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兒讀幼稚園時,我便在臉書(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群組,主要是讓幾個女兒幼稚園相熟的家長在那裡交流和分享,到我女兒畢業之後,那群組便靜了一陣子,但是不久,便有些其子女快要入讀我女兒幼稚園的家長加入,既然群組是建立了,也歡迎新家長加入,看到新家長的提問,也會熱心回覆。這群組運作到今天,間中我也會看看家長們的留言,另外,我也收到一些網友寄來電郵詢問意見,得知他們的處境和所思所想,覺得只是相差幾年,整個大氣候改變了很多。看到現時家長和子女應付升學問題時的做法,有時感到很心痛,感到很無奈。
記得我女兒考幼稚園時,九龍塘的名幼稚園已是很多人爭取入讀,但是感到還有很多家長是支持主流幼稚園,尤其因學券制而得到資助,之後便參加統一派位,但是近年家長普遍覺得心儀的資助小學不多,事實上很多較出名的中小學都相繼轉為直資,統一派位的選擇更買少見少,很多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幼兒班(K1)時,便已經考慮升小學問題,例如幼稚園課程是否夠深,幼稚園的畢業生主要升那些小學等等,跟著便會打聽在讀幼稚園時要作什麼準備,有什麼校外課程要讀等等,在討論區裡,有時又會看到家長在交流教材或課程心得,即是家長在家還會繼續為子女增值。家長的做法很「怪獸」?我現在不敢這樣說。
近日有網友寄電郵給我,詢問我她兒子同時被一間普通幼稚園和一間國際課程的幼稚園取錄,她已清楚普通幼稚園的課程較淺,但應該會是讀得開心,而國際幼稚園則較深,教學語言又是英普,怕兒子不能習慣和跟得上。這網友的期望是希望其兒子能入讀一線的小學,我的理解是較好的小學吧,而較好的小學的意思,便是升中結果較好吧,而要升中結果好,學校必定課程和成績都是較深的,只可以說,這是現實。(如果想法只是希望兒子入讀輕鬆和校風好的學校,相信網友會直接說想兒子入讀校風好而較輕鬆的學校吧。)
現在經統一派位,某些校區還是有地區的名校可以報讀,但是近年新聞報導都不斷報導自行收生的成功率年年創新低,意思是更多的家長都集中報讀某些名校,競爭大,所以成功率便越來越低吧。除非自行收生的分數比其他學生高,否則自行派位是沒有把握的,跟著到統一派位階段,家長所能做的不多,如果派位不合理想,到時再找其他學校叩門轉校,感覺更加無助。對於較草根的家庭,他們沒有選擇,只得讓子女入讀可享用學券的幼稚園,依派位升小學去;對於較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他們便苦於是否需要為子女增值,如果選擇參與考取直資私校,這也是個漫長而難捱的過程。
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Tuesday, December 24, 2013
Tuesday, November 19, 2013
我們孩子的未來
看到近年新聞媒介不斷報導父母的奇異行為,例如小孩子在學前階段已經上不同的課程,父母在家亦不斷催谷子女學習,例如自行製作閃咭教導子女詞語,入讀面試班,為的是想子女比別人的優勝,爭取考入心儀學校,最終是考取優異成績,入讀心儀大學學系,我想,其實最後目的是想出人頭地,或至少可以自力更生。但是當我看到家長現在為他們子女的所作所為,心想,他們所做的和他們的目標相附嗎?
首先,現在還在為子女學前教育擔憂的家長,他們的子女由現在讀幼稚園到他們大學畢業,差不多還有二十年,他們現在幼稚園所學的東西,也許不會在他們在職時應用出來,他們現在學的,只是作為高年級學習時的基礎知識,最終他們整個學習階段的成果,可能是一張大學畢業證書,而我們在職的家長都明白,畢業證書只是求職時或進入某專業行業時所需的,之後,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個人素質。就算子女現在所學的能應用在職場,他們現在所學的,是否便適合二十年後世界的所需呢?跟著我們要問的是,二十年後的世界,或至少是二十年後的香港,是什麼模樣呢?有否家長甚至會想,二十年後,我是否還是在香港呢?
我不是預言家,只能根據現在世界發展的趨勢來估計多年後的世界會怎樣。
二十年後,香港的五十年不變還有十多年,當年九七前人心不穏,很多香港人都移民去了,香港現時已和內地不斷地融合和同化,我不知到時的香港人是否便早已習慣更接近內地的思想行為,還是再次如九七前害怕香港變紅,再加上氣候變化,污染問題,是否會有新一輪移民潮?還是到時香港的經濟完全依賴內地,想大展拳腳的香港人便早已移民內地呢?又或因為內地近年工業發展,令內地污染問題難以根治,所以移民的地方便是歐美那些重視環保的國家?無論如何,我們這一代很多已經要回到內地工作,又或要周遊列國工作,到我們的下一代,他們比我們更要「居無定所」,那裡有機會便要去到那裡呢?
交通和通訊只會越來越發達,我們現在已經要和世界上所有人去競爭,到我們的下一代,他們要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競爭的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大,地域的考慮只會越來越小。現在互聯網和流動通訊設備的普及,將來的覆蓋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快,所有人都可以接上互聯網,所有人在互聯網上找到知識的成本只會越來越低,差別只會越來越小,所以我們的下一代必定要能更快找到和運用互聯網上的知識,這便涉及他們的語言能力,他們不可能等到有翻譯才能明白某一新事物,所以他們便要懂得到時最通用的語言,而以現時的世界趨勢來看,英語和中文將會是最主要的國際語言,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所要重視子女的語言的,便不只是英語,還有更難掌握的母語-中文。
既然知識每個人都唾手可得,所以所有人一同競爭時,比較的便不是誰知到知識多,所要競爭的,是誰懂得運用知識,即是在現有數據找出觀點和做法,另外,創意是對同一件事的新做法,是別人還未想到的,亦可增強競爭力。除了想法做法要比其他人好之外,也要有效地告訴别人,所以同樣要有好的語言和表達能力。
現今世界,我們工作営商某個程度上都需要人脈,所以有些父母都期望子女所認識的朋友將來都可以幫助子女一把的,這也是某些父母想子女入讀名校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是想一想,現在在網上已經有專業人仕的網絡,每個人的資歷和信譽都是公開的,所以將來如果要找任何的專業,自己的人脈中有人可以幫忙當然最好,否則,便可以在這些專業人任網絡去找所需要的人合作。換句話說,人脈的重要性可能會被互聯網上的專業網絡取代。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已經看到我們現在剛畢業的人很難謀生,很難上位,可以預見將來的挑戰更大,所以我們的下一代,必定要有很強的信念和堅持,面對逆境的能力,不怕辛苦,不怕捱,才能最終達到目的和理想,至少其間不會因為一時挫敗而灰心,甚至尋死。由此可見,孩子的抗逆和情緒智商必定要很強。
歸納以上各點,我們的子女如果要在將來維生,他們所需能力是世界觀、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社交能力、信念、堅持、抗逆能力等等;但是反觀現今香港的家長,也許覺得這些能力都是必然的,所以家長所重視的都是學業,或一紙畢業證書,又或入讀名校便能培養所有所需能力。如果子女至少花二十年在學校,但所學的卻不是他們維生的能力,其實是很可悲的。
首先,現在還在為子女學前教育擔憂的家長,他們的子女由現在讀幼稚園到他們大學畢業,差不多還有二十年,他們現在幼稚園所學的東西,也許不會在他們在職時應用出來,他們現在學的,只是作為高年級學習時的基礎知識,最終他們整個學習階段的成果,可能是一張大學畢業證書,而我們在職的家長都明白,畢業證書只是求職時或進入某專業行業時所需的,之後,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個人素質。就算子女現在所學的能應用在職場,他們現在所學的,是否便適合二十年後世界的所需呢?跟著我們要問的是,二十年後的世界,或至少是二十年後的香港,是什麼模樣呢?有否家長甚至會想,二十年後,我是否還是在香港呢?
我不是預言家,只能根據現在世界發展的趨勢來估計多年後的世界會怎樣。
二十年後,香港的五十年不變還有十多年,當年九七前人心不穏,很多香港人都移民去了,香港現時已和內地不斷地融合和同化,我不知到時的香港人是否便早已習慣更接近內地的思想行為,還是再次如九七前害怕香港變紅,再加上氣候變化,污染問題,是否會有新一輪移民潮?還是到時香港的經濟完全依賴內地,想大展拳腳的香港人便早已移民內地呢?又或因為內地近年工業發展,令內地污染問題難以根治,所以移民的地方便是歐美那些重視環保的國家?無論如何,我們這一代很多已經要回到內地工作,又或要周遊列國工作,到我們的下一代,他們比我們更要「居無定所」,那裡有機會便要去到那裡呢?
