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09, 2020

平民IB(三)

我在上一篇文章,說了很多有關地利亞學校的情況,對校長和學校的感覺,都是相當正面的:校長、老師、學生們都是盡了其本分和能力,令學校變得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評估學校的。

但是,我亦須從一位本地家長的微觀角度來說說我的意見,因為作為一位家長,重點並不是單單學校本身,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孩子作打算,希望找到最好的選擇。所以,我會從家長角度,去看看入讀地利亞中學的利弊。

首先說說入讀地利亞中學IB課程的好處。

首先,孩子可以脫離本地主流教育,以一個平民化、甚至免費的學費便可以就讀於IB學校,避免了應考DSE的中文科,同時可以在一個以英文為主的學習環境來學習, IB的學習模式以及英語溝通能力,將來可能成為孩子賴以謀生的技能,尤其家長期望子女將來到海外發展或升學, IB的成績是比DSE更受國際認可,越早能夠在英語環境生活,便更容易適應將來到海外謀生的需要。另外有一個特別的原因,是在可見將來, DSE的通識科(或歷史科),可能會有一些不能遇見的事情發生,而報讀IB,試卷是由海外IB組織為全球制定,免卻了這些不確定性。因此,如果可以以一個很便宜的學費,便可以達到以上的目的,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是適合那些認為子女的個人素質比學術成績更重要(例如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英語溝通能力等等),或子女不太適合本地主流教育,而又沒有豐裕經濟能力的家長。另外,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現在競爭入讀地利亞中學的學生應該不多,所以競爭應該不太,所以現在爭取入學的機會是較大的。

至於入讀地利亞中學的疑慮也有不少。

首先,就以學術成績而言,地利亞中學的DSE成績也許不能符合對學術成績有要求的家長,可以想到的原因,是學校取錄了很多南亞裔的學生,他們的家庭並非富裕,所以在孩子整個教育生涯,都不能投入額外資源,這些學生的學習條件便被其他學校的中產家庭孩子比下去了;當學生的成績不是太亮麗,便失去了互相競爭的氣氛,學生以及背後的家長本身沒有經濟能力,也沒有精力催谷學術成績,所以學校整體的學術成績表現,便較難改善。(所以,如果家長看到子女被DSE或主流教育壓得透不過氣來,甚至開始影響健康情緒,只求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子女培養個人素質,之後便再看子女的資質找相關培訓便是,不用過於考慮爭取考入大學,則可以不太著意學術成績了。)

地利亞中學是第一年舉辦IB課程,所以沒有以往IB成績作參考,現在亦難以評估學校的學生能在兩年之後取得怎樣的成績。對於原本就讀於本地主流學校學生的家長,以往並沒有研究IB課程,更難以評估學校所提供的IB課程是否足以協助學生應付IB的評核。就算家長期間認為學校的教導未如理想,希望自行投入額外資源來改盡子女的表現, IB課程的補習老師,因為物以罕為貴,補習學費更是比DSE課程的補習老師為高,即是更難自行改善子女的IB表現。

相比DSE課程, IB課程着重思考和表達能力,尤其是語言的寫作能力;IB要求學生有能力自行搜集資料,分析和思考,最後以文字或演說將想法和結論表達出來。這種學習模式和香港本地主流教育的教育模式分別很大,所以學生由主流學習模式一下子便轉到IB學習模式,是需要時間適應,令主流學生更難在IB課程發揮,以期望得到良好的IB成績。

教學語言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地利亞中學是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如果學生本身於主流中文中學就讀的話,除了要花時間來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還要花更大的氣力去適應教學語言的不同。因此,如果有心最終報讀IB課程,家長最好能在升中四甚至升初中的時候,便已轉到地利亞中學就讀,為的是緞練好語言能力。

以上是到現時為止我能想到相關的利弊。

校方透露,學校會在六月上旬便會完成升中五的編班,可能還有學位取錄外來的學生。如果家長對IB課程有興趣,甚至想讓子女在本年九月入讀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可自行聯絡校方,查詢有否學位以及申請手續,家長在思考入讀地利亞中學IB課程的利弊之後,更應該親自到學校視察,和校長老師傾談,最後才決定是否讓子女入讀。至於其他級別的家長,如果不想子女在主流學校就讀,也可以考慮在升中一到升中四插班到班利亞中學去。至於更年少的學生家長,則可以研究入讀和地利亞中學同辦學團體的美孚百老滙地利亞小學和地利亞(閩僑)英文小學 (青衣小學)。

Sunday, June 07, 2020

平民IB(二)

從為女兒的教育而研究本地教育那時開始,這些年來,我以家長、網台主持和校董的身份跟很多校長接觸過,深深感受到一間學校的靈魂,便是學校的校長;學校的方向,能否實踐某些教育理念,大都取決於校長的帶領。家長在為子女找尋學校的時候,如果發現學校的校長是有遠見、有教育理念、有決心改變或改革學校,凡事以學生的福祉為先的,家長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在這學校就讀。經過我跟地利亞中學陳校長傾談了差不多一小時,我感到陳校長便是一位這樣的校長,令我對地理亞中學的信心增強了不少。

在IB官方網站上,是可以找到這間位於美孚吉利徑的地利亞中學,它提供了IBDP課程,可以理解為IB課程裏的預科,畢業後便可報讀本地及海外大學。官方網站上列出地利亞中學是在2019年被認證為IB學校,而校方表示會在2020年9月開始提供第一屆IB課程,根據陳校長所講,地利亞中學花了五年時間來籌備IB課程,期間為老師提供培訓,邀請IB組織的人員到校認證,才能於今年2020年9月提供IB課程。

我最關心的便是IB課程的持續性,直接一點講,便是校方能否財政上有足夠資源提供有質素的IB課程,因為IB課程的學生,比DSE課程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支援,所以如果不能解決資源問題, IB課程不能持續,作為父母,當然不希望子女於這樣的IB學校就讀。

陳校長解釋,該校是一所直資中學,政府對每位學生都會提供資助,官津學校和直資中學的分別,是官津學校不能向家長收取學費,而直資學校則可以向家長收取額外學費,加上了政府提供的資助;地利亞中學便是用這個方法,取得足夠的經濟來源,再加上學校的IB老師,都是自資讓老師參與IB培訓,並非在外高薪招聘過來,所以便可以以比其他本地的IB學校較低的支出,提供IB課程。

校方透露,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每年學費為港幣$25,000,對於經濟有困難的家庭,包括那些現正領取綜援的家庭,他們更可以從政府取得這港幣$25,000學費的援助。因此,就財政方面來說,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真的是平民IB課程。

以我所知, IB課程的CAS部份,部份學生會到海外參與社區活動,這些支出都是由學生(即是家長)負擔的,所以當問及家長除了學費之外,會否有其他額外的支出,校方表示學生可以選擇在本地參與CAS部份,如果真的需要到海外去,校方亦可以找來財政資助的。

學校因着是以直資模式運作,所以才有能力提供IB課程,同時亦因為接受了政府的資助,所以學校亦須符合教育當局的要求。例如學校最多只能讓半數學生能入讀IB班,其餘的便須入讀DSE班,就地利亞中學來說,中五、中六各有三班,所以每一級有兩班是報考DSE,只有一班是IB課程的。另外一個要求是學校只能提供中英文作為教學語言,所以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第一組和第二組IB科目只有中英文提供,對於南亞裔學生,他們在第二組科目,便可以選擇IB的普通話科(這是比中文還要淺的)。

至於課程方面,我先入為主以為地利亞中學提供IB課程,是為了解決南亞裔學生中文水準低的問題,但是校長透露,南亞裔學生屬於NCS(即非華語學生《註一》),他們不受聯招對於中文有逹三級的最低要求,這些南亞學生大都會報考GCSE中文科,便可以經聯招報考本地大學的《註二》。因此,南亞裔學生其實是沒有特別的誘因,去選擇報讀IB課程的。

反過來說,本地香港人的學生,如果能入讀IB課程,他們需要報考的是IB組織所出的試卷,換句話說,本地學生可以避過應考DSE被評為死亡之卷的中文科,再者,可以經非聯招以IB成績報考本地大學,亦沒有了本地學生DSE3322的要求;所以,從我這個本地家長的角度來看,報讀IB課程,可以避免報考本地DSE中文科,是本地家長讓子女就讀IB課程的一個很大的誘因。

不少本地中產家庭的學生在中三升中四的時候,便會退學到海外升學,這便是我們家長所說的「跳船」。這些中產家長有財力,讓子女離開本地主流教育,但是對於其他草根階層、或中產但有沈重經濟負擔的家庭,卻沒有這個選擇,因此,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的確是本地家長的一個另類選擇。

