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06, 2015

何謂催谷?

我在這個網誌中,近年漸多談論現時教育的現象,而間中亦會提及家長的怪獸現象,包括了家長盡力以不同的方法催谷子女的學業成績,有網友提及我沒有好好的定義何謂催谷,網友的意見令我反思當時我只是簡單主觀地說是催谷子女學業,而沒有客觀的定義,我思考過後,嘗試去清楚定義我心目中的催谷。

在定義何謂催谷之前,我想首先定義一些我心目中的概念,自然課程和自然學習智商。

自然課程
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某一科目,在某一個年級所教導的課程內容和深度,是大部分對應年紀學生(例95%)能在沒有外加的協助下能附合該課程的最低要求。實際點說,自然課程在某一年級的內容,是大部分對應年紀的學生能在沒有課堂以外的協助下,在評核時能考獲合格的分數。舉例說,大部分一年級的學生能掌握個位數字的加減數,但如果在幼稚園高班教導學生個位的加減數,大部分學生都不能領會,所以個位加減數是小學一年級的自然課程內容,而不是幼稚園高班的自然課程內容。

值得留意的是,自然課程是以整體學生宏觀而定義,不以個別學生表現而定,再想想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異,所以可能有小部分學生能理解普遍同齡學生不能理解的課程內容,但這些課程內容,便不在自然課程內容之內。例如有小學生能理解數學上的微積分,但微積分不是小學自然課程的內容。另外,自然課程是指沒有外加協助而言的,所以大部分學生可能在外加協助之下能理解一些原本沒有自身能力去理解的課程內容。

自然學習智商
對於每一個學生在某一年紀而言,他在沒有外加協助的情況下學習,如能夠附合該年紀的自然課程最低要求,他對於該科目的自然課程的自然學習智商便是0,如果某學生能在沒有外加協助下學習,能附合比他高一年級的自然課程最低要求,他對該科目的自然課程的自然學習智商便是+1,反之如果在沒有外加協助下理解低一年級的自然課程時,又或要在年長一歲後才能明白,自然學習智商便是-1。用口語的方法來說,自然學習智商是某一學生對某一科目的自然課程內容的學習能力是合適的(0),高一班的(+1)還是低一級的(-1)。例如某一學生在六歲時,就讀一年級,能理解一年級的自然課程,如個位加減數,他在數學的自然學習智商為0。

自然學習智商是對學生在某一個年紀對的每一科目而言,所以每一個學生對每一科目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自然學習智商,例如男孩子對於理科的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外是大於零,但文科的科目卻是負數,反之女孩子的對於文科的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是大於零,而理科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則是負數。自然學習智商會隨著學生的成長而調節,例如某一學生在某一年紀對某一科目的自然課程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他的自然學習智商對同一課程而言每年便會+1,即是說在一年後,這學生對同一課程的自然智商為0,即可以在下一年在沒有外加協助下附合該課程的最低要求。

實際應用
基於自然課程和自然學習智商,我們便可以理解現時學生的學習現況。

首先是如果所有學校都是在某一年級教導對應的自然課程內容,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沒有外加協助的情況下在大部分科目附合其最低要求,在學年完成時升級。對於小部分學生在大部分科目都不能在沒有外加協助的情況下附合最低要求,即大部分的自然學習智商都是負數,這些學生便要留班,理論上這些學生在下學年的自然學習智商便會增加,到時大部分的自然學習智商為0,即可以附合大部分科目的最低要求,因此便可以在留班一年之後而升班。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某一個學生對大部分的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理論上這學生便有能力跳升一級,例如某一學生在一年級時,對所有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即他根本有能力理解當時大部分二年級的課程,所以在完成一年級之後,便可以選擇直升三年級了。

對於現時香港的教育環境來說,所有學校,包括幼稚園以及中、小學,大都會教導比自然課程深一、兩級的課程,簡單來說,這些科目對學生的自然學習智商的要求為+1或+2,所以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因為他們的自然學習智商原本只可以在沒有外加協助下附合自然課程的最低要求,所以既然學校教深一兩級,除了那些本身在每一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或以上(即天資較好)的學生外,其他學生都要有外加的協助才能附合課程的最低要求,如果大部分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為+1,只有小部分為0,便只需要在這些天資「正常」的科目提供協助,也算可以附合要求升班去也。

至此,我想可以定義何謂我心目中何謂催谷。

何謂催谷
如果某學生在大部分科目的自然學習智商,和他就讀的學校所教導的課程所需的自然學習智商,相差1或以上,而家長期望用外加協助令這學生能在大部分科目都附合最低要求或更好成績,尤其是這些外加協助阻礙了這學生其他方面(例如,體、藝、健康、親子關係,心理健康)的發展時,便可以定義為催谷了。

舉例說,一個普通學生,在各科的自然學習智商為0,即是正常地能在沒有任何外加協助下附合所有採用自然課程的科目的最低要求,但是如果學校在大部分科目都教深一級,即這學生理應在下一年才來就讀,但是實際上父母便外加協助,如全科補習,期望他能附合所有科目的最低要求而升級,而父母為了令這學生接受這些外加協助,要求學生放棄了某些原先可以保留的發展,甚至因為提供外加協助,破壞了親子感情。

由此可見,同一間學校,同一個課程,對某些天資好的學生來說,是合適的,是不用父母外加協助,更遑論是什麼催谷,例如一些名校,他們可以經過面試甚或筆試來選擇天資好的學生,又或經過派位制度,取錄天資較好的學生,所以這些名校教導深一兩級課程,大部分家長都不用外加協助,但是對於在這些名校的「正常」學生而言,父母非提供外加協助不可,協助的情度視父母的期望或子女能承受的程度而,如果已影響到子女其他方面的發展,便算是催谷了,如果捱不下去,部分家長會選擇讓子女轉校到另一間課程較淺的學校,即子女的自然學習智商和學校課程所需自然學習智商的相差較細,家長便不用再提供外在協助,而子女則可以附合最低要求了。

最後,催谷與否,首先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校所教導的課程深度的差別,另外便取決於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以及會否因此而採取的行動,和最後是有否影響子女的成長。

Sunday, March 29, 2015

升中困局

近日和友人閒談間,談到他女兒到在於傳統小學就讀五年班,換句話說,他一家已經歷了四年多的傳統教育,本學年的下學期開始,他女兒的校內成績便開始要呈分到教育當局,涉及升中派位了。這四年來,他女兒在傳統官立小學就讀,本以為女兒不在名校就讀,女兒和其他大部分本地學生一般學習便可,而且不用付出學費。但這四年多來的經歷,清楚的體會到,就算孩子是就讀傳統官津小學,原來也免不了催谷和競爭,學費是免費的,但是實際上每個月花在女兒身上的補習和課外興趣體藝支出加起來,原來也是一個不小的金額。他為女兒找來補習老師,各科通常都有八十多分,但是公報名次時,卻發現女兒的全級排名在六成左右(即是有六成的同級同學的學業成績比她好)。

聽到這樣的情況,我詢問他,他的女兒有否特異功能?例如有否在全港性的體藝比賽中名列前茅?回覆是他女兒在體藝沒有特出表現,成績也只是在全級排名在六成學生之後。跟著我坦白的告訴他,以他女兒的學業表現,如果他女兒學校是學業表現較好的小學,他女兒大概是第二組別的學生,換句話說,學校的老師將會建議他女兒選擇第二組別的中學為志願;他想為女兒博一博,試以第一組別的中學為首志願,我唯有清楚的告訴他,除了個別體藝方面有出色表現的學生,被各大名校羅致之外,升中派位是純以學業成績來安排的,說穿了,如果是第二組別的學生選第一組別中學為志頊,因為派位會先安排中學學位於第一志願的學生,所以當教育當局處理第二組別學生派位時,大部分的第一志願中學的學位都已經派完了,等同第二組別學生放棄了首幾志願來派位,教育當局處理第二組別學生時,便會先處理第二組別學生選擇了第二組別中學的派位,最後才回頭處理這些不設實際的第二組別學生,最終他女兒只會被派到第三組別的中學去。

友人感到已經花錢為女兒補習,但是不見效,不能令女兒升到第一組別去,他女兒的小學沒有任何直屬或聯繫中學,所以必定要和其他學校的學生競爭。友人既不想女兒入讀第二組別,甚至是第三組別的學校,國際學校又未必適合,但又似乎沒有出路。很多家長為了避免在子女升中時經歷這個困局,所以便在子女升小學時選擇一條龍中小學,但是從學校的角度來看,他們又反而希望以升中派位來汰弱留強,結果是很多就算是相同辦學團體的同名中小學,都不是一條龍中小學,部分只是直屬或聯繫中小學而已。

對於友人,所能給的建議是盡力為他女兒多爭取證書或公開比賽成績,在小五時開始留意直資和私立中學,適時帶女兒去報考直資私校,同時留意同校區內校風好的第二組別中學,無論如何,升中時希望是一間校風好的中學,如果幸運地有心儀的直資私校取錄,便再選擇這些學校吧。

Sunday, March 15, 2015

更多開放日資訊

本學年的蔡繼有學校開放日,正如之前文章提及,在本月二十一日舉行。學校在網上登出了當天的程序表,有興趣當日參加開放日的朋友,可先行看看校內有什麼活動,安排當天的行程。

對於有興趣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家長,我覺得十一時半到十二時半在演奏廳舉行的IB講座是很值得參與的。這講座由學校負責IB的顧問作講者,講解IB以及學校如何實行IB課程,另外,亦有畢業後入讀本地大學的校友回校分享。

至於交通方面,學校在校內通告內提及穿梭巴士由早上九時十分到下午四時十分,在以下兩個穿梭巴士站免費接載訪客到蔡繼有學校:

九龍塘站穿梭巴士站位置(九龍塘港鐵站D出口)
太子站穿梭巴士站位置(太子港鐡站D出口)

開放日於下午五時閉幕,而最後一班接載訪客到九龍塘以及太子港鐵站的穿梭巴士於校園內五時五十分開出。

Sunday, February 22, 2015

十三周年開放日

今年蔡繼有學校會於三月廿一日舉行十三周年開放日,海報已在學校網站刊登,細節則未有透露。

根據以往慣例,學校會安排免費穿梭巴士接載學生、家長和訪客,往年的接載地點為九龍塘和太子地鐵站,最好不要自行駕車前往,這類日子可能會驚動警方調派警員維持交通,除郝德傑道住戶或能停在學校內之外,其他車輛可能不能駛進郝德傑道,郝德傑道外的大埔道往沙田方向有使用泊車咪表的公眾停車場,近的一個停車場步行到學校需時十五分鐘左右,而遠的那一個則要花近廿五分鐘,除非「摶抄牌」,否則必須不時來回學校和停車場,對家長來說也不方便,而訪客如果不是提早泊入,更很可能找不到泊車位。總括來說,使用學校提供的穿梭巴士是最方便了。

離開學校時,除了乘坐穿梭巴士外,也可以選擇步行離開。走上大埔道往深水埗方向行,經過巴士站和翠竹苑後,便看到指示「黃大仙祠」,沿途一直往下行,再經過跨過呈祥道的行人天橋,便會到達明愛醫院,需時大概二十分鐘,再行十分鐘左右,便可以到達荔枝角港鐡站。

對於首次來到蔡繼有學校的訪客,硬件方面,最值得參觀的是演奏廳、室內泳池、圖書館和將會在開放日前剛啟用的室內運動場。

軟件方面,通常在十一時左右,在露天操場會有一二年級學生的早操表演,演奏廳整日都有不同的表演,由不同的學校樂團演出,有蓋操場則有各班由老師、家長和學生所籌辦的遊戲攤位,另有校內學會的攤位,所以訪客在參與攤位遊戲時,便可以和老師、家長和學生互動。室內泳池有班際游泳比賽。

