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9

教育的反思(三)

當家長看到筆者上一篇「教育的反思(二)」的時候,不知是覺得認同,還是覺得不太全面,無論如何,希望家長在繼續思考子女教育的問題前,可以想想自己對子女教育的期望。筆者是覺得教育不應該只包括學習謀生技能,也應該有其他方面發展,但是,無可否認,學習謀生技能的確是子女接受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不是應該先看看我們是怎樣謀生嗎?讀者再繼續看下去之前,不如先停一停, 想一想,自己是如何謀生?自己的謀生能力是否理想嗎?同時也想一想所認識的人當中,覺得誰的謀生能力最好?或簡單來說,某某用了什麼的謀生技能,得到了什麼的生活水準?

筆者的父母都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來香港的,之後在香港辛勤工作,成家立室,養活一家人,雖然只是社會中的勞工階層,但是生活穩定。筆者記得自己還小的時候,父母跟我說:「如果希望將來不用在街上工作,日曬雨淋,可以在舒適的辦公室內工作,今天便要努力學習,學有所成,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吧。」這就是筆者父母所作出的建議,筆者亦跟着這個建議去做,總算學有所成,得到專業資格,擠身中產家庭階層,這就是說,作為打工仔的父母,給子女的建議,配合了學校田鴨式的教育,重量不重質的製造適合職場的員工,最終在這個模式和環境成長的子女,大都變成了下一代打工仔,成績好一點的,便成為了專業的打工仔,最終也可以建立中產的家庭吧。

由此可見,對社會認識不多,沒有廣闊的人脈關係的家長,所能給子女的建議便是如此。那麼,現在新一代的中產家長,對社會以及整個世界的認識,加上社交圈子的人脈,理應更清楚在這個社會當中,有哪些謀生方法,以及不同的謀生方法可以得到怎樣的生活水準吧。那麼,家長可以想想,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現在的謀生技能,尤其可以得到富裕生活的,便是只得專業資格嗎?應該不是吧。

專業資格,例如醫生、律師,當然是謀生能力的保證。但是要考得這些專業資格,也許家長明白,如果子女不是讀書的材料,是勉強不來的。那麼孩子要有什麼的個人素質,才是讀書的材料呢?這包括孩子是聰明、記性好、專心、自制能力高等等,家長在孩子小時候,便可以觀察到孩子是否屬於讀書的材料吧。可以這樣說,現在的孩子其實天資都差不多,天資不可改變,但家長可以改變後天的素質,例如專心和自制能力,如果家長成功培養這些後天的個人素質,便可以讓孩子努力學習,向專業資格方向邁進。否則,家長不應該勉強吧!

家長如果發現子女並不是讀書的材料,可以想像子女並不會名列前茅,但是可以想想,社會中還有其他專業資格的要求並沒有與醫生律師那麼高,尤其是教育界和醫務界,只要子女的成績一般到中上,便可以報讀這些專業的大學課程,尤其是護理或護士類的工作,社會的需求必定越來越大,所以只要在公開試取得中等的成績,便已經可以報讀相關課程,入職這些行業。筆者友人告訴筆者,說政府架構中某些部門的職位,非常冷門,只要報讀職訓局的相關課程,便可以入職,起身點相當高。因此,家長除了提供子女資源去改善學術成績之外,其實也可以透過自己的社交圈子,為子女找出最好的就業機會。

中產家長必定曾經帶子女參加一些體藝的課程,因此,家長必定清楚這些體藝課程的老師,收入其實相當可觀。筆者知道有些體育運動的導師,收費和學習樂器的老師看齊,每小時數百元,如果收生情況理想,這些老師月入可有數萬到十多萬不等,這已經和某些專業人士的收入差不多了,如果這些體藝老師懂得把體藝變成一門生意,例如成立學校,聘請其他同業來教導孩子,從此走上營商之道,收入可能更可觀。由此可見,如果家長發現子女對於某體藝項目有過人之處,其實是可以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才能,孩子既喜歡這個項目,又可以把它作為終身職業,這比強迫他們埋首學業好得多了。

家長可以想想,如果自己沒有專業資格,亦沒有任何體藝項目的教練資格,還可以找什麼工作來做呢?筆者想到的,可以做生意,可以做營業代表,收入亦可相當可觀。跟着家長要想一想,一個做生意或做營業代表的人,需要什麼個人素質呢?我想到的,是要有毅力、有創意、主動、社交能力好、執行力強。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子女不是讀書材料,亦沒有一項體藝項目有過人之處,便應培養子女以上的個人素質,好讓他們能自行開創他們的事業。

以上的討論只是筆者能列舉的行業和相關素質,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對職場的理解,思考子女有什麼出路,以及相關的條件,從而想出如何去培養孩子。家長的閱歷越多,所能想像的做法便越多吧。

Sunday, September 15, 2019

教育的反思(二)


在家長為子女思考如何為子女部署教育之前,也許家長應該先去想一想子女經過近二十年的教育之後,家長其實有什麼期望,換句話說,家長期望子女到時是怎麼模樣,有什麼能力?

也許對大部份家長來說,這個問題最直截了當的答案,就是希望子女完成學業之後,有能力獨立謀生,更理想的是他們可以過一個安樂舒適的生活,能建立他們自己的家庭,家長可以安心退休,圓滿了結了生兒育女的責任便是了。跟着,不同類型,不同背景的家長,根據他們自己的理解和對社會的認識,便會得出不同的想法,對子女的教育也有不同的期望。

以我的認識,社會上的上層社會,家境富裕,人脈廣,他們有能力為子女選擇學費最高的學校,可以想像,那裏的學生,都是來自相同的階層,到子女升大學時,這些家長有能力支持子女入讀外國的名大學。子女完成學業後,學業成績好的,可以成為專業人士,否則亦可以繼承父母的生意,或靠着父母的社交人脈,再加上同學以及其父母的人際網絡,在父母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事業。另外,這些家長的視野是全世界,亦即他們會清楚世界上那個地方最適合子女發展,便讓子女去那裡工作或謀生,也是可以的。

對於草根階層的父母,他們忙於工作,本身已沒有時間陪伴子女,亦沒有能力讓子女入讀需要付學費的學校,對不同學校的認識不多,亦為了慳交通費,所以只會讓子女入讀在家附近的學校;同樣因經濟能力和時間所限,不能為子女提供任何課外的興趣班。簡單來說,本地草根的父母,沒有什麼選擇,子女只能被選擇入讀官津學校,子女將來的成就,就靠子女本身的能力和際遇了。這些草根學生的父母是打工的,尤其是服務性行業的,回到學校,老師們又是打工的,所以在這個環境之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大都會是希望考得好成績,能入職多專業便多專業的職位便是。宏觀來說,這些家庭加上官津學校,培訓出來的學生,除了小部分學業成績好,能入讀大學成為專業人士之外,大都成為了社會上服務業的前線員工。

最後,中產家庭的父母,從來都是最無奈的一群。雖為中產,但實際上沒有能力為子女在他們完成學業之後,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給他們,所以子女必定要靠自力更新來給自己良好的生活。而這些中產父母,也許大都是雙職,而都是職場中中層員工,既然不是做生意謀生,不敢昂然期望或鼓勵子女將來可以靠做生意賴以為生,所以,最穏妥而安全感最大的做法,便是令子女可以考得某些專業資格,尤其是一些本地受保護的行業,例如醫生、律師等等。而要成為這些專業,便要入讀本地最高學府,這些學系競爭激烈,入讀本地名校並得到良好的學術成績,便能更有把握考入這些學系,同樣道理,便是要入讀最好的名小學,以及最好名幼稚園。為了進入這些名學校,所有這類型的家長便要各出其謀,為子女增值,實際上便是在不同範籌裡催谷子女了。

所以,家長看到這裡,可以想一想,如果有人跟你說,保證你的子女在完成學業之後的生活,不論學業成績如何,也可以得到舒適富裕的生活,今天的你,會把和子女共處的時間,花在子女上興趣班而你在外等候,還是會用來一起渡過親子的時光?(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在福利主義的國家裡,學校的課程較淺,父母亦鮮有催谷子女的學業,天大地大,週末的時間都是一同外遊。)

Saturday, July 20, 2019

教育的反思(一)