跟校長和老師會面之後,我和女兒在老師的帶領之下參觀了地理亞中學的校舍。

地利亞中學的校舍,已經有40多年歷史了,特別的地方是校舍跟住宅在同一棟大廈之內,換句話說,地面到三四樓是校舍,再高的層數是住宅,因為沒有獨立建築物,所以地利亞中學的校舍並不起眼,訪問學校當天,校舍內還在大興土木,翻新校舍,增加新設備,例如健身室,有些特別室,例如STEM實驗室,以及圖書館等等設備,便相當齊全和現代化,在校舍外完全看不出學校裏有這些先進優良的設備。看到學校如此投入大量資源來改善校舍,更加強了我感到地利亞中學對教育的決心和能力。

註:
一、「家庭常用語言不是中文」的學生均歸納為非華語學生」(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403/19/P201403190531.htm)
二、聯招入學申請 - 接受其他中國語文科資歷 (https://www.edb.gov.hk/tc/student-parents/ncs-students/about-ncs-students/jupas-admission.html)

平民IB(一)

記得早前一個星期六的早上,路過美孚吉利徑地利亞中學門前,看見一張很大的海報,上面寫着「平民IB 」,才發現當時正在舉辦開放日;我在門口看了看,見到裏面有不少家長正在參與講座,但是我因時間問題,沒有參與便匆匆離開了。

心裏想着,本地家長對IB課程的一個印象,便是IB是一個國際性課程,提供IB課程的學校,不是本地的國際學校,便是本地的名資私校,要入讀這些學校的家庭,前者要有相當財力,後者要有過人的天資或家庭的支援,才能被這些學校取錄,從而接受IB課程。另外,取得IB課程的學歷,便可以經非聯招方法報考本地大學。因此,當時我的理解,便是地利亞中學有不少南亞裔的學生,他們的中文水平比本地學生差,所以對本地學生來說是死亡之卷的中文,對他們來說便更是惡夢。我便在想,是否學校為了遷就南亞裔學生,便引進了IB課程,好讓他們能在語言方面,尤其是中文科,不必符合中學文憑的3322,便可以報考本地大學。因此,我當時的理解,學校提供IB課程,是為了這些南亞裔的學生而設的。

這一日之後,我還是經常途經地利亞中學,仍然是看到這「平民IB」的海報,心裏在想,就算IB課程解決了南亞裔學生中文能力的問題,但是能稱為平民IB課程,學費必然是這些南亞裔學生家庭能負擔的,而根據我的理解,舉辦IB課程,學校所需的資源不少,怎能收取一個平民化的學費,便能提供有質素的IB課程呢?為了解開我心裏的疑團,日前我便發了一個電郵給地利亞中學,希望能接觸校方,從他們口中得到我想知的答案,如果所得資訊令我信服地利亞中學真的能提供優良的平民IB課程,我便更應該分享這些資訊,讓本地家長能又多一個另類的選擇。

我是早上發電郵給地利亞中學的,在下午便收到校長的回覆,再令我感到非常榮幸。經過電話溝通後,感激校長在當天在百忙中便接見了我,還找來負責IP課程和負責中文科的老師跟我會面,而我亦帶同個女兒一同前往,讓她也能認識其他提供IB課程的學校。

長話短說,經過這次探訪和跟校長老師傾談之後,他們釋除了我心中很多疑問,令我明白他們是如何籌辦IB課程,令我覺得他們是有能力,有遠見,最重要是他們真的能收取一個平民的學費,便能提供有質素並具有持續性的的IB課程。

對於本地家長來說,尤其是覺得子女不適合本地主流教育,希望讓子女就讀IB課程,但又苦無經濟能力及機會的家長,地利亞中學的平民IB課程,是值得他們深入研究並考慮的。

我這次訪問以及地利亞中學平民IB課程的細節,會在之後的文章詳細交代。

Friday, May 01, 2020

教育的反思(六)

近日看到兩則新聞,都是因為去年的社會事件,再加上今年的疫症,令香港的旅遊業以及航運業進入寒冬,很多相關從業員失業有關的。其中一個本地導遊,因為失業而到連儂牆傷人,最終被判有罪,鋃鐺入獄,另一個從事航空業作為空中少爺,因航班大幅減少而失業,跟着在短時間內在友人介紹下,成為紮鐵工人。在這裏,我不是要去討論這兩件新聞的細節,對我來說,這兩則新聞對我的啟發,是不同人在面對逆境時,作出不同的反應,得出不同的結果,作為父母,可以想像子女在人生中必定經歷逆境,當我們還在他們身邊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教導他們如何面對逆境,培養他們的情緒智商和逆境智商呢?還有,他們應如何看待他們的學歷以及將來得到的專業資格。

這兩件新聞給我的啟發,是人們在逆境之前,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反應,第一種是不能接受現實,鑽牛角尖,將責任推在別人身上,甚至作出報復行為;第二種反應是認清和接受現實,盡快調節自己的心態,找尋解決辦法的方向,重新上路。想深一層,這兩種反應,便和暢銷書籍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中的兩種老鼠相似。其中一種老鼠,當找到乳酪之後,便停下來,靠着找到的乳酪維持下去,直到有一天發現已經沒有乳酪,便不知所措;另外一種老鼠,就算找到乳酪,還是努力不懈,任何時候保持最佳狀態,當面前的乳酪越來越少,他們便會繼續去找尋下一個乳酪的來源。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對子女說,努力學習,將來考獲專業資格,從此一勞永逸,薪高糧準,安度餘生。但是看看我們今天以及可見的將來,社會變化得很大,今天的專業,將來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又或者因為一些不能預知的原因,失去了專業資格,例如因為投資失利已破產,或因意想不到的事件而留有案底,因而失去了專業資格。如果我們教導孩子,便是人生只得一個目標,謀生只得一個途徑的話,到他們真的遇上逆境,他們便可能應付不來,跟著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絕路。

因此,我不建議父母只向子女強調,他們學習的目的便是取得良好的學術成績,才能考獲專業資格,生活才能有保證;我覺得現今的父母,要協助子女認識這個世界,明白世界不斷在變,人生必定有起伏,他們必定要隨機應變,認清前路,學習和改變自己心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子女謀生的基本條件和能力,例如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人脈關係、分析能力等等,才是子女能以一生賴以維生的能力,單一專業資格,只是給他們一個選擇,他們甚至不一定依賴這個專業資格來謀生,他們人生當中,可以選擇他們覺得最適合工作來做,只要他們肯,在他們畢業之後,很多工種是可以靠自修或報讀相關課程入行的。年青時的學習階段,是給他們一個緞練的機會,他們的學術成績,只是一個對他們能力的客觀評核而已。

Sunday, April 19, 2020

隔離中的教育(八)

因為這次疫症,全港的中小學由農曆新年假期開始,便開始停課,到現在為止還未清楚何時可以復課,教育當局之前宣布復活節後復課,但以現時情況來看,似乎未必可行。究竟本年度的下學期,是否還有機會復課,似乎亦是未知之數。對於官立和津貼的中小學,因為不需要付交學費,所以家長考慮是否復課,主要是考慮子女能否跟得上課程,而不會考慮學費的支出。但是對於需要要付高昂學費的直資和私立中小學生的家長,他們的子女不需回校上課,但是仍然需要繳付學費,可能對於某些家長來說,尤其家長本身的工作亦受到影響的話,學費支出便會變成家長的困擾。

根據現時所得的醫學資訊,這次疫症除非有有效的疫苗或特效藥,又或人口當中的七成已曾經感染這病毒並且痊愈,在未來兩三年,這隻病毒會久不久再次引起大規模傳染,就算是個別學生發現有任何學生或教職員確診,該學校也很大機會停課;換句話說,將來兩三年,子女還有機會經歷間竭性的停課,學生只得留在家中,不能回校上課,但是家長還是需要負擔子女就讀直資私立學校的學費。如果家長介意在停課期間仍需要繳交學費,覺得學費不應該白花,如果不用上課,學費的支出應該轉為一些直接投放在子女身上的支出,這些家長可能便要三思是否寧願讓子女報讀官立或資助中小學了,尤其是快將升讀小學或中學的學生。

我的朋友當中,也有不少是任職中小學教師,在這段停課期間,學生不用上課,但是老師還需間中回校當值,或在家中準備教材,透過互聯網教導學生。對於官立和資助學校的老師,他們的薪金由政府支付,尤其是全職的長工,這次疫症短期內對他們應該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影響,但是對於合約教職員,以及受聘於直資和私立中小學的教職員,不知會否因為疫情影響學校的收生人數,影響了學校的收入,間接影響了這些教職員的工作穩定性,再間接會否影響學校的教育環境和質素,有子女就讀這些學校的家長,便可能要多加留意了。

