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02, 2021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

 

因應疫情,今年的蔡繼有學校舉辦了網上開放日,想對蔡繼有學校有更深入認識的家長,可到學校網站瀏覽。


我也有幸在此開放日網站上出現,看看大家是否能找到我吧。

Sunday, February 21, 2021

Google地圖的啟示

自從大學畢業考取駕駛執照到現在,不經不覺已有二十多年的駕駛經驗,對香港的街道總算有點認識,話雖如此,但是到現在,駕駛車輛前,都會開啟Google地圖來看一看,看看交通狀況,看看有哪幾條可行的路線,之後便會讓Google地圖沿途帶領,以聲音導航。Google地圖的聲音導航,便啟發我如何教導女兒。

我曾經思考過,以現時Google地圖的聲音導航來看,我寧願導航的是一個真人,還是Google地圖的聲音導航呢?對我來說,我會寧願是Google地圖聲音導航了。我想到的原因是, Google地圖在我整個行程裏,都是全天候監察我的行蹤,在適當的時候,發出適當的指引,如果Google地圖偵測到我走錯了路,它會即時重新計劃另一條路,還是可以引領我到達原先所設定的目的地,期間我大都會播放音樂,而聲音導航只會在必要時提出指示,所以整個過程都是愉快的。

和真人導航相比,Google地圖是全天候監察我的行蹤,預先察看前路情況,只會在必要時提出指示,就算我行錯了路,或我自己決定不接受Google地圖的建議而選擇自己的方向,它亦不會有任何怨言,不會質疑我的能力,更不會責罵或人身攻擊,並會即時為我找尋另一條最佳路線,不離不棄,直至我到達目的地為止。

Google地圖給我的啟示是,如果我們在孩子的身邊,希望孩子(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寧願找我們作為父母的來引領他們要走的路,也許我們便要學習Google地圖的方法,好讓孩子不會放棄我們來作為他們的導航者,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所要做到的,便是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察看他們的處境,預先思考他們將要面對的問題,如果有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孩子,孩子聽到我們的提示或建議,他們會思考是否接受,除非是家長預見孩子的選擇是災難性的,否則家長應量讓孩子自行選擇,路是他們走的,他們也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在提示孩子的時候,最好不要帶任何情緒,亦不要質疑孩子的能力,更不應責罵他們,甚至放棄他們,只要孩子清楚明白他們是在做什麼,尤其不是在鬥氣的話,他們必定會為自己作最好的打算和選擇。

孩子完成某一個階段或到達終點時,他們回望,看到自己走的路,再對比父母給他們的建議,他們便會清楚父母其實是為他們好。如果孩子行了冤枉路或做錯了的決定,這也是他們人生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由始至終,不要傷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子感情,和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都是支持孩子和接納他們,不論孩子所做的是對還是錯。

Monday, February 15, 2021

價值觀

記得多年前還在大學裡任教的時候,班中有本地香港學生和內地來港就讀的內地學生。到年終考試時,我也需要負責監考;我在試場內來回走動的時候,發現大部分本地學生的執筆方法都是錯的,相信只有三份一的本地學生能正確地執筆寫字,反過來看,內地大部份學生的執筆方法是正確的。那時,心裏便在想,為什麼那麼多本地學生都不能正確地執筆寫字呢?

到我女兒入讀幼稚園之後,我便明白為什麼那麼多本地學生都不懂得正確執筆寫字。原因是孩子們在入讀幼稚園時,他們的手指小肌肉還未完全發育,但是入讀幼稚園後,他們便開始需要執筆寫字做功課,因此,孩子們只能用他們能有足夠力量執筆的方法來寫字,例如握着拳頭來寫字,到了孩子真正小肌肉完全發育時,他們便已經習慣了錯誤的執筆寫字方法,既然能寫字,他們亦沒有誘因去改變,再者,他們的父母,包括我自己,也沒有教導孩子改變執筆的方法,或堅持他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執筆寫字。

相信父母不去堅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孩子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做功課,如果還要教導孩子執筆的方法,便會阻慢孩子寫字的速度,他們便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寫字,相信大部份家長覺得孩子能完成寫字的功課,便已經相當滿意,不敢再要求孩子用正確的執筆寫字方法來做功課,就算為了孩子長遠能正確執筆寫字,也不想加重短期內孩子的負擔。

第二個原因是部份家長本身亦不懂得如何正確執筆寫字,他們既然本身也不是正確,也不會要求孩子必須跟從自己的執筆寫字方法來做功課,久而久之,大部份的孩子便不懂得如何正確執筆寫字了。同樣,相信香港的孩子,能正確揸筷子的比例不高,原因同樣是因為父母本身揸筷子的方法也不是正確的,當然不會要求孩子能用正確的方法揸筷子吧。

執筆寫字和揸筷子這兩件事,給我的啟發是,如果父母對某一些事的價值觀不堅持,自己也不去找出某方面正確的價值觀或做法,當然亦不會教導傳授這個價值觀給子女,以及防止子女接觸不正確的價值觀或學習不正確的做法。進一步來說,如果父母想教導子女正確的價值觀,便要先自己去找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孩子看在眼裏,便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或領會到父母的價值觀和做法了。

後話:我在女兒還小的時候,便不斷教導她正確的執筆寫字方法,她在我面前寫了一會,到我離開的時候,她又轉回她習慣的方法來寫字,便是用移動整隻手來寫字;我當時便已跟她說,雖然現在很多功課,都可以用電腦完成,不用寫字,但是將來要參加公開試時,便一定要用筆來寫字,還會在應試期間不斷的寫,所以如果小時候不學好正確的寫字方法,到時便寫到手都「跛」。現在,女兒還未真正參加公開試,現在執筆寫字做功課,她便已經需要接受治療了。

Sunday, February 07, 2021

升中派位之迷(四)

基於之前文章所提出,中學於自行收生階段收生寧疏勿近,到統一派位才取錄相關學校或同區學生的取錄模式。那麼家長可以如何應對呢?我想家長先看看自己子女屬於那一類型,再想想可以怎做。

校區內有全港層面名官津中學,甚至該中學是小學的相關中學,而學生是「第一組別」學生。既然學生是第一組別,心儀中學又是同校區,如果為了增加在自行收生階段而報考跨區地區名官津中學,那麼這跨區中學真的取錄了該學生,那麼真的放棄本區心儀中學?如果取錄時放棄,可以放棄嗎?如果要放棄,又何必要報考嗎?既不會跨區報考,那麼自行收生可以報考什麼?既然自己同區中學或相關中學是心儀中學,也許沒有任何選擇,只有照舊報讀同區心儀中學便是了。

校區內有全港層面名官津中學,甚至該中學是小學的相關中學,而學生是「第二組別」學生。因為是第二組別學生,如果報考同區心儀中學以及同區名中學,能入讀相關或同區名中學的機會並不大,反而想一想,這校區的第二組別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可能是其他區的第一組別學生的成績,即如果報考跨區的地區名校,反而有機會在自行收生階段,因中學寧疏勿近的原因,以及「經調整後」的成績又的確比這區為高,所以被跨區地區名中學取錄的機會便很大。這些跨區中學會考慮這考生來自另一校區時,會否不取錄嗎?我想不會吧,原因是家長既然會報考,必定想清楚如果被取錄的話,學生每天需要長途跋涉的,又或家長會搬到這區來,這些都是家長的事,中學不會理會的。

校區內只有地區名中學,而學生是「第一組別」學生。學生在這校區是第一組別的話,必需要清楚自己在校內的排名,必定是名次很高的學生,有機會在「經調整後」在全港層面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便可以在考慮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全港性的名中學,因為是來自跨區,這些名中學便更大機會取錄;再想深一層,相信大部份家長會覺得這些全港性名中學的競爭肯定很大,同區成功的機會也不大,跨區報考的機會不是微乎其微嗎?所以有多少家長會這樣「大膽」跨區報考?說實話,我不知道。也許只有教育界以及接近這些中學的教職員,以及教育當局負責派位的官員才知道。如果這些跨區報考的人數少,而這個自行收生階段的比例是中一學位的30%,能成功被取錄的機會,不是很大嗎?