訪客亦可以當參觀開放日為一家大小的家庭活動,當天在活動室會教導製作小手工,攤位遊戲可寓為善於娛樂,為蔡繼有學校籌款,往年亦有收費大型玩意等等。如果時間許可,亦可在參觀開放日前後,步行十五分鐘到金山郊野公園郊遊,看看馬騮仔。

至於飲食方法,聽說當天有薄餅、杯麵、魚蛋、綿花糖等小食,當然亦可以自行攜帶食物,開放日當天的所有費用須以現金先行購買的代用券,家長到埗後可先到學校的代用券購買攤位換購代用券,在旁通常便是紀念品售賣處,有紀念價值的產品出售。

對於有興趣認識蔡繼有學校的家長,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家長宜密切留意學校網站的公佈。

Thursday, February 19, 2015

點解名校係名校

由最初為女兒開始研究本地教育制度到今天,有一個問題經常在我腦中浮現,令我不斷不斷的思考的,便是為什麼有些公認的名校是名校,當然,家長明白名校便等同熱門、競爭大,又或歷年來作育英才無數,前者是入學前的情況,後者是學生畢業後的結果;那麼,為什麼這些名校,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名校,最初會變成現在我們現在公認的名校?根據多年來的觀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的看法。

我們現今的名校,可以簡單分為兩類,首類是本地的傳統名校,最明顯的便是「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二十二間成員學校,另一類名校是近年興起的名校,但多數為直資、私校。

對於「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二十二間成員學校,全部都是教會學校,由當時的海外的教會人士到香港創辦,根據網上(尤其是維基)所找到這些學校的資料,可以看到大部分這些學校早期的校長,大都是由外國人所擔任,當中很多學校,根據歷代校長的名字來推斷,到七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這些學校的校長才漸漸由本地華人取代。

這些學校早期因為由外國教會人士創辦,香港當時亦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理論上外藉的教會人士更能容易和當時的政府甚至海外機構爭取各方面的資源,在教學方面,教職員中至少校長是外國人,亦可能有其他外藉教會人士,他們可以把西方的科技新知,社會現況,發展機會,海外升學途徑等資訊帶給學生,另外,學生亦可以在課堂和日常學校生活學到純正的外語,能操得一口流利外語的學生亦把當時由本地老師教導的學生比下去。早期的學生能在社會中出人頭地,成為學校的另一個資源,回到學校教導師弟妹,給他們畢業後升學和就業的指引和幫助,校友的成就越大,在香港的社經地位越高,在人力物力回饋學校的能力便越大,換句話說,對師弟妹的幫助便更大,師弟妹看著名成利就的校友,更容易建立目標,亦鼓勵了自己加倍努力。另外,這些學校創校時香港的人口不多,很多土地亦未開發,所以這些學校在當時較偏遠的地方創校,可以佔用更多土地,但是到今天,這些傳統學校的位置已不再偏遠,但卻仍佔據同樣的面積,形成同樣是中學或小學,校舍便比新校舍或政府所興建的標準校舍大得多了,例如男拔萃便佔用了整個旺角的山頭,喇沙中小學的校舍便設有標準的運動場和泳池,能在寬大的校舍學習,在自己的運動場地練習,當然更容易在學術上和校際比賽中得到更好的成績。

至於近年新興的名校,主要是那些直資、私立學校,因為他他創立時有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得到中產家長支持,學校取錄學生時亦可以自主決定取錄學生的準則,在考生人數比學位多時,學校便可以選擇條件較好的學生,家長既為中產,亦可以給子女提供更多資源,當學校能聚集資質高的學生,和有良好經濟能力的父母作後援時,學校整體教學表現亦比其他普通主流學校為好,到學生畢業時,學校家長的社經圈子便能為學生升學和就業提供良好的人脈關係。

以上兩類的混合體,即是那些由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的學校,包括了英華、聖保羅、聖保祿、拔萃女、拔萃男、聖保羅男女和協恩,便集合了以上兩類的長處,即有大量名校友,校舍寬廣,能自行決定收生,學校經費來自政府(因為是直資學校)以及家長的學費,學生大都來自有社經地位的家庭,畢業後能運用校友和家長的人脈發展事業,這些學校當然成為熱門中的熱門。

當學校變成名校之後,學校聘請教職員時應有較多的求職者,因為既然同為老師,在名校任教似乎在教育界中有較高的江湖地位,亦不會有因為學校收生不足而有殺校的危機,實際上在名校教授多為中產家庭的子女便比在普通學校教授多為草根家庭的子女為優,因為前者能投入額外資源,所以整體效果更好,老師也應更輕鬆,既然多老師寧願到名校任教,所以校方可以選擇資歷高或經驗好的老師,所以名校能聘請到較好的老師是合理的;在學生方面,因為名校可以向其他學校在學術上或體藝的學生招手,轉校到名校去,所以名校又可以聚集學術和體藝各方面有出色表現的學生。

以上各項原因,互為因果,所以名校繼續是名校。

Friday, January 16, 2015

全日性的服務

日前特首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及會鼓勵全日性的服務,有網友向我詢問對這政策的意見,自問不是什麼時事評論員,只能從作為本地家長的角度,來談談這政策。

翻查施政報告全文,提及全日性的服務出現在以下兩段:

  • (六)優化人口創建未來
    釋放本地勞動潛力
    137(2):加強託兒服務,更好地支援有意就業的婦女。除增加3歲以下幼童的全日制託兒服務名額外,政府會於2015-16年度起逐步增加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延長時間服務資助名額至6200多個,增幅高達四倍。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正積極考慮鼓勵幼稚園提供更多全日性的服務,並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額外資助;
  •  (七)青少年教育和發展
    教育
    151:在保留幼稚園靈活多元特色的原則下,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已經深入研究應否為合資格學童提供半日制學額的基本資助,以及是否訂定強制性的教師薪級表等議題。委員會亦會研究如何鼓勵幼稚園提供更多全日性的服務,以及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資助的全日及長全日服務,並會在今年年中提出建議。為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委員會認為政府只應資助直接與學生學習及營辦學校有關的基本開支。

首先看看137段,它清楚指出是想釋放原本要留在家中照顧孩子的父母的勞動力,政府的做法是「增加3歲以下幼童的全日制託兒服務名額,增加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延長時間服務資助名額至6200多個」,對於前者所提及的3歲以下幼童,施政報告並沒有指出有多少個名額,後者所提及的,細心看清楚,不是託兒服務,而是「延長時間服務」,記得我女兒在就讀幼稚園期間,我也曾帶女兒到有提供「延長時間服務」的幼稚園日託,時間為早上八時或九時到下午六時,如果家長並未能在六時前前來接放學,便可享用「延長時間服務」,家長可以到八時前來接放學,收費則以延長託兒的時間計算。全日制託兒名額,的確可以令部分原本留在家中照顧子女的父母外出工作,而「延長時間服務」的對象,本身便已是雙職父母,極其量是那些怕工作上有突發事件而趕不及來接放學的父母,但有多少個為此而放棄工作的父母呢?我沒有任何數據,但是為數應該不多,再者,它指出增加了四倍名額到6200個,即是由現在大概1200個,增加5000個名額到6200個。

從另一個角度,享用這些由政府資助的幼兒中心和幼稚園服務的家長,主要來自較草根階增的家庭,因為中產父母多對子女的教育有要求,不會讓子女入讀這些政府資助的幼兒中心或幼稚園,他們自會找兩間半日制的幼稚園來讓子女就讀,便可以選擇子女的學習課程內容,另外,如果中產父母要解決託兒的問題,他們多花三四千元,便可以聘請海外傭工來照顧子女。所以根據137段,全日性的服務並非改善教育的政策,只是釋放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勞動力而已。再實際一點看,部分低收入家庭,如果享用了日託服務而外出工作,增加了收入,反而可能令他們的收入超過了某些社會福利的底線,尤其是公共房屋的申請資格,這些誘因便足以令這些低收入家庭放棄外出工作。

所以整體來看,137段所提及的全日性的服務,純是為釋放勞動力為目的,對子女的成長學習並無任何得益。

至於151段,沒有指出全日性的服務是什麼,如果只是託兒服務,便和137段並無分別,151段兩次提及資功,分別是「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資助的全日及長全日服務」和「委員會認為政府只應資助直接與學生學習及營辦學校有關的基本開支」,前者只是託兒服務,而後者才涉及資助學生學習。所以151段所提及的全日性服務,很視乎政府資助的是什麼有關學生學習的項目,以能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和其他幼稚園相比,最明顯分別便是後者是採用非本地課程,再加上多以外藉老師任教,所以如果政府能資助這些享用學券的半日制幼稚園,聘請外藉老師來辦另半日的課程,或資助幼稚園舉辦那些中產家長才會提供子女的體藝課程,才是真正的幫助了低收入家長,對於中產或以上的父母,他們期望的另半日課程,自有他們的選擇,除非政府的資助極吸引,否則他們也不會因為政府的施政而改變。

總括來說,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全日性的服務,極其量是釋放了小數低收入父母的勞動力,至於能否改善學生學習,則要視乎政府會資助幼稚園辦什麼有關學習的全日性的服務。

以上是從政策上、從釋放勞動力的角度來討論施政報告所提及的全日性的服務。但是想深一層,從個別家庭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政府要鼓勵全職父母親返回職場,放棄親自照顧子女的機會,令更多家庭變成雙職父母的家庭呢?所以從家庭的角度來看,我反而覺得政府應以減少市民的生活和經濟壓力為目標,令父或母其中一方至少可以親自照顧學前階段的子女,而不需要享用這些全日性的服務,到子女入讀小學之後,絕大部分小學已是全日制學校,至此,全職父母可以視乎其實際情況和期望而選擇會否返回職場,子女的成長有父母在旁,理論上可以減少問題兒童或青少年的出現,亦能幫助子女學習,這樣才是一個讓子女健康成長學習的地方,現在的香港,病了。

Monday, December 15, 2014

三談「普教中」

記得今年年頭的時候,和一間中學校長談「普教中」成效之後,寫了第一篇有關「普教中」的文章,剛巧電視台的時事節目便是討論「普教中」,相信製作人員在網上找資料,便找到我這個網誌,找了我和女兒訪問,看完該輯節目之後,我又再次寫了一篇文章,討論節目中的內容。再之後又有《蘋果日報》和《東方日報》的記者來訪問我和女兒有關「普教中」的問題,看完他們的報導之後,已想再寫一篇有關的文章,但近月工作忙,終於到今天可以再次談一談。

電視台時事節目的內容,訪問了兩位校長對「普教中」的看法,一正一中立,而訪問我和女兒部分,便表達出作為家長,因著女兒日後在職場上的需要,所以明知女兒的粵語必定會比「廣教中」為差,亦因為女兒學校的課程設計,所以便讓女兒接受「普教中」的中文教育了。節目中也有提及女兒的粵語比普通話為差。到報紙的訪問時,記者們不約而同的測試女兒的粵語能力,尤其是女兒的粵語俗語,女兒當然不能全部懂得。跟著報紙的結論便是學好中文不一定以普通話來學。

經過這些討論之後,我對「普教中」也有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們首先要想想所涉及的「因」和「果」。就「普教中」的討論而言,似乎「因」便只是教學語言,而「果」則包括「中文語文能力」、「粵語能力」以及「普通話能力」,而「中文語文能力」,因「粵語」和「普通話」能力都是有關「聽」和「講」,所以「中文語文能力」便只指中文的「讀(或理解)」和「寫」的能力了。無可否認,以相同的教學時間來說,「粵教中」便會粵語好些,而「普教中」便會普通話好些。所以餘下來我們要去思考的,便是「粵教中」或是「普教中」對中文的「讀」和「寫」的影響了。再想深一層,「因」又豈只是「教學語言」?其實還有學生的母語和日常生活語境是「粵」還是「普」?父母會否為子女額外投入學「普通話」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子女本身是否喜歡學習「中文」,以及喜歡閱讀中文書籍與否?