Wednesday, April 08, 2020

隔離中的教育(七)

這次疫症發展到今天,涉及全世界,一些偏遠的國家,例如冰島、紐西蘭等等,地方大,人口少,原以為疫情不會傳到這些國家,但是最終還是有確診的案例。至今為止,已涉及超過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真的意想不到。

每天看新聞報道,羅列各國的確診和死亡人數,的確令人傷感。與此同時,新聞報道還有提及各國的處理手法,其實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看清楚每個國家是如何處理危機,國民的質素如何,政府是如何照顧受災的市民,照顧國民是否周到,國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哪些國家的經濟可以在疫症後快速恢復,長遠是否一個適合移居的地方,尤其是身為父母,這次疫症提供了大量的資訊,讓我們思考子女是否適宜到某些國家就讀,甚至到那裏定居。

這次疫症亦引發了另一個世界性的轉變。這個世界近數十年走向全球一體化,但是這次疫症卻令所有人在想,全球一體化是否走到盡頭,從前各國互相依賴的生產模式,部分生產是否需要帶回本國,每一個零部件是否都需要多過一個來自不同國家供應商,否則單一國家封國,或供應商不能正常運作,整條生產線便會停下來。這個趨勢會令不同國家的不同行業,帶來不同的影響。如果子女的專長,和某一個行業息息相關,子女升讀大學選科時,可能也需要考慮這個趨勢了。

另外,整個世界的經濟環境,都可能有所轉變。對我們香港人來說,經過去年的社會事件以及本年的疫症,香港在世界和大中華當中擔任的經濟角色和重要性,是否也有所改變?這間接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將來留在香港發展的前景。另外,因為生產線的遷移,某些生產力過剩的國家,經濟上便需要轉型,否則生產力下降,經濟亦會變差,而某些國家則會受惠於生產線的遷移,帶動當地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有利於某些行業。就算是在香港,疫症後的環境可能對從商或是打工,在私人公司、中小企、中港合資公司、在港中資公司、跨國公司打工,還是在香港政府內做公務員,跟疫症前可能也有所分別。這些可能都是將要面對投入社會工作的中學生所要考慮的事。

我不是一個經濟專家,讀者也許要在別的地方找尋相關資料和找相關專家討教了。

以上的討論,我不是說我們的子女必定要到海外就讀或定居,可能有家長經過今次的疫症,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仔女還是最適宜留在香港升學,以及長遠在香港發展,這樣可以是一個總結出來的決定。最重要的是,家長各自以從自己角度看到的人和事,加上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去為子女作出決定或建議。

Monday, April 06, 2020

隔離中的教育(六)

相比十七年前的沙士,這次的疫症涉及的地方更廣泛。到現在為止,歐美國家確診人數,已比中國兩岸四地為多,這也許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原以為歐美地方衛生和醫療都比亞洲好,應該更有能力對抗疫症,但結果卻並非如此。在這裏我不打算詳細探討因由,作為家長,最重視的問題,便是這些確診人數最多的歐美國家,便是本港學生最熱門的留學國家。因此,這些歐美國家在逆境當中的境況,給予我們什麼的啟示,對我們的子女,尤其是現在或打算將來到歐美留學的,有什麼影響,有什麼需要重新考慮,以及有什麼應對措施呢?

首先,對於歐美國家處理疫症的能力,家長可能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解讀是,這些歐美國家沒有處理類似沙士疫症的能力,所以家長不再放心讓子女到這些歐美國家留學,尤其是就讀中小學的年幼子女。第二種解讀是,經過這次疫症之後,歐美國家在慘痛的人命傷亡之後,必定學懂了如何應付疫症,改善他們的醫療設施,好讓他們能夠處理下一次,不知何時再臨的疫症。屬於前者的家長,便會考慮不再讓子女到歐美國家留學,換句話說,便是讓子女回到香港找尋就學機會吧;而後者的家長,反而會更放心讓子女在疫症之後,到這些歐美國家留學。我相信,這兩種家長同時存在,只是不知道他們的比例,而且隨着疫症的發展,這兩種家長的比例也會隨着時局改變。

在海外留學的學生,自從疫症在歐美國家爆發之後,他們的選擇便是要決定留下來還是回到香港。如果學生在當地有親友照顧,或有能力照顧自己,有足夠的防衛裝備,盡量留在家中,減少和其他人接觸,理論上是可以留下來的;否則,他們應該早前便已回到香港了,因為到現在這一刻,各國已經採取了不同的封鎖措施,現在差不多是沒有可能把年幼的留學生接回香港了。

到疫症受控之後,當各國開始復課的時候,相信有部份家長,會為留學海外的子女退學,讓他們回到香港就讀,同時,相信亦有部份本地家長,尤其是早前回流香港工作的家庭,因着去年的社會事件,再加上這次疫症,再加上香港疫症之後的經濟前景未明,可能便會決定離開香港,回到他們有居留權的國家,所以部份本地學校,尤其是國際學校,便會騰出學位來,這些有意讓子女回流香港就讀的家長,也許便要提前考慮是否真的要讓子女回流,以及及早接觸相關學校,詢問會否有插班的可能,或申請插班的時間和手續。

如果本地國際學校的競爭大,而家長決定讓子女離開歐美國家的話,除了本地的國際大學,也許可以考慮香港鄰近地區的國際學校,例如新加坡和台灣,這些地區在今次的疫症當中,確診人數不算多,給當地市民很大的信心,所以本地家長也許會對這些地區有信心,而且,這些地區和香港距離不遠,家長要趕到學校當地照顧子女,甚至留在當地陪讀,安排應該比到歐美國家方便便宜吧。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部份家長選擇讓子女回流香港,騰出了海外學校的學位,這些學位價值不菲,原本很難考得入的,尤其是英國的私立學校,這些私校都是以商業模式運作,必定期望能善用所有學位,取錄足夠的學生,所以這反而讓有心讓子女就讀這些心儀學校的家長,去看看有沒有機會插班的可能。所以如果我是這些有心讓子女入讀心儀學校留學的家長,但因之前子女不能成功被取錄的話,也許這是一次額外的契機,去主動聯絡心儀學校,詢問會否在疫症過後復課之時,有否學位讓自己的子女入讀。

近日報紙報道,部份家長放棄讓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所以中學校長以及本地大學,要求教育當局增加本地大學資助學位,讓原本打算到海外升學的學生,可以改為留在香港就讀大學。由此可見,海外大學的競爭可能是細了一點,這反過來讓有意到海外就讀的學生,能有更大的機會入讀心儀大學。(報道提及,教育當局拒絕增加大學資助學位,我是同意的,也許將來另寫一篇文章討論吧。)

無論如何,家長必定要有心理準備,除非出現有效的疫苗或特效藥,這次的疫症會在未來兩三年不斷反覆出現,不論學生是留在香港或是到海外留學,家長必須考慮當疫症再爆發的時候,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照顧和安排。

Sunday, April 05, 2020

隔離中的教育(五)

自從學校停課開始,復課日期便不斷延遲,所以我在想,教育當局究竟考慮什麼,才會決定讓學校復課。換句話說,在怎樣的情況下,教育當局才會讓學校復課。可以想像,如果學校復課,學生的健康必定要有足夠的保障,不會染上疫症,另外,學生復課必定不能影響社會上其他人士,增加他們受感染的機會,避免疫症延續和擴散。

可以讓學生離家,走到街上,教育當局必定肯定社會上沒有社區感染,即是所有確診的病人,必定要找到源頭,確認他們不是在社區中感染到的,才可以放心學生自行在街上走動。另一方面,因為這次疫症有隱蔽帶菌者,所以在這個疫症完全過去之前,所有人都必須戴上口罩,以學生每天離開家居都回到家中,差不多有十小時之久,期間有不同的活動,以及進餐的時間,所以每個學生每天上課的日子,可能便要用上三個或四個口罩左右。學校必定要有額外的口罩,讓學生在有需要時取用。

所以在復課初期,學生便需要有足夠的口罩使用,以現時一個口罩大概是三元 ,學生每天所需口罩的費用便是十多元,對於草根階層的家庭,這可能已是一個負擔了,所以部份學生的口罩,尤其是草根階層的學生,可能需要由政府提供。到現時為止,本地的口罩供應和價錢,都不足以供所有學生使用,所以必定要等到本地口罩生產商和入口商,可以提供足夠合規格的口罩,讓全香港學生使用,加上政府資助或全面提供,才能復課。

