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Friday, April 02, 2021
Sunday, February 21, 2021
Google地圖的啟示
我曾經思考過,以現時Google地圖的聲音導航來看,我寧願導航的是一個真人,還是Google地圖的聲音導航呢?對我來說,我會寧願是Google地圖聲音導航了。我想到的原因是, Google地圖在我整個行程裏,都是全天候監察我的行蹤,在適當的時候,發出適當的指引,如果Google地圖偵測到我走錯了路,它會即時重新計劃另一條路,還是可以引領我到達原先所設定的目的地,期間我大都會播放音樂,而聲音導航只會在必要時提出指示,所以整個過程都是愉快的。
和真人導航相比,Google地圖是全天候監察我的行蹤,預先察看前路情況,只會在必要時提出指示,就算我行錯了路,或我自己決定不接受Google地圖的建議而選擇自己的方向,它亦不會有任何怨言,不會質疑我的能力,更不會責罵或人身攻擊,並會即時為我找尋另一條最佳路線,不離不棄,直至我到達目的地為止。
Google地圖給我的啟示是,如果我們在孩子的身邊,希望孩子(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寧願找我們作為父母的來引領他們要走的路,也許我們便要學習Google地圖的方法,好讓孩子不會放棄我們來作為他們的導航者,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所要做到的,便是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察看他們的處境,預先思考他們將要面對的問題,如果有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孩子,孩子聽到我們的提示或建議,他們會思考是否接受,除非是家長預見孩子的選擇是災難性的,否則家長應量讓孩子自行選擇,路是他們走的,他們也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在提示孩子的時候,最好不要帶任何情緒,亦不要質疑孩子的能力,更不應責罵他們,甚至放棄他們,只要孩子清楚明白他們是在做什麼,尤其不是在鬥氣的話,他們必定會為自己作最好的打算和選擇。
孩子完成某一個階段或到達終點時,他們回望,看到自己走的路,再對比父母給他們的建議,他們便會清楚父母其實是為他們好。如果孩子行了冤枉路或做錯了的決定,這也是他們人生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由始至終,不要傷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子感情,和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都是支持孩子和接納他們,不論孩子所做的是對還是錯。
Monday, February 15, 2021
價值觀
到我女兒入讀幼稚園之後,我便明白為什麼那麼多本地學生都不懂得正確執筆寫字。原因是孩子們在入讀幼稚園時,他們的手指小肌肉還未完全發育,但是入讀幼稚園後,他們便開始需要執筆寫字做功課,因此,孩子們只能用他們能有足夠力量執筆的方法來寫字,例如握着拳頭來寫字,到了孩子真正小肌肉完全發育時,他們便已經習慣了錯誤的執筆寫字方法,既然能寫字,他們亦沒有誘因去改變,再者,他們的父母,包括我自己,也沒有教導孩子改變執筆的方法,或堅持他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執筆寫字。
第二個原因是部份家長本身亦不懂得如何正確執筆寫字,他們既然本身也不是正確,也不會要求孩子必須跟從自己的執筆寫字方法來做功課,久而久之,大部份的孩子便不懂得如何正確執筆寫字了。同樣,相信香港的孩子,能正確揸筷子的比例不高,原因同樣是因為父母本身揸筷子的方法也不是正確的,當然不會要求孩子能用正確的方法揸筷子吧。
執筆寫字和揸筷子這兩件事,給我的啟發是,如果父母對某一些事的價值觀不堅持,自己也不去找出某方面正確的價值觀或做法,當然亦不會教導傳授這個價值觀給子女,以及防止子女接觸不正確的價值觀或學習不正確的做法。進一步來說,如果父母想教導子女正確的價值觀,便要先自己去找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孩子看在眼裏,便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或領會到父母的價值觀和做法了。
Sunday, February 07, 2021
升中派位之迷(四)