交通和通訊只會越來越發達,我們現在已經要和世界上所有人去競爭,到我們的下一代,他們要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競爭的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大,地域的考慮只會越來越小。現在互聯網和流動通訊設備的普及,將來的覆蓋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快,所有人都可以接上互聯網,所有人在互聯網上找到知識的成本只會越來越低,差別只會越來越小,所以我們的下一代必定要能更快找到和運用互聯網上的知識,這便涉及他們的語言能力,他們不可能等到有翻譯才能明白某一新事物,所以他們便要懂得到時最通用的語言,而以現時的世界趨勢來看,英語和中文將會是最主要的國際語言,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所要重視子女的語言的,便不只是英語,還有更難掌握的母語-中文。
既然知識每個人都唾手可得,所以所有人一同競爭時,比較的便不是誰知到知識多,所要競爭的,是誰懂得運用知識,即是在現有數據找出觀點和做法,另外,創意是對同一件事的新做法,是別人還未想到的,亦可增強競爭力。除了想法做法要比其他人好之外,也要有效地告訴别人,所以同樣要有好的語言和表達能力。
現今世界,我們工作営商某個程度上都需要人脈,所以有些父母都期望子女所認識的朋友將來都可以幫助子女一把的,這也是某些父母想子女入讀名校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是想一想,現在在網上已經有專業人仕的網絡,每個人的資歷和信譽都是公開的,所以將來如果要找任何的專業,自己的人脈中有人可以幫忙當然最好,否則,便可以在這些專業人任網絡去找所需要的人合作。換句話說,人脈的重要性可能會被互聯網上的專業網絡取代。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已經看到我們現在剛畢業的人很難謀生,很難上位,可以預見將來的挑戰更大,所以我們的下一代,必定要有很強的信念和堅持,面對逆境的能力,不怕辛苦,不怕捱,才能最終達到目的和理想,至少其間不會因為一時挫敗而灰心,甚至尋死。由此可見,孩子的抗逆和情緒智商必定要很強。
歸納以上各點,我們的子女如果要在將來維生,他們所需能力是世界觀、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社交能力、信念、堅持、抗逆能力等等;但是反觀現今香港的家長,也許覺得這些能力都是必然的,所以家長所重視的都是學業,或一紙畢業證書,又或入讀名校便能培養所有所需能力。如果子女至少花二十年在學校,但所學的卻不是他們維生的能力,其實是很可悲的。
Saturday, November 16, 2013
致蔡繼有學校家長的謝票信
各位家長:
大家好,今早在學校舉行了家教會全民大會兼第五屆委員的遴選,我僥倖得到足夠的票數令我能儕身於第五屆家教會委員的其中一人,對於認識我和支持我、投了我一票的家長,感謝你們的支持,同時亦承諾我會覆行競選時的政綱;不論家長是否認識我,如果你們有機會在星期六的早上,帶同子女回到學校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而你又想對家教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可以到六樓圖書館或參加學校的聊書會,在那裡定有家教會的委員(至少有我),大家閒話家常,談談子女在校情況;至於沒有參加家教會的家長,希望你們可以留意家教會的工作,家教會是代表和服務全校的家長和學生,希望聽到你們的聲音,更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認同和參與。
一同參選的候選委員有十六位之多,聽罷所有候選委員在台上講述想法和發表政綱,深感蔡繼有學校能有那麼多有心有力的家長,肯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學校、所有家長和學生服務,實是難能可貴;席位只有九個,但有十六位候選人,我覺得任何九位當選都是實至名歸,都是學校、家長和學生之福,希望落選的繼續支持學校,支持家教會,我相信當選與否的分别,只在於是否以家教會委員的名義來服務學校,並不會改變各位對學校服務的心,家教會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各位的意見和支持;各位的參與,已經成為所有家長、學生,以及各位的子女一個很好的榜樣。
在全民大會中播放了第四屆家教會的回顧短片,可見家教會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少的貢獻,可惜卻不是每位家長都清楚知悉,我希望能以我的文字,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途徑告知所有家長,當有更多家長清楚家教會,以及透過家教會更認識學校現況時,便可以減少家長對學校和學校教育理念的疑慮,令家長可以更放心和放手其子女的學業,減少家長和學生所承受的壓力,讓學生能有更寬闊的發展空間,希望愉快的學習階段以及跟父母和諧的親子關係,能作為他們人生的原動力和自信心的根源,活出美滿人生。
再次感謝各位的支持。祝願各位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邵海祥謹上
大家好,今早在學校舉行了家教會全民大會兼第五屆委員的遴選,我僥倖得到足夠的票數令我能儕身於第五屆家教會委員的其中一人,對於認識我和支持我、投了我一票的家長,感謝你們的支持,同時亦承諾我會覆行競選時的政綱;不論家長是否認識我,如果你們有機會在星期六的早上,帶同子女回到學校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而你又想對家教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可以到六樓圖書館或參加學校的聊書會,在那裡定有家教會的委員(至少有我),大家閒話家常,談談子女在校情況;至於沒有參加家教會的家長,希望你們可以留意家教會的工作,家教會是代表和服務全校的家長和學生,希望聽到你們的聲音,更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認同和參與。
一同參選的候選委員有十六位之多,聽罷所有候選委員在台上講述想法和發表政綱,深感蔡繼有學校能有那麼多有心有力的家長,肯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學校、所有家長和學生服務,實是難能可貴;席位只有九個,但有十六位候選人,我覺得任何九位當選都是實至名歸,都是學校、家長和學生之福,希望落選的繼續支持學校,支持家教會,我相信當選與否的分别,只在於是否以家教會委員的名義來服務學校,並不會改變各位對學校服務的心,家教會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各位的意見和支持;各位的參與,已經成為所有家長、學生,以及各位的子女一個很好的榜樣。
在全民大會中播放了第四屆家教會的回顧短片,可見家教會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少的貢獻,可惜卻不是每位家長都清楚知悉,我希望能以我的文字,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途徑告知所有家長,當有更多家長清楚家教會,以及透過家教會更認識學校現況時,便可以減少家長對學校和學校教育理念的疑慮,令家長可以更放心和放手其子女的學業,減少家長和學生所承受的壓力,讓學生能有更寬闊的發展空間,希望愉快的學習階段以及跟父母和諧的親子關係,能作為他們人生的原動力和自信心的根源,活出美滿人生。
再次感謝各位的支持。祝願各位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邵海祥謹上
Monday, November 11, 2013
致蔡繼有學校家長的信
各位家長:
大家好,我是參加了蔡繼有學校第五屆家教會委員遴選,九號邵海祥,Herbert,今次是我第二次參選家教會委員。兩年前,我參加了第四屆家教會委員的遴選而落選,當時我感到當選的都是有心有力為學校和所有家長服務的家長,所以我跟自己說,落選了並不要緊,反而因為自己落選,我便可以從一個普通的家長角度,去審視家教會的功能和表現,再決定兩年之後會否再次參選。
這兩年,我繼續以不同形式,去了解本地教育,了解我們的下一代。這兩年裡,我被邀請作為網上電台親子節目的主持,節目中訪問了超過十位資深的教育界人仕,包括中小學校長,以及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聽他們分析本地教育以及本地學童的現況,以及他們就學業和教養方面給家長的建議。這個月,我又開始主持一個新的教育節目,每集均訪問本地一些另類的教育機構,包括主張自然教育的學校,特殊學校,醫院學校等等,希望透過這些校長的分享,讓聽眾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教育,認識我們的下一代。
另外,這兩年內我繼續擔任一間資助中學的校董,在校董會內跟校監以及其他校董,聽校長向校董會匯報學校的情況,學生的表現等消息,同時亦負責討論和表決一些學校事務;作為校董,令我對本地主流教育,考試制度,學校的運作,學生的特徵、需要、以及他們所面對的成長、學業升學問題,有更深的認識。當我對主流教育和現今學童的認識越深,令我更懂得欣賞我們蔡繼有學校的特質,劉校長所堅持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跟各位說,各位每個月所付出的學費是物超所值的。
除了在教育界實質的義務工作之外,我每天都會接送女兒上學放學,因此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家長;跟家長閒談,可以聽到他們對學校、對他們子女學業和成長的意見,令我可以從他們的角度去認識學校,亦明白他們和他們子女所面對的問題。透過我和這些家長的傾談,我嘗試給他們對學校和他們子女所面對的處境一點意見,對於其他家長,我亦告訴他們可以在哪裡找到支援和幫助。
幾年前,我開始了寫作的習慣,寫網誌,跟網友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教育界內的所見所聞,之後網誌更出版成書,亦有很多網友寄電郵給我查詢或徵詢意見,整個過程雖無回報,但是卻感到是真的幫到别人。最近半年,我亦被邀在一本流行雜誌上寫親子專欄,這是每個星期都樂於去做的事,一方面可以和讀者分享育兒的心得,另一方面可以緞練自己寫作的能力。
第四屆這兩年快過去了,首先要感謝各位現任委員的付出和貢獻,看到他們在很多地方都作出了貢獻。如果要在雞蛋裡挑骨頭,我會覺得學校在本地教育的大氣候裡面,例如教得早、考得深、父母不自願地催谷等等,已盡力堅持學校的理念,尊重每個小朋友學習的專長和能力,但我仍聽到很多家長仍然為子女的學業而勞心勞力,所以我會希望當選之後,能夠加強高年班和低年班家長的溝通,讓過來人向新家長分享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學習和成長的經過,令新家長對學校的教學理念更有信心,另外,亦會向學校建議加強老師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更清楚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家長如何合作去教導學生,最終令學生更喜歡學習,更能發展他們的專長,建立自信心。
除了家長和學校以及老師的溝通外,我也覺得家教會也需要增加所有家長和家教會的溝通,例如這兩年內,我感到很多家長都不認識家教會,不清楚家教會在學校扮演怎樣的角色,更不知道有什麼途徑接觸家教會。這一年來,我發現星期六早上,學校的圖書館是開放的,所以這段期間我都會在我女兒上課外活動時到六樓看書,甚至做義工包書。因此,我希望如果我當選之後,各位會知道,如果想接觸家教會,各位至少知道有一個委員每個有課外活動的星期六早上會在學校圖書館外包書,可以隨意來傾談一下,甚至一起做義工,幫圖書館包書。
最後,趁這個機會,祝願各位家長和學生身體健康,生活愉快。謝謝各位支持。
大家好,我是參加了蔡繼有學校第五屆家教會委員遴選,九號邵海祥,Herbert,今次是我第二次參選家教會委員。兩年前,我參加了第四屆家教會委員的遴選而落選,當時我感到當選的都是有心有力為學校和所有家長服務的家長,所以我跟自己說,落選了並不要緊,反而因為自己落選,我便可以從一個普通的家長角度,去審視家教會的功能和表現,再決定兩年之後會否再次參選。
這兩年,我繼續以不同形式,去了解本地教育,了解我們的下一代。這兩年裡,我被邀請作為網上電台親子節目的主持,節目中訪問了超過十位資深的教育界人仕,包括中小學校長,以及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聽他們分析本地教育以及本地學童的現況,以及他們就學業和教養方面給家長的建議。這個月,我又開始主持一個新的教育節目,每集均訪問本地一些另類的教育機構,包括主張自然教育的學校,特殊學校,醫院學校等等,希望透過這些校長的分享,讓聽眾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教育,認識我們的下一代。
另外,這兩年內我繼續擔任一間資助中學的校董,在校董會內跟校監以及其他校董,聽校長向校董會匯報學校的情況,學生的表現等消息,同時亦負責討論和表決一些學校事務;作為校董,令我對本地主流教育,考試制度,學校的運作,學生的特徵、需要、以及他們所面對的成長、學業升學問題,有更深的認識。當我對主流教育和現今學童的認識越深,令我更懂得欣賞我們蔡繼有學校的特質,劉校長所堅持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跟各位說,各位每個月所付出的學費是物超所值的。
除了在教育界實質的義務工作之外,我每天都會接送女兒上學放學,因此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家長;跟家長閒談,可以聽到他們對學校、對他們子女學業和成長的意見,令我可以從他們的角度去認識學校,亦明白他們和他們子女所面對的問題。透過我和這些家長的傾談,我嘗試給他們對學校和他們子女所面對的處境一點意見,對於其他家長,我亦告訴他們可以在哪裡找到支援和幫助。
幾年前,我開始了寫作的習慣,寫網誌,跟網友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教育界內的所見所聞,之後網誌更出版成書,亦有很多網友寄電郵給我查詢或徵詢意見,整個過程雖無回報,但是卻感到是真的幫到别人。最近半年,我亦被邀在一本流行雜誌上寫親子專欄,這是每個星期都樂於去做的事,一方面可以和讀者分享育兒的心得,另一方面可以緞練自己寫作的能力。
第四屆這兩年快過去了,首先要感謝各位現任委員的付出和貢獻,看到他們在很多地方都作出了貢獻。如果要在雞蛋裡挑骨頭,我會覺得學校在本地教育的大氣候裡面,例如教得早、考得深、父母不自願地催谷等等,已盡力堅持學校的理念,尊重每個小朋友學習的專長和能力,但我仍聽到很多家長仍然為子女的學業而勞心勞力,所以我會希望當選之後,能夠加強高年班和低年班家長的溝通,讓過來人向新家長分享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學習和成長的經過,令新家長對學校的教學理念更有信心,另外,亦會向學校建議加強老師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更清楚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家長如何合作去教導學生,最終令學生更喜歡學習,更能發展他們的專長,建立自信心。
除了家長和學校以及老師的溝通外,我也覺得家教會也需要增加所有家長和家教會的溝通,例如這兩年內,我感到很多家長都不認識家教會,不清楚家教會在學校扮演怎樣的角色,更不知道有什麼途徑接觸家教會。這一年來,我發現星期六早上,學校的圖書館是開放的,所以這段期間我都會在我女兒上課外活動時到六樓看書,甚至做義工包書。因此,我希望如果我當選之後,各位會知道,如果想接觸家教會,各位至少知道有一個委員每個有課外活動的星期六早上會在學校圖書館外包書,可以隨意來傾談一下,甚至一起做義工,幫圖書館包書。
最後,趁這個機會,祝願各位家長和學生身體健康,生活愉快。謝謝各位支持。
Monday, November 04, 2013
我們的孩子這樣渡過了一生
香港人什麼事都要快,看著我們的孩子,感覺他們由小開始便要為時間而追趕,心中總是慽慽然,靜下來想一想,是否必需的?為了什麼?不追趕,又如何?
