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6

單一化的香港教育

香港在變,香港的教育也在變。看著女兒,不自覺地便會去比較當日自已在學時和她現在的教育環境。相比自己在學當時,我覺得最大的分別是,現在的教育單一化了,同樣家長對教育的主流想法和期望也單一化了。

回想那時,幼稚園可以選擇不去就讀(現在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實際上卻不能),當時學生是可以因應本身的能力和喜好等等,於小六、中三、中五、中七、文憑、高級文憑、學位、碩士以及博士等等,選擇離開學校的出口,舉例說,自小便被認為不是讀書材料的學生(其實部分是我們現在懂得分別出來有讀寫障礙的學生),可以選擇中五或更早於小六、中三便離校到職場工作,可以「跟師」學一門手藝,包括水電、裝修、廚師、航海等等,所以我對我父親當時對我說的一句話印象很深,便是「如果想將來舒舒服服在冷氣房工作,今天便要努力讀書了」。而中學當中也有分工業學校和職業先修學校,讓學生選擇;中六、中七這兩年預科課程,部分課程其實等同大學的首年課程,所以預科畢業後,便很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和有能力入讀當時本地的兩間大學,能入讀本地大學的,當然便是精英,因此當時的大學畢業生的出路不錯。

到了今天,香港的教育經過了不斷的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便是中學、大學模式變成了三三四模式,而有更多私人大學和理工學院變成了大學,再加上社區學院所提供的副學士課程,大學教育普及化了。社會方面,我們這類於基層成長的一代,慢慢變成了今天的中產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有期望,主流意願都是子女能掌握某些專業技能和資格,好讓他們能在踏入職場時更易找到工作,以及他們的生活有保障。因此,現在的學生,除非是無心向學或有讀寫障礙等先天不足之外,不會像二三十年前我還在學或更早的時代,要為了生計而放棄學業,他們必定會完成十二年免費教育於中六畢業,所以現時已沒有中五、中三因為學業跟不上而踏入職場。到了子女中六畢業時,學業成績好的學生會升讀大學,對於不能以成績入讀本地大學的學生,部分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會支持子女放洋海外升讀大學,沒有經濟能力的,會讓子女入讀本地的文憑、高級文憑和副學士,再加上外國大學在香港所提供的大學課程,讓子女以政府的貸款來繼續學業,直至能取得學士學位為止。由此可見,現時父母主流意見是大學畢業是進入職場的最低要求,所以無論如何也要令子女能完成大學課程。

當年青一代身負學士學位時,他們便不想也不會去做那些藍領工作。隨著社會愈來愈進步,其實這些藍領職業是人手不足的,而在香港禁止輸入外勞的政策下(輸入外勞是另外一個話題,在此不作評論),明顯是地盤嚴重人手不足,技師(例如水電、門鎖)、裝修師傅的取費高昂。因此,部分看通現況的家長,便會讓子女投身這些行業,例如早前電視節目「新聞透視」(註一)便報導有父母讓大學畢業的兒子加入建築業,另外,亦有專欄作者在報上發表名為「想揀好老公 要嫁水電工」的文章(註二),可見一班。

對於那些適合以主流學習模式在學校就讀,而且成績良好的,專心學習,預期他們能直到最後考得專業資歷的子女,便讓他們在學校專心上學,對於那些有學習能力,但不適合主流教育的子女,如果父母有經濟能力,可以選擇一些另類的學校,例如國際學校,讓他們發揮他們的所長,對於那些因先天或性格不合課堂學習模式的子女,在不斷嘗試之後(包括自行協助學習、找補習老師、轉校等等),學業未見起色,如果他們本身有某些體藝專長,便讓他們在那方向發展好了,而如果沒有特別專長,藍領工作也是一個好出路。

從經濟效益來看子女學習就業問題,如果一個本身無心向學,DSE成績並不亮麗,除非他對某一範疇或行業有特別的能力或喜好,但苦於成績不能入讀本地大學,父母便值得付出金錢,子女付出時間,經由另類途徑(例如副學士)取得相關資歷,否則,父母繼續付出學費,或由子女向政府貸款支付學費生活費,最終大學畢業,之後投身職場所得的收入,其實不比中六畢業便投身社會為高,反而因為已有大學學歷,反而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局,可能找不到工作,無論如何,畢業後的收入和期間所付出的金錢和時間,其實並不成正比。反過來看,如果某年青人中六畢業後,便即報讀建造業訓練,到他同期的同學大學畢業時,他們工作了四年,只要不是「大花筒」,從工作中所儲得的薪金,便已足夠買樓的首期(我同意,買樓並不是一個好的成就指標,但在這裡談論經濟效益時,姑且用來作為討論之用),相比之下,同屆同學畢業時,可能便身負數十萬債務,功利來說,要以這學歷工作,清還了大學貸款之後再儲首期買樓,可說是遙遙無期。再看看各國移民政策,藍領的分數便不比大學學歷為低,有些國家更預留名額給藍領從業員。

總括來說,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單一化了,但是其實出路和選擇不少,問題只是不是家長主流的「那杯茶」。能想得通,能放下身段,能放下期望的家長,似乎不多了。

備註:
一,「新聞透視」《「築」襟見肘》,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九日。
二,「信報」高天佑《想揀好老公 要嫁水電工》,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日。

Sunday, January 10, 2016

沒有TSA的世界

近日討論TSA的聲音稍為緩和了,姑勿論小三的TSA最終是否取消了,或在何時取消,在TSA還存在的今天,我想便要去思考在沒有TSA這評核之後,本地的教育生態和環境會變成怎樣,各持分者將會有什麼對應和變化。

歸根究底,TSA的作用是給學校得知學生的學習情況,再說白一點,便是某一學校的學生的學術成績,而因應歴年學生在各方持分者的操練下不斷改善的表現,TSA的深度便不斷提升。想深一層,當TSA試題加深了,表示是某部分學生是應付得來的,尤其是部分名小學或以學術深出名的學校學生,對於其餘大部分學生來說,試題當然是艱深。無論學生的表現如何,只要教育當局或學校把全港整體表現的某一水準或分數作為標準,當然便會有學校的學生(在某些方面)是超標、剛剛逹標,或不逹標,這原是非常合理的。

對於不逹標的學校,各方持分者(也許除了學生本身之外)都會希望改善學生的學術表現,他們不會接受自己的學生不達標,例如學校怕被標籤爲次等學校,家長怕自己的子女是第二或第三組別的學生。有學校和家長接受不達標,而安於學生現情況嗎?相信不多了。TSA的出現,給各持分者一個科學的方法來評核,得知自己的學生和全港所有學生比較之下是否達標,如果不達標便可以適時補救,原是合理的,而學生能力不同,表現不同,部分學校教授能力表現較好的學生,亦有學校教授學習能力較差而學術表現較差的學力,因材施教,專注教授能力相近的學生,其實對各方持分者都是一件好事,但事實上,又有誰肯接受自己子女的學校和子女的成績是次等的呢?既不接受,學校和家長當然會想盡辦法吧。

沒有了TSA,短期內小三學生似乎便不需要繼續不必要的操練和補堂,各持分者不再有一個全港性的評核,不知道自己的學生是否達標,有兩個可能的反應,一是既然不知道是否達標,便輕鬆教學,正常功課量;另一反應是,不理會是否達標,也自行找方法改善學術成績,總之學生的學術成績好了,升中的結果亮麗便是。前者不作任何準備,很大機會成績便會「退下來」,回到「正常」的表現,跟著看到後者成績高企,更明顯的是升中的成績優異時,前者的各持分者都有壓力,最終以目標為本為原則,還是會變成後者,自行找辦法改善成績,例如家長自行找補習老師,再操練由名校或高水準學校的校內試題,為求自己的子女不被比下去,在學校方面,最終最有成效的方法,還是走上補課、操練之路。

如果以上所講的不幸言中,有否TSA並不是做成功課量大和壓力大的主因,而是各持分者的心態。更可悲的後果是,既然沒有了一個通行而範圍、模式明確的TSA,各方持分者只會變得更迷失,抱著有做多、無做少的心態,結果是學生所做的操練和壓力更大,分別只是,操練的目的不是TSA而已。

還原基本步,本地家長的主流心態,是子女入讀名校或第一組別學校,子女的學術成績才有保障,跟著才能順利入讀心儀中學、大學,之後得到專業資格,成為專業人士,到社會工作才能找到理想工作,得到理想待遇等等。畢業之後的事,只有學生本身才能決定,但是在學期間的學習環境,才是家長最重視的,因此各家長所爭取的是心儀中學和大學,而以本地升中升大學根據成績的派位制度而言,為求考得心儀中學、大學而盡力改善學術成績,再繼而增加學生的操練來改善學術成績,實在是無可厚非。

所以要真正打破這個為成績而操練的現象,必定要打破,多操練、好成績、派位好、畢業好、就業好,這個邏輯。意思是,能否不操練也可以成績好?能否成績不好也可以派位好?能否派位不好也可以畢業好?能否畢業不好也可以就業好?如果想深一層,這些問題都是有可能的,到各持分者可以想得通時,本地學生才有免於操練的一天。

Sunday, November 15, 2015

為幼稚園、幼兒院面試準備

近日友人向我請教如何為她的孩子參加兩歲班面試作準備,我想我所給的意見可以整理歸納在此跟網友交流。

想一想一個不足兩歲的孩子參與兩歲面試班,學校和老師可以憑什麼去決定是否取錄這個孩子?試試從校方和老師的角度去想想,也許便可以想到。因本地所有幼稚園都是私立的,所以除了那些附在同辦學團體的幼稚園之外,學校的㡳線是要收到足夠的學生,以保障學校所有的職員的「飯碗」,當職員的工作「有著落」之後,與其是想像學校希望取錄什麼學生,反過來想便是學校最不想取錄的學生,先把不受歡迎的學生拒諸門外之後,還有很多學生可以選擇,便再去選擇對學校最有利的學生,包括能改善校譽的學生。

對於申請人數少學校學位數目或兩者相約的幼稚園,申請入讀的學生當然來者不拒。但當申請入讀的人數已高於學位數目,學校便有權去選擇學生,或從另一個角度,便是拒絕申請者。可以想像,學校最不希望取錄的,便是那些有特殊需要或有特殊表現的學生,因為如果學校取錄了這些學生,便會加重了校方和老師的負擔,所以過度活躍、反應遲鈍、脾氣暴燥,影響其他同學的孩子,就孩子本身,學校已經不想取錄,跟著再想想學校除了要照顧學生之外,還要應付學生的家長,所以如果家長給老師的印象是諸多要求、他們對子女學習的期望和校方不附、甚至是「雞蛋裡挑骨頭」的,取錄了他們的孩子,將來便有機會收到他們投訴電話,甚或親自到校要求見校長老師等等,家長推已及人,從學校角度想想,不去取錄這類的孩子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家長覺得這樣把以上所述的學生拒諸門外,是有違「有教無類」,校長老師應該對教育孩子有其理想云云,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是合理的,但是想想老師首次任職幼稚園老師,對教育有抱負,教導什麼孩子也沒有所謂,但是當她們接觸愈來愈多學生和家長,便會發現某些學生是比較容易照顧和教導,而另一類學生和家長便每每給她們更多工作和壓力,她們慢慢便會開始體會到某些學生和家長是可免則免的。另外,取錄學生是「易請難送」的,即是取錄了某學生,除了學校有升班淘汰機制,否則是不能開除的,所以學校不想取錄某些學生是可以理解的。

當學校可以避免取錄那些不受歡迎的學生之後,學生人數還是比學席為多時,便會從這些學生之中選擇最想取錄的學生,那麼要想想,老師最想教導的學生是哪些呢?在幼稚園階段,孩子最好是自顧能力高、獨立、醒醒目目、聰明、主動、有禮等等,孩子的成長除了天資之外,他成長的環境和家庭背境的影響也很大,所以老師會考慮考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家長的育兒理念和是否懂得教養子女,還有父或母其中一方是否全職照顧子女,父母的學歷等等,因此,家長普遍覺得如果考生有哥哥姊姊已在該校就讀,取錄的機會便會高,這除了是因為學校要給現有學生一點優先外,還有是因為家長為子女報讀同哥哥姊姊一間學校,是表示家長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學校亦更清楚考生的家庭背境和父母是怎樣的人。另外,別以為家境富裕的孩子便比中產或以下的孩子更易獲得取錄,學校和老師最怕財大氣粗、自以為是的家長,而且富有而麻煩的家長,便比中產而麻煩的家長更難應付,所以有報導富家子弟報讀這些名校,並沒有什麼優勢,也要和其他家長一同參加面試的。

家長看到這裡,可能會有點迷失,似乎能左右教考幼稚園的因素很多,那家長便更加無所適從,究竟家長應該怎樣做呢?我的建議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孩子便是。那麼怎樣的孩子才是正常呢?又要有怎樣的環境才能培養出一個正常的孩子呢?

