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Thursday, February 11, 2010
從考慮蔡繼有學校到大學之路
對於有錢人家,從小便讀國際學校,長大後出國,回來子承父業,實在簡單到不得了。而對於草根階層,他們沒有能力讓子女讀要收學費的學校,可以減少支出更好,所以他們都會享用免費教育,以及讓子女到最近家的那一間學校就讀,亦沒有什麼特別。反而是中產家庭便多考慮了,家庭當中的父母大都是成長於普通家庭,身為打工仔或經營中小企,覺得學歷是相當重要,所以他們都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長大後,不需父蔭而獨立,可以憑一己專業立足於社會日,所以中產的父母都很重視自已子女的教育,而讀什麼學校則是首個決定性的問題。
在子女整個學習過程中,幼兒教育雖說不是必需的,但是每位父母都明白,除非是只想入讀官津學校,否則沒有讀過幼稚園,沒有參加過一點課外活動,基本上接近不可能在小學面試中得到接納,所以家長都無可避免要為子女在幼兒教育上付出。而到了中小學階段這十二年當中,也是整個教育為時最長的階段,家長可以為子女選官津或直資/私學來讀,所以這十二年的學費可以由免費到數十萬(或在國際學校過百萬)之多;至於大學四年(到我女兒就讀大學時,應該不會由四年制大學轉回為三年際大學吧),現在在香港的大學學費是五萬左右,即完成整個大學課程(除了某些學科需時較長),大約學費便是二十萬左右,而很多中產家長都希望子女能在大學時到海外留學,聽說單單是這三四年留學,在學費和生活費上,便已花費過百萬之多。由此看來,如果由幼稚園開始,單一子女的教育,由父母全資支持,而且全是國際或私校,以及到海外讀大學,總數便已近二百萬了;對於富有人家,這二百萬為數不多,但是對中產如我家一般,便是一個大難題;付出是可以付出,但是怎樣付出對子女的教育是最好的呢?這是我最近經常想的問題。
跟很多中產的家長談,大都認為子女最好中小學能在一家好官津學校裡就讀,如果能力所及,大學時便讓子女到海外升學。之前,我心裡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最近,我看了數篇文章和新聞報導,又給了我一些新的啟發。首先一則新聞是高錕回到中文大學,在一個典禮裡,台上便已有三位諾貝爾得獎者,在外國,除非是非常出名的大學,實在沒有可能有這麼多世界聞名的教授在同一間大學內,另外,最近看過亞洲的大學排名,香港的港大和中大分別為首兩位,而科大則在第四位,全世界來說,香港這三所大學,也位處首五十位之內,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香港的大學,所能提供的待遇,在世界來說是很好很好的,所以,大學可以選擇出色的教授,而很多出名的老師或學者,尤其是從內地到歐美留學並任教的,都很願意來到香港這個以華人為主的地方任教。最後,最近在報紙上一個專欄內看到,作者所認識的年青人在外國就讀大學,但是該青年說,很多出名的教授,也都應邀到中國的名大學去任教,在那裡,大學提供該教授所需的人力物力去做研究,所以那青年問,將來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為什麼父母反而要他去到美國去讀大學,這樣說,其實也有他的道理,而作者則說,大學可以留在香港讀,研究生或以上,則到外國讀較好。
總括來說,香港雖然地小,但是卻有很多出色的大學,而且可以預見,將來內地的大學,定會一步步追上來,所以香港家長,實在不應只想著要送子女到外國去。我自己在大學任教,見到現在的大學生當大學還是在中學一般來讀,要老師準備一切,問題在於他們在中小學時,都習慣了這個模式來學習,老師會提供學習範圍,之外全不理會,而學習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應付考試。因此,最重要的教育,便應是在中小學,讓子女懂得自發學習,喜愛學習,語文達到某個程度,如此,在那裡讀大學反而不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能用(相對)便宜的學費在香港讀亞洲首五位內的大學,實在不差,如果子女讀得很好,有世界出名的大學取錄,如能拿到獎學金,當然會去就讀,否則,作為父母,在其他地方省錢來給子女去讀世界出名的大學,也是值得的。