我們的孩子由出生後到歲半左右,也許便是他們一生人之中最開心自由的時光,因為由歲半開始,相信很多家長在自願或非自願的情況下,為幼兒安排了不同的活動,也許新手家長,總是會覺得不要浪費時間,怕稍一錯失,便會給其他同齡小朋友比下去,所以就算不比其他家長安排得多,至少也不能少,結果是,我們的小朋友,也許便是由歲半開始,家長便為他們安排遊戲小組,甚至安排面試班,目的是希望能考入心儀幼兒學校,讀兩歲班;不論有否讀兩歲班,相信很多家長也會為子女考幼稚園而勞心勞力,千方百計令子女能比其他小朋友優勝,好讓他們能考入幼稚園。
大部份的幼稚園都是半日制的,但是現在一個小朋友讀兩間半日的幼稚園的情況好像越來越普及,令人擔憂,其中原因很多,例如家中沒有人可以照顧幼兒,又或希望子女在不同的幼稚園能學到不同的東西(如果一間是主流幼稚園,重視中文,又可以用學券,而另一間則是國際幼稚園,有外藉老師以英語授課,以每個小時計算,比找個私人上門英語老師更平),因為半日班是沒有午餐的,所以家長便著傭工帶著下午班的校服,拿著午餐接小朋友放上午班學,之後在公園進餐,更衣後便到另一間幼稚園上課。就算只是讀一間半日制的幼稚園,家長也會為子女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如琴棋書畫,體育語言等等,所以孩子的另一個半天也得花在這些課程之上。
近年直資學校的出現,加上傳統學校轉為直資,因為他們要求小朋友參加面試,所以家長無可奈可地要為子女增值,幼稚園的課程也因此而加深了,結果是小朋友在低班便需要寫字,幼稚園也不能堅持立場,課程不能留到高班才要求學生寫字,因為家長會反映課程過淺,令其子女報考入讀直資私校的機會降低,再者,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根本期望學生有相當的基礎,就算是經統一派位入讀資助小學,沒有相當的學術根底,學生也會跟不上,讀得很辛苦。為此,香港整個幼稚園教育也變得越來越深,功課也越來越多且深。有些家長為求增加考入直資私校的機會,除了幼稚園的課程之外,更會在外找一些「有幫助」的課程讓子女報讀。結果是孩子的幼稚園時光,便主要在幼稚園和不同的教育中心中渡過。親子時間嗎?絕無僅有了。
到了孩子升小學,聽說全港現在只餘下數間半日制的小學,絕大部份小學都是全日制的,所以孩子每天早上七時左右便得起床,乘校巴回到小學去,放學的時間便已是下午三四點,之後如果再參加一些課外活動,便得五六點才能回家。回到家中,更衣洗澡,如果父母雙職,孩子可能只是由傭工或老人家陪伴進晚餐,匆匆吃完晚餐,也許便已是七八點,之後也得匆匆做功課。現在的小學講求多元化,除了部份抄抄寫寫的功課外,有時要上網找資料、做線上功課,有時要和同學合作做專題項目,所以每晚也得做一兩個小時的功課。如果想有足夠睡眠,九時多便得上床什麼,可想而知孩子有多少時間做功課,更遑論有什麼時間去發展他們的興趣。星期六、日,父母也會為子女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又或是學術的補習班等等,所以周未,也不一定是孩子的空閒時間。
到孩子升上高小時,他們為了準備升中,必須在校內考得好成績,所以學校的每一份計算在總分的測驗考試,甚至是功課,也得全力去做,代價也是用盡了他們的時間。最終升上中學,中學的課程更深,功課更多,可能部份學生已經沒有時間更兼顧課外活動,而且課外活動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任務」,學生開始便全力應付學校的課程。到了升上高中,以現時的中學文憑而言,似乎單靠學校的教導並不能有把握考得好成績,所以學生大都要在放學後報讀天皇補習班,為求學會應考技巧和有關考試消息。
到了孩子考入大學,課程更深更廣,加上部份學生要做兼職,相信已經不能有充足睡眠,如此便完成了四年的大學生活。
孩子大學畢業了,有些學生勞動多年,終得安息,放軟手腳,對找工作提不起勁,結果成為遊手好閒之輩,又或是進入職場,在剛畢業的黃金十年內打拼,十多年之後,結婚,生兒育女,工作之上再身兼家長之份,忙上加忙,到子女大學畢業時,差不多便已屆退休之年,他們才退下來;身體健康的,年青時有計劃的,還有三數十年安樂的退休生活,否則還要為生活而擔憂。營營役役,如此便渡過一生。
看著現時年紀還小的孩子,預算著他們將要走的路便是這樣,我們作為家長的,應該怎樣去為子女打算?要怎樣裝備他們呢?另外,他們的人生路應該怎樣走,我們覺得他們最理想的生活是什麼呢?我想,當我們作為家長,只著眼於孩子目前的升學、考試、測驗、默書以及功課時,我們是否應要抽身出來,眼光放遠一點去為他們的一生想一想呢?
我們的孩子由出生後到歲半左右,也許便是他們一生人之中最開心自由的時光,因為由歲半開始,相信很多家長在自願或非自願的情況下,為幼兒安排了不同的活動,也許新手家長,總是會覺得不要浪費時間,怕稍一錯失,便會給其他同齡小朋友比下去,所以就算不比其他家長安排得多,至少也不能少,結果是,我們的小朋友,也許便是由歲半開始,家長便為他們安排遊戲小組,甚至安排面試班,目的是希望能考入心儀幼兒學校,讀兩歲班;不論有否讀兩歲班,相信很多家長也會為子女考幼稚園而勞心勞力,千方百計令子女能比其他小朋友優勝,好讓他們能考入幼稚園。
大部份的幼稚園都是半日制的,但是現在一個小朋友讀兩間半日的幼稚園的情況好像越來越普及,令人擔憂,其中原因很多,例如家中沒有人可以照顧幼兒,又或希望子女在不同的幼稚園能學到不同的東西(如果一間是主流幼稚園,重視中文,又可以用學券,而另一間則是國際幼稚園,有外藉老師以英語授課,以每個小時計算,比找個私人上門英語老師更平),因為半日班是沒有午餐的,所以家長便著傭工帶著下午班的校服,拿著午餐接小朋友放上午班學,之後在公園進餐,更衣後便到另一間幼稚園上課。就算只是讀一間半日制的幼稚園,家長也會為子女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如琴棋書畫,體育語言等等,所以孩子的另一個半天也得花在這些課程之上。
近年直資學校的出現,加上傳統學校轉為直資,因為他們要求小朋友參加面試,所以家長無可奈可地要為子女增值,幼稚園的課程也因此而加深了,結果是小朋友在低班便需要寫字,幼稚園也不能堅持立場,課程不能留到高班才要求學生寫字,因為家長會反映課程過淺,令其子女報考入讀直資私校的機會降低,再者,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根本期望學生有相當的基礎,就算是經統一派位入讀資助小學,沒有相當的學術根底,學生也會跟不上,讀得很辛苦。為此,香港整個幼稚園教育也變得越來越深,功課也越來越多且深。有些家長為求增加考入直資私校的機會,除了幼稚園的課程之外,更會在外找一些「有幫助」的課程讓子女報讀。結果是孩子的幼稚園時光,便主要在幼稚園和不同的教育中心中渡過。親子時間嗎?絕無僅有了。
到了孩子升小學,聽說全港現在只餘下數間半日制的小學,絕大部份小學都是全日制的,所以孩子每天早上七時左右便得起床,乘校巴回到小學去,放學的時間便已是下午三四點,之後如果再參加一些課外活動,便得五六點才能回家。回到家中,更衣洗澡,如果父母雙職,孩子可能只是由傭工或老人家陪伴進晚餐,匆匆吃完晚餐,也許便已是七八點,之後也得匆匆做功課。現在的小學講求多元化,除了部份抄抄寫寫的功課外,有時要上網找資料、做線上功課,有時要和同學合作做專題項目,所以每晚也得做一兩個小時的功課。如果想有足夠睡眠,九時多便得上床什麼,可想而知孩子有多少時間做功課,更遑論有什麼時間去發展他們的興趣。星期六、日,父母也會為子女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又或是學術的補習班等等,所以周未,也不一定是孩子的空閒時間。
到孩子升上高小時,他們為了準備升中,必須在校內考得好成績,所以學校的每一份計算在總分的測驗考試,甚至是功課,也得全力去做,代價也是用盡了他們的時間。最終升上中學,中學的課程更深,功課更多,可能部份學生已經沒有時間更兼顧課外活動,而且課外活動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任務」,學生開始便全力應付學校的課程。到了升上高中,以現時的中學文憑而言,似乎單靠學校的教導並不能有把握考得好成績,所以學生大都要在放學後報讀天皇補習班,為求學會應考技巧和有關考試消息。
到了孩子考入大學,課程更深更廣,加上部份學生要做兼職,相信已經不能有充足睡眠,如此便完成了四年的大學生活。
孩子大學畢業了,有些學生勞動多年,終得安息,放軟手腳,對找工作提不起勁,結果成為遊手好閒之輩,又或是進入職場,在剛畢業的黃金十年內打拼,十多年之後,結婚,生兒育女,工作之上再身兼家長之份,忙上加忙,到子女大學畢業時,差不多便已屆退休之年,他們才退下來;身體健康的,年青時有計劃的,還有三數十年安樂的退休生活,否則還要為生活而擔憂。營營役役,如此便渡過一生。
看著現時年紀還小的孩子,預算著他們將要走的路便是這樣,我們作為家長的,應該怎樣去為子女打算?要怎樣裝備他們呢?另外,他們的人生路應該怎樣走,我們覺得他們最理想的生活是什麼呢?我想,當我們作為家長,只著眼於孩子目前的升學、考試、測驗、默書以及功課時,我們是否應要抽身出來,眼光放遠一點去為他們的一生想一想呢?