孩子自顧能力、情緒智商、溝通能力、自信心等等,最好便是自小由父或母親自來教導,而環顧本地的孩子,父母都是雙職的,很多孩子都是由傭工或家中的長者來照顧,孩子舉手投足間,傭工或長者都已經為孩子辦好事情,所以沒有機會練習自顧能力、溝通能力和禮貌,跟著因為傭工和長者凡事都以孩子為中心,所以孩子定會較自我中心,跟著不用理會身邊其他人,而孩子的決定,身邊的人便必定會應允,再加上物質豐富,而且都是他們所擁有,所以他們不懂得和別人相處,不懂得和別人分享東西。再加上傭工和長者大都不懂得教導哭鬧中撒野或無理要求的孩子,所以這些孩子動輒便會大吵大鬧,最終必定要逹到目的才止息,如果再加上是家中獨子,長時間只有照顧者陪伴,他們只須稍為離開大人便會大哭大叫。由此可見,由傭工或長者照顧的孩子,很大機會是自顧能力低、沒禮貌、不懂和其他一同面試的孩子相處,在面試中看中了一件玩具,便哭著要取得那件玩具為止,動不動便大吵大鬧,可想而知,不論孩子參加了多少興趣班、學會什麼琴棋書畫、體藝音樂等等,也是枉然。當然,如果父母本身和以上所講的傭工或長者都是這樣照顧孩子,結果也是一樣。

如果父母沒有當中一人成為照顧者,可以做到的,便是自孩子小的時候,盡量減低傭工或長者對孩子的壞影響,爭取和子女相處和教養的時間,自行教導子女,週未週日盡量多陪伴和自行照顧子女,有需要時,也可以考慮讓子女在學前於日間交由托嬰院全日照顧。

當家長為孩子報讀面試班時,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只是在培養以上的個人素質,如果只在參加面試前才由面試班教導,也許也不能改善太多。因此,如果客觀條件許可,能有父或母親自照顧教導(當然是懂得教導才成),孩子的表現和給別人的感覺已有很大的分別。再者,如果學校知道父或母是全職照顧子女的,他們亦會覺得這些孩子在父母的照顧下的學習成長比較好,所以學校亦樂於取錄這類孩子。

對於孩子的語言方面,雖然香港是一個華人為主的地方,但現實是大部分家長心目中熱門的幼稚園都是國際或英普幼稚園,面試時亦多會有外藉老師參與,所以很多家長在子女學前便已為孩子報讀語言班,或一些價錢昂貴的外語唱遊班,亦有很多家長自少便和子女以外語溝通。如果父或母其中一方能操流利標準的英語,的確可以選擇一方以華語(尤其是廣東話)和子女溝通,而另一位則以英語溝通,有說這樣的孩子因為同時要學習雙語而發展較遲,但是亦有說這樣是孩子是可以應付的,對我來說,我較傾向後者,孩子是有能力同時學習雙語,亦懂得以適當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對於父母的母語都不是外語的,不能以標準英語溝通的,其實不用太刻意用英文和子女溝通,但可以多和子女參加一些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的活動,目的不是要學什麼英文,而是要令子女明白某些人是會說外語的,不用害怕退縮,可以的話,能掌握一些簡單的英文對話便更好了。

在孩子的體藝方面,坊間有很多不同的課程可以參與,但對於兩歲三歲的孩子,如果孩子要在父母的壓力下參予,他們必定不會合作,效果亦不會好。所以父母最初可以讓子女嘗試不同的體藝活動,從中觀察子女的表現,看看孩子會否對某些活動有特別的天資或興趣,如果有的,便讓孩子參加,否則,對於父母覺得對子女有用有幫助的,便要令子女覺得這只是一個遊戲活動,不要要求子女必需逹到某個水準。如果到面試時真的有些特別的體藝表現,便寫到申請表上,否則也不必強求。

相信大部分孩子參加幼稚園面試,父母也定必會一同參與,幼稚園多要求父或母其中一方陪伴子女參加面試,面試孩子的同時,也同時會評核父母。父母和子女的互動,父母對學校的認識,和是否認同學校的理念,甚至父母的學歷或職業也是學校的考慮因素。所以參與面試的父或母,必定要令幼稚園感到父母是懂得教養子女,肯花心機在教養子女之上。

很多新手家長都會考慮是否讓子女報讀面試班,想一想,面試班其實都是指出孩子在個人素質上的問題,教導孩子改善,循不同的途徑獲知各幼稚園最新的面試形式和內容,提供預習彩排班讓孩子先行嘗試面試等等。由此可知,大部分面試班的內容,其實父母也可以做到,至於預習彩排,相熟家長也可以自行互相面試對方的孩子,並作出建議。最後,幼稚園的面試形式,家長也許不能得知最新的形式內容,但是過往的面試形式,也許可以在坊間的面試天書或在網上找到。因此,面試班未必是必需的,但是我的建議是,如果父或母甚至父母雙方都覺得怕孩子不參加面試班而給其他孩子比下去,怕之後會後悔,而且亦接受這些面試班的學費,便把面試班當作是孩子的一項遊戲活動,不要施予任何壓力,讓子女輕輕鬆鬆參加便是。

最後,最重要是不要把面試看得太重,不要令子女有壓力,跟孩子說每次面試都是一次唱遊班便是,另外,亦不要在面試之後,便急於詢問子女的表現,如果稍有發現子女的表現不佳,便黑面痛罵,面試既成事實,無論如何也不能推翻,倒不如收拾心情,檢討利弊,為下一間學校的面試作準備好了。

我不敢肯定根據這文章的做法,必定可以讓子女入讀心儀學校,但至少給家長一點參考,檢討和思考怎樣去部處準備子女報考幼稚園。

Saturday, October 31, 2015

談全港性系統評估(TSA)

近來網上有家長號召爭取取消小三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先翻看報上的報導:

「金怡寧(註:發起人)指,爭取取消小三的TSA,是因他發現小一起學生的功課及補習竟已循著TSA方向走,令學童剛升小學就失去全方位學習、吸收知識的機會,經常只為TSA而練習,失去課餘遊玩時間,十分可惜。」《蘋果日報》(2015-10-17)《註一》

從這件事看到,家長只是爭取取消小三的TSA,並不反對於小六以及中三的TSA所舉行的TSA,換句話說,家長只是覺得小一到小三這個階段,TSA對學生的學習有不良的影響,既然家長方面不滿學生偏重操練TSA,那麼在背後推動著學生操練的,令家長接受甚至主動為子女操練TSA的,便是校方了,但從校方角度來看,老師由小一開始為學生操練TSA,其實老師的工作時間和工作量是提高了的,所以校方如果有所選擇,他們也不會這樣早早便開始操練、補堂等等的工作。由此可見,家長不願意學生操練,學校和老師也要付出代價來為學生操練,那麼究竟這個全港性系統評估出了什麼問題?以我的理解,整件事都源於本地升中派位的制度,跟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慢慢變成的。

回顧香港近數十年來教育的轉變,根據維基上的資料,1950年到1978年的升中派位主要是以香港中學入學考試(俗稱升中試),學生須參加一個公開試,考得成績後便到中學報名。由1979年到2000年,香港改為香港學業能力測驗(俗稱學能測驗),這個時代的派位制度,是以學生校內成績,再以學生參加學能測驗的整體成績來調整學校之間成績的優劣,簡單來說,每個學生都會一個校內成績,如果便以每一間小學學生的同級排名的首三分一便被分類為第一組別,跟著三分一便是第二組別,而最後三分一便是第三組別,跟著每間學校的同組別學生都得到同樣的派位優先次序,這樣並不公平,最極端的例子是某一間排名最後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另一間學校的全級排名第一的學生還要好,但是前者的三個組別,便要和後者三個組別的學生以同優先次序派位,對前者並不公平,因此便要加入一個統一的學能測驗來「標準化」或調整學校的成績。每個學生的校內成績或名次,加上每間學校的整體學能測驗成績來調整,便可以把所有學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排名,再進而派位。教育當局為了令學生不用為學能測驗而操練,所以所考的都是一些學術以外但可以評核學生學習能力的問題,而且試題保密,減少學生能操練學能測驗的可能性。但是最終坊間還是出現了學能測驗的練習,而因為學能測驗成績會影響所有學生升中派位的結果,所以學校也開始為學生操練。

到了2001年,教育當局再次改革,取消了學能測驗,但是升中派位制度不變,還是以校內成績來排名,再加上以1997年到1999年的學能測驗成績來調整不同學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或成績。到2007年,便採用了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俗稱PreS1),做法是學生在得到派位結果後,到中一入學前參加一個統一公開試,用以調整其母校(小學)的整體成績。換句話說,以前學能測驗的整體成績,是用以決定該屆各學校的調整情況,但是自從引入PreS1之後,便是由畢業後的師兄師姐來為師弟師妹爭取整體學校的調整情況,而為了給學生有誘因努力應試,個別學生的PreS1的成績便會用作在中一編班的依據。以下是教育當局在《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簡介,二零一四/二零一六年度》《註二》有這樣的內容:

「派位組別
- 學生的校內成績將會用作計算學生的派位組別及其他與教育有關的用途。
- 電腦首先將學生在小五下學期及小六上、下學期的校內成績標準化,再以學校 二○一二及二○一四年「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抽樣成績的平均成績調整學生的校內成績。由於「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的成績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派位結果,小學及家長毋須為此操練學生。」

再看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網站上的《常見問題》:

「學校是否需要提供額外操練以應付全港性系統評估?
不需要。基本能力只是課程的一部分。學校只需按照課程要求及校本需要規劃課程,而不必單為了應付全港性系統評估而改變教學及評估方法。過度的操練不單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影響師生的作息時間,帶來不必要的壓力。長遠而言,更令學生失去學習動機,影響他們下一階段的學習。」《註三》

由此可見,香港的升中派位安排,因公開試壓力大,轉為依據校內評分而以一個另類的考試(學能測驗)來調整,再變成以中一入學前的編班試來調整,以免學生為一個學習課程以外的考試而操練,又因為到學生考PreS1的時候,學生已經派了位,PreS1的結果最多只影響編班,不影響學生本身的升中派位,所以學生也沒有必要去操練PreS1,這個安排維持到今天。想深一層,整個升中派位制度,根本不涉及TSA,TSA的結果只給校長和校方得知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優化教學之用,不影響個別學生評核和升中派位,不同的資料都是在說不用為TSA操練,為什麼學校、家長、學生、任何人都只說要操練TSA,坊間亦只有操練TSA的練習,而從來沒有聽到有人說要操練真正會影響升中派位的PreS1呢?