如此看來,中小學實在比大學還重要,所以我心想,如果蔡繼有學校能讓女兒發揮潛能,學好溝通能力,增強自信心,對世界充滿好奇,能終生學習,這十二年的學費實在是值得的,之後,如果IB成績好,本地大學自會取錄,如果外國名大學取錄,甚至有獎學金,也可以讓女兒去讀。亦即是說,選擇讓女兒讀蔡繼有學校,也是一個很好的決定。
Saturday, February 06, 2010
保護兒童會之我見
有幾位友人的子女,都是就讀於保護兒童會幼稚園,這慈善機構幼稚園,家長一般的感覺是這些學校都是由基層小朋友來讀的,對於中產家長來說,根本連想都沒有想過會給孩子去讀,但我的友人不是基層市民,也算是中產家庭。友人子女的情況,令我對這個機構所辦的幼稚園認識更多。
保護兒童會設有日間托嬰服務以及幼稚園。日間托嬰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那些雙親都需要工作,日間沒有人可以照顧的小朋友,由初生到兩歲,對很多人來說,這麼小便交給別人全日照顧,似乎不可思議,但是我曾和一位將嬰兒交給日托中心照顧的媽咪談,她說剛滿月便已將嬰兒給中心照顧,因為很小便由中心照顧,嬰兒很容易習慣,也不怕陌生人,饍食方面和活動方面,都有專人設計照顧。中心由早上九時前便可以將小女交給中心,到晚上六時便可以接回家,如果家長要加班,更可以加錢讓子女留到八時,對要工作的家長來說,他們提供了很貼心的服務。
該會的幼稚園服務,由兩歲班直到六歲,即由幼兒班到高班,畢業可銜接小學,跟托嬰院一樣,讓雙親皆要工作的家庭提供周到的服務,該會的幼稚園,差不多只是公眾假期才是學校假期,所以家長可以放心工作,不須要請太多事假來自己照顧子女,另外,該會的幼稚園同樣提供暫托服務,所以其他學校學生的家長也可以預約該會幼稚園來暫時照顧自己子女。我女兒也曾於該會幼稚園全日暫托,因我女本身讀的是全日班,所以很容易適應。
對於課程來說,其實他們並不如想像中只懂得托兒,他們也有很有創意的活動給學生,也會有類似活動教學的模式來教導學生,而且也有活動時間用該會的專車,接送學生到總會的圖書館看書,至於課程方面,就我所見,他們也有普通話老師,但是卻沒有外藉老師來教英文課程,但令我感意外的是他們的中文水準,簡單以所寫的中文字來比較,比我女兒的幼稚園還深。
學費方面,聽說用了學券之後,全日班學費只是千多元,就他們的服務來說,是物超所值的,相比九龍塘的幼稚園,半日學費便已三千多元,多出來的錢,便可以拿來為孩子針對幼稚園課程不足的地方(如沒有外藉老師教英文課等),報讀一些額外課程,而這多出來的二三千元其實已可以報讀很多校外課程了。友人想為女兒報讀的是深井那一間,全校四級學生名額總數為一百人,友人的女兒出生後不久,她便已拿著女兒的出世紙到幼稚園報名;我女兒也曾在那裡暫托,放學時我在幼稚園門口等,很多都是傭工,所以其實學生都是來自中產的。當然,該會在其他區的幼稚園,可能會因為地區不同而家庭的背景有所不同,而深井的附近的,都是一些大型私人屋村。
當我經歷了為女兒考小學的階段而感到學生本身才是面試最決定性的因素時,便會覺得,這些一般被中產忽略的幼稚園,其實也是很好選擇,家長亦不必為子女入不到九龍塘名幼稚園而灰心,還有很多選擇和做法。
Thursday, January 28, 2010
傑出學生
這種現象在大學也是普遍的,對學校而言,學校是想這些學生為學校爭多些獎項,得多些榮譽,名聲當然會升,對學生而言,在一間非名校就讀,他們也可能不會好好的讀書,所以如果可以在名校裡幫名校爭獎項,至少自已得到學校重視,還是名校畢業生,學費又不用比,其實亦無可厚非。對於直資私校的中小學,報讀的家長不是也為子女多爭張證書,拿多個獎項,好讓申請入讀某些學校時比沒有這些證書獎項的學生較有優勢,其實心態都是一樣,可能學校期望學生入讀後,都會繼續在那一個項目繼續得獎,為學校爭光,但是這些學生還是要跟其他學生讀同一個課程吧,另外,學校又不用拿出什麼資源來教導學生,學生只會在外面找適當的教練老師來教。
對於前者,即學生只會花時間在爭取獎項的活動上,和其他同學其實不是一同學習,我則會想到,他們必定要好好去考慮,他們的將來是否能依賴他們現在能得獎的項目,如果是可行的,例如將來可以作為職業樂手或運動員,這還好,否則,他們便是在浪費他們寶貴的學習時間和青春,到他們畢業,學校根本不能為他們做什麼。而對於後者,即學生要同時兼顧學業和課外活動上,問題便是在於學生能否兼顧,如果學生不繼續那個課外活動,學校是否對這個學生的態度還是一樣的,如果是一樣,我覺得便沒有問題,否則,如果當學生不繼續做那課外活動,學校便可能因學生的學業跟不上而要令學生離校,我便覺得學校便不應以這個原因取錄這個學生。