曾經看過一條網上的短片,內容講述現今世界相比百多年前的世界進步很多,但是反觀學生在學校上課的情況,卻沒有多大轉變,還是學生在課室裡,靜靜的坐在座位,聽老師在黑板面前講課;近期,我亦看過一本一百廿年前由一位法國作家出版的書,名叫「烏合之眾」,這位作者那時已經批評當時的教學模式,只適合三分之一的學生,學校並沒有適當地為學生準備畢業後的世界。

由此可見,當我們今天不斷批評教育制度出現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由來已久,令我覺得更可悲的是,我們的老師大都擁有相關的教育文憑,甚至有些老師校長,更是教育系博士。教育大學或教育學系當中的學者,理應對教育有很深的了解,明白怎樣的教育才是最適合學生的,可是他們明明白白的知道現今的教育並不適合所有學生,但是他們並沒有積極改變整個教育制度,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這給我的印象,是老師們只是學到了如何把教材教得好一點,令學生可以更有效率把內容學懂了,到考試時可以取得更高分數,其他的教育理念,如何去教導學習能力稍弱,甚至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等等,在現今教育界的大環境下,只變成空談。

在香港,老師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取得了教育文憑,有些老師半工讀考取教育碩士、博士,到頭來還是一成不變的在學校裡,採用由來已久的方法教導學生,我相信取得教育文憑的老師,的確比沒有教育文憑的老師更懂得如何教導課程,但是,真的要花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嗎?令我覺得,這些教育資歷,只是令他們可以入職作為老師,還能夠取得較高的收入罷了。

但是想深一層,香港不是有一些校長,在學校裏推行一些教學方法,改善了學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環境,甚至因此提高了學校的收生人數,令學校起死回生嗎?細心想想他們的做法,其實並不是什麼很特別的做法,亦不是什麼只能在教育文憑課程中學到的做法(否則所有老師都會得這樣做),所以這些校長或教育學者的做法,只是他們本身的決心、能力去推行這些做法,跟他們的教育學歷並沒有絕對關係。

總結來說,加上這些年來的觀察所得,作為家長,如果期望香港的教育大環境(至少在子女就讀大、中、小學期間的十多二十年內)有任何大轉變,似乎不必奢望,子女適合本地現時教育,而父母也接受這套制度可以好好的培養到自己子女,又或是父母本身沒有能力另找途徑的話,便不必多心,就讓子女入讀本地主流免費教育便是(或需調整自己和子女心態),否則,父母便真的想想將來,跟著想想怎樣的教育,最適合自己子女,父母亦能力所及的話,便著手去執行了。

Tuesday, March 19, 2019

香港教育問題之我見

近日有關教育的新聞當中,鬧得最熱烘烘的一件新聞,必定是女教師在學校內跳樓身亡的這一段新聞了。這段新聞令社會大眾感覺到香港的教育是病了,而且是重病,那麼香港的教育問題究竟在哪裏出現問題呢?這麼多年來,那麼多教育學者,那麼多政府官員,都費盡心思,為什麼仍然解決不了問題,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

對於那位在校內墜樓身亡的老師,我在想,為什麼她要自尋短見呢?對於一個自尋短見的人來說,我相信是她找不到出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思前想後之後,便選擇了結束生命來逃避面對這個困局。那麼,對於這位老師來說,她的困局是什麼呢?

根據新聞報道,這位老師作為老師已經七年了,她所面對的困局,是校長不合理的要求,和不留情面的責罵,所以這位老師必定極不快樂。如果我是她,我會轉變工作的地方,到另一間學校去任職,但是這個老師沒有轉校,也許她會覺得在其他學校會面對相同的處境,轉校也不是解決的辦法,那麼不轉校,是否可以轉行呢?也許她在任職七年老師之後,現在所得的薪金在其他行業是賺取不了的,如果她本身有經濟的壓力,例如她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又或要負擔房子的按揭,便不能輕言轉行了。由此看來,這位老師終極的壓力,可能便是來自生活和經濟了。

那麼那位校長,她又為什麼要這樣苦待那位老師呢?我可以想到的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許是香港所有學校校長所面對的困境。對於校長來說,當然最想學校可以辦得有聲有色,得到眾多家長支持,報考人數不斷上升,反過來說,校長最怕見到的是,學校的升中或報考大學的成績每況愈下,家長有見及此,便不再支持這間學校,不讓子女報讀這間學校了,學校的報考人數越來越少,收生不足,學校縮班,最終便是殺校,校長和所有老師失去了工作。所以校長在公在私,便要催促老師的工作,改善學生的學業成績,要求老師負責更多課外活動,增加學校的吸引力,希望有更多學生報考就讀。

另一個原因,也許是陰謀論的,便是因為老師的職位是「易請難炒」,當一個老師得到一個長工的職位,其實學校是很難辭退這位老師的,因此,如果校長希望提拔其他老師,又或聘請自己心儀的人選作為老師,又或聘請新老師的薪金比聘請服務多年的老師為低,校長為了這些不能明言的原因,便會對某些老師諸多挑剔,令他們知難而退,讓出職位,好讓校長能達到他的目的。

對於以上兩個原因,其實說到尾,原因都是因為生活和經濟原因。對於現時的香港,生育率低,每年的學生人數不斷減少,殺校的壓力便越來越大,大部份作為老師的,在教育大學就讀多年,完成相關學位,找到一份教職,經過多年工作之後,薪金已增加到一個可觀的水平,再加上他們其實並沒有在其他行業任職的經驗,他們的思想性格也許不能適應外間的職場,亦不容易賺取和他們以前任職老師時的薪金,所以這些任職多年的老師,失去教席是他們最大的壓力來源。

之前提及,校長的壓力來自家長是否追捧這校長所管理的學校,而家長選擇學校的準則,其實主要是看學校的升中、升大學結果,例如有多少比例的學生能入讀大學,和可以入讀那些學系,而家長為何那麼緊張入讀大學的學系,是因為學系決定子女在大學畢業後的職業,而職業亦決定子女的待遇,不同學系的畢業生的待遇相差可以很大,所以家長是如此看重學校的升大學結果。由此可見,校長的壓力,間接亦是因為學生需要面對生活和經濟壓力。

想像如果香港的生活水準不是那麼高,不同行業之間的待遇差別不是那麼大,就算學業成績不好,也可以找到工作,獲得合理的生活水準,家長在子女年少的時候,便不會如此緊張催谷子女的學業成績,學校亦不需只重視學業成績,可以採用更靈活的教學模式去教導學生,整個教育界也不需要再承受那麼大的工作壓力了。總結以上不同角色的研究,他們的壓力最終也是來自生活和經濟的,換句話說,只要香港的生活水準,貧富懸殊的情況沒有改善,由政府而來的資助沒有明顯增加,或香港的出生率沒有明顯增加,學生、家長、老師和校長的壓力,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作為家長,我們實在沒有能力改變社會的現況,更遑論改善貧富懸殊的狀況,我們所能做的,便是要想通子女將來的生活水準,未必和他們的學業成就有必然關係,不必勉強催谷子女的學業成績,家長必須明白子女的強處弱處,協助他們找出他們的謀生技能,建立良好的性格和情商,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他們在離開學校之後,便會為他們自己着想,找尋他們自己的生活了。

對於現時的老師,也許他們應該思考他們能否承受現時的壓力,如果不能的話,他們也許應想想是否可以降低生活的水準,轉工或轉職,讓自己不再承受那麼大的工作壓力。對於現時和將來就讀教育大學和打算入職作為老師的學生,他們應想想香港所需的老師人數必定越來越少,他們是否願意投身一個需求越來越少的行業內,作為老師,如果他們並非有遠大的理想作為老師,也許他們在完成教育大學的課程,取得大學學位之後,是否應該思考投身其他行業呢?