最後,我想到的是,如果校區內只有地區名中學,而學生是本區「第一組別」,但應該不能成為全港性「第一組別」的話。如果想善用自行收生階段的機會,可以考慮報考其他校區,尤其是鄰近校區內心儀的地區名中學,而且如果真的被取錄,是肯定接受得到之後六年的交通時間的。

以上跨區報考的做法,也可以應用於統一派位的甲部選擇,原因不是因為中學有能力去選擇學生,而是大部份家長都覺得甲部的學位比例那麼小,機會很微吧,倒不如跟乙部一樣,報考同校區心儀中學便是吧,所以當教育當局處理統一派位甲部時,絕大部份學生都自報考同區心儀中學時,如果跨區報考的話,其實只是增加少數申請吧,只要學生都是全港性「第一組別」,則在甲部被取錄的機會,便和該校區內的學生相同。

最後,在統一派位乙部時,家長其實便簡單得多,根據學生的「組別」,再根據本區家長對區內中學的排名,以同組別而最心儀的中學開始填寫選擇便是。

最後,總結一下這幾篇有關升中派位的文章,指出中學在自行收生可能會寧疏勿近地取錄成績優異的學生,以及不同種類的學生可以考慮的應對方法。這幾篇文章貌似很客觀,很有系統,有板有眼,但是實際上,家長為子女計劃升中派位時,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清楚自己子女的成績,在「經調整後」是全港性以及本區的那一個組別。尤其是那些就是剛好在兩個組別之間的學生,家長如果太進取,把子女當是較高組別,但實際上是較低組別,其實是浪費了入讀相對應學校的機會,結果可能是被派予一間沒有選擇的中學,反過來說,如果家長過於保守,把子女當是較低組別,採用了入讀次心儀的中學,則似乎是浪費了經較高組別入讀較好中學的機會。

另外,這幾篇文章只討論報考全港性和地區性名中學(或熱門中學)的策略,入讀得到不等如一定好,一定適合子女。有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可能子女在一間次名校(例如地區名校)能成為被學校重用或重點教導的學生,而在一間名校(例如全港性名校)中則只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學生,這些都要家長了解自己子女的性格和想法,才能決定以那些中學作目標,再思考用什麼策略吧。

Saturday, February 06, 2021

升中派位之迷(三)

之前找我討論升中派位的友人,告訴我她女兒學校的老師,建議我這位女兒校區為九龍城區的友人,為女兒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向報考灣仔區的名官津女校。這老師給我友人的建議,便是啟發我意會到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是盡量取錄成績優異而非本區的學生。當我想到中學取錄學生的模式,再套入友人老師的建議,喇沙小學第二組別學生不能確定能升讀喇沙書院的事件,再想像到中學如果採用這個取錄模式的好處時,一切便似乎清楚明白了。

在這裡,把我想出來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學生的邏輯詳列如下:

  • 如果自行收生階段,得到的申請表少於自行收生學額,便全部取錄。(也許這只應用於不太熱門的中學吧。)
  • 如果自行收生階段所收到的申請學生人數多於自行收生學額,
    • 先取錄有特異功能或有特別原因要取錄的學生,
    • 之後如有同區或相關小學考生,先分開出來,把餘下的學生依成績加面試表現排序,把成積加上面試表現逹該中學內部自行設定的標準的學生依序取錄。(能收到跨區考生的申請的中學,也許是全港排名不錯的全港層次的名中學吧。)
    • 之後再依成績加面試表現排序取錄同區而非相關學校而逹標的學生。(能收到同區考生的申請的中學,便至少是地區名中學,當然還有全港層次的名中學。)
    • 還有自行收生學額,才會依成績加上面試表現,取錄相關小學的學生。

反思友人老師的建議,為什麼建議我友人為女兒報考跨區名校呢?最直接的疑問是,為什麼不建議友人為女兒報讀同區的名官津學校呢?九龍城區的名官津不會給灣仔區的名官津比下去吧?

可以想一想,相信絕大部份家長會想到,既然自己校區內有心儀官津中學,順理成章的便應該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同區的心儀中學,如果不被取錄,在統一派位時,甲部乙部也再次選擇這心儀中學作第一志願,最後還是不被取錄,心想也可以去「叩門」吧,這是報考小學統一派位時相同的理念,要給學校覺得自己很有「誠意」吧。

但是,如果我所想出來中學取錄的模式真的正如我之前所說,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盡量取錄非本區或非相關小學而成績優異的學生,我這位友人,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自己同區的心儀中學,而明知這同區心儀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的申請學生人數多於自行收生學額,等同浪費了自行收生階段被取錄的機會,因為不論成績多好,同區成績優異學生都可以有機會在統一派位時被派到這中學,所以同區名中學反而不會去選擇取錄這些同校區學生。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友人在這個自行收生階段報考跨區中學,跨區中學反而會珍惜在這個階段可以取錄別區成績優異學生的機會,取錄我友人女兒的機會大增。

所以,如果友人的女兒真的報考跨區名官津中學並被取錄,該小學的其他學生,尤其是被分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便可以經統一派位考獲同區名官津中學,整體來說,該小學的升中派位結果,便會更好吧,小學便可以公報自己的學生能入讀某些同區以及跨區的名官津學校,結果亮麗,提升小學在小學統一派位時的吸引力,因此,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鼓勵家長為子女報考跨區中學,學校可提升升中派位結果,學生可以入讀名官津中學的機會更大,各取所需,只是犧牲了被跨區中學取錄了的學生之後六年中學的交通時間吧。(也許有部份家長會因此而搬屋到這校區吧。)


升中派位之迷(二)

如果家長想更有把握把子女送入心儀的中學,在計劃如何部處之前,也許便要先想想,從學校的角度,學校是如何取錄學生的。

首先,想想中學在取錄學生的這個過程中,想得到怎樣的效果?如果家長想像自己是某一間中學的校長,你會怎樣收生?也許,我應該直接了當的說,每間學校,不論是大、中、小學,都是想選擇對學校本身最有利的學生,那麼怎樣才是最有利學校呢,會否便是:
  • 能在公開試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提高學校的學術表現,以及排名。
  • 能在公開的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 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減低學校以及老師的負擔,事倍功半。
  • 學生來自資源充裕的家庭,家長有較多資源投放在子女學習之上,提高學習效率。
留意以上的幾點,和學生的校區並沒有關係,相信家長亦不會天真地要求中學要「有教無類」,也不會想學校不是幫助最有需要的學生嗎?所以,當學校的着眼點遇上本港的升中派位機制時,便會產生有趣的化學變化。

中學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時,全港學生可以報考,中學因此可以取錄全港所有學生。但是想一想,如果中學在這個階段,不理會學生的校區,只考慮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而取錄本區成績優異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很大機會便是本區第一組別的學生,到第二階段統一派位乙部的時候,這些參加統一派位的中學便會有更大機會取錄了本區的第二組別學生。如果這個理論是成立的,中學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便會先取錄跨區和成績優異的學生,又或在小學有突出表現或具有特異功能的本區學生。

換句話說,除非是一條龍的中學,否則當中學看到自己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去取錄學生,而被放棄的學生,則有機制讓他們再次以成績來報考這中學時,中學便會在可以自行選擇學生的時候,優先取錄別區的優異學生,甚至在自行收生階段放棄取錄其直屬或聯繫小學的學生。

以下是以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以上的理念,就以喇沙小學以及喇沙書院來講解吧:

喇沙小學每級6班,根據網上資料,每級共180人,而喇沙書院是其直屬中學,中一有7班,共252個學位。根據升中統一派位制度,直屬中學可預留最多85%的非重讀生及非自行收生的學額給直屬的小學的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學生。在網上找到的資料,喇沙中學的中一學位分配是,自行分配76人,重讀生14人,統一甲部2人,統一乙部160人,當中直屬學位是138人,非直屬學位是22人。

