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9, 2012

《親子天下2》 第二集

今集請來的嘉賓,在節目內介紹為面試天王的李莉芬女士,Fanny姨姨,而我翻看她的資料,我則會形容她為培養幼兒的專家或教育家,而她的其中一項專長便是教導家長和孩子應付學校的面試吧。她將她對培育零至三歲幼兒,好讓他們能應付幼稚園面試,從而爭取就讀名幼稚園的知識集結成書,名為「向名校出發」。


如果還未聽這一集的讀者,先到網站先聽一聽嘉賓怎麼說,之後我再補充一下。

嘉賓被稱為名校面試天后,但她的見識和經驗足可令她很超然的去看名校和應付面試。她的說話可以給還在追逐名校的大洪流中的家長很多客觀的意見。以下是一些重點:

名校有很多種﹣當大部份家長說名校時,也許會便會想到那些很有名,尤其那些歴史悠久的傳統名校。其實,Fanny所說的名校,便是那些適合自己子女的名校,可以是地區的名校。另外,我聽過Fanny說過,在香港的確有很多好學校(不單是傳統名校),家長可以為子女籌謀,有些更是免費的官津學校,那麼為什麼家長不去好好的安排,讓子女入讀這些適合自己子女的學校。

考慮入名校之後能否適應﹣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的名校,他們的子女真的可以入讀,但學習這件事不是完結,家長更要考慮自己和子女是否可以附合這間名校,所以,家長除了千方百計的讓子女入讀名校,也要思考入讀之後的問題。

做父母要有準備,要由懷孕開始﹣Fanny說子女入讀名校這條路,其實可以計劃懷孕月份為始,當然,如果子女已經出生,家長仍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努力的。

對考幼稚園保持正面態度,面試過程要開心輕鬆、結果隨緣面對﹣家長應該以輕鬆的態度面對報考學校,可視面試為遊戲日,不彷多報多幾間學校,同時可以趁機去識認這些學校,但數目不要過多。如果面試臨場有什麼缺失,例如孩子當天生病,精神不好,也只要隨緣了。

附合學校要求,不要要求學校改變適應自己﹣不同學校的報考方法安排也不一樣,不要以學校安排的差別來批評或推斷學校;學校要求什麼,便盡力附合便是,不必多做或少做,出位的做法可能會降低取錄機會,而很多討人歡心的做法,當很多人效法時,也只會變得肉麻。同時,在整個報考學校的過程中,也不要期望學校會為自己作任何特別安排。

禮貎最重要﹣看到Fanny的書的封面,有幾個字詞,其中最大的便是禮貎,由此可見,孩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素質便是禮貎,所以到面試時,最重要的,便是孩子是斯斯文文,有禮,大方得體。

訪問當中,Fanny只說了部份面試的要點,如果讀者想得知更多,可以由她的作品《向名校出發》當中得知更多、更全面。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非聯招的本地學生

上星期在香港大學的活動中,認識一位大學一年級的「新鮮人」,問及她的學科和她的中學,發現原來她是香港人,在英國完成中學之後,報考GCE並以此成績經非聯招得香港大學取錄,當問及所交學費時,她說:「我是本地香港人,當然交本地學費。」

很多家長覺得經聯招與否是和是否交本地大學學費掛鈎,以上事件證實是沒有關係的。家長有此想法,也許是因為經非聯招的學生,多是外國或內地的非本地香港人,而他們便是要交並本地大學學費,所以便有一個錯覺,如果某一學生不是經聯招而被取錄的,便要交非本地大學學費。想深一層,同是香港人,同是納稅人,理應得到相同的待遇,就正如得繳交相同由政府所資助的大學學費。

如果有家長覺得,既然選擇非聯招的路(也不知應說是捷徑還是窄路),比其他本地學生多一個選擇,便應交非本地學費。我自己則會覺得,走不走非主流教育的途徑,是每一個本地家長也可以選擇的(當然要有經濟能力和有非主流學校取錄其子女),所以不存在比其他學生多選擇這個論點。

家長現時考慮非主流教育途徑時,可以少一個擔憂了。

註:我得申報利益,我女兒將來考本地大學時,如果制度不變,便同樣得經非聯招的途徑報考,希望到時的大學學費安排和現在的一樣。

《親子天下2》第一集

因著這個網誌,給了我不少從沒有想過的經歴,例如這個網誌的文章可以出版成書,去年便應邀上網上電台作嘉賓,該節目再次辦續集,我有幸又再次應邀作嘉賓。以下便是該節目的網址。

創動力 ﹣ 親子天下2

完成錄音之後,翻聽節目,覺得自己不夠自然,停頓位也多,有些觀點可以用更簡單的說話來表達。做節目主持或嘉賓便比寫網誌難得多,而要求亦更高,因為既要轉數高,也要表達能力好,說話要清楚,而寫網誌可以思前想後,慢慢的寫和改。之後,我也應邀作為之後集數的嘉賓主持,既然難得有此機會參與節目,我會接受挑戰,緞練自己。

翻聽節目錄音後,覺得有些論點說得不太全面,所以在此補充一下。

名校的特點
名校的特點便是一間很多家長認識而覺得是好的學校,而互為因果的是很多家長便想子女入讀該校,所以報考人數多,能被成功取錄機會便很小。對於幼稚園而言,名校便多是那些被認為可以協助學生考入名小學的幼稚園,部份家長會打聽某名小學所取錄的學生多是由那些幼稚園而來的(例如國際英文幼稚園、基督堂、學之園),跟著便會為子女爭取考入這幼稚園,另外有些幼稚園是某名校的附屬幼稚園(例如宣道、協恩),亦有些是以學術深而出名的(例如根德園)。以上所提及的幼稚園名字,大都是在九龍塘名幼稚園區,他們部份在九龍塘區外也有分校(例如國際英文幼稚園、學之園),課程也許差不多,而其他以差不多的英普或國際教育模式的幼稚園,也成為了家長追捧的名幼稚園(例如維多利亞)。亦因為以上所提及的幼稚園全都採用非本地化課程,令在這些學校的學生不能享用學券,所以,反而令人有感覺是名校都是不能享用學券的,而可以享用學券的幼稚園,便不是名校了。

至於小學,名校便是那些被認為可以讓學生升上名中學的小學,其中包括那些有名中學為一條龍(或至少是直屬、聯繫關係的)的小學(例如瑪利諾、喇沙、男女拔萃、德望、英華、協恩、蔡繼有等等),和畢業生多可升讀名中學的直資私校(例如宣道、陳守仁)和一眾名校區的第一組別官津小學(例如油麻地天主教)。

由以上所見,大部份家長心目中的名校,背後的理念都是以升學為主,而升學靠考試成績加上面試,前者主要便要靠課程教得深,所以大部份的名校所採用的課程都是比其他非名校深。間接的後果便是越是教得深的學校,便越得家長追捧,成為了名校。

怎樣的孩子才適合傳統學校模式
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其實是利用人類記憶的特質來設計,要做得好便要做得多,而要記得牢便要不斷反覆的背誦抄寫;所以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便是多功課、多默書、多測驗、多考試,先為了能應付這個量,學生必須要「手腳快」,要專心;學校以總分來定學生的名次,決定某學生是否被編入精英班等等,所以學生要在每一科都有相當的表現,不論學生對該科目是否有興趣,換句話說,每當孩子面對某一不感興趣的項目,他們也要完成,也要盡量得到好分數,所以家長要觀察得到如果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態度沒興趣,而家長不斷鼓勵摧促也不湊效,就讀傳統學校的過程便定會經歴不少困難。

愉快學習和傳統教學
很多家長都覺得如果學生要愉快地學習,便一定要選擇非傳統學校,而很多成人遇上小朋友,第一句問的便是讀那一間學校,功課多不多,如果孩子說每日有十項八項,成人便會說辛苦了。其實很多傳統學校都不斷加入活動教學的元素,只是(理論上)比例上及不上自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至於學生讀得是否愉快,是決定於學生本身的心態,亦當然主要由家長所感染的。如果學生可以當每一堂老師的教導是一場表演,不容有失,他們定會專心聽講,而當每一份功課都是一個挑戰,他們每完成一份功課,便會加添一份成功感。所以,如果家長由小開始,貫輸孩子這樣的心態,孩子就算是在傳統學校讀書,也會讀得很愉快,反之,如果父母和孩子都當每一份功課為苦事,這條學習的路只會先苦後苦。

家長可能會覺得我所說有點自欺欺人,但是想深一層,如果不能脫離傳統學習模式(不論是因為考不上活動教學的學校,或是沒有這個經濟能力),家長何不改變自己的心態,感染孩子也是這樣想,大家都可以開開心心的面對學業。

最後也得再次一提,所有標榜活動教學的小學,除非有一條龍中學和學校不會在高小時加深課程令家長和學生知難而退,到小三開始定會加深課程,轉回傳統教學,所以是否值得讓孩子歡樂的渡過低小的活動教學而選擇某小學,家長亦值得深思。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敬師日

女兒所就讀的蔡繼有學校,所舉辦的衆多活動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一項活動,便是在臨近學年尾所舉行的敬師日。

顧名思義,敬師日的目的便是要向老師致敬。活動當天,低年級的班別,由家長回學校到自己子女的班房充當義務導師,教導學生做紀念品送給班主任,還有挑選學生作為代表,指導學生彩排致辭,之後學生便上台致辭和送贈紀念品;至於高年級的班別,則由學生充當侍應生,在一模擬餐廳的班房內,款待老師和烹製食物給老師吃。

我沒有參與高年級的敬師日,只參與了小學部的活動,當中我看到學生的投入,更難得的是見到家長的積極參與,聽說有班別的家長集體要求班主任跟學生一同升級,亦有學生和老師淚灑當場, 由此可以感到學生和家長對老師的愛戴,而如果老師不是盡心去教導學生,學生要放學後到補習社學習,學生和家長又怎會這樣支持老師呢?