Tuesday, December 25, 2018

理性分析超前教育

我在YouTube上看到以下一條有關超前教育的視頻,很有啟發性,讀者可以先看完這視頻,再繼續看本文的討論:


根據視頻的介紹,「旅行者困境」涉及的兩個旅行者,一個旅行者的選擇會影響到另一個旅行者,因此兩個旅行者都為了自己可以比別人拿到更多至少相同的賠償,所以最終只會要求2元的賠償。講者雖然說是和超前教育有關,但沒有深入去分析為什麼家長超前教育可以以「旅行者困境」來理解。所以我嘗試在這裡解釋一下。

旅行者所作出的賠償要求,便是等同學校需要教導某學生所花的人力物力,學校(當然或理所當然)希望取錄的學生,可以以最少的精力,而得到最好的結果(例如學生的學術成績,或校際比賽成績等等),而學校所需用以教導某學生的人力物力,便和學生本身的能力,加上家長所能提供的資源有關,而在報考學校面試時所能表現出來的,便是學生當時所懂得的東西,簡單來說,某個學生在面試時越懂得多,學校如果取錄這個學生的話,所需的精力便越少,但最終的結果卻更好,即是,事半功倍。因此,根據「旅行者困境」來說,哪個學生越是超前教育,學校便會取錄哪個學生。同樣,在不同年級,升班、升小、升中、升大學,其實也可以想到有類似的情況。

根據「旅行者困境」,要求賠償低的那位可以得到2元的奬償,要求高的那位反而會罰2元。在學生的學習生涯當中,要求賠償低的旅行者,便即是超前學習的學生,所得到的獎償便是升班、升入精英班、升入心儀中小學、進入心儀大學等等;而要求賠償高的旅行者,便即是正常或較慢進度的學生,便會得到憋罰,例如留班、不能考入心儀學校或學系等等。

由此可見,要求賠償金額和奬罰的處境和超前教育的類比,令我們可以以「旅行者困境」的理論來思考超前教育。

在視頻的結束部分,講者提出有實際的研究,訪問人們會如果作出決定,當奬罰都是2元時,大部分人都是選擇90之上的賠償金額,但是當獎罰增加到50元時,大部分人便真的會選擇2元作為賠償金額。結論是,如果獎罰只是2元時,其實人們不會太深入去思考,反正都可以拿到90多元,是獎是罰也沒有所謂;但是如果獎罰是50元,這個金額便大得多,而人們便真的深入去思考,為了真的能拿到錢,便會把選擇的賠償金額推到極限,便是2元。

這個發現很重要。試想想,我們現在教育制度和報考學校的獎罰,是大?還是小?相信作為家長,都會覺得在香港教育制度下,這個獎罰差別很大,例如家長會想,「獎」是考入心儀學校,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學習,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子,有強大的學校和校友等等作後盾等等,入讀了便走上了光明大道;「罰」便是反之不能進入心儀學校,結果是。。。。(下刪一萬字家長的想像出來的結果。)雖然現實並不是這麼簡單,不是入讀了心儀學校便一了百了,但家長大部分時候,也只能以這樣的心態來思考。

由此可見,香港的教育制度下的「奬罰」分別是很大很大的,根據視頻所說,旅行者會把賠償額推到極限,選擇最低賠償額(2元),那麼對於家長來說,又是什麼呢?便是抱著這個「旅行者困境」心態的家長,便會把孩子推到極限,亦即是孩子可以多超前,便學得多超前,也許就好像是坊間「公民式」的教育,孩子越早做完某課程階段,便即開始下一個階段。心想,我們香港的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反過來,如果「獎罰」差別不大的教育制度,即是什麼呢?想一想,就好像,孩子可以選擇的學校只有男/女拔、喇沙/瑪利諾、蔡繼有/陳守仁、英華/德望(這幾間學校只是作舉例之用,不設排名優劣之分),超前學習的學生,可以先選擇這幾間學校中的一間,不超前學習的,也可以在這幾間學校中選擇還有學席的學校。如果是這樣,家長會選擇把孩子的時間用來超前學習,還是讓他們多發展自己的興趣,或留作親子時間呢?

總括來說,「旅行者困境」的討論,讓我們更清楚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家長的思考模式。如果香港教育制度,學校之間的分別不是那麼大,便不會有那麼大的「獎罰」情況,令家長無奈地運用「旅行者困境」的思考模式來為安排子女的教育,學校和整個教育制度便又因應家長超前教育的情況,把課程越推越前,越教越深了。

Saturday, October 13, 2018

淺談中文教學語言

自從香港回歸中國之後,普通話變成了中小學的必修課,跟着再進一步,某些學校提倡以普通話教授中文課,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不斷的在討論,究竟用普通話還是粵語教中文課比較好,直到今天,還是沒有定論。

近日,教育局長提出,未來世界中文發展將以普通話為主,懷疑廣東話學習會否令香港長遠失去優勢。這番言論,引起社會上不同人士提倡對教學語言的意見,總括而言,積極提出意見的人,大都說廣東話學中文的好處,跟着再在局長的言論的細節再加以反駁,旨在說明以普通話教學不是最好,理應保持以廣東話教授中文。

我在這個網誌也多次討論粵教中和普教中的意見,也許到現在,就算真的能找出粵語還是普通話比較適合香港的學生學習中文,我在想,難道要全香港中小學只能使用粵語或是全部只能使用普通話來教中文嗎?有那麼多學生,必定有部份適合普通話學習中文,也有部份學生適合以粵語學習中文,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制度不能提供兩個選擇給家長去選擇呢,例如同一間學校,學校可以根據家長的選擇,讓他們孩子入讀以粵語或普通話教授中文的班別,當學校大部份家長都是選擇某一種語言,這間學校便全都用那的語言便是了,如果不是的話,真的是部份是選擇廣東話,部份轉擇普通話的話,便提供不同班別讓家長來選。

也許會有意見說,家長選擇未必是最好的,教育當局要代家長去為學生選擇,當教育當局看到普通話是將來的主流,便選擇普通話來教導中文,但是,我覺得,父母為子女選擇教授中文的語言時,必定會深思熟慮,例如他們覺得將來究竟是普通話,還是廣東話對孩子最有利,自己的孩子有是否適某種教學語言,到了今天,我覺得教育當局還是讓家長自己來選好了,如此,相信社會上其他人士,便不會有那麼大的反對聲音了。

當然,我可以想像,如果真的可以讓家長來選擇子女學習中文的語言,如果孩子能力所及,父母很大機會會為子女選擇以普通話學習中文,換句話說,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便會選擇普通話,跟着學習中文的語言,便好像變成了分別學生能力的準則,而普通話班,便好像變成了精英班了,而以廣東話學習中文的,便是其他能力一般的學生了,為着這個緣故,家長為了子女能入讀精英班,互為因果,也寧願子女入讀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班別了。

以上的情況是可以預見的,但是面對凡事皆變成政治議題的今天,教育當局還是少說為妙,便讓家長自行來選擇,對於以廣東話學習中文的學生,教育當局亦嘗試投放更多資源,讓這些學生能學好普通話,讓這些學生既能以廣東話學習中文,也可以同時學好普通話吧。

Friday, August 03, 2018

莫忘初衷

女兒現在已是初中,在不同的場合看到和她差不多年紀的小朋友,很多都是天資聰穎,在學業方面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看到部份小朋友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卻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性格、和家人的關係等等。

現在的孩子們都比較早熟,在高小階段,例如小五小六,孩子們都有他們的想法,性格也差不多定型了,在這個階段之前,孩子可以說是任由家長「搓圓撳扁」,例如家長帶孩子到不同的興趣班,以及不同的補習堂去,孩子也沒有什麼大反抗。

但是到了高小之後,部份孩子已不受父母的操控,再加上課程已不再是背誦為主,開始講求分析能力,孩子的成績便不再可以靠補習來保持了。更嚴重的是,父母因為學業問題,以及孩子不再受父母操控等等理由,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差了。

想一想,香港已不再採用精英教育,學校和老師都不斷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學生,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有趣味的,讓他們更容易學習得到,所以,以現在新一代學生的學習能力,只要他們肯學習,基本上沒有學不到的道理。反而,我看到的是,某些學生因為和父母的關係差,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更甚者是刻意用學業和父母鬥氣,非常可悲。

我的想法是,孩子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和健康,其次是他們的性格,自信心,親子關係,最後才是學術成績,體藝表現,事業成就。學業體藝等等,可以假手於人,但是性格和親子關係等等,家長責無旁貸,只可以靠自己來處理和培養,也許家長花了很多資源在孩子的學業體藝至上,其實,也應該想想是否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尤其是時間,為自己增值,學習如何教導子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性格,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家長午夜夢迴,有否想起孩子出生的當天,首次把孩子抱在懷裏,對孩子所說的第一句話,是希望孩子長大後名成利就,出人頭地,還是只是想孩子能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渡過一生呢?如果是後者,便想想今天為什麼為了學業,為了體藝表現,或其他種種原因,破壞了親子關係呢?

