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教會學校

我是一個基督徒,所以在為女兒選校的時候,也會考慮學校信仰的問題。經歷了為女兒找幼稚園和找小學的階段,對教會學校也有很大的感觸。

香港的教會學校,即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而天主教是香港最大的辦學團體,我以前以為只得一個天主教會(即羅馬教庭在港的支派),如瑪利諾的天主教會,但原來不只一個,還有其他修院會,例如喇沙和聖約瑟的喇沙會,和德望學校的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而基督教方面,在香港則有很多不同的大小教會,最大的也許是傳統的聖公會,其他例如宣道會,禮賢會,崇真會,浸信會等等。對要為子女報小學的家長來說,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的教會是否可以拿到五分宗教分,我不知天主教方面是否可以互相確認其他修會的教徒身位,但我則知道基督教方面是不會互相確認其他教會的教徒身份,例如如非聖公會教徒,申請協恩也不可以得到那五分宗教分。至於是否應該互認,又或應否在申請小學時考慮宗教,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暫不在此詳談。

在網上找到一些資料,原來香港有一個名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由廿二間間歷史悠久的英文 中學所組成,而這廿二間學校,亦被人稱為傳統名校。我在學校概覽找到這廿二間中學的資料,再找和這廿二間中學接龍或直屬的小學,有興趣的可以在這裡看:香港補助學校。跟據這些資料,我有以下的觀察:
  1. 大部份這些中學和有關小學,大部份都只是直屬關係(即只有八成半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升上中學),意思是學生不能以為一定可以升上中學,他們一定要達到某個標準,例如在學校的前八成半學生之內,才能有保證升上中學,而中學亦都放心一些成績不好,或有問題的學生不可以由小學直升上中學。以此比例,要成為前八成半內的學生,壓力應該不大,如果不能進入前八成半內,也許這學生是不適合這學校了。只有三間是一條龍,男的有英華和男拔萃,都是基督教直資的,而女的則只有聖瑪利,是天主教和津貼。

  2. 對於想以派位入讀津貼名校的,完成中小學課程,男校有:聖若瑟、香港華仁,喇沙;女校則有:聖心、嘉諾撒聖方濟各、聖瑪利、聖士提反,瑪利諾、瑪利曼、聖嘉勒、協恩、聖保祿;男女校則有:循道。(以上粗斜體為基督教學校)由此可見,如基督徒父母想堅持兒子入讀基督教學校,而又想經派位享受免費傳統名校(只指這廿二間學校),其實只有循道(那麼父母是循道會嗎?);如果為女兒找這些名校,港島只有聖士提反,而九龍則只有協恩。當然,可以經派位入讀不等於可以完成整個中小學課程,期間得跟得上學業成績。

  3. 拔萃女小學在學校概覽上沒有寫任何的相關中學,尤其是拔萃女書院,不知是他們真的沒有任何關係,還是沒有更新。如果真的沒有任何關係,是否所有女拔小學的,都要參加升中派位而沒有任何優先入讀女拔萃中學呢?也許要中學方面來認證。

  4. 相關的中小學的學費模式可以不一樣,例如聖嘉勒女書院是津貼,但其相關小學是私立的。但大部份的中學和小學都是同樣的學費模式(是政府規定嗎?要再找資料認證了。)
對於基督徒,我會想,難道教徒不付出學費,不去參加升小學面試,為什麼基督教傳統名校給基督徒入讀這類傳統教會學校的機會是那麼小?(我得重申,我不是說讀這些傳統名校一定比讀其他官津好,只是在說入學機會而已。)基督教名校又是否把不能付出學費的學生拒諸門外,只接受有能力付出學費的學生?所以當我看到新聞報道有天主教學校堅持不轉為直資,為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可以入讀(是否有能力讀下去是另一件事,但至少有這個選擇,有機會可以入讀,和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入讀後,真的可以免費的讀下去,完成他們的學業),我也得對這些天主教會致敬。例如我看過喇沙和聖若瑟的辦學團體,喇沙修士會,他們成立的目標便是要向貧窮的人提供教育,所以他們堅持不將學校轉為直資。亦即是說,明眼人是看得出,部份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實際上只令學校可以選擇取錄的學生,亦間接把家境不太好的學生拒諸門外。根據有關直資學校的資料,直資學校須要把部份收到的學費用作助學金,令家境不好的學生不會因為學費問題而不能入讀直資學校,但是直資學校的取錄面試過程(例如簡單如英文對答),已把沒有額外金錢讓子女讀英文班或入讀有外藉老師為班主任的幼稚園(多為國際幼稚園,不能用學券)的學生在面試時除去。最多只能說令已入讀的學生,在父母經濟有問題的情況下,都可以靠這些學校本身的資助完成學業。