基於之前文章所提出,中學於自行收生階段收生寧疏勿近,到統一派位才取錄相關學校或同區學生的取錄模式。那麼家長可以如何應對呢?我想家長先看看自己子女屬於那一類型,再想想可以怎做。
校區內有全港層面名官津中學,甚至該中學是小學的相關中學,而學生是「第一組別」學生。既然學生是第一組別,心儀中學又是同校區,如果為了增加在自行收生階段而報考跨區地區名官津中學,那麼這跨區中學真的取錄了該學生,那麼真的放棄本區心儀中學?如果取錄時放棄,可以放棄嗎?如果要放棄,又何必要報考嗎?既不會跨區報考,那麼自行收生可以報考什麼?既然自己同區中學或相關中學是心儀中學,也許沒有任何選擇,只有照舊報讀同區心儀中學便是了。
校區內有全港層面名官津中學,甚至該中學是小學的相關中學,而學生是「第二組別」學生。因為是第二組別學生,如果報考同區心儀中學以及同區名中學,能入讀相關或同區名中學的機會並不大,反而想一想,這校區的第二組別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可能是其他區的第一組別學生的成績,即如果報考跨區的地區名校,反而有機會在自行收生階段,因中學寧疏勿近的原因,以及「經調整後」的成績又的確比這區為高,所以被跨區地區名中學取錄的機會便很大。這些跨區中學會考慮這考生來自另一校區時,會否不取錄嗎?我想不會吧,原因是家長既然會報考,必定想清楚如果被取錄的話,學生每天需要長途跋涉的,又或家長會搬到這區來,這些都是家長的事,中學不會理會的。
校區內只有地區名中學,而學生是「第一組別」學生。學生在這校區是第一組別的話,必需要清楚自己在校內的排名,必定是名次很高的學生,有機會在「經調整後」在全港層面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便可以在考慮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全港性的名中學,因為是來自跨區,這些名中學便更大機會取錄;再想深一層,相信大部份家長會覺得這些全港性名中學的競爭肯定很大,同區成功的機會也不大,跨區報考的機會不是微乎其微嗎?所以有多少家長會這樣「大膽」跨區報考?說實話,我不知道。也許只有教育界以及接近這些中學的教職員,以及教育當局負責派位的官員才知道。如果這些跨區報考的人數少,而這個自行收生階段的比例是中一學位的30%,能成功被取錄的機會,不是很大嗎?
最後,我想到的是,如果校區內只有地區名中學,而學生是本區「第一組別」,但應該不能成為全港性「第一組別」的話。如果想善用自行收生階段的機會,可以考慮報考其他校區,尤其是鄰近校區內心儀的地區名中學,而且如果真的被取錄,是肯定接受得到之後六年的交通時間的。
以上跨區報考的做法,也可以應用於統一派位的甲部選擇,原因不是因為中學有能力去選擇學生,而是大部份家長都覺得甲部的學位比例那麼小,機會很微吧,倒不如跟乙部一樣,報考同校區心儀中學便是吧,所以當教育當局處理統一派位甲部時,絕大部份學生都自報考同區心儀中學時,如果跨區報考的話,其實只是增加少數申請吧,只要學生都是全港性「第一組別」,則在甲部被取錄的機會,便和該校區內的學生相同。
最後,在統一派位乙部時,家長其實便簡單得多,根據學生的「組別」,再根據本區家長對區內中學的排名,以同組別而最心儀的中學開始填寫選擇便是。
最後,總結一下這幾篇有關升中派位的文章,指出中學在自行收生可能會寧疏勿近地取錄成績優異的學生,以及不同種類的學生可以考慮的應對方法。這幾篇文章貌似很客觀,很有系統,有板有眼,但是實際上,家長為子女計劃升中派位時,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清楚自己子女的成績,在「經調整後」是全港性以及本區的那一個組別。尤其是那些就是剛好在兩個組別之間的學生,家長如果太進取,把子女當是較高組別,但實際上是較低組別,其實是浪費了入讀相對應學校的機會,結果可能是被派予一間沒有選擇的中學,反過來說,如果家長過於保守,把子女當是較低組別,採用了入讀次心儀的中學,則似乎是浪費了經較高組別入讀較好中學的機會。
另外,這幾篇文章只討論報考全港性和地區性名中學(或熱門中學)的策略,入讀得到不等如一定好,一定適合子女。有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可能子女在一間次名校(例如地區名校)能成為被學校重用或重點教導的學生,而在一間名校(例如全港性名校)中則只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學生,這些都要家長了解自己子女的性格和想法,才能決定以那些中學作目標,再思考用什麼策略吧。
Saturday, February 06, 2021
升中派位之迷(三)
