部分外國的家長,他們就算家境如何,他們可能覺得學習是子女的事,由他們自己面對,另外覺得自己培養子女到某年紀,例如十五歲,便會覺得自己的責任已了,也不會把財產全部留給子女,子女的將來便得由他們自己來爭取了。所以這類父母並不會施壓在子女身上,當然也不會操練子女,任由子女學習和發展。
貧富懸殊
想想香港的現況,在不同方面都出現了貧富懸殊的現象。同是中學或小學,不同的學校的師資、配套、環境和校力的分別大得很,例如一間位於公共屋村內的一間中學,和位於九龍塘的瑪利諾和喇沙同是官津學校,同樣都是免學費的,但校力和環境的分別可說是懸殊得很了,而升中的準則主要是小學的排名和學生本身的校內排名,要成功考入第一組別中學,當然要在校內任何評核都取得好成績,至於直資私校中學,這類學校當然亦以考生的學術成績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取錄學生標準。所以除非學生本身是天資過人,否則在小學階段操練,當然是改善學業成績成效最明顯的方法。可以想想,如果每個小學生升中時,不論成績如何,都可以入讀一間既就近住址的中學,而且校舍廣大、資源充足、校風優良、每班皆有外藉老師教授英語,絕大部分的畢業生都可以升上大學,還有家長會在子女小學階段時,額外付出補習費,犧牲子女的課外活動、運動、休息和親子時間來參加補習班或參加學校的補堂操練?相信不多了。因此,中學之間的貧富懸殊,令家長不願看到子女入讀他們心目中的次等中學,學校方面在公在私也不想學生的升中派位成績欠佳,所以在整個大環境便出現了操練文化了。
根據以上的論點,可以看到操練是表徵,父母重視升中結果(簡接是學業成績)的心態才是核心。如果要改變操練文化,一是改變父母的心態,但改變父母心態談何容易,二是升中制度改變或中學之間的區別收窄,令父母不再擔心學業成績對中學學習環境有很多影響,操練的文化才有機會改變。現在看到教育當局對TSA所做的所謂改革,似乎只是流於口號式勸喻,治標不治本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