另外,要明白今天的孩子早熟,要信任他們已懂得為他們自己打算,他們從父母身上所需要的,是信任、尊重、理解,鼓勵,在適合的時候作出適當的支持,把孩子們努力而來的成就,都歸功於他們自己。

記着,莫忘初衷。

Wednesday, July 11, 2018

談聯招入讀本地大學的最低門檻

近日看到有新聞報導,說因為升本地大學需要附合「3322」的要求,而因為男孩子附合這個要求的人數比女孩子為低,所以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難考得入大學,因此,便有要求說要降低「3322」這個要求為「2222」。

也許,我們應先要明白這「3322」的要求是什麼。這個「3322」的要求是所有中學畢業生報考DSE經聯招入讀本地大學的最低門檻,包括兩科語文科目的成績為3,加上通識和數學的成績為2。跟著,我們考慮這個最低門檻的時候,應想一想為什麼要有這個最低門檻?既然這是入讀大學的最低門檻,如果這四個主科的某一科和大學裡就讀有關,便是這個大學學科對於相對科目有其要求,例如入讀英文系,在DSE考獲3級成績便是入讀英文系的最低要求,但是如果這四個主科的某一科,和在大學裡就讀的學科沒有關係,便可以理解為大學生在這個科目的最低要求,例如入讀英文系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中文成績也最低逹3級要求。

對於這個兩個解讀,最一個是較合理呢?首先,對於前者,以英文系作例子,如果以報考英文系的學生的英文成績排名,再根據英文系的收生數目,由最高成績開始取錄,如果取錄所需學生之後,如果所有學生都逹3級或以上,這個最低要求便沒有了義意,但是如果取錄所有成績逹3級或以上,英文系還是不能取錄所需學生(即是收生不足),這個3級的要求便可以理解為入讀這個學系的最低要求(因為有學生想入讀英文系而英文系有剩餘學席,但是都不能入讀),換句話說,如果入讀英文系的學生的DSE英文科成績連3級也逹不到,的確不值得納稅人資助這個學生入讀英文系。

對於後者,如果入讀的學系和DSE四個主科的某一科沒有關係,因為在大學內也許便不會再修讀相關科目,這個DSE主科便成了這個學生在大學畢業時在這方面的最低要求。但是想一想,讀英文系的畢業生,必定要有中文逹3級成績嗎?當想到有外國學生經非聯招報讀英文系而可以被取錄,英文系畢業生在中文逹3級成績的假設是不成立的,更實際一點,相信沒有人期望每個英文系的畢業生的中文成績可以逹3級程度,就算職場需要入職者有相當中文程度,便由該公司自行選擇好了,不應由聯招硬性規定。

由此可見,如果要改革這個「3322」的最低門檻,也許最好的做法是把最低門檻定為「2222」(因為2級只相等於以往會考的E而已,即是兩科語文加上數學、通識為合格),之後,各學系應要對入讀該學系所需相應的科目設立最低要求,例如數學系對考生的數學科的最低要求為3,保證大學的資助不會讓一些根本沒有能力的學生入讀某學系便是了。這個對於某DSE學科的最低要求,便相對有義意得多,因為這保證大學的資助用得其所,不會浪費。

說個真實例子,友人的女兒自幼入讀重視英語的名校,心儀學系是英國文學,但是她的中文成績不能逹3級,結果不能經聯招入讀本地大學,慶幸友人能力所及,把女兒送到英國的大學主修英國文學。這女孩能看懂中文,能說流利廣東話,為什麼因為中文不逹3級便不能入讀本地大學英文系?到她畢業後,還不是回到香港找工作?和在本地大學就讀有什麼分別?變相懲罰了友人要自資讓女兒入讀英國的大學。如果這女孩最終在英國找到工作定居英國,香港多年來對這個女孩的培育,更是白費了,把人才送到外國去。

所以,這個四個主科的硬性要求,其實並不合理,也和性別沒有關係。

Monday, July 02, 2018

不同的學習階段:學前教育

我們聽到一個教育詞彙叫做「學前教育」,大眾的理解就是幼稚園這個學習階段。細心想一想,「學前教育」這個詞會其實相當吊詭,為什麼呢?

學前教育的這個「學」字,其實是指什麼呢?如果學前教育是指幼稚園階段,那麼這個「學」字不是就是指「小學」嗎?但是如果這個「學」字是指「學習」的話,那麼「學前」的意思便是在學習之前,即是學生不用學習嗎?但是後面的兩個字「教育」,卻是指學校需要教導學生,那麼「學前教育」整個詞彙的意思是學生不用「學習」,但是學校需要「教育」?似乎,「學前教育」的這個「學」字,應是後者吧,否則,不如直接說是「幼稚園教育」好了。

所以,「學前教育」這個詞會的真正意思,應該是指在學生開始學習學術知識之前,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而這些學習的範圍和正式學術學習的範圍是不一樣的,例如自顧能力,社交能力,和一些簡單的溝通能力吧。由此可見,我們現在的學前教育,在現今幼稚園中的課程,包括認字、默書、數字以及算術運算等等,其實並不是「學前教育」的原意。

有很多書藉和報導介紹歐洲某些國家立法禁止孩子在學前參與任何形式的學習,但是這些國家的國民創新科技等等都出色。為什麼呢?不是越早開始學習便早人一步,理想達到嗎?

首先,在學前階段便學習與否,其實都是由三歲(或兩歲)開始學習,和六歲開始學習的分別,相差只是三年。想深一層,如果學習的首個里程碑是報考大學,通常是十八歲,那麼提早在三歲學習和在六歲才開始學習的分別,便是究竟是用十五年還是十二年來準備報考大學是否有明顯分別?再想深一層,幼稚園這三年的提前學習的課程,如果在六歲時才開始追上去,究竟要用多少時間呢?真的還是要用三年,到九歲時才能追上嗎?我相信,以六歲的學習能力,一年內便可以把那些別人在三歲至五歲的課程完全追上去了。即是,不論是提早在幼稚園三歲時開始學術學習,還是和跟歐洲國家一般在六歲開始學習,在七歲時(即小學二年級),三歲開始學習和六歲開始學習的學生,所能懂得的東西是完全一樣了。

跟著,我們又從經濟效益來思考這個問題。根據資料,香港近年每年的出生人數大概是五萬多,即是香港大概有十五萬的孩子正處於學前教育階段(還未計算有些孩子是兩歲開始入學),假設有半數學前階段的孩子就是三歲就開始學習,費用是每個月一萬元(包括非學券制幼稚園的學費,和其他體藝、學術、或非學術的興趣班學費),由父母負擔,那麼每年全香港父母便支出了九十億(150,000 x 50% x HK$10,000 x 12 =  HK$9,000,000,000),如果假設平均支出是每個月五千元,每年總支出便是四十五億了,所以說全香港所有父母投資在子女學前教育的支出是超過十億,應是非常保守的估計。有否想過每年政府投放在創新科技的支出似乎也沒有這麼多,而這些錢現在只是令孩子提前兩三年去學懂某些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或讓孩子參與他們未必有興趣參加的課外活動,對整體社會的創造能力和生產力沒有任何貢獻(極其量說是形成了相關行業吧),但是這些提前教育反過來卻可能令孩子失去了童年,失去了學習動力,失去了好奇心,打破了自信心和降低了自我形象,有些更破壞了親子關係,所以看看提前學習與否兩者的經濟效益分別,可以看到,那些立法禁止孩子在學前教育參與任何課程,而整個國家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不減,是合情合理的。再進一步,如果政府可以把家長投放在學前教育的支出,變成了推動創新科技或初創公司的話,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和創富能力便更高了。

說得明白一點,那個家長不想孩子在六歲時才開始學習,而在之前可以盡量善用時間和孩子歡渡親子時間?問題只是家長看到現實世界的幼稚園、小學成為了戰場,孩子入讀不同的學校便好像便走上了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才令家長急急把孩子帶到不同的「雞精班」,好讓孩子可以入讀心儀幼稚園和小學。

香港的家長,會聯合起來反對推行TSA,就是為了全港學生都一同不用被催谷來參與這個考試,但是家長們會否聯合起來,建議立法禁止學前「提前」的教育和不同的「雞精班」嗎?就算真的立法去禁止,相信也會有家長另找辦法去自行提前教育,即是只是把現在公開地做變成「地下」模式,現實不會改變。所以,只要現在直資、私校收生還是以孩子的表現(尤其是學術和體藝表現)來作為收生準則,直資、私校的教學理念模式、學習環境、升學途徑的確和主流學校不相同(或說白一點,比主流學校優良),大部分家長的心態不變,或只是無奈地跟從,立法也是多餘的,倒不如想辦法去為自己的孩子打算好了。

