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0, 2010

教育的反思

最近經友人介紹,在網上看完一集「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世襲」,因為自己也經歷了為女兒找幼稚園和小學階段,也為女兒的教育思考了很多,所以我一邊看,一邊有很大感觸,另外,我又發覺我很多在這個部落所寫的東西,都在這一集中見証了,不感到高興,只感到無奈。如還沒有看過,可以在這裡看。





在這一節目,我看到以下這些:
  1. 節目開始時,那父親說兒子寫字寫得不好,為的是怕老師可以扣分。我想,學習是這樣嗎?學習是要明白道理,而不是因為因為要拿取分數,家長要子女改了又改,我想反而應要培養子女對自己的工作有要求,他們將來有需要改,他們自會去改。另外,親子時間是這樣渡過嗎?不見得那兒子讀得開心,到節目最後,孩子說很有壓力,孩子的成長應該是這樣嗎?
  2. 梁錦松是當年開綠燈給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到今天也要去玩這個遊戲,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諷刺。鮮魚行的校長十年前還在教育局時,他只是中層官員,也想到梁錦松的教改是有問題,但是他的上司直到梁錦松,也許也不是香港教育的用家,所以他們所定的政策和現實不符,難道這些官員是沒有自己的意見?難道便是香港的官僚制度使然?難怪香港的家長很怕自己的子女成為白老鼠。他的母校是英華,但是他為他的兒子申請入讀男拔,這明顯表現出家長對學校之間,是會覺得某些學校是比某些學校優勝。如果英華不是轉為直資,他兒子可以入讀英華的機會很大,但不知他會不會這樣做呢?不論是身份多高,身家有多少,到子女申請入學,也得靜靜的坐在禮堂裡,去聽校長說話。
  3. 看完整個節目,從來沒有家長說某一間學校是怎樣怎樣懂得教孩子,總之學生入讀了名校,便一定是好。而之所以好,那些男拔畢業生亦明言,是為了兒子可以有更好的人脈,到出來工作時,顧主會看他是男拔畢業生而另眼相看。(這點我有點懷疑,因為除非是大公司,否則顧主只會想到,能否留著這人,和能否「洗得郁」這人。)
  4. 直資學校,實際上是抹殺了所有沒經濟能力的學生入讀的機會,令直資學校成為貴族學校。社會上的階級,因為直資學校的設立,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不能入讀,現在的階級便會重複到下一代。教育的本質已變。
  5. 節目中的一位母親,每個月的課外活動費用便已一萬,加上每年的遊學,和到外國讀大學,十年便已預算要用三百多萬,說她讓兒子出生,對兒子的教育是要負責任,不能馬馬虎虎,天生天養。我想,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那母親覺得每個月用一萬在不同的課外班是合理,才是負責任家長,這才是子女應得的教育。子女的成長,尤其到將來的成就(單單怎樣定義成就已不是一件易事,每個家長也可能有不同的演譯),是很難量化的,根本不能去衡量今天所付出的金錢,和子女的親子時間等等是否值得。
  6. 梁校長說了一個事實,要打做名校其實很簡單,只要將課程(尤其是英文)教深一級,給學生大量的功課,家長便會覺得這是好學校,湧到去讓子女入讀。我見到的是,就算是要交學費去讀的直資學校,就是因為知道是要教深一級半級的課程,也在所不計。我曾想過,因為在每一級都是教深半級到一級,難怪幼稚園和小學,可以選擇的話,也要去收大仔大女;他們比細仔細女平均大了半歲,心智剛好可以教深半級,有家長特地讓子女遲一年入學,跟著子女去讀深一年的課程,其實和子女用正常年齡入學,讀正常深度課程,實際上是一樣的。
  7. 節目最後,有位母親說,她會在子女有問題時提點他,要給他最好的預備,為的是要他將來在人生遇上難關時可以渡過。但是要渡過人生之中的難關,不是現在在學校所學的任何學問(如果是,那早一年學和遲一年學有什麼分別呢?),而是個人的素質,包括情緒智商,毅力,恒心,努力,決心等等,這些都不是只能在直資私校裡可以學到的。另一個男拔畢業生家長對兒子說,可以在運動中學到永不言敗,我想他兒子也不必一定要在男拔學到吧。
  8. 回看家境不好的那女孩,學習環境很差。(父母沒有經濟能力而去生孩子,暫不要去討論這年老父母是否合理,怎說也好,也不是那女孩的問題,她理應可以享受到和其他孩子差不多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她求學的心,絕對不比家境好的學生差,而且她更有原動力去讀好書,改善自己和父母的環境。相比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他們可以為子女每一科找來一個補習老師,這女孩便得付出更大努力,也希望他所住的校區,有好官津學校可以協助她學習成長。
看完這一集之後,我想也許不要再問家長怎樣去為子女安排教育,其實簡簡單單,老老實實的說,同是讀書,不是讀一間出名的學校,比讀一間普通學校好嗎?要交學費?既然名校是比普通學校好,普通學校是免費,那麼讀名校交學費也是應該的。同是同一年級,自己的子女能懂得比其他同級的多和深,不是更好嗎?也許這些已是最好的答案了。梁校長用「好陰公」來形容那些傳統名校轉為直資,他們或有他們的考慮,但是從整個社會公義角度來看,我也有這種感覺,覺得他們很不公平,難聽一點說,他們很自私。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有點反思︰窮孩子不能入直資「名校」焉知非福。為甚麼總要認為「名校」的教育質素較佳,教師還不是大部份大學畢業,一部份有碩士學位,但有碩士學位又未必教得更好。名校生不是一窩蜂地去補習?友人有兩個女在DGS AND DGJS讀中四及小五,要補六、七科,我問︰” Is it a must?” 她說︰”It is not a must, it is a norm!”
有錢人子弟的學習環境比窮人好,這不是現今,在這教育制度下才會出現。他們學不好,可以請補習,他們考不到本地大學,還不是可以出國讀大學嗎?
香港教育制度差,是教育局、學校和家長「協作」做成,你可怪誰。
梁紀昌校長說得對,家長有虐待狂。如果有津貼學校主張愉快學習,少功課,少測驗,可能早便「摺了」,但如果是收五千幾一個月的私校,又會有很多人掙!