而對於普通的學生,看到學校邀請課外活動傑出的學生入讀,如果是小數,也許沒問題,但是如果是很大量的,普通學生便會覺得學校既不會再撥資源在該項目上,而且自己在該項目上也永遠不能超越應邀入讀的學生,入到校隊代表學校,其實對普通學生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現在當我見到有名校,出名生產高材生,而課外活動體育又好,我便會問,這些動靜皆宜的學生,其實是否同是一人,另外便是他們是否由學校所訓練出來,由家長投入資源訓練出來,還是由外面邀請入讀。姑勿論答案是如何,我也不再重視這些課外活動的賽果,反而我會看的是學校是否真的在這些課外活動投入資源,作為教育學生的一個方法,而不是單單為學校爭取光榮。
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學業為重和開心童年
跟很多家長談子女學業,有部份家長會以懶家長自居,說不能或不會每天陪著孩子讀書,覺得子女讀書是子女本身的事,不應由父母來陪,不會為他們跟功課,溫習等等,所以這類家長,大都會為子女選一些不太著重學業的學校。另外一方面,我又聽過有家長說,他們小時候放學回到家,不準看電視,打開書包便是讀書做功課,他們現在是家長,跟別人談,別人會說他們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他們說他們又不覺得。當然,也有聽過有學生每天長時間溫習,加上很多課外活動,一回到家,便已累得不得了,坐在梳化上動也不動。
我在想,有人會覺得每天要讀書做功課,學生便沒有了開心的童年,這個因果關係,是不是就是這樣非黑即白;跟著我想到,其實孩子是否覺得開心,是決定於他們用什麼來決定每一天是否開心,有孩子可能覺得每一天可以閱讀便是開心,也可能覺得要每天到公園和其他孩子一同玩才開心,又可能覺得每一天都要看電視、玩電腦打遊戲機才覺得開心。但是這個準則,是怎樣形成的呢?我便想到,這便是由家長所感染或培養出來的。
我曾聽過有家長對孩子說:「如果你唔乖,我便罰你看電視。」當孩子還是小的時候,他一定信這是一種懲罰,他一定不會嚷著要看電視;當然,這不是一個普遍的想法,當孩子大一點時,和其朋友談起,也許孩子到時會有其領會。但這件事令我想到,孩子的想法,是大人傳給他們的,我不是說要洗腦或傳一些很異於常人的想法給小朋友,但是如果父母跟孩子說,小朋友的責任,便是學習,而學習包括做好每天的功課,閱讀等等,孩子便會覺得每天這樣做,是天經地義的,當然,父母還得為孩子定立平衡的時間表,令孩子在學習之外,還有多方面的活動,有和同輩玩的時候,有做運動的時候。
我相信,有部份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苦事的原因,就是如果父母是用高壓的方法來迫孩子學習,令孩子反感,而孩子反感,便令到孩子不想去做,學習時便沒有心機,用的時間多了,父母緊張學習,孩子完成不了功課,便用了孩子原本可以用在其他活動的時間來讓孩子學習,孩子因此又更加不想學習,學習時又更加沒心機,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便是,孩子既學習得不開心,效果又不好,父母又緊張,親子關係又差,到有一天孩子成長到某一階段,便會放棄、逃避,說什麼終生學習,也是徒然。
所以,我現在很明白,為什麼有建議說,孩子小時候,父母便開始跟他們講故事,稍大一點,讓他們自己去翻圖書,令他們喜歡閱讀,只要是孩子他們喜歡的,他們便會自發去做。我也明白為什麼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讀公文式,讓孩子學到公文式的內容是一件事,如果孩子每天有很多課餘時間,如讀半日班的幼稚園,可以讓孩子每天在某一特定時間,在沒有人陪的情況下,自行去做公文式,讓他們習慣自行學習,慢慢變成一個習慣,對於雙職父母來說,孩子是由傭工照顧,很多傭工為了方便自己做事,便會讓孩子看電視,電視一開著,孩子便會定定坐下來,如果家裡情況是這樣,做做公文式至少比較建設性一點。當然,我覺得公文式的學習方法很機械化,沒有很多的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家長就著這點,也可以讓孩子參加另一些活動來補充吧。