電視台時事節目中提及兩位校長的研究報告結果,分別說「普教中」對中文語文能力是正面影響以及無明顯數據證明「普教中」更為有效。但要明白一點,研究是宏觀去看一件事,對所有學生整體來說的影響,但是作為家長,重視的只是對自己子女的影響,所以就算研究結果是怎樣,也要想想在自己子女的實際情況。

「普教中」的重點是在中文科課堂上老師完全是「普通話」來教學。對於父或母來自「內地」或「台灣」的,學生的母語便是「普通話」,所以「普教中」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於以粵語為母語的學生,例如我女兒,如果他們上小學時便即時「普教中」,再加上父母沒有或不能投入額外資源的,子女上堂時便會聽不懂老師所說,對中文失去信心,亦跟不上課程,如果中文老師是本地香港人,當他們看到學生聽不懂,他們有可能會暫時轉回粵語,讓學生可以慢慢適應,否則,如果老師的母語便是普通話,便沒有任何補救辦法了。(幸好女兒學校小一是「廣教中」,到小二才是「普教中」,所以女兒也能適應。)由此可見,學生本身的母語是否普通話,父母能否投入額外資源,便已能影響到「普教中」的成效。

另外,學生本身對中文,尤其對閱讀中文書籍有否興趣,便更能影響到他本身的中文能力。如果單以「讀」和「寫」的能力,學生多看中文書,多思考,理解中文文章的能力、所懂得用字和成語等等,以及到他自己寫作中文的能力,便和用什麼教學語言的關係不大。反觀現在很多中產父母從小便和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以英文對答,買英文書籍給他們看,帶他們參加全英語環境的唱遊班,自小上英語拼音課程,當孩子對英語認識多了,見英文字便懂得發音,到他們學中文時,便會發現中文認字難,又要記筆順,又要記讀音,近似的中文字亦多,中文的書藉又不比英文書籍精美,他們便不會重視中文,不看中文書籍,甚至討厭中文。對於這些不喜歡中文的學生,教學語言是什麼,根本也不再重要,更遑論教學語言對中文能力的影響。

總括而言,我從家長角度來看「普教中」的意見是,草根階層的家長,因只會參加統一派位,所以子女便只會就讀官津學校,而這些官津學校必定要跟從教育當局的政策並運用由政府而來的資金來辦學,所以是否「普教中」,似乎根本沒有話事權。對於中產或以上的父母,如果選擇直資私校,也許會先考慮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語言方面亦會先考慮學校投放在英語語境的資源,以及升中升大學的情況,最後才會考慮是否「普教中」,「普教中」又是否由母語是普通話的老師來教。由此可見,「普教中」與否,從來都不是家長最重視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如果父母想子女的中文能力好,學校是否「普教中」的影響其實並不明顯,反而是父母自小和子女看中文書,讀中文故事給他們聽,買中文繪本、漫書(如老夫子)以及中文書籍給他們看,多和他們以中文(不論是粵語或普通話)傾談或討論,最終子女喜歡看中文書,以及以中文寫作,這對子女中文能力的正面影響,便比跟什麼研究的結果為明顯得多。

我有感家長多重視子女的英語,但我想強調一點,學中文其實比學英文難得多,如果子女自小不平衡中英雙語的發展,例如偏向英語,到他們到小學階段,要學好中文便比學好英語更難,如果父母期望子女在本地經報考DSE途徑升大學,中文科便曾令很多名校高材生在本地大學面前止步,除非父母已為子女留有後著,否則不得不重視中文科多一點了。

Saturday, December 13, 2014

最愛評估週

女兒這五年小學階段,令我覺得蔡繼有學校和其他學校最大的分別在於,她最愛評估週。

學校沒有所謂測驗週,因為平日在沒有通知之下便已經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挑戰站,便等同普通學校的默書或測驗,很多時她回到家中拿出挑戰站的工作紙,我才知道她曾經參加過挑戰站,因為父母既不知道何時挑戰以及挑戰內容,學校的課程內容又和其他學校不同,所以家長不太可能為他們預先溫習,所以挑戰結果較能反映學生真正的能力,以及學生真正學到什麼。沒有了預先張揚的點書測驗,更令學生必須靠平日上課留心學習,家長亦不必擔驚受怕、勞心勞力的為子女溫習,學生的學習壓力便因此比其他學校為低。當然,學習壓力低亦有其利弊,但我覺得學海除了無涯,亦漫長,小學階段,便讓女兒享受和喜歡學習,找尋自已的所長,這比每天埋首於大量功課和溫習好得多。不同家長有不同的想法,但我自已則是這樣想的。

至於考試,學校美其名為評估,而整個星期的評估便稱為評估週。評估週這一個星期,上課時間只有半天,同時校內的課外活動也暫停了,很多家長亦同時暫停子女在外界參加的課外活動,所以評估週這一個星期,學生是真正的休息。因為評估的內容都是平日曾經做週的練習,家長亦難以自行準備溫習的材料,所以真正為評估而做的準備不多。從前學校禁止學生帶教材回家,連溫習也沒有材料,所以聽說以前的家長,在評估週的下午便會趁機帶子女到處去,例如海洋公園等等,現在在星期一到星期四,已較少聽到有家長帶子女外出,但是到星期五放學後,家長間便已預先相約為子女安排活動,例如運動或聚會。既然壓力不大,預備亦不多,可以半天上課,星期五放學後多有聚會活動,所以女兒最喜歡評估週,她說:「最好一個星期上課,一個星期評估週。」

昨天是女兒五年級上學期的評估週,女兒放學的時候,當我如常到女兒學校時,學校外便已經有一條長長的私家車龍,直泊到街尾。放學時,看到有家長已安排了到會,讓廿多個同學在學校進午餐,之後便有數架私家車送他們去運動,看到孩子圍在外賣慶高采列的進食,之後雀躍地一同活動。女兒則要參加游泳訓練,之後我也帶了她和其他同學去吃豐富的下午茶,她也開心得很。心想,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就是應該這樣開開心心的上學嗎?

感到近年入學學生的家長愈來愈緊張,更重視學術成績和公開試表現,簡接令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了,希望女兒學校愉快學習的模式能維持下去,讓香港在眾多學習壓力極大的學校之外,還有一個另類的選擇。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流金歲月 - 本學年至今的所見所聞

這個網誌最初建立時,所記錄的是為女兒找幼稚園時候,跟著入讀幼稚園,再繼續為女兒找小學,到今天,女兒已是她小學生涯的最後一年,時間真的過得很快。

本學年開學至今,女兒學校也有很多轉變。首先最重要的,是學校由三位副校長當中,選擇了吳副校為候任校長,領導學校多年的劉總校長在本學年之後,會由前線退下來,但聽說她仍會留任學校的顧問,對女兒來說,她可以在劉總校長在任最後一年畢業,完成她的小學階段,也算是相當榮幸。我相信候任校長和劉總校長共事多年,已盡得劉總校長的真傳,多年來她默默耕耘,對學校建樹良多,期盼她能秉承蔡繼有學校堅持多年的教學理念,帶領學校更上一層樓。

近年所見,教育界的「貧富懸殊」現象愈來愈嚴重,中產或以上的父母,大都鍾情於直資、私立學校,蔡繼有學校亦成為他們的心儀學校之一。聽說今年報考小一入學的人數便多達三千多人,所有報考的孩子都可以參與首輪面試,從中便會選出八百多位進入第二輪面試,為了這兩輪面試,學校便要動用所有小學部老師,而小學部亦因此在小學面試日而放假。學校為了能更準確評核個別考生,所以便要進行多輪的面試,聽說今年的考生便要經歷四輸的面試,除了跟孩子面試外,學校亦會會見考生家長。

對於孩子面試,相信很多家長都已為子女報讀面試班,期望孩子能好好的應付面試。對於沒有讓子參加面試班的家長,如果向其他家長借面試班的教材來看,便會發現面試班所教的,不是什麼「特異功能」,其實只是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小朋友而己,例如有禮貎、對身邊事物有好奇心、愛看書、能得體地和陌生人溝通、擁有他們年紀應有的常識等等,其實父母親自來教導定必勝任有餘,但是面試班中心有他們過人之處,便是為家長打聽每間學校的面試形式,甚至提供某些名校的模擬面試班,服務相當周到。另外,近年似乎多了學校在面試過程中,提問考生學術問題,包括讀書本,甚至數學運算,結果令很多幼稚園為了滿足家長的期望,另外亦真的為了孩子準備適當的學術能力來升小,令幼稚園課程教得更早、更深。這是大氣候,似乎沒有逆轉的原因,亦似乎沒有人能改變了。

以往蔡繼有學校在面試當中,亦會要求家長填寫問卷,期望得知家長對學校的期望,但是我感到現在的家長,為求子女能入讀某學校,便會事先詢問之前參加過面試的友人,想像學校對家長的期望,而預先準備「標準答案」,到最終手上有數間小學取錄時,便再考慮為子女選擇那一間小學。最令人概嘆的是,某些家長在面試期間的表現和對答,便是根據該學校的期望而為,到子女真的入讀之後,便露出原來的真面目,甚至經不同途徑嘗試改變學校的教學理念,課程安排等等。

明白家長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升小過程中,為求能得到更多小學的取錄,無奈只得以「目標為本」把面試這件事做到最好,但是希望到蔡繼有學校面試的家長,能坦誠地和老師分享對孩子學業的期望,免得孩子真的入讀時,家長對課程和各樣安排諸多不滿,苦了孩子,家長亦要花時間來和校方溝通,到真正確認孩子不適合蔡繼有學校時,又再為子女另覓學校,學校亦浪費了一個能讓更適合的學生來就讀的機會。

八年班的英國遊學團現正舉行,劉總校長首段亦有同行,但她先行回港處理校務。今年是女兒小學的最後一年,期待著本年的台灣遊學團以及畢業論文的來臨。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語文能力和培養孩子的重點

想當年,自己整個學習階段,都是就讀於政府資助的學校,父母對教育制度以及學校之間的分別沒有認識,所以在選擇幼稚園、小學以及中學時,都是向鄰居打聽,亦優先選擇在家附近的學校,最後,慶幸終不負兩老所望,入讀並完成大學課程。現在回望檢討,學術上的成績,大都可以靠自己努力得來,中文的語言能力,是靠當年中學時代沉迷於金庸武俠小說,將所有小說看完後,不知不覺間中文的能力也增強了,但是英文能力,似乎中學時代沒有多大的進步,直到離開校園,在職場工作多年到今天,英文能力也沒有多大進步,雖有能力寫出四平八穏的英文論文,但是對於聽和講方面,始終不能達溝通無間的水平,看外語片時,始終要靠字幕才能完全明白對話。

在資訊科技界工作多年,曾任職跨國投資銀行,那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身處部門的本地職員當中,大都分都不是本地大學畢業的,他們很多都是曾到海外留學,完成大學課程回港就業的,為什麼這部門沒有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呢?是本地大學生不想入職跨國投資銀行?還是投資銀行不想聘請本地大學生呢?這次任職投資銀行的經驗令我明白,跨國公司內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職員,亦有很多同事在海外不同地方工作,有很多機會要和本地以及海外的同事一同合作項目,因此,語言能力便比真正的所需的資訊科技知識更重要。

跟著再想深一層,檢討一下自己的英語語文能力。自己在大學之前,從沒有一個英文的語境去學習英文,因為偏重用以報考大學的學術科目成績,所以反而沒有多花時間在英文之上,亦沒有自小養成閱讀英文書的習慣,那時的電視並不提供多語言播放,所以家中亦極小機會觀看英文台節目,最後因成績達入讀本地大學的要求,能入讀本地大學,在大學內,雖然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但那時外地學生人數不多,也沒有把握機會和他們多交流,練習一下英語聽講能力。