Thursday, October 10, 2013
我看數學科
有次和女兒學校同校的家長閒談,她的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之後,發現數學科有一個練習和評核,名為Quick Think,說白一點便是一頁充滿數學運算的題目,學生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她不明白為什麼學校會有這樣的練習,這和坊間一些操練式的數學學習班,例如公民式,差不多,她的女兒從沒有參加這類的操練課程,所以在限時內只能做到三分一的題目,但是某些同學,也許便是在校外有參加這類數學班的同學,便能又快又準的完成所有題目。這家長的女兒看到其他同學又快又準,給比了下來,有點不開心,所以這家長問我是否也應該讓她的女兒參加類似公民式的課程。
首先,我跟這位家長說,我女兒也沒有在校外參加這些操練形式的課程,所以她也只是能完成三分之一的題目。我看到之後,首先我沒有怪責女兒,因為她從來便沒有操練,一年級時還是在「數手指」,所以能在限時完成三分之一也是不錯,對於有慣常操練的學生,當然可以看到題目便立即寫出答案,這便是分別。但是,我不覺得看到題目便寫得出答案便是有數學天份,學生的數學能力也沒有提高,極其量只是運算能力更接近十圓八塊可以買到的「計算機仔」而已。
其實想深一層,這些操練過運算的學生,他們也不是真的運算快了,他們能即時寫出算式的答案,是因為答案已在腦中,例如7+8便是15,是真接從記憶中「拿」出來,相比我女兒要用數手指「計」出來,拿出來當然比計出來快吧,所以操練多,其實只是等如不斷把相同的算式重覆又重覆去記它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一看到同樣的算式便可以即時「拿」出答案。所以這樣的數學練習只是多記答案,而不是真的在數學能力上有什麼改進。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有操練過的孩子,他們可以即時告訴你7+8便是15,但是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7+8便是15,他們只可以說答案是15便是15,但是我女兒這些數手指的,她卻可以用數手指來實際上「示範」給你看,為什麼7+8便是15。當然,習慣操練的孩子也可能明白這道理,但是最怕的是他們以為什麼都可以靠記和靠多練習,當他們首次遇到新問題時,他們便不懂得去處理了。
當然,在初小時的數學,考運算部份也佔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如果運算快,便可以早點完成運算題目,之後有更多時間做其他的題目,所以整體來說數學成績便會比沒有操練的學生為好,這是合理的。在傳統學校裡,每一科每一分都會算在總分內,影響分班以及升中派位,所以為了不在數學科比其他有操練的學生比下去,部份家長都會讓子女去參加這些操練的課程,其實是無可奈何。
至於在蔡繼有學校的學生,我的意見是,如果家長已經有讓子女參加這些操練的課程,如果孩子沒反感,孩子練習多一點,運算快一點,孩子又覺得信心大一點的話,也沒有什麼問題,便繼續吧;但如果家長也覺得這些操練只是為了報考眾多直資、私校而準備,學校也會其教導數學,只要跟著學校的進度便可的話,其實家長也可以把這些操練的課程停下來。
至於如果家長覺得子女因為沒有參加這些操練課程,因而表現給其他有操練的同學比下來,我則覺得先要跟孩子分析他和其他有操練開的同學的分別,其實便是因為多做,而已經把運算的結果記在腦中,所以便比他快得多,家長可以自己設計一張工作紙,只有1+N的運算式,例如1+1到1+9的運算式,而且不斷重覆這個算式,跟著家長便給孩子試做,做完一張又弄一張差不多的,又給孩子做,相信孩子完成同樣數量題目的時間便會一張比一張少。家長之後便可以告訴孩子其他同學不是一定比他總明,只是他們多做相同的練習吧,只要他也同樣做差不多的練習,也可以有相同的表現。既然孩子覺得表現相差太大,看到子女從同學帶回來有新的Quick Think練習,便久不久自行弄一張類似的工作紙給孩子做做練習便是,只要跟得上,沒有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差便可以了,不用參加操練式課程來超前學習。
記得曾聽過這樣的解說,既然有學生參加了操練式的數學課程,運算快,而蔡繼有學校的理念是In this school, 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既然有學生的運算快,便設立一個評核讓這些學生顯顯威風便是,其他的同學,想表現好一點,便自行操練多一點,也可以選擇就以自己的能力表現出來吧。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學生,在這件事上有選擇,不像在傳統學校沒有選擇地要追趕上去。
有沒有想過,一位數學家,真的是萬中無一,難道這位數學家在小時候,上普通數學科也要操練補習,到一天突然會突飛猛進,可以超越其他人,成為數學家?我想機會真的是微乎其微。所以,真正的數學家,真正可以以數學為職業的,他們是有其數學天份,是不用補習的。小時候要補習數學的,只能令他們在分數上追上去,但是到最後到考公開試時,在職場謀生時,他們一定不會是靠數學能力為先。想提出一點,會計師某個程度上不算是以數學能力謀生,其實他們只是熟識會計守則、相關法律等等,把不同項目的款項放在不同的戶口去,所用的運算,也只是加減乘除,微積分等高階數學運算也沾不上,而且也是靠電腦來計算,所以嚴格來說,要做會計師未必數學能力很高,反而性格細心,理解條例能力才是最重要。
真正的數學能力,是可以在腦袋中把數字圖像化,這才算是真正明白數學的道理,而不是「背死數」。例如我聽過有家長教導子女「四捨五入」,家長只是不斷告訴孩子,如果是四捨五入到千位,便看看百位是什麼數子,如果是五以下的,千位便減一,如果以五或以上,千位便加一,所以4321和5678分便是四捨五入到千位為4000和6000。
有沒有想過,如果把四捨五入圖像化,例如要處理4321,心目中便有一條數線,數字由0開始,向右便是1,2,3等等數字,直到在某一點便是4000,在4000的右邊某個位置便是5000,而4321便是在這兩點之間,而四捨五入便是要看看4321這數字在這數線上的位置,是近4000還是近5000,可以想像,4321這數字便近4000多於近5000,所以4321四捨五入到千位便是4000。
「背死數」是不明白某數學運算的背後理念的,更不懂得怎樣在其他地方運用。再舉例,如果要將4時35分進位到最近的小時,這可不是四捨五入了,這時,大家只要想像心中有一個「行針」鐘,便可以想像到把長針順時鐘的向前行到5時的距離,是近於逆時鐘把長針向後行到4時,所以可以答出最近的小時不是4時,是5時,如果盲目記著四捨五入,便大錯特錯了。
操練的課程便是把答案記下來,提高運算速度,但卻沒有提高數學能力。我看到小學數學教科書其實是有把加減數以圖像來表達,但是真正可以理解這些圖的學生又有多少呢?反正記著運算便是,也不必深究了。再者,以現在求學便是求分數的主流教育裡,老師得教得快,教得深,我相信數學老師是懂得以圖像或其他教材來示範數學,但是在課堂時間所限,而且這樣教數學所花的時間會更多,也未必所有學生明白老師在說什麼,所以老師為了效率,便會主力教導運算,總之學生懂得做功課,考試、測驗能拿到分數便是。也許,這便埋沒了很多原本有數學天份的孩子。
我曾經和一位補習社的負責人談操練式數學課程,他說真的很有效,學生的運算能力真的大大提高,但是卻發現他們到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數學科成積便不會再比沒有操練的明顯的好,原因是操練式數學只練習運算,但是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所考的已不是運算,而是要理解問題才懂得作答的文字題,既然題目也理解錯,就算運算做得對,最終答案也是錯的,所以數學成績便會差下來。
就算小時候數學運算快,也未必一定可以成為數學家或以數學謀生。記得小時候看電視節目《歡樂今宵》,經常會邀請外號「神童輝」的羅文輝獻技,當年沒有電腦,只有簡單計算機和算盤,他運算一大串數字的時間,比計算機還快,看得我目定口呆。但是只得數學運算快,便不等如數學能力好,結果是他最後沒有進入大學就讀,研究更深的數學,卻去了當肉食工人《註》,有說是過度催谷的結果,家長要留意了。
《註》: http://thirty-something-hk.blogspot.hk/2011/10/blog-post.html
首先,我跟這位家長說,我女兒也沒有在校外參加這些操練形式的課程,所以她也只是能完成三分之一的題目。我看到之後,首先我沒有怪責女兒,因為她從來便沒有操練,一年級時還是在「數手指」,所以能在限時完成三分之一也是不錯,對於有慣常操練的學生,當然可以看到題目便立即寫出答案,這便是分別。但是,我不覺得看到題目便寫得出答案便是有數學天份,學生的數學能力也沒有提高,極其量只是運算能力更接近十圓八塊可以買到的「計算機仔」而已。
其實想深一層,這些操練過運算的學生,他們也不是真的運算快了,他們能即時寫出算式的答案,是因為答案已在腦中,例如7+8便是15,是真接從記憶中「拿」出來,相比我女兒要用數手指「計」出來,拿出來當然比計出來快吧,所以操練多,其實只是等如不斷把相同的算式重覆又重覆去記它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一看到同樣的算式便可以即時「拿」出答案。所以這樣的數學練習只是多記答案,而不是真的在數學能力上有什麼改進。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有操練過的孩子,他們可以即時告訴你7+8便是15,但是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7+8便是15,他們只可以說答案是15便是15,但是我女兒這些數手指的,她卻可以用數手指來實際上「示範」給你看,為什麼7+8便是15。當然,習慣操練的孩子也可能明白這道理,但是最怕的是他們以為什麼都可以靠記和靠多練習,當他們首次遇到新問題時,他們便不懂得去處理了。
當然,在初小時的數學,考運算部份也佔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如果運算快,便可以早點完成運算題目,之後有更多時間做其他的題目,所以整體來說數學成績便會比沒有操練的學生為好,這是合理的。在傳統學校裡,每一科每一分都會算在總分內,影響分班以及升中派位,所以為了不在數學科比其他有操練的學生比下去,部份家長都會讓子女去參加這些操練的課程,其實是無可奈何。