學校有眾多老師,各有不同的風格和教導方法,所以有些老師較受歡迎,可能有些則不太合家長期望,這是無可厚非的。無論如何,敬師日可以令學生思想老師的付出,教導學生要尊重老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Sunday, September 16, 2012

聯招的再思

之前的文章提及聯招和非聯招,有網友留言說聯招的派位方法很好,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大學、學系以及科目,到實際派位時,成績好的學生,就算選某一科的排名較後,也可以比其他選這科爲第一志願但成績較差的先被大學取錄。換句話說,學生只要將自己所心儀的大學和學科排列,這個派位制度便會找出這學生的成績所能派到最有心儀的大學學科。

上網找有關聯招的資料,再看網上的示範短片,似乎以上論點是真的,但再想多一點,如果是真的,爲什麼在公開試放榜之後,會給參加聯招的學生更改他們的學科選擇?是因爲成好壞影響了興趣和心儀學科?如果沒有改變心儀學科,便讓制度來安排,給學生成積所及最心儀的學系便可,為何要改?所以學生要改志願,便是他們覺得改志願可以改善他們所派的學科。所以成績和學系志願之間,定必有某些關係。

再詳細去研究聯招派位的方法,發現了一個細節,足以影響學系會否取錄某學生,原來學生首十五個志願分為五個組別(由A到E組別),每學系除了知道某一學生的公開試成績,還知道學生選這學系是那一組別,所以某大學學系除了以學生成績來排列取錄學生次序,還會以學生是以那一個組別的志願來投考。所以,學生的投考首三個志願的大學學系,只知道學生是以A組的志願來投考,而不能準確知道是第一、第二還是第三個志願。

學生用什麼(組別的)志願來「投考」某一大學學系,多少表明學生有多「想」和有多大決心在該學系就讀,對於大學學系,如果他們知道某一學生成績很好,但是他們只是用C組志願來「投考」,學系便會去想就算取錄了該學生,該學生有多喜歡在這裡讀,並且有多大機會會中途離開學系;會以志願來選擇學生的,便是那些收生嚴緊和熱門的學系,例如工商管理或醫科,他們可能甚至跟考生說明,除非學生是以他們為首三志願之內,否則不論成績多好,也不會取錄。因此,學生的首三個選擇,最好便是他們的成績(和所有學生比較後)能及的學系,這樣學系取錄的機會便是最大。對於中學,老師可能對個別大學學系的收生情況(如通常要多少分數才能入讀)有所認識,他們便會教導畢業生如何選擇,如果學生可以入讀首三個志願內的學系,也是中學可以向外炫耀的成就,所以中學在公在私,也會鼓勵學生在考慮他們成績之後,選擇最有把握的三個學系為首三志願。如果胡亂的選擇,最終可能是沒有學系取錄。

在我那沒有聯招的時代,各大學學系各自出信或打電話告訴考生取錄了他們,考生可能會註冊或拒絕,甚至有註冊後得知另一更心儀的大學學系取錄而立即離開已註冊的大學,令各大學學系在收生上遇上困難,但是最終決定權在學生手中。到現在聯招的時代,學生所能做的,是選擇最有把握的大學學系(到公開試成績放榜時可改一次),到派位結果公報時,選擇讀還是不讀,不註冊,便不能在香港其他大學學系找到學額。(除非有特別原因或渠道,因為似乎投考大學沒有中小學的叩門階段。)

由以上看來,聯招並不是簡單的列出心儀大學學系為志願,而是要經過精密的計算和估計,才能真的獲派「最心儀」的大學學系。講到最後,主流的教育制度便是,公開試成績好,選擇權才是在自己手中,所以學生重視公開試成績,千方百計,運用各方資源來提升自己的公開試成績,其實也是無可厚非。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2

微觀和宏觀

和很多家長談教育,有時見大家的意見不同,各有理據,但又不知爲何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最後歸納的原因是,大家是以微觀和宏觀來思考,便得出了不同的意見。

舉個例子,例如在是個個否應該補習這個問題上,家長一起談時會覺得,補習是不應該的,但是到考慮自己的子女應否補習時,家長便可能會覺得有需要補習。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想學校有不成文的文化是要學生補習,因為如此,家長便在沒有選擇下要子女補習,所以在宏觀的角度下,家長是不贊同補習的;但是換轉時空,當想到自己子女時,如覺得子女跟不上時,或成績能更好時,便會想到要補習了。

另一個例子是老師的安排。當家長對學校認識多了,又或從其他家長口中打聽得到不同老師的教學模式和風格,簡單來說,便是老師是好還是不好。有家長說,子女在學那麼多年,必定會遇到不同的老師,所以誰來做子女的老師都不要緊。跟著想深一層,是真的嗎?也許每當新學年開始,家長其中一項緊張的事便是誰是子女的老師,跟著便想有幸還是不幸。所以,前者是從宏觀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後者是眼前的事,是從微觀的角度去想的。

通常,理性的應從宏觀去思考,因為子女的學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眼前的事便真的眼前的事,即時便有影響,可以冷靜和理智去思考,接受現在的情況,真的不是每個家長可以做到,可說是知易行難,更或者根本沒有長遠宏觀的想法;另一方面,又或者在未面對實況時,還可以理性思考,但當置身其中,便會當局者迷,以短視主觀角度來想。

和其他家長談教養子女,如果意見不同,請不要覺得意外,因為,可能大家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吧,試試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再想一想,可能便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到時,便會更清楚大家的想法究竟因何異同,不必動氣了。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我們(活在互聯網世代)的孩子

互聯網,原設計為是了軍事目的,到後來在大學界普及,再及後在民間流行,它改變了這個世界,改變了很多人的言行習慣和觀念。作為家長,談起互聯網,最擔心的是子女沉迷互聯網,上網和來歴不明的人溝通,接觸不良事物,花大量時間在網上遊戲等等;家長怕的是子女荒廢了學業,遇人不淑。但是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我還看到有其他和互聯網有關的問題。

曾經在一間中學任代課老師,其間有一堂是在堂上以電腦來做一份中文輸入法(倉頡)的測驗。在堂上,我看到大部份學生都在埋頭苦幹,唯獨是在課室後排的學生,久不久便抬頭看著我,我便覺得很奇怪,他們做完測驗了嗎?所以便行過去看看,到他們那裡時,便看到他們在做測驗,沒什麼特別,之後便行回黑板前,跟著,這數位學生又再次抬頭看我,好像是在看我在那裡。這次,我沒有走去他們那裡,我啟動老師枱頭的電腦,因為電腦室的電腦都是安裝了特定的程式,我可以用老師枱頭的電腦,去看任何一個學生所用的電腦熒幕上的畫面;結果,我所看到的是那幾位學生,在我站在課室前時,他們便用手寫方式寫出中文字(而不是以倉頡輸入法輸入),換句話說,他們便是在作弊;我把他們熒幕上的畫面留下備份。

下課時,我留下了這幾位學生,我告訴他們我知道他們是在作弊,並讓他們看看我在他們熒幕留下的備份,他們沒有出聲,我跟他們說這次測驗作廢,我會告訴原來的老師,他們須要重測。另外,我告訴他們說,做人要誠實是應該的,另外,不要以為他們做什麼沒有人知道,不是老套的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在不知不覺間被記錄下來,就算不是因為做人要誠實,也要去想想,不誠實是可以真的沒有人知道嗎?

記得黃子華在一套電視劇裡說:「若要人不知,唔好咁低B。」

在每一次的選舉之前,都會有大量有關候選人的負面消息報導,有些更是在多年之前。在這個資訊處理並保存得很好的世代,不要以為做了一些錯事,當時沒有人知道,便好像過馬路不依交通燈之後沒有人票控一般,以後也沒有人知道。

科技發展到今天,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機,而且還可以比家居寬頻更高速的接上互聯網,所以,在任何人眼前發生的事,可以即時傳播到整個世界,近來還有貌似眼鏡的熒幕出現,在這副眼鏡上再加上一個鏡頭,使用者看著什麼,其實是可以即時拍攝的,所以,現時人們要拍照,要錄影,他們還是要拿出一部相機或手機出來,別人一看便知道他們在拍攝,但是在將來,只要有人帶著這副眼鏡,說一句指令,眼鏡便開始拍攝,甚至即時放上互聯網。

不久之前,便有一位女藝人因為看到提款機有之前一個使用者留下的金錢,拿去,跟著再自己提款,因此,銀行很容易便找到並起訴這位藝人。現在的提款機大都設有攝錄鏡頭,還有完整的提存記錄。另一件不久之前發生的案件,是有八達通的職員取了公司的八達通增值零件回家,之後為自己的八達通增值,並真的拿八通達去消費,最後,還是給警方找到了。還有一件案件,某公司的職員因為沒有把投訴自己的記錄輸入電腦,之後因為記錄良好而得到勤工獎,最終卻因為「不誠實使用電腦罪」而被捕。

以上這三件事,便是在告訴我們,我們很多的行動是給記錄在案,不要以為能做到,便等同可以(合法)做,另外,我們現在每個人的工作多多少少都會用到電腦,尤其是由公司所提供的電腦(或其他電腦資源,如上網的寬頻),原來如果我們不誠實地使用,也足以被起訴,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裡,我們都會遇到一些誘惑(如提款機上的錢,能為八達通增值的零件),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的把持得住,尤其以為沒有別人知道,便會難逃法網。

所以,在將來的世界(也許現在已經開始),言行要更小心,因為,其實我們是身處一個充滿監察儀器的世界,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會被記錄。

以上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是在說明一件事,父母都很重視子女的學業,無非是想子女可以得到好成績,升上心儀大學入讀理想學系,考得專業資格成為專業人仕,但是不知父母有否同時注重子女的品德,和面對誘惑時的扺抗能力,如果子女把持不住,稍有行差踏錯,多年辛勤努力學習,並所得的專業,也許便頓成空。

父母不能永遠無時無刻的在子女身邊,為他們解決問題和扺抗誘惑。所以,父母除了重視子女的學習,同樣要重視子女的品德教導,尤其是要以身作則,作為身教。誠實本身是良好的品德,除此之外,也許要教導子女,如果他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請他們想想,他們真的受不住誘惑,以現在的科技和記錄的詳盡程度,電腦運算找尋資料的速度,幾乎是沒有可能逍遙法外的。簡單來說,教導子女,做個誠實的人,努力學習,考取專業資格(或專注努力自己的工作),生活便得保障,晚上睡覺也得安眠。

一個有關課程的故事

從前在一個平靜的小鎮裡,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鎮裡有數間學校,讓鎮的小孩子上學學習,小孩子憑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個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即是大部份的孩子的學習能力都差不多,只有小數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差或特別好。每個孩子靠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相應的成績,孩子長大後亦憑著各自的學業成績,找到他們的工作,過著相應水準的生活。鎮內的家長和孩子都滿意這個因果關係,大家相安無事。