反觀當時那些學術成績不足以令他們入讀大學的中學畢業生,他們既然不能入讀本地大學,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便會讓他們到海外就讀大學,因此,他們反而在一個較好的英語環境下生活了三四年,最後,他們同樣考得一張大學證書回港,卻同時緞練好他們的英語能力,以及學會了怎樣和外國人相處。所以,當本地大學生和留學生,分別在本地大學以及海外大學完成大學課程之外,能入讀本地的大學生本應是能力較好的,但到實際職場時,跨國公司反而因留學生的英語能力而聘請了他們,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香港回歸祖國多年,而人口當中又是以華人為多,但是香港人總是覺得能說得一口流利英文是高人一等,懂得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便比懂得四書五經好,亦因為香港是以華人為主,所以家長便用盡所有方法去令子女能操一口流利英語。

到今天,看到身邊的同事,尤其沒有大學學位的,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頗差,短短的一篇電郵卻有大量文法錯誤,詞不達意,最後還是要當面跟他談一談才能知道他在電郵內說什麼,常建議他們快快改善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但是想深一層,真的是簡單的多上一個英語課程便可?如果要真正改善語言能力,不論是中文或是英語,其實都不外乎多看多寫多聽多講,所以如果他們沒有決心去改變生活模式,多看英文書和英文節目,他們的英語能力也不會有多大改善。

檢討自己和其他人學習語言的過程,進步得最快的便是小學階段,尤其是英語,到中學畢業時,除非之後放洋海外,否則語文能力已不會再有多大進步。因此,到自己成為父親時,我所重視的是女兒有否英語環境來適應和外藉人相處,能否放膽的和其他人以英語溝通,認字多少和文法有否錯誤並不重要,更遑論要考什麼英語證書,至於中文,則和她繼續以廣東話溝通,跟她看中文圖書,平衡她對中、英文的時間便是。

看到現時的孩子為了應付面試,父母不斷為他們「增值」,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考取證書,爭取獎項,疲於奔命。如果我今天還有另一個孩子要準備升幼稚園、小學,跟其他孩子比較證書獎項多,「一山還有一山高」,鬥多是沒有意思的,因為當每個孩子都是十項全能時,倒不如看看孩子有什麼真正的興趣,讓他專注一兩項便可,大量普通獎項不如小量大獎項。所以,盡量花時間在親子溝通,培養對話閱讀能等語言能力之上,跟著的便是培養自信心、自顧能力等等,再有時間,才是花在其他增值興趣班之上。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作為校董的所見所聞

四年多前,機緣巧合之下作了自己中學時代母校的校友校董,加入管理一間地區第一組別名校的校董會,每屆任期兩年,兩年多前連任了一次,在校董只能連任一次的規定下,現在已近尾聲,而所有與校董有關的工作也已完成,再沒有任何會議或校方活動要參與了。這四年來的經歷,令我對教育以及現今的教育生態有更深入的認識。

翻查資料,二零零四年的校本條例規定所中、小學均要在二零一零年前成立校董會。一間學校的校董會的職能是管理該學校,權力及至所有人事調動(包括校長)以及日常運作事項,所以校董會是一個有實權的組織。校董會的成員包括校監、辦學團體校董、家長校董、老師校董、校友校董、以及獨立校董,各自代表其所屬持分者,例如家長校董由家長互選出來,多和家教會有聯繫,而校友校董則由校友之間互選出來,也和校友會有密切關係,而辦學團體校董,則由辦學團體推薦,而獨立校董則由辦學團體推薦獨立人士作為校董,多為有相當社經地位人士。以我所知,所有校董都非受薪,亦要確認和所有為學校提供服務或有商業往來的公司沒有任何利害關係。因為校董會的權力很大,所以部分辦學團體反對校本條例,例如天主教便曾和教育當局對薄公堂,原因是校董會的確有權改變辦學團體原先定下的教育理念。

每次校董會會議,校監和校長必定會出席,校長負責校務報告,以及提出問題讓校董會討論以及議決,另外,校長亦會向校董會提出各樣的要求或協助。以我所見,一間資助學校的校董會的討論課題,主要都是和教學資源有關,簡單來說,便是學校的營運資金是如何運用。教育當局是以某統一標準來提供資助,例如有多少班,便會資助某數量的人力資源,如果學校想給學生更好的教學資源,例如小班教學便需要更多老師,噪音水平並不超過教育當局所定標準的學校的空調設備以及電費,教育當局的標準資助以外的資金便需要由其他途徑而來,例如辦學團體所提供的金錢、向某些教育基金申請資助、私人捐款、堂費以及教育當局所提供資助餘下的金錢。

校董會會議中的討論,告訴我原來教育當局對資助學校所提供的資助只能維持學校正常的運作,如果想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便得自行找資源,對於直資、私校,他們的學費收入足以令校方從容地提供額外的教學資源,資助學校便得攪盡腦汁來找資源,例如有老師請病假,教育當局便會提供額外金錢來招請臨時老師來代課,但是如果由其他老師分擔了代課的工作,教育當局所提供的臨時老師資助便可以撥為學校營運資金,用作其他用途;又例如某個數量的老師,便有某個數量的高級老師,如果老師們選擇不升職,校方便可以凍結高級老師的數目,比標準多出來的高級老師職位的資助,亦可以撥入學校的營運資金。以我所見,除了校長以及個別有經驗的辦學團體校董之外,其他校董都不知道這些「財技」,所以校董只能信任校長所提供的資訊以及建議。

這些有關運作資金的討論,令我更深入明白資助、直資以及私校所能運用的金錢的分別。對於私校,他們的主要資金來源便是學費,只要家長能和肯付出,學校便可以運用那些金錢,如果想要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需要更多金錢,便可以提高學費或設立某些項目要求家長付錢,只要教育當局首肯,再向家長提出,家長接受便可。至於直資學校,因為教育當局會以學校的人數,以和資助學校相等(或相若)的標準而撥款給學校,所以就算學校不收任何學費,基本上可以提供相等於資助學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可想而知,直資學校的確能提供較資助學校更好的教育質素。也許直資學校的家長大都不太在意學校把錢花到那裡去,但是如果想一想,其實直資學校所能運用的金錢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例如一些名直資學校,每年學費便高達四五萬,以一班三十個學生來說,每年每一班便可以有過百萬的資金可以運用,如果假設一位老師年薪約五十萬來計算,每班除了由政府資助而來的老師之外,所收取的費用便足以另外招請至少兩名老師了。曾聽校長說過,教育當局的標準是每班學生1.5位老師,所以如果這直資學校將所有學費來招請老師,每班便可以全時間有至少三位老師了。當然,實際上直資學校是可以招請這麼多老師,但每一班都不會多招請兩位老師,所以僱用額外老師餘下的金錢,直資學校便可以自行運用,例如他們便可以於主流教學之外辦非主流教育模式,尤其是IB課程。

在校董會會議的討論中,我得知原來地區第一組別資助學校,三分之一的學生是來自受著不同程度綜援的家庭。由此可知,就算是綜援家庭,他們的子女也可以以學習成績被派往第一組別的中學,而我在學校中看到所有老師都很認真盡責的教導學生,政府所提供的教學資源亦足以令學生們能在公開試中考得好成績,所以每年的升大學結果也相當理想。令我相信,在香港,只要肯努力,還是可以名列前茅,考入本地名地大學以及熱門學系的。

我在校董任內,曾有友人找我為他們的子女寫推薦信,甚至親手交給校長,當我拿著受托要交給校長的信或文件時,校長都會即時接收,還問我需否拍照作實,但當我詢問學校收生情況能否取錄該友人子女時,校長便會告訴我現況,因友人子女成績未達學校收生要求,或學額不足而不能取錄友人的子女,我亦只好如實的回覆友人。這令我明白,升中派位便是成績先決,逹不到學校收生要求,校長為善用學位,為該學生能力追不上,也是不會取錄的。

由我被選為校董開始和認識其他校董會成員開始,我便看到一個特別的現象,除了家長校董的子女必定是該校的學生外,其他校監、校董、甚至校長、老師的子女,都不是在自己管理的學校就讀的。表面來看,身為學校校董或其他成員,能清楚學校運作,不是更有信心讓自己的子女在這裡就讀嗎?行為比說話更清楚的告訴我,學校之間便是有高低之分,有江湖地位的區別,校監、校董或其他校方成員當然重視自己子女是在那些學校就讀,亦有能力為自己子女爭取進入那些更好的學校,所以便會有這樣的現象。雖然有點「局外人」管「局內事」,但我深信每位校監、校董以及校方成員都是為該校學生的成績以及將來而盡心盡力的。

這四年多以來,每當學校有特別的活動,例如滙演、聚餐、運動會以及畢業禮等等,我都盡量出席,希望能從中認識資助學校以及資助學校學生更多,尤其是在畢業禮當中。除了最近一次的畢業禮在公開試放榜之前舉行之外,之前的畢業禮都是在畢業生離校半年後,大概十一、十二月時才舉行的,為的是可以根據畢業生的公開試成績來決定奬學金和其他獎項。有次畢業禮中一位畢業生的致詞,令我感到他們心底裡都有一個念頭:「我們不是名校畢業生,但我會比名校學生更出色。」某程度上是反映了資助學校部分學生遇上名校學生時,潛意識中都會因不是名校學生而有點自卑感。相信這是一個不能改變的現實,只有把它化作鼓勵,推動學生本身努力奮鬥了。

另外,作為校董,我在任期內對我自己最有義意的事,便是有次有位理科的女老師懷孕,我便在日間回到學校作為她的電腦科代課老師,代她教導中一、中二的電腦科,令我有機會直接地接觸資助學校的學生。我看到學校的教料完備,我只要回到學校,拿著教材,走到課室或電腦室便可以授課。有趣的是課程內包括中文輸入法,但是因為學校是一間主要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校,所以便要用英語來教中文輸入法,上課時也要用英文來授課。

這些中一、中二的學生,給我最大的反思是他們的語文能力,尤其是英語能力。雖然這是一間地區第一組別的中學,換句話說,所取錄的學生都是區內學業成績首三分一的學生,但是他們的英語能力卻很參差,部分學生能明白老師以英語授課的內容,有些則不能完全明白,至於英語對話方面,也不是每一個學生可以以英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相比起我就讀四年級的女兒,她的語文能力在班中不算突出,但是我覺得她的語文能力已比大部分我所教導的中一、中二學生為好,令我想到,我女兒的語文能力,不是因為她特別聰明,而是因為她多看書,亦有充分的語境讓她練習和應用,對於資助學校,和其他需要參與升中派位的學校,除非學生的能力過人,否則他們要花大部分時間在主流學科之上,根本沒有剩餘空間去看書和練習中、英文。

今年年初,應學校之邀成為陸運會的閉幕主禮嘉賓,以下便是當日的演辭:

Principal, Vice-principal,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I am glad that I can join the XXXXX sports day today. Everything here reminds me the days when I was a secondary student 30 years ago and I was in the House of Joshua. At that time, I was a fat boy. Of course, you know I am not a fat boy anymore. I am a fat man now. Up to now, I still cannot figure out why the House sport team chose me to join the 800 meters, which is equivalent to 2 cycles on the track.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was, I was the last runner arrived at the goal. For the last 100 meters, I was the only runner on the track. Wow! All schoolmates from all houses were looking at me, clapping their hands, cheering me up. Of course, I survived the 800 meters, or you cannot see me here today.

Since then, I have got to know that the one who gains most applause, is not the champion, but the one who insists till the last moment. So, just try your best and do not regret. Another lesson that I learned from this is that no one, except myself, remember I was the last runner arrived at the goal. The Principal at that time remembered that there was such a student, but she did not know I was the one. Therefore, don’t be afraid of being failed. No one would remember you have failed. So, just try your best and you will eventually get your rewards. If they can really remember something, they remember that you are the one who insists.

I would like to say congratulations to all winners today. For those who cannot get any award today, it’s because someone is stronger than you are for particular event. However, I believe that, everyone of us is good at something. When I graduated from XXXXX, I started practising Judo when I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 practised Judo twice a week. When I was a year three student, I was the champion in the inter-university Judo competition. Soon after I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I became a black belt.