之前找我討論升中派位的友人,告訴我她女兒學校的老師,建議我這位女兒校區為九龍城區的友人,為女兒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向報考灣仔區的名官津女校。這老師給我友人的建議,便是啟發我意會到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是盡量取錄成績優異而非本區的學生。當我想到中學取錄學生的模式,再套入友人老師的建議,喇沙小學第二組別學生不能確定能升讀喇沙書院的事件,再想像到中學如果採用這個取錄模式的好處時,一切便似乎清楚明白了。
在這裡,把我想出來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學生的邏輯詳列如下:
- 如果自行收生階段,得到的申請表少於自行收生學額,便全部取錄。(也許這只應用於不太熱門的中學吧。)
- 如果自行收生階段所收到的申請學生人數多於自行收生學額,
- 先取錄有特異功能或有特別原因要取錄的學生,
- 之後如有同區或相關小學考生,先分開出來,把餘下的學生依成績加面試表現排序,把成積加上面試表現逹該中學內部自行設定的標準的學生依序取錄。(能收到跨區考生的申請的中學,也許是全港排名不錯的全港層次的名中學吧。)
- 之後再依成績加面試表現排序取錄同區而非相關學校而逹標的學生。(能收到同區考生的申請的中學,便至少是地區名中學,當然還有全港層次的名中學。)
- 還有自行收生學額,才會依成績加上面試表現,取錄相關小學的學生。
反思友人老師的建議,為什麼建議我友人為女兒報考跨區名校呢?最直接的疑問是,為什麼不建議友人為女兒報讀同區的名官津學校呢?九龍城區的名官津不會給灣仔區的名官津比下去吧?
可以想一想,相信絕大部份家長會想到,既然自己校區內有心儀官津中學,順理成章的便應該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同區的心儀中學,如果不被取錄,在統一派位時,甲部乙部也再次選擇這心儀中學作第一志願,最後還是不被取錄,心想也可以去「叩門」吧,這是報考小學統一派位時相同的理念,要給學校覺得自己很有「誠意」吧。
但是,如果我所想出來中學取錄的模式真的正如我之前所說,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盡量取錄非本區或非相關小學而成績優異的學生,我這位友人,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自己同區的心儀中學,而明知這同區心儀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的申請學生人數多於自行收生學額,等同浪費了自行收生階段被取錄的機會,因為不論成績多好,同區成績優異學生都可以有機會在統一派位時被派到這中學,所以同區名中學反而不會去選擇取錄這些同校區學生。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友人在這個自行收生階段報考跨區中學,跨區中學反而會珍惜在這個階段可以取錄別區成績優異學生的機會,取錄我友人女兒的機會大增。
所以,如果友人的女兒真的報考跨區名官津中學並被取錄,該小學的其他學生,尤其是被分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便可以經統一派位考獲同區名官津中學,整體來說,該小學的升中派位結果,便會更好吧,小學便可以公報自己的學生能入讀某些同區以及跨區的名官津學校,結果亮麗,提升小學在小學統一派位時的吸引力,因此,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鼓勵家長為子女報考跨區中學,學校可提升升中派位結果,學生可以入讀名官津中學的機會更大,各取所需,只是犧牲了被跨區中學取錄了的學生之後六年中學的交通時間吧。(也許有部份家長會因此而搬屋到這校區吧。)
升中派位之迷(二)
首先,想想中學在取錄學生的這個過程中,想得到怎樣的效果?如果家長想像自己是某一間中學的校長,你會怎樣收生?也許,我應該直接了當的說,每間學校,不論是大、中、小學,都是想選擇對學校本身最有利的學生,那麼怎樣才是最有利學校呢,會否便是:
- 能在公開試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提高學校的學術表現,以及排名。
- 能在公開的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 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減低學校以及老師的負擔,事倍功半。
- 學生來自資源充裕的家庭,家長有較多資源投放在子女學習之上,提高學習效率。