當小鎮不斷發展,慢慢變成知識型,某些工種慢慢式微,原本資質中等孩子長大後所能找到的工作越來越少,家長有見及此,無經濟能力的家長無話可說,只得默默接受孩子要和資質中下的學生,競爭那些原本由資質中下孩子長大後所做的工作。至於那些有能力的家庭,為了令自己的子女可以和資質高的孩子競爭原本只是高資質孩子畢業相應的工作,便想盡辦法去令自己的孩子有資質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家長首先想到的方法便是自己去幫助孩子明白課程,在孩子放學後,便在家裡幫助孩子明白老師日間在學校所教的課程,但隨著孩子升讀更高年級,課程已深至家長也沒有能力幫助孩子明白,或家長工餘沒有時間再去幫孩子,結果是家長得另找外人來幫忙,先找親友,找不到,便得付錢找一些比自己子女高年級的學生回家幫子女應付學業,他們不久便正名為補習老師。孩子得到了補習老師的幫助,學業的確有明顯進步。

一個家長開始找補習老師,其他有經濟條件的家長看到了,尤其那些子女原屬資質中等的學生家長,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幫子女應付學業,跟著子女原屬中下的家庭,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忙。更有趣的是部份資質高的孩子,他們父母因怕被其他孩子追上,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結果是,大部份家長,不論子女資質如何,都僱用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但當大部份學生都有補習老師幫忙,補習老師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又變得沒有絕對性的幫助,反而如果學生沒有補習老師,成績便真的給其他有補習老師的同學拋離,僱用補習老師變成騎虎難下的做法。

另外,家長又發現原來學生年齡和學習能力也有關的,尤其在孩子年少幼稚園和初小的階段,所以當家長想子女能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去應付學習的,家長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發現子女六歲時不能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下去,怕七歲時便應付不了適用於大部份七歲孩子的課程,如果年年包尾,只會令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所以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當其他同學升級時,便讓自己子女轉校到另一間學校同一級,變相重讀,讓子女可以用七歲孩子的學習能力,去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學習能力便會比大部份同學高,成績更易名列前茅,成功感和信心大增。

結果是,因著有補習老師的幫助,以及以重讀來使用「將來」的學習能力,部份資質中等和部份資質中下的學習能力,便分別被推高至資質中上和資質中等,從整班學生來說,資質中上的人多了,資質中等不變而資質中下的少了,換句話說,學生的平均學習能力便提高了,學校見到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原本的課程對大部份的學生來說已經是太易,如果課程不變,這班學生會上堂學覺得悶,上堂會開始不專心,另外,既然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為了適應學生的新學習能力,學校唯有順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課程的深度。

當學校將課程的深度提高,部份資質中上的又變回中等,部份資質中等的又變回中下,家長為此得繼續加強補習的力度,更多的學生要「重讀」來運用「將來」的學習能力,惡性循環,課程便越來越深,大部份學生便讀得越來越辛苦,得用更多時間放在學業上,留給自己發展自己的興趣的時間便越來越少,留下來的興趣,也得是對於升學或爭取獎項的功利「興趣」。

當學校普遍教深一級的課程,而家長又主動讓子女重讀,本應六歲就讀一年級學習一年級的課程,現在變相是七歲讀一年級學習二年級的課程。其實,學校和子女都沒有得益,資質頂級的學生,仍是頂級學生,對應付深一級的課程全無問題,其實既然他們可以應付深一兩年級的課程,便請他們跳班去吧,對於其他學生,他們卻被迫全被催谷學習他們來年的課程,在其他方面可能犧牲了很多很多。

從以上故事看來,補習和學校課程越來越深的情況,是社會進步和變成知識型社會,父母為此而更重視學業的結果,所以在一些學歴和謀生不太有關係的地方,例如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既然學歴不足以改善生活,家長當然不會拿額外資源來投入子女的學習過程當中。

還有一點很值得家長留意的,便是小學(尤其是初小)階段找補習的確可以令子女學得更好,但到了高年級時,天皇補習型式的補習,極其量只能令學生得到稍好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難能力幫助不大;而年紀和學習能力的關係,到高年級便會越來越細,例如十七歲和十八歲的學習能力分別不大,反而是學生之前的根底是否打得好,才是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所以家長不能繼續以讓子女比同屆年長一年,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換句話說,初小階段的補習或讓子女比同級年長,也許能明顯令學生學得更好和獲得較好的成績,令學生建立自信,希望學生可以走上軌道,但是如果父母的做法只能短視的提高了成績,而不能改善子女的學習能力,增強子女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到補習和成為較年長學生兩招開始失效時,學生的成績便有機會倒退下來。所以也曾聽過,某些學生到五年級時,家長便發現怎樣也不能令他繼續名列前茅,成績不知何故怎樣幫忙也沒有起色,跟著便由原先以為可以被歸納為第一組別的,變成了第二組別。

家長可以想想,記否自己當年是一年級還是三年級來背九因歌,不論結果如何,對於現在而言,又有什麼分別呢?現在有沒有(正常的)成人是不懂九因歌的呢?那麼,香港的教育為什麼要學生提早去學呢?想深一層,原來只為希望升讀心儀中學、大學,對於畢業後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一點也沒有幫助。

Sunday, September 09, 2012

給蔡繼有學校新生家長一點贈言

對一些新加入蔡繼有學校大家庭的家長,大部份是小一的新生,也有其他班級的插班生,首先我想向各位祝賀,因為你們的子女可以在這間學習和實際環境優良的學校學習。我的女兒在這裡渡過了兩年,我也在這裡做了兩年家長,所以在學期之初,也希望在此和各新生家長分享一點作為這裡家長的經驗。

作為這間學校的家長,首先真的要接受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這包括了學校以圖書教學,評核不會預先通知家長,沒有最終分數和名次,和高年級的公開試安排,例如會報考IGCSE和IB。信任學校的教學安排,這包括了課程的編排和設計,功課和評核的深淺和多少。對於某一個課程的深度和功課量,也必定有家長覺得不稱心,如不夠深或功課太少,又或太深而功課太多,父母應明白這是現實。

對於覺得課程淺和功課少的家長,我會建議他們應和學校溝通,重要的是孩子不會覺得課程太淺而對上課提不起興趣,或甚是在課堂上不專心或攪破壞,至於功課量少,如果只是因為孩子專心和努力,家長可以讓孩子善用課餘的時間,讓他們做他們喜愛和有興趣(而通常是他們專長)的事,例如參加不同的興趣班、語言班、運動班、樂器班等等,除非孩子真的很喜歡書本上的知識,否則家長便有空間去讓孩子發揮他們學業以外的興趣和專長,又或只是簡單的多看課外書等,也是好的。

對於覺得課程深和功課多的家長,我會建議家長也要和班主任溝通,交流孩子的學習能力、性格、興趣等特性,跟著看看怎樣令孩子可以跟得上學校的課程進度。家長應教導和培養孩子獨立和專心地自行做功課,如果在學生專心地做功課的情況下,孩子還是做不完當天功課,甚至到晚上應入睡時間還未能完成功課,家長其實可以建議孩子先行休息,再寫手冊通知班主任孩子在專心做功課的情況下也未能完成所有功課,家長不必怕因為向老師說孩子不能完成功課,會令老師對孩子有負面的印象;班主任要對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很清楚,才能採用適當的方法和進度去教導學生,如果家長一開始便以補習形式來改善孩子的表現,其實是不能令身邊的人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準確的評估。

補習與否是家長間會互相詢問的話題,校方是不鼓勵補習,但是如果在學校內和其他家長分享交流,可能會發現有些家長會幫子女找補習,甚或說如不補習便不能跟得上學校的進度,有些家長則不會為子女找補習,在這個議題上,我不敢一刀切的說要或不要,因為這決定於很多因素,例如學生的能力,有否家長幫忙檢查功課,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等等,我的建議只是,補習,可免則免,如果家長發現子女在校似乎不明白老師所教的內容,應先和老師溝通,是孩子在堂上不專心,還是真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所限,學校也有提供額外的班給稍為落後的學生上,讓他們跟上課程。但是到最後,如果家長真的決定要補習,看看可否不用長期依賴補習,如果補習令學生不專心上堂,上堂不用學習,放學就去補習,家長不如爲子女轉校好了,因為和讀傳統學校或催谷型學校已沒有分別,另外因為蔡繼有學校不會預告默書評估,補習老師根本不能預習,補習的效果反而不及爲傳統學校學生補習的效果好。另外,除非家長想在某一階段為子女轉校,否則長期依賴補習的學生,能否應付IB的課程是一個疑問。(我極不想將來會有IB補習的出現。)

對於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底線是達標升級,正如學校的宗旨,Every child in this school is good at something,所以如果學生的長處不在學業方面,他們的專長可能是在音樂、運動之上,又或是某一學科,家長可以選擇讓子女完成功課之後,便可投入他們專長的地方。我覺得作為這學校的家長,比其他學校家長優勝的地方是家長有選擇,反觀其他學校家長,他們是沒有選擇,爲升學,爲入精英班,爲名次,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是每一份功課、測驗和考試,任何一科一分都不能少。(家長不要以為只達標升級,便是對子女要求低,將來成就最大的,未必是在校內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反而如果子女在某方面有天份,他日的成就會更大。)

因為學校不以分數和表現來評價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為自己學習,而不是為了和其他同學競爭,所以學生之間不會為分數而破瓌關係,而家長之間亦沒有互相競爭的心態,間接令家長之間的關係很好,成為互相支援的平台, 有感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和表現,原來透過其他家長來詢問他們的子女,反而更清楚。

所以新生家長宜多認識子女的同學,以及他們的家長,部份班主任會主動建立溝通渠道(如電郵)讓家長之間溝通,否則,家長亦可主動向同班家長提出收集並分享家長的聯絡方法(如電郵和手機號碼),之後便可以以電郵、WhatsApp甚至討論區來溝通。至於所有家長首次相遇,也許便是學校旅行或家長晚會,到時家長可以把握機會收集其他家長的聯絡方法。