Monday, June 18, 2018

要增值的,其實是父母

女兒現在已是八年級,相等於主流中學的中二,在她學校,則是中學的第三年。到現在,我對教育所關心的,已不再停留於怎樣考幼稚園和小學,怎樣去取捨不同的學制或學校,現在在我心目中最關心的,是女兒將來要面對一個怎樣的世界,進而考慮現在我要如何去為女兒去作出適當的部署,其實也令我檢討以前我在女兒幼稚園或小學所做的是否合宜,亦令我能更全面去思考讀者來電郵的詢問和作出回應。很多時,心中有些東西想寫下來,因為工作忙,所以寫到半途便停了下來,近來有時間在工作上停下來小休,希望把心目中的想法整理好,再次寫出來。

在生活中的經歷中,以及從不同途徑得到的想法和報導,看似零碎,但背後卻似乎有些啓示,這些事件包括:
  •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窮爸爸和富爸爸給作者不同的價值觀,結果作者跟從富爸爸的建議而致富。
  • 在職場裡看到很多年青人認真辛勤工作,但我卻對他們的前景並不樂觀,尤其是那些沒有特別技能的職位,例如待應、售貨員、保安、救生員等等。
  • 某些專業要經過多年培訓才能獲得專業資格、例如醫生,有些工作所需要的專業,卻可以短時間內得到,例如建造業、水電工程等等,有些不需特別技能的工作,收入卻很豐厚,例如某些地點售賣小食的店鋪。
  • 從前有說養育一個孩子要四百萬,而最近聽到有年青人埋怨父母不把錢留給他買樓,卻把錢用於支持他放洋海外完成大學課程,但回到香港卻沒有多大發展,反而如果錢是用於做買樓首期,現在他可能已能供完或差不多供完首個單位了。
  • 最近看過一段內地的視頻,說有個孩子因為聽從由大城市回到鄉間的大學生建議到香港去讀大學,之後有機會可以到美國留學,所以家人辛苦籌來金錢讓她到美國哈佛大學完成法律學位課程,最終回到中國去,前途亮麗。
不知讀者看到以上這些都是些耳熟能詳的事件,想到些什麼呢?我想到的,孩子成功與否(恕我功利地純以收入待遇來衡量),最決定性的,似乎不是孩子是在學業上天資過人,而是孩子們是否得到合適的指引,令他們可以順著社會的趨勢,或在成功機會較大的方向去努力,如果父母想到的,還停留在學術成積可以讓孩子上流的階段,如果孩子真的能學業有成,也的確是可以獲得某些專業資格,但是可以說,中產的孩子如果跟著這個想法去做,大部分最多也只是能成為中產,再要有過人的成就則機會不大了。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是明白社會的運作,了解世界的大趨勢,不同才能(尤其是學術以外的)可以有什麼出路,這些父母便會懂得如何順著孩子的天資和性格等等來培育孩子,讓這些孩子不至於浪費精力在一些對他們將來事業沒有用的地方之上,例如骨胳精奇的孩子,對某項運動有專長,將來可以成為運動員,再成為教練或最終創立自己的運動教育中心或學校,那麼在學時只要應付到升級的要求,父母不用花錢來補習,孩子可以有更多時間去緞練那運動。能明白這個道理的是那些家庭呢?可以想像,中產或草根家庭想到的,通常是認為這些課堂以外的體藝不能成為終身職業,所以孩子在學時期便理應放棄這些體藝,專心學習,但是中產以上的家庭,明白社會運作,懂得如何協助孩子發揮專長,亦沒有孩子必定要以學業來獲得專業資格來得到優厚的回報養活自己,甚至供養父母的壓力。

再退一步來思考,決定孩子將來成就的,尤其在互聯網加上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的世界,學術的比重將會愈來愈低,真正決定孩子將來的成就的,其實是父母本身的視野有多闊和深,對世界的了解有多少,間接也決定於父母(加上孩子)的人脈有多廣闊,父母的人脈包括職場的社交圈子以及在學校認識的其他家長,而孩子的人脈則是孩子成長過程的社交圈子,即主要是學校的同學,亦即是說孩子所就讀的學校,也決定了孩子以及父母的人脈。(也許這才是為什麼現今父母對名校都趨之若鶩的原因。)

實際一點來說,即是父母要做的(尤其是初生孩子的父母),不是為孩子增值,而是先要為自己增值,讓自己更了解這個世界和社會的運作,認識更多人和向更多人取經,學懂認識自己孩子的專長和喜好,相應地為孩子打聽最有利的發展途徑,好讓父母和孩子都不用浪費金錢和時間在沒有幫助的事情上,也減少了親子之間為學業而破壞關係的機會,如果孩子是讀書的材料,便找能提供適合課程的學校,如果孩子不是讀書的材料但有某體藝的天份,便找間學術要求較低的學校,讓孩子能花更多的時間在專長的體藝之上;如果孩子既不是讀書的材料,也沒有體藝專長,便為孩子打聽和找來不同的項目讓孩子嘗試,直到孩子遇上了合適的項目為止。

以上只是宏觀的討論,對個別個案來說,便更要看看家境、父母的經濟能力、孩子的特徵專長等等,不能過於一概而論。但希望至少能令家長感到,不要過於盲目跟從別人的想法和做法,就算最終和其他家長的做法是一樣,至少也清楚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父母和子女應花精力時間在那些地方。

Monday, March 12, 2018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

時間過得很快,本星期六三月十七日便是蔡繼有學校今年的開放日,對學校來說是一個籌款的日子,對小學部的家長來說,是親子合作運作攤位遊戲的一天,對於校外的人士來說,是親身到蔡繼有學校看看的一個機會。

校外人士到蔡繼有學校裡,我覺得有以下的亮點值得去觀察的。

蔡繼有學校的校舍,是校方根據自己的教學理念去設計的,例如學校提倡圖書教學,所以可以看到校園的不同地方,都有擺放一些圖書,讓孩子在很方便的情況下拿到書本來看;又例如學校認同一人一體藝,所以學校有一個設備優良的演奏廳,身處當中跟香港其他的表演場地相比不遑多讓,能夠在這個場地表演,對學生來說必定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另外,學校有游泳池和室內運動場,最重要的,還有一個設備完善,環境優美的圖書館,這些都是值得校外人士去參觀的。

開放日當日,在校園裏的不同地方,都有很多學生的表演,例如在演奏廳,整天便有不同的表演,在操場便有小學部的大型操練,以及學生和老師的球類比賽,小學部每一班都會負責一個攤位遊戲,爭取籌得更多的款項,所以在參加攤位遊戲的同時,可以看到家長和學生是如何投入,在校園裏的不同地方,也會看到蔡繼有學校學生和家長的蹤影,校外人士可以看看這些孩子是什麼模樣,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又是怎樣,以及怎麼樣的家長和學生,才能入讀蔡繼有學校。如果可以跟學生或家長打開話題閒聊,可以跟校內的家長取經,例如去年報考蔡繼有學校的情況怎樣,面試的安排又是怎樣,跟著再跟學生們談談,看看他們的對答如何,他們的性格又是如何,由此可見要怎樣的家長和學生才能得到蔡繼有學校的青睞。

另外,在開放日的當天,演奏廳內應有一個介紹國際文憑IB的環節,如果家長對IB沒有什麼認識,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聽聽IB的教育理念是什麼,以及IB教育整個學習階段是怎麼樣的,對於要報讀蔡繼有學校的家長來說,認識IB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真的入學了,他們的孩子最終便會參加這個IB考試,如果家長並不認同IB的話,其實孩子並不適合入讀蔡繼有學校,所以家長應先行了解IB,再決定是否繼續為子女報讀蔡繼有學校。最後,圖書館內有些IB課程有關的書,家長也可以看看。