以喇沙小學的學術表現,其學生的三個組別分佈,必定以第一第二組別為多,第三組別為少,我沒有確實數據,便假設喇沙小學的三個組別的人數為60%、30%以及10%吧。看看喇沙書院的直屬學位比例,統一甲部加上統一乙部為162人,85%便是剛好是差不多138人了。喇沙小學的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學生,如果真的是60%和30%,等同108人和54人,但無論這個比例如何,喇沙書院的138個學額,能取錄全部小學的第一組別學生,但是就不足夠取錄所有小學的第二組別學生。所以我記得曾聽過喇沙小學的家長跟我說,喇沙小學校長告訴家長,喇沙書院會取錄所有第一組別的學生,但是如果學生是第二組別學生,則只有一半機會被喇沙書院取錄。這證實了,喇沙書院預留的85%,是不足以取錄所有小學部第一和第二組別學生。

想深一層,喇沙書院的自行收生部份,有多少是喇沙小學的學生呢?如果以喇沙小學第二組別只有一半機會入讀喇沙書院來看,可以確認喇沙書院在自行收生部份是沒有取錄喇沙小學的學生,就算有,都會是很少數。否則,如果喇沙書院真的優先取錄喇沙小學學生,自行收生部份便可以取錄了76名小學部的第一組別學生,而小學部餘下來的第一組別32人(108 - 76 = 32)和第二組別學生54人,總共86人(32 + 54 = 86),便可以在統一派位階段全部入讀喇沙書院(而不是只有部份喇沙小學的第二組別學生能被取錄)。換句話說,喇沙書院在自行收生部份,先取錄非本區或非喇沙小學而成績優異的學生。

看到這裡的家長,請不要怪責喇沙書院不去照顧所有相關小學的第一第二組別學生,因為正如之前所提及,學校就是取錄最好的學生。(可以想像,如果喇沙書院優先完全取錄小學的第一第二組別,喇沙書院的第二組別人數,便會提高了,而現在先取錄其他學校的優異學生,到統一派位時,變相便是把部份喇沙小學的第二組別學生拒諸門外,書院的第二組別學生比例便減少了。)再者,以這種在自行決定取錄學生的部份,盡量取錄其他校區以及非相關小學的優異學生的模式的中學,可能是在本地教育界的不成文做法,沿用多年,只是教育界沒有明言,而家長亦想像不到吧。更甚者,可能是我自作聰明想出來的謬誤吧。

所以,當我聽到友人說,自去年開始,考生得知是否在自行收生階段被中學取錄,這樣,如果直屬或聯繫小學的家長,報考直屬和聯繫中學時,家長間發現大部份學生都不被相關中學取錄,又或在這個階段能被取錄的學生大都是選擇了跨區學校(現在的家長互通消息的能力很強吧),也許這相關中學或本區中學,最終也得出來向相關小學家長交待吧。(從前,所有小六家長都只是得到一個派位結果,不知是因為自行收生或是統一派位,所以便沒有這樣發現和反應吧。)可能這便是教育當局,改變了讓家長得知其子女是自行收生還是統一派位階段被取錄,想讓中學自行面對自己不為人知的做法吧。當然,如果中學是一間強勢而熱門的中學,小學家長們也許沒有什麼好說了。

升中派位之謎(一)

早前有朋友向我請教升中派位的策略,為她解開了幾個升中派位的疑問,而我亦對近年的升中派位情況更清楚了。所以,希望用數篇文章來探討升中派位的各個細節,以及家長應如何為子女計劃升中派位的安排。

首先,我先想講講我對本港升中派位的認識。

報讀本港的中學,學生可以自行向私校或直資中學遞交表格申請。升中統一派位,只適用於沒有被直資中學取錄的考生,來報考官立或津貼學校。

在第一階段,考生(即小學六年級學生)可以向本港任何兩間官津中學遞交申請表格,學校收到表格之後,便會向教育當局取得報考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學校並可以舉行面試,但通常不會舉行筆試,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以及面試的表現,決定取錄那些學生。

如果考生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得不到中學取錄,便會參加統一派位,分甲部和乙部。學生於甲部可以選擇任何校區的中學,而乙部只可以選擇和就讀小學同校區的中學。

統一派位先處理甲部的選擇,全港的學生根據「經調整後」的成績分為三個組別,首先處理第一組別,統一派位機制會在這個組別「隨機」排序學生,跟著根據學生的選擇,看看其選擇學校有否學位,由第一選擇開始處理,如果所選學校有學位便會把這位學生派給這學校,如果所有所選擇的學校都沒有學位,便要等乙部派位階段。當處理完所有第一組別所有學生之後,便會開始以相同機制處理第二組別的學生,最後便會處理第三組別學生。

完成處理甲部統一派位後,餘下來還未獲派學位的學生,便會根據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把該校區的學生分為三個組別。乙部派位會先處理本區內的第一組別學生,「隨機」排列學生次序來逐一處理其派位選擇,當處理某一學生時,嘗試依學生所選學校次序,將學生派給還有學位的學校,如果所有選擇的學校都沒有學位,最後便會由教育當局在統一派位之後沒有學位的學校派給這學生。處理完第一組別之後,便會處理第二組別以及第三組別。

某個程度上,甲部和乙部都是用相同模式派位,不同的是,甲部是用全港學生以「經調整後」成績分為三個組別,而乙部則只把同區的學生分組別,第二個不同的是,甲部完成後還沒有被派位的學生,會留到乙部來派位,而乙部完成後還沒有學位的學生,則由教育當局隨機把餘下的學位派給這學生。

根據網上資料,中學統一派位的學位比例,5%是用於重讀生(即留級生吧),30%是自行收生,65%是統一派位;而統一派位部份,10%是甲部統一派位,而90%是乙部統一派位。如果以一間有六班中一的中學來計算,差不多兩班是自行收生,大概半班是統一派位甲部,三班半是統一派位乙部。

相信家長們看到這升中統一派位機制時,便會覺得其實和他們當日子女參加小學統一派位的機制差不多。分別是小學統一派位的自行收生,是根據某些準則來評分,並只可以報考一間小學,但升中統一派位則可以選擇兩間中學,而評核標準則是成績加上面試表現。

希望以上的講解,能讓原本不太了解升中統一派位機制的家長,明白升中派位的機制,簡單來說,有以下特徵。
  • 升中派位,主要是根據「經調整後」的學業成績,加上隨機派位排序。
  • 當學生被分為某一組別,該組別的學生是被隨機排序來處理,即同組別便是同機會了。
  • 自行收生以及統一派位的甲部,是不會考慮校區的,但學位比例不多,第二階段的乙部最多學位。
據友人所說,自去年開始,在完成自行收生之後,學生便得知是否被取錄,如果沒有被中學取錄,便要填寫選擇參加統一派位了。改變的是,從前是考生遞交自行收生的申請表格,不論是否被取錄,都會填寫第二階段的選擇,最終教育當局只會向考生提供一個中學選擇,考生是不知道自己是因為第一階段自行收生還是第二階段統一派位被取錄的。

根據以上的派位機制,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以我的理解,討論學校是如何選取學生,以及家長應採取什麼的策略。

Wednesday, November 04, 2020

退學潮

二零二零年,一開始便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在我眼裡,香港變了很多。近日一項有關教育的新聞,便是香港出現了明顯的退學潮,即是很多學生向現正就讀的學校退學,而很多學校因此罕有地在學年當中取錄插班生,說明這些退學的學生,不是在本地學校之間轉來轉去,而是離開了所有本地學校所提供的學位,說清楚一點,便是這些退學的學生,便是離開香港,到外地就讀了。我想討論的,不是這些學生退學的原因,而是這個退學潮,對留下來的本地教育生態,有什麼改變,跟著,家長又如何應對呢?