如果想對學校、以及自己子女在學的情況更為認識,作家學校的義工,可以說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外出參觀活動,校內游泳班(尤其是低年級),是需要部份家長回校當義工,所以每當見到學校有這類活動,除了班主任在回條上詢問家長會否當義工, 如果家長有假期的, 家長亦可即時在手冊上留言給班主任,詢問需否回來當義工。另外,學校亦有其他經常性的義工,如故事爸爸媽媽和圖書館義工,家長如果有空,便可以參加了,留在學校的時間較長,對學校和子女在學以及他們和其他同學相處的情況便會更為清楚。

星期六早上學生在學校有不同類型種類的課外活動,而同時間也有供家長參加的家長興趣班,所以家長除了留在學校等候子女下課,也可以參加一些興趣班。(對於子女出生後也許便沒有時間參加任何興趣班的家長,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了。)

和其他學校一樣,蔡繼有學校也有駐校社工,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子女有什麼問題,尤其是精神、情緒等等問題,可以找駐校社工幫忙,家長不應怕子女給標籤爲有問題而錯過了補救的最佳機會;甚至家長本身也有因為子女在學而引起情緒問題,我也建議家長可找駐校社工談談,他們或可以提供輔導或轉介的服務。

學校的位置令交通成為一個很頭痛的問題,尤其是當有大量家長駕私家車到學校,例如考生面試日,開放日等等,另外,部份學校活動是晚上舉辦,與會者離開時也會有問題。在學校門外的馬路上泊車(部份會泊車上行人路),因泊車數目多,又多響警號,所以會引起附近住戶不滿,不久便會有交通警到場,發告票是指定動作,如情況嚴重,聽過警方會拖車的,在大埔路離學校步行十五分鐘距離有一個公眾兩小時停車場,家長可以考慮使用。某些學校活動,學校或會開放學校讓家長在內泊車,但也是先到先得(但小心私家車在路上排隊時,交通警不會理會家長是在排隊而命令家長駛走,家長便不能繼續排隊),因此,學校不斷鼓勵家長和學生以公眾交通工具來回學校。

學校的老師,來自世界各地都有,所以,家長不宜以本地傳統學校的角度來看,把老師們都當是國際學校的老師來看待便可。

以上只是由我角度所得的一點心得,家長應自行和學校以及其他家長多溝通,令自己對學校有更全面的認識。

Thursday, August 30, 2012

新中學文憑和現今學生家長的心態

也許今年是香港教育歷史上的重要一年,因為中學和大學的制度,由從前的三二二三年制,轉為三三四制;歷史上的升中試,中三試,會考,高考,一個一個被取消,公開試的次數也越來越少,現在,便只有這個中學文憑試了。教育當局在推行這個制度時說它有多好多好,今年,也真的要見真章了。從前的母語教學,實行數年之後發覺有問題,被表裡不一和令人費解的語言微調制推翻了,但是這次的三三四加上中學文憑考試的改革,涉及大學和中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各中學班級結構的改變和大學硬件軟件的提升,已是一條不能回頭的不歸路。

由於今年是第一年,有部份學生和家長都避免自己做「白老鼠」,有些自動留班,有些轉到國際學校,更有些學生提前到海外升學。中學文憑試放榜,學生的合格率很高,姑勿論是否因為是第一年,教育局想有個好開始,所以改卷的都很「鬆手」,所以成績高了,亦有說是因為從前的評級是「拉curve」的,即是定了每個評級人數比例,再定考試成績,變成現在是用一個定了的準則來評分數,所以能達到高分的人數便多了。學校、學生以及家長看到成績好,當然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但是跟著而來的,便是要去為自己子女升大學而費心。

今年能拿到高分(或至少合格)的學生人數多了,換句話說,達升大學資格的人數也多了,直接的影響是升本地大學的競爭比以往更大;大學以成績收生,和改革前分別不大,各學系取錄他們覺得最合適的學生,其他沒有本地大學取錄的學生,便另謀升學之途,但是從教育界的朋友口中得知的現況,原來這個大環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轉變的除了是學習的學制,還有學生和家長的心態,由不同學校類型的起落便可得知。

記得在我還在就讀小學時,便已經沒有升中考試,升中也是以學能測驗來評高低,到中三時,又會有另一次評核,如果成績好的,便可以原校升中四,否則,便要轉校到另一間中學,當然,如果是成績好的,除非是轉去更好的學校,否則,要被迫轉校的,肯接收的都會是較「不受歡迎」的學校;到中五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會考,成績好的便會原校升學,成績優異的,更會轉到更心儀的學校,而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有心要繼續學業的,可以到中六收生要求較低的學校升學,或原校或到別校重讀;到中六時,那時還有高等程度會考,專為中文中學的學生報考,為了升讀四年制的中文大學,或到中七時,報考高級程度會考,為了報讀三年制的香港大學;那時,香港只有兩間重點大學,所以能入讀的都是身經數戰的精英。所以,從前的教育制度是精英制,只有資質最高或能力最好的學生才能考入大學,而其他學生,便會因應他們的能力,在不同的年級離開校園,投身社會,所以不能入讀大學的學生,有些會報讀以職業為主的職業先修學校,工業中學,技術學校等等。

在政府宣傳新高中三三四學制時,他們說是多元教學,是指學生可以在課程之內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甚至是和職業培訓有關的,但是現實是,完成初中是必然的,完成高中也是必然的,而且便已在大學的校門,現時本地接受政府資助的大學有十間左右(確實數字得在官方網站上找),包括其他私立大學,只要成績稍好,便已可以升讀大學,再加上現在所有家長和學生,都覺得一個大學學位是最低要求,是找工作的入場劵,既然完成了高中課程,便已到大學的門口,所以不論是因為覺得完成了高中是找不到工作,真的要獲得一個大學學位,還是家長覺得子女沒有學校可上,怕子女成了雙失青年,所以怎樣也要找一條途徑考上大學去。

因此,似乎現在的學生和家長的目標都不會放在完成高中,不接受自己沒有大學學位,所以,完成高中之後,成績得不到本地大學垂青,便自費升大學去,但既然要自費,也要確定那條路最終可以升上大學,最終可以考得一個大學學位。因此,以往的職業培訓類的高級文憑,或甚至文憑,如果學校不能承諾其畢業生可以繼續升回大學,便不會得學生和家長的支持;所以標榜可以升上大學,而由本地大學所辦的副學士課程,便大受成績達標但不及被大學取錄的學生歡迎,尤其這些由本地大學所辦的社區學院,便給學生和家長覺得較易升回同大學的學位課程,又或在本地大學所辦的社區學院就讀,便有種已是該大學就讀的大學生的感覺。(例如完成了高中,升入香港大學社區學院就讀自費的副學士課程,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跟其他人說,完成高中,考入港大,多神氣吧!)

我上一代的父母,相信大都會對子女說,如果成績好,可以繼續升學,父母再辛苦也會支持子女完成所有可以達到的課程(也有子女會半工讀,做兼職的支持自己生活費和學費),否則,便要踏出社會工作,自食其力,上一代父母的想法是如果子女不是讀書材料,便會豉勵子女早早為工作作準備,找一個行業由低做起,而離開校園的時間,可以是中三,中五或中七(我的上一代,還有完成小學便就業的),離開校園之後,找適合的行業,或在職訓練,或讀相關課程,或找人介紹入行也是有的,如果還是想完成中學課程,便在晚間讀夜校。到現在,既然絕大部份的學生都可以完成高中課程,站在大學門外,子女人數少而父母有經濟能力,相信有決心把(已成年的)子女推出校門,要他們工作的父母為數應該不多,到最後,真的實現當年董建華時代所提倡提高有大學資格比例的大計。

想深一層,當所有人都有大學學位時,大學學位便不再是從前的大學學位,現在要在學歴上稍為比人優勝,便已經是要一個碩士學位了(尤其是商業管理碩士MBA),這個遊戲只會越來越要求高,到最後是要有博士學位才能稍為看高一線(近年在博士之上,再加了一級為Post-doctorate,我也不知在中文怎樣稱呼這個學位,是後博士,還是博士後呢?)。現在大學眾多,再加上海外大學和本地大學合辦的兼讀或遙距課程,再加上只要肯自費,要考獲這些學位,由學士到博士,要求已經不再是要天資過人,而是只要決心、恒心、肯做肯學,只要肯捱,終可以考得所想考到的學位,所以,大部份的學位已不再是能力過人的指標(極期量只是毅力過人的指標而已),但是花費巨大,做了數年大學生,身負一個大學學位的畢業生,相信大部份大學畢業生(以及其家長),是接受不了大學畢業生去做一些普遍認為較低下、收入普通以及辛苦的工作,由天之嬌子的大學生,變成一個到處受氣的打工仔,再加上低檔的工作性質,更嚇怕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父母有經濟能力照顧他們,這些大學生最終變成高不成,低不就的雙失青年,年紀再大一點,對工作回報的期望更高,但工作的機會更低,這個大學學位,便成了這些原本沒有能力入讀大學的大學生,在職場上的跘腳石。

所以,我建議,如果子女不是讀書的材料,預算他們將來也不會是以專業知識謀生,那倒不如早點讓子女想想自己的出路,趁年青中學畢業後便開始去工作,或報讀相關課程,這些課程會比轉折的升大學之途平得多;到四五年後,他(她)的同學才剛出社會工作,而他(她)便 已有數年工作經驗,在某行業建立了人脈關係,可能前景比拿著大學學位而踏出社會,卻背負著廿多萬大學貸款債的大學畢業生為好。所以,真的不要太迷信大學學位,有些工種是不需要的,就業之後,要再考取大學學位的機會也很多。

話雖如此,但要肯放下考取大學學位的心魔,和主流思想背道而駞,是知易行難的。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名校的再思

最近我在不同的場合,遇到同一間傳統名校的家長;聽她們說這間傳統名校,令我對這一間傳統名校和香港的名校有更深的認識,和印證我一直以來對名校的看法。

不久前,新高中的公開試中學文憑的成績公佈,這間傳統學校的成績卻是強差人意,這家長說這次的公開試成績,只有六成畢業生的成績達本地大學的最低入學要求,尤其是因為中文科不達標。有說原因是因為部份資質高的學生轉走國際文憑的那一條路,而另一部份的學生,則到海外升學去,所以餘下來的學生資質並不高,而學校的中文科也不是教得很好,可能再加上社會普遍都重英輕中,尤以名校爲甚,所以中文科的成績便不理想,因而公開試不達標而最後達不到入讀大學的最低要求。想起來是一件很難以想像的事,因為名校能自己選擇學生,所以能在所有投考的學生中,取錄全港最高資質的幾個巴仙的學生,而入讀本地大學學生的比例,便定比這幾個巴仙為高,所以這名校的畢業生能考入大學,原是非常理所當然的。