至於在蔡繼有學校的學生,我的意見是,如果家長已經有讓子女參加這些操練的課程,如果孩子沒反感,孩子練習多一點,運算快一點,孩子又覺得信心大一點的話,也沒有什麼問題,便繼續吧;但如果家長也覺得這些操練只是為了報考眾多直資、私校而準備,學校也會其教導數學,只要跟著學校的進度便可的話,其實家長也可以把這些操練的課程停下來。
至於如果家長覺得子女因為沒有參加這些操練課程,因而表現給其他有操練的同學比下來,我則覺得先要跟孩子分析他和其他有操練開的同學的分別,其實便是因為多做,而已經把運算的結果記在腦中,所以便比他快得多,家長可以自己設計一張工作紙,只有1+N的運算式,例如1+1到1+9的運算式,而且不斷重覆這個算式,跟著家長便給孩子試做,做完一張又弄一張差不多的,又給孩子做,相信孩子完成同樣數量題目的時間便會一張比一張少。家長之後便可以告訴孩子其他同學不是一定比他總明,只是他們多做相同的練習吧,只要他也同樣做差不多的練習,也可以有相同的表現。既然孩子覺得表現相差太大,看到子女從同學帶回來有新的Quick Think練習,便久不久自行弄一張類似的工作紙給孩子做做練習便是,只要跟得上,沒有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差便可以了,不用參加操練式課程來超前學習。
記得曾聽過這樣的解說,既然有學生參加了操練式的數學課程,運算快,而蔡繼有學校的理念是In this school, 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既然有學生的運算快,便設立一個評核讓這些學生顯顯威風便是,其他的同學,想表現好一點,便自行操練多一點,也可以選擇就以自己的能力表現出來吧。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學生,在這件事上有選擇,不像在傳統學校沒有選擇地要追趕上去。
有沒有想過,一位數學家,真的是萬中無一,難道這位數學家在小時候,上普通數學科也要操練補習,到一天突然會突飛猛進,可以超越其他人,成為數學家?我想機會真的是微乎其微。所以,真正的數學家,真正可以以數學為職業的,他們是有其數學天份,是不用補習的。小時候要補習數學的,只能令他們在分數上追上去,但是到最後到考公開試時,在職場謀生時,他們一定不會是靠數學能力為先。想提出一點,會計師某個程度上不算是以數學能力謀生,其實他們只是熟識會計守則、相關法律等等,把不同項目的款項放在不同的戶口去,所用的運算,也只是加減乘除,微積分等高階數學運算也沾不上,而且也是靠電腦來計算,所以嚴格來說,要做會計師未必數學能力很高,反而性格細心,理解條例能力才是最重要。
真正的數學能力,是可以在腦袋中把數字圖像化,這才算是真正明白數學的道理,而不是「背死數」。例如我聽過有家長教導子女「四捨五入」,家長只是不斷告訴孩子,如果是四捨五入到千位,便看看百位是什麼數子,如果是五以下的,千位便減一,如果以五或以上,千位便加一,所以4321和5678分便是四捨五入到千位為4000和6000。
有沒有想過,如果把四捨五入圖像化,例如要處理4321,心目中便有一條數線,數字由0開始,向右便是1,2,3等等數字,直到在某一點便是4000,在4000的右邊某個位置便是5000,而4321便是在這兩點之間,而四捨五入便是要看看4321這數字在這數線上的位置,是近4000還是近5000,可以想像,4321這數字便近4000多於近5000,所以4321四捨五入到千位便是4000。
「背死數」是不明白某數學運算的背後理念的,更不懂得怎樣在其他地方運用。再舉例,如果要將4時35分進位到最近的小時,這可不是四捨五入了,這時,大家只要想像心中有一個「行針」鐘,便可以想像到把長針順時鐘的向前行到5時的距離,是近於逆時鐘把長針向後行到4時,所以可以答出最近的小時不是4時,是5時,如果盲目記著四捨五入,便大錯特錯了。
操練的課程便是把答案記下來,提高運算速度,但卻沒有提高數學能力。我看到小學數學教科書其實是有把加減數以圖像來表達,但是真正可以理解這些圖的學生又有多少呢?反正記著運算便是,也不必深究了。再者,以現在求學便是求分數的主流教育裡,老師得教得快,教得深,我相信數學老師是懂得以圖像或其他教材來示範數學,但是在課堂時間所限,而且這樣教數學所花的時間會更多,也未必所有學生明白老師在說什麼,所以老師為了效率,便會主力教導運算,總之學生懂得做功課,考試、測驗能拿到分數便是。也許,這便埋沒了很多原本有數學天份的孩子。
我曾經和一位補習社的負責人談操練式數學課程,他說真的很有效,學生的運算能力真的大大提高,但是卻發現他們到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數學科成積便不會再比沒有操練的明顯的好,原因是操練式數學只練習運算,但是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所考的已不是運算,而是要理解問題才懂得作答的文字題,既然題目也理解錯,就算運算做得對,最終答案也是錯的,所以數學成績便會差下來。
就算小時候數學運算快,也未必一定可以成為數學家或以數學謀生。記得小時候看電視節目《歡樂今宵》,經常會邀請外號「神童輝」的羅文輝獻技,當年沒有電腦,只有簡單計算機和算盤,他運算一大串數字的時間,比計算機還快,看得我目定口呆。但是只得數學運算快,便不等如數學能力好,結果是他最後沒有進入大學就讀,研究更深的數學,卻去了當肉食工人《註》,有說是過度催谷的結果,家長要留意了。
《註》: http://thirty-something-hk.blogspot.hk/2011/10/blog-post.html
Sunday, October 06, 2013
幼稚園派位問題
近日新聞每天都在報導本地家長為了爭取幼稚園入學申請表,在幼稚園外大排長龍,而為了確保能獲得申請表,家長在派表前數天便開始排隊,令香港的教育生態越變越古怪,對家長來說,卻是越來越辛苦了。
據報導,近日的家長大排長龍的現象,主要原因是「龍年效應」,當年肖龍,家長都偏好在這年生個龍仔龍女,所以出生率比其他年份為高,另外,亦因為當年內地孕婦來港產雙非嬰孩,到今年他們已屆入讀學前教育之年。這兩個現象加起來,令今年申請幼稚園的人數大幅增加。有些家長為免子女爭不到一個學額,便在較早前派表的幼稚園提早排隊,其他家長看見了,為免自己子女得不到學額,所以也得跟著去做,惡性循環之下,所有近日派申請表的幼稚園也出現了長龍,最後便得到新聞媒體廣泛的報導。
首先看看近日排長龍現象和以前的排長龍取表有什麼不同。
有意見質疑為什麼幼稚園不採用網上下載報名表的方法,甚至採用網上申請的方法,來進行派表和收表,有陰謀論更說這是為了做勢而已。我想如果是那些以商業模式運作的幼稚園,尤其是名校,這樣說可能性頗高,但是對於那些低調的屋村幼稚園以及不牟利機構辦的幼稚園,他們根本不用做勢,不以課程深淺和升小結果為著眼點,所以他們還是採用排隊這方法的原因,較合理是他們從來都是用排隊來派表和收表,多年來沒什麼問題,所以便繼續採用這個方法,另外,他們既不是旨在嚴選學生,他們只要收夠學生便可,所以他們便只派發某數量的申請表,否則,如果所有家長都可以上網下載申請表,幼稚園的行政工作量便定會大大提高,所以限定派表數目有利於學校計劃人手的安排。至於採用網上下載的方法,則會令到低學歷的家長卻步,所以亦不可取。
至於另外一些意見,有些本地家長覺得幼稚園得優先取錄本地學童。我覺得如果幼稚園明文這樣寫出,相信會引起內地家長的不滿,即時便會爆發衝突,所以亦不是一個適合的做法。
我在想,如果我是將會派發入學申請表的幼稚園校長,我會在想什麼?我會怎樣做呢?我想我會明白自己幼稚園本身的設備和師資,是基於本地學童而準備,所以如果取錄大量的內地雙非學童,教學效果定不理想,因為老師的主要教學語言並不是普通話,所以難以教導只懂得普通話的內地學童,老師為要照顧生活模式和學習語言不同的內地學童,在照顧本地學童方面定也難免被影響。由此可見,為著教學質素,本地幼稚園因設備師資所限,不能突然變成一間適合教導內地來港的學童的幼稚園。這個想法不是因為地域或學童是否雙非而來,而是就著對幼稚園和學童雙方來說,怎樣才能得到最好效果而作出。
至於收生,我會採用上網下載的方法加上在學校派表的方法來做,數量不限,辦公時間便可以到校取表,下載和到校取表會得到相同處理,至於交表時間則在某段日子的辦公時間,交表時間亦不會作為取錄與否的考慮,下載網址和聲明會登在學校門外以及學校網站上。如此,學校便可以避免家長在學校門外排長龍取表和交表。
因為採用了不限申請表數量的方法,所以可以預期收到的申請表定必很多,以現在家長的期望來說,申請之後如果得到不到面試也會引起家長的不滿,所以必定要所有申請的學童也必定得到面試機會,但採用單對單的方法來逐一面試並不可行,所以必定要同時間面試多個學童,而我想到的方法便是在星期六日,在學校辦一個類似開放日的活動,發信通知申請了的家長在某時間來學校參加面試,為時一小時。以香港的師生比例,最多是一個老師對十五個學童,所以每位老師負責一個攤位,讓十個小朋友排隊來玩便是,如果一個班房內在兩位老師,學童便可以排隊完成一個攤位後到另一攤位排隊玩,還有時間的話,小朋友便再到另一個班房玩。家長不能進入學校面試,時間也不能太短,否則家長會覺得學校很「兒戲」。
至於這個面試,其實也不是什麼認真的面試,學童進入面試前,在胸前貼上有學童名稱和編號的貼紙,以資識别,也不會真的記錄什麼,最重要是安撫家長覺得是參加了面試,當然如果有很特别不適合的學生,也可以在這個階段找出來。因為老師不是真的面試,只是在辦攤位,也不用面試家長,遊戲時,對著說普通話的學童也跟他們以普通話溝通,以免內地家長覺得不公平。
在申請表上,也會要求家長寫點東西,例如對子女的成長和對學校有什麼期望。
完成了這次面試之後,我的做法其實只是去看看申請表上的地址和學童父母是本地、單非還是雙非。我會先考慮住得近的學童,例如同村的學童優先,跟著才是住得稍遠的本地和單非學童,最後才考慮雙非學童。將所有學額收到盡。但我不會告訴任何人我是如何選的,所有申請表放在我面前,我一個人去選,最後拿出心目中想收的學童申請表交給同事去通知便是。因此,不會有人跟外界的說學校是用什麼準則來選學生。如果真的有家長詢問為什麼自己的子女不被取錄,答案是人數眾多,所以選擇了更適合的學生便是,沒有人可以要求學校拿出所有申請表一同來公開評核吧。
將另外一些也適合取錄而沒有足夠學額的學童列為後備。通告取錄的學童家長在同一時間來登記,順道開家長會,讓所有家長知道其他被取錄的家長是什麼人,不用我宣之以口,收下留位費,訂做校服,確保這些家長不會突然轉校。