中學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時,全港學生可以報考,中學因此可以取錄全港所有學生。但是想一想,如果中學在這個階段,不理會學生的校區,只考慮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而取錄本區成績優異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很大機會便是本區第一組別的學生,到第二階段統一派位乙部的時候,這些參加統一派位的中學便會有更大機會取錄了本區的第二組別學生。如果這個理論是成立的,中學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便會先取錄跨區和成績優異的學生,又或在小學有突出表現或具有特異功能的本區學生。
以下是以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以上的理念,就以喇沙小學以及喇沙書院來講解吧:
升中派位之謎(一)
首先,我先想講講我對本港升中派位的認識。
報讀本港的中學,學生可以自行向私校或直資中學遞交表格申請。升中統一派位,只適用於沒有被直資中學取錄的考生,來報考官立或津貼學校。
在第一階段,考生(即小學六年級學生)可以向本港任何兩間官津中學遞交申請表格,學校收到表格之後,便會向教育當局取得報考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學校並可以舉行面試,但通常不會舉行筆試,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以及面試的表現,決定取錄那些學生。
如果考生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得不到中學取錄,便會參加統一派位,分甲部和乙部。學生於甲部可以選擇任何校區的中學,而乙部只可以選擇和就讀小學同校區的中學。
統一派位先處理甲部的選擇,全港的學生根據「經調整後」的成績分為三個組別,首先處理第一組別,統一派位機制會在這個組別「隨機」排序學生,跟著根據學生的選擇,看看其選擇學校有否學位,由第一選擇開始處理,如果所選學校有學位便會把這位學生派給這學校,如果所有所選擇的學校都沒有學位,便要等乙部派位階段。當處理完所有第一組別所有學生之後,便會開始以相同機制處理第二組別的學生,最後便會處理第三組別學生。
完成處理甲部統一派位後,餘下來還未獲派學位的學生,便會根據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把該校區的學生分為三個組別。乙部派位會先處理本區內的第一組別學生,「隨機」排列學生次序來逐一處理其派位選擇,當處理某一學生時,嘗試依學生所選學校次序,將學生派給還有學位的學校,如果所有選擇的學校都沒有學位,最後便會由教育當局在統一派位之後沒有學位的學校派給這學生。處理完第一組別之後,便會處理第二組別以及第三組別。
相信家長們看到這升中統一派位機制時,便會覺得其實和他們當日子女參加小學統一派位的機制差不多。分別是小學統一派位的自行收生,是根據某些準則來評分,並只可以報考一間小學,但升中統一派位則可以選擇兩間中學,而評核標準則是成績加上面試表現。
- 升中派位,主要是根據「經調整後」的學業成績,加上隨機派位排序。
- 當學生被分為某一組別,該組別的學生是被隨機排序來處理,即同組別便是同機會了。
- 自行收生以及統一派位的甲部,是不會考慮校區的,但學位比例不多,第二階段的乙部最多學位。
根據以上的派位機制,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以我的理解,討論學校是如何選取學生,以及家長應採取什麼的策略。
Wednesday, November 04, 2020
退學潮
教育的反思(七)
Tuesday, August 18, 2020
隔離中的教育(九)
到了今天,香港的疫情被評為到了第三波,確診的人數忽高忽低,似乎還沒有疫情退下來的跡象,全世界也都好像在等疫苗的出現。因為這個疫情,整個世界都改變了不少,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正面來看,給我們新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事物。
上學年的下學期已經完結,原本的暑假也開始了。對女兒學校來說,還更是剛剛開了學。因為疫情持續,所以教育當局宣布學校新學年開學,便要採用網上模式授課。今天,吊詭的事情又發生了,傍晚時分,天文台發出三號風球警號,並預算今晚稍後會發出八號風球警號,如果三號或八號風球延續至明早,一貫的做法是部分或全部學校停課的。
但是因着疫情期間,學生都是網上授課,老師也在家中教授課程,所有人都原本留在家中,不用回到學校去,那麼現在既然網上授課,是否也應如以往做法停課呢?