看看近日另一則有關TSA的報導:

「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院長張國華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TSA原意是讓學校知道學生在中英數科目的強項弱項,並在小四至小六提供針對性的改善課程,令學生有足夠時間追上進度。他指TSA本應是一個低風險、無壓力的測試,但有部分校長可能因學校的達標率欠佳,擔心結果可能影響中一派位,致過分操練學生,有違評估原意。」節錄自《東方日報》(2015-10-30)《註四》

以上那一句「部分校長可能因學校的達標率欠佳,擔心結果可能影響中一派位,致過分操練學生」,是簡化了的事實,詳細地說明是:小學校長看到學生的TSA逹標率欠佳,即學生的學術成績相比標準為差,亦間接相比其他學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差,不論PreS1的形式和內容和TSA是否大致相約,這些學生在應考PreS1時的成績亦很大機會差,被其他學生的成績比下去,這些畢業生的PreS1成績直接影響了畢業生所來自的小學在小學之間的排名或調整數據,簡接影響了畢業生那屆之後還在校內就讀的學生的升中派位結果。

學生畢業離校了,到了升中派位結果公佈之後才應考的PreS1,對畢業生來說最多只影響編班,畢業生的PreS1成績會影響其小學的排名和調整數據,但是對畢業生來說亳無義意,只是對於他們的師弟師妹卻有絕對的影響。因此,學校明知畢業學生的PreS1會影響師弟師妹升中派位,難道升中派位後才召集畢業生回校惡補PreS1?短時間的操練難有明顯改善,再加上升中派位結果已成事實,學校已沒有誘因要求或期望家長和學生去操練PreS1,為的只為師弟師妹的升中派位結果而拼搏?校長會想到,畢業生放軟手腳應考PreS1,影響了師弟師妹升中派位時的學校排名和調整數據,師弟師妹的升中派位結果便會變差(另一個準則來看便是師弟師妹的三個組別的比例,第一組別的比例變少,第二第三組別的比例變多),師弟師妹的升中派位結果變差,這個現象變成了惡性循環,學校的整體表現便會愈來愈差了。

升中派位便是一個基於分數的制度,學生的校內排名(或分數)和學校的調整數據就是這個用以派位的分數的基礎,如果學生要有好的學術成績,多花時間和專注在學術上,其實是不二法門,學校要怎樣做,才能迫使學生多做練習,多花時間在學習之上?學校既不能操練學生的PreS1考試,但看到學生TSA的表現似乎和PreS1的成績有某個程度上的關係,如TSA成績愈好,PreS1的成績便會愈好,所以便把學校的校內試模式轉為TSA模式,學習的範圍也只TSA作藍圖,既然學生的校內排名將會影響該學生的升中派位結果,所以學生操練TSA便等同可以考得較好的升中派位結果,既然全香港的小學都在操練TSA,等同為校內試操練,坊間便看到家長期望子女多做類似TSA模式的練習,便出版了更多TSA練習材料,整體氣氛便是學生為了校內成績以及升中派位,便要操練TSA。換句話說,學校希望學生的升中派位結果好,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學生多花時間操練,便找來TSA作操練對象,結果亦真是學生愈多操練TSA,他們的升中結果便愈好,就是這麼簡單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還原基本步,回到那一個大部分小學還是半日,父母都雙職忙於工作亦沒有知識和沒有時間教育子女的時代,學生們的學習主要靠學校教授,私人補習並不流行,大部分小學的課程都是淺的,科目少,功課少,學生課餘後的時間便是和街坊的小朋友玩耍。到某一刻,某些學校想改善學生的學術成績和升中派位結果,便把高年級的課程加深和增加學生的操練,學術成績和升中派位都有改善,其他學校看到了,便爭相加入,同樣把高年級的課程加深和增加學生的操練,當大部分學校都是這樣做,便有些學校想到把這個做法推向低年級,亦即愈早教深的課程和增加操練,學生的學術表現和升中結果便會改善,跟著其他學校又相繼這樣做。最終結果是把教得深和多操練的教學模式向小學低年級,甚至幼稚園那三年推去,變成了今天的教育現況。現在家長爭取取消小三的TSA考試,只是剛巧在小三時有這樣的一個公開試而已,沒有了這個小三的TSA,只要學校想採用操練的模式來改善學生成績,學校本身也可以自行為校內試設計操練的練習,讓學生來操練。因此,取消了小三TSA考試,不等於學校在小三時便不會為學生操練,學生的學習環境還是沒有變的。

近日另一則新聞是澳門今年九月要求全澳門幼稚園3至4歲幼初班無需再訓練學童寫字,改為遊戲學習,所有家長便明白子女在3至4歲不學習寫字是不會影響他們之後的競爭能力的,所有孩子才能在3至4歲免於學習寫字。由此可見,政府怎樣說理,怎樣勸導學校和家長不要去催谷學生是沒有效用的,只要有學校或家長能自行決定催谷學生,其他學校和家長便只會爭相跟隨,政府的遊說只會是無功而還。如果要真正把孩子從學習壓力釋放出來,政府便得拿出決心,改革評核模式,甚至立例禁止某些損害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動力的活動,令所有學校和家長一同跟隨,才有望改變現在的境況。

註:
《一》發起人擬發動罷考 教育局:取消會被視為倒退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1017/54325690)
《二》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簡介,二零一四/二零一六年度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spa-systems/secondary-spa/general-info/Leaflet_SSPA1416_TC.pdf)
《三》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網站《常見問題》(http://www.bca.hkeaa.edu.hk/web/TSA/zh/Faq.html)
《四》憂TSA影響升中派位 致部分校長狂操學生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51030/bkn-20151030092632326-1030_00822_001.html)

Sunday, October 04, 2015

從家教會退下來

差不多兩年前的今天,獲選成為家教會委員。兩年過去,任期差不多完結,改選的時候臨近,所以在今天前的半年前左右,便想著會否參選競逐連任,一方面能為學校和家長服務,是一件開心樂意的事,但另一方面看到自己工作上的負擔,抽空回校開會和參與活動愈來愈困難,尤其是近半年在平日於校內的活動都不能抽空參與,亦因要於女兒放學後照顧女兒,到女兒安頓之後才能回到學校參與家教會的會議,所以近半的會議我也不能準時到達。有見及此,自問就算自己有幸能得家長支持連任,但本身已沒有條件繼續參與家教會成為委員,所以沒有參與遴選,但是到學校有什麼地方需要幫忙而自己可以幫上時,自當義不容辭的參與。這兩年任期,讓我親身體驗女兒學校家教會是怎樣運作,以及家教會和學校的互動關係。

首先,女兒學校的家長教師會,顧名思義,是由家長和老師所組成,家長和老師的比例相約,學期間大概兩三個月於平日晚上開會一次,會議多由總校長報告學校近況開始,之後主要討論由家教會籌辦的活動。除了部分全職照顧子女的家長之外,老師和家長都是工作完一整天之後才來開會,大家都歸心似箭,爭議的事項不多,所以會議進度很快,會議完成之後各自便匆匆回家去。

家長教師會獨立於學校的架構之外,極其量是一個資詢組識以及是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非官方溝通途徑,它亦可說是一個半官方的組織,但不受辦學團體的制約,所以某些活動由家教會來舉辦,受制較少而因此靈活性大得多。家教會既不能左右校政,學校的施政亦不需要家教會支持,家教會中的家長委員,並沒有任何特權,如果真的要說特權,便是有權參與家教會會議跟校長以及其他老師一同開會,因此,以我所見,所有參與家教會的家長委員,都是全心全意為學校和家長服務,不求什麼回報。

如要說對家教會有什麼期望和意見,我會想到的是希望校內的家長對家教會的工作和籌辦的活動認識再多,踴躍加入家教會並參加家教會舉辦的活動,而家教會則建立更清晰的聯絡方法,讓家長們能更容易接觸到家教會的委員來詢問或反映意見,另外,家教會中委員,可以在會議室之外有更多的溝通機會,令委員不會覺得參與家教會便純粹只是工作。

最後,藉此感謝所有一同參與家教會的家長和老師委員,能跟各位共事、一同為學校和家長服務是一件開心的事,祝願各位身體健康,生活愉快,子女孝順,學有所成;同時亦祝願來屆家教會委員工作順利,樂在其中。

Wednesday, September 02, 2015

女兒小學畢業了

不經不覺,女兒完成了她的小學階段,他下學年便會升六年級,是蔡繼有學校的中學部的首年。回望這個由女兒進入幼稚園開始的網誌,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在女兒完成了小學之後,終可以對她的小學階段作總結。

學習過程
最初讓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原因,便是因為學校是一間一條龍的中小學校,所以在小學期間,我沒有為任何原因,尤其是升中派位,而要催谷女兒的學業,只是順著她的能力和興趣發展便是,她除了在小四或之前,每星期到普通話中心那裡讓普通話老師跟進她的普通話發音之外,沒有參加過任何補習班,在這五年的小學中,她的功課量不多,課餘完成功課之後,大都用以看課外書和參加不同的運動興趣班以及運動校隊的練習,平日上課的日子,她通常都在十時多睡覺,七時多才起床,所以大都可以有八至九小時的睡眠時間。

她在藝術方面,對繪畫的興趣和表現都較好,所以在長假期裡,也會找一些繪畫班讓她參加,我亦沒有對她繪畫的作品有什麼要求,沒有要求她把作品參加任何比賽,在畫室中輕輕鬆鬆的畫畫便是。女兒喜愛運動,也許是參加了很多種類的運動,運動的表現不錯,參加不數個運動校隊,也得了不少運動上的獎項。

學習成果
沒有補習,沒有催谷,在數年中間中也會得到一些科目的獎,但從沒得過任何獎學金。數年下來,也曾在班主任跟我說女兒其實潛質不錯,只要肯努力,學術上的表現定會更出色。不知是對或錯,我只要對她說她要對自己的學業有要求,但從沒有施加任何壓力在她身上,也沒有為她的功課把關,把她所有的錯處找出來要她更改,有錯,便由老師找出來吧,分數評分當然不會接近完美,但是功課的表現大致可以反映她的能力。

跟我最初的期望差不多,她在這幾年裡,語言能力,至少是聽和講,在普通話和英語方面都不錯,當然她的表現只是和其他同學差不多,同學走在一起,他們不自覺便會轉到英文台或普通話台,也可以隨時走出來以英或普從容的展示數分鐘。閱讀能力方面也和不少她的同學相若,喜愛看書,雖然偏向英文書,但是中文書也是會看的,主要是取決於書本身是否有趣。寫作方面,也許因她看得小說多,她也喜歡寫小故事,內容有趣,也曾得到老師讚賞。

個人發展
記得有次在校內遇上劉校長,校長詢問我女兒學習情況怎樣,我回答說她沒有補習但是在學業上都算跟得上,校長便說孩子在小學階段最重要是享受和喜愛學習,到中學時才發力吧。我也是抱著這心態,女兒也是沿著這條路和方向發展。看到女兒能在沒壓力的情況下愉快地學習,喜歡看書,語言能力和表逹能力也有不錯的進步,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得獎,既開心也建立了她的自信心,同學間也沒有任何明爭暗鬥,所以同學間的關係不錯,女兒數年下來也有不少好友。又因女兒多運動,所以體格不錯,性格亦開朗。

小學能如此經過,夫復何求?

展望將來
進入中學,學習模式的確和小學有很大分別,最明顯的是「專科專教」,即不再是由班主任教授大部分科目,而是由個別老師專教授某單一科目,所以轉堂也等同轉老師,另外科目的數量多了很多,所以真的不再兒戲,我也跟女兒說她不再是小學生,要認真學習了,對自己也要有期望。這三年(六年級到八年級)是讓她由不計較成績的小學部,過渡到要為公開試成績而努力的了。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五年小學過程便過去,希望女兒開始多為將來打算,對整個世界的認識更多,準備好再過渡到終極IDBP課程去吧。

Monday, July 06, 2015

何謂催谷?