根據新聞報道,退學潮主要集中於名校,對本地中產家長來說,這些名校便包括那些普遍受到本地家長追捧的直資、私立學校。雖然新聞報道沒有提及國際學校,但可以想像,就讀本地國際學校的學生,主要是來居住在本地的跨國公司管理層的子女,以及本地中產或以上的本地家庭的子女,相信,因著部份跨國公司離開香港,某些中產家庭的決定,他們也會帶同子女離開香港,之後,本地直資、私校的學生,其父母可能希望子女能入讀較國際化的課程,又或為了將來離開香港到海外升學作準備,這些直資、私校的學生,便會轉到本地的國際學校,填補了部份這些離校的國際學校學位。跟著,這些熱門的直資、私校,因為某個程度是自負盈虧的,最好能收足學額,所以這些學校,為了填補退學學生的學位,便要接受外來生插班,而這些插班生,便可能是來自次熱門的直資、私校,次熱門直資、私校空出來的學位,便會由官津的第一組別學生填補,如此類推。換句話說,整個退學潮,所有國際學校、直資、私校、官津學校等等所組成的生態,可能最終出現的現象,便是學生大遷移,而俗稱第三組別的學校,便會出現收生不足,教師人手過多而出現裁員,甚至殺校。

另外,一個可能出現的現象,便是越是接近高中的班級,也許退學潮的情況便越嚴重,原因是越是高年級的學生,自顧能力便越高,父母便更放心讓他們到海外留學去。即是學校的班級,越是高年級,人數便越少。學校有兩個選擇,採用小班教學,或是減少班的數目。對於直資、私校,因為是一盤生意,學生人數少了,取得的學費少了,所以直資私校較會選擇減少班數,至於官津學校,教育當局便應有每班最少學生人數的指引,所以官津也許會減少每班人數到教育當局設下的底線,盡量不用裁減老師,到真的不能再小班下去,便只得刪減班數了。既然高年級學生少了,班數少了,一些直資、私校,也許便會採取增加低年級班數的方法,令高年級多出來的老師,可以轉去教導低年級,維持學校學生人數和班課不變,而又可以應對高年級學生的退學潮。

面對這樣的退學潮,家長又可以如何應對呢?簡單來說,家長便可以選擇為子女退學並安排子女到海外升學,又或選擇子女繼續留在本地學校就讀。選擇了繼續留在本地就讀的,又可以選擇留在原校就讀,或是轉校到另一間本地學校去。

對於選擇退學到海外升學的,這些家長有經濟能力,以及對外國學校的認識,為子女找到理想學校升學。至於選擇繼續留在香港就讀的學生,家長首先要認清楚,學校的確是出現退學潮,包括所有熱門學校。所以,退學潮讓學生除了在升小一、升中一或升中四以外的額外轉校機會。如果子女現正就讀的學校,已是家長心目中的心儀學校,也許便不必多心轉校,但是如果家長覺得某學校更適合子女的話,嘗試聯絡該校,看看有沒有機會插班,也是無可厚非。

教育的反思(七)

近年走在街上,留意到市面上,或更直接一點,是職場上有一些轉變。明顯是看到有一些年青人所做的工作,從前是由一些沒有特別專長的年長者擔任,例如保安、司機、接待員、倉務員、港鐵指導員,超市收銀員、隧道收費員等等。首先得先聲明我的立場,職業無分貴賤,行行出狀元,憑自己的能力謀生,這絕對不是什麼問題,他們敬業樂業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想到的是,香港現時職場情況,加上教育制度培育出來學生的技能,是否有點錯配?發展下去,會否像其他先進國家一般,大學畢業生都是做一些低技術的工作?另外,我同時又想到,以我對香港社會的認識,似乎中學及至大學畢業生所能擔任的工作,又豈止是這些低技術而沒有長遠發展的工作?理應還有其他選擇吧。那麼,當我看到年青人做這些工作的時候,究竟問題出現在那裡?

首先,從畢業生本身的角度來看,中學畢業,甚至是大學畢業,已不是什麼特別的學歷,除了個別原因,現今絕大部份學生都可以接受免費教育至中六,考取中學文憑成績之後,部份入讀大學大專,其餘的便是投身社會工作。所以中學畢業差不多是大部份學生學歷的最低成就,當中學畢業生走進社會時,需要中學學歷的工作不多,當這些工作被成績較好(但又考不入大學)的中學畢業生,甚至是由大學畢業生充當時,而他們期望在職場找到工作的中學生,便要選擇一些本不需中學學歷的職業了。

就以上情況,給我兩個不同的看法。

首先,如果認為香港的教育,便是為本地提供適合的人力資源。這個想法並不正確,因為只要到職場觀察一下,便會發現香港的教育,尤其及至中六為止,培養出來的中學畢業生,到職場能用得上的知識,便主要是語文和簡單數學,其餘多年來中學的數理化商等等學科的知識,畢業後其實用處不多,因為這些知識是支持中學畢業生就讀大學時,汲取大學某學科的專門知識,而這項專門知識,才是令這個大學畢業生可以投入某個專業行列。所以,現今香港的教育生態,政府、家長投入大量資源,再加上年青人投入多年的青春,如果單從培育職場適合的人力資源來看,很大程度上是白費了。

再者,教育的本意,不應只著眼於,畢業後是否能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一個能獨立,懂得為自己謀生,明白事理的人。所以,單看現今香港的中小學,絕大部份花在中小學階段的時間和資源,實質只是證明學生的學習能力,更甚者只是其父母的經濟能力,和投入程度。所以,如果能放下取得好成績入好(或名)學校,考入神級學系的心態,讓孩子發揮所長,喜愛學習,對世界保持著好奇心和期盼,對自己的認識和自信心,相比父母刻意催谷子女成績,體藝表現等等,子女可能在其專長能有過人的表現,其實已經可以發展他們的人生了,如果子女的專長是某科目,成績可能還會比由父母催谷而來的成績更好。

回到最初的問題,香港的教育制度,已經和本地的就業市場脫節,父母如果還是抱著子女只要完成中學課程,甚至是大學課程,成績好,便以為子女必定一生無憂,可以自食其力,薪高糧準,也許未必可以實現,而且在將來,除非能取得不能取代的專業資格,或任職一些不能轉移到外地的工作之外,年青人最重要是個人素質,尤其是人脈、語言溝通能力、以及個待人接物等素質,父母必定要想辦法由子女還在身邊時,便要好好培育好了。只要具備這些個人素質,年青人便是去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必定能找到謀生的方法,追尋他們的理想和幸福了。

Tuesday, August 18, 2020

隔離中的教育(九)

到了今天,香港的疫情被評為到了第三波,確診的人數忽高忽低,似乎還沒有疫情退下來的跡象,全世界也都好像在等疫苗的出現。因為這個疫情,整個世界都改變了不少,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正面來看,給我們新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事物。

上學年的下學期已經完結,原本的暑假也開始了。對女兒學校來說,還更是剛剛開了學。因為疫情持續,所以教育當局宣布學校新學年開學,便要採用網上模式授課。今天,吊詭的事情又發生了,傍晚時分,天文台發出三號風球警號,並預算今晚稍後會發出八號風球警號,如果三號或八號風球延續至明早,一貫的做法是部分或全部學校停課的。

但是因着疫情期間,學生都是網上授課,老師也在家中教授課程,所有人都原本留在家中,不用回到學校去,那麼現在既然網上授課,是否也應如以往做法停課呢?