所以我的意見是,當孩子開始讀幼稚園,功課量慢慢增加,父母便應在這個時候開始,定立平衡的作息時間表,有閱讀時間,有父母親子時間,有運動時間等等,孩子稍大,更可以和孩子一同定立;父母和孩子跟著這個時間表去做,孩子到時到候,他們便知道要做什麼,不是父母迫的,而是時間表告訴他們的,所以又不會傷了親子感情,因為完成時間可以預見,所以孩子又不會覺得做某一件事,尤其是學習,是沒了沒完的事,他們便不會有很大的反感,既然每個時段有限時,孩子也會學到要珍惜時間,不會發白日夢吧,只要孩子在每個時段都是專心和開心去做,他們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去現成學習,再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既然學生可以有平衡的學習、閱讀以及玩耍時間,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便不會有失去快樂童年的感覺。
另外,以學術為重的名校,他們之所以可以是名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所取錄的學生,其背景都是差不多,他們的父母都會是緊張學業,做法也差不多;所以如果孩子在其他輕鬆學習為主的學校裡就讀,而其父母為孩子安排了很多額外和學習有關的活動,孩子回到學校,便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和其他同學不同,他們便會開始想為什麼自己父母是這樣安排,他們未必想到自己父母是為自己好,但一定覺得其他同學每一天回到家,可以花時間在玩耍或其他事是一件樂事,跟著,也許便會開始對父母安排的活動產生懷疑,甚至反感,因為當他們在家裡學習時,他們會想,他們的同學現在一定是在玩,或在看電視了,為什麼我還在做有關學習這件悶事。在這些名校裡,不是因為老師教得比其他學校好,就算教得好,是因為班裡的學生程度高,坐得定,老師不用花很多時間來管理跌序,教學便更加好效率了,和其他學校最大的分別,便是同學之間的互動,既然大家回到家都是做差不多的事,互相影響下,他們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所以,父母要令孩子喜愛閱讀,學習,他們便不會反感,不會失去了愉快童年,如此,父母也可以放心讓孩子入讀學術為重的學校;反之,如果父母不能令孩子覺得學習可以是件樂事,甚至要迫孩子去學習,孩子覺得每天做功課都是苦事,時間又長,父母又要陪著來做,家裡每一天也許都是痛苦的時刻,可能真的要讓孩子入讀活動為主的學校了。
Sunday, January 03, 2010
跟中學校長談升中學
根據這個派位方法,所以我在家長會後留下來,問校長意見,問那麼在小學說甚麼開心學習,其實是不是也是空談,校長的反應是這個派位方法沿用已久,由最初廿五個組別,到五個,再到現在三個組別。我說那麼小學在評估時要去谷學生,其實也是無可厚非?校長則說,小學是否谷學生入Band One他不予置評,但他認為其實學生要入Band One並不難,最重要的是要多看書,跟著英文自然會好,思考也好。如果只是看書,口語的英文便練不到,所以我問校長那孩子不能說到像外國人一樣也行吧,校長則說這不是一個問題的。
在副校長的簡介裡,他提到學校是如何面試的,他說面試時會問學生生活上的問題,他舉例說如答考生學校可以怎樣做來達至環保,答案沒有對錯,而學校是看考生如何去想,至於英文方面,考生要簡單的英文對答,跟著要讀一篇英文,老師之後會再問考生有關該段英文的內容。從此看來,學校想要的是真正閱讀的,懂得思考的考生。
聽完校長所說,對整個小學對學生的教育也有了新的啟發,小學是要去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分析能力,另外,要考入要求高的中學,還要在面試當中主動作答,所以自信和面試技巧也是重要的。學術成績好當然重要,但學術以外的表現和個人素質的同樣重要;所以小學和小學學生家長,除了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要培養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否則,就算學生在小學時學業上如何出色,到升中時也許一籌莫展,得不到中學取綠,就算取錄了,在中學的表現也可能不是太出色。
聽完家長會,我會覺得,家長在小學這六年裡,也真的要去想一想怎樣去教導孩子,好好的運用這六年,打好基礎,除了孩子本身的成長,也為升中作好準備。
Thursday, December 31, 2009
跟小學老師談官津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報讀私校結果
