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學習在很多家長的心目中,便是子女的功課不多,讀書沒有多大壓力,父母還有很多親子時間;但很多家長覺得,這樣當然好,可惜當想到課程不夠深,找不到好學校,就算入到好學校也跟不上時,大部分的家長都會放棄子女的愉快學習,改而以強迫的模式下迫令自己子女學習,但同時也不自覺中放棄了親子關係。似乎愉快學習和學有所成是對立的,我想是不是一定的呢?
我聽過有家長是這樣教子女的,便是如果子女不聽話,便罰子女看電視,所以這家的孩子最怕是看電視,因為一聽到看電視,便聯想到是個懲罰,而這家的孩子最愛做的事,便是看書了。另一件我聽過的事,是議員余若薇在訪問中說過,她小時候沒有什麼事做,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來看書,現在回看,也沒有覺得多大問題。這兩件事令我想到,愉快與否,其實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因應當事人的認知而得出,並不在乎於身處環境和所做的事而得出的必然感受。 很多大人見到別人的子女入學,首先便問讀書是否辛苦,每天有多少功課,跟著如果聽到功課很多,便會說孩子辛苦了。但是有否想過,如果孩子是喜歡做功課,每天越多功課,孩子便越喜歡,越覺得有挑戰性,亦更有成功感。所以我從來不會因為小朋友的功課多少,而說孩子辛苦了,反而我會說,有這麼多功課,一定很好玩。如果有讀者覺得我這樣說是口是心非,我便會說,既然這孩子已在那學校就讀,功課多少已成定局,為什麼不讓這孩子做功課做得開心一點,反而要去肯定孩子去想做功課是苦事,是辛苦的呢?是想令孩子對父母和學校反感嗎?
現今的孩子覺得讀書不愉快的原因是,家長跟他們說如果不努力讀書,將來便會做乞兒,所以讀書只為將來不用做乞兒吧,另外,家長給孩子的壓力,功課成績的要求,令孩子用了很多時間在學業上,例如功課做得不好,得重做又重做,所以學習便不再是樂趣,親子之間也沒有了快樂的時光,如此便渡過了寶貴的童年。
家長有否想過,如果子女由小開始便以學習為樂,以看得書多為傲,以自己努力的學業成績為榮,家長大概不用費那麼多氣力去令自己子女看書了,子女既然是愛做功課,他們必定盡快和盡力做好功課,那家長不是還可以有親子時間,也不用傷了親子感情了。孩子對身邊事物的看法,都是從大人那裡學過來的,所以如果大人從子女年紀小的時候,便教他們看書是好,亦以身作則去看書,孩子定會學到看書是好的;到子女入學後,家長先不要要求子女一開始時便做到十全十美,讓子女自己做,開始時必定做得不太好,跟著鼓勵孩子用功一點,孩子定會得到較好成績,家長在旁鼓勵和肯定,孩子定會學到努力之後得到成果的因果關係,他們既想繼續得到別人的鼓勵,定會繼續努力下去吧。
我想,香港的家長,大都很怕自己的子女落後於其他孩子,所以一開始便以一個很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子女去達成,例如做得不好,便要求孩子去改正,做到完全沒有錯才交功課,如果達不到,便用強迫模式去迫子女達成,而子女開始時也真的可以達成,但是當家長發現,如果家長不以強迫模式,孩子便又不達標,結果是家長要長時間去以一個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子女,子女便長時間以達到父母標準為苦差,孩子不知辛苦讀書為何,只想到可以逃避的話便逃避,所以如果不是別人的要求,他們也不會想到要做得很好。其實,學習要有成功感,是看到自己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好成績,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賞識,而不是自己因為別人的要求下而達成某標準,得到高分而開心,因為孩子心裡很明白,原來得到高分,是因為有大人在旁監督,如果只是自己來做,肯定得不到高分。