至於復課初期學校的安排,也許和平日不一樣,可能需要採取一些特別的措施,來減低學生感染和傳播病毒的機會。

學校,是一個眾多學生集散的地方,上課期間,人數眾多,所以在復課初期,最理想是可以減少校園內的人數。我想到其中一個簡單的方法,便是將現在全日制的課程,轉為半日制,例如初小和初中是下午班,高小和高中是上午班,那麼任何時候,在校內出現的學生便是平日的一半,再加上學生不用在校內進餐,減少因為在校內進餐感染病毒的機會。同一時間在學校內出現的學生少了,課室數量不變,所以學校可以使用更多課室,讓每個課室的學生人數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加,減少受感染的機會。上午班上課時間,可以是七點到十二點,下午班是下午一點到六點,各五小時,期間一小時是讓上午班學生離校,校工清潔課室,再讓下午班學生進入學校。

也許還有其他配套措施,例如暫停小食部服務,避免學生排隊購買小食,暫停體育課,減少學生之間身體的接觸,在小息期間,除了到洗手間外,鼓勵學生留在課室內,留在座位休息或自修。暫停所有課後活動,取消所有校際比賽。如果半天的教學時間不足夠,部份課程可以繼續選擇在網上教授,讓學生在家中透過互聯網上課。

若說全日制的學校變成半日制,會否拖慢教學進度,我則在想,我小時候上小學的時候,便是半日班,所學的其實和全日班分別不大,尤其是如果全港所有學校一同實行的話,家長亦不會擔心學校之間有不公平的情況出現,最重要是保障了子女的健康,所以家長亦應該不會反對。

至於復課的日期,也許亦會對復課的安排,尤其是課程的進度,有所影響。如果是短期內可以復課,也許可以推遲暑假,盡量完成這個下學期的課程;如果是九月才能復課,便盡量在這個學年,完成三個學期的課程,好讓明年完結時,能完成停了課的下學期,加上下一學年的課程;如果明年一月才能復課,即是香港失去了這學年的一個下學期和下一學年的一個上學期,如果是這樣的話,便當全香港失去了一個學年來安排吧,即是2019到2020年的上學期,接2020年到2021年的下學期吧。

作為一個小市民,一個普通家長,亦不是什麼醫學專家,實在想像不到疫情將會怎樣發展下去,更遑論那時才能復課。現在我能做的,就是儘量推斷將會發生的情況,儘量作出心理上和實際上,可能做到的準備便是了。

Saturday, April 04, 2020

隔離中的教育(四)

從疫症爆發,學校停課的第一天開始,相信沒有人想到情況會演變到今天的模樣。當中發生了很多事情,改變了很多人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對於學生學習,以及整個教育生態環境,可能有深遠的影響。

學校停課期間,很多學校都採用了網上教學,讓學生在家中繼續學習,另外,很多補習社亦受到很大的影響,例如部份中小學學生到補習社,部份原因是家中沒有人照顧,便到補習社去完成功課,現在這些學生都不用在上課,留在家中,沒有了托兒的原因,所以很多補習社的生意也應該受到很大的影響。另外,因為很多學生都不再需要參與考試,學校亦沒有新的課程,所以需要參加補習社來追趕課程的急切性也沒有了,最後,部份補習社也採用了網上教學,以單對單或小組形式透過視像會議來教導學生,經過這兩三個月,似乎老師和學生都接受了網上學習了。

網上教學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以及省卻了交通時間,讓老師和學生能更有效快捷的透過互聯網教授和學習。學校網上教學,老師可以在家中,教授數十個各自留在家中的學生,至於補習社,導師可以在家中透過互聯網教導個別學生。因此,透過互聯網教學,地點已不再重要。如果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將來的教育會變成怎樣呢?

停課期間,學校的網上教學,使原本的老師透過互聯網教授原本在班房的學生,是一個老師對數十個學生,但是既然沒有了地點的界限,其實老師可以對數百個學生,甚至數千、數萬個學生。那麼,透過互聯網,為什麼要數十個相同科目的老師,各自準備教材,去教授不同組別的學生呢?從家長的角度,他們會想,既然同一科目的老師有那麼多,為什麼不選擇一位他們覺得最好的老師來教導自己的子女的? 又或者,同一個科目的不同的老師,教授不同深度的課程,家長便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子女的那一個課程來選讀,這不是更靈活,更能因材施教嗎?

以我所知,很多學生到補習天王的補習社上課,在課室內其實都是在看由另一課室傳來的視頻,補習天王並不在同一個課室內,既然如此,和在家中參與由學校老師所主持的網上教學,和參與由補習天皇所主持的網上教學,其實沒有什麼分別,甚至可以說,如果同樣是網上教學,以學習效益來說,理論上補習天皇有強大支援團隊,有良好的教材(尤以應付公開試的角度來看),不是選擇上補習天王的網上教學更有效率嗎?那麼,由眾多學校老師各自主持的網上教學,尤其是高年班的課程,長遠來看,其重要性和意義便會越來越低了。

至於補習社,現在的私人補習老師,需要透過補習社,去接觸需要補習的學生,並且在補習社內教導學生。既然可以透過互聯網,補習老師其實可以和學生直接在互聯網進行補習,只要網上提供一個平台,讓補習老師和學生找到對方,甚至完成網上付款交補習費,補習社便會失去原先的角色和重要性,更遑論當中要收取費用。另外,對於某些課程,既然沒有了地域界限,補習老師的選擇,便不限於香港本地了,例如一些國際性的考試,以及一些外語。對於國際性的考試,全世界都是考同一個課程,如果能找到外國的補習老師,可能可以以一個更低的價錢,聘請到更有經驗的老師來教導,至於外語,學生可能可以找到該外語當國的老師來教導,又或至少是找到當地一個以這外語作為母語的人來教育或閒談,這已經可以對學習外語有很大的幫助了,在那個國家找個能說這種外語的人,多的是,只要有網上平台可以找到對方,價錢必定比在香港找個能說這外語的人容易得多,即價錢亦必定平得多。

總括來說,網上教學由來已久,多年前便開始有很多課程可以在網上報讀,但是大都只限於大學課程。經過今次疫情,當家長和學生明白和接受網上教學之後,對於傳統學校教學,補習社和私人補習,它們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以及價值等等,以及整個學習教育生態,都有深遠的影響,值得教育界各持份者、從業員、家長和學生去思考了。

隔離中的教育(三)

學生自從農曆年假期開始之後,便開始停課,由最初宣布三月中復課,之後不斷因應疫症威脅並未解除,教育當局唯有不斷延長停課的日子,到現時為止,最新的復課日期,最早也已是四月中,完結了復活節假期才復課。就現時觀察所得,復課的先決條件,是境內沒有本地感染,維持十四日或以上,保證不會因為少部份學生染上疫症,而引起本地疫症大爆發,再加上所有學生均得到足夠的保障,例如他們上課的每一天,都有足夠的口罩讓他們使用。

現時還有少量由海外回港的香港人,回到香港後需要接受十四天隔離觀察,因此,香港還是有境外輸入感染的情況出現的可能,如果之後再要加十四天沒有其他境內感染,四月中的復課日子,可以實現的機會其實微乎其微,不論能否復課,這個學年的下學期其實也所餘無幾,極其量讓學生回到學校參加學期考試,但是因為下學期並沒有真真正正上過課,經網上教授的課程其實不多,這次學期考試的範圍,也許和上學期的期考差不多,是否還有價值舉行,實在值得商榷。

既然這個學年的下學期,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授課,而且並不是個別學校停課,全香港的學生也同樣停課了相同的時間,實務一點去想,倒不如香港的教育當局、學校和家長,也當這個學年並沒有下學期算了。對於沒有了下學期這個現實,不同年紀的學生便有不同的影響程度。

近年大部份家長都選擇讓年滿兩歲的孩子入讀兩歲班,目的是為了盡早適應上課的環境,以及爭取較大的機會入讀心儀的幼稚園。既然停課,家長便唯有順理成章放棄讓子女入讀兩歲班了,影響不算大吧。

對於幼稚園低班和中班的學生,部份這些學生的家長,為了提高成功入到心儀小學的機會,會讓子女參加不同的體藝課程,參與不同的比賽,為的是取得更亮麗的履歷。在停課期間,所有體藝課程和比賽都被迫取消,因此,期望取得這些證書的家長,也許只能找其他方法了。既然孩子不能離開家居,父母為子女設定有規律的時間表,部份時間看看英語節目,保持英語語境,多跟孩子說故事,同時幫助孩子建立自行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孩子的自顧能力,維持孩子的生活習慣,好讓孩子在復課時能夠盡快適應。