現在會做的,便是讓女兒繼續參加統一派位,和考慮如何取捨取綠了女兒的私校。
Monday, December 07, 2009
內地來港學生
在大學裡,曾接觸過一些內地來香港的大學生及研究生,當中有一對情侶在香港註冊結婚,之後和新娘子談過,如果他們在香港生子育女,可以接受香港的(我自以為是)優質的教育,怎知她告訴我,他們如果有子女,他們可能會選擇讓子女回內地接受教育,原因是內地的課程比香港的還要深。那時我才醒覺,我們香港人以為很好的免費教育,其實從外人看來並不是什麼特別好。
現在在本地的大學裡,真的是多了很多非本地的學生,尤以內地為多。我曾問過一個內地學生為什麼他選在香港讀大學,他說因為想離開家獨立,而我問他要用多少錢時,他說學費的確是比本地學生多(自費學生的學費也許比本地學生的多一倍吧),加上租宿舍和食用,大概要用十萬一年吧,要讀三至四年,即是他們要用三四十萬來讀一個學位,比本地學生的是要多,但是相比遠赴歐美讀大學,則便宜得多了。另外,原來這些來港讀大學的大學生,如果他們可以畢業後在香港找到工作,他們是可以留下來的,如此居留七年之後,他們便可以拿香港身份証了,這幾年所賺到的錢,也許己扺得過之前讀大學所付出的錢了。還有,如果他們成績好,他們是可以報讀研究院,還很大機會有助學金,除去了學費和食用,他們其實每個月都可以有錢儲起來,讀完碩士甚或博士之後,他們便已可以儲起一筆錢了,跟著再選擇留在香港找工作,又或報讀海外大學再留學去。
內地學生來港讀書,已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在大、中、小學以及幼稚園,香港的家長要有心理準備,他們的子女必定會多多少少和這類學生一同學習。其實當中有暴發戶的學生,也有內地中產的學生,也有學業很好得獎學金的學生,所以香港家長也不必當為什麼洪水猛獸,只要事先結子女心理準備,這些內地學生也不一定是難相處的,反而可能可以從他們身上對祖國有更多的認識,和有更多的機會練習普通話吧。
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自行收生放榜了
官津學校又不一定是次一等,其實很多家長都會想到,如果可以入讀好的官津學校,所省下來的錢,真的可以好好的運用,例如每年可以去參加遊學團,平日可以用來參加興趣班,甚至補習,家長也是非不得已才白白的拿錢出來交學費的。近來有家長跟我說,他們參觀過很多官津小學,其實設備都相當之好,不會比直資私校差;但是正如我之前提過,很多中產的家長,都是怕了自己的子女在官津學校內和草根或新移民子女一同就讀而已,學到不好的觀念和習慣,這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亦不能簡簡單單的下定論,我只能說,家長要自己去憑自己在社會上的閱歷,去決定這是否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到底,好的官津學校,真的有很多申請者,問題只是該學校是否取錄自己的孩子。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和伯伯談,問他孫仔有沒有報私校直資;他簡單的說,一間也沒有,只是去了交自行收生表。他認同幼稚園校長的意見,在香港作納稅人,應享受政府提供的優質免費教育,為何要另外付出去讀中小學。跟著他跟我分享他的看法,他說他十八歲便放洋留學(以伯伯現今之年紀,那已是數十年前的事,如當時能留學,其實絕不簡單),覺得其實小學並不重要,相對中學比較重要,學校所謂好壞對孩子影響不大,到最後家庭更為重要,他說中、英、數、理、化各科,他都可以應付得來(意即可以幫孫仔溫習),最重要是好像他當年一樣,大學便到外國留學,讓他學習獨立,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其實做什麼決定也好,最緊要清楚自己既立場和看法,不要人云亦云。對於這位伯伯,我就真的很配服,配服他很有自己的主見,他為自己的子女照顧孩子,既不寵,又有辦法,又有遠見,又懂得教小朋友,又肯去做,真的感到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做父母真的可以很放心去工作,任何時候,都知道有人會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真的很羡慕。
Wednesday, October 07, 2009
美孚地利亞學校