表面上我這間幼稚園是內地和本地的學童都招收的,但實際上,因為學校設備多適合本地和住在附近的學童,所以我便選了他們。我相信如果幼稚園可以選擇的話(實際上全香港的幼稚園都是私人辦的,所以他們有絕對的選擇權),他們都會先選擇本地學童,再重申一次,原因不是雙非與否,最重要的是幼稚園從來都沒有準備要教導這類學童,老師也沒有接受適當的培訓,學前教育由來都不是強制教育,也不是由政府全資支持的,所以幼稚園只要對自己的學生和家長負責,最重要是考慮他們的福祉,至於社會責任之類,我想不應由幼稚園來肩負。說深一層,當年政府開綠燈讓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私家醫院為此「撈」了大筆油水,現在這個苦果要由現在的幼稚園來嘗,似乎並不公義。所以,要肩負解決這個問題的,理應是政府本身,如果說當時的官員看不到今天的情況,這個疏怱也應由現在的官員來解決。幼稚園本身,只是做好他們的本份吧。
「冤有頭,責有主。」內地雙非學童的家長如果要找人算賬,便去找政府好了。政府擁有最多資源,職員眾多,有大批保安和警察維持秩序,不要去打擾以女性為主,手無寸鐵的本地幼稚園了。
我可以想像,結果是由於大部份幼稚園都會先選擇本地學童,很多內地雙非學童便得不到幼稚園取錄,餘下來的幼稚園學額便是那些學費貴的幼稚園,雙非學童家長,如果是富裕的那些,也許不會介意自己子女讀貴一點的幼稚園,否則,如果是那些連最初到港生產都是借錢而來的父母,他們一開始便是想子女能享受香港的福利,他們便定會投訴,而投訴對象會是那些不取錄他們子女的幼稚園,跟著幼稚園已公報收生結果,學校不能隨便因為家長投訴示威而改變收生,否則此例一開,便會有更多的雙非學童家長來踫運氣,所以必定不會這樣做,最後可能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雙非學童家長可能最後會團結起來,一起到政府機構,甚至到中環政府總部示威,要求得到幼稚園學額,尤其是那些可以享用學券的幼稚園。
最後政府會怎樣做?可能首先是發動民粹主意,挑動本地家長和內地家長的鬥爭,用民意支持政府不去理會這些雙非學童,但是我覺得這做法不可行,因為雙非學童家長實在沒有什麼成本去爭取,所以可以跟政府「拉布」下去,政府最後也得要提出某種做法來安撫他們,讓他們的子女可以入讀本地幼稚園。不論政府是否先挑動民意,我覺得雙非學童家長以他們的孩子有香港出世紙來支持他們,最終政府也得要為他們安排學額的,只是過程是怎樣而已。
至於解決的方法,教育局說香港的學額是足夠的,但他所引述的是全港的數據,包括各種幼稚園,所以我不知道實際上適合雙非學童的學額有多少,另外,很多幼稚園的學額只是列出來的資料,是他們最大的收生學額,所以實際上幼稚園可能根本不能收足,所以到雙非學童家長開始投訴示威時,教育局究竟可以為他們找到什麼學校呢?難道在港島南區有學額,雙非學童家長也會接受?還有,當現在已經在香港找幼稚園學額的雙非學童得到安排,現時還在內地抱觀望態度的雙非學童家長便會考慮是否也到香港來爭學額,雙非學童在內地沒有戶藉,所以就算是在內地就讀幼稚園,學費也會比內地出生而有戶藉的學童高,家長在比較在內地就讀和在香港就讀的交通費加上學費(扣除學券之後),便會決定是否也讓子女到香港來讀幼稚園。幼稚園是私人機構,政府只可以利誘,除非出動教育牌照來威迫,否則幼稚園真的只要收足學額,既然容量已滿,實在不能為政府再加開學額,到時,政府又可以怎做來安撫呢?在內地辦過渡期的學前基礎班,讓內地雙非學童可以在內地接受過渡期的教育,學廣東話,學英文,學習香港人的行為操守等等,讓他們可以更易銜接本地幼稚園和小學。是否用了香港納稅人的錢在雙非身上?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在將來的問題還未發生時,政府是否便要要在想辦法去準備?否則到時所用的資源肯定更多,對本地學生的影響定必更大。兩害取其輕,現在就去想想辦法吧。
我覺得現時雙非學童爭幼稚園學額只是一個開始,因為內地家長未必對學前教育太重視,所以不是所有雙非學童都來港爭學額,已經是一個很難解決的「政治炸彈」,但是到了這些學童到達小學階段時,來港申請入讀小學的數目必定比現在高,那時定必是個更難解決的問題。香港政府手持所有出生和來港人士的資料,所以理應可以預見今天的處境,但是現在所見,各幼稚園只得各自找辦法解決,可見教育當局沒有預先做好準備,三年之後雙非學童開始「殺入」小學,如果教育當局不去預備,例如預先雙非學童家長收雙他們的意向,估計來港就讀人數,預先調整校區和派位數據,小學派位制度必定受到衝擊。另外,到時到香港入讀小學的雙非學童,可能沒有在香港就讀幼稚園,甚至在內地也沒有,他們便是沒有任何學歴而入讀小學,到時小學所要面對的問題,便比能否提供學額更為嚴重了。
題外話,三年之後當雙非學童開始步入小學時,必定更多雙非學童參加官津小學派位制度,到時也許更多的資助小學會考慮轉為直資,為的是學校可以自行選擇收生,本地官津學校的草根和雙非學童比例定會比現在更高,官津學校和直資私立學校之間的鴻溝只會越來越大。家境好的雙非學童,定必到本地各直資私立名校報名。到時本地的中產遇上內地富戶,本地中產或以上的家庭,以他們的社經地位,經濟能力,所能對政府所作出的影響,定必比現在北區的本地家長為大,引致更多和更大的鬧劇,政府教育官員理應可以預見。如只問題以「船到橋頭自然直」來解決,現在的教育官員何以為官?
據報導,近日的家長大排長龍的現象,主要原因是「龍年效應」,當年肖龍,家長都偏好在這年生個龍仔龍女,所以出生率比其他年份為高,另外,亦因為當年內地孕婦來港產雙非嬰孩,到今年他們已屆入讀學前教育之年。這兩個現象加起來,令今年申請幼稚園的人數大幅增加。有些家長為免子女爭不到一個學額,便在較早前派表的幼稚園提早排隊,其他家長看見了,為免自己子女得不到學額,所以也得跟著去做,惡性循環之下,所有近日派申請表的幼稚園也出現了長龍,最後便得到新聞媒體廣泛的報導。
首先看看近日排長龍現象和以前的排長龍取表有什麼不同。
- 從前的長龍主要是出現於九龍塘的名校,而近日出現長龍的地方則在新界北區。
- 以往的長龍只限於名校,而近日的則涉及所有幼稚園。
- 因為以往需要排長龍的幼稚園多為名幼稚園,絕大部份都不能享用學劵,所以參與排長龍的都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而現在則似乎所有家庭,包括低收入家庭也須要參與。
有意見質疑為什麼幼稚園不採用網上下載報名表的方法,甚至採用網上申請的方法,來進行派表和收表,有陰謀論更說這是為了做勢而已。我想如果是那些以商業模式運作的幼稚園,尤其是名校,這樣說可能性頗高,但是對於那些低調的屋村幼稚園以及不牟利機構辦的幼稚園,他們根本不用做勢,不以課程深淺和升小結果為著眼點,所以他們還是採用排隊這方法的原因,較合理是他們從來都是用排隊來派表和收表,多年來沒什麼問題,所以便繼續採用這個方法,另外,他們既不是旨在嚴選學生,他們只要收夠學生便可,所以他們便只派發某數量的申請表,否則,如果所有家長都可以上網下載申請表,幼稚園的行政工作量便定會大大提高,所以限定派表數目有利於學校計劃人手的安排。至於採用網上下載的方法,則會令到低學歷的家長卻步,所以亦不可取。
至於另外一些意見,有些本地家長覺得幼稚園得優先取錄本地學童。我覺得如果幼稚園明文這樣寫出,相信會引起內地家長的不滿,即時便會爆發衝突,所以亦不是一個適合的做法。
我在想,如果我是將會派發入學申請表的幼稚園校長,我會在想什麼?我會怎樣做呢?我想我會明白自己幼稚園本身的設備和師資,是基於本地學童而準備,所以如果取錄大量的內地雙非學童,教學效果定不理想,因為老師的主要教學語言並不是普通話,所以難以教導只懂得普通話的內地學童,老師為要照顧生活模式和學習語言不同的內地學童,在照顧本地學童方面定也難免被影響。由此可見,為著教學質素,本地幼稚園因設備師資所限,不能突然變成一間適合教導內地來港的學童的幼稚園。這個想法不是因為地域或學童是否雙非而來,而是就著對幼稚園和學童雙方來說,怎樣才能得到最好效果而作出。
至於收生,我會採用上網下載的方法加上在學校派表的方法來做,數量不限,辦公時間便可以到校取表,下載和到校取表會得到相同處理,至於交表時間則在某段日子的辦公時間,交表時間亦不會作為取錄與否的考慮,下載網址和聲明會登在學校門外以及學校網站上。如此,學校便可以避免家長在學校門外排長龍取表和交表。
因為採用了不限申請表數量的方法,所以可以預期收到的申請表定必很多,以現在家長的期望來說,申請之後如果得到不到面試也會引起家長的不滿,所以必定要所有申請的學童也必定得到面試機會,但採用單對單的方法來逐一面試並不可行,所以必定要同時間面試多個學童,而我想到的方法便是在星期六日,在學校辦一個類似開放日的活動,發信通知申請了的家長在某時間來學校參加面試,為時一小時。以香港的師生比例,最多是一個老師對十五個學童,所以每位老師負責一個攤位,讓十個小朋友排隊來玩便是,如果一個班房內在兩位老師,學童便可以排隊完成一個攤位後到另一攤位排隊玩,還有時間的話,小朋友便再到另一個班房玩。家長不能進入學校面試,時間也不能太短,否則家長會覺得學校很「兒戲」。
至於這個面試,其實也不是什麼認真的面試,學童進入面試前,在胸前貼上有學童名稱和編號的貼紙,以資識别,也不會真的記錄什麼,最重要是安撫家長覺得是參加了面試,當然如果有很特别不適合的學生,也可以在這個階段找出來。因為老師不是真的面試,只是在辦攤位,也不用面試家長,遊戲時,對著說普通話的學童也跟他們以普通話溝通,以免內地家長覺得不公平。
在申請表上,也會要求家長寫點東西,例如對子女的成長和對學校有什麼期望。
完成了這次面試之後,我的做法其實只是去看看申請表上的地址和學童父母是本地、單非還是雙非。我會先考慮住得近的學童,例如同村的學童優先,跟著才是住得稍遠的本地和單非學童,最後才考慮雙非學童。將所有學額收到盡。但我不會告訴任何人我是如何選的,所有申請表放在我面前,我一個人去選,最後拿出心目中想收的學童申請表交給同事去通知便是。因此,不會有人跟外界的說學校是用什麼準則來選學生。如果真的有家長詢問為什麼自己的子女不被取錄,答案是人數眾多,所以選擇了更適合的學生便是,沒有人可以要求學校拿出所有申請表一同來公開評核吧。
將另外一些也適合取錄而沒有足夠學額的學童列為後備。通告取錄的學童家長在同一時間來登記,順道開家長會,讓所有家長知道其他被取錄的家長是什麼人,不用我宣之以口,收下留位費,訂做校服,確保這些家長不會突然轉校。