至於幼稚園高班的學生,聽說很多已經得到小學的取錄,因為復課無期,而且快都離校,高班下學期已無重大意義,部份高班學生便已經提早退學,省下下學期的學費以及一切雜費。從家長角度,這個做法無可厚非,尤其是對於就讀於不能應用幼稚園學券的幼稚園。這些學生的家長,可以的話,同樣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建立他們的自顧能力,以及多跟孩子談談入讀小學的情況,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至於學業方面,如果真的很擔心子女入讀小學時需要追上學校的進度,家長可以自行購買一些練習簿,讓孩子學點簡單的中英文便是了。

對於原校升學的中小學生,雖然失去了一個學期,但只要是在原校升學,相信學校會在適當的時候為學生補課,用接近補習社精英班的模式教授,以及調整下學年的課程進度,應該在下學年的整整一年裏面,便可以追回這個消失了的下學期的課程,所以對於這些學生來說,影響並不大。

對於要參加升中派位的學生,這個下學期的成績本來是需要提交及教育當局做派位之用,但既然失去了這個學期,全香港的學生便一同提交少一個學期的成績便是了,這個處理辦法,的確對於在六年班下學期努力,期望急起直追的學生不利,但是面對天災人禍,這已算是無奈之中的公平了。相信升中派位,仍能如常運作,為每一個小學畢業生提供一個下學年入讀的中學學位。

最後,對於本年度參加中學文憑考試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原本用作報考大學之用,但是現在公開試能否如期順利舉行,亦是未知之數,但無論如何,教育當局必定找一個方法,來評核學生的成績,決定那些學生可以入讀一間大學的某學系。最壞打算,是公開試延期舉行,入讀大學的時間亦推後,對於現在在停課當中,原本準備公開試的同學,唯有繼續保持狀態,準備公開試隨時舉行。

由以上所見,只要是全港一同停學,教育當局和學校必定會找個既方便評核,亦盡量公平的方法去評核學生,家長只需要讓子女停課不停學,保持學習狀態和心態,便可以了,不必擔心太多,因為實際上的安排,還要看疫情的發展,所以也不必過於擔心,加重自己和子女的壓力。還原基本步,最重要的,還是子女的健康。

Tuesday, March 24, 2020

隔離中的教育(二)

想不到香港二零零三年經歷沙士, 十七年之後再度遇上這次疫症,比當年的情況更嚴峻,對世界的影響更深。當年女兒還未出世,對自己的影響只是在工作之上。到了今天,這個疫症對我的影響,主要是有關工作,相比之下,對女兒的影響更大。作為父母,我不斷在想要如何面對這次疫症。而在做決定之前,首先要羅列現在我所得到的認知。

這次的病毒,不論它的名字叫什麼,是一隻高傳染性,對身體有長遠後遺症,人類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對於受感染的人,到現今為止,還是沒有特效藥,亦沒有疫苗,暫時為止,死亡率由1%到9%不等,以觀察所得,爆發情況越嚴重的地方,死亡率越高,尤其對於年紀大和有長期病患的人,死亡率便會越高。現在對確診的病人所能做到的,就是把他們隔離,給他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們自行康復。至於避免這隻病毒的傳播,人類所能做的,到現在為止,只能盡量減少人們之間的接觸,減少人群聚集,如果不能避免要與別人一同相處,便要做好預防措施,包括戴上口罩和經常洗手。根據專家所言,現在已不可能阻止病毒的傳播,只能等待全人類七成或以上受感染後產生抗體,或有有效的疫苗,才能解除這個疫症的威脅。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都會,每天,大部份人不是要上班,就是要上學去。公共交通工具、辦公室、學校、餐廳、娛樂康樂設施等等,都是人們聚集跟着再分散的地點,因此,為了避免疫症的傳播,人們便應盡量避免到這些地方去。成年人為了謀生,絕大部份難免要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到工作地方去,至於其他的地方,可以關閉的,政府便會設法去停止他們的運作,例如學校和康樂設施。

對於不同地區應付疫症的方法,看到香港、澳門和台灣,因為當年經歷過沙士,市民一聽到是沙士的變種,便馬上重新啟動當年的防護機制,每個人都戴上口罩才到街上去,所以這些地方的感染程度算是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吧。當年沙士對其他國家並沒有多大影響,外國人對疾病,尤其是傷風感冒等等,都是採取「佛系」的應對方法,即是不會重視,讓身體自行對抗疾病,病徵便會慢慢消失,另一方面,人們是不需要戴上口罩的,戴口罩的人,就是患病的人,就不應該到街上去,否則,如果本身沒有病,但是帶着口罩到某地方,便好像說這地方有問題,對其他在場的人引起恐慌,因此外國人士不接受其他人戴上口罩的。

今次的疫症大爆發,可以看到不同應對的方法,所引起的傳染程度的分別,將香港這些採取嚴謹處理方法的地方,傳染人數不算多,但是完全不採取任何預防措施,就算是在已發展中的國家,有良好的醫療設備,感染人數便會急劇上升,也是不能倖免。到有一天,這些完全不採取任何預防措施的國家,認清楚預防措施的重要之後,改變了他們對戴口罩等預防措施的偏見之後,感染人數才會下降。相信,經過這次之後,全世界的人都會明白,戴口罩不再是本身患病,亦不是暗示某地方不清潔,而只是保護自己的預防措施,是值得採取和應備受尊重的。

總括來說,經過這次影響全世界的疫症之後,我們學到的,是現今全球化的世界裏,人流物流頻繁,人類不斷侵害大自然,在大自然當中隱藏的病毒,會不斷被帶到人類之間傳播。每一次出現這些人類沒有抗拒的病毒,全世界所有國家、所有人都會受影響。從今以後,所有國家應該都清楚疫症的可怕,以及應對疫症傳播的方法。在今次的疫症中,香港和其他當年有份對抗沙士的地區,處理疫症的經驗和能力,便比其他地方的政府好。但可以推斷,經過今次的教訓,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明白如何應對,到下一次再有傳染性高的疫症發生時,相信每一個國家都可以正確地處理了,所有國家的文化也會轉變,不再對戴口罩這些做法有任何抗拒和接受其他人這樣做了。亦即是說,經過這次疫症之後,我們長遠反而不須要再擔心到其他地方生活,或讓子女到其他國家學習了。

長遠來說是正面的,但是短期內,香港社會、教育界、以至每個家庭,都面對著不同的問題和挑戰。我在之後的文章,再繼續討論吧。

Monday, March 02, 2020

隔離中的教育(一)

自從今年農曆假期開始,女兒本應善用她放假的時間來準備她人生首次的公開試,但是在假期完結前,香港便再次出現疫情,政府為了減少學童在學校期間互相感染,農曆假期前便宣佈停課。當時的疫症專家便表示整個疫症高峰期會在四、五月出現,因此,當時便覺得如果疫症開始時,受感染人數少的時候便已經停學,合理推斷疫情只會愈來愈嚴重,至少直至高峰期為止,無可能疫症不太嚴重時停學,疫症更嚴重時會重開學校;所以,當時便推斷學校只會不斷停課,直到正如專家所講,天氣回暖時疫症自然減退,或奇蹟地出現有效疫苗或特效葯,政府才會決定復課。

在農曆年公眾假期初期,政府堅決不「封關」,我便曾經考慮會否帶女兒到海外暫住,反正我推斷政府會不斷停課。那時香港已有確診,所以到海外去,也要有責任地先找個地方自我隔離十四天,才可以到其他地方走動。那時我在網上找到紐西蘭的民宿(Airbnb),亦計劃拜托親友先為我準備十四日的食物和日用品,提早放在那民宿裡,一切計劃好之後,還有機票可以預購和可以預訂Airbnb,但是最後決定留在香港,原因是怕到海外時,真的發燒,便不能上飛機,不能回港就醫,必定要利用到另外一個國家的醫療設施,雖然有旅遊醫療保險,但怎樣也是在外國接受醫治,照顧和配套上必定比不上留在香港。

之後發覺,決定留在香港,暫時來看也仍是正確。原因是親友說當時每天到逹紐西蘭的航班,超過半數是內地人,在飛機上感染的機會其實也不少,另外,如果香港變成了疫埠,三個月的逗留期過後,我是否便要到另外一個國家暫住?還是要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回到香港呢?最重要的是看到香港的疫情,暫時似乎沒有大規模爆發,當然,如果香港疫情失控,便無論如何應去另一個地方暫避。所以到現在為止,只可以說決定留在香港是正確的,其實只是好運而已。