校外人士也可以感受一下蔡繼有學校的交通安排是怎樣,蔡繼有學校校舍的位置,只有兩條巴士線經過,學校院子是教育學院的校舍,當時並沒有預算有那麼多學生,亦沒有預算有很多私家車駛入,所以道路的負荷有限,在開放日當天, 交通必定非常混亂,近日看到大埔道往沙田方向於郝德傑道交界的快線封了,以往開放日當天,也會有交通警察來到指揮交通,非當區居民好像是不能駛入郝德傑道,聽說車龍曾經沿大埔道長逹深水埗嘉頓附近。沿着大埔道往沙田方向駛去,有兩三個公眾咪表停車場,由最近一個步行回蔡繼有學校大概是十多分鐘,但是當天也許會泊滿,再下一個公眾停車場是距離學校近二十分鐘路程的。因此,學校並不鼓勵校外校內人士,駕駛自己的私家車到學校,學校當天會安排穿梭巴士,通常穿梭巴士站是在九龍塘和太子港鐵站外,校外人士可以留意學校網頁的公布。

對於幼稚園學生的家長,如果開始準備為子女報讀小學,便應該留意各學校的開放日日期,盡量多參觀這些學校,跟不同的學生、家長、老師以及校長傾談,從中得到第一手的資料,用來決定選擇和最終讓孩子入讀那一間學校。

Saturday, March 10, 2018

我看財政預算

最近財政司發表了他的首份財政預算,花費數十億,當中增加了二十億經常性開支,這二十億新增的經常性開支,沒有明確說明用作什麼,作為一個普通小市民,中產家庭的家長,可以的話,我希望這些錢可以用作招請額外的外藉語文老師,實施小班教學。

看到財政預算說要把部份撥款用作培訓老師之用,我想到的是,老師已經在教育學院完成了課程,現實情況是當老師進入學校,真正面對學生的時候,他們在教育學院所學到的理論,在香港求學就是求分數的大前題下,根本不能應用出來,所以如果說再要培訓老師的話,不會對教育有真正的幫助,只是增添了老師的負擔,在繁忙的工作裏,還要找時間去參加培訓課程,本末倒置,不是花了錢便真的對教育有幫助。

我看到香港教育制度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香港教育界的貧富懸殊問題越來越嚴重,簡單來說,熱門的學校便越來越多家長爭相讓子女入讀,其他的學校,便爭相爭取取錄餘下來的學生, 最終的結果是,中產或以上家庭的子女便入讀了某些學校,而某些學校便取錄了低下階層家庭的子女,惡性循環之下,這個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作為政府,為了香港長遠的穩定和發展,其實是應該針對這個貧富懸殊的問題,作出解決的方法,其中一個方法,便是改善現在不受歡迎學校的教學環境,例如實行小班教學、引入更多外籍老師來任教語文科目,包括英文和普通話,更進一步的,改善校園的環境,例如建設更多設備優良的校舍,當家長看到這些學校有那麼好的教學環境的時候,他們便不會再參與這個爭相報考名校的遊戲,學校之間的質素也拉近了,進一步改善這個貧富懸殊的問題。

又以改善語文老師為例,聽說全香港有七十萬學生,如果以三十五名學生為一班,便有二萬班,如果一個老師可以任教五班,即是四千名新外藉老師便可以令全香港的學生都有一名外籍老師來任教語文,至於四千名外籍英文老師,每年薪酬支出,如果以五十萬年薪來計算(對海外老師應該有相當吸引力吧),便是大概二十億了。這是以全香港所有學生作對象的,如果只是對中學或小學來實行,或年薪少於五十萬,可能更少,例如只需花一半, 十億便足夠了。

另外,對於小班教學來說,香港其實不需要增加任何開支,只需要容許部份學校在收生不足的情況下,例如每班只能取錄二十名或以下的學生的時候,仍然可以繼續營辦,便已經可以達成小班教學,這些學校因為學生人數少了,老師的工作量也相應減少,可以預留更多時間照顧學生,對學生的照顧和教導便相應改善了,另外,因為如果要一刀切實行小班教學,連熱門的學校也要減少收生,部份家長便會提出反對,認為會扼殺了他們孩子入讀心儀學校的機會,因此,讓這些熱門學校繼續大班教學,而這些冷門的學校可以實行小班教學,到時,家長們便自行去考慮究竟大班教學還是小班教學,更適合自己的孩子。

如果在免費的官立津貼中小學,可以實行外籍老師加上小班教學,學校之間教學質素的差別便會減少,改善了草根階層和中產以下的孩子的教育,提升了他們的上流力,可以避免了跨代貧窮的問題。至於中產家庭,亦多了學校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報考心儀的熱門學校,還可以參加大抽獎,讓子女入讀免費的官立津貼學校。父母不需要再為競爭報考學校而浪費時間與金錢於不必要的課外活動之上,孩子可以發展他們的興趣和嗜好,父母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增加親子時間,改善親子關係,其實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對於中產來說,尤其是子女入讀需要付費的直資私立學校,教育的開支,包括學費、課外活動的費用、補習費、遊學團的團費等等,開支其實很龐大,所以財政報告可以優惠中產家庭的地方,我便想到增加學費支出的免稅額,實質的鼓勵中產家庭投放資源在子女的教育之上,而不是單單口號式的呼籲每個家庭要生三個孩子,當然,必定有反對聲音說這樣做會鼓勵家長選擇需要付費的學校,但是看看現在香港的出生率,中產家庭大都只生一個孩子,甚至不想生兒育女,現在實質鼓勵中產家庭多生孩子,其實是改善香港未來的人力資源,和人口老化的問題,政府應該扮演帶頭的作用。

無論如何,希望香港的官員,包括財經官員和教育相關的官員,是貼地的認清香港家長所面對的問題,而不是自己便享受著公務員的教育褔利,而閉門造車的去為本地家長葯石亂投,以為花了錢,做了事便必定可以幫到本地家長。

Tuesday, December 26, 2017

一間學校、二種學生

最近回到內地探親,和內地親友交流教養孩子的心得,同時亦從他們口中得知內地現時的教育情況,很值得我們香港家長參考。

內地跟香港一樣,有戶口制度,孩子根據其戶口所限,可入讀該戶口地區的免費中小學,但是如果要入讀其他地方的學校,便要報考收費的私立學校。家長們為了子女入讀教學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力所及也會讓孩子入讀這些私立學校。不論是就讀於免費的官辦學校或是須要付學校的私立學校,學生都同樣是以高考成績報考大學;內地的大學有其排名,取錄與否當然以高考成績決定。內地學制是六年小學,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所以小學要以成績報考初中中學,同樣到初中三年級時亦要以成績報考高中中學,所以內地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不少,相比香港的TSA(或BCA)在小三、小六、中三時應考,壓力便更加大了,因為內地學生的成績是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成功被心儀中學取錄。

因應著這種以成績報考學校的模式,學生必定要全力以赴為求取得好成績,部分被認為畢業生升學結果理想的學校,便成為家長的心儀學校。內地親友的評價是,部分學校把學校當作生意來運作,做法是學校會鼓勵成績優良的學生,除了免學費之外,可能還會有資助,學校取錄這些學生是為了改善學校畢業生的升學結果,對家長而言,當然很想子女入讀這些學校,但是如果成績不太的話,例如只能附合最低要求,學校便會列出價錢,家長能負擔得起這個學費,學校便會取錄這學生。這些家長的想法是希望子女因著校內的讀書文化而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精神,另外,就算子女最終不能考獲很好的成績,至少在這學校的學生也不會是壞學生,子女不會學壞,同時也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人脈,希望他們進入職場時有所幫助。

換句話說,在這些商業運作的學校裡,學生只有兩種,一種是真的是讀書的材料的學生,另一種便是「有家底」的學生。非常現實吧。

心想,香港的學校,是否也是走上同一條路?所謂名校,不是取錄天資過人、有特異功能的學生,便是取錄有良好家庭背境的學生呢?也許,我們可以期望教育工作者或辦學團體對教育是有理想的,但是同時也得無奈地接受現實就是這樣現實。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17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以前聽到的時候,總是覺得,前半句是明白的,但是後半句卻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想到如果要培育一個孩子需要一百年,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壽命也難到一百歲,就算有這麼長壽,到一百歲才培育好,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從前從來都想不通的。

但是近來想通了,培育孩子這一百年,其實並不是從孩子出生開始計算,而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已經開始。想到自己,草根家庭出身,我的父母用了三四十年,給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好讓我學有所成,能夠自己謀生,明白社會如何運作,社會上有什麼機遇,職場上需要什麼人才,進而明白這個世界將來會怎樣發展,到我成為了父母,我便用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我所能運用的資源去培養我的下一代,到我下一代學成之後,進入職場,能夠獨立,可能他們已是二十多三十歲了,到時,我父母,即我孩子的祖父母輩,年近百歲了,這樣看來,培育我的孩子便涉及了三代,真的是近百年的時光了。

如果百年樹人是這樣理解,那麼對現今的父母又有什麼啟發呢?