Therefore, understand and believe in yourself, find your own strength, concentrate on it, work hard and insists, you will eventually get your own awards. I believe that it is applicable to sports, academic achiev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o on.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ay, I wish you all a bright and happy new year.

Thank you.

整體來說,做了四年多的校董,令我更清楚明白政府花在教育之上的支出是多麼巨大,作為香港人,應該慶幸我們的子女,就算是就讀免學費的資助學校,學習環境是非常好的,例如有優良的校園,專業的老師為學生的學業和將來勞心勞力。另外,亦給我認識本地教育制度,學生所處境況,老師的工作情況等等,有更深刻的認識,自覺對學校的頁獻不大,但作為校董的經驗卻令我獲益良多。

Tuesday, August 05, 2014

點解要補習

有次跟家長閒談,被問到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現在那麼多孩子要補習,而我們這輩父母在學時又大都不需要補習,究竟是什麼原因,我想了想,回答:「是因為學校之間將課程鬥深的結果。」

首先想想,如果家長跟孩子一般到小學去上課,家長可想想自己會否需要補習呢?相信絕大部分的成年人也會覺得不需要。這是一個較極端的假設,其實帶出一個簡單的道理,便是學習能力會跟著年齡增加,所以成年人的學習能力可以應付小學的課程,在考慮學習能力和課程深度之後,不需要補習。換句話說,需要補習與否,決定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程深度,而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的(但我不太相信靠某些飲食來增加學習能力),所以簡接來說,補習與否便是決定於學校教導某課程時,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已增長至應付得來。再簡單來說,學校教得愈早愈深,需要補習的孩子便愈多,其實不難想像。
   
聽到很多家長都反映學校教得很深,例如學生剛剛升上小學一年級,學校所選的教科書是二年級的,剛開學不久便開始有默書。從學校角度,把課程提早教,可謂百利而無一害,例如能應付課程的學生理應能在公開評核時有更好的成績,可以淘汰能力差的學生,滿足家長教得深便等同「名校」的期望,相反,如果學校的課程淺,家長怕自己子女會被其他學校學生比下去而向學校投訴。所以,學校把課程設計成可以多深便有多深。

歸根究底,家長便是怕子女輸給別人,所以當看到學校教得深,大都不會向學校投訴,既然看到其他同學「似乎」應付得來,當然會覺得應付得來是合理的,就算覺得課程深得「離譜」,既然有同學應付得來,家長如果接受自己子女是應付不了課程,又怕自己子女的自信心受損,將來又怎能在學業上追上來?所以家長便自願或被教師勸喻帶子女去找補習老師幫忙。結果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在犧牲所有課後時間和有補習老師幫忙下才能應付日間學校的課程。當愈來愈多家長都是這樣做時,補習便愈來愈合理,亦變成了家長間的常態了。

所以想得通的人,包括老師和部份家長,便明白不必把課程提早來教授,怕令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當然,亦有抱另一種心態的家長,便是試試子女是否能接受在壓力下學習,追趕課程,我相信是有成功例子,但我同時相信是有失敗的例子。孩子在壓力和催促下學習,最終能名列前茅,家長當然覺得沒有做錯決定,但是只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作出了反抗、甚至放棄學業或生命,家長到時回想從前,便會覺得是完全的錯失,由此看來,成敗只是一線之差。

當我愈想得多,便愈不敢評論別人的做法,畢竟最清楚自己想法理念,最清楚自己子女的,便是父母本身,更重要的是,不論決定最終是對是錯,承受決定的結果的,都是父母本身,如果我看到有什麼問題,我通常會跟該父母說一遍我的想法,之後再遇上也不會再說,因為最終決定還是在該父母身上,他們想清楚還是依自己想法做,他們理應根據自己對子女的認識來決定,後果也得由該父母來承擔吧。

Sunday, July 06, 2014

國際文憑成績公佈日

消息傳來,今天是國際文憑(IB)的成績公佈日子,蔡繼有學校便安排學生和家長回到學校領取成績。初步得到的消息,今年的成績有兩位學生得滿分,九位同學得四十分或以上,而二十二位同學得三十六分或以上。今年這屆畢業生,是由小一開始便在蔡繼有學校就讀,到現在可以得這樣好的成績,可算是回報劉校長多年來對其教育理念的堅持,以及向她致敬。

過往兩年的IB成績未如理想,在當時已有文章討論過,當時的問題,放洋或到其他名牌國際學校的人數多,應考IB試的人數少,今年這些問題已不再影響到整體成績,家長對學校有信心,讓子女留在蔡繼有學校應考IB,而不是在最後兩年為子女另找學校應考IB或到海外升學,所以資質好的學生留下來應考IB,這是家長對學校的教育質素有信心的表現。

以我所見,蔡繼有學校應考IB試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即中途離開學校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而每年申請小一入學的人數每年都創新高,相信學校便更有能力在眾多的應考小一的學生中找到更適合學校教育理念的學生入讀,因此我相信學校既能繼續堅持現有的教育理念,亦能令公開試成績越來越好。

最後不得不再次向帶領蔡繼有學校多年的劉總校長致敬。

Monday, June 09, 2014

不要再迷信名幼稚園

看罷近日一輯報導幼稚園間争奪鋪位的《新聞透視》(註一)之後,深深覺得家長不應再迷信名幼稚園對子女入讀小學有絕對性的優勢。

節目中帶出以下實況:
  1. 全香港所有的幼稚園都是私人營辦的,除了學券之外,政府沒有任何資助。
  2. 幼稚園和升小學是完全沒有關係,所以到九龍塘名幼稚園區就讀幼稚園能幫助子女升讀小學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3. 某些幼稚園的管理層,只把幼稚園作純商業考慮,尤以節目中那幼稚園的校長校監把鋪位改變用途後賣掉,最為明顯。
  4. 幼稚園的主要支出為老師薪金和租金,所以當租金上升,羊毛出自羊身上,只能向家長收取更高的學費,或舉辦更多課外活動,甚至巧立名目來收取費用。節目中介紹九龍塘的幼稚園月租高達數十萬,一間幼稚園上下午班也許只能取錄數百學生,可以計算每個學生的學費當中,一千元便是花在租金之上。
曾經在這網誌談過香港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問題,以現在香港的環境來看,除非政府以官津中小學的模式來辦官津幼稚園,否則不論政府以任何資助模式來讓辦學團體營運幼稚園,政府的資助必定會落到業主的口袋裡,以我所知,香港的租金並無監管,所以如果業主加租,政府如果跟著加資助,便成了業主的提款機,任意加租來增加收入,如果政府不加資助,辦學機構如何支持增加了的租金?所以政府要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只能提供地方來讓辦學團體來辦幼稚園,從前公共屋村的商場屬政府管理,可以劃一在公屋商場找地方作幼稚園鋪位,但到現在,也許只能在新建的公共房屋或商場預留鋪位,又或在「盲搶地」得來但被附近居民反對興建房屋而不了了之的的細小土地上建幼稚園,讓辦學團體營運幼稚園

對於家長追捧九龍塘名幼稚園,由家長在網上各討論區詢間各幼稚園現時家長他們的子女升那些小學,可見一班。家長主觀覺得子女讀某間幼稚園,升小學時便會和該幼稚園高年級差不多。所以,當家長聽到某某幼稚園的某數量畢業生升讀某名小學,便會覺得幼稚園有這個能力教導學生升讀該名小學,又或該名小學「喜歡」取錄這幼稚園的畢業生,所以讓子女就讀這名幼稚園便最有利。

以我觀察所得,其實之所以有某些名幼稚園升讀某名小學的人數比其他幼稚園多,原因並不是幼稚園和小學在教學上有什麼明顯關係,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長本身。追捧九龍塘名幼稚園的家長,相信不會只讓子女就讀於九龍塘名校,必定會另外為子女提供額外的資源,例如參加不同的體藝班、語言班,甚至是會讓子女同時就讀兩間幼稚園,所以這類家長對每位子女所投入的金錢,單是名幼稚園已經三千多,加上校巴,其他額外課程等等,可高達七八千甚至多於萬元。可以負擔得起近萬元一位子女的經濟負擔,加上其他家庭支出,這些會讓子女在九龍塘名幼稚園就讀的家庭,相信大部份必定是中產或以上才能負擔得起。另外,這些家長既然重視幼稚園,必定認同學業是最重要的,因為良好的學業成績才是升名小學、升名中學,甚至升讀名大學的條件,所以小學取錄這類家長,可以肯定這些家長是重視子女學業,同時亦願意投入額外資源的家長,名小學當然會以這類家長的子女為理想學生,如果考生多於學位,便再想辦法找出學習能力較好(即更易教,以及有更機會考得好成績)的學生便是。所以用統計學的角度,單以升讀名小學人數的比例來評幼稚園,便會直覺覺得這些幼稚園定是有些過人之處,可以令畢業生升讀名小學。

到這些九龍塘名幼稚園的學生參加直資私立小學面試時,相信大部分都可以以英語和別人溝通,因多參加課外活動以及各類比賽,所以面試時不會害羞,能大方得體的老師溝通,如果能回答一些學術問題,老師便會覺得考生可能是天資過人,又或家長早已投入額外資源讓子女學習,至少老師明白將來這考生入學後,也能接受小學比其他學校提早教授的課程,到畢業時這些學生能有更好的成績的機會也會大得多。如果家長的想法便是這樣,也想給子女差不多的培訓,其實想深一層,不是只有九龍塘的名幼稚園才能做到,相信各區也有和九龍塘名幼稚園課程差不多的幼稚園供家長報考,實際上子女接受的教育差不多,但因為租金的差別,也許各區本身這類幼稚園的學費便會比九龍塘同類幼稚園為平,另外,我在平日早上看過有九龍塘名幼稚園的校巴接載學生,學生八時已在校巴上,想想平日的幼稚園大都九時開始到十二時,為時只有三小時,但學生花在交通上的時間便已是兩小時左右,實在太不值得,如果子女能在家附近找到差不多的幼稚園,就算不計較校巴的費用,這些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可用於休息,參加其他興趣或增值課程,至少多點親子時間也是好的。

看到特首競選時立下政網說是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但上任後只找來些社會人士研究,沒資源、沒決心、沒法定能力,相信什麼也做不到,到某一天他們走出來說有什麼難題不能在短期內達到,又或有其他更急切的問題先要解決,這個十五年免費教育也許便只會不了了之。再加上過境學童和雙非學童對學位的壓力,家長只能自求多福,多想清楚自身的處境,想辦法令子女在最少的折騰下得到最好的教育,到入到理想的幼稚園之後,再深思怎樣去為子女升小學計劃了。

註:
(一)新聞透視-自尋校舍,http://mytv.tvb.com/news/newsmagazine/178612

Monday, June 02, 2014

北京遊學團(感想篇)

最後,也想談談自己這次遊學以及對遊學團的感想。

對於遊學團,很多人抱著不同的評價,尤其是覺得是否有意義、有必要和有價值。

首先,就學生整個學習過程而言,遊學團不是必要的,否則全港中小學也應要加入遊學這個項目,所以遊學團只是額外的學習活動,是錦上添花。至於是否有意義,只要學生能在遊學團中有所得著,有所體驗,已可以說是有意義,問題只是在於學生的得著是否能和遊學團的支出相對稱,這便和每個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有關,見仁見智了。

我自己覺得,八九歲的四年級學生,他們已有相當的學習能力和觀察能力,所以他們在遊學期間,絕對不只是為遊學而遊學,或為到此一遊而去,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體驗,也未必一定可以用文字說話表達出來,所以很難把他們的得著量化而和遊學團的價錢比較,我只能主觀的說,女兒的遊學團對她來說是有得著,父母也因此有機會和女兒,以及她的同學、同學的家長一同渡過了一個難忘的旅程,各人之間的認識也多了,家長對於學校的教育理念也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所以總括來說,今次我們付出的金錢,和我們自行到北京遊玩可能差不多,但我們卻可以和學校其他學生和家長同行,而女兒也真的在遊學團中有所得著,所以我會覺得我一家三口一同參加遊學團是值得的。