思考這個問題,先從理念上思考為何打風要停課。三號或以上風球高懸期間,天氣差,狂風暴雨,交通癱瘓,換句話說,不論大人或學童留在街上也是危險的,而因為天氣差,交通接載能力大減,人們留在街上等候時間便更長,換句話說,便更加危險。因此,在懸掛三號或以上風球時停學,便是要避免學童因為往返學校遇上危險,並且減少交通的負擔,好讓餘下來的接載能力能應付需要上班的在職人士。

根據以上理念,原本已經是網上授課,原本便不用往返學校,原本老師和學生不論天氣是否惡劣,都是留在家中。那麼,原定是網上授課的課程,在惡劣天氣下,以上的邏輯便不適用,亦沒有支持停課的原因吧。除非,惡劣天氣對大部分老師學生都有明顯和實際的影響吧。例如,因為惡劣天氣,家中的上網設施不能運作,或身處家居中不安全,或在家中都因為惡劣天氣而忙於其他工作(如處理家居中的浸漏情況)。但是,香港的房屋結構優良,互聯網基建良好,就算家居劏房的草根家庭,理論上也可以安全地繼續網上上課吧。換句話說,網上授課期間,學校不用因為惡劣天氣而停課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既然老師學生都同在家中,教材也已準備好用作網上教授,如果是停課,只是所有人留在家中不網上上課而已。如果這樣停課,老師和學生也可能要另找時間來追回這些停課的課程,時間還不是一樣,還會打亂了原本的課程進度。似乎停課除了即時便多了休息時間,長遠來說,似乎只是零和遊戲,今天上課時間少了,將來還是要補回。

理論歸理論,實踐時須要顧及同理心吧。惡劣天氣而停工停課,似乎是天賜下來給平日停不下來,沒有空檔時間給自己和家人的香港人額外的時間,所以很多在職人士和學生,都渴望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有薪假期以及親子時間。因此,就算覺得網上授課因惡劣天氣停課沒有背後理念支持,長遠沒有實際好處,我還是覺得,既然大部份香港人的信念都是惡劣天氣下停工停課,一家人可以留在家中一同渡過,多點親子時間,放鬆一下,還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如果我是教育當局,會讓各學校以及各老師自行決定是否停課。例如學校和不同級別的家長溝通,來決定是否完全或部分停課。情況可能是,低年級的家長比較希望停課,而高年級的家長覺得子女要應付公開試,應該爭取授課時間,又或某些科目的進度不能停下來,或將來沒有足夠時間補課等等原因,來決定是否停課或繼續網上授課吧。

教育是以人為本,教育相關的決定,也許應以同理心,以及信任學校老師的心態來作決定吧。

Sunday, June 21, 2020

IB絕非有錢人專利!2間提供IB課程的學校,基層都讀得起

最近接受了shemom.com的訪問,談及在香港以便宜的學費甚至免費就讀IB課程的可行途徑。以下是該網頁網址。

朋友,好嘛!?

朋友,好嘛!?

今天天氣很好,看著窗外的藍天白雲,心情開朗了不少。問問自己,心境如何,能靜下來跟自己談談嗎?

想不到我們會在香港經歷大時代,風起雲湧。我們是否很快便看到香港進入一個新時代,香港會走上一條怎樣的路?向著那方向?世界又將會怎樣?作為父母,我們對時局的看法,以及對應的做法,尤其是有關子女教育相關的決定,很大程度上便會影響子女們的一生。所以,也許現在是時候靜下來思考吧。記著,決定不去思考,不做決定,不改變現時任何做法,也是一個決定和做法。

面對其他人,如果別人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樣,也許我們曾經想去說服別人認同自己的想法,但是現在為自己以及自己子女思考時,也許不用理會別人的想法,只要盡力去搜集所有資料,盡力去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客觀地去分析現況,最重要是聽聽自己心㡳裡的聲音,最終不論作出任何的決定,不需要告訴別人,只要是經過自己客觀全面的思考,記在心裡,堅持執行便是。將來有天任何人詢問自己今天為什麼做了這個決定和做法(又或沒有改變任何做法),便可以如實告之,也可以跟自己說,是自己決定的,是經過詳細思考而得出的,便可以了。

決定改變,需要勇氣。其實,決定不改變,也需要勇氣。每個家庭的背景以及文化必有差異,所看到的世界也不一定一樣,作出的決定也當然也可能不同。不要緊的。我相信我們都是重視自己子女的父母,必定會盡心盡力去培育子女,為子女所做的決定,必定是我們本身認同的,便可以了。

天佑香港,天佑香港的孩子們。

註:

  1. 讀者如果有感而發,請不必在這裡留言分享你自己的看法了,因為這裡不是一個適合討論的地方,如果你留了言,而內容涉及對時局的看法或分析,我也不會登出來,免得引來大眾來這裡討論。反而,我們應和家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如果有讀者真的想跟我分享或交流想法,請私下發電郵給我來私下溝通。
  2. 文中的「朋友」,某個程度上是我心中的自己,而「我們」,便是我和我自己心中的聲音。

Thursday, June 11, 2020

平民IB(四)《後記》

我跟美孚地利亞學校也算有點淵源。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便有報讀美孚百老滙地利亞學校的補習課程,包括物理和化學。當時的補習課程便像是夜校,不會以教導應試技巧為主,而我期望補習老師把課程再教一次,也許我能從不同老師的演繹中學得更深更廣。那時美孚之外還是海邊,放學後跟同學一同到海邊聊天,便是我中學時代其中一個美好的回憶。

這幾篇有關平民IB的文章,可說是因緣際遇寫成的。最初是因為我途經地利亞中學,看到有平民
IB課程而留下印象,及後有網友寄來電郵詢問有關地利亞中學的意見,所以便下定決心去搜集有關這個課程的資料,之後再看到近日教育界有很多風風雨雨,便想到應該有不少家長會考慮主流教育以外的選擇,而且想到本年九月新學年快到,我應該盡早把這個課程介紹給香港其他家長。所以便下定決心寫了個電郵給地利亞中學校長,看看能否訪問他們,及至最後如願以償,可以到訪地利亞中學,寫成了之前的文章公諸同好,希望能給其他家長作為參考。

在這裡得重申自己的想法和立場。每一個學生都是別個的,我相信沒有一間學校適合所有學生,學術成績當然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考慮,但是對某些學生以及其家長來說,他們可能有其客觀原因的考慮,包括地點、學費、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整體學生素質以及其背後家庭狀況、學校對個別學生的支援等等。所以這幾篇平民IB的重點並不是鼓勵所有家長都去考慮地利亞中學,甚至勸家長讓子女報考這學校,重點是想介紹香港除了主流教育之外,還有其他選擇,例如以前我亦探訪過的鄉師自然學校,是一間私校,小班教學,學習模式更比IB課程輕鬆,他們的重點和亮點亦不是學術成績,如果家長認同學校的理念,便如魚得水。希望家長體會為子女選擇學校,學術成績只是其中一個考慮,而香港教育界其實有不少另類的選擇,亦未必必定要有能力負擔得起高昂學費的家長才有這些選擇。

這次探訪,加深了我對南亞學生的認識。另外,學校讓我帶同女兒一同到訪,好讓她了解其他提供IB課程學校的情況,最重要的是讓她明白「機會是自己創造的」。如果我沒有主動接觸校方,當然便沒有探訪學校的機會;如果我沒有這個網誌作見證,校方亦不會讓一個不知來歷的人來探訪。不是做所有事都有即時回報,只要堅持做正確和有意義的事,將來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最後,這次探訪給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得著,便是校長找來中文科老師跟我們會面,特別的是這位中文科老師是蔡繼有學校的畢業生,她在本地大學完成了大學課程,去年加入地利亞中學任教,她本身在蔡繼有學校也是修讀IB課程,再升讀本地大學的,所以我相信她必定對地利亞中學IB課程有所貢獻,如她任教IB課程,便更能從學生角度了解IB的理念,並協助學生以IB模式學習。

蔡繼有學校成立了十多年了,已經有學生完成大學並開始投入社會工作,但這次是我首次在職場遇到蔡繼有學校畢業生,並於本地教育界任職,也相信有不少其他畢業生已經投入職場,開始回饋社會,證明IB課程的畢業生,並不是那麼「離地」,他們同樣能在本地大學就讀,之後同樣能在本地找到工作,為社會服務,IB課程啟發了他們思想、語言等能力,將會惠及終生。


Tuesday, June 09, 2020

平民IB(三)

我在上一篇文章,說了很多有關地利亞學校的情況,對校長和學校的感覺,都是相當正面的:校長、老師、學生們都是盡了其本分和能力,令學校變得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評估學校的。