思考這個問題,先從理念上思考為何打風要停課。三號或以上風球高懸期間,天氣差,狂風暴雨,交通癱瘓,換句話說,不論大人或學童留在街上也是危險的,而因為天氣差,交通接載能力大減,人們留在街上等候時間便更長,換句話說,便更加危險。因此,在懸掛三號或以上風球時停學,便是要避免學童因為往返學校遇上危險,並且減少交通的負擔,好讓餘下來的接載能力能應付需要上班的在職人士。
根據以上理念,原本已經是網上授課,原本便不用往返學校,原本老師和學生不論天氣是否惡劣,都是留在家中。那麼,原定是網上授課的課程,在惡劣天氣下,以上的邏輯便不適用,亦沒有支持停課的原因吧。除非,惡劣天氣對大部分老師學生都有明顯和實際的影響吧。例如,因為惡劣天氣,家中的上網設施不能運作,或身處家居中不安全,或在家中都因為惡劣天氣而忙於其他工作(如處理家居中的浸漏情況)。但是,香港的房屋結構優良,互聯網基建良好,就算家居劏房的草根家庭,理論上也可以安全地繼續網上上課吧。換句話說,網上授課期間,學校不用因為惡劣天氣而停課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既然老師學生都同在家中,教材也已準備好用作網上教授,如果是停課,只是所有人留在家中不網上上課而已。如果這樣停課,老師和學生也可能要另找時間來追回這些停課的課程,時間還不是一樣,還會打亂了原本的課程進度。似乎停課除了即時便多了休息時間,長遠來說,似乎只是零和遊戲,今天上課時間少了,將來還是要補回。
理論歸理論,實踐時須要顧及同理心吧。惡劣天氣而停工停課,似乎是天賜下來給平日停不下來,沒有空檔時間給自己和家人的香港人額外的時間,所以很多在職人士和學生,都渴望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有薪假期以及親子時間。因此,就算覺得網上授課因惡劣天氣停課沒有背後理念支持,長遠沒有實際好處,我還是覺得,既然大部份香港人的信念都是惡劣天氣下停工停課,一家人可以留在家中一同渡過,多點親子時間,放鬆一下,還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如果我是教育當局,會讓各學校以及各老師自行決定是否停課。例如學校和不同級別的家長溝通,來決定是否完全或部分停課。情況可能是,低年級的家長比較希望停課,而高年級的家長覺得子女要應付公開試,應該爭取授課時間,又或某些科目的進度不能停下來,或將來沒有足夠時間補課等等原因,來決定是否停課或繼續網上授課吧。
教育是以人為本,教育相關的決定,也許應以同理心,以及信任學校老師的心態來作決定吧。
Sunday, June 21, 2020
朋友,好嘛!?