從遊學團回來之後,和其女兒就讀於津貼學校的友人談起遊學,他女兒也在差不多時間到台灣遊學去。他說他很羡慕我和太太可以跟著女兒到北京遊學,而他女兒的學校則不準許家長一起參加遊學。我便跟他解釋,這是因為津貼學校的家庭背景較為參差,由領取綜援的家庭到中產的家庭都有,草根家庭的學生參加遊學團,可以申請關愛基金資助,但是卻不會資助父母的遊學團費用,如果學校讓家長參加,父母兩人的遊學團費用對於草根家庭來說是相當大的,這樣便很容易突顯學生之間家境的分別,相信學校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便一刀切決定不讓父母參加。另外,因為關愛基金只會資助學生一次遊學,所以資助學校的遊學團,六年小學過程中只會為每個學生辦一次。

對於能負責得起每個月數千元學費的蔡繼有學校家長,相信遊學團的團費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什麼負擔,除了有特別原因,差不多所有學生都會參加每年的遊學團,父母所考慮的問題,反而是家長本身是否有空,遊學團的地點是否適合他們子女(尤其是健康)而已。所以蔡繼有學校便可以為學生籌辦數年的遊學團,話說回來,也不是為遊學而遊學,而是學校所辦的遊學團對學生來說是有得著的,所體驗的事物只能在遊學團當地才能得到。所以既然學校有那麼好的安排,有那麼高的江湖地位去為學生在不同的地方安排學校交流,家長也樂於讓其子女參加。

參加遊學團另一個給我的感覺,是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就讀,不單是子女的事,也可以是整個家庭投入參與的事,投入並感受學校的教育理念,投入和見證子女的學習過程,是一件很值得,很有意義的事。女兒學校常規的遊學團由四年級開始到八年級,同行的家長便會愈來愈少,而學生也愈來愈想獨立,不想家長隨團,所以當我有機會可以和女兒一同參加遊學團,便要珍惜機會了。

Monday, May 26, 2014

北京遊學團(人物篇)

遊學團,不論是籌辦的、參加的、交流的,都是由人所組成,所以很想講講由我角度所看到,參與了這次遊學團,不同崗位和身位的人。

校長
首先不能不先提及的,是學校的劉校長。看看學校之前的校內刊物「世界教室」,裡面每個遊學團,不論遠近長短,都可以看到校長的出現,每年學校籌辦數個遊學團,可見校長是多頻撲。聽說以往的遊學團,每個年級不同地點的遊學團的日期不會重疊,所以校長會參與每一個遊學團,由出發到回程為止;近年,學校將遊學團的舉辦日期刻意重疊,例如今年四年級的北京團和五年級的台灣團同期,而六年級的杭州團和七年級的新加坡團亦是同期,只有八年級的英國團是沒有和其他遊學團重疊的,所以校長可以參加了一個遊學團的一半,中途便乘飛機到另一個地點的遊學團繼續另一個遊學團。這可以減少了校長外出的時間,理論是較輕鬆的,但是遊學團期間,校長便更加辛苦了,例如校長得由杭州回到香港,再轉乘飛機到新加坡去。聽說,校長參加英國遊學團時,晚上回到酒店仍要工作,期間亦要為學校招聘外藉老師而親自面試求職者,所以學生到學校交流期間,她仍是忙於工作。

遊學團期間,校長是跟著學生們參加每一個行程,例如到長城,雖然她不會跟我們一同走到長城上的峰火台去,但是她也會隨旅遊巴士到長城去,跟學生家長合照。到學校交流時,校長也會到當地學校,參加一些禮儀式的項目,例如交換紀念品和合照等等,當學生在進行交流時,例如在今次籃球場和北京小學生交流時,校長整段時間都是留在場中,全神看著學生交流或和當地負責人傾談。

參加過遊學團,便更深刻體會到遊學團的理念,令我感到校長真的很有遠見,有決心把理念實踐出來,實行時亦身體力行的參與其中,親力親為,亦感到校長在國際教育界的「江湖地位」。校長的見識、魄力和親力親為的態度,令我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副校長、主任
除了校長之外,學校的其中一位副校長和其他主任也有隨團同行。這幾位副校長和主任都已經參與了遊學團多年,所以她們對整個遊學團都非常清楚,雖然景點依舊,相信對她們而言亦無任何新鮮感可言,但她們仍是隨著遊學團大隊走遍所有景點,如果有任何問題,她們可以即時處理,以及和旅行社職員協調,另外,她們的出現,亦令旅行社方面在所有事情上不敢怠慢。當校長離團到台灣繼續那邊的遊學團時,副校長便代替校長參與北京學校接待的禮儀項目。

班主任
學生遊學去,每班的兩位班主任當然同行,因學校是英普教學,所以兩位班主任便會分別以英語和普通話去帶領學生遊學。以英語授課的老師,大都不是由本地主流教育成長,部分更是外藉的,所以他們會以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遊學團所到的每一個景點和交流項目,而普通話老師則有內地或台灣人來擔任,所以他們又會以另一個角度和認知去教導學生,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安排,讓學生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

在遊學團期間,講解行程景點的責任應是由導遊來擔任,但在遊學團中所見,女兒班的班主任事事關心,照顧周到,遊覽完某一景點之後,她們都會在旅遊巴上跟學生回顧和討論剛剛完成的行程,令學生能在遊學團中學得更多。另外,班主任亦會教導學生在遊程中完成遊學手冊。在整個遊學團期間,班主任亦趁機緞練的學生自顧能力,教導學生如何待人接物等等。

在遊學團出發前,女兒已不斷為遊學準備,例如根據班主任指示,交不同的文件,證件以及家庭相片給班主任。在最後一晚的表演晚會上,看到班主任把所有學生交回的家庭照片,以及在遊學團期間拍攝的相片製成短片播放,另外亦要教導學生表演和彩排,她們在背後真的做了很多很多準備工作。也許班主任沒有什麼確實的職責範圍,但看到班主任凡事都為了學生著想,關心和教導他們,完全感到她們是盡心盡力,所做的都是發自內心的。

女兒的班主任,亦有挑皮一面。兩位班主任在遊學團期間也會捉弄小朋友們,所以女兒整個遊學團,因有這兩位班主任同行而既開心,又有得著。

家長
女兒學校的家長們,絕大部分的背景都差不多,所堅持的理念都差不多,所以才會在子女入讀小學時選擇了蔡繼有學校,到子女升級到現在四年級,必定是認同和支持學校的教育理念。就算學校不舉行遊學,相信很多家長們都經常在假日到海外旅行,所以北京遊學團的費用,並不構成學生以及家長們參加遊學團的因素,亦因四年級遊學是子女首次參加學校的遊學團,地點又是北京,所以除非家長有特別原因,例如工作或想子女多緞練自顧能力,否則都會參加遊學團。

家長參與遊學團有數個不同的模式,有父母缺席由子女獨自參與,有父或母獨自和子女參與(另一半可能因工作或要留在香港照顧其他子女),有父母同行的,有父母不能同行而由其他親友(例如祖父母)參加,有些父母在內地工作,在北京工作的每天早上和晚上到酒店和子女會面,亦有父母在內地其他城市工作,遊學團期間自行到北京會合,參與某部份行程,亦有家長選擇不跟從遊學團的航班,自行買機票往返北京,讓一家人可以留在北京久一點。

不論家長以什麼模式參與遊學團,他們大都很友善,很願意幫忙別人,而且學生到四年級前經歷了兩次分班,所以全級家長們都是「熟口熟面」的。有些獨自參與遊學團的學生,其家長會交托相熟的家長代為照顧,如果沒有相熟的家長,班主任也會代為找適合的家長在遊學團期間照顧某獨行的學生。另外,班主任還找了些家長作義工,家長當中有醫務人員,亦被邀請為醫療義工,家長們人才濟濟,各自以其專長去協助遊學團,幫忙教育學生們。

學校的遊學團,除了可以讓家長以較長的時間,觀察其子女和其他同學的互動和相處之外,亦給予家長們一個溝通的機會,互相認識,分享子女在學的經驗和想法,所以,很值得家長們參與的。

學生
遊學團的核心,就是學生。女兒自入讀蔡繼有學校,每年便會收到學校出版的「世界教室」,看著高年級同學集體到海外遊學,每個學生都面帶笑容,由一年級開始便期盼著參與學校的遊學團,最終可以參與首次遊學團了。

蔡繼有學校的學生,給別人的感覺是和其他本地學校學生的是不一樣的,他們是開朗的,不介意和任何陌生人交談,面上總帶著自信,對身邊事物充滿著好奇,言行不像傳統學校學生般嚴肅和拘謹。學生們走到的地方,總有些「街外人」覺得好奇,為什麼一群黑頭髮黃皮膚的小朋友會以英語交談,但是到要講普通話以及廣東話時,又是如此流利標準,所以在北京,有時也會有陌生人走上來詢問他們就讀的是什麼學校。

在遊學團期間,休息時間比日常上課日子少得多,也要完成很多作業和工作,但看到孩子們都興奮地去做,相信他們是相當享受這次遊學的。回到香港之後,我相信學生們開始為未來數年不同地點的遊學團而期盼了。

Tuesday, April 22, 2014

北京遊學團(見聞篇)

在我心目中,整個北京遊學團的行程可簡單分為遊覽和交流。對於遊覽北京部分,相信和其他北京旅行團分別不大,所以在這裡所講的見聞,主要源於交流部分活動,而這次遊學團主要的交流活動是一次在運動場的籃球交流,和兩次到訪當地小學,我們的學生和那裡的學生一同上課。

在第二天於運動場的籃球交流,出席的當地人包括了北京宏廟小學的學生,以及一間體育大學的學生。跟我們四年級年紀相若的宏廟小學學生,是該校的籃球隊隊員,他們普遍個子比我們的孩子高大,大概是因為他們是北方人,也因為他們本身是籃球隊隊員的緣故。對於香港四年級的學生,也許除了部份體質過人之外,大部分學生的體力不足把籃球投進正規的籃球籃內,因此,當天的交流運動主要是類似競技的活動,例如二人合作持球、一個同學持球籃,而其他同學便投進去等等,無論如何,總算是讓兩地的學生一同活動,兩地學生可以一同合作參加,讓他們有機會透過活動溝通。

當兩地學生進行活動時,我回到觀眾席休息,期間在同行隔一個位,坐著一位老人家,髮雖白,精神飽滿,跟著我便和這老人家攀談了一會。原來這老人家是其中一位內地女學生的嫲嫲,她孫女是她獨子的獨女,由小便是由嫲嫲照顧,現就讀四年級。當天活動是宏廟小學籃球隊向隊員邀請,隊員自願參與的。她孫女報名自願參加,當天回到學校集合,乘校巴到運動場來,這嫲嫲便是乘其他家長的「順風車」而到達運動場。

宏廟小學是她所居住的那一區的一所名校,學費全免,她兒子於鐵路部工作,因此入住了該區,學校以籃球出名,所以她孫女也是因為籃球表現出色,得宏廟小學招手而轉校的,她亦希望孫女可以因為籃球的表現,升讀名中學,她孫女每天早上七時到七時半練習籃球,七時半開始上課,到下午三時多放學,再練習兩小時籃球,五天如是,有時星期六、日,或會額外增加籃球訓練的時間。至於學習方面,該小學的功課不多,每天大概花一小時便可以完成。所以她孫女每天練習籃球回到家中,已是六時左右,做功課,晚餐洗澡之後,大概九時多便睡覺休息了。他們同樣重視英文,每星期會在外自費上四小時英文堂,由當地學生教導,月花二百人民幣。