但是,我亦須從一位本地家長的微觀角度來說說我的意見,因為作為一位家長,重點並不是單單學校本身,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孩子作打算,希望找到最好的選擇。所以,我會從家長角度,去看看入讀地利亞中學的利弊。

首先說說入讀地利亞中學IB課程的好處。

首先,孩子可以脫離本地主流教育,以一個平民化、甚至免費的學費便可以就讀於IB學校,避免了應考DSE的中文科,同時可以在一個以英文為主的學習環境來學習, IB的學習模式以及英語溝通能力,將來可能成為孩子賴以謀生的技能,尤其家長期望子女將來到海外發展或升學, IB的成績是比DSE更受國際認可,越早能夠在英語環境生活,便更容易適應將來到海外謀生的需要。另外有一個特別的原因,是在可見將來, DSE的通識科(或歷史科),可能會有一些不能遇見的事情發生,而報讀IB,試卷是由海外IB組織為全球制定,免卻了這些不確定性。因此,如果可以以一個很便宜的學費,便可以達到以上的目的,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是適合那些認為子女的個人素質比學術成績更重要(例如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英語溝通能力等等),或子女不太適合本地主流教育,而又沒有豐裕經濟能力的家長。另外,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現在競爭入讀地利亞中學的學生應該不多,所以競爭應該不太,所以現在爭取入學的機會是較大的。

至於入讀地利亞中學的疑慮也有不少。

首先,就以學術成績而言,地利亞中學的DSE成績也許不能符合對學術成績有要求的家長,可以想到的原因,是學校取錄了很多南亞裔的學生,他們的家庭並非富裕,所以在孩子整個教育生涯,都不能投入額外資源,這些學生的學習條件便被其他學校的中產家庭孩子比下去了;當學生的成績不是太亮麗,便失去了互相競爭的氣氛,學生以及背後的家長本身沒有經濟能力,也沒有精力催谷學術成績,所以學校整體的學術成績表現,便較難改善。(所以,如果家長看到子女被DSE或主流教育壓得透不過氣來,甚至開始影響健康情緒,只求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子女培養個人素質,之後便再看子女的資質找相關培訓便是,不用過於考慮爭取考入大學,則可以不太著意學術成績了。)

地利亞中學是第一年舉辦IB課程,所以沒有以往IB成績作參考,現在亦難以評估學校的學生能在兩年之後取得怎樣的成績。對於原本就讀於本地主流學校學生的家長,以往並沒有研究IB課程,更難以評估學校所提供的IB課程是否足以協助學生應付IB的評核。就算家長期間認為學校的教導未如理想,希望自行投入額外資源來改盡子女的表現, IB課程的補習老師,因為物以罕為貴,補習學費更是比DSE課程的補習老師為高,即是更難自行改善子女的IB表現。

相比DSE課程, IB課程着重思考和表達能力,尤其是語言的寫作能力;IB要求學生有能力自行搜集資料,分析和思考,最後以文字或演說將想法和結論表達出來。這種學習模式和香港本地主流教育的教育模式分別很大,所以學生由主流學習模式一下子便轉到IB學習模式,是需要時間適應,令主流學生更難在IB課程發揮,以期望得到良好的IB成績。

教學語言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地利亞中學是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如果學生本身於主流中文中學就讀的話,除了要花時間來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還要花更大的氣力去適應教學語言的不同。因此,如果有心最終報讀IB課程,家長最好能在升中四甚至升初中的時候,便已轉到地利亞中學就讀,為的是緞練好語言能力。

以上是到現時為止我能想到相關的利弊。

校方透露,學校會在六月上旬便會完成升中五的編班,可能還有學位取錄外來的學生。如果家長對IB課程有興趣,甚至想讓子女在本年九月入讀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可自行聯絡校方,查詢有否學位以及申請手續,家長在思考入讀地利亞中學IB課程的利弊之後,更應該親自到學校視察,和校長老師傾談,最後才決定是否讓子女入讀。至於其他級別的家長,如果不想子女在主流學校就讀,也可以考慮在升中一到升中四插班到班利亞中學去。至於更年少的學生家長,則可以研究入讀和地利亞中學同辦學團體的美孚百老滙地利亞小學和地利亞(閩僑)英文小學 (青衣小學)。

Sunday, June 07, 2020

平民IB(二)

從為女兒的教育而研究本地教育那時開始,這些年來,我以家長、網台主持和校董的身份跟很多校長接觸過,深深感受到一間學校的靈魂,便是學校的校長;學校的方向,能否實踐某些教育理念,大都取決於校長的帶領。家長在為子女找尋學校的時候,如果發現學校的校長是有遠見、有教育理念、有決心改變或改革學校,凡事以學生的福祉為先的,家長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在這學校就讀。經過我跟地利亞中學陳校長傾談了差不多一小時,我感到陳校長便是一位這樣的校長,令我對地理亞中學的信心增強了不少。

在IB官方網站上,是可以找到這間位於美孚吉利徑的地利亞中學,它提供了IBDP課程,可以理解為IB課程裏的預科,畢業後便可報讀本地及海外大學。官方網站上列出地利亞中學是在2019年被認證為IB學校,而校方表示會在2020年9月開始提供第一屆IB課程,根據陳校長所講,地利亞中學花了五年時間來籌備IB課程,期間為老師提供培訓,邀請IB組織的人員到校認證,才能於今年2020年9月提供IB課程。

我最關心的便是IB課程的持續性,直接一點講,便是校方能否財政上有足夠資源提供有質素的IB課程,因為IB課程的學生,比DSE課程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支援,所以如果不能解決資源問題, IB課程不能持續,作為父母,當然不希望子女於這樣的IB學校就讀。

陳校長解釋,該校是一所直資中學,政府對每位學生都會提供資助,官津學校和直資中學的分別,是官津學校不能向家長收取學費,而直資學校則可以向家長收取額外學費,加上了政府提供的資助;地利亞中學便是用這個方法,取得足夠的經濟來源,再加上學校的IB老師,都是自資讓老師參與IB培訓,並非在外高薪招聘過來,所以便可以以比其他本地的IB學校較低的支出,提供IB課程。

校方透露,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每年學費為港幣$25,000,對於經濟有困難的家庭,包括那些現正領取綜援的家庭,他們更可以從政府取得這港幣$25,000學費的援助。因此,就財政方面來說,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真的是平民IB課程。

以我所知, IB課程的CAS部份,部份學生會到海外參與社區活動,這些支出都是由學生(即是家長)負擔的,所以當問及家長除了學費之外,會否有其他額外的支出,校方表示學生可以選擇在本地參與CAS部份,如果真的需要到海外去,校方亦可以找來財政資助的。

學校因着是以直資模式運作,所以才有能力提供IB課程,同時亦因為接受了政府的資助,所以學校亦須符合教育當局的要求。例如學校最多只能讓半數學生能入讀IB班,其餘的便須入讀DSE班,就地利亞中學來說,中五、中六各有三班,所以每一級有兩班是報考DSE,只有一班是IB課程的。另外一個要求是學校只能提供中英文作為教學語言,所以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第一組和第二組IB科目只有中英文提供,對於南亞裔學生,他們在第二組科目,便可以選擇IB的普通話科(這是比中文還要淺的)。

至於課程方面,我先入為主以為地利亞中學提供IB課程,是為了解決南亞裔學生中文水準低的問題,但是校長透露,南亞裔學生屬於NCS(即非華語學生《註一》),他們不受聯招對於中文有逹三級的最低要求,這些南亞學生大都會報考GCSE中文科,便可以經聯招報考本地大學的《註二》。因此,南亞裔學生其實是沒有特別的誘因,去選擇報讀IB課程的。

反過來說,本地香港人的學生,如果能入讀IB課程,他們需要報考的是IB組織所出的試卷,換句話說,本地學生可以避過應考DSE被評為死亡之卷的中文科,再者,可以經非聯招以IB成績報考本地大學,亦沒有了本地學生DSE3322的要求;所以,從我這個本地家長的角度來看,報讀IB課程,可以避免報考本地DSE中文科,是本地家長讓子女就讀IB課程的一個很大的誘因。