表面上我這間幼稚園是內地和本地的學童都招收的,但實際上,因為學校設備多適合本地和住在附近的學童,所以我便選了他們。我相信如果幼稚園可以選擇的話(實際上全香港的幼稚園都是私人辦的,所以他們有絕對的選擇權),他們都會先選擇本地學童,再重申一次,原因不是雙非與否,最重要的是幼稚園從來都沒有準備要教導這類學童,老師也沒有接受適當的培訓,學前教育由來都不是強制教育,也不是由政府全資支持的,所以幼稚園只要對自己的學生和家長負責,最重要是考慮他們的福祉,至於社會責任之類,我想不應由幼稚園來肩負。說深一層,當年政府開綠燈讓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私家醫院為此「撈」了大筆油水,現在這個苦果要由現在的幼稚園來嘗,似乎並不公義。所以,要肩負解決這個問題的,理應是政府本身,如果說當時的官員看不到今天的情況,這個疏怱也應由現在的官員來解決。幼稚園本身,只是做好他們的本份吧。
「冤有頭,責有主。」內地雙非學童的家長如果要找人算賬,便去找政府好了。政府擁有最多資源,職員眾多,有大批保安和警察維持秩序,不要去打擾以女性為主,手無寸鐵的本地幼稚園了。
我可以想像,結果是由於大部份幼稚園都會先選擇本地學童,很多內地雙非學童便得不到幼稚園取錄,餘下來的幼稚園學額便是那些學費貴的幼稚園,雙非學童家長,如果是富裕的那些,也許不會介意自己子女讀貴一點的幼稚園,否則,如果是那些連最初到港生產都是借錢而來的父母,他們一開始便是想子女能享受香港的福利,他們便定會投訴,而投訴對象會是那些不取錄他們子女的幼稚園,跟著幼稚園已公報收生結果,學校不能隨便因為家長投訴示威而改變收生,否則此例一開,便會有更多的雙非學童家長來踫運氣,所以必定不會這樣做,最後可能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雙非學童家長可能最後會團結起來,一起到政府機構,甚至到中環政府總部示威,要求得到幼稚園學額,尤其是那些可以享用學券的幼稚園。
最後政府會怎樣做?可能首先是發動民粹主意,挑動本地家長和內地家長的鬥爭,用民意支持政府不去理會這些雙非學童,但是我覺得這做法不可行,因為雙非學童家長實在沒有什麼成本去爭取,所以可以跟政府「拉布」下去,政府最後也得要提出某種做法來安撫他們,讓他們的子女可以入讀本地幼稚園。不論政府是否先挑動民意,我覺得雙非學童家長以他們的孩子有香港出世紙來支持他們,最終政府也得要為他們安排學額的,只是過程是怎樣而已。
至於解決的方法,教育局說香港的學額是足夠的,但他所引述的是全港的數據,包括各種幼稚園,所以我不知道實際上適合雙非學童的學額有多少,另外,很多幼稚園的學額只是列出來的資料,是他們最大的收生學額,所以實際上幼稚園可能根本不能收足,所以到雙非學童家長開始投訴示威時,教育局究竟可以為他們找到什麼學校呢?難道在港島南區有學額,雙非學童家長也會接受?還有,當現在已經在香港找幼稚園學額的雙非學童得到安排,現時還在內地抱觀望態度的雙非學童家長便會考慮是否也到香港來爭學額,雙非學童在內地沒有戶藉,所以就算是在內地就讀幼稚園,學費也會比內地出生而有戶藉的學童高,家長在比較在內地就讀和在香港就讀的交通費加上學費(扣除學券之後),便會決定是否也讓子女到香港來讀幼稚園。幼稚園是私人機構,政府只可以利誘,除非出動教育牌照來威迫,否則幼稚園真的只要收足學額,既然容量已滿,實在不能為政府再加開學額,到時,政府又可以怎做來安撫呢?在內地辦過渡期的學前基礎班,讓內地雙非學童可以在內地接受過渡期的教育,學廣東話,學英文,學習香港人的行為操守等等,讓他們可以更易銜接本地幼稚園和小學。是否用了香港納稅人的錢在雙非身上?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在將來的問題還未發生時,政府是否便要要在想辦法去準備?否則到時所用的資源肯定更多,對本地學生的影響定必更大。兩害取其輕,現在就去想想辦法吧。
我覺得現時雙非學童爭幼稚園學額只是一個開始,因為內地家長未必對學前教育太重視,所以不是所有雙非學童都來港爭學額,已經是一個很難解決的「政治炸彈」,但是到了這些學童到達小學階段時,來港申請入讀小學的數目必定比現在高,那時定必是個更難解決的問題。香港政府手持所有出生和來港人士的資料,所以理應可以預見今天的處境,但是現在所見,各幼稚園只得各自找辦法解決,可見教育當局沒有預先做好準備,三年之後雙非學童開始「殺入」小學,如果教育當局不去預備,例如預先雙非學童家長收雙他們的意向,估計來港就讀人數,預先調整校區和派位數據,小學派位制度必定受到衝擊。另外,到時到香港入讀小學的雙非學童,可能沒有在香港就讀幼稚園,甚至在內地也沒有,他們便是沒有任何學歴而入讀小學,到時小學所要面對的問題,便比能否提供學額更為嚴重了。
題外話,三年之後當雙非學童開始步入小學時,必定更多雙非學童參加官津小學派位制度,到時也許更多的資助小學會考慮轉為直資,為的是學校可以自行選擇收生,本地官津學校的草根和雙非學童比例定會比現在更高,官津學校和直資私立學校之間的鴻溝只會越來越大。家境好的雙非學童,定必到本地各直資私立名校報名。到時本地的中產遇上內地富戶,本地中產或以上的家庭,以他們的社經地位,經濟能力,所能對政府所作出的影響,定必比現在北區的本地家長為大,引致更多和更大的鬧劇,政府教育官員理應可以預見。如只問題以「船到橋頭自然直」來解決,現在的教育官員何以為官?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痛心疾首
開學首月還未過,新聞報導便不斷傳來學生自尋短見的新聞,以我記憶所及,走上這條不歸路的學生,學業高低也有,心中不禁問,我們的社會究竟有什麼問題,教育界和教育政策又有什麼問題?我的心很痛,摸不著頭腦。
對於那些因為學業問題,例如學習壓力大,怕成績差給父母責罵,又或怕面對父母,因而選擇未路。我常對自己說,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子女能在學習階段學懂做人的道理,建立良好的態度,擴闊生活圈子,其實便是我的期望。所以我時常對女兒說,學生時代,用功學習是學生的責任,我最看重的是女兒是否以良好的態度去處理她的事,例如做功課是否盡心盡力,交托她去做的事,她是否放在心上,用心地去處理。所以,最重要的是盡責盡力,只要是盡了力,我不會因為她的分數、名次等等而責怪她,因為結果如何,能否名列前茅;分數決定於老師出題目的深淺,而名次則決定於其他一同競爭的人的表現是否比她用功,天資比她好等等。所以我會讚賞她盡力而為,相反如果因為沒有比她強的競爭對手,令她在非盡力的情況下也可以名列前茅,我反而會責怪她。無論如何,女兒的成績是好是壞,是否盡力,我同樣是多麼疼愛她,這是我對她說我給她許下的承諾。
現在聽到有些父母或成年人會將孩子的成績和他們的品行相提並論,例如說「某某的兒子考第一,真是乖。」孩子聽在耳裡,便會以為成績好才是乖,否則便是壞孩子,有負父母的期望。如果孩子聽到父母這樣說,深深印在心裡,到他們在學時,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賞,為了證明自己是乖孩子,他們可能真的會很用學習,但是同時也會給自己不少壓力。適量的壓力可以激起孩子讀書的鬥心,但是太重則會有反效果,準則在哪?我想因人而異,家長靠多觀察子女而得知。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親子的溝通都是非常重要。多去學習子女成長的次文化,先不要去評論子女的次文化,過度批評只會令子女覺得父母已過時,就算講給父母聽,父母也不會接受,這反而影響了親子間的溝通,惡性循環之下,關係便只會越來越差吧。多聽、多共同興趣,多包容,少說話,少批評,少比較。孩子只要能成為一個盡責任的人,就算他們去到天涯海角,也可以照顧到自己吧。
前幾天,香港電台的一個時事節目中談及近年香港人移民海外的問題,其中一個案例是一位於美國得到綠卡之後回流香港的父親,看到兒子每天都是忙於學業和各樣課外活動之間,和兒子的親子時間不多,又感到在美國的小朋友放學後便只是玩,覺得人生漫長,童年的重點便只應該是玩,所以這父親最後決定拿出美國綠卡,再次回到美國去準備,一年後再帶妻子和兒子到美國去。令我覺得,香港現時的教育模式和家長心態不去好好檢討,學生完成大學課程之後又高不成、低不就,但卻欠下政府數以萬計的大學貸款,何苦。
昨天晚上,家中發生了一件家居安全事件,女兒有驚無險,對她的身體沒有大影響。事後我抱著女兒,所感到的,最重要是女兒健健康康的成長,成績名次,已不再重要。希望其他家長在催谷子女學業的同時,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如果把眼光放遠一點,同一件知識,早一年或晚一年學,在子女數十年的人生,實在微不足道,所以家長可以的話,不要單單看子女的成績,在學業之外,還在一個很大很大的空間;不要太在意比較自己子女的課程和親友的子女的課程。子女童年的親子時間,只會一去不返,學業方面,只要肯讀,任何年紀也可開始去讀。所以,學習和親子關係相比,我會亳不猶疑地說,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吧。
對於那些因為學業問題,例如學習壓力大,怕成績差給父母責罵,又或怕面對父母,因而選擇未路。我常對自己說,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子女能在學習階段學懂做人的道理,建立良好的態度,擴闊生活圈子,其實便是我的期望。所以我時常對女兒說,學生時代,用功學習是學生的責任,我最看重的是女兒是否以良好的態度去處理她的事,例如做功課是否盡心盡力,交托她去做的事,她是否放在心上,用心地去處理。所以,最重要的是盡責盡力,只要是盡了力,我不會因為她的分數、名次等等而責怪她,因為結果如何,能否名列前茅;分數決定於老師出題目的深淺,而名次則決定於其他一同競爭的人的表現是否比她用功,天資比她好等等。所以我會讚賞她盡力而為,相反如果因為沒有比她強的競爭對手,令她在非盡力的情況下也可以名列前茅,我反而會責怪她。無論如何,女兒的成績是好是壞,是否盡力,我同樣是多麼疼愛她,這是我對她說我給她許下的承諾。
現在聽到有些父母或成年人會將孩子的成績和他們的品行相提並論,例如說「某某的兒子考第一,真是乖。」孩子聽在耳裡,便會以為成績好才是乖,否則便是壞孩子,有負父母的期望。如果孩子聽到父母這樣說,深深印在心裡,到他們在學時,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賞,為了證明自己是乖孩子,他們可能真的會很用學習,但是同時也會給自己不少壓力。適量的壓力可以激起孩子讀書的鬥心,但是太重則會有反效果,準則在哪?我想因人而異,家長靠多觀察子女而得知。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親子的溝通都是非常重要。多去學習子女成長的次文化,先不要去評論子女的次文化,過度批評只會令子女覺得父母已過時,就算講給父母聽,父母也不會接受,這反而影響了親子間的溝通,惡性循環之下,關係便只會越來越差吧。多聽、多共同興趣,多包容,少說話,少批評,少比較。孩子只要能成為一個盡責任的人,就算他們去到天涯海角,也可以照顧到自己吧。