名校轉直資?由他吧!我祈求有多幾位像梁校長這些有心有力的教育工作者,更窮的孩子也會有美好的前途。不要再說甚麼跨代貧窮了,這只會成為意志較薄弱的窮家子弟不思發奮的藉口。
我仍然相信,只要智力不太低,肯努力,將來進大學,往上流動,應不成問題。
Andrew

Herbert SHIU said...

Andrew,多謝你的意見,我也同意你的意見。其實當學生課後可以每科都找來一個補習老師,如果我係這些名校裡面既老師其實都好無癮,因為如果有人同我講話學生成績咁好,我一定係教得好好,我會想,其實都不關我的功勞,因為大部份學生都是在外面補習的。另外,靜下來想想,在資本制度下的香港,有錢人的確比窮人多選擇,這是不爭的事實。

看到教育制度改變,對審批前,那時的家長沒有反映意見,還未是家長的不太重視,也許會有一小撮議員提出反對,沒有很大的反對聲音,最後還是落實了。對於部份有能力的家長,他們也樂得那些名校變了直資,可以跨區來考,又可以自己找方法幫自己的子女去增加入學本錢,他們又怎會不支持呢。至於最草根的家庭,他們最基本的問題也未解決,又怎來去為這些教育問題勞心。

到最後,我想有一天,也許每一個參興的人都是受害者,如果有能力的家長真正的去想清楚,為什麼當我要交幾千元學費,還要在外每一科另找一個老師,那我子女為什麼還要去讀這間名校?就是要得到子女是名校畢業生這個虛榮?到每一科都要補習,我想,在讀大學時,這班一路以來都要靠補習的學生,有部份學生的成績會在大學階段沉下來,因為,沒有人可以再幫他們補習了。我相信,到他們畢業,他們的父母,還是可以以他們的人脈和經濟能力,去為他們的子女去找出路,結果是,這批學生,也許永遠都是在父母的幫助下渡過了。

當這些名校,原想可以自己選資質好的學生,結果是他們只是收到一批家境好的學生,面對這些財大氣粗的家長,學校和老師也不會好受,當中也許會有些二世祖的壞份子,在學校攪事,當有一兩件在名校發生的事件走出來,家長便會意會到這些名校已是虛有其表了,校風不再,到時便會拾棄他們。

我覺得整件事反映了一個事實,那些由津貼學校變成直資的學校,他們的辦學團體決定轉,是一個自私的決定,教改說會有部份收到的學費可以用來資助沒有能力的人,不知是改革者有心還是無能,結果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話。

梁校長說得對,只要努力,貧窮是暫時的。我也同意,那些有錢家長給子女補習,其實只是拔苖助長,沒錢補習的,也許在自己努力之下,才成為最後學有所成的那批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