女兒是沙士後出生的,之後香港已有數次停課,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女兒幼稚園期間的禽流感。當時幼稚園停了學,但教育當局要求學校在停課期間繼續開放,讓沒有能力照顧家中子女的父母,帶子女回學校去,校園裡的教職員便會照顧學生。所以,我記得那時我差不多每天都帶女兒回校,學校便只得我女兒,或最多只是多一兩位其他同學,這比父母或傭工帶子女到屋苑的遊戲室更安全。因為女兒是全日班學生,所以學校也為女兒訂外賣,讓女兒在校內進午餐。

反觀今次的疫情,便似乎比當年的禽流感,甚至是當年的沙士更為嚴重。所有學校停學,時間更長,措施更進取,影響更大。在這篇和跟著來的幾篇,也來分享今次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我從中得到的啟發和感想。例如疫情開始,政府宣佈停課。首先令我想到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停課?另外,為什麼復工和復課不是同步的?現在所見,是先復工,再復課,背後有什麼原因或啟示呢?停課期間,各界都在說「停課不停學」,可以怎樣理解呢?停課時間越長,便累積更多問題需要解決,才能復課。那麼有哪些復課的安排呢?今次的疫症,對於香港將來的教育,以及父母有什麼啟示?

Saturday, February 29, 2020

海外升學(五)

香港經過去年開始的抗爭事件,以及二零二零年開始的疫症,我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幾個月,對我個人有很大的衝擊,令我不斷思考香港的未來,對我個人和家庭有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更要為女兒將要面對的將來作深思熟慮,而當中一個很大的決定,便是女兒將來會否留在香港發展,會否到海外升學,而如果要到海外升學,又會是在哪個時候開始呢?

我不是財經專家,在香港的政經界沒有任何人脈,更遑論在內地的政經界有任何內幕消息。在這裏我不想討論任何政治立場、意識形態、社會上的是非對錯,因為我自問並不掌握所有資訊,再者,在我為女兒思考將來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已發生的事,而是我根據這幾個月來我看到的事態發展,所能預料得到香港的將來會怎樣,從而怎樣去為女兒的將來部署。

以我理解,香港的繁榮,是因為它是一個自由港,是內地外匯的主要來源。內地的經濟並不開放,對外匯有嚴格的管制,如果外國資金投資內地企業,他們不會去深圳或上海的股票市場購入股票,他們信任香港的交易市場,所以會來香港購買內地企業在港上市的股票;內地得到外匯,香港為這些經濟活動提供服務,從中賺取金錢,支撐著整個香港的經濟。因此,只要內地企業保持盈利的能力,外國資金繼續經過香港的交易市場投資內地企業,香港的繁榮便可以繼續。另外,旅遊業是香港另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遊客當中主要來自內地,所以內地市民經濟好,便會有更多內地的遊客到香港消費。

近年香港政府不斷推廣大灣區概念,遊說香港的年青人到國內發展。無可否認,內地的市場比香港市場大得多,可以發展空間很大,內地對初創企業的資助比香港多,而且更容易申請得到。總括來說,內地對香港的影響只會愈來愈大,近年所見,香港只會愈來愈像一個內地的城市。所以我們的下一代,當然可以留在香港以及內地發展,先決條件是他們願意或至少能夠接受內地辦事的模式。

香港今天已經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地方,土生土長,尤其是中產的家長,生育率愈來愈低,但是從內地以單程證來香港的內地人,以及透過專業資格來港就業的內地人,便補充香港所需的生產力。所以香港的人口在可見將來只會不斷上升,但是因為香港不能提供足夠的土地建造房屋,長遠來說,香港的房價並沒有下調的條件,我們的下一代,需要父母支持才能擁有自己房子的比例只會愈來愈高,換句話說,對將來沒有希望的年青人便會愈來愈多,就算解決了房屋問題,因為地小人多,居住的環境只會比現在更差。

政治方面,香港的將來也埋著不少隱憂。近月所見,政府管治能力低劣,民心盡失,施政困難,政治衝突抗爭只會不斷發生,變成常態。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作為父母,可以選擇讓孩子留在香港完成整個學習階段,跟著留在香港發展,將來讓他們自行決定如何面對這些政治事件,包括了明哲保身,置身事外,或積極參與其中的可能性,還是父母先讓孩子早早到外國升學,及至移民當地,避免他們參與其中。

以上都是一些不利於留在香港發展的因素,與此同時,作為父母,也要思考子女留在香港發展的好處。

香港背靠祖國,經濟的發展的確比外國好。很多移民海外的香港人反映,他們移民到海外之後,在當地找尋工作並不容易,因此不少已取得外國居留權的人,回流香港工作。由此可見,子女完成學業之後,投身社會,最合理,最容易和最有優勢的,便是在香港找尋工作。只要在香港找到一份專業或薪高糧準的優差,只要認同和支持政府,又或不理世事,要建立一個小康之家其實也不難。無可否認,相對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地方,香港還仍是一個文明和安全的地方。

香港是一個就業機會高,生活便利的地方,但是經濟和政治方面,便隱藏了由內地而來的風險,以及生活環境以及教育不及海外的問題。因此,我想到自己作為父母,能為女兒所能做到的,是令她擁有選擇的能力,例如為她提供最好的教育,找尋最好的升學途徑,提高取得亮麗成績的機會,最後,希望可以給她一個海外的居留權。到她完成學業的時候,可以選擇回到香港找尋機會,或是留在海外,在一個平淡但健康的環境生活,到時讓她自行選擇吧。

世界上的已發展國家,大都出生率偏低,女兒年輕,只要學有所成,申請移民到這些國家並不困難,只要在當地找到工作便可以了。在海外升讀大學,因利乘便,某些大學更會為學生找尋工作,某些國家,例如英國,便會讓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某個限期內,留在當地找尋工作,只要在當地工作數年,有些更計算就讀大學的年期,很快便取得居留權,到時她便可以再選擇是否回流香港工作。

Thursday, February 20, 2020

海外升學(四)

當孩子到海外升學的時候,相比留在香港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孩子在不同方面都有不同的影響,對不同孩子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家長可以先看看孩子在不同範疇的影響是好還是壞,最後歸納總結孩子是否適合到海外升學。

首先是學習方面。正如之前的文章所提及,海外學校的程度,除了英文以外,程度普遍比香港同級的程度為淺,所以孩子大都可以跟得上海外的課程,甚至比在香港學習有更多課餘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例如體藝方面。這對於不是天生適合傳統教育,而又有自己有天份的體育項目的學生,便是最適合,因為這些孩子在海外學校裏便好像如魚得水,既免了讀書的痛苦,又可以專注發展自己的專長。

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這可以說是好處也可以說是壞處。孩子如果是單獨在海外學校寄宿,就算是年幼的孩子有當地的監護人,孩子還是要自行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孩子亦不再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沒有家庭傭工為他們處理所有生活細節,因此,孩子到海外升學是一個鍛鍊他們自顧能力、自信心、處事能力的機會。當然,父母必須確認子女是有能力自行照顧自己,以及孩子在這個環境內的感受,免得他們有被遺棄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的感覺,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感覺,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適合到海外升學。

我們的孩子,活在一個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他們要和全世界的人競爭,世界上某一個地方發生的某一件事,也可能會影響到他們,所以他們比我們現今的家長,更有必要有廣闊的視野和世界觀,以及有能力和不同國藉種族的人溝通。因此,在他們進入職場之前,能讓他們到海外親身體驗外國的生活,雖不致是必需,但是對他們的人生和將來,必定是利多於弊。至於這類親身體驗,由數天的遊學團、以月計或學期計的交流或交換生計劃,以及一年或以上的海外升學,甚至是畢業後到海外的工作假期,可按各家庭的能力、背境、期望而選擇。到孩子完成了這些體驗之後,他們對將來思考的角度,定必會有改變,亦能找到更多的發展空間以及出路 。

總括來說,孩子有一天總要離開父母,當他們還在我們身邊時,能力所及,便給他們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和能力到海外親身體驗,就算他們最終的決定是留在香港或是選擇遠走他方,找尋他們的天地,總算是他們曾經體驗過,思考過而作出他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父母的責任至此,總算是大功告成了。


Sunday, December 22, 2019

海外升學(三)

我沒有看過由政府發放的報告,但相信到海外升學的學生之中,便以升讀大學為主,但是近年發現身邊的朋友,以及社會當中不同階層的家庭,愈來愈多讓孩子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到海外升學。而這裏所提及的海外,便是香港學生主要到海外升學的國家,主要是英、美、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等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國家。

對我來說,感受最深的是陳奕迅的女兒到海外升學的新聞,原因是他的女兒和我女兒是同年報考小一的,所以當時他女兒得到女拔萃取錄的時候,全家雀躍萬分,很多傳媒都有報道,我亦當然有留意,所以到現在,如果他女兒還是留在香港升學,她應該是一名中四學生了。換句話說,這女孩子沒有在香港完成整個中小學課程,令我反思當年他們那麼著緊女兒報考小學,亦為女兒得到女拔萃取錄而雀躍,但是最終沒有在香港完成中學課程,那麼他們當初為什麼那麼著緊要為女兒報考女拔萃,當時他們心裏的想法是什麼呢?而現在又為什麼讓女兒到海外升學去呢?