翻查資料,原來美孚內有一間地利亞的小學(連幼稚園)和兩間中學。小學是私校,兩間中學則是直資。相信香港的家長對這些地利亞的中小學亳不在意,因為一看到這麼多南亞學生,早已敬而遠之,更遑論要讓子女入讀。但是認真的去小學資料,學費是二萬三千左右一年,但他們推行是三文四語(包括法文),同學之間講英文,又有那麼大比例的南亞學生,學校內應好像是一個聯合國,香港人也不未必是大多數人;跟著我在想,如果土生香港人入讀這小學,理應可以有一個環境去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不同文化種族的人,而且也必定迫使學生多用英文。
跟著再看美孚內的兩間直資中學,雖為直資,但是中一到中三是免費的,中四到中七才每年學費三千元,直資能收這麼平的學費,我也是少見。話雖學費平,但是百老滙的那一間卻有六位外藉老師,比例比女拔萃還要高,相信很多地利亞小學的畢業生也會升到這兩間中學去,所以中學也是一個聯合國的環境。
心裡想到,很難得香港有地利亞這個教育機構,他們提供的教育,雖沒有人去看過,但是他們卻用一個很便宜的價錢,讓很多香港的小數南亞學生走在一起學習,更重要的是學校定會因應學生的文化來設計課程和活動。我不知實際的教學模式是怎樣,但我相信,這班現在還是小數的學生,他們能來到香港這個地方,有這樣好的機會去學習,他們當中必有學生會珍惜這個學習機會,將來香港定必有些這些小數民族的學生,能有很大的成就。
希望香港人不要小看他們,不要以為他們永遠是香港的基層,他們的處境必定成為他們的動力,將來定有大作為。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選小學的再思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名校隨想
說真的,在香港,誰不想孩子開開心心的學習,健健康康的成長,輕輕鬆鬆讀完書之後,進入社會,找份好工作,不是已經很好嗎?為什麼家長很想孩子進入名校去呢?我想了很久,說到底,家長心裡面都有一些假設,孩子入到名校便會讀到書,名校裡的學生是比低調的學校好的,入到名小學便可以升名中學,跟著便可以入到心儀的大學去。如果跟這類家長去談,問他們,為什麼你那麼緊張孩子要入名校?我想有部份家長會說,名校之所以名校,必定有其道理,孩子在那裡讀書必定比在非名校好。再追問下去,這些家長也未必說得出一套自圓其說的說法。我真的很想建議這些家長,在為子女千方百計進入名校之前,想一想,他們的背後理念是什麼,可以的話,寫下來,將來回頭看時,看看是否很滿意自己最初的決定。
對於家長對名校的期望,我想,大概是以下這幾點:
- 名校對學生的教育比非名校好
- 名校學生的成績是比非名校學生的好
- 名校畢業生的成就比非名校畢業生的成就大
教育可以簡單分成學術和個人修養兩方面。對於學術,名校和非名校有什麼分別,可以令學生學得更好?是老師比較好(軟件)?是設備比別人強(強件)?我很少聽到有家長會說,某某名校裡的某某老師教什麼科目比其他學校好。名校的老師,便是比其他非名校同科的老師好?何以見得?我反而可以想,傳統名校的老師,大都任教多年,我就不會期望這些老臣子會很落力去教書,他們會跟年青的一班老師去用那麼多時間去備課嗎?機會很微吧。反而一些新學校,入職的老師大都年青,他們很有熱誠和危機感的去做很多事情,例如去備課,和學生溝通等等。至於硬件方面,名校的確資源較多,但是,我時常會想,愛恩斯坦只是用黑板來教書,沒有PowerPoint,器材只是把學習過程弄得有趣一點,但卻不會是教得好的絕對因素。
我已經聽過很多那些孩子在名校就讀的家長說,他們孩子的學校其實是不教書的,例如聽說女扙萃的精英班,全班都是尖子,還要教嗎?學生或學生的家長已經自行處理好,不用教了,我便會想,那麼那些孩子為什麼還要留在這間學校,是學校對學生的貢獻多,還是學生對學校的貢獻多呢?又聽說協恩學生的家長說,有些老師不教書,叫學生自己回家自學。家長聽到學校要求學生要自學什麼,可以有什麼反應,只得乖乖的自行找補習老師教孩子嗎?為了想成為名校的畢業生,家長還可以做什麼?反正每個家長都是這樣,是不是在名校讀都是這樣,唯有自己幫孩子讀書,又或找補習老師教。名校,說穿了,便是要求學生要學懂什麼,天資好的學生,可能真的自己學會了,平庸一點的,便自己去用自己的資源去學,滿足名校的要求,好好的升班去。平庸而沒有資源的,那就不用對名校有很大的期望,會幫到自己什麼,又或只好將勤補拙吧。如果是跟不上,孩子讀得很辛苦,也許家長會自行退學去了,又或是學校勸學生而去,所以能在名校畢業的,成績也比較好。這很大機會是真的,但是背後付出的代價,其他人又是否看到,是否能付出呢?