亦有家長會覺得,如果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功課上得到好成績,學校的老師便一定喜歡自己的子女,但是其實老師可以很容易知道學生的表現是家長迫出來,還是靠自己的努力,例如簡單的在堂上突然考一考孩子,如果孩子不加思素,答錯問題,但是相類似的題目,在家卻可以完成,老師很清楚學生只是在家長或補習老師的幫助下做得好功課。另外,如果學生能做到功課的方法,例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老師教的不同,老師很清楚知道,學生背後定有高人指點,學生的表現也不是老師自己努力教學所得來,所以老師也不會真正的喜歡這個學生(如果真的要說老師會對某些學生較喜愛),老師最喜歡的學生,是那些在自己教導下,見到學生可以學懂自己所教的東西,而且有明顯的進步的,老師便最有成功感,也最喜歡教這些學生。
可能,家長(甚至是學校的老師)太想學生可以在短期內便達到高標準,所以也沒有機會給孩子去明白自己努力是會有成果的,便強加力度去幫子女,我相信是有部份孩子是接受這做法的,也真的可以持續下去,但是我想更多是對學習反感,到畢業後,也不想再拿起書來看。家長,可以的話,給孩子一點時間去適應,讓他們見到自己的成果,自己去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當孩子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業著緊,他們定會自己去做,而不須父母施壓了;喜愛學習,他們就算真的面對很多功課,也不會覺得是苦事,反覺得是對自己的挑戰,如此,這孩子不論在任何學校就讀,是主流或國際學校模式的,都可以讀得開心,也不會有什麼失去了愉快的童年了。家長如果認同,可以從孩子年紀還小時,便灌輸看書是好玩的,是很有樂趣的,是可以學到新知識和別人分享,而努力去學習,自己便可以得到成果,家長在任何時間都不加強迫,孩子便會讀得開心,而且最終會學有所成。
可能,家長(甚至是學校的老師)太想學生可以在短期內便達到高標準,所以也沒有機會給孩子去明白自己努力是會有成果的,便強加力度去幫子女,我相信是有部份孩子是接受這做法的,也真的可以持續下去,但是我想更多是對學習反感,到畢業後,也不想再拿起書來看。家長,可以的話,給孩子一點時間去適應,讓他們見到自己的成果,自己去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當孩子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業著緊,他們定會自己去做,而不須父母施壓了;喜愛學習,他們就算真的面對很多功課,也不會覺得是苦事,反覺得是對自己的挑戰,如此,這孩子不論在任何學校就讀,是主流或國際學校模式的,都可以讀得開心,也不會有什麼失去了愉快的童年了。家長如果認同,可以從孩子年紀還小時,便灌輸看書是好玩的,是很有樂趣的,是可以學到新知識和別人分享,而努力去學習,自己便可以得到成果,家長在任何時間都不加強迫,孩子便會讀得開心,而且最終會學有所成。
2 comments:
你提及開心與否是主觀的心態,我也認同這點。小女不太喜歡數學,所以她最初有數學功課,表示不喜歡時,我便說我最喜歡便是數學,你不想做嗎?太好了,我來做吧!跟著便伸手拿起她的數學部。但她卻即時搶回,要自己做。後來很多時當我回家時,她都會說有數學功課,但當我表現得很高興和想替她做的時間,她便一邊「奸笑」,一邊說她已做完了。她還是不太喜歡數學,但她卻將數學功課放在第一位。
這一招並不是萬試萬靈的。她不喜歡練小提琴,我借來一部小提琴,很興奮地跟她一起練 (我真的想學小提琴,並不是扮興奮。)但她仍不想練!
另一件學來的「快樂」,我則不以為然。我曾在一團體中認識一位名校教師和他的一群舊學生,他們當時已學有所成,有不錯的工作。他們都頗有正義感,對別人的犯錯,會有嚴厲的批評,但自己做錯,即使無傷大雅,也樂意接受別人苛刻的指責,認為錯了必須罵,不知有「好言相勸」這一套!學得這種被辱罵還覺應份的態度,我倒覺得這是一種奴性!
Andrew
謝謝分享。我見過太多家長要坐在子女旁邊做功課,子女做得不專心,做得不好,便得厲聲責罵子女,有時,更不是對錯問題,只是寫字美觀問題,我就會覺得,只要做對了,已可以收貸,至於字體美醜,見仁見智,只須要間中說,如果可以寫得靚,便可以貼堂了,我想,孩子便會不自覺地去學如何寫得靚。我想,最重要讓子女對自己的工作和結果負責,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越做越好,否則,只是為了向別人交待,只要收貸,他們自己亦不會再要求了。
對於孩子,有時真的要試試捉心理,至少試下,不要每每都用強硬的手法去迫,迫得多,傷感情。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