跟我談這傳統名校的家長的孩子是在小學部就讀,她說她不滿意學校的老師教得不好,但是考試的要求卻很高,所以如果家長看到孩子在考試的成績不好,部份家長便自行在外用自己的資源來教導孩子,結果是學生在不用老師用心的教導下,可以考得到好成績,惡性循環便是老師更不須用心的教。

另一問題是這家長覺得功課少,長假期也沒什麼功課。功課多少,原沒有什麼標準,同樣功課量,有家長覺得多,有家長覺得少,問題原不大;如果家長認同學校現時功課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云云,毫無問題;但是如果家長是覺得讀書便要苦讀,要功課多,要測驗考試密,原來這傳統名校卻不是他們的「那杯茶」。

名校家長又自覺食得咸魚抵得渴,不會為孩子轉校,這個學生、家長和學校的互動便會繼續下去,直到家長灰心為孩子轉校,又或學生畢業為止,學校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既然學生成績不教而好,學生轉校後的學額又會有其他學生爭著轉入,所以學校根本沒有任何動機和迫切性要改變。

再和另一同校家長談,得到的意見也差不多,功課少,考試深,老師教得不太好,家長爲了在功課上和孩子傷了感情,所以這家長每一科都找補習老師幫忙,當問及既然學校長教得不好,交了數千元學費還要自行掏腰包去找補習老師,爲何不老老實實的轉去一間老師會落力教書的學校去呢?答案是所交的學費,便是良好學校環境,良好的同學,以及他們的良好家庭背景等等的代價;而我覺得,還有名校由來出名的校友和人脈,我也相信名校有其傳統的文化,名校的身份也許會給學生一點過人的傲氣,較高的自我形象(當然也有一同而來的名校包袱)。

有些名校是出名課程深,要求高,但亦有以上所描述的一間名校。有家長明知名校如此,仍千方百計的爲孩子鋪路考入去,只要他們明白他們所投考的那一類名校,付出和收穫是什麽便可。反過來說,可惜的是家長不理解所報的是那一類名校,機關算盡的讓孩子入讀,到就讀時才發現「貨不對辦」,苦了家長和學生。

Thursday, August 09, 2012

聯招和非聯招

我任職的公司在這個暑假來了兩個暑期工,巧合的是她們都是在下個月(九月)入讀本地大學。一位是於本地傳統官津女校就讀,報考本地新高中試,現在還在等月中放榜;而另一位是高中前在本地國際化學校就讀,但高中時卻會報考新高中,所以其父母便在她初中之後,送了她到澳洲入讀高校,報考國際文憑(IB),這個暑假便以IB成績報考科大的工商管理並不經面試下已被取錄。

本地高中以新文憑成績報考大學,必經聯招來報考本地八間大學;學生選擇不同大學和不同學係科目為選擇,由聯招統一編派某一大學某一學科給學生,我問過本地學生那位,她說基本上全由聯招指派,派了於某大學某學科,基本上沒有選擇,只能接受。反觀經非聯招報考大學的,卻可以自行向不同大學的不同學科報考申請,由各學系決定是否取錄,模式類似我自己報考大學時的情況。

我記得自己當年報考大學,在升大學的那個暑假,便不斷收到各大學寄來的取錄信,收到後便決定是否報到,因為取錄信不是同時寄來,有早有遲,有時甚到遲到開學之後才寄來,所以便會出現有同學參加了某大學的迎新活動,突然收到另一間大學的取錄信而中途離開迎新活動,這是當時常見的現象。現在報考幼稚園和直資私立小學的做法,便是差不多了,同樣孩子可能被多過一間學校取錄,家長要決定是否註冊交留位費,如於多間學校註冊,到最後才決定於某一間就讀。這個做法雖然好處是家長有較大的決定權,但弊處是孩子要到不同學校參加面試,家長亦要在不同幼稚園之間取捨,學校方面,因為未到開校(甚至開學之後),就算是交了留位費,做了校服等等,家長仍會臨時轉校,所以學校很難預料確實收生情況,到有學生轉校時,學校便要即時詢問在候備名單上的學生是否來就讀,有機會會浪費學額。

現在本地大學給公眾的訊息,雖然好像大學是有聯招和非聯招的限額,但是實際上大學是如何分配,也許只有個別學系和教育當局才最清楚。對於我這個旁觀者所見到的情況,似乎本地學生經非聯招報考本地大學,也未必較本地高中學生「輸蝕」,既可以自由向心儀學系報讀,未必一定要經面試,又較本地學生早得知結果(當然,也視乎學生的公開試成績),亦可以入讀熱門大學的熱門學系。

姑勿論新中學文憑試和IB相比,那個較易應付和取高分之類的問題,但對報考大學來說,報讀IB經非聯招,並不比新中學文憑差,所以也許(對於有能力去選擇的)家長要去考慮的,是認識這兩條不同的升學途徑,對子女的學習成長的利弊,從而決定中、小學階段經那一條途徑升學,接受怎樣的培育。

Monday, July 23, 2012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

不久之前,知道有初中生墮樓身亡事件,之後有幸和該學校的老師相遇,談過這件事,從老師的口中聽到,很多老師都不開心,尤其是那些曾教導該學生的老師,他們部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便是在事發前曾跟該學生說過什麼,怕自己曾對該學校所說的某些說話令到該學生產生輕生的念頭,如此,老師便會覺得有很大的罪咎感。這件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頗大的衝擊,令我反省很多教養子女的問題。

在家長之間談擇校升學、催谷補習的時候,其實想一想,返回基本步,家長對子女真真正正最大的期望是什麼?也許絕大部份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只是盼望他們在自己的身邊,健康快樂地成長,將來能否名成利就,相比孩子本身,相比親子關係,根本一點也不重要,不能同日而語。近來再看過一些書,例如<女兒的六個爸爸>,<請照顧我女兒>等等,到生離死別時,原來父母最想的,便只是陪著子女成長而已,再看看那些多年來照顧著殘障子女的父母,心願只是子女比年老的父母先行一步,他們的期望,便只是他們的子女在有生之年可以好好的活著,別無其他一點所求。

給我的反省是,相信有家長和子女在一起時,會為子女的功課學業和其他身外事物而惡言相向,明白父母任何時候都是為子女著想,出發點完全是好的,但是當想到子女可以留在身邊的時間其實不多,現時來說,廿多歲(其實也許應該是十多歲)便應要獨立去面對世事(除非家長堅持要做「怪獸家長」),父母也不能終身為他們作主,他們可能會因為學業、工作或婚姻等等,而和父母分隔兩地,而且在子女年少時親子關係差,也許不應期望在子女成長後會突然會好起來,到時,父母再想,自己原來做了一個怎麼樣的父母的呢?為時已晚了。話說回來,不是說不去重視子女的學業,而是要去接納子女便是眼前的模樣和能力,要鼓勵和支持,便比責罵和恐嚇好得多,盡量令子女在應付學業的同時,能和父母有學業之外的活動,多加溝通,增進親子感情。

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什麼比親子關係更重要,有開心和有父母在身邊的童年,可以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情緒智商,足以支持他們應付成長後的挑戰,學歴可以終生去追求,但這些素質都要孩子在年少時才能建立,時間過去,便再沒有機會。如果家長覺得虎媽的高壓做法,是可行和成效好,既然道不同不相為謀,我也不會多說什麼,最後只能說,祝你們好運,願家長和孩子都是可以接受這種模式,直到最後,得到期望中的回報。

Wednesday, July 18, 2012

官津中學是怎樣選擇學生呢?

中學收生的情況和結果,令我細想官津中學是用什麼準則來決定取錄那些學生。如果中學是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中學便一定要取錄所有由小學畢業而來的學生,另一極端是一間獨立的中學,校方可以在所有投考學生中選擇他們覺得最全適的,這個是理所當然。有這兩者之間,便有直屬和聯繫中學,在統一派位部份,在餘下的七成學額,學校須分別預留最多85%和25%的學額給直屬小學和聯繫小學,而如果學生能被評為第一組別或第二組別,便可以得到預留學額,而如果人數比預留學額多,多出來的便和其他學生一般「抽獎」了。所以直屬和聯繫中學其實只會預留所有學額的六成或約二成學額給小學。如果一間中學和一間小學要結盟,他們會怎樣決定是以一條龍、直屬、聯繫形式呢?還是選擇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呢?他們又為什麼要結盟呢?

一條龍、直屬、聯繫、到獨立,便是中學必須取錄小學方面的人數的比例,對於一間學校,不論大、中、小學,他們的終極目標便是取錄最好的學生(可能對某些有教育理念的學校而言,這不是終極目標,但是在收生不足會殺校的環境下,收足學生和收到最好學生,便是每間官津最明哲保身的做法)。一間小學如果可以有一間名中學作為直屬或聯繫中學,名氣越大和中學收生比例越高,對投考小學的家長便越吸引,投考人數越多,小學可以選到最好學生的機會便越大,所以小學要和中學結盟的原因,是吸引更多投考學生,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小學生只要被評為第一和第二組別,便可以得到中學預留學位,如果中學部的預留學位多,部份小學的第二組別學生也可以被取錄,所以小學生的壓力便會細一點,對某些不想子女學業壓力太大的家長是合適的,所以小學便可以吸引這類家長。

對於中學而言,和小學結盟的原因,我想到的便有兩個,首先是中學和小學是同一辦學團體,理論上辦學理念是一樣的,所以由小學培訓出來的畢業生便最適合由同辦學團體的中學取錄,用同一辦學理念來教導學生,第二個原因是既為有關中學,小學方面定會推介中學給小學的學生,所以中學部可以至少吸引了小學方面的學生來報考;但是對名中學而言,如果小學方面的畢業生大都被評為第二組別,中學方面便極不想取錄小學方面的畢業生(因為中學便做不成第一組別中學),亦即小學成了中學方面的負累,所以,除非小學方面有能力保持畢業生的水準,否則中學是極不願意和任何小學結盟,反正名中學投考的人數眾多,不愁取錄不了第一組別的小學畢業生。

至於直屬和聯繫中學,因他們有相關小學,他們會怎樣選擇相關小學的學生來取錄呢?