如果培養一個人,需要一代人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第二代人明白社會運作,懂得教養子女。現在香港,不論貧富,也算有一個良好的成長學習環境,跟着有因為有互聯網的出現,父母其實可以透過互聯網,跟其他人交流,接觸一些以前接觸不到的人,從其他人的身上認識這個社會,以及這個世界,由此可見,現在為了培養孩子而作出準備的時間,不用像以前那麼多,最重要的是,家長明白在他們之前,已經有很多同路人,他們應該善用這些資源,來學習和計劃如何培養自己的子女。

只要父母明白有需要和肯去學習如何去培養子女,上網找資料,看教養育兒書藉,參加相關群組獲得相關資訊,參加不同親子教育講座,跟著子女亦珍惜學習的機會,子女能夠成材的機會,便比以前大得多,亦不需要等一百年了。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17

最好的面試問題

時至今日,學生在報讀小學及幼稚園時,大都需要參與面試,而現在很多學校的面試過程中,也會有需要父母參與面試的環節,學校會詢問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想法,以及父母會怎樣培育子女。如果,家長也可以向老師發問的話,我想我會問老師以下的問題:
「老師,你有孩子嗎?
如果有的話,你的孩子在這間學校就讀嗎?」
我認識不少老師和校長,發現他們的孩子並不會於他們任教的學校就讀,這不是有點不合常理嗎?當然,有些會說,我這樣不是有點不方便嗎?想一想,孩子能在父母工作的地點就讀,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是更全面嗎?

既然這不是單一事件,這些老師校長我心裏所想,必定覺得自己的子女在其他學校就讀,比在自己工作的學校就讀更有益處,那麼有那些東西比照顧自己的子女更重要呢?我可以想到的,除了孩子的將來,或直接便是孩子的學業之外,我想不到有其他的原因,令他們放棄了方便照顧這個原因。

看看這些老師為子女所安排的學校,例如港姐麥明詩的父親於林護中學任教,但是麥明詩是就讀於女拔萃中學的,可想而知,教育界中人其實對學校之間也有其等次先後之分,連教育中最前線的老師都有追逐這些熱門學校的心態,其他家長以同樣心態為子女找學校,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以上的觀察,令我感到教育界的最前線老師,是最明白本地的教育現況和問題,亦最懂得為他們的子女着想。所以,當我發現某些學校的校長或老師,就是讓自己的子女於自己任教的學校就讀,我便會對這間學校另眼相看。女兒就讀的蔡繼有學校,便是其中的一間了。

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不久,我便發現校長的孫子孫女也是在蔡繼有學校就讀,之後,我更發現有其他老師也是讓他們的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就讀,更有老師為了讓子女於蔡繼有學校就讀,而轉職至蔡繼有學校任教。由此可知,如果這些老師不是對自己的學校有信心,不是覺得自己的子女在這裏走動是最大的利益,他們不會這樣做的,單單是這一點,便令我對學校更加有信心。


Sunday, June 11, 2017

過於的重視英語

早前看報紙,看到一個專欄作者轉述很多投資銀行的外籍高層,都希望子女能學好中文,反而很多本地家長卻只重視子女的英語能力;這令我反思其實很多本地家長都有這樣的迷思。

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很多人都覺得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都是高人一等,至少,大部份香港人會讚賞一個能說出一口不太標準廣東話的外國人,但是卻會取笑說英語時發音不標準或文法有錯的香港人?事實是,跨國企業的高層和政府的高官,大都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再者,本地的大學理應是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所以本地家長都對英語有偏好,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不難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家長,就算他們的英語不甚流利,有些更文法不通,發音不正確,但跟子女的溝通卻選擇以英語為主。

但是,當子女進入小學和中學階段,相信越來越多家長發現子女的中文水平不高,我曾聽過有孩子說討厭中文,他們看的書大都以英文為主,和同學們溝通也是英文為主,我曾聽過有孩子能說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不是因為他們中文水準高,而是因為中文字的旁邊都有羅馬音標而已。

無可否認,英語是重要的,但是作為家長,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讓孩子過於偏好英語,進而討厭中文,尤其父母本身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家長,更不必過於堅持以英語跟孩子溝通,只要孩子所參與的活動當中,有部份是以純英語作溝通的,便已經足夠,最重要的是,孩子不會抗拒英語,如果能以簡單英語和其他人溝通,便已經足夠,鼓勵孩子平衡閱讀英語和中文的閱物,擴闊孩子的閱讀範圍。

Saturday, April 01, 2017

再談取消TSA

近日城中熱話,必定是本地的行政長官選舉,各候選人談論教育的時候,全部都建議取消現時的小三TSA考試。似乎各候選人都順應民意,為了減低學生的學習壓力,避免學生參與不必要的操練,所以全都提出要取消這個評核。究竟取消TSA是否一件正確?對家長來說,這又是否一件好事呢?

歸根究底,建議取消TSA的原意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有一個較平衡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各自的專長。所以首先要考慮的是,取消了是否表達到這個目的呢?

我在這裏曾多次指出, TSA的成績並不是用於升中派位之上的,但是小學似乎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誤導家長覺得這個評核對升中派位是有影響的,所以學校便以TSA為籍口,向學童進行操練,更現實的是,學校便把校內考試改為和TSA評核相似,好讓學生在操練TSA的同時,也等於為校內考試而操練,家長為了讓子女能在校內名列前茅,沒有選擇地只好讓子女參與這些操練了。

試想想,如果TSA真的取消了,學生在小三或以前不再需要參與操練,那麼到學生需要以小五小六校內成績參與升高派位時,學生又是從那時開始積極準備呢,實際點說,即是從何時開始為升中派位操練呢,小五?還是小四呢?

家長可以想一想,如果子女不參加操練,有信心孩子的校內成績足以讓他們考入心儀中學(即大部分為第一組別的中學)嗎?相信對於大部份的家長來說,他們都沒有絕對的信心,或至少想能更有把握,換句話說,他們必定會想辦法改善子女派位到心儀中學的機會,操練便是最明顯最直接的方法了;如果這是事實的話,當大部份家長還是要讓子女去操練的時候,為了進一步增加成功升讀心儀中學的機會,提早操練似乎便是順理成章的做法了,如果當這種提前操練的時間推前到小三或甚至小二時,跟現時為小三TSA又有什麼分別呢?由此可見,只要升中派位仍是以小學生的學術成績為準則,家長必定以改善學生成績為首要目的,而操練便不可避免了。換句話說,取消了TSA,學生還是要操練,操練文化不會變。

再者,假設TSA真的取消了,學校會有什麼對策呢?第一個做法是,學後真的取消了所有操練,課堂內亦真的教導原本課程設計而適合學生程度的課程,到考試的時候,學校又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根據課程而設的試題,另一個做法是考試的題目是根據本地其他名校的程度而出的,亦即是教得淺考得深,如果是教得淺考得淺,很大機會出現的結果,便是學生到升中派位時,成績給其他學校比下去,最終變成了派位結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如果學校是教得淺考得深,家長看到這個現象,他們的反應可能是不願意孩子應付這樣的考試,便為孩子轉校去了,又或是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他們便自行找坊間的補習社來幫助,自行操練去,對於中產或以上的家庭,他們可以自行負擔這些費用,但是對於草根階層的學生,學校再沒有額外的補課和操練,這些學生的成績反而給比下去了,即是愈有資源的學生,成績便愈好,草根階層的學生,反而沒有學校的操練,亦沒有經濟能力找到課外改善成績的途徑,最終成績便更加追不上了,換句話說,教育當中的貧富懸殊情況只會越來越明顯了。

家長可以撫心自問,是否覺得理想中的小學,是學生不必操練、課程簡單、功課量少,少默書、測驗、考試,但是卻可以升讀心儀的中學?當家長在初小階段時,如果看到子女每天回家,都只是一兩項功課,短時間內完成,課程又比其他學校同年級的小學為淺時,能否堅持數年覺得其子女能升中派位至心儀中學嗎?當家長看到子女被拒入讀某心儀中學,同時發現這心儀中學取錄了一些學術成績水平比自己子女為低,亦無任何特異功能的學生時,能心服口服嗎?家長在品評中小學時,首要準則是學術成績?升中、升大學結果?教育理念?還是其他呢?如果家長本身都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時,也許便是反映了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世界,內心深處,最終還是以學術成績為先,這是本地家長對教育的理念和文化,要改變,談何容易?