除了陳奕迅這個例子之外,近年我亦發現我身邊的朋友,尤其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他們都會讓他們的孩子在中學階段到海外升學,能夠讓孩子在中學階段到海外升學,所需要的支援和經濟能力,便比讓孩子在大學階段到海外升學為大,所以必定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才會這樣做,而這些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又是為了什麼做了這樣的決定呢?

姑勿論原因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家長覺得子女到海外就讀中小學,比留在香港接受中小學教育優勝,反過來說,就是香港的中小學教育,有什麼地方是比外國的中小學差。

這些國家的面積比香港大得多,所以中小學校舍也比香港一般中小學大得多,環境好得多,另外,香港人選擇的海外學校,教師學生比例亦比香港的教師學生比例少得多,例如香港一班有四十多人,老師學生比例大概是一對二十左右,但外國的學校可能是一對十左右,所以每個學生能得到老師的照顧,在外國便比在香港多得多。另外,一些需要特殊協助的學生,外國的學校可以提供個別老師來照顧這些有特別需要的學生,但是在香港,除了學校的校舍提供特殊需要學生行動的設備,應試的時間可以加長之外,其他特別的支援其實不多。

在香港的中小學就讀,雖然教育制度已經盡量減少學生之間的競爭,但是在實際升學派位的主導下,中小學學生其實是在追逐成績,為求以更好的學業成績升讀心儀學校,結果是,在香港中小學就讀的學生,現實便是讀書只是求分數,讀書壓力大,所學的不一定學以致用,但是家長和學生所花的金錢、精神和時間,如果是看作為投資,其實並不值得,學生亦失去了愉快的童年,家人之間相處的時間也少了,甚至因為學業問題而傷了親子感情,這些都可以看作為孩子留在香港就讀中小學的短處。相反,孩子到海外升讀中小學,功課少,讀書壓力細,如果是舉家去到海外,讓孩子在當地升學的話,家人間相處的時間便更多了。

香港在回歸後,經歷了幾個重大的教育改革,包括大學三年制改為四年制,中小學推行母語教學,相比香港從前的中學模式,有完成會考畢業的中五學生,亦有完成高考畢業的中七學生,除了部分期望在大學修讀中文系的中學生外,大學的收生要求指涉及英語成績,相比現在,所有學生均統一需要完成中六中文科課程,並且在中文科公開試中取得達標的成績,才能經聯招被本地大學取錄。對於國際學校的學生,和那些多年來重英輕中的學生,他們的中文程度並不足以達到經聯招報讀大學的要求。既然家長早知子女的中文水準能達標的機會微乎其微,家庭的經濟能力又許可,所以他們便讓孩子在完成初中階段之後,便讓子女到海外繼續升學去。

還有一些家庭早已計劃子女報考某些海外大學,尤其是那些世界級的名牌大學,他們可能發現當地某些高中的畢業生能成功被這心儀大學取錄的機會很高,所以他們會先計劃仔女入讀這高中,再報考該心儀大學。

還有一個令父母考慮讓子女在中小學到海外升學的原因,就是家長本身有子女到海外升學的津貼,例如是回歸前1996年部分入職公務員的家長,翻查資料,這些公務員可以讓子女到英國升學,但年齡限制為九至十九歲,所以這些家長會讓子女到海就讀中小學,到升大學時,家長可以選擇自費讓子女留在當地就讀,或是回港升讀本地大學。

Saturday, December 14, 2019

海外升學(二)

根據前一篇文章所提及,不同種類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本地或海外大學升學,那麼,我們再想想在本地大學就讀,和到海外大學升讀大學的利弊。

首先說說在本地大學升學的好處。

在本地大學升學其中一個好處,是香港人可以用一個便宜的學費於本地大學就讀,以我所知,本地大學的全日制課程,不論是哪一間大學和哪一個學系,學費大概是港幣五萬左右,相比那些自費的學生,他們的學費每年便是大概港幣十萬左右。如果學生家庭有經濟困難,更可以申請助學金和貸款,差不多可以說,只要能被本地大學取錄,便必定不會因為有經濟困難而不能完成學業。當然,如果在學期間每年均向政府貸款的話,四年累積下來的貸款,便可能高達近港幣二十萬了。

另一個在本地大學升讀大學的原因,現時本地一些專業行業並不承認在海外大學頒授的相關學位,換句話說,如果想進入本地某一些專業行業,最理想直接的方法,便是在本地大學考獲相關學歷,這些專業行業包括醫生、律師等等。我其中一位中學同學,在高中畢業時沒有被當時本地的醫學院取錄,所以便到台灣的大學就讀,最後取得台灣的醫生資格,之後便多次回港參加評核海外醫生的專業試,但多年來也不能成功通過考試,好讓他回港成為執業醫生,最終他還是留在台灣,在台灣的醫院工作,並在台灣成家立室、落地生根。老實說,從我角度來看,為什麼我這位中學同學,可以在台灣醫治病人,懂得說廣東話,但是卻不能回到香港執業呢?無論如何,本地醫學界必定有他們堅持的原因,這裏不便多說,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想在香港成為這類專業人士,便最好可以在本地大學取得相關學歷了。

最後,留在香港就讀大學的好處,當然便是不用離鄉別井,獨自遠走他方,在香港就算是在學校宿舍居住,也可以經常和家人在一起,家人可以給予精神上和實際上的支持。

跟著便要談談到海外升讀大學的好處。

雖然說在本地升讀大學的學費便宜,其實世界上某些國家的大學,學費比香港的大學還便宜,當中某些甚至是免費的,在歐洲便有多個國家的大學便是免費的,但部分免費大學的教學語言並不是英語,所以如果選擇這些國家的大學,可能便要在到海外升學之前,在香港先行學好這個國家的語言,這可以說是一個壞處,也可以是一個好處。從好的角度來看,學生便可以掌握一種新外語,並且以一個更低廉的學費完成大學課程,部分這些非英語的國家,也許是發展中的國家,學生完成學業之後,既然精通了當地語言,更可考慮在當地發展事業。

另外,某些專業人士,在海外的發展機會便比在香港優勝,例如資訊科技、生物科技、金融科技、酒店管理、文化藝術等等。這些專業並沒有地域界限,甚至有部分專業在香港是不能取得相關資歷,例如脊醫。所以如果學生心儀的專業並沒有地域界限,亦有足夠經濟能力的話,可以到這個專業裡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學就讀,便較留在本地大學就讀優勝了。

除了在學術領域增值之外,到海外升讀大學的好處,便是學生可以增廣見聞,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學習如何和外國人相處,明瞭香港只是世界上的一個很小很小的地方,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同的種族和文化,學生必須摒棄偏見,接受不同文化和思想,親身認識在海外生活的環境和就業情況,完成大學課程之後,亦不一定要回到香港工作,他們已經打開了一道通向世界的門,他們可以到世界任何地方發展他們的事業,找尋他們理想的生活。

總括來說,在本地升讀大學或是到海外升讀大學,各有利弊。家長和學生們,便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心儀的行業或工作,所需的專業資格,家庭的經濟能力,客觀地思考究竟是留在香港升讀大學,還是到海外升學了。

Friday, December 13, 2019

海外升學(一)

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教育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令個人改進或增值.宏觀來說是令社會更美好。也許自從人類始祖開始,人類便以不同模式來傳遞求生能力和思想文化,隨著時代改變,人類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到了今天,現代社會的孩子差不多花了二十年學習,這個過程這麼漫長,在現今交通工具發達的時代,一個孩子所經歷的教育,便不受制於地域的界限,所以,學生們到海外升學選擇和機會,相比以前的孩子便多得多了。作為家長,也許應該預先思考子女到海外升學的可能性和利弊。

我想先談談的是,由我角度看到學生到海外升學,尤其是升讀海外大學的,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