不少本地中產家庭的學生在中三升中四的時候,便會退學到海外升學,這便是我們家長所說的「跳船」。這些中產家長有財力,讓子女離開本地主流教育,但是對於其他草根階層、或中產但有沈重經濟負擔的家庭,卻沒有這個選擇,因此,地利亞中學的IB課程,的確是本地家長的一個另類選擇。

跟校長和老師會面之後,我和女兒在老師的帶領之下參觀了地理亞中學的校舍。

地利亞中學的校舍,已經有40多年歷史了,特別的地方是校舍跟住宅在同一棟大廈之內,換句話說,地面到三四樓是校舍,再高的層數是住宅,因為沒有獨立建築物,所以地利亞中學的校舍並不起眼,訪問學校當天,校舍內還在大興土木,翻新校舍,增加新設備,例如健身室,有些特別室,例如STEM實驗室,以及圖書館等等設備,便相當齊全和現代化,在校舍外完全看不出學校裏有這些先進優良的設備。看到學校如此投入大量資源來改善校舍,更加強了我感到地利亞中學對教育的決心和能力。

註:
一、「家庭常用語言不是中文」的學生均歸納為非華語學生」(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403/19/P201403190531.htm)
二、聯招入學申請 - 接受其他中國語文科資歷 (https://www.edb.gov.hk/tc/student-parents/ncs-students/about-ncs-students/jupas-admission.html)

平民IB(一)

記得早前一個星期六的早上,路過美孚吉利徑地利亞中學門前,看見一張很大的海報,上面寫着「平民IB 」,才發現當時正在舉辦開放日;我在門口看了看,見到裏面有不少家長正在參與講座,但是我因時間問題,沒有參與便匆匆離開了。

心裏想着,本地家長對IB課程的一個印象,便是IB是一個國際性課程,提供IB課程的學校,不是本地的國際學校,便是本地的名資私校,要入讀這些學校的家庭,前者要有相當財力,後者要有過人的天資或家庭的支援,才能被這些學校取錄,從而接受IB課程。另外,取得IB課程的學歷,便可以經非聯招方法報考本地大學。因此,當時我的理解,便是地利亞中學有不少南亞裔的學生,他們的中文水平比本地學生差,所以對本地學生來說是死亡之卷的中文,對他們來說便更是惡夢。我便在想,是否學校為了遷就南亞裔學生,便引進了IB課程,好讓他們能在語言方面,尤其是中文科,不必符合中學文憑的3322,便可以報考本地大學。因此,我當時的理解,學校提供IB課程,是為了這些南亞裔的學生而設的。

這一日之後,我還是經常途經地利亞中學,仍然是看到這「平民IB」的海報,心裏在想,就算IB課程解決了南亞裔學生中文能力的問題,但是能稱為平民IB課程,學費必然是這些南亞裔學生家庭能負擔的,而根據我的理解,舉辦IB課程,學校所需的資源不少,怎能收取一個平民化的學費,便能提供有質素的IB課程呢?為了解開我心裏的疑團,日前我便發了一個電郵給地利亞中學,希望能接觸校方,從他們口中得到我想知的答案,如果所得資訊令我信服地利亞中學真的能提供優良的平民IB課程,我便更應該分享這些資訊,讓本地家長能又多一個另類的選擇。

我是早上發電郵給地利亞中學的,在下午便收到校長的回覆,再令我感到非常榮幸。經過電話溝通後,感激校長在當天在百忙中便接見了我,還找來負責IP課程和負責中文科的老師跟我會面,而我亦帶同個女兒一同前往,讓她也能認識其他提供IB課程的學校。

長話短說,經過這次探訪和跟校長老師傾談之後,他們釋除了我心中很多疑問,令我明白他們是如何籌辦IB課程,令我覺得他們是有能力,有遠見,最重要是他們真的能收取一個平民的學費,便能提供有質素並具有持續性的的IB課程。

對於本地家長來說,尤其是覺得子女不適合本地主流教育,希望讓子女就讀IB課程,但又苦無經濟能力及機會的家長,地利亞中學的平民IB課程,是值得他們深入研究並考慮的。

我這次訪問以及地利亞中學平民IB課程的細節,會在之後的文章詳細交代。

Friday, May 01, 2020

教育的反思(六)

近日看到兩則新聞,都是因為去年的社會事件,再加上今年的疫症,令香港的旅遊業以及航運業進入寒冬,很多相關從業員失業有關的。其中一個本地導遊,因為失業而到連儂牆傷人,最終被判有罪,鋃鐺入獄,另一個從事航空業作為空中少爺,因航班大幅減少而失業,跟着在短時間內在友人介紹下,成為紮鐵工人。在這裏,我不是要去討論這兩件新聞的細節,對我來說,這兩則新聞對我的啟發,是不同人在面對逆境時,作出不同的反應,得出不同的結果,作為父母,可以想像子女在人生中必定經歷逆境,當我們還在他們身邊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教導他們如何面對逆境,培養他們的情緒智商和逆境智商呢?還有,他們應如何看待他們的學歷以及將來得到的專業資格。

這兩件新聞給我的啟發,是人們在逆境之前,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反應,第一種是不能接受現實,鑽牛角尖,將責任推在別人身上,甚至作出報復行為;第二種反應是認清和接受現實,盡快調節自己的心態,找尋解決辦法的方向,重新上路。想深一層,這兩種反應,便和暢銷書籍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中的兩種老鼠相似。其中一種老鼠,當找到乳酪之後,便停下來,靠着找到的乳酪維持下去,直到有一天發現已經沒有乳酪,便不知所措;另外一種老鼠,就算找到乳酪,還是努力不懈,任何時候保持最佳狀態,當面前的乳酪越來越少,他們便會繼續去找尋下一個乳酪的來源。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對子女說,努力學習,將來考獲專業資格,從此一勞永逸,薪高糧準,安度餘生。但是看看我們今天以及可見的將來,社會變化得很大,今天的專業,將來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又或者因為一些不能預知的原因,失去了專業資格,例如因為投資失利已破產,或因意想不到的事件而留有案底,因而失去了專業資格。如果我們教導孩子,便是人生只得一個目標,謀生只得一個途徑的話,到他們真的遇上逆境,他們便可能應付不來,跟著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絕路。

因此,我不建議父母只向子女強調,他們學習的目的便是取得良好的學術成績,才能考獲專業資格,生活才能有保證;我覺得現今的父母,要協助子女認識這個世界,明白世界不斷在變,人生必定有起伏,他們必定要隨機應變,認清前路,學習和改變自己心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子女謀生的基本條件和能力,例如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人脈關係、分析能力等等,才是子女能以一生賴以維生的能力,單一專業資格,只是給他們一個選擇,他們甚至不一定依賴這個專業資格來謀生,他們人生當中,可以選擇他們覺得最適合工作來做,只要他們肯,在他們畢業之後,很多工種是可以靠自修或報讀相關課程入行的。年青時的學習階段,是給他們一個緞練的機會,他們的學術成績,只是一個對他們能力的客觀評核而已。

Sunday, April 19, 2020

隔離中的教育(八)

因為這次疫症,全港的中小學由農曆新年假期開始,便開始停課,到現在為止還未清楚何時可以復課,教育當局之前宣布復活節後復課,但以現時情況來看,似乎未必可行。究竟本年度的下學期,是否還有機會復課,似乎亦是未知之數。對於官立和津貼的中小學,因為不需要付交學費,所以家長考慮是否復課,主要是考慮子女能否跟得上課程,而不會考慮學費的支出。但是對於需要要付高昂學費的直資和私立中小學生的家長,他們的子女不需回校上課,但是仍然需要繳付學費,可能對於某些家長來說,尤其家長本身的工作亦受到影響的話,學費支出便會變成家長的困擾。