談到她孫女升學情況,她說希望孫女成績好,或因為籃球表現,可以升讀名中學,跟著再因就讀名中學而升讀名大學。她亦說如果有機會,會讓孫女放洋留學去,例如有獎學金或經濟能力所及的話,也會讓她到香港或海外升學去,最後到香港或海外工作也沒有問題。談到香港,她說現在她們很容易便可以到香港旅遊,在北京有旅行團到香港來旅遊,乘高鐡來回深圳,包觀光住宿,只是六百人民幣,比單單購買來回深圳高鐵的八百人民幣還便宜,旅行團有購物的行程,但只是自願購物。她一家來過香港兩次,對香港的印象是很清潔和很有制度,孫女很喜歡到海洋公園和迪士尼公園玩。

到了第三天,我們到北大附屬小學交流,而因作為家長義工可以留在學校參觀。當所有人在學校禮堂時,學校播放了一部介紹這小學的一部短片,可以看到這學校的教育理念很新,而因為是北大的附屬小學,所以也承傳了北大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可見這學校的教育理念很新,以此教導學生也很適宜,讓他們可以擠身現今和將來的世界。

禮堂的儀式完結後,學生去了早操,我便走到教學樓去。去到一個班房,見有兩個學生留在課室內,我便和他們談起來。原來他們是因為身體不適,所以便留在課室內,免了到操場做早操。由他們口中,得知這學校是免學費的,但有學生可以因以另類途徑入學(我不敢追問是什麼途徑,可能是公開的另類途徑)而需要金錢上的付出。我在走廊看到有到加拿大冰球的交流海報,我便問學生有否外訪交流,他們告訴我,他們有很多外訪交流的機會,是自費的,亦不會是全級一起去的,例如其中一個女學生說,她今年七月會到加拿大交流,二十日左右費用三萬多人民幣。之後在走廊逛,也看到有其他外訪的目的地國家。可見對現在北京學生來說,外訪比從前容易很多,只要有錢,便可以成行。

課室的擺設方式是傳統全部枱都向黑板的模式,上課模式也是傳統的,到訪前以為課室內會有國家名人的相片,但實際上是沒有的,課室的黑板是可以移動,背後是一部可觸控的電腦大熒幕,設備比香港很多小學還要好。大部分課室的老師都容許家長入內觀課,我便在走廊從課室門上的玻璃向內觀看學生上課的情況。我看到我們的學生大都和當地學生同坐,老師也真的在教授課程。之後在小息時,我進了一個剛上完數學堂的課室,和老師談了一會。首先令我感到意外的是,這位年青的老師身穿牛仔褲,這樣的衣著在香港也不是所有學校接受,這老師很健談,她的教法很活,亦很接受學生以不同的方法找出答案。我又走到了電腦室去看女兒和當地學生一同上電腦課,學校所用的電腦,和我們所用的差不多,也是用微軟視窗。對於課程,大部份家長和學生的意見,是英文比香港的課程淺,但中文和數學便比我們的課程深。

北大除了有附屬小學之外,也有附屬中學,能升上附屬中學的,當然希望考入北大。附屬小學六年級有十二班,每班四十人,跟學生打聽是否直升附屬中學,回覆是每年只有數十人能升上附屬中學,可見直升中學的機會是少於兩成,競爭是多麼激烈,能最終升到北大的,可想而知是精英中的精英。

在這校園逛,看到有些學生的頸上帶著紅領巾,我找了個女學生,詢問為什麼有些學生帶紅領巾。那女學生很開朗,以普通話告訴我是什麼原因,但是我的普通話實在太普通,所以我跟女學生說可否她寫在紙上,簡體字我是看得懂的,她回來帶給我一張小紙條,寫著「據說是中國國旗的一部分,是用中國人民的血染成的。」所以帶紅領巾是愛國的表現。我問女學生可否將字條送給我,她欣然答應,謝謝。

在校園的操場邊掛著一份北京市中小學生守則:
  1.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
  2. 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
  3. 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欒於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
  4. 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
  5. 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
  6. 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 考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貎待人。
  8. 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幫助,關心他人。
  9. 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
  10. 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
在北大附屬小學只花半天交流,下午的行程是遊胡同。在胡同中的民房進餐,也讓我對北京市民的認識更深。接待我們的兩位老婆婆,她們已六十多歲,她們家族住在那裡已經七十多年。在民房中,再看不到國家領導人的相片,反而是看到聖母像和相片,跟兩位老婆婆閒談,她們告訴我他們信奉天主教的。客廳中看到有一支由本地一間天主教小學所送的錦旗,問問婆婆,她說是之前接待那香港小學時收的,她透露當時學生沒有家長同行,由老師帶領到訪。走進廚房,看到一袋米,聽婆婆說,她們用的是最好的米,是中國東北出產的,因此在北京吃的米飯和我們在香港吃慣的泰國米飯有所不同。

學生在北京交流時間最長的便是在北京師範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實驗小學,他們在學校交留一整天,也會留在學校進午餐。在我進入校園時,看到校園在禮堂附近便有一個圖書角,令我想到蔡繼有學校也在校園內也有很多閱讀的角落,校園很大、很新。這小學也是免學費的,所取錄的學生大都是住在同區。除了醫療義工可以留在學校內,所有家長也不能留在校園內,所以我也不能留在校園內參觀和跟當地學生和老師交流,可惜。

之後我上網找三間和我們交流的學校,發現在地產代理的網站上可以以學校名稱搜尋樓盤:

北京市宏廟小學:http://esf.soufun.com/school/15.htm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http://esf.soufun.com/school/1.htm
北京師範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實驗小學:http://esf.soufun.com/school/1789.htm

由這些網頁所見,北大附小和實驗小學的教育模式較新,但都是公立學校,所以都是免學費的,學校亦有分「區重點」和「市重點」,而要考入這些小學,便得居住在那區之內,購買或租住房子,看看以上的三個網頁,便可以知道雖然學費全免,但是花在居住的金錢卻不少。

在遊學團最後的一天早上,邀約了女兒的班主任和女兒的同學和她媽媽,一同到天安門觀看升旗。當日日出時間是五時四十五分,也是升旗的時間。我們凌晨四時在酒店大堂集合,乘的士到天安門附近的橫街下車,大概是四時半左右,之後便向天安門走去。離遠看天安門,廣場上沒有市民,只有士兵站崗。我們詢問公安如何進入廣場,他說當時不能進入廣場,只能在廣場入口排隊,而且那時已經有很多人通宵排隊,現在才去排隊也不能走近旗桿看升旗,建議在天安門廣場馬路對面觀看。最後,我們在天安門東面隔馬路站著等。升旗前半小時左右,便看到市民開始進入廣場,湧向升旗的旗桿,看看他們給欄著的地方,離旗桿也有四五十分尺之多,和我們所站的位置好不了多少,記得我四五年前到天安門看升旗時,似乎市民和旗桿的距離便近得多,再回想我廿多年前來看升旗,市民便是圍著旗桿等升旗,現在感覺差得遠了。到升旗前不久,一班本地團的老人家也來到我們站著的地方,導遊跟他們說我們的位置是觀看升旗最佳的位置。

最後,升旗的時間到了,士兵由故宮那邊走過長安大街到天安門廣場,全場靜下來,國歌奏起,國旗徐徐升起。最後升旗禮完成,我們便走入附近的地鐵站,乘地鐡回酒店去,女兒班主任曾居倫敦多年,所以很容易理解北京地鐵地圖,要乘那個方向,要在那個站轉車,她能清清楚楚找出來。在地鐵內,看到很多市民和學生已經起來乘車上班上學,比我們香港早起和早開始工作。我們花了四十分鐘乘地鐵回到酒店去。這次看升旗對我來說,是一次不錯的經歷。

總括來說,我作為家長參加遊學團,其實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見聞,最重要的是小心觀察,大膽主動和當地人溝通。

Monday, April 21, 2014

北京遊學團(行程篇)

遊學團是四月六日到四月十日,共五天。百多名學生,加上家長、老師和承辦的中國旅行社職員,便有三百多人之多,分五班航機到北京,最早一班機和最遲一班機便相差了數小時,在第五天離開北京時,最早一班機到北京的人也會以最早一班機離開北京,所以對絕大部分人來說,留在北京的時間是差不多的,分別只是首天和最後一天的行程有所不同。

我女兒那一班大部分同學都是乘最早一班機到北京,八時半起飛,因此我們便要六時前到達機場。我家早上四時半起床,五時十分左右便啟程,到達機場時便剛好是五時四十五分。到達機場的集合地點,老師、很多同班同學以及他們的家人也到達了,大部分的家長也是同行,有小部分的家長是送行的,有小數學生是獨自參加遊學團,也由家長陪同到達機場集合。

就和參加一般出境的旅行團一般,拿登機證,將行李寄倉,跟著吃了個匆匆的早餐,便回到集合地點,此時,校長、副校長和主任也到了機場,拍照之後,便由旅行社職員帶領進入禁區去。校長等因不是和我們同機,所以在機場稍等,另外,因當天也有五年級的台灣遊學團出發,相信校長等也會和他們在機場打個招呼,拍拍照,之後才乘她們的航班到北京來。時間緊迫,由進入禁區到登機,沒有什麼空閒時間,整個過程所有人都走在一起,最後總算準時登上港龍的航機,出發到北京去。

北京和香港沒有時差,到達北京時是十一時多。離開機場,看到晴朗的藍天,空氣也算清新,至少沒有任何怪味,空中飄著柳絮,就好像在香港看到木棉花紛飛的樣子,為這次遊學團準備了口罩,似乎有需要帶口罩的原因不是因為空氣污染,而是怕吸入柳絮。登上旅行預備的旅遊巴士,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我們首站是到一間酒店進午餐,全班分成五枱進餐。北京的白米飯和我們在香港吃慣了的泰國米口感不同,飯粒較圓,較有飯味,餸菜方面,油炸的食物不少,但味道上似乎是遷就了我們香港人的口味,所以味道不太濃,不難適應。餐後有空閒時間,學生當然坐不定,在餐廳中有兩張枱面是一個橫盤的枱,他們便圍著枱或玩或觀棋。之後,我們便開始了我們的行程。

第一個景點是天壇公園。我們乘旅遊巴到天壇公園的入口,再由導遊和領隊帶領進入,遊客眾多,所以學生均與家長同行,而獨自參加遊學團的學生,則由在出發前交托的另一位家長陪同,另外,同行的兩位班主任也協助照顧學生。導遊沿途講解,雖然她能操流利廣東話,但因應學校要求,她全程以普通話講解。導遊介紹一會,跟著一段自由時間讓學生自行探索,拍拍照等。不走回頭路,由天壇公園的另一出入口離開。

之後我們便乘旅遊巴到將會在晚上進餐,位於前門附近的便宜坊烤鴨店,因時間尚早,所以我們便先到前門大街觀光。由烤鴨店到前門大街的一條小巷,沿途有很多檔攤售賣地道小食,包括羊串、尤魚,也有小朋友最愛大大的棉花糖,穿過了這小巷,便到達前門大街;這條街很長,一端是天安門廣場南端的前門城樓,另一端則看不到盡頭。街中有一條觀光火車,方便遊客遊覽。遊前門大街期間,看到其他航班的同學也相繼到達,也包括了校長和主任們。

遊覽完前門大街,便回到便宜坊去,這是全級同學在北京首次聚集的地方,之後除了最後一天的行程不同之外,期間三天的行程大都是全級同行的。晚餐時三十多圍,同校三百多人在香港以外聚首一堂,可算是壯舉。之後便回到酒店去,我們這四晚都會住在長城飯店。分配房間之後,各人便回到房間休息去了。

第二天的行程主要是遊長城、藍球交流和看功夫表演。早上收拾好行裝便到酒店進早餐,因我們遊學團人數眾多,所以酒店特地將一個會議大廳改為我們進早餐的地方,早餐以自助型式進行,分量和種類不少;當然不可和豪華旅遊團相比,但遊學團以交流學習為主而言,實無話可說。