我在想,官津在自行收生,可以自行決定三成學額,理論上,他們可以全用來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當然最好便是小學方面被評為第一組別的學生,這樣他們首先便可以取錄三成第一組別的學生,但是一想到統一派位階段,中學方面仍要繼續取錄相關小學的學生時,因為小學學生只要是第一或第二組別,便已經可以升到相關中學,因此中學便會取錄了小學方面的第二組別學生了,再餘下的學額才能取錄其他報考的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學生。

另一極端做法是,如果中學方面在自行收生時,盡量取錄非相關小學的第一組別學生,在自行收生階段便可以取錄了三成外來的第一組別學生,到統一派位階段時,預留給相關小學方面的學額,便可以盡收小學方面的第一組別學生,盡量減少由小學方面硬性要取錄的第二組別學生。由此可見,如果中學方面用這方法來收生,小學方面的學生也得爭取進入第一組別,才能有機會升上相關中學。

這令我想到,有些中學方面盡量減少預留給小學方面的學額,或甚至和小學「獨立運作」,便是想盡量保障收生的普遍水準,這是可以理解,但當我想到某些名中小學校同名,主觀願望是他們是相關學校,升中有點幫助,而中學也可能會告訴小學家長,中學方面會預留多少學額給小學部份,但是再細心想想,這個學額可能少於小學方面所有第一組別學生的數目,這樣,只是給小學方面家長對升讀相關中學有點盼望,令他們積極報讀中學方面,中學亦可以堂而皇之告訴大眾,中小學兩方面仍是相關,會取錄同辦學團體的學生,但實際上中學方面只會取錄小學方面第一組別的學生(反正中學是要取錄第一組別學生),第二組別甚至是第三組別的學生便要自求多福,實際上可能和就讀於其他小學分別不大(可能分別只在於調整校內成績這個部份)。

想到最後,相信有些學校都只是在爭名氣,爭好學生,說什麼辦學理念,可能只在收到最好的學生之後才理會的。

升中派位之我見

上星期是本年升中派位的日子,近年在升中派位前後,都會有朋友或網友致電或以電郵聯絡我,問問我的意見,這令我去弄清楚升中是怎樣的一回事,更深刻的是感到為子女奔波找中學的父母所面對的問題和苦惱。而升中這一關,便多少決定於家長為小女選擇那一類小學,所以就算是幼稚園學生的家長,亦應對升中有初步的認識。

香港的派位制度,幼稚園不是必然教育,所以家長要自行找幼稚園,幼稚園的選擇是完全決定於家長為子女報考那些幼稚園,和幼稚園是否取錄;至於升小學,學生得自行報考直資私立小學,而報考官立津貼小學,則要向教育當局申請,經過自行派位和統一收生之後,再加上最後叩門這個過程來完成,直資私立小學擁完全收生權,而官津派位則是一個計分加上運氣的一個制度。至於升中,便決定於報考中學是否學生所就讀的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之後和升小一樣,學生須自行報考直資私立中學,而報考官津中學則要依照教育當局的派位制度來決定,簡單來說,官津中學派位完全是一個以分數決定學生組別,再在同組別內隨機派位,由於派位過程先會處理第一組別的學生,所以如果想入讀心儀中學(尤多是所謂第一組別中學),入場券便是先要成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亦即是說,升中是分數先決的。

就我所認識,升中派位,和升小派位相似的地方,都是有自行收生和統一派位兩個部份,最後家長如想在放榜之後為子女轉換學校,便可自行到心儀學校去踫運氣;至於不同的地方,首先在自行收生部份,學生可以向兩間官津中學入紙申請,學生向一條龍中學申請,中學一定要取錄、至於這兩間中學(分為第一和第二志願),可由教育當局方面得到學生的成績(因為沒有公開考試,所以中學所得到的是學生校內表現,經教育當局調整後的成績),中學可以要求學生參加面試,之後中學可以根據教育當局所提供的成績和學生面試表現,來決定是否取錄某一學生;由此可知,學生可以是因為學業成績,或在某方面(例如音樂或運動)有過人之處而得到中學垂青,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兩間中學之中有一間取錄,學生便會被派到這一間,如果兩間中學都取錄該學生,教育當局便會依學生志願,讓學生入讀他的第一志願中學。自行收生部份佔每間官津中學最多三成中一學額。

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不被任何中學取錄,便會參加統一派位,學生便可以依自己志願為次序選擇統一派位的中學,有甲部跨區三個志願和乙部本區三十個志願,和升小學不同的是,升中的本區是以學生就讀小學的校區而決定(升小學的校區是以家居住址而決定);到正式統一派位時,第一組別的會被首先派位,所以,他們可以先被派入他們心儀的學校,而這些取錄多為第一組別學生的中學,便被家長冠以第一組別中學,到所有第一組別的小六學生派位完畢,便到第二組別的小六學生派位,如果這些學生所選擇的中學已多為第一組別學生所選擇並已佔去所有學額,這些第二組別的學生便沒有機會被派位進這些第一組別中學,因此,小學老師會建議校內將會被評為第二組別學生的家長,為子女選擇多為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中學,而區內那些學校多是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老師們大都心裡有數。到完成所有第二組別的學生派位之後,教育當局便會開始為第三組別的學生派位,過程和第二組別的差不多;當然,到開始派位給第三組別時,也許大部份通常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學校的學額也都填滿了,所以第三組別的學生,可以派位進入第二組別中學的機會不大,更遑論派位到第一組別中學。

取錄不同組別學生的中學,其實反映了一個什麼的客觀現實呢?也許學校取錄什麼學生,和學校本身某些素質未必有絕對關係,例如第一組別中學的老師,未必便全部都比第三組別中學的老師好或懂得教導學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學生的普遍(或平均)成績,便要比第二和第三組別好,而學生的普遍成績較好,其客觀原因也許便是因為學生天資較好,父母較緊張子女學業,或家庭輔助資源較充裕,而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其品行惡劣的機會也細一點,而因為學生能力普遍較好,所以學校又可以教深一點;所以,一個很簡單的結論便是,第一組別的學生,普遍便比其他組別的學生為好,而自己子女可以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父母也較放心和對子女將來的成績較有信心。相對地如果子女入讀第三組別中學,亦即所有學生的普遍成會比其他兩個組別中學的學生為差,而普遍成績較差,亦意味學生本身較大機會在學業上的能力較差或某些個人素質久佳。

以上的討論,是以宏觀整間學校來討論,所以對個別學生來說,可能子女就讀第一組別中學,坐在隔鄰的可以是個學習散漫的「富二代」,跟著又可能子女就讀第三組別中學,遇上一個盡責的老師,或有一個品行很好的同學坐在一起。對家長而言,這些機會真的好像是抽獎一樣,反而子女可以入較好組別中學,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還境的機會便更大。所以最終結論是,為著種種不同的原因,家長都是希望子女能入讀較好組別的中學。以上的討論也許是這個結論的原因,但是對於大部份家長而言,他們便會直接想到結論:「我要子女入讀第一組別中學。」

至於能夠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方法,主要條件為成績。對於某一間小學而言,根據學校學生過住成績,校方是知道大概畢業生多少名為第一組別,第二組別和第三組別,所以小學生要有「資格」去抽第一組別的心儀中學,先決條件便是要在校內全級考到某個名次或更好,再簡單來說,就要拿高分:讀書就是求分數吧。至於計算全組名次的,便是小五下學期和小六兩個學期,所以當學生升級到四年級或以上,當校方和家長開始緊張學生校內名次,不論學校是多標榜活動教學等等,只要學生要參加派位而校方和家長是重視派位結果(也許不重視派位結果的家長,除了是一條龍學校之外,為數不多吧),便會放棄所有課外活動,全力催谷學業成績了。(另一副產品是因為是以校內成績來分組別,校內同級的同學便成為競爭對手,學生之間和家長之間較難建立良好互相關係。)

升中派位以學業成績來決定,似乎是一個較為客觀和合理的方法去分配學生,如果升中仍然沿著升小學的計分和抽獎,可能更不恰當,更不客觀。而成積好的學生可以優先選擇學校(當然是心頭好),如此,其他成績好的學生也大都選擇差不多的學校,結果是成績相約的學生在同一所學校就讀,其實便更方便老師教學,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一個學習能力在第二組別的學生,被分配在一所大都是第二組別的學校就讀,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被派到第一組別中學去,可能會跟不上進度。但是現實是有多少家長會接受自己的子女便是第二組別,要和其他第二組別的學生一同學習?家長普遍想法便是,如果自己子女可以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必定是比在第二組別中學就讀的得益大,就算明知自己的子女本質不是第一組別,也會盡力在其他方面提供最好的支援,務使子女進入第一組別,升讀心儀中學。

歸納以上所講,在傳統官津學校就讀,以教育當局所制定的途徑升學,如果校方或家長重視子女要升讀「較好」的中學(物以類聚,多成為了第一組別中學),便得在初小時開始發力,在班中和全級中爭取好成績,到小五、小六須要提交校內成績,這更是決定性的時候,所以有部份家長對子女的學業心態便是要催谷,為了好成績,為了好名次,為了升好學校,亦有家長覺得在子女年少時不加催谷,將來到子女長大又如何會發奮圖強呢?所以催谷是合理的,到將來中學畢業,成績優良,可以選讀大學熱門科目,完成大學課程之後便可以成為專業人仕,這生的生活也有保障,而長期的奮鬥,也可以培養子女的進取心。我不敢批評這種想法,因為其實某個程度上是合理的和或許適合某些學生和家庭,最重要是家長三思後覺得適合自己的想法和子女便可。

對大部份學生來說,老師可以早早便告訴他們大概是那一個組別,讓他們適當地選擇合適和相應的中學為首三志願,因此,每年升中放榜時,新聞所報導的是有多少人可以入讀首三志願學校。如果這個入讀首三志願的比率越低,表示越多家長為子女選擇了競爭大或熱門的中學為首三志願,部份是因為他們已有直資或私校作後備,便即管「膽粗粗」的試試,可以入讀心儀中學的,便入讀,否則便會放棄官津而選擇直資私校;另一部份家長這樣選擇的原因是子女在兩個組別之間,例如所謂「第一組別尾」和「第二組別頭」,沒有後備的家長,也許便會選擇第二組別為首的中學,但是亦有家長想「博一博」,便選擇了第一組別的中學,如果子女真的是第一組別尾,他們被派位到第一組別中學的機會,是和頂尖第一組別頭的學生一樣的,也許最終派位不到這心儀中學,也希望在多個階段都有選擇這中學而叩得一個學位。