名校裡學科的深度,可以是比非名校同學科的深半級,或更甚是一級。剛聽說馬頭涌官立小學,小一開學時,學校便對家長說,他們一開始便會教小二的課程,學校給家長一大堆小一的教材,期望家長自己教會自己的孩子。如此下去,別人看到的是,這學校的每一級的學生,的確是比其他學校同級學生學得深了,這學校還不是一間名校嗎?但這是學校的功勞嗎?是學校教得好嗎?當家長以為這便是名校,讓自己的孩子在這間學校去讀,到頭來發現原來並不是學校教得好,只是家長自己教得好,家長自己付出多吧。家長會因此投訴學校嗎?我想不會了,也許他們以為,名校便是這樣吧。老實說,同一位老師,在小一教小二的課程,跟在小一教小一的課程,其實工作量差不多,教法也差不多,可以說,任何一間學校都可以做到,只是能不能去做吧(不是名校而教得深,學生跟不到而離校,是趕學生等殺校吧)。但是對孩子和家長來說,他們便要自行去學習。要極端一點,如果有某個學生追不上而要留班,又或是家長刻意讓孩子遲一年才入學,別人是六歲於小一讀小二的課程,而他卻是七歲於小一讀小二的課程,其實沒有甚麼著數,到最後,只是得了名校畢業生這個名聲吧。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名足球隊之所以是名足球隊,不是教練有什麼特別的訓練方法,而是球隊可以用天價去買已經出名的球星;同樣,名校有很多學生來報讀,有很多學生可以選,如果我是名校,我便會選天資很好,又或是家裡資源多(最明顯是金錢,又或是反映在家長的職業上,又或父母是專業人仕,他們知道知識重要,他們會緊張孩子的成績,自己會教或會找補習老師來教)。收得好材料,名校要出產成績好的學生,當然不難,能出成績好學生的學校,還不是名校?之後的家長不就是更想孩子進入這學校去讀嗎?良性循環之下,名校便更加是名校。(反過來亦是,出名差的學校收的只能是差的學生,畢業的成績當然怎也不同和名校教好學生相比,惡性循環之下,出名差的學校,還不是更加差嗎?這些顯淺的道理,相信各學校校長最清楚不過。)
可能有人會說,不是所有名校都是選學生的,例如瑪利諾,協恩,喇沙,油麻地天主教等等,他們不也只是官津學校,不能選學生?他們不也是名校吧。對,但是很簡單,他們不能決定入學的學生條件,但是他們可以決定學生的升班和畢業條件,不達標的,留班再讀,跟不上的,讀得辛苦的,他們自己會離校去吧,學校有學額又選一個資質好的學生來讀,他們是名校,他們有條件這樣做,到畢業時,畢業生還不是個個精英吧,在名校黯然離去的學生,相信也不會對其他人提起他曾讀名校吧。
我心目中教得好的學校,不是把八十分的學生教成九十分的學校,而是把四十分的學生教成七十或八十分的學校,又或是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的。我想,正生書院便是。試問有沒有名校會接受挑戰,取錄成績差的同學,看看他們能否教到他們在全港名列前矛?很明顯,誰都不會這樣做,既然如此,名校出名是因為各人只看到成果,並不是看到過程。
總結這一點,名校對學生的教育,在學術方面不一定比普通學校好,只是他們要求比其他高,但是入讀的都是質素好,當然更容易教,學生背景令他們有更多資源來追;非學術方面,學習氣氛可能比較好,同學間的互相激勵讀書機會也大一點便是。德育的教育是否理想,只能從學校是否有宗教背景,校風如何來估計,但既為名校,如果行為不檢的學生,稍有越軌,可能已被辭退。
Monday, June 15, 2009
跟過來人談兒女求學之道
這位父親的兒子早年入讀油麻地天主教小學,也算是出名,很多家長想子女入讀的學校,因該校沒有中學,中學時轉入鄧鏡波中學,會考成績不足以入讀大學,這父親便出錢讓他去了加拿大多倫多讀大學,四年來用了這父親一百五十萬。畢業後回港在銀行工作,還在讀會計。這父親覺得他兒子在加拿大的四年很值得,在加拿大,學好英文,學會獨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也許這些是留在香港不能學到的。
我在想,這父親和現在眾多家長一樣,一心想孩子入讀名校,兒子是真的入讀了,最後的結果,還是要看他本人是否能讀得上,對放這個年青人,小學和中學對他的影響不大,反而四年的留學經歷,卻是一生受用。
我會想,學生只要是有心讀書,在大部份的學校都可以讀到書,至於最終成果,有很多因素。家長能做到的,便是讓孩子喜歡看書,讀書,對世界充滿好奇,保留他們的創造力,堅強他們的心智。到將來,他們定會立於不敗之地。
Sunday, May 24, 2009
跟補習老師說小學
他看到有部份名小學的課程,真的深到有點離譜,家長也不懂得教,來到補習社,補習老師也要去想如何教,家長更想補習老師教家長如何去教。另外,他看到學生有些幾章沒有教,問學生,學生說學校裡的老師沒有教,只叫學生回家自己上網學,又說讀得名校,老師也預算學生會有補習老師,叫學生問補習老師,到補習老師看到那些不合理的課程,也只跟家長說,這麼深的內容,考試也不會考的,算了吧。