直資學校的設立,和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是一個錯誤的政策,對草根階層而言,是令沒有能力的家庭更加沒有選擇,對中產而言,亦不見得多了什麼選擇;我不能將責任全推在辦學的教會團體之上,因為我想政府多年來,是用了很多威迫利誘的方法,例如如果不轉為直資,學校便不可以選擇教學語言,去令津貼學校在保障自身教學理念,甚至是生存空間時轉為直資。

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向正確的方向走,還是越來越迷失,也許要再過數以十年後,讓這一代的學生完成了中小學和大學畢業後,才能看看這批「出品」來檢討現在教育是否合宜;希望不會好像母語教學,過了大概十年之後,才走出來說有問題再走回頭路。有能力的家長可以做的,便是用自己的資源,根據自己對將來世界的理解和期望,為自己的兒女找一條較為理想的教育之路,讓他們可以到時生活得好一點。

再回看很多基督教學校,尤其是有名氣的傳統名校,一間一間的為求自保,轉為直資,只能暗罵香港就是一個現實的地方,就算是教會,也得保得著自己學校的名聲(入學學生和畢業學生水準),才能再談甚麼教育理想,反正最草根的學生總會有官津學校取錄教育,教會便美其名提供優質教育給中產家庭,也算是在教育上的貢獻吧。但想深一層,草根需要教會帶給他們福音和幫助,比中產需要教會來教育他們的孩子更甚,為什麼這些教會學校反而大都照顧有能力的中產家庭,令傳統名校變成中產或以上的學校,拒諸草根學生於門外,令這些學校更加變成貴族學校?

世事如此,只能說聲無奈。

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循道衛理會應該不單承該會洗禮的....況且同系尚有華英,沙循等學校,雖未必是名校,但口碑亦不錯的....

Herbert SHIU said...

明白,我亦知道還有很多出名好的官津,但是這二十二間,最傳統的名校,尤其是基督教,卻把草根的學生拒諸門外,叫人可惜。

Anonymous said...

My gal is studying at Heep Yunn primary school which is going to DSS.
From parent's point of view, i support it change as school will have more resource to nurture our kids. However, from view of christian, i think it unfair to grass-root family.

Herbert SHIU said...

當學校可以在不比其實官津學校多資源的情況下,都可以教好學生,那麼為什麼要家長另交學費,實際上,又多了什麼資源,會改善或增加了什麼呢?不知道。但肯定的是學校可以選擇學生,抺殺了那些有能力但家境不好的學生呢。對於中產,尤其子女將要升小學的家長,也許他們也不會理會是否公平,因為他們負擔得起,也許也會覺得讀名校交學費,不是很公平嗎?

另外,如果學校要多些資源,可以就每個項目籌款,就像安裝冷氣機事項,捐款量力而為,令到家景不好的,都可以享受得到,能留在協恩的,我想都是很勤力的學生,那為什麼協恩不去給機會這些勤力的學生呢?

近日每念及此,心裡也有點氣。

Anonymous said...

每每對香港教育有鬱結的時候便會再找來多年前您的文章拜服,其實這十年八年您的文章已經熟讀於心但是每次再讀的時候還是能感覺到你對香港、對教育的熱忱,一個有血有肉真性情的爸爸

Herbert SHIU said...

你好,謝謝你對我網誌的支持。希望我的網誌能為這個時代留下一點記錄,給家長一丁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