我曾接觸的家長,便包括了子女便是在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之間,最後真的是第二組別,因此失卻所有為首的幾間第一組別中學,派位結果便是十多志願的中學。徬徨之下四出找學校叩門,雖然最終也能找到一間較合意的中學,但放榜那幾天簡直是經歷了人間地獄,苦不堪言。

所以,除非子女能在學業上有好成績,又或家長不太介意子女入讀其他組別的中學,官津這條路是難行的,家長亦無選擇要幫助學生去改善學業成績。

Monday, June 11, 2012

由主流學校升讀蔡繼有學校

學生轉校時有所聞,為校區位置、為不同教育模式或程度等等,各有各的原因,而我在蔡繼有學校眼見耳聽所及,有學校由蔡繼有學校轉到本地主流學校,亦有由主流學校轉校到蔡繼有學校的,有插班的、有重讀一年級的、因為蔡繼有學校的學制為五(小學)三(初中)二(高中考IGCSE)二(預科考IB),所以在不同時期轉讀蔡繼有學校,便會進入對應的某一個階段。

最近收到網友來電郵問及她子女將會由傳統中學升讀來年蔡繼有預科課程,希望我給她一些意見;因我女兒只就讀二年級,我實在沒有資格去提供意見,所以我將問題轉介到一位現時十年級的家長,向她尋求意見,之後我便再將她的意見回覆寄回來電郵的家長。看過十年級家長回覆之後,我覺得值得供其他家長參考,在得到該十年級家長的首肯之後,便將她的意見(經刪去個人資料後)登出如下:

3 aspects to consider:

1.Learner factor

As for insert students, I think the ATTITUDE in learning is a critical factor whether he/she would be happy studying at CKY. Having been at CKY for 10 years, most Yr 11 students are quite independent in learning, doing projects, presentations, etc. There are 4 classes of yr 10 and I project that there might be only 3 classes next year as some will go abroad.

It would be not that difficult to study for IB if the student is good at language(s), outgoing in character, expressive, and most importantly, having an inquisitive mind, ready to look for new knowledge and be patient enough to organize information acquired and present it with confidence.

The two years of IB training might be quite tough and good time management is required. This was Principal Lau's advice when we first entered CKY 10 years ago. However, the pro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sult. Whatever the exam results are, the 2-year course would be quite rewarding.

2.Choice of subjects

Parent, or the student herself better, could visit IBO website and look for the groups of subjects she's going to choose. Quite different from DSE, IB has a strict limit in choice of subjects - MUST choose one subject from 6 groups, or two from one of the groups only. That means one subject in Science, and Math are compulsory. But there is an "easier" syllabus for Math-less-able students "Math studies".

3. School climate and teaching staff

Having in CKY for 10 years, we really feel that CKY is NOT going for IB but IB just shares the same vision and mission with CKY - to develop an independent and inquisitive learner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CKY has also recruited IB trained teachers and quite a proportion of them have taught IB courses locally and/or abroad. The school has closed supervision on teaching quality.

I'm not saying CKY is perfect, however, having bee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for 3 decades, I personally feel that CKY is a school with relatively high 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ies compared with most local schools and is led by Principal with a passion in education (not very common really, no kidding!!).

Compared with international schools, CKY has high standard in Chinese because most students take Chinese (first lang).

教科書的問題

之前的新聞都在談論教科書,尤其集中在從民生的角度來談論它的訂價,我也想在此談談自己對教科書的看法。

學生學習,不能只看著老師寫寫講講便可以學到所教授的知識,部分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可以邊聽著老師講解而同時寫下筆記,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如果他們可以手上拿著一些有關的教材時,他們便可以更專心聽老師的講解,這尤以年紀越少越明顯,換句話說,年紀越小的學生,教材(例如教科書)對他們便越重要。

當家長收到書單時,想到如果子女上課時沒有需要的教科書,子女既不能好好的學習,而望著其他同學有教科書時,心裡也定必不好受,因此教科書可說是必需的。而當書價高企時,草根巿民因置身於安全網內,書簿費應是實報實銷的,沒有什麼負擔,百上加斤的又是中產家庭,特別是剛好在安全網以外的中下家庭。

既然教材是必需的,那麼教材可以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去製作而令老師可以用以教導學生,學生可以拿著帶回家溫習呢?

本地主流學校的課程大綱是由教育當局所訂的,理論上,老師們拿著大綱便已可以自行製作教材,但是製作過程包括搜集資料、寫作內容、製作練習、評核材料、校對等等,所涉及的工作是很繁重的;對於忙碌的老師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空間去制作教材,個別老師也不可能製作一本完整的教科書出來,最多只能製作PowerPoint,但難道要年紀小的學生拿著PowerPoint講義來上堂和用以溫習嗎?就算個別老師可以製作好一份完整的教材,可以沿用下去,但相信從前是可行的,因為現今教育改革無日無之,課程轉變得很快,老師完成製作之後,很快便不適用;再者,很多時老師們更不清楚當局所新訂的大綱內容,又怎能期望老師自行製作教材呢?相反,由老師以外的人力資源來製作教材或教科書,完成之後交由教育當局來審批,老師便可以安心使用這些經審批的教科書,教育當局總不能將每位老師的教材來審批吧。

既然教育當局是制定課程大網的機構,由他們來製作教科書,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對課程的認識,理論上是最清楚的。但是由教育當局來製作教科書也有其弊處,例如由教育當局來製作,便沒有其他出版商會加入出版教科書的行列,沒有其他外界專業人士參與,很容易會出現錯漏,另外,在通識或國民教育方面,社會人士更會害怕政府會有預設立場等等。因此,教科書只是由教育當局來製作也有問題。另外,由政府架構來執行,他們的效率不高,其運作成本比由私人機構還要高,除非政府資助完成後的教科書,否則教科書的價值也不會低。

既然教科書不可能由教育當局來製作,所以到最後,教科書還是得由商業機構來製作,而由商業機構來製作,他們當然會以商業模式來運作,最終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牟利,這個也是無何厚非。據報導,每個年級的人數為五萬左右(近年香港每年的出生率為十萬,當中有部份是單非或雙非嬰孩,所以在港就讀的也有數萬之多),假設每本教科書為一百元,每年某一科目的銷售總額為五百萬左右,但這五百萬便包括所有編輯、資料搜集、寫作、校對、美術設計、印刷、發行、書店等等;足夠嗎?其實五百萬也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由此看來,我覺得以教科書的書價一百元來計算,也算合理,如果某一科目有多於一個書商,每間書商所能分享的利潤便更少;由印刷至書店收益,為固定支出,如果能轉為電子書,這部分的成本可以省下,但長遠來說便再沒有下調空間;所以如果某一版可以重覆使用,編製則不必重覆,省下這部分的成本。可見如果每一版書可以應用更長時間,製作部份能省下不少,成本才能真正降低,書價才能有下調空間。

由以上可見,教科書之所以貴,是因為香港人口不算多(某一年級的學生不多),所以真正的書價收入不多,再加上行業內的競爭,課程改革令書商要經常改版,令書商(有借口)要重新製作,書價因此長期高企。當政府面對市民的壓力,便深入研究教科書行業的運作,發現原來書商是會向老師免費贈送教師用書,而這方面的支出,當然計算入教科書的成本之上。跟著便站出來說書商不應免費贈送教科書給老師,而教師用書應另外收費,否則教師用書的錢便會轉嫁在學生的教科書書價之上,跟著便下令書商不能送書給教師,老師和學校那一方沒有額外資源來買老師用書,而書商那一方又很想送書給老師,讓他們親身體驗用他們的書,所以最終書商只能「借」給老師,(明眼人一看,便知可以借給老師的書,難道書商可以收回來再賣?)政府再指示書商把教師用書分開定價,到教師用書為學生用書幾倍時,政府當局便說書商是不良書商,定價不合理云云。

對於教科書這件事,我的感覺是,當政府讓教科書的制作以商業模式運作,便應以商業運作原則來控制書價,例如引入競爭,改變供求等等,而不是以「民意」來打壓教科書的商業決定,香港是實行資本主義,怎能去界定什麼價錢是合理,什麼價錢是不良呢?對於家長來說,當然是越平越好。以現時的市場和制作模式來看,書價可以降低的空間似乎不多。政府現時站出來說教科書商不良,令我覺得只是給家長看政府是有處理過這個問題,就算是提出電子書,都是治標不治本,根本沒有一個長遠的政策來處理這個問題。政府出來做「秀」,教科書商運作模式照舊,家長只有空緊張,錢還是要付,時間還是會過去,也許這便是政府的「拖」字訣,讓問題留給下任官員去處理吧。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處理這問題呢?其實無論什麼方法,書商或家長兩者之間,必定有利害關係,提出減少出版成本,教科書過程中的負責某工序的人的收入便減少,例如變成電子書,印刷、發行、書店都會有損失,使教科書的適用時間增長,編著的出版商的收入便減少。政府走出來資助家長購買教科書,又或以投標方式讓出版社投標來以政府的錢來編制教科書等等,又會變成由政府補貼書商。

至於棄用教科書,令家長不再需要購買教科書,方法可以是建立類似維基網站,讓不同學校教授用一科的老師一同編輯該學科的教材,跟著老師便從當中拿教材來教;另一方法是以市面上的圖書來教。這兩個方法也有問題,前者是香港沒有這樣的合作文化,「肥水不流別人田」的思想,在學校間爭名次和成績的風氣下,接近是不可能;後者是沒有統一的評核過程,另外中文圖書的數量不多,現在主要靠台灣來的圖書,但內容和數量都不能滿足香港的要求。

其實每個方案都有利弊,我覺得政府應提出不同的方案,讓所有市民討論和發表意見,之後便實行好了,不要把問題再拖下去,令苦惱的家長少一件事要擔憂吧。

Sunday, May 13, 2012

蔡繼有學校劉校長的訪問

剛剛在網上找到蔡繼有學校劉校長接受電台的訪問節目重溫,節目的其中一位主持,是《怪獸家長》一書的作者屈穎妍。


節目當中,劉校長詳細講述蔡繼有學校和其他傳統學校不同的地方,包括無分數,無排名,無記過,寫論文,不鼓勵補習等等,亦有提及面試的模式,以及與本地教育和大學的銜接。對於還沒有參加過學校簡介會的家長,這個訪問可以讓家長先對學校有初步的認識。