我在這個網誌中,近年漸多談論現時教育的現象,而間中亦會提及家長的怪獸現象,包括了家長盡力以不同的方法催谷子女的學業成績,有網友提及我沒有好好的定義何謂催谷,網友的意見令我反思當時我只是簡單主觀地說是催谷子女學業,而沒有客觀的定義,我思考過後,嘗試去清楚定義我心目中的催谷。

在定義何謂催谷之前,我想首先定義一些我心目中的概念,自然課程和自然學習智商。

自然課程
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某一科目,在某一個年級所教導的課程內容和深度,是大部分對應年紀學生(例95%)能在沒有外加的協助下能附合該課程的最低要求。實際點說,自然課程在某一年級的內容,是大部分對應年紀的學生能在沒有課堂以外的協助下,在評核時能考獲合格的分數。舉例說,大部分一年級的學生能掌握個位數字的加減數,但如果在幼稚園高班教導學生個位的加減數,大部分學生都不能領會,所以個位加減數是小學一年級的自然課程內容,而不是幼稚園高班的自然課程內容。

值得留意的是,自然課程是以整體學生宏觀而定義,不以個別學生表現而定,再想想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異,所以可能有小部分學生能理解普遍同齡學生不能理解的課程內容,但這些課程內容,便不在自然課程內容之內。例如有小學生能理解數學上的微積分,但微積分不是小學自然課程的內容。另外,自然課程是指沒有外加協助而言的,所以大部分學生可能在外加協助之下能理解一些原本沒有自身能力去理解的課程內容。

自然學習智商
對於每一個學生在某一年紀而言,他在沒有外加協助的情況下學習,如能夠附合該年紀的自然課程最低要求,他對於該科目的自然課程的自然學習智商便是0,如果某學生能在沒有外加協助下學習,能附合比他高一年級的自然課程最低要求,他對該科目的自然課程的自然學習智商便是+1,反之如果在沒有外加協助下理解低一年級的自然課程時,又或要在年長一歲後才能明白,自然學習智商便是-1。用口語的方法來說,自然學習智商是某一學生對某一科目的自然課程內容的學習能力是合適的(0),高一班的(+1)還是低一級的(-1)。例如某一學生在六歲時,就讀一年級,能理解一年級的自然課程,如個位加減數,他在數學的自然學習智商為0。

自然學習智商是對學生在某一個年紀對的每一科目而言,所以每一個學生對每一科目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自然學習智商,例如男孩子對於理科的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外是大於零,但文科的科目卻是負數,反之女孩子的對於文科的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是大於零,而理科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則是負數。自然學習智商會隨著學生的成長而調節,例如某一學生在某一年紀對某一科目的自然課程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他的自然學習智商對同一課程而言每年便會+1,即是說在一年後,這學生對同一課程的自然智商為0,即可以在下一年在沒有外加協助下附合該課程的最低要求。

實際應用
基於自然課程和自然學習智商,我們便可以理解現時學生的學習現況。

首先是如果所有學校都是在某一年級教導對應的自然課程內容,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沒有外加協助的情況下在大部分科目附合其最低要求,在學年完成時升級。對於小部分學生在大部分科目都不能在沒有外加協助的情況下附合最低要求,即大部分的自然學習智商都是負數,這些學生便要留班,理論上這些學生在下學年的自然學習智商便會增加,到時大部分的自然學習智商為0,即可以附合大部分科目的最低要求,因此便可以在留班一年之後而升班。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某一個學生對大部分的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理論上這學生便有能力跳升一級,例如某一學生在一年級時,對所有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即他根本有能力理解當時大部分二年級的課程,所以在完成一年級之後,便可以選擇直升三年級了。

對於現時香港的教育環境來說,所有學校,包括幼稚園以及中、小學,大都會教導比自然課程深一、兩級的課程,簡單來說,這些科目對學生的自然學習智商的要求為+1或+2,所以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因為他們的自然學習智商原本只可以在沒有外加協助下附合自然課程的最低要求,所以既然學校教深一兩級,除了那些本身在每一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或以上(即天資較好)的學生外,其他學生都要有外加的協助才能附合課程的最低要求,如果大部分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只有小部分為0,便只需要在這些天資「正常」的科目提供協助,也算可以附合要求升班去也。

至此,我想可以定義何謂我心目中何謂催谷。

何謂催谷
如果某學生在大部分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和他就讀的學校所教導的課程所需的自然學習智商,相差1或以上,而家長期望用外加協助令這學生能在大部分科目都附合最低要求或更好成績,尤其是這些外加協助阻礙了這學生其他方面(例如,體、藝、健康、親子關係,心理健康)的發展時,便可以定義為催谷了。

舉例說,一個普通學生,在各科的自然學習智商為0,即是正常地能在沒有任何外加協助下附合所有採用自然課程的科目的最低要求,但是如果學校在大部分科目都教深一級,即這學生理應在下一年才來就讀,但是實際上父母便外加協助,如全科補習,期望他能附合所有科目的最低要求而升級,而父母為了令這學生接受這些外加協助,要求學生放棄了某些原先可以保留的發展,甚至因為提供外加協助,破壞了親子感情。

由此可見,同一間學校,同一個課程,對某些天資好的學生來說,是合適的,是不用父母外加協助,更遑論是什麼催谷,例如一些名校,他們可以經過面試甚或筆試來選擇天資好的學生,又或經過派位制度,取錄天資較好的學生,所以這些名校教導深一兩級課程,大部分家長都不用外加協助,但是對於在這些名校的「正常」學生而言,父母非提供外加協助不可,協助的情度視父母的期望或子女能承受的程度而,如果已影響到子女其他方面的發展,便算是催谷了,如果捱不下去,部分家長會選擇讓子女轉校到另一間課程較淺的學校,即子女的自然學習智商和學校課程所需自然學習智商的相差較細,家長便不用再提供外在協助,而子女則可以附合最低要求了。

最後,催谷與否,首先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校所教導的課程深度的差別,另外便取決於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以及會否因此而採取的行動,和最後是有否影響子女的成長。

Sunday, March 29, 2015

升中困局

近日和友人閒談間,談到他女兒到在於傳統小學就讀五年班,換句話說,他一家已經歷了四年多的傳統教育,本學年的下學期開始,他女兒的校內成績便開始要呈分到教育當局,涉及升中派位了。這四年來,他女兒在傳統官立小學就讀,本以為女兒不在名校就讀,女兒和其他大部分本地學生一般學習便可,而且不用付出學費。但這四年多來的經歷,清楚的體會到,就算孩子是就讀傳統官津小學,原來也免不了催谷和競爭,學費是免費的,但是實際上每個月花在女兒身上的補習和課外興趣體藝支出加起來,原來也是一個不小的金額。他為女兒找來補習老師,各科通常都有八十多分,但是公報名次時,卻發現女兒的全級排名在六成左右(即是有六成的同級同學的學業成績比她好)。

聽到這樣的情況,我詢問他,他的女兒有否特異功能?例如有否在全港性的體藝比賽中名列前茅?回覆是他女兒在體藝沒有特出表現,成績也只是在全級排名在六成學生之後。跟著我坦白的告訴他,以他女兒的學業表現,如果他女兒學校是學業表現較好的小學,他女兒大概是第二組別的學生,換句話說,學校的老師將會建議他女兒選擇第二組別的中學為志願;他想為女兒博一博,試以第一組別的中學為首志願,我唯有清楚的告訴他,除了個別體藝方面有出色表現的學生,被各大名校羅致之外,升中派位是純以學業成績來安排的,說穿了,如果是第二組別的學生選第一組別中學為志頊,因為派位會先安排中學學位於第一志願的學生,所以當教育當局處理第二組別學生派位時,大部分的第一志願中學的學位都已經派完了,等同第二組別學生放棄了首幾志願來派位,教育當局處理第二組別學生時,便會先處理第二組別學生選擇了第二組別中學的派位,最後才回頭處理這些不設實際的第二組別學生,最終他女兒只會被派到第三組別的中學去。

友人感到已經花錢為女兒補習,但是不見效,不能令女兒升到第一組別去,他女兒的小學沒有任何直屬或聯繫中學,所以必定要和其他學校的學生競爭。友人既不想女兒入讀第二組別,甚至是第三組別的學校,國際學校又未必適合,但又似乎沒有出路。很多家長為了避免在子女升中時經歷這個困局,所以便在子女升小學時選擇一條龍中小學,但是從學校的角度來看,他們又反而希望以升中派位來汰弱留強,結果是很多就算是相同辦學團體的同名中小學,都不是一條龍中小學,部分只是直屬或聯繫中小學而已。

對於友人,所能給的建議是盡力為他女兒多爭取證書或公開比賽成績,在小五時開始留意直資和私立中學,適時帶女兒去報考直資私校,同時留意同校區內校風好的第二組別中學,無論如何,升中時希望是一間校風好的中學,如果幸運地有心儀的直資私校取錄,便再選擇這些學校吧。

Sunday, March 15, 2015

更多開放日資訊

本學年的蔡繼有學校開放日,正如之前文章提及,在本月二十一日舉行。學校在網上登出了當天的程序表,有興趣當日參加開放日的朋友,可先行看看校內有什麼活動,安排當天的行程。

對於有興趣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家長,我覺得十一時半到十二時半在演奏廳舉行的IB講座是很值得參與的。這講座由學校負責IB的顧問作講者,講解IB以及學校如何實行IB課程,另外,亦有畢業後入讀本地大學的校友回校分享。

至於交通方面,學校在校內通告內提及穿梭巴士由早上九時十分到下午四時十分,在以下兩個穿梭巴士站免費接載訪客到蔡繼有學校:

九龍塘站穿梭巴士站位置(九龍塘港鐵站D出口)
太子站穿梭巴士站位置(太子港鐡站D出口)

開放日於下午五時閉幕,而最後一班接載訪客到九龍塘以及太子港鐵站的穿梭巴士於校園內五時五十分開出。

Sunday, February 22, 2015

十三周年開放日

今年蔡繼有學校會於三月廿一日舉行十三周年開放日,海報已在學校網站刊登,細節則未有透露。

根據以往慣例,學校會安排免費穿梭巴士接載學生、家長和訪客,往年的接載地點為九龍塘和太子地鐵站,最好不要自行駕車前往,這類日子可能會驚動警方調派警員維持交通,除郝德傑道住戶或能停在學校內之外,其他車輛可能不能駛進郝德傑道,郝德傑道外的大埔道往沙田方向有使用泊車咪表的公眾停車場,近的一個停車場步行到學校需時十五分鐘左右,而遠的那一個則要花近廿五分鐘,除非「摶抄牌」,否則必須不時來回學校和停車場,對家長來說也不方便,而訪客如果不是提早泊入,更很可能找不到泊車位。總括來說,使用學校提供的穿梭巴士是最方便了。

離開學校時,除了乘坐穿梭巴士外,也可以選擇步行離開。走上大埔道往深水埗方向行,經過巴士站和翠竹苑後,便看到指示「黃大仙祠」,沿途一直往下行,再經過跨過呈祥道的行人天橋,便會到達明愛醫院,需時大概二十分鐘,再行十分鐘左右,便可以到達荔枝角港鐡站。