根據現時所得的醫學資訊,這次疫症除非有有效的疫苗或特效藥,又或人口當中的七成已曾經感染這病毒並且痊愈,在未來兩三年,這隻病毒會久不久再次引起大規模傳染,就算是個別學生發現有任何學生或教職員確診,該學校也很大機會停課;換句話說,將來兩三年,子女還有機會經歷間竭性的停課,學生只得留在家中,不能回校上課,但是家長還是需要負擔子女就讀直資私立學校的學費。如果家長介意在停課期間仍需要繳交學費,覺得學費不應該白花,如果不用上課,學費的支出應該轉為一些直接投放在子女身上的支出,這些家長可能便要三思是否寧願讓子女報讀官立或資助中小學了,尤其是快將升讀小學或中學的學生。

我的朋友當中,也有不少是任職中小學教師,在這段停課期間,學生不用上課,但是老師還需間中回校當值,或在家中準備教材,透過互聯網教導學生。對於官立和資助學校的老師,他們的薪金由政府支付,尤其是全職的長工,這次疫症短期內對他們應該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影響,但是對於合約教職員,以及受聘於直資和私立中小學的教職員,不知會否因為疫情影響學校的收生人數,影響了學校的收入,間接影響了這些教職員的工作穩定性,再間接會否影響學校的教育環境和質素,有子女就讀這些學校的家長,便可能要多加留意了。

Wednesday, April 08, 2020

隔離中的教育(七)

這次疫症發展到今天,涉及全世界,一些偏遠的國家,例如冰島、紐西蘭等等,地方大,人口少,原以為疫情不會傳到這些國家,但是最終還是有確診的案例。至今為止,已涉及超過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真的意想不到。

每天看新聞報道,羅列各國的確診和死亡人數,的確令人傷感。與此同時,新聞報道還有提及各國的處理手法,其實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看清楚每個國家是如何處理危機,國民的質素如何,政府是如何照顧受災的市民,照顧國民是否周到,國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哪些國家的經濟可以在疫症後快速恢復,長遠是否一個適合移居的地方,尤其是身為父母,這次疫症提供了大量的資訊,讓我們思考子女是否適宜到某些國家就讀,甚至到那裏定居。

這次疫症亦引發了另一個世界性的轉變。這個世界近數十年走向全球一體化,但是這次疫症卻令所有人在想,全球一體化是否走到盡頭,從前各國互相依賴的生產模式,部分生產是否需要帶回本國,每一個零部件是否都需要多過一個來自不同國家供應商,否則單一國家封國,或供應商不能正常運作,整條生產線便會停下來。這個趨勢會令不同國家的不同行業,帶來不同的影響。如果子女的專長,和某一個行業息息相關,子女升讀大學選科時,可能也需要考慮這個趨勢了。

另外,整個世界的經濟環境,都可能有所轉變。對我們香港人來說,經過去年的社會事件以及本年的疫症,香港在世界和大中華當中擔任的經濟角色和重要性,是否也有所改變?這間接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將來留在香港發展的前景。另外,因為生產線的遷移,某些生產力過剩的國家,經濟上便需要轉型,否則生產力下降,經濟亦會變差,而某些國家則會受惠於生產線的遷移,帶動當地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有利於某些行業。就算是在香港,疫症後的環境可能對從商或是打工,在私人公司、中小企、中港合資公司、在港中資公司、跨國公司打工,還是在香港政府內做公務員,跟疫症前可能也有所分別。這些可能都是將要面對投入社會工作的中學生所要考慮的事。

我不是一個經濟專家,讀者也許要在別的地方找尋相關資料和找相關專家討教了。

以上的討論,我不是說我們的子女必定要到海外就讀或定居,可能有家長經過今次的疫症,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仔女還是最適宜留在香港升學,以及長遠在香港發展,這樣可以是一個總結出來的決定。最重要的是,家長各自以從自己角度看到的人和事,加上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去為子女作出決定或建議。

Monday, April 06, 2020

隔離中的教育(六)

相比十七年前的沙士,這次的疫症涉及的地方更廣泛。到現在為止,歐美國家確診人數,已比中國兩岸四地為多,這也許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原以為歐美地方衛生和醫療都比亞洲好,應該更有能力對抗疫症,但結果卻並非如此。在這裏我不打算詳細探討因由,作為家長,最重視的問題,便是這些確診人數最多的歐美國家,便是本港學生最熱門的留學國家。因此,這些歐美國家在逆境當中的境況,給予我們什麼的啟示,對我們的子女,尤其是現在或打算將來到歐美留學的,有什麼影響,有什麼需要重新考慮,以及有什麼應對措施呢?

首先,對於歐美國家處理疫症的能力,家長可能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解讀是,這些歐美國家沒有處理類似沙士疫症的能力,所以家長不再放心讓子女到這些歐美國家留學,尤其是就讀中小學的年幼子女。第二種解讀是,經過這次疫症之後,歐美國家在慘痛的人命傷亡之後,必定學懂了如何應付疫症,改善他們的醫療設施,好讓他們能夠處理下一次,不知何時再臨的疫症。屬於前者的家長,便會考慮不再讓子女到歐美國家留學,換句話說,便是讓子女回到香港找尋就學機會吧;而後者的家長,反而會更放心讓子女在疫症之後,到這些歐美國家留學。我相信,這兩種家長同時存在,只是不知道他們的比例,而且隨着疫症的發展,這兩種家長的比例也會隨着時局改變。

在海外留學的學生,自從疫症在歐美國家爆發之後,他們的選擇便是要決定留下來還是回到香港。如果學生在當地有親友照顧,或有能力照顧自己,有足夠的防衛裝備,盡量留在家中,減少和其他人接觸,理論上是可以留下來的;否則,他們應該早前便已回到香港了,因為到現在這一刻,各國已經採取了不同的封鎖措施,現在差不多是沒有可能把年幼的留學生接回香港了。

到疫症受控之後,當各國開始復課的時候,相信有部份家長,會為留學海外的子女退學,讓他們回到香港就讀,同時,相信亦有部份本地家長,尤其是早前回流香港工作的家庭,因着去年的社會事件,再加上這次疫症,再加上香港疫症之後的經濟前景未明,可能便會決定離開香港,回到他們有居留權的國家,所以部份本地學校,尤其是國際學校,便會騰出學位來,這些有意讓子女回流香港就讀的家長,也許便要提前考慮是否真的要讓子女回流,以及及早接觸相關學校,詢問會否有插班的可能,或申請插班的時間和手續。

如果本地國際學校的競爭大,而家長決定讓子女離開歐美國家的話,除了本地的國際大學,也許可以考慮香港鄰近地區的國際學校,例如新加坡和台灣,這些地區在今次的疫症當中,確診人數不算多,給當地市民很大的信心,所以本地家長也許會對這些地區有信心,而且,這些地區和香港距離不遠,家長要趕到學校當地照顧子女,甚至留在當地陪讀,安排應該比到歐美國家方便便宜吧。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部份家長選擇讓子女回流香港,騰出了海外學校的學位,這些學位價值不菲,原本很難考得入的,尤其是英國的私立學校,這些私校都是以商業模式運作,必定期望能善用所有學位,取錄足夠的學生,所以這反而讓有心讓子女就讀這些心儀學校的家長,去看看有沒有機會插班的可能。所以如果我是這些有心讓子女入讀心儀學校留學的家長,但因之前子女不能成功被取錄的話,也許這是一次額外的契機,去主動聯絡心儀學校,詢問會否在疫症過後復課之時,有否學位讓自己的子女入讀。

近日報紙報道,部份家長放棄讓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所以中學校長以及本地大學,要求教育當局增加本地大學資助學位,讓原本打算到海外升學的學生,可以改為留在香港就讀大學。由此可見,海外大學的競爭可能是細了一點,這反過來讓有意到海外就讀的學生,能有更大的機會入讀心儀大學。(報道提及,教育當局拒絕增加大學資助學位,我是同意的,也許將來另寫一篇文章討論吧。)

無論如何,家長必定要有心理準備,除非出現有效的疫苗或特效藥,這次的疫症會在未來兩三年不斷反覆出現,不論學生是留在香港或是到海外留學,家長必須考慮當疫症再爆發的時候,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照顧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