- 讀者如果有感而發,請不必在這裡留言分享你自己的看法了,因為這裡不是一個適合討論的地方,如果你留了言,而內容涉及對時局的看法或分析,我也不會登出來,免得引來大眾來這裡討論。反而,我們應和家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如果有讀者真的想跟我分享或交流想法,請私下發電郵給我來私下溝通。
- 文中的「朋友」,某個程度上是我心中的自己,而「我們」,便是我和我自己心中的聲音。
Thursday, June 11, 2020
平民IB(四)《後記》
Tuesday, June 09, 2020
平民IB(三)
以上是到現時為止我能想到相關的利弊。
Sunday, June 07, 2020
平民IB(二)
平民IB(一)
Friday, May 01, 2020
教育的反思(六)
這兩件新聞給我的啟發,是人們在逆境之前,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反應,第一種是不能接受現實,鑽牛角尖,將責任推在別人身上,甚至作出報復行為;第二種反應是認清和接受現實,盡快調節自己的心態,找尋解決辦法的方向,重新上路。想深一層,這兩種反應,便和暢銷書籍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中的兩種老鼠相似。其中一種老鼠,當找到乳酪之後,便停下來,靠着找到的乳酪維持下去,直到有一天發現已經沒有乳酪,便不知所措;另外一種老鼠,就算找到乳酪,還是努力不懈,任何時候保持最佳狀態,當面前的乳酪越來越少,他們便會繼續去找尋下一個乳酪的來源。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對子女說,努力學習,將來考獲專業資格,從此一勞永逸,薪高糧準,安度餘生。但是看看我們今天以及可見的將來,社會變化得很大,今天的專業,將來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又或者因為一些不能預知的原因,失去了專業資格,例如因為投資失利已破產,或因意想不到的事件而留有案底,因而失去了專業資格。如果我們教導孩子,便是人生只得一個目標,謀生只得一個途徑的話,到他們真的遇上逆境,他們便可能應付不來,跟著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絕路。
因此,我不建議父母只向子女強調,他們學習的目的便是取得良好的學術成績,才能考獲專業資格,生活才能有保證;我覺得現今的父母,要協助子女認識這個世界,明白世界不斷在變,人生必定有起伏,他們必定要隨機應變,認清前路,學習和改變自己心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子女謀生的基本條件和能力,例如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人脈關係、分析能力等等,才是子女能以一生賴以維生的能力,單一專業資格,只是給他們一個選擇,他們甚至不一定依賴這個專業資格來謀生,他們人生當中,可以選擇他們覺得最適合工作來做,只要他們肯,在他們畢業之後,很多工種是可以靠自修或報讀相關課程入行的。年青時的學習階段,是給他們一個緞練的機會,他們的學術成績,只是一個對他們能力的客觀評核而已。
Sunday, April 19, 2020
隔離中的教育(八)
根據現時所得的醫學資訊,這次疫症除非有有效的疫苗或特效藥,又或人口當中的七成已曾經感染這病毒並且痊愈,在未來兩三年,這隻病毒會久不久再次引起大規模傳染,就算是個別學生發現有任何學生或教職員確診,該學校也很大機會停課;換句話說,將來兩三年,子女還有機會經歷間竭性的停課,學生只得留在家中,不能回校上課,但是家長還是需要負擔子女就讀直資私立學校的學費。如果家長介意在停課期間仍需要繳交學費,覺得學費不應該白花,如果不用上課,學費的支出應該轉為一些直接投放在子女身上的支出,這些家長可能便要三思是否寧願讓子女報讀官立或資助中小學了,尤其是快將升讀小學或中學的學生。