對於首次來到蔡繼有學校的訪客,硬件方面,最值得參觀的是演奏廳、室內泳池、圖書館和將會在開放日前剛啟用的室內運動場。

軟件方面,通常在十一時左右,在露天操場會有一二年級學生的早操表演,演奏廳整日都有不同的表演,由不同的學校樂團演出,有蓋操場則有各班由老師、家長和學生所籌辦的遊戲攤位,另有校內學會的攤位,所以訪客在參與攤位遊戲時,便可以和老師、家長和學生互動。室內泳池有班際游泳比賽。

訪客亦可以當參觀開放日為一家大小的家庭活動,當天在活動室會教導製作小手工,攤位遊戲可寓為善於娛樂,為蔡繼有學校籌款,往年亦有收費大型玩意等等。如果時間許可,亦可在參觀開放日前後,步行十五分鐘到金山郊野公園郊遊,看看馬騮仔。

至於飲食方法,聽說當天有薄餅、杯麵、魚蛋、綿花糖等小食,當然亦可以自行攜帶食物,開放日當天的所有費用須以現金先行購買的代用券,家長到埗後可先到學校的代用券購買攤位換購代用券,在旁通常便是紀念品售賣處,有紀念價值的產品出售。

對於有興趣認識蔡繼有學校的家長,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家長宜密切留意學校網站的公佈。

Thursday, February 19, 2015

點解名校係名校

由最初為女兒開始研究本地教育制度到今天,有一個問題經常在我腦中浮現,令我不斷不斷的思考的,便是為什麼有些公認的名校是名校,當然,家長明白名校便等同熱門、競爭大,又或歷年來作育英才無數,前者是入學前的情況,後者是學生畢業後的結果;那麼,為什麼這些名校,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名校,最初會變成現在我們現在公認的名校?根據多年來的觀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的看法。

我們現今的名校,可以簡單分為兩類,首類是本地的傳統名校,最明顯的便是「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二十二間成員學校,另一類名校是近年興起的名校,但多數為直資、私校。

對於「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二十二間成員學校,全部都是教會學校,由當時的海外的教會人士到香港創辦,根據網上(尤其是維基)所找到這些學校的資料,可以看到大部分這些學校早期的校長,大都是由外國人所擔任,當中很多學校,根據歷代校長的名字來推斷,到七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這些學校的校長才漸漸由本地華人取代。

這些學校早期因為由外國教會人士創辦,香港當時亦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理論上外藉的教會人士更能容易和當時的政府甚至海外機構爭取各方面的資源,在教學方面,教職員中至少校長是外國人,亦可能有其他外藉教會人士,他們可以把西方的科技新知,社會現況,發展機會,海外升學途徑等資訊帶給學生,另外,學生亦可以在課堂和日常學校生活學到純正的外語,能操得一口流利外語的學生亦把當時由本地老師教導的學生比下去。早期的學生能在社會中出人頭地,成為學校的另一個資源,回到學校教導師弟妹,給他們畢業後升學和就業的指引和幫助,校友的成就越大,在香港的社經地位越高,在人力物力回饋學校的能力便越大,換句話說,對師弟妹的幫助便更大,師弟妹看著名成利就的校友,更容易建立目標,亦鼓勵了自己加倍努力。另外,這些學校創校時香港的人口不多,很多土地亦未開發,所以這些學校在當時較偏遠的地方創校,可以佔用更多土地,但是到今天,這些傳統學校的位置已不再偏遠,但卻仍佔據同樣的面積,形成同樣是中學或小學,校舍便比新校舍或政府所興建的標準校舍大得多了,例如男拔萃便佔用了整個旺角的山頭,喇沙中小學的校舍便設有標準的運動場和泳池,能在寬大的校舍學習,在自己的運動場地練習,當然更容易在學術上和校際比賽中得到更好的成績。

至於近年新興的名校,主要是那些直資、私立學校,因為他他創立時有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得到中產家長支持,學校取錄學生時亦可以自主決定取錄學生的準則,在考生人數比學位多時,學校便可以選擇條件較好的學生,家長既為中產,亦可以給子女提供更多資源,當學校能聚集資質高的學生,和有良好經濟能力的父母作後援時,學校整體教學表現亦比其他普通主流學校為好,到學生畢業時,學校家長的社經圈子便能為學生升學和就業提供良好的人脈關係。

以上兩類的混合體,即是那些由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的學校,包括了英華、聖保羅、聖保祿、拔萃女、拔萃男、聖保羅男女和協恩,便集合了以上兩類的長處,即有大量名校友,校舍寬廣,能自行決定收生,學校經費來自政府(因為是直資學校)以及家長的學費,學生大都來自有社經地位的家庭,畢業後能運用校友和家長的人脈發展事業,這些學校當然成為熱門中的熱門。

當學校變成名校之後,學校聘請教職員時應有較多的求職者,因為既然同為老師,在名校任教似乎在教育界中有較高的江湖地位,亦不會有因為學校收生不足而有殺校的危機,實際上在名校教授多為中產家庭的子女便比在普通學校教授多為草根家庭的子女為優,因為前者能投入額外資源,所以整體效果更好,老師也應更輕鬆,既然多老師寧願到名校任教,所以校方可以選擇資歷高或經驗好的老師,所以名校能聘請到較好的老師是合理的;在學生方面,因為名校可以向其他學校在學術上或體藝的學生招手,轉校到名校去,所以名校又可以聚集學術和體藝各方面有出色表現的學生。

以上各項原因,互為因果,所以名校繼續是名校。

Friday, January 16, 2015

全日性的服務

日前特首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及會鼓勵全日性的服務,有網友向我詢問對這政策的意見,自問不是什麼時事評論員,只能從作為本地家長的角度,來談談這政策。

翻查施政報告全文,提及全日性的服務出現在以下兩段:

  • (六)優化人口創建未來
    釋放本地勞動潛力
    137(2):加強託兒服務,更好地支援有意就業的婦女。除增加3歲以下幼童的全日制託兒服務名額外,政府會於2015-16年度起逐步增加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延長時間服務資助名額至6200多個,增幅高達四倍。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正積極考慮鼓勵幼稚園提供更多全日性的服務,並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額外資助;
  •  (七)青少年教育和發展
    教育
    151:在保留幼稚園靈活多元特色的原則下,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已經深入研究應否為合資格學童提供半日制學額的基本資助,以及是否訂定強制性的教師薪級表等議題。委員會亦會研究如何鼓勵幼稚園提供更多全日性的服務,以及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資助的全日及長全日服務,並會在今年年中提出建議。為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委員會認為政府只應資助直接與學生學習及營辦學校有關的基本開支。

首先看看137段,它清楚指出是想釋放原本要留在家中照顧孩子的父母的勞動力,政府的做法是「增加3歲以下幼童的全日制託兒服務名額,增加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延長時間服務資助名額至6200多個」,對於前者所提及的3歲以下幼童,施政報告並沒有指出有多少個名額,後者所提及的,細心看清楚,不是託兒服務,而是「延長時間服務」,記得我女兒在就讀幼稚園期間,我也曾帶女兒到有提供「延長時間服務」的幼稚園日託,時間為早上八時或九時到下午六時,如果家長並未能在六時前前來接放學,便可享用「延長時間服務」,家長可以到八時前來接放學,收費則以延長託兒的時間計算。全日制託兒名額,的確可以令部分原本留在家中照顧子女的父母外出工作,而「延長時間服務」的對象,本身便已是雙職父母,極其量是那些怕工作上有突發事件而趕不及來接放學的父母,但有多少個為此而放棄工作的父母呢?我沒有任何數據,但是為數應該不多,再者,它指出增加了四倍名額到6200個,即是由現在大概1200個,增加5000個名額到6200個。

從另一個角度,享用這些由政府資助的幼兒中心和幼稚園服務的家長,主要來自較草根階增的家庭,因為中產父母多對子女的教育有要求,不會讓子女入讀這些政府資助的幼兒中心或幼稚園,他們自會找兩間半日制的幼稚園來讓子女就讀,便可以選擇子女的學習課程內容,另外,如果中產父母要解決託兒的問題,他們多花三四千元,便可以聘請海外傭工來照顧子女。所以根據137段,全日性的服務並非改善教育的政策,只是釋放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勞動力而已。再實際一點看,部分低收入家庭,如果享用了日託服務而外出工作,增加了收入,反而可能令他們的收入超過了某些社會福利的底線,尤其是公共房屋的申請資格,這些誘因便足以令這些低收入家庭放棄外出工作。

所以整體來看,137段所提及的全日性的服務,純是為釋放勞動力為目的,對子女的成長學習並無任何得益。

至於151段,沒有指出全日性的服務是什麼,如果只是託兒服務,便和137段並無分別,151段兩次提及資功,分別是「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資助的全日及長全日服務」和「委員會認為政府只應資助直接與學生學習及營辦學校有關的基本開支」,前者只是託兒服務,而後者才涉及資助學生學習。所以151段所提及的全日性服務,很視乎政府資助的是什麼有關學生學習的項目,以能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和其他幼稚園相比,最明顯分別便是後者是採用非本地課程,再加上多以外藉老師任教,所以如果政府能資助這些享用學券的半日制幼稚園,聘請外藉老師來辦另半日的課程,或資助幼稚園舉辦那些中產家長才會提供子女的體藝課程,才是真正的幫助了低收入家長,對於中產或以上的父母,他們期望的另半日課程,自有他們的選擇,除非政府的資助極吸引,否則他們也不會因為政府的施政而改變。

總括來說,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全日性的服務,極其量是釋放了小數低收入父母的勞動力,至於能否改善學生學習,則要視乎政府會資助幼稚園辦什麼有關學習的全日性的服務。

以上是從政策上、從釋放勞動力的角度來討論施政報告所提及的全日性的服務。但是想深一層,從個別家庭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政府要鼓勵全職父母親返回職場,放棄親自照顧子女的機會,令更多家庭變成雙職父母的家庭呢?所以從家庭的角度來看,我反而覺得政府應以減少市民的生活和經濟壓力為目標,令父或母其中一方至少可以親自照顧學前階段的子女,而不需要享用這些全日性的服務,到子女入讀小學之後,絕大部分小學已是全日制學校,至此,全職父母可以視乎其實際情況和期望而選擇會否返回職場,子女的成長有父母在旁,理論上可以減少問題兒童或青少年的出現,亦能幫助子女學習,這樣才是一個讓子女健康成長學習的地方,現在的香港,病了。

Monday, December 15, 2014

三談「普教中」

記得今年年頭的時候,和一間中學校長談「普教中」成效之後,寫了第一篇有關「普教中」的文章,剛巧電視台的時事節目便是討論「普教中」,相信製作人員在網上找資料,便找到我這個網誌,找了我和女兒訪問,看完該輯節目之後,我又再次寫了一篇文章,討論節目中的內容。再之後又有《蘋果日報》和《東方日報》的記者來訪問我和女兒有關「普教中」的問題,看完他們的報導之後,已想再寫一篇有關的文章,但近月工作忙,終於到今天可以再次談一談。

電視台時事節目的內容,訪問了兩位校長對「普教中」的看法,一正一中立,而訪問我和女兒部分,便表達出作為家長,因著女兒日後在職場上的需要,所以明知女兒的粵語必定會比「廣教中」為差,亦因為女兒學校的課程設計,所以便讓女兒接受「普教中」的中文教育了。節目中也有提及女兒的粵語比普通話為差。到報紙的訪問時,記者們不約而同的測試女兒的粵語能力,尤其是女兒的粵語俗語,女兒當然不能全部懂得。跟著報紙的結論便是學好中文不一定以普通話來學。

經過這些討論之後,我對「普教中」也有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們首先要想想所涉及的「因」和「果」。就「普教中」的討論而言,似乎「因」便只是教學語言,而「果」則包括「中文語文能力」、「粵語能力」以及「普通話能力」,而「中文語文能力」,因「粵語」和「普通話」能力都是有關「聽」和「講」,所以「中文語文能力」便只指中文的「讀(或理解)」和「寫」的能力了。無可否認,以相同的教學時間來說,「粵教中」便會粵語好些,而「普教中」便會普通話好些。所以餘下來我們要去思考的,便是「粵教中」或是「普教中」對中文的「讀」和「寫」的影響了。再想深一層,「因」又豈只是「教學語言」?其實還有學生的母語和日常生活語境是「粵」還是「普」?父母會否為子女額外投入學「普通話」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子女本身是否喜歡學習「中文」,以及喜歡閱讀中文書籍與否?