Friday, May 04, 2012

容錯教育

在資訊科技裡,有一個概念叫做「容錯」,源於以前一個電腦系統只要一個細微的錯誤,簡單如一條數據線斷了,整個電腦系統便會失靈,不再繼續運作,如果電腦系統只是個別用戶枱頭電腦,影響不大,但是如果是企業系統,每一刻電腦系統失效,都會引致企業商譽和經濟的損失,因此,資訊科技界便提出企業電腦系統必須能「容錯」,意即就算電腦系統中某個別部份失靈,整個電腦系統還能繼續運作,因此再發展了相關的技術,來實踐「容錯」。

有時我念及「容錯」這個概念,便會令我想起我讀大學時,有師兄跟我說(已不記得是那位了),大學便是一個容許學生去錯的地方,所以即管去嘗試不同的事物,就算是錯了,也不打緊,最重要是從中得到經驗,學到將來怎樣避免,和「失敗乃成功之母」差不多(當然,對部份學生領袖,例如學生會會長之類,因他們是帶領和代表所有學生,他們所言所行,便得三思而後行了),因此,我亦想到,孩子在整個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必定有機會出錯,老師和家長,也要明白這是必然的事,老師和家長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錯,讓他們明白他們的不足,從中學會面對和接受失敗,認識自己,尤其是自己 的缺點,之後可以改進自己,從錯誤中學習到新知識。嘗試、出錯、學習,令孩子能更深刻明白有關事理,也許,越早出錯,越早能面對和學習到,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記得有次聽電台的親子節目,其中一位講者說她孩子有次參加學校旅行,孩子收拾背囊時,把薯片放在背囊底,於上再放其他雜物,母親看見孩子如此,沒有提醒,一天旅行回來,孩子跟母親說,原來薯片放在背囊底,便會被其他雜物壓碎。相信這個孩子將來,必定因為有親身和深刻的經驗,明白收拾背囊要點,父母也不必在旁提醒,進而相信自己的子女能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反觀現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似乎都不利孩子去從錯誤中學習。讀者可能會覺得以上這位母親做得很好,有教養孩子的智慧,做法亦完全沒有難度,但是到真正面對自己的子女時,又有那位能忍得住不去提醒自己的子女呢;相信大部份父母會想,看到子女(將會)出錯,不作提點,怎能說自己是稱職的父母呢?愛護子女,便是讓子女不須經歷挫折和傷心失望,面對失敗,開心愉快成長。所以,當父母看到子女的功課裡有錯漏,父母能忍心不去提醒他們嗎?看到子女忘記帶功課,父母能忍心不去回家幫他們帶回學校嗎?久而久之,維持功課的水準和拾書包的責任,都成了父母的責任了。

當然,實際上學習的環境,也不鼓勵學生出錯,例如某些學校裡學生之間的名次之爭,分別可能只是一兩次評份的高低,功課出錯或忘記帶回學校交,可能已影響了名次,而名次則可能會影響升級分班甚至選校,父母又怎能不去緊張和操心呢?功課繁重,需要很多時間來做,時間所限,學生根本不能嘗試他們心目中的方法去做(如此他們便可以運用他們的創意去做,從中學習他們的方法的利弊,明白為什麼他們的方法不可行,又或在什麼情況下才適用),他們只能照著老師和父母所教的「正確」方法去做,盡快完成功課,爭取時間休息。另外,現時大部份學校的課程深度,也許便已達學生全力學習之下能力的邊緣,他們根本沒有可能想到另外一些方法來嘗試,只能跟著所學的知識去運用和完成功課,連出錯的另類方法也想不到。所以當父母看到子女出錯,撫心自問,其實子女是否已盡力而為,如果是,接納和鼓勵,比批評和責備更為正面。

聖經上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一3:18),所以愛是要行動的,這點不難理解;父母愛子女,看到子女有錯,不事先去提點,父母也會自責,覺得自己未盡本份,但是想深一層,讓子女有機會去嘗試,從錯誤中學習,才不會抹殺了子女的學習機會,可能這樣才反而是盡責和有承擔的父母所為。

Sunday, April 29, 2012

「一命二運三風水」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這是一句中國的傳統名言,自小便從家父口中聽到,因為「命、運、風水、陰德」等等,都令人聯想到是有關命理的,所以當時自己對這句說話的理解為:「人一生最重要是生的命好,最好是生於富家,如果不能生為富家子弟,能一生行運也不錯,如果命和運都不好,便攪攪風水旺一旺自己,如果連風水也沒能力改,便多些積陰德,希望有好報吧,最後,讀書只在這四項之後。」如果單看這句說話,以我沒有中學文學底子的理解能力,表面的理解的確差不多便是這樣,似乎是在導人迷信,叫人依賴身外之物,讀書更只是名列前四項看似和命理有關的事項之後。

自女兒出生成長就學之後,再回看這句說話,開始感到當中的道理,並不是迷信,在人生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應用得上,之前便在自己另一個網誌講述其在教養子女的應用,今次在這個有關教育的網誌,便又嘗試寫寫我對這句說話對培育子女的應用。

「命」,是天生的,其實可以理解為子女天生的天資、性格、喜好,也包括了天生的問題,例如自閉症、讀寫障礙、亞氏保加等等。父母想一想,尤其是有多於一名的子女的父母,相信便會感到每個孩子天生就是不同,有音樂感的便自然會喜歡音樂,同是有音樂感,可能有些是喜歡作曲,有些是喜歡演奏;另外,有些是骨胳精奇,反應快,天生便是運動健將,有些天生外向,整天坐不定,喜於人群中和其他人一起玩耍,喜在別人面前表演,表現自己;而有些則較內向,喜歡靜靜的坐在一角思考自己喜歡的問題,或閱讀自己喜愛的書。

所以,孩子的天性、能力和喜好都是天生的,父母所能做的是去認識自己的孩子,順著他們的天份,協助他們去發展他們的潛能。差不多可以說,是不可以改變的。

既然「命」是有關一個孩子天生的部份,其他的都是指後天的,而「運」是可以理解為孩子成長的階段,而後天的一切事物當中,影響孩子最深的,便是家庭,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整個成長階段,模彷和學習的主要對象是父母,如果家中也和老人家和傭工同住,他們同樣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孩子,而如果父母是雙職,老人家或傭工才是陪伴孩子為時最久的人,他們的價值觀、性格和想法,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比雙職的父母更大。所以,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稍次於「命」(天份)之後的,便是後天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價值觀的傳授,而父母的身教,更比言教重要。

至於「風水」,同樣是有關於孩子後天的成長,和「運」相比,風水並不是家居的五行佈局,而是環境,亦即是孩子在家以外所處的生活環境,就現代的孩子而言,便是生活起居的環境(例如那個社區、鄰居等等),所就讀學校的校風、老師和同學。回想<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天生資質已定(命:天資),有一個明理和懂得教導孟子的母親(運:家庭),跟著孟母再想到孟子成長的環境會對孟子影響,雖不及孟子的天資和家庭的影響,但如果可以改善的話,還是搬家至較好的地方(風水:在外成長環境),所以便有孟母三遷這件事。

在香港,也許「風水」便可理解為家庭的居所,例如家居附近是否很「雜」,鄰居多是什麼家庭背景,對於學習而言,便是學校的校風,和所處的校區,如果同學多是純品,他們家庭都多是重視學業,同學之間在學業上有良性的競爭,相信家長也會比較放心。

由以上看來,第一至第三項,都是有關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為天資,家庭的培養,以及成長的外在環境,也相當合理。

「陰德」給人的感覺很玄,令人覺得定是和命理迷信之類有關,例如向宗教組織捐獻,但是想深一層,談得上「陰德」,便一定涉及其他人,試想如果是一個人住在荒島之上,不論他做什麼,也談不上積陰德與否。所以說要積陰德,首先便是於別人有恩德,即肯幫助別人,為人不計較,不怕「蝕底」,當然更不能影響和得罪於人,不可佔別人便宜,合群和能與身邊的人保持良好關係。

看過黎智英先生的書,姑勿論是否認同他的言行,但他的書中多次提及,從商之所以可以賺到錢,是因為商人協助別人解決了他們問題,所以商人便可以因此賺到回報;既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也可以說是有德於人(暫且不去論討那些官商鈎結,為商不良等問題);及至職場,如果是打工的,如果是盡心盡力工作,也是幫助任職的公司或機構完成工作,於該職場無功也算有勞,至於要對所任職的職場有較大的貢獻,便得有過人的解難和工作能力了;打工的至少也不至於無心工作,有負於該職場,如此也可以說為「缺德」。

排行第五的是「讀書」,這亳無疑問便是和讀書有關,可理解為學習的能力或學業的成績。單以學業成績來看,天資和家庭的培養,再加上成長的環境,例如天資聰敏,加上父母的資源,再加上有同樣好學的朋輩,孩子的學習的確是事半功倍。「將勤補拙」也是有的,但是一個人算是勤,其實也是他天生的性格,或是後天受父母、朋輩或環境所培養所成的。所以有說一個人是否是讀書的材料是天生的,或是他的學業成績,也是受前三者所影響,所以「讀書」是在首三項之後,由此看來也未嘗沒有道理。

至於將「讀書」理解為學業成績,它的重要性是在「陰德」之後,而「陰德」可以理解為個人的質素和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就一個人的成就而言,個人素質是比學業成績更為重要,相信在職場打拼多年的家長,必定有很多類似的體會,所以這並不是什麼迷信或和任何命理有關。

長篇大論之後,可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並不一定和迷信或命理有關,當中的確有其智慧。子女出生,天資已定(即「命」),父母可以改變的,是家庭的教導,父母的身教(即「運」),和選擇子女成長的成長環境(即「風水」),而培養子女的個人素質和與別人相處溝通的能力(即「陰德」),便更比學業成績(即「讀書」)重要了。

也許作為父母的,便應時常提提醒自己是否只在意改善子女的學業成績,反而輕視了子女的個人素質、價值觀等等的培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