本地的教育制度,多年來在各持份者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拖拖拉拉而變成了現在的模樣。要改變操練文化,要改變「求學就是求分數」的現象,不是教育當局出口術,期望家長的想法會改變,最重要做到的,是要令家長覺得,就算孩子在學術成績上不能取得優良的成績,仍然可以入讀師資優良、學習資源充裕的學校就讀,長遠來說,孩子將來仍可以在不同的範疇發揮專長,過一個有尊嚴和舒適的生活。如果教育當局可以做到這樣,家長便不會再只着眼於子女的學業成績之上,對於子女的專長不在學業之上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轉校到一些不須作學術操練的學校去,學校也不必只重視孩子的學術成績,可以根據各自的教育理念,取錄和教導不同性格和專長的學生。到時,才不會再出現操練的文化了。

Thursday, March 16, 2017

轉為直資學校,本末倒置?

近日有新聞報道,港島華仁書院考慮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究其原因,是因為學校將會由灣仔區搬到東區,如果學校維持是津貼學校,學校便只能取錄東區的學生,為了保持學校所取錄的學生的學術水平,便打算轉為直資學校來取回收生的自主權,另外還可以取錄全香港的學生,從而保證學生的水準。

學校這樣考慮轉為直資學校,是否是本末倒置呢?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便先要考慮教育的本是什麼,末是什麼。

也許教育的本是去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教導他們這個世界和做人的道理,好讓他們將來能成為一個獨立和能照顧自己的人,進而服務社會,改變這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學校仍然維持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令他們成材,也不能說他們是本末倒置吧。

孔子說過「有教無類」,意思是不論在老師面前的是什麼類型的學生,老師也應該盡力去教導,就好像在班裏面有不同類型的學生,老師應該一視同仁,不會只教導他們喜好的學生。那麼學校轉為直資,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這也可以是一個教育範疇的道德問題。當一個學生走到老師面前,如果老師不教導這個學生,令到這個學生接受不到教育,便是有違「有教無類」,沒有教育道德了。

那麼學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首先要考慮的,一間學校是否有責任教導任何類型的學生呢?也許在孔子的時候,只有小數人在辦學,所以任何走到孔子面前的學生,孔子也會教導,所以是有教無類;但是到了今天,所有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把資質相同的學生分門別類,由不同的學校教導,從而得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仍然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學校轉為直資也不可以說是有違有教無類的。

如果以上都是正論,既不違教育以及有教無類的本意,那似乎是無可指責的,但是總是覺得有點兒不妥,就如:

「轉為直資學校,是放棄沒有錢付學費的學生嗎?只是服務有錢人嗎?」想一想,設立直資學校制度時,為了避免學生因學費的問題而不能於直資學校就讀,直資學校要將部分學費收入資助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所以只要考得入直資學校,理論上是不會出現因為不能付學費而被停學的學生。當然,實際上因為學生本身和其他家境較佳的學生比較而產生自卑感,或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參加自費的活動,例如外出參觀甚或遊學,則不在學校助學金的範圍內。我知道有些直資學校會舉行籌款活動來資助學生,這則是學校本身的做法了。

「變成直資,對原有學生不公平!」原有學生,是指原區學生?是原本相關的小學部學生?對於原區學生,他們原本可以在升中派位的自行收生(以現時制度,學生可以報考任何兩間中學)以及派位部分都以這港島華仁書院為目標,以成績和其他學生競爭。如果學校變成直資,這類學生仍可以自行到港島華仁報考,也是以成績來競爭,但是全部的考生都是跨區的了,所有學額不會再留給派位了。對於原區的學生,報考同校區的津貼中學,機會的確是大些,最受影響的,是那些原本在本區「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有機會考入同區的第一組別中學,但是現在這些「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許便沒有了機會了。

同樣,原本同區而且更是相關小學的學生,升上相關津貼中學的機會是較大的,現在卻因為要和其他區的學生競爭,部分原本在可升上中學部而成績稍遜的學生,現在便不會被取錄。由此可見,最大的影響是成績稍遜的學生,便會因競爭大的原因是不再被中學取錄,成績最好的一群學生,還是可以入讀。學校用成績來選擇學生,似乎是無可厚非,只是令原區以及原相關小學的學生入讀機會減少了,尤其是「第一組別尾」的學生。老實說,這便是這學校轉成直資的原因和他們期望的效果吧。對部份現時家長來說,也許他們有個合理期望是小學部升到中學部的機會,是比其他小學為高吧,現在則有點意料之外,所以中學部如果想安撫這類家長,也可以在轉為直資的首數年為這類學生在取錄時加點分,或甚至以一個特定的學額來取錄他們,但變成直資之後,家長為孩子報讀小學時,或搬入這校區時,便已知道不再是相關中學,中學到時便可以採取一視同仁的評核標準來取錄學生了。

無論如何,學校變成直資,最終還是清楚顯示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是求學便是求分數吧。說要改革教育,減低學生學習壓力,談何容易。

Tuesday, March 14, 2017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2017

不知不覺,又到了蔡繼有學校一年一度的開放日,本年是創校十五周年,令今年的開放日更具義意。開放日只有一天,三月十八日(星期六),時間為上午十時左右到下午五時。根據以往情況,通往學校的大埔道車輛眾多,更多有交通警察到場指揮交通,非該區居民可能會被拒駕車進入郝德傑道,而附近郊野公園的公眾停車場,以及附近的大埔道馬路邊,都可能會泊滿車輛,所以建議希望到學校參觀開放日的公眾人士,盡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例如乘坐巴士81號或72號,或由學校提供的免費穿梭巴士,來往九龍塘地鐵站和太子地鐡站,詳情可留意學校網站上有關開放日的公報。

Sunday, January 29, 2017

國際學校與傳統學校的分別

早前,立法局舉行了一次有關學童自殺報告的聽證會,雖然報告指出學童自殺與本地教育制度無關,但是與會公眾人士,大都以本地教育制度給予學生極大的學習壓力為控訴,其中一位與會者,是一位就讀於國際學校的女學生,她說她從前在傳統學校就讀,覺得有如監獄的感覺,所以經常哭,但後來轉口到國際學校就讀,功課壓力少了,雖然學校仍然有考試測驗默書,但是她覺得學習是開心的,雖然沒有不斷的操練,但她不會因為沒有操練而學不到東西,覺得這才是開心學習。最後,她問了教育局長一個問題,為什麼國際學校可以做到,傳統學校卻不能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不斷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分別在那裏,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學校能否採用國際學校差不多的教育模式?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歸根究底,國際學校和傳統學校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國際學校不用太在意學生畢業試的成績,而傳統學校則非常重視學生畢業試的成績以及升學結果。

本地的國際學校,絕大部份都是私立學校,學費高昂,所以入讀的學生大多來自中產以上家庭,如果父母是跨國公司的職員,子女很多時都會跟隨父母到不同國家生活,所以他們有心理準備會到不同的國際學校就讀,完成中學課程之後,他們可以入讀本地大學,或報考其他國家的大學,再加上國際學校大部份都是一條龍學校,中小學階段沒有升學派位的過程,所以升學問題較少是國際學生學習壓力的來源。另外,國際學校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別,不會像傳統學校那樣把學生以及間接把學校分成不同的組別,學生要盡力改善學術成績來爭取被派位到第一組別的學校。所以以上這些原因,令國際學校的學生,絕少會有因為升學而來的壓力和困擾,學校亦不須為要改善學生的升學情況而提早操練學生,真的可以採用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式來教導學生。

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測驗考試默書、多操練、多補課,並不是傳統學校所期望的,不過在家長追求升中排位結果,而升中派位結果取決於學生的學術成績的情況下,傳統學校可以做的,便是不斷的找辦法改善學生的學術成績,而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操練,便是最明顯直接的方法,因此,只要傳統學校當中有高低之分,令家長想盡辦法讓子女入讀心儀的學校,在傳統學校中學習的學生,相信難以改變要承受高學習壓力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