我的朋友當中,也有不少是任職中小學教師,在這段停課期間,學生不用上課,但是老師還需間中回校當值,或在家中準備教材,透過互聯網教導學生。對於官立和資助學校的老師,他們的薪金由政府支付,尤其是全職的長工,這次疫症短期內對他們應該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影響,但是對於合約教職員,以及受聘於直資和私立中小學的教職員,不知會否因為疫情影響學校的收生人數,影響了學校的收入,間接影響了這些教職員的工作穩定性,再間接會否影響學校的教育環境和質素,有子女就讀這些學校的家長,便可能要多加留意了。
Wednesday, April 08, 2020
隔離中的教育(七)
我不是一個經濟專家,讀者也許要在別的地方找尋相關資料和找相關專家討教了。
Monday, April 06, 2020
隔離中的教育(六)
首先,對於歐美國家處理疫症的能力,家長可能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解讀是,這些歐美國家沒有處理類似沙士疫症的能力,所以家長不再放心讓子女到這些歐美國家留學,尤其是就讀中小學的年幼子女。第二種解讀是,經過這次疫症之後,歐美國家在慘痛的人命傷亡之後,必定學懂了如何應付疫症,改善他們的醫療設施,好讓他們能夠處理下一次,不知何時再臨的疫症。屬於前者的家長,便會考慮不再讓子女到歐美國家留學,換句話說,便是讓子女回到香港找尋就學機會吧;而後者的家長,反而會更放心讓子女在疫症之後,到這些歐美國家留學。我相信,這兩種家長同時存在,只是不知道他們的比例,而且隨着疫症的發展,這兩種家長的比例也會隨着時局改變。
在海外留學的學生,自從疫症在歐美國家爆發之後,他們的選擇便是要決定留下來還是回到香港。如果學生在當地有親友照顧,或有能力照顧自己,有足夠的防衛裝備,盡量留在家中,減少和其他人接觸,理論上是可以留下來的;否則,他們應該早前便已回到香港了,因為到現在這一刻,各國已經採取了不同的封鎖措施,現在差不多是沒有可能把年幼的留學生接回香港了。
到疫症受控之後,當各國開始復課的時候,相信有部份家長,會為留學海外的子女退學,讓他們回到香港就讀,同時,相信亦有部份本地家長,尤其是早前回流香港工作的家庭,因着去年的社會事件,再加上這次疫症,再加上香港疫症之後的經濟前景未明,可能便會決定離開香港,回到他們有居留權的國家,所以部份本地學校,尤其是國際學校,便會騰出學位來,這些有意讓子女回流香港就讀的家長,也許便要提前考慮是否真的要讓子女回流,以及及早接觸相關學校,詢問會否有插班的可能,或申請插班的時間和手續。
如果本地國際學校的競爭大,而家長決定讓子女離開歐美國家的話,除了本地的國際大學,也許可以考慮香港鄰近地區的國際學校,例如新加坡和台灣,這些地區在今次的疫症當中,確診人數不算多,給當地市民很大的信心,所以本地家長也許會對這些地區有信心,而且,這些地區和香港距離不遠,家長要趕到學校當地照顧子女,甚至留在當地陪讀,安排應該比到歐美國家方便便宜吧。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部份家長選擇讓子女回流香港,騰出了海外學校的學位,這些學位價值不菲,原本很難考得入的,尤其是英國的私立學校,這些私校都是以商業模式運作,必定期望能善用所有學位,取錄足夠的學生,所以這反而讓有心讓子女就讀這些心儀學校的家長,去看看有沒有機會插班的可能。所以如果我是這些有心讓子女入讀心儀學校留學的家長,但因之前子女不能成功被取錄的話,也許這是一次額外的契機,去主動聯絡心儀學校,詢問會否在疫症過後復課之時,有否學位讓自己的子女入讀。
近日報紙報道,部份家長放棄讓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所以中學校長以及本地大學,要求教育當局增加本地大學資助學位,讓原本打算到海外升學的學生,可以改為留在香港就讀大學。由此可見,海外大學的競爭可能是細了一點,這反過來讓有意到海外就讀的學生,能有更大的機會入讀心儀大學。(報道提及,教育當局拒絕增加大學資助學位,我是同意的,也許將來另寫一篇文章討論吧。)
無論如何,家長必定要有心理準備,除非出現有效的疫苗或特效藥,這次的疫症會在未來兩三年不斷反覆出現,不論學生是留在香港或是到海外留學,家長必須考慮當疫症再爆發的時候,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照顧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