他又說星期一至星期四來補習社的學生,大都由父母帶來,所以性格脾氣也比較好,而星期五六來的學生,則大都平日都是老人家或傭工照顧,脾氣差,性格壞。
至於公民式,他也有提及,他說其實公民式主力是數學,中英文是因利成便加上去的,而學生真的能學到數學,但是去到小三則停了,因為他們解不了文字題,所以小三之後已沒有作用。
問補習老師,則更清楚那些名校的課程比較合理,那些是不合理的,而一些不是頂尖的名校,課程也很合理。有機會,我也要再向他多多請教。
我跟這位補習老師談過後,和我一向的理解也差不多。名校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本事,它只是有能力去招聚一班底子比較好,家景能提供的資源比較多的那一群學生。學校要求學生達到什麼水準,對名校其實很簡單,它只要提出,家長見到自己子女跟不上,自必然真金白銀的讓子女去上補習班,最後大部份學生當然會達標,名校的老師根本不須用很大的氣力,便可以推行很深的課程,家長為了自己的子女留在名校,畢業說是什麼什麼名校出來的,也當然會盡力去做,就算明知名校虛有其表,沒有實際幫助,也只得忍氣吞聲。相對一些較普通的學校,他們就算學校的水準提高,也要用自己的資源來做,老師的壓力之大,工作量之多,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我一向的想法便是,名校不是教得好,只是材料好,可以要求高,想上位的學校反而會迫老師付出更多精力去教,改善學生成績。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名校學生的背景也會差不多,尤其是直資私校,因為要交學費,新移民和拿綜援的子女便一定不會去讀,所以我感覺上覺得香港的中產很怕自己的子女和新移民子女一同上學,直資私校也許在這方面符合他們的期望。
其實到最後,到考會考時,不是也是要靠學生自己,可能又是要靠補習天皇,如果只是說會考成績,中上的學校其實都差不多。而且到我女兒入大學時,入大學的要求必定比現在更低,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定入到大學,而且也許將來會去外國讀大學,是否香港名校其實外國的學校也不會理會。所以說到尾,我自己的看法是,校風,亦即是學校的氣氛和同學的背景,才是選校最重要的。
Friday, March 06, 2009
和其他家長談國際學校
Monday, February 09, 2009
女兒明年,還是留在又一村好
Saturday, February 07, 2009
主流學校還是國際學校?
Sunday, December 14, 2008
大學宿舍晚會的反思
整晚的進程都是以英文為主,其中一個環節是耶穌出生的故事,約瑟是由一位女學生反串,這位女學生用很流利的英文來演出;之後,在自助餐的時候,太太遇上這位女學生,問她從那裡來和為什麼她的英語話說得那麼好,這位女學生告訴太太,她是從內地雲南來的,而她能說流利英文是因為她在內地不斷的看英文節目學回來的。
內地學生的條件一定比香港的學生差,至少他們得到的物資也不比香港多,這包括外語的資源,但是他們仍能學好英語。反觀現在香港大部份家長,他們用很多很多的錢,讓子女讀不同的英文班,結果卻很參差。香港部份學生之所以英文不太好,是因為他們除了在課室外,很少機會或甚至避免用英文,所以如果家裡有個要用英文才能溝通的外傭,看電視不要花時間在追劇集,看英文台的紀綠片或電影,又培養子女看英文書,這樣已經好得多了。
這班由外地來港讀大學的大學生,將來也可以留在香港工作,他們的英文好,普通話又好,有內地人脈,對內地認識比香港人好得多,又來過香港或外國讀書,有世界視野,相比香港學生由小到大到是在香港讀,英文差,沒去過外國留學,又不肯捱,但就以自己是香港人為傲,以為自己比內地學生優勝。唉,將來必定後悔。
Thursday, December 04, 2008
可以在第一階段派位入讀第一志願,多好
有說是今明兩年都因為沙士而出生率低,所以入學的競爭細很多。我也希望女兒明年真的可以輕輕鬆鬆的便派到理想的小學。
有家長在子女出生便機關算盡,到頭來失望而返,有的孩子真的入了名校,捱不了卻又要轉出來。也許,父母真的要好好的問一問自己,他們期望子女將來會怎樣,而他們的子女又是不是附合他們的期望和要求,否則,真的不要勉為其難,父母辛苦,子女也辛苦,最後更傷了親子的感情,真的是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