電視台時事節目中提及兩位校長的研究報告結果,分別說「普教中」對中文語文能力是正面影響以及無明顯數據證明「普教中」更為有效。但要明白一點,研究是宏觀去看一件事,對所有學生整體來說的影響,但是作為家長,重視的只是對自己子女的影響,所以就算研究結果是怎樣,也要想想在自己子女的實際情況。

「普教中」的重點是在中文科課堂上老師完全是「普通話」來教學。對於父或母來自「內地」或「台灣」的,學生的母語便是「普通話」,所以「普教中」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於以粵語為母語的學生,例如我女兒,如果他們上小學時便即時「普教中」,再加上父母沒有或不能投入額外資源的,子女上堂時便會聽不懂老師所說,對中文失去信心,亦跟不上課程,如果中文老師是本地香港人,當他們看到學生聽不懂,他們有可能會暫時轉回粵語,讓學生可以慢慢適應,否則,如果老師的母語便是普通話,便沒有任何補救辦法了。(幸好女兒學校小一是「廣教中」,到小二才是「普教中」,所以女兒也能適應。)由此可見,學生本身的母語是否普通話,父母能否投入額外資源,便已能影響到「普教中」的成效。

另外,學生本身對中文,尤其對閱讀中文書籍有否興趣,便更能影響到他本身的中文能力。如果單以「讀」和「寫」的能力,學生多看中文書,多思考,理解中文文章的能力、所懂得用字和成語等等,以及到他自己寫作中文的能力,便和用什麼教學語言的關係不大。反觀現在很多中產父母從小便和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以英文對答,買英文書籍給他們看,帶他們參加全英語環境的唱遊班,自小上英語拼音課程,當孩子對英語認識多了,見英文字便懂得發音,到他們學中文時,便會發現中文認字難,又要記筆順,又要記讀音,近似的中文字亦多,中文的書藉又不比英文書籍精美,他們便不會重視中文,不看中文書籍,甚至討厭中文。對於這些不喜歡中文的學生,教學語言是什麼,根本也不再重要,更遑論教學語言對中文能力的影響。

總括而言,我從家長角度來看「普教中」的意見是,草根階層的家長,因只會參加統一派位,所以子女便只會就讀官津學校,而這些官津學校必定要跟從教育當局的政策並運用由政府而來的資金來辦學,所以是否「普教中」,似乎根本沒有話事權。對於中產或以上的父母,如果選擇直資私校,也許會先考慮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語言方面亦會先考慮學校投放在英語語境的資源,以及升中升大學的情況,最後才會考慮是否「普教中」,「普教中」又是否由母語是普通話的老師來教。由此可見,「普教中」與否,從來都不是家長最重視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如果父母想子女的中文能力好,學校是否「普教中」的影響其實並不明顯,反而是父母自小和子女看中文書,讀中文故事給他們聽,買中文繪本、漫書(如老夫子)以及中文書籍給他們看,多和他們以中文(不論是粵語或普通話)傾談或討論,最終子女喜歡看中文書,以及以中文寫作,這對子女中文能力的正面影響,便比跟什麼研究的結果為明顯得多。

我有感家長多重視子女的英語,但我想強調一點,學中文其實比學英文難得多,如果子女自小不平衡中英雙語的發展,例如偏向英語,到他們到小學階段,要學好中文便比學好英語更難,如果父母期望子女在本地經報考DSE途徑升大學,中文科便曾令很多名校高材生在本地大學面前止步,除非父母已為子女留有後著,否則不得不重視中文科多一點了。

Saturday, December 13, 2014

最愛評估週

女兒這五年小學階段,令我覺得蔡繼有學校和其他學校最大的分別在於,她最愛評估週。

學校沒有所謂測驗週,因為平日在沒有通知之下便已經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挑戰站,便等同普通學校的默書或測驗,很多時她回到家中拿出挑戰站的工作紙,我才知道她曾經參加過挑戰站,因為父母既不知道何時挑戰以及挑戰內容,學校的課程內容又和其他學校不同,所以家長不太可能為他們預先溫習,所以挑戰結果較能反映學生真正的能力,以及學生真正學到什麼。沒有了預先張揚的點書測驗,更令學生必須靠平日上課留心學習,家長亦不必擔驚受怕、勞心勞力的為子女溫習,學生的學習壓力便因此比其他學校為低。當然,學習壓力低亦有其利弊,但我覺得學海除了無涯,亦漫長,小學階段,便讓女兒享受和喜歡學習,找尋自已的所長,這比每天埋首於大量功課和溫習好得多。不同家長有不同的想法,但我自已則是這樣想的。

至於考試,學校美其名為評估,而整個星期的評估便稱為評估週。評估週這一個星期,上課時間只有半天,同時校內的課外活動也暫停了,很多家長亦同時暫停子女在外界參加的課外活動,所以評估週這一個星期,學生是真正的休息。因為評估的內容都是平日曾經做週的練習,家長亦難以自行準備溫習的材料,所以真正為評估而做的準備不多。從前學校禁止學生帶教材回家,連溫習也沒有材料,所以聽說以前的家長,在評估週的下午便會趁機帶子女到處去,例如海洋公園等等,現在在星期一到星期四,已較少聽到有家長帶子女外出,但是到星期五放學後,家長間便已預先相約為子女安排活動,例如運動或聚會。既然壓力不大,預備亦不多,可以半天上課,星期五放學後多有聚會活動,所以女兒最喜歡評估週,她說:「最好一個星期上課,一個星期評估週。」

昨天是女兒五年級上學期的評估週,女兒放學的時候,當我如常到女兒學校時,學校外便已經有一條長長的私家車龍,直泊到街尾。放學時,看到有家長已安排了到會,讓廿多個同學在學校進午餐,之後便有數架私家車送他們去運動,看到孩子圍在外賣慶高采列的進食,之後雀躍地一同活動。女兒則要參加游泳訓練,之後我也帶了她和其他同學去吃豐富的下午茶,她也開心得很。心想,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就是應該這樣開開心心的上學嗎?

感到近年入學學生的家長愈來愈緊張,更重視學術成績和公開試表現,簡接令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了,希望女兒學校愉快學習的模式能維持下去,讓香港在眾多學習壓力極大的學校之外,還有一個另類的選擇。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流金歲月 - 本學年至今的所見所聞

這個網誌最初建立時,所記錄的是為女兒找幼稚園時候,跟著入讀幼稚園,再繼續為女兒找小學,到今天,女兒已是她小學生涯的最後一年,時間真的過得很快。

本學年開學至今,女兒學校也有很多轉變。首先最重要的,是學校由三位副校長當中,選擇了吳副校為候任校長,領導學校多年的劉總校長在本學年之後,會由前線退下來,但聽說她仍會留任學校的顧問,對女兒來說,她可以在劉總校長在任最後一年畢業,完成她的小學階段,也算是相當榮幸。我相信候任校長和劉總校長共事多年,已盡得劉總校長的真傳,多年來她默默耕耘,對學校建樹良多,期盼她能秉承蔡繼有學校堅持多年的教學理念,帶領學校更上一層樓。

近年所見,教育界的「貧富懸殊」現象愈來愈嚴重,中產或以上的父母,大都鍾情於直資、私立學校,蔡繼有學校亦成為他們的心儀學校之一。聽說今年報考小一入學的人數便多達三千多人,所有報考的孩子都可以參與首輪面試,從中便會選出八百多位進入第二輪面試,為了這兩輪面試,學校便要動用所有小學部老師,而小學部亦因此在小學面試日而放假。學校為了能更準確評核個別考生,所以便要進行多輪的面試,聽說今年的考生便要經歷四輸的面試,除了跟孩子面試外,學校亦會會見考生家長。

對於孩子面試,相信很多家長都已為子女報讀面試班,期望孩子能好好的應付面試。對於沒有讓子參加面試班的家長,如果向其他家長借面試班的教材來看,便會發現面試班所教的,不是什麼「特異功能」,其實只是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小朋友而己,例如有禮貎、對身邊事物有好奇心、愛看書、能得體地和陌生人溝通、擁有他們年紀應有的常識等等,其實父母親自來教導定必勝任有餘,但是面試班中心有他們過人之處,便是為家長打聽每間學校的面試形式,甚至提供某些名校的模擬面試班,服務相當周到。另外,近年似乎多了學校在面試過程中,提問考生學術問題,包括讀書本,甚至數學運算,結果令很多幼稚園為了滿足家長的期望,另外亦真的為了孩子準備適當的學術能力來升小,令幼稚園課程教得更早、更深。這是大氣候,似乎沒有逆轉的原因,亦似乎沒有人能改變了。

以往蔡繼有學校在面試當中,亦會要求家長填寫問卷,期望得知家長對學校的期望,但是我感到現在的家長,為求子女能入讀某學校,便會事先詢問之前參加過面試的友人,想像學校對家長的期望,而預先準備「標準答案」,到最終手上有數間小學取錄時,便再考慮為子女選擇那一間小學。最令人概嘆的是,某些家長在面試期間的表現和對答,便是根據該學校的期望而為,到子女真的入讀之後,便露出原來的真面目,甚至經不同途徑嘗試改變學校的教學理念,課程安排等等。

明白家長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升小過程中,為求能得到更多小學的取錄,無奈只得以「目標為本」把面試這件事做到最好,但是希望到蔡繼有學校面試的家長,能坦誠地和老師分享對孩子學業的期望,免得孩子真的入讀時,家長對課程和各樣安排諸多不滿,苦了孩子,家長亦要花時間來和校方溝通,到真正確認孩子不適合蔡繼有學校時,又再為子女另覓學校,學校亦浪費了一個能讓更適合的學生來就讀的機會。

八年班的英國遊學團現正舉行,劉總校長首段亦有同行,但她先行回港處理校務。今年是女兒小學的最後一年,期待著本年的台灣遊學團以及畢業論文的來臨。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語文能力和培養孩子的重點

想當年,自己整個學習階段,都是就讀於政府資助的學校,父母對教育制度以及學校之間的分別沒有認識,所以在選擇幼稚園、小學以及中學時,都是向鄰居打聽,亦優先選擇在家附近的學校,最後,慶幸終不負兩老所望,入讀並完成大學課程。現在回望檢討,學術上的成績,大都可以靠自己努力得來,中文的語言能力,是靠當年中學時代沉迷於金庸武俠小說,將所有小說看完後,不知不覺間中文的能力也增強了,但是英文能力,似乎中學時代沒有多大的進步,直到離開校園,在職場工作多年到今天,英文能力也沒有多大進步,雖有能力寫出四平八穏的英文論文,但是對於聽和講方面,始終不能達溝通無間的水平,看外語片時,始終要靠字幕才能完全明白對話。

在資訊科技界工作多年,曾任職跨國投資銀行,那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身處部門的本地職員當中,大都分都不是本地大學畢業的,他們很多都是曾到海外留學,完成大學課程回港就業的,為什麼這部門沒有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呢?是本地大學生不想入職跨國投資銀行?還是投資銀行不想聘請本地大學生呢?這次任職投資銀行的經驗令我明白,跨國公司內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職員,亦有很多同事在海外不同地方工作,有很多機會要和本地以及海外的同事一同合作項目,因此,語言能力便比真正的所需的資訊科技知識更重要。