早餐後,所有人包括校長、主任和老師等,乘旅遊巴到居庸關萬里長城去。下車進入居庸關範圍內,先是合照時間,之後便是個多小時的自由時間,讓家長和學生行長城去。有老師先行登上長城的某塔站崗,家長和學生各自量力而為,期間有些學生會購買刻有名字的紀念牌或其他工藝品作留念。遊覽完長城之後,再到了一間樓下是商店,一樓是餐廳的食肆進午餐。之後,便再乘車到了一個運動場參加籃球交流。

這個籃球交流活動所用的運動場,似乎是一個公眾的室內運動場,場地很大,牆邊圍著是觀眾席,交流活動租用了半個場地。跟我們學生交流的是北京市宏廟小學的籃球隊,根據網上資料,它有過百年歷史,籃球運動是這學校的長項。經過主持介紹,完成了一些交流禮儀之後,先由宏廟小學的籃球隊示範籃球操,之後他們分成六小隊分別和我們六班同學一同做一些有關籃球的運動和競技。最後也有北京一間體育學院的籃球隊作花式籃球示範。

時已近黃昏,乘旅遊巴到餐廳進晚餐之後,便匆匆到什剎海觀看熊猫功夫表演。這表演以兩隻熊猫想學功夫,到北京到處找武林高手學藝,過程中各高手都大展身手。基本上是我們遊學團包場,旁白是英語,有中英文字幕。最後由老師安排各班上旅遊巴回酒店休息。

第三天的行程主要是到小學交流、遊胡同和故宮。早餐後,家長、學生和老師,所有人都乘旅遊巴出發,交流的小學是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到達小學附近,因不能在校門下車,所以下車後便要步行到學校入口,途經的街道是一條像村落的小街,和小學不太相襯。走了不久,便到達了門口,豁然開朗,是學校的操場,圍著的是六七層高的學校校舍。學生在前,家長隨後,整個遊學團便進入了學校的禮堂;這禮堂不小,有堂座和樓座,老師學生多坐在堂座,而隨後的家長多到了樓座安坐。學校的老師致歡迎詞,兩校校長交換紀念品,之後學校播出了一套歷時大概二十分鐘介紹學校的片段。最後,我們六班學生,便以六七人一組被分配到學校的三年級到五年級的班房去。

除了老師和家長義工外,所有家長便離開學校登旅遊巴,開始家長的行程,而我有幸作為家長義工,便留在學校之內。我走在校園之內到處逛,而兩校的學生也列隊回到課室去。學校容許家長義工在校園內參觀、拍照,也可以進入課室觀課,我們的學生在那裡上了兩節課。之後,我們的學生便再次集合,一同乘旅遊巴離開學校,和其他家長會合。校長因為要到台灣和五年級的遊學團同行下半部分,所以在這小學交流之後,便離團乘飛機到台灣去,北京的遊學團便由副校長和其他主任、老師帶領。

因胡同的接待客人的人數有限,不能整個遊學團同時間到胡同去,所以部分班別先遊胡同、後故宮,另一部分的班別便先遊故宮、後遊胡同。今天我們的是先遊胡同、後胡宮,午餐是在參觀胡同時在本地人家中進餐的。學生乘旅遊巴到荷花市場附近,和家長會合之後便乘三輪車遊胡同去。每架三輪車可載兩位乘客,魚貫到達我們要探訪的胡同去,被探訪的房子大小不一,我們所探訪的房子,可容納我們的那一班別的所有學生、家長和老師,由兩位六七十歲的老婆婆招呼我們,讓我們一嘗地道的北京人的午餐。之後,兩位婆婆便準備好材料,教導學生如何包餃子,因學生人數眾多,班中一位祖藉北方的家長也幫助教導包餃子。學習包餃子重學習過程,不重結果,所以學生所包出來的餃子也沒有真的煮來吃。之後,我們便再次乘三輪車離開胡同。

胡同和故宮相距不遠,所有人便步行到故宮去。當我們到逹故宮時,離開放時間完結時只有個多小時。也許因為是這個原因,故宮中遊人不多,導遊沿途講解,故宮的工作人員不斷的在後面「趕鴨仔」,我們走出一道門,後面的工作人員便閉上一道門。我們由午門進入故宮,用了個多小時便到達故宮的北面出口,乘旅遊巴離開,到餐廳進晚餐後便回到酒店。家長先行回到房中,而學生則留在酒店的會議廳等場地,分組分享和為明晚表演彩排。之後,老師便送學生回房間去。

第四天的行程,主要是到一間小學交流,和晚上在北京的一間餐廳內表演。 起床後如常的進早餐後,所有人便乘旅遊巴到一間名為北京師範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實驗小學,這小學位於一個新社區,學校附近都是外貌差不多的洋房,門前還有地盤,塵土飛揚。在校園外望,校舍新而大,走進校園到禮堂去,學校的職員介紹該學校,在一些禮儀儀式之後,家長便離開了校園,上旅遊巴由導遊領隊帶領,繼續家長的參觀行程,亦有部分家長自行離團自遊行去,學生便留在學校交流一整天。

當天旁晚時候,家長們和學生再次聚集在中國皇家菜博物館。那裡有一個展廳介紹中國傳統和宮廷食物,服務員以宮女打扮,帶領遊客參觀。當晚在該博物館大廳進餐,有藝人扮皇帝大臣等表演,之後在進餐時有功夫和雜技等表演。餐後便由學生們分班表演,向家長老師致謝,亦頒發旅行期間表現突出的學生,最後老師們的表演將是當晚的高潮所在。之後,便乘旅遊巴回酒店去了。

在最後第五天的行程,因全級以五班航班回港,所以全級以航班分組,我們的行程主要是參觀奧運公園、頤和園。參觀奧運公園,主要是在奧運主運動場(鳥巢)外拍照,但沒時間到水立方那邊逛,便要繼續行程到頤和園。我們從頤和園東面的入口進入,以逆時鐘方向沿著湖邊行,導遊講解加上拍照時間,花了大概一小時到石坊。在石坊附近園內的餐廳進午餐後,便由北面出口離開,乘旅遊巴到機場去。我們的航班是四時半左右,所以我們二時多便到機場。我們安全地回到香港國際機場,已是八時多。我們的航班是最早一班回港的,最後的一班航機大概是數小時之後,所以相信他們要在凌晨時分才能回到香港了。當晚也有五年級台灣遊學團回港,所以在機場也遇上了來接五年級遊學團的家長。

北京遊學團至此總算完滿安全地結束了。

Saturday, April 05, 2014

遊學團 x 愚人節

由第一天參加蔡繼有學校的家長講座,便已經知道學校由四年級開始,便會有遊學團的安排。女兒由一年級開始,便期待著參加學校的遊學團;等了這麼久,終於等到了今年四年級,可以參加北京的遊學團了。我們報了名,參加了遊學團的家長晚會,大家都準備好了。

聽女兒說,上星期有一天,外藉的班主任垂頭喪氣的走進課室,跟同學們說,因為北京下大雪,所以北京的遊學團要取消了。同學聽到之後,大都不開心,有些更哭出來,女兒跟我說,她也差不多哭出來了。不久之後,老師才告訴同學們,當天是愚人節,老師是跟他們開玩笑的,北京沒有下大雪,遊學團也如常的成行。

蔡繼有學校的風氣真的和主流傳統學校不同,我怎樣也不能想像在傳統學校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愚人節這玩意,也許只有外藉老師才會在學校裡跟學生開玩笑。這件事發生之後,不曾聽到班中有家長投訴,也許大家都明白,學校的作風由來都不是本地傳統學校,因老師多是由外地來的外藉老師,所以帶來了外國的文化,實在無可厚非。另外,由這件事可以看出,學生們有多緊張這次遊學,家長亦可以藉這件事看到當自己的子女面對問題或挫折時的的反應,可說是意外收獲。

明天就是女兒北京遊學團出發的日子,整個年級六班百多名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有一位或兩位家長同往,學生加上家長、老師,便有數百人之多,由旅行社安排行程,也要分五班機到北京,可謂「大陣象」。學校有多年舉辦遊學團經驗,加上有大量家長隨行照應,團中亦有任職醫生護士的家長作隨團醫療義工,實在比參加市面的遊行團更有保證,希望當地天氣和空氣良好,整個遊學團都可以順利和安全進行,學生從中增廣見聞,各人盡興而返。

Monday, March 17, 2014

再談「普教中」

「無心插柳柳成陰」,之前的一篇有關「普教中」的網文,被電視台新聞節目的製作人員找到,之後獲邀接受訪問,上星期六該時事節目「時事追擊」便播出了,在YouTube上也可以重溫。



節目中搜羅了很多資訊,訪問了很多校長,中文科老師,語常會委員,令我們對「普教中」有更全面的認識。

歸納整個節目的內容,首先「普教中」的成效可分為兩方面,普通話能力和中文能力。無可否認,以普通話來教中文普遍可以改善學生的普通話能力。至於中文能力,節目中提及兩個不同的研究,其中一位是蔡繼有學校的劉校長,而另一位則是聖公會聖雅各小學的張校長,兩個研究的得出不同的結論,劉校長的研究結果是「普教中」對原本能力中下的學生的中文能力有所改善,而張校長的研究是接受「普教中」的學生是普通話或中文能力較好的一班學生,在接受「普教中」之後,其整體表現和「粵教中」學生的中文成績的分別沒有明顯改變,所以研究結果不足支持「普教中」對學生的中文能力有明顯改善。

這兩個不同的研究結果,雖然結論不同,但並不互相矛盾。首先,劉校長的研究對象是蔡繼有學校的學生,而張校長的研究對象是一間主流資助學校,兩者的分別是
  1. 蔡繼有學校以普通話為母語的老師任教中文科,而聖雅各小學則以本地母語為粵語的老師任教中文科。
  2. 蔡繼有學校是私校,全港學生可以報考,學生須經過面試入讀,反觀聖雅各小學為資助學校,學生來源為同區學生經統一派位,因此,整體來說,蔡繼有學校的學生資質和家庭背景(或能投放在學生身上的資源)便比資助學校為好。
因此,師資和學生質素(再加上家長的資源)的分別,便影響了「普教中」對學生學習中文的成效。「普教中」的學生質素高,成績本身便已較好,所以「普教中」便好「英中」給家長覺得必定是較好的學校,其實家長真的要看看自己子女能否適應「普教中」,否則可能會弄巧反拙。女兒的中文能力中上,她能以「普教中」或「粵教中」來學習中文,但既然「普教中」能給她一個普通話的語境來操練「普通話」,對她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至於「普教中」對粵語是否有影響,正如我在節目中所說,粵語的重要性只會愈來愈低,這是不爭的現實,作為家長,希望子女能操一口流利普通話,是期望將來子女在職場不會因語言給比下去,亦希望子女流利的普通話能給他們更多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到今天,我們已不能抱「大香港」的心態,別人跟我們說普通話,我們可以「大條道理」的說「不懂得普通話」,否則,機會便會由有準備的人獲得。

看看今天我們所看的電視節目(尤其是劇集),年青一輩所追捧的偶像,香港的出品愈來愈少,其他國家再加上內地的出品便愈來愈多,現在的香港觀眾,因和內地文化還有明顯分別,所以我們還是主要看本地的出品,但主要來源是由本地的一個電視台所製作,反觀內地出品,製作成本、質素和數量愈來愈高,到某一天會成為本地娛樂的主要來源,到時,因為有主要媒體的推動,在我們下一輩或再一下輩可能會出現全普通話的主流電視台,學生在學校以普通話學中文,回家看普通話電視,家長反而沒多時間和子女以粵語交談,到時粵語便好像從前的「台山話」、「潮州話」等方言,慢慢在香港中消失。作為以粵語為母語的本地家長,看到粵語的趨勢如此,只可以說這是世界的潮流,歷史的巨輪,我們能做的不多。

今天我們說要保衛粵語,但香港「五十年不變」只餘下三十三年,到時女兒年介中年,也許下一個要保衛的,是我們現在的文字「繁體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