自問出生於草根階層,所以小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海外升學這個可能性,記憶中我在高中的時候,哥哥完成高中課程,報考當時只有兩間的本地大學,為免因不被本地大學取錄而失去升大學的機會,家父便建議哥哥到台灣升學,哥哥最終得到本地大專取錄,沒有到海外升學。當時的台灣大學,還有優待香港學生的政策,收生門檻低和學費低廉,就算台灣大學的學歷在香港不受承認,聽說很多台灣畢業的大學生,便會再到美國取得碩士學位之後,再回來香港就業。

由此可見,對於中下階層家庭,到海外升學的原因,是因為公開試成績不足以入讀本地大學,為了得到更好的學歷,增加就業和謀生的機會,學生便會到海外找尋升大學的機會,至於到哪裏升讀大學,便視乎學生的學術成績以及家庭的經濟了。

再看看今天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便會發現有很多政界中人、高官要職,他們並不是在香港就讀大學,在海外升讀的亦不是什麼名牌大學,他們拿到學位或專業資格之後,便回港就業。另外,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便是這些原本學業成績不足考入本地大學的學生,到海外升學這數年,給他們一個良好的語境練習外語,讓他們回到香港工作的時候,他們和外籍人士溝通的能力,反而給他們在職場或仕途上力爭上游很大的幫助。

至於那些學業成績優良的學生,學業成績足以讓他們考進本地大學,尤其是本地「神級」學系,例如醫學院和法律學院,畢業後成為專業人士,實現他們的理想,所以這些成績優異的學生,並沒有到海外升學,只是在本地大學完成學業後,便到本地職場就業,成為專業人士。

最後,本地部分頂尖的學生,被海外世界級的大學取錄,甚至提供獎學金讓他們免費完成課程,這些在海外名牌大學完成學位的學生, 部分會在當地就業,例如任職名牌大學的講師教授,或在跨國公司任職,他們亦有部份選擇在當地工作數年後回港工作。所以,在現今世界各國都求才若渴的情況下,學生只要能證明本身是絕頂人才,便會得到各國的垂青,提供升學就業的機會。

由此可見,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完成中學學業之後,成績中下的學生,會選擇到海外的平民大學就讀,成績優異的,則會選擇在香港以便宜的學費完成大學課程,至於考獲頂尖成績的學生,則會到海外世界級的大學就讀。當然,以上是宏觀所有學生而作出的結論,個別學生的成就,並不一定取決於他們在那裡完成大學課程。

Monday, December 02, 2019

教育的反思(五)

學生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就是學習如何生活、如何生存,又或是生活的意義。因此,現在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裏所學的知識,其實是不足以讓學生在畢業後永遠勝任所擔任的工作。曾經聽過一個研究結果,在大學裏所學的東西,只足夠某畢業生在畢業之後五年內應用,換句話說,學生在畢業之後,是要不斷學習,才能讓他在社會中謀生。學習如何學習,是學生在學校裡最需要學習的東西。

但是,我們看到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學習環境,便是一個追逐分數,比較名次的鬥獸場, 所有學生都不能置身事外。在這個學習環境當中,學生所能領略到的,學習便是要去爭取分數,能夠取得高分數的,便會有美好的將來,否則,便是失敗者,失去了對自己的自信心,跟著便會順應著別人對自己是失敗者的期望,放棄自己,對將來也失去了希望,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從此一生人得過且過。

由此可見,學生在學校裏,最重要學到的,是如何去學習,有終生學習的想法,另外,要對自己有信心,尤其是覺得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找到謀生的方法。終生學習的能力,是學生對世界有好奇心,擁有很強的觀察能力,並懂得如何去找尋相關知識或資訊。至於自信心,學校和家長必須給予學生,適合的學習進度,以及適合的評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所學的是他們能力所及,評核的程度,亦是學生能夠得到一個具鼓勵性的分數,讓學生能不斷從學習當中得到成功感。

也許家長為孩子思考最多的教育問題,是找尋學校的教育表現,例如畢業生的成績和升學結果,來為孩子選擇學校。但是孩子入讀學校之後,家長便只集中注意力在孩子的學習進度和成績。其實,家長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的反應,例如孩子是否對學習感興趣,學習過程是否有成功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對自己和將來有沒有信心等等。

同時,家長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嘗試失敗的滋味,因為人生總有逆境的時候,孩子必須在年少的時候,學習如何面對失敗,並且明白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嘗試,自己是可以在失敗當中再站起來的。如果家長在學校當中,找不到可以給孩子挑戰的機會,便可以考慮讓孩子參加一些校外的比賽,例如一些體藝的項目。

這些體藝的項目,成績除了靠天資之外,同時亦決定於孩子的投入程度和努力,可以讓孩子明白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但是名次卻決定於有哪些參賽者,讓孩子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應只著眼於單次比賽的成績,而是是否可以在每一次比賽當中有進步,學到更多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只要不斷嘗試,終有一天自己可以得到優異的成績。在過程當中,孩子便可以鍛鍊他們的毅力,建立他們的自信心等等。

最後,總結「教育的反思」這幾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家長陪伴孩子走過漫長的教育旅途,最終的目的,是孩子在進入社會時,可以獨立面對他們的將來,即是他們對自己有信心,不論世界如何轉變,他們都有能力去面對,好好的生活下去。所以,家長給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高學歷,而是良好的性格、正確的價值觀、對自己的自信心、終生學習的能力、廣闊的人脈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等等。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當中,便要不斷思考孩子是否在學業成績之外,個人素質亦在不斷改進。否則,家長便真的要,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Sunday, November 24, 2019

道歉啟事

首先要跟各網友道歉。因為最近在Blogger管理平台操作的時候,無意中瀏覽到留言管理網頁,才發現有很多未處理的留言,便即時處理了一些,而要花時間寫文章或回電郵的,我會盡快完成。

沒及時處理留言的原因,是由最初成立網誌開始,每個留言,我都收到電郵,但原來自去年開始,Blogger便停止了這個功能,所以就算有留言,我也沒有收到通知。

我已更改了留言設定,希望以後所有留言,我都可以即時收到通知,而我會盡快處理的。

Monday, October 07, 2019

教育的反思(四)

近日發生在香港的事件,給我的啟示是作為父母,除了供書教學之外,還有其他的責任,例如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包括現在和將來。換句話說,也要為子女將來是否留在香港,或是在海外謀生,認真的思考,有需要的話,也許要在教育上作出相應的部署。

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講,父母當然希望子女能學業有成,能在香港作為專業人士,那麼生活便有保障,所以,如果子女是適合本地的教育制度,能進入心儀學校,能夠名列前茅,有望得到本地大學醫學院、法律學院或其他能取得專業資格的學系取錄,將來成為專業人士,方向清晰,沒有任何問題。

如果子女所專長的學科,並不受限於本地就業市場,其實子女是有選擇可以到海外就讀大學,取得相關資歷的。大學畢業之後,便大都有選擇留在當地工作,或是回流到香港找工作;前者更可以考慮因為工作關係,申請當地的居留權。由此可見,父母也可以考慮子女會否在某階段到海外升學,一般來說,本地的學術科目的程度相比海外是較深的,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數學科,另一方面,問題最大的是出於語文科目之上,例如在海外已經沒有中文科,本地學生的英文水準不及海外的當地學生,再加上他們通常需要學習第二語言,所以香港學生到海外升學後,便可能需要即時學一種新語言,例如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等,現時本地一些學校也會教授第三語言,如果子女就讀這些學校,便可以提早學習另一種語言,某個程度上是對於到海外升學是有幫助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本地有些學校的教學模式跟外國的教育模式接近,所以如果父母有打算讓子女在某階段到海外就讀,在為子女選擇學校時,學校的教育模式是否和海外學校接軌,也是一個其中值得考慮的因素。這些學校包括本地的國際學校、一些直資私校,尤其是那些提供IB課程的學校。

既然海外學校的程度比本地學校淺,家長如果有心讓子女到海外升學,也許不必過於在學業上催谷,只需要子女盡力而為便可,反而必須盡量提高子女的語言能力和自顧能力,好讓子女能更容易適應海外寄宿的生活。另外,如果父母同時打算讓子女在海外完成學業之後在當地工作,所選擇的學科和專業知識,便應該以當地職場的工作環境和職場需要為最大考慮了。

總括來說,父母為子女思考教育安排,也許不應著眼於眼前,還要思考十多二十年之後的將來,亦不應只著眼於香港,還可以思考海外。當父母把視野在時間上和地域上擴展開去,可能對子女教育的目標、期望和做法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