跟著再想深一層,檢討一下自己的英語語文能力。自己在大學之前,從沒有一個英文的語境去學習英文,因為偏重用以報考大學的學術科目成績,所以反而沒有多花時間在英文之上,亦沒有自小養成閱讀英文書的習慣,那時的電視並不提供多語言播放,所以家中亦極小機會觀看英文台節目,最後因成績達入讀本地大學的要求,能入讀本地大學,在大學內,雖然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但那時外地學生人數不多,也沒有把握機會和他們多交流,練習一下英語聽講能力。

反觀當時那些學術成績不足以令他們入讀大學的中學畢業生,他們既然不能入讀本地大學,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便會讓他們到海外就讀大學,因此,他們反而在一個較好的英語環境下生活了三四年,最後,他們同樣考得一張大學證書回港,卻同時緞練好他們的英語能力,以及學會了怎樣和外國人相處。所以,當本地大學生和留學生,分別在本地大學以及海外大學完成大學課程之外,能入讀本地的大學生本應是能力較好的,但到實際職場時,跨國公司反而因留學生的英語能力而聘請了他們,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香港回歸祖國多年,而人口當中又是以華人為多,但是香港人總是覺得能說得一口流利英文是高人一等,懂得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便比懂得四書五經好,亦因為香港是以華人為主,所以家長便用盡所有方法去令子女能操一口流利英語。

到今天,看到身邊的同事,尤其沒有大學學位的,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頗差,短短的一篇電郵卻有大量文法錯誤,詞不達意,最後還是要當面跟他談一談才能知道他在電郵內說什麼,常建議他們快快改善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但是想深一層,真的是簡單的多上一個英語課程便可?如果要真正改善語言能力,不論是中文或是英語,其實都不外乎多看多寫多聽多講,所以如果他們沒有決心去改變生活模式,多看英文書和英文節目,他們的英語能力也不會有多大改善。

檢討自己和其他人學習語言的過程,進步得最快的便是小學階段,尤其是英語,到中學畢業時,除非之後放洋海外,否則語文能力已不會再有多大進步。因此,到自己成為父親時,我所重視的是女兒有否英語環境來適應和外藉人相處,能否放膽的和其他人以英語溝通,認字多少和文法有否錯誤並不重要,更遑論要考什麼英語證書,至於中文,則和她繼續以廣東話溝通,跟她看中文圖書,平衡她對中、英文的時間便是。

看到現時的孩子為了應付面試,父母不斷為他們「增值」,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考取證書,爭取獎項,疲於奔命。如果我今天還有另一個孩子要準備升幼稚園、小學,跟其他孩子比較證書獎項多,「一山還有一山高」,鬥多是沒有意思的,因為當每個孩子都是十項全能時,倒不如看看孩子有什麼真正的興趣,讓他專注一兩項便可,大量普通獎項不如小量大獎項。所以,盡量花時間在親子溝通,培養對話閱讀能等語言能力之上,跟著的便是培養自信心、自顧能力等等,再有時間,才是花在其他增值興趣班之上。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作為校董的所見所聞

四年多前,機緣巧合之下作了自己中學時代母校的校友校董,加入管理一間地區第一組別名校的校董會,每屆任期兩年,兩年多前連任了一次,在校董只能連任一次的規定下,現在已近尾聲,而所有與校董有關的工作也已完成,再沒有任何會議或校方活動要參與了。這四年來的經歷,令我對教育以及現今的教育生態有更深入的認識。

翻查資料,二零零四年的校本條例規定所中、小學均要在二零一零年前成立校董會。一間學校的校董會的職能是管理該學校,權力及至所有人事調動(包括校長)以及日常運作事項,所以校董會是一個有實權的組織。校董會的成員包括校監、辦學團體校董、家長校董、老師校董、校友校董、以及獨立校董,各自代表其所屬持分者,例如家長校董由家長互選出來,多和家教會有聯繫,而校友校董則由校友之間互選出來,也和校友會有密切關係,而辦學團體校董,則由辦學團體推薦,而獨立校董則由辦學團體推薦獨立人士作為校董,多為有相當社經地位人士。以我所知,所有校董都非受薪,亦要確認和所有為學校提供服務或有商業往來的公司沒有任何利害關係。因為校董會的權力很大,所以部分辦學團體反對校本條例,例如天主教便曾和教育當局對薄公堂,原因是校董會的確有權改變辦學團體原先定下的教育理念。

每次校董會會議,校監和校長必定會出席,校長負責校務報告,以及提出問題讓校董會討論以及議決,另外,校長亦會向校董會提出各樣的要求或協助。以我所見,一間資助學校的校董會的討論課題,主要都是和教學資源有關,簡單來說,便是學校的營運資金是如何運用。教育當局是以某統一標準來提供資助,例如有多少班,便會資助某數量的人力資源,如果學校想給學生更好的教學資源,例如小班教學便需要更多老師,噪音水平並不超過教育當局所定標準的學校的空調設備以及電費,教育當局的標準資助以外的資金便需要由其他途徑而來,例如辦學團體所提供的金錢、向某些教育基金申請資助、私人捐款、堂費以及教育當局所提供資助餘下的金錢。

校董會會議中的討論,告訴我原來教育當局對資助學校所提供的資助只能維持學校正常的運作,如果想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便得自行找資源,對於直資、私校,他們的學費收入足以令校方從容地提供額外的教學資源,資助學校便得攪盡腦汁來找資源,例如有老師請病假,教育當局便會提供額外金錢來招請臨時老師來代課,但是如果由其他老師分擔了代課的工作,教育當局所提供的臨時老師資助便可以撥為學校營運資金,用作其他用途;又例如某個數量的老師,便有某個數量的高級老師,如果老師們選擇不升職,校方便可以凍結高級老師的數目,比標準多出來的高級老師職位的資助,亦可以撥入學校的營運資金。以我所見,除了校長以及個別有經驗的辦學團體校董之外,其他校董都不知道這些「財技」,所以校董只能信任校長所提供的資訊以及建議。

這些有關運作資金的討論,令我更深入明白資助、直資以及私校所能運用的金錢的分別。對於私校,他們的主要資金來源便是學費,只要家長能和肯付出,學校便可以運用那些金錢,如果想要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需要更多金錢,便可以提高學費或設立某些項目要求家長付錢,只要教育當局首肯,再向家長提出,家長接受便可。至於直資學校,因為教育當局會以學校的人數,以和資助學校相等(或相若)的標準而撥款給學校,所以就算學校不收任何學費,基本上可以提供相等於資助學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可想而知,直資學校的確能提供較資助學校更好的教育質素。也許直資學校的家長大都不太在意學校把錢花到那裡去,但是如果想一想,其實直資學校所能運用的金錢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例如一些名直資學校,每年學費便高達四五萬,以一班三十個學生來說,每年每一班便可以有過百萬的資金可以運用,如果假設一位老師年薪約五十萬來計算,每班除了由政府資助而來的老師之外,所收取的費用便足以另外招請至少兩名老師了。曾聽校長說過,教育當局的標準是每班學生1.5位老師,所以如果這直資學校將所有學費來招請老師,每班便可以全時間有至少三位老師了。當然,實際上直資學校是可以招請這麼多老師,但每一班都不會多招請兩位老師,所以僱用額外老師餘下的金錢,直資學校便可以自行運用,例如他們便可以於主流教學之外辦非主流教育模式,尤其是IB課程。

在校董會會議的討論中,我得知原來地區第一組別資助學校,三分之一的學生是來自受著不同程度綜援的家庭。由此可知,就算是綜援家庭,他們的子女也可以以學習成績被派往第一組別的中學,而我在學校中看到所有老師都很認真盡責的教導學生,政府所提供的教學資源亦足以令學生們能在公開試中考得好成績,所以每年的升大學結果也相當理想。令我相信,在香港,只要肯努力,還是可以名列前茅,考入本地名地大學以及熱門學系的。

我在校董任內,曾有友人找我為他們的子女寫推薦信,甚至親手交給校長,當我拿著受托要交給校長的信或文件時,校長都會即時接收,還問我需否拍照作實,但當我詢問學校收生情況能否取錄該友人子女時,校長便會告訴我現況,因友人子女成績未達學校收生要求,或學額不足而不能取錄友人的子女,我亦只好如實的回覆友人。這令我明白,升中派位便是成績先決,逹不到學校收生要求,校長為善用學位,為該學生能力追不上,也是不會取錄的。

由我被選為校董開始和認識其他校董會成員開始,我便看到一個特別的現象,除了家長校董的子女必定是該校的學生外,其他校監、校董、甚至校長、老師的子女,都不是在自己管理的學校就讀的。表面來看,身為學校校董或其他成員,能清楚學校運作,不是更有信心讓自己的子女在這裡就讀嗎?行為比說話更清楚的告訴我,學校之間便是有高低之分,有江湖地位的區別,校監、校董或其他校方成員當然重視自己子女是在那些學校就讀,亦有能力為自己子女爭取進入那些更好的學校,所以便會有這樣的現象。雖然有點「局外人」管「局內事」,但我深信每位校監、校董以及校方成員都是為該校學生的成績以及將來而盡心盡力的。

這四年多以來,每當學校有特別的活動,例如滙演、聚餐、運動會以及畢業禮等等,我都盡量出席,希望能從中認識資助學校以及資助學校學生更多,尤其是在畢業禮當中。除了最近一次的畢業禮在公開試放榜之前舉行之外,之前的畢業禮都是在畢業生離校半年後,大概十一、十二月時才舉行的,為的是可以根據畢業生的公開試成績來決定奬學金和其他獎項。有次畢業禮中一位畢業生的致詞,令我感到他們心底裡都有一個念頭:「我們不是名校畢業生,但我會比名校學生更出色。」某程度上是反映了資助學校部分學生遇上名校學生時,潛意識中都會因不是名校學生而有點自卑感。相信這是一個不能改變的現實,只有把它化作鼓勵,推動學生本身努力奮鬥了。

另外,作為校董,我在任期內對我自己最有義意的事,便是有次有位理科的女老師懷孕,我便在日間回到學校作為她的電腦科代課老師,代她教導中一、中二的電腦科,令我有機會直接地接觸資助學校的學生。我看到學校的教料完備,我只要回到學校,拿著教材,走到課室或電腦室便可以授課。有趣的是課程內包括中文輸入法,但是因為學校是一間主要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校,所以便要用英語來教中文輸入法,上課時也要用英文來授課。

這些中一、中二的學生,給我最大的反思是他們的語文能力,尤其是英語能力。雖然這是一間地區第一組別的中學,換句話說,所取錄的學生都是區內學業成績首三分一的學生,但是他們的英語能力卻很參差,部分學生能明白老師以英語授課的內容,有些則不能完全明白,至於英語對話方面,也不是每一個學生可以以英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相比起我就讀四年級的女兒,她的語文能力在班中不算突出,但是我覺得她的語文能力已比大部分我所教導的中一、中二學生為好,令我想到,我女兒的語文能力,不是因為她特別聰明,而是因為她多看書,亦有充分的語境讓她練習和應用,對於資助學校,和其他需要參與升中派位的學校,除非學生的能力過人,否則他們要花大部分時間在主流學科之上,根本沒有剩餘空間去看書和練習中、英文。

今年年初,應學校之邀成為陸運會的閉幕主禮嘉賓,以下便是當日的演辭:

Principal, Vice-principal,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I am glad that I can join the XXXXX sports day today. Everything here reminds me the days when I was a secondary student 30 years ago and I was in the House of Joshua. At that time, I was a fat boy. Of course, you know I am not a fat boy anymore. I am a fat man now. Up to now, I still cannot figure out why the House sport team chose me to join the 800 meters, which is equivalent to 2 cycles on the track.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was, I was the last runner arrived at the goal. For the last 100 meters, I was the only runner on the track. Wow! All schoolmates from all houses were looking at me, clapping their hands, cheering me up. Of course, I survived the 800 meters, or you cannot see me here today.

Since then, I have got to know that the one who gains most applause, is not the champion, but the one who insists till the last moment. So, just try your best and do not regret. Another lesson that I learned from this is that no one, except myself, remember I was the last runner arrived at the goal. The Principal at that time remembered that there was such a student, but she did not know I was the one. Therefore, don’t be afraid of being failed. No one would remember you have failed. So, just try your best and you will eventually get your rewards. If they can really remember something, they remember that you are the one who insists.

I would like to say congratulations to all winners today. For those who cannot get any award today, it’s because someone is stronger than you are for particular event. However, I believe that, everyone of us is good at something. When I graduated from XXXXX, I started practising Judo when I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 practised Judo twice a week. When I was a year three student, I was the champion in the inter-university Judo competition. Soon after I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I became a black belt.

Therefore, understand and believe in yourself, find your own strength, concentrate on it, work hard and insists, you will eventually get your own awards. I believe that it is applicable to sports, academic achiev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o on.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ay, I wish you all a bright and happy new year.

Thank you.

整體來說,做了四年多的校董,令我更清楚明白政府花在教育之上的支出是多麼巨大,作為香港人,應該慶幸我們的子女,就算是就讀免學費的資助學校,學習環境是非常好的,例如有優良的校園,專業的老師為學生的學業和將來勞心勞力。另外,亦給我認識本地教育制度,學生所處境況,老師的工作情況等等,有更深刻的認識,自覺對學校的頁獻不大,但作為校董的經驗卻令我獲益良多。

Tuesday, August 05, 2014

點解要補習

有次跟家長閒談,被問到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現在那麼多孩子要補習,而我們這輩父母在學時又大都不需要補習,究竟是什麼原因,我想了想,回答:「是因為學校之間將課程鬥深的結果。」

首先想想,如果家長跟孩子一般到小學去上課,家長可想想自己會否需要補習呢?相信絕大部分的成年人也會覺得不需要。這是一個較極端的假設,其實帶出一個簡單的道理,便是學習能力會跟著年齡增加,所以成年人的學習能力可以應付小學的課程,在考慮學習能力和課程深度之後,不需要補習。換句話說,需要補習與否,決定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程深度,而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的(但我不太相信靠某些飲食來增加學習能力),所以簡接來說,補習與否便是決定於學校教導某課程時,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已增長至應付得來。再簡單來說,學校教得愈早愈深,需要補習的孩子便愈多,其實不難想像。
   
聽到很多家長都反映學校教得很深,例如學生剛剛升上小學一年級,學校所選的教科書是二年級的,剛開學不久便開始有默書。從學校角度,把課程提早教,可謂百利而無一害,例如能應付課程的學生理應能在公開評核時有更好的成績,可以淘汰能力差的學生,滿足家長教得深便等同「名校」的期望,相反,如果學校的課程淺,家長怕自己子女會被其他學校學生比下去而向學校投訴。所以,學校把課程設計成可以多深便有多深。

歸根究底,家長便是怕子女輸給別人,所以當看到學校教得深,大都不會向學校投訴,既然看到其他同學「似乎」應付得來,當然會覺得應付得來是合理的,就算覺得課程深得「離譜」,既然有同學應付得來,家長如果接受自己子女是應付不了課程,又怕自己子女的自信心受損,將來又怎能在學業上追上來?所以家長便自願或被教師勸喻帶子女去找補習老師幫忙。結果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在犧牲所有課後時間和有補習老師幫忙下才能應付日間學校的課程。當愈來愈多家長都是這樣做時,補習便愈來愈合理,亦變成了家長間的常態了。

所以想得通的人,包括老師和部份家長,便明白不必把課程提早來教授,怕令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當然,亦有抱另一種心態的家長,便是試試子女是否能接受在壓力下學習,追趕課程,我相信是有成功例子,但我同時相信是有失敗的例子。孩子在壓力和催促下學習,最終能名列前茅,家長當然覺得沒有做錯決定,但是只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作出了反抗、甚至放棄學業或生命,家長到時回想從前,便會覺得是完全的錯失,由此看來,成敗只是一線之差。

當我愈想得多,便愈不敢評論別人的做法,畢竟最清楚自己想法理念,最清楚自己子女的,便是父母本身,更重要的是,不論決定最終是對是錯,承受決定的結果的,都是父母本身,如果我看到有什麼問題,我通常會跟該父母說一遍我的想法,之後再遇上也不會再說,因為最終決定還是在該父母身上,他們想清楚還是依自己想法做,他們理應根據自己對子女的認識來決定,後果也得由該父母來承擔吧。

Sunday, July 06, 2014

國際文憑成績公佈日

消息傳來,今天是國際文憑(IB)的成績公佈日子,蔡繼有學校便安排學生和家長回到學校領取成績。初步得到的消息,今年的成績有兩位學生得滿分,九位同學得四十分或以上,而二十二位同學得三十六分或以上。今年這屆畢業生,是由小一開始便在蔡繼有學校就讀,到現在可以得這樣好的成績,可算是回報劉校長多年來對其教育理念的堅持,以及向她致敬。

過往兩年的IB成績未如理想,在當時已有文章討論過,當時的問題,放洋或到其他名牌國際學校的人數多,應考IB試的人數少,今年這些問題已不再影響到整體成績,家長對學校有信心,讓子女留在蔡繼有學校應考IB,而不是在最後兩年為子女另找學校應考IB或到海外升學,所以資質好的學生留下來應考IB,這是家長對學校的教育質素有信心的表現。

以我所見,蔡繼有學校應考IB試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即中途離開學校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而每年申請小一入學的人數每年都創新高,相信學校便更有能力在眾多的應考小一的學生中找到更適合學校教育理念的學生入讀,因此我相信學校既能繼續堅持現有的教育理念,亦能令公開試成績越來越好。

最後不得不再次向帶領蔡繼有學校多年的劉總校長致敬。

Monday, June 09, 2014

不要再迷信名幼稚園

看罷近日一輯報導幼稚園間争奪鋪位的《新聞透視》(註一)之後,深深覺得家長不應再迷信名幼稚園對子女入讀小學有絕對性的優勢。

節目中帶出以下實況:
  1. 全香港所有的幼稚園都是私人營辦的,除了學券之外,政府沒有任何資助。
  2. 幼稚園和升小學是完全沒有關係,所以到九龍塘名幼稚園區就讀幼稚園能幫助子女升讀小學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3. 某些幼稚園的管理層,只把幼稚園作純商業考慮,尤以節目中那幼稚園的校長校監把鋪位改變用途後賣掉,最為明顯。
  4. 幼稚園的主要支出為老師薪金和租金,所以當租金上升,羊毛出自羊身上,只能向家長收取更高的學費,或舉辦更多課外活動,甚至巧立名目來收取費用。節目中介紹九龍塘的幼稚園月租高達數十萬,一間幼稚園上下午班也許只能取錄數百學生,可以計算每個學生的學費當中,一千元便是花在租金之上。
曾經在這網誌談過香港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問題,以現在香港的環境來看,除非政府以官津中小學的模式來辦官津幼稚園,否則不論政府以任何資助模式來讓辦學團體營運幼稚園,政府的資助必定會落到業主的口袋裡,以我所知,香港的租金並無監管,所以如果業主加租,政府如果跟著加資助,便成了業主的提款機,任意加租來增加收入,如果政府不加資助,辦學機構如何支持增加了的租金?所以政府要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只能提供地方來讓辦學團體來辦幼稚園,從前公共屋村的商場屬政府管理,可以劃一在公屋商場找地方作幼稚園鋪位,但到現在,也許只能在新建的公共房屋或商場預留鋪位,又或在「盲搶地」得來但被附近居民反對興建房屋而不了了之的的細小土地上建幼稚園,讓辦學團體營運幼稚園

對於家長追捧九龍塘名幼稚園,由家長在網上各討論區詢間各幼稚園現時家長他們的子女升那些小學,可見一班。家長主觀覺得子女讀某間幼稚園,升小學時便會和該幼稚園高年級差不多。所以,當家長聽到某某幼稚園的某數量畢業生升讀某名小學,便會覺得幼稚園有這個能力教導學生升讀該名小學,又或該名小學「喜歡」取錄這幼稚園的畢業生,所以讓子女就讀這名幼稚園便最有利。

以我觀察所得,其實之所以有某些名幼稚園升讀某名小學的人數比其他幼稚園多,原因並不是幼稚園和小學在教學上有什麼明顯關係,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長本身。追捧九龍塘名幼稚園的家長,相信不會只讓子女就讀於九龍塘名校,必定會另外為子女提供額外的資源,例如參加不同的體藝班、語言班,甚至是會讓子女同時就讀兩間幼稚園,所以這類家長對每位子女所投入的金錢,單是名幼稚園已經三千多,加上校巴,其他額外課程等等,可高達七八千甚至多於萬元。可以負擔得起近萬元一位子女的經濟負擔,加上其他家庭支出,這些會讓子女在九龍塘名幼稚園就讀的家庭,相信大部份必定是中產或以上才能負擔得起。另外,這些家長既然重視幼稚園,必定認同學業是最重要的,因為良好的學業成績才是升名小學、升名中學,甚至升讀名大學的條件,所以小學取錄這類家長,可以肯定這些家長是重視子女學業,同時亦願意投入額外資源的家長,名小學當然會以這類家長的子女為理想學生,如果考生多於學位,便再想辦法找出學習能力較好(即更易教,以及有更機會考得好成績)的學生便是。所以用統計學的角度,單以升讀名小學人數的比例來評幼稚園,便會直覺覺得這些幼稚園定是有些過人之處,可以令畢業生升讀名小學。

到這些九龍塘名幼稚園的學生參加直資私立小學面試時,相信大部分都可以以英語和別人溝通,因多參加課外活動以及各類比賽,所以面試時不會害羞,能大方得體的老師溝通,如果能回答一些學術問題,老師便會覺得考生可能是天資過人,又或家長早已投入額外資源讓子女學習,至少老師明白將來這考生入學後,也能接受小學比其他學校提早教授的課程,到畢業時這些學生能有更好的成績的機會也會大得多。如果家長的想法便是這樣,也想給子女差不多的培訓,其實想深一層,不是只有九龍塘的名幼稚園才能做到,相信各區也有和九龍塘名幼稚園課程差不多的幼稚園供家長報考,實際上子女接受的教育差不多,但因為租金的差別,也許各區本身這類幼稚園的學費便會比九龍塘同類幼稚園為平,另外,我在平日早上看過有九龍塘名幼稚園的校巴接載學生,學生八時已在校巴上,想想平日的幼稚園大都九時開始到十二時,為時只有三小時,但學生花在交通上的時間便已是兩小時左右,實在太不值得,如果子女能在家附近找到差不多的幼稚園,就算不計較校巴的費用,這些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可用於休息,參加其他興趣或增值課程,至少多點親子時間也是好的。

看到特首競選時立下政網說是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但上任後只找來些社會人士研究,沒資源、沒決心、沒法定能力,相信什麼也做不到,到某一天他們走出來說有什麼難題不能在短期內達到,又或有其他更急切的問題先要解決,這個十五年免費教育也許便只會不了了之。再加上過境學童和雙非學童對學位的壓力,家長只能自求多福,多想清楚自身的處境,想辦法令子女在最少的折騰下得到最好的教育,到入到理想的幼稚園之後,再深思怎樣去為子女升小學計劃了。

註:
(一)新聞透視-自尋校舍,http://mytv.tvb.com/news/newsmagazine/17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