前幾天,香港電台的一個時事節目中談及近年香港人移民海外的問題,其中一個案例是一位於美國得到綠卡之後回流香港的父親,看到兒子每天都是忙於學業和各樣課外活動之間,和兒子的親子時間不多,又感到在美國的小朋友放學後便只是玩,覺得人生漫長,童年的重點便只應該是玩,所以這父親最後決定拿出美國綠卡,再次回到美國去準備,一年後再帶妻子和兒子到美國去。令我覺得,香港現時的教育模式和家長心態不去好好檢討,學生完成大學課程之後又高不成、低不就,但卻欠下政府數以萬計的大學貸款,何苦。
昨天晚上,家中發生了一件家居安全事件,女兒有驚無險,對她的身體沒有大影響。事後我抱著女兒,所感到的,最重要是女兒健健康康的成長,成績名次,已不再重要。希望其他家長在催谷子女學業的同時,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如果把眼光放遠一點,同一件知識,早一年或晚一年學,在子女數十年的人生,實在微不足道,所以家長可以的話,不要單單看子女的成績,在學業之外,還在一個很大很大的空間;不要太在意比較自己子女的課程和親友的子女的課程。子女童年的親子時間,只會一去不返,學業方面,只要肯讀,任何年紀也可開始去讀。所以,學習和親子關係相比,我會亳不猶疑地說,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吧。
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現實的中學收生方法
雖然我女兒是在私立一條龍學校就讀,不需要參加升中派位便可以原校升讀中學部,但在我為我女兒考慮小學時,便已發現有些官立和資助中小學是有一條龍,直屬和聯繫關係的;那時看過資料,一條龍中小學的意思是相關小學的學生可以全部升讀相關中學,至於直屬和聯繫中小學,便是相關中學在統一收生部份可預留最多八成半和兩成半的學位給相關小學的畢業生,而條件是小學生必定是第一或第二組别。那時我想,就讀直屬和聯繫小學,便有八成半或兩成半的小學生升上相聯中學呢?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最近聽到一位家長參加完學校給該校學生家長的升中簡介會之後,解答了我的問題。間接亦答了我,究竟直屬和聯繫中學是怎樣取錄學生。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中學派位制度分自行收生和統一派位兩部份,自行收生的學額為所有學位三成,其餘的七成學位則用以統一派位,所以直屬和聯繫中學所提及的八成半和兩成半,便只是以整體七成來計算。以簡單數字來表示,如果學位有一百個,三十個是以自行收生,七十個是統一派位,如果是直屬中學,七十個學位的八成半,即大概六十個學位便是用於取錄直屬小學的第一和第二組别畢業生,餘下的十個學位是給其他學校校生來爭取的;至於聯繫中學則在七十個學位的兩成半,即大概是十七或十八個學位,是預留給聯繫小學第一和第二組别的畢業生,餘下的五十二或五十三個學位,則是讓其他學校學生爭取的。
我心目中的問題是,自行收生部份是優先取錄自己直屬或聯繫小學嗎?既然是有關係的,理應是盡量取錄吧,所以由直屬或聯繫小學升上相關中學的學位是:
30% + 70% * 85% = 89.5%
30% + 70% * 25% = 47.5%
我便會想,如果是這樣,直屬或聯繫中學便應取錄大概九成和近五成相關小學的學生吧。但是我最近由直屬中小學的家長從家長會聽到,中學部只會取錄大概六成的相關小學學生。首先,那學校是一間熱門的心儀中學,所以自行收生部份必定可以收足申請表,所以那三成自行收生學位必定可以填滿,而直屬中學只收六成相關小學畢業生,即是那整體六成的學位,便只是由統一派位而來,間接說明,原來自行收生部份是用以取錄其他非直屬小學的學生:
0% + 70% * 85% = 59.5%
再想深一層,該學校不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那麼中學會取錄那些?我想到那中學最合理的做法是,在自行收生階段全取錄其他學校的第一組别學生。結果會怎樣呢?假設該小學是一間學術成績比其他學校為高,所以它的畢業生的不同組别比例是:
第一組别:50%
第二組别:30%
第三組别:20%
(如果是一間最平均的小學,三個組别應均是33.3%,而如果學校的整體學術成績較平均為好,第一組别比例便會比33.3%為高,而其他組别則會低於33.3%。)
想想,如果直屬中學在自行收生全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它應要先取錄所有第一組别的30%學生,之後在統一收生取錄其餘20%第一組别和所有30%第二組别學生(第三組别學生是不能經以直屬學位升該中學)。跟著最後餘下的20%學位,才由其他學校的學生填上,因為是熱門學校,所以也可以全取錄第一組别學生。所以整體派位結果是,
第一組别:30%(相關小學經自行收生)+20%(相關小學經統一派位)+20%(所有小學經統一派位)=70%
第二組别:30%(相關小學經統一派位)
本校學生:80%(第一和第二組别)
其他學校學生:20%(第一組别)
由此可見,如果直屬中學在自行收生全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最終直屬中學所能取錄的學生,七成是第一組别,三成是第二組别。
那麼自行收生部份全取錄其他學校學生的結果是什麼?就以上相同數據為例,在自行收生部份,因為該校是熱門心儀學校,所以學校可以先取錄其他學校而又是第一組别的學生(30%),之後在統一派位時,先取錄直屬小學所有第一組别的學生(50%),至此,直屬中學預留給相關小學第二組别學生的學位便餘下9.5%(59.5%-50%),因為相關小學的第二組别為30%,根據派位制度,這30%的學生便只能爭取這9.5%的學校。餘下的10.5%的非預留給直屬小學的統一派位學位,便由所有學生來爭取,當然亦先派位給第一組别學生。所以整體派位結果是:
第一組别:30%(其他小學經自行收生)+50%(相關小學經統一派位)+10.5%(所有小學經統一派位)=90.5%
第二組别:9.5%(相關小學經統一派位)
由此可見,直屬中學如果想盡量取錄第一組别學生,他們便會在自行收生階段先盡量取錄其他學校的第一組别學生。以相同的想法去思考聯繫中小學,便會想到那預留給相關小學的17.5%,只要相關小學的第一組别學生人數是多於17.5%,便只會取錄第一組别學生而已,而且還須要靠運氣。
如果我的推論沒有錯,既是同辦學團體或相關團體,家長亦有期望可以較易升上相關中學,直屬和聯繫中學的這個做法,是否過於現實、不近人情呢?見仁見智吧。學校想盡量取錄好的學生,無可厚非嗎?令相關小學的學生增加競爭,是希望相關小學生更努力嗎?姑勿論如何,以下是家長值得留意的: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中學派位制度分自行收生和統一派位兩部份,自行收生的學額為所有學位三成,其餘的七成學位則用以統一派位,所以直屬和聯繫中學所提及的八成半和兩成半,便只是以整體七成來計算。以簡單數字來表示,如果學位有一百個,三十個是以自行收生,七十個是統一派位,如果是直屬中學,七十個學位的八成半,即大概六十個學位便是用於取錄直屬小學的第一和第二組别畢業生,餘下的十個學位是給其他學校校生來爭取的;至於聯繫中學則在七十個學位的兩成半,即大概是十七或十八個學位,是預留給聯繫小學第一和第二組别的畢業生,餘下的五十二或五十三個學位,則是讓其他學校學生爭取的。
我心目中的問題是,自行收生部份是優先取錄自己直屬或聯繫小學嗎?既然是有關係的,理應是盡量取錄吧,所以由直屬或聯繫小學升上相關中學的學位是:
30% + 70% * 85% = 89.5%
30% + 70% * 25% = 47.5%
我便會想,如果是這樣,直屬或聯繫中學便應取錄大概九成和近五成相關小學的學生吧。但是我最近由直屬中小學的家長從家長會聽到,中學部只會取錄大概六成的相關小學學生。首先,那學校是一間熱門的心儀中學,所以自行收生部份必定可以收足申請表,所以那三成自行收生學位必定可以填滿,而直屬中學只收六成相關小學畢業生,即是那整體六成的學位,便只是由統一派位而來,間接說明,原來自行收生部份是用以取錄其他非直屬小學的學生:
0% + 70% * 85% = 59.5%
再想深一層,該學校不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那麼中學會取錄那些?我想到那中學最合理的做法是,在自行收生階段全取錄其他學校的第一組别學生。結果會怎樣呢?假設該小學是一間學術成績比其他學校為高,所以它的畢業生的不同組别比例是:
第一組别:50%
第二組别:30%
第三組别:20%
(如果是一間最平均的小學,三個組别應均是33.3%,而如果學校的整體學術成績較平均為好,第一組别比例便會比33.3%為高,而其他組别則會低於33.3%。)
想想,如果直屬中學在自行收生全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它應要先取錄所有第一組别的30%學生,之後在統一收生取錄其餘20%第一組别和所有30%第二組别學生(第三組别學生是不能經以直屬學位升該中學)。跟著最後餘下的20%學位,才由其他學校的學生填上,因為是熱門學校,所以也可以全取錄第一組别學生。所以整體派位結果是,
第一組别:30%(相關小學經自行收生)+20%(相關小學經統一派位)+20%(所有小學經統一派位)=70%
第二組别:30%(相關小學經統一派位)
本校學生:80%(第一和第二組别)
其他學校學生:20%(第一組别)
由此可見,如果直屬中學在自行收生全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最終直屬中學所能取錄的學生,七成是第一組别,三成是第二組别。
那麼自行收生部份全取錄其他學校學生的結果是什麼?就以上相同數據為例,在自行收生部份,因為該校是熱門心儀學校,所以學校可以先取錄其他學校而又是第一組别的學生(30%),之後在統一派位時,先取錄直屬小學所有第一組别的學生(50%),至此,直屬中學預留給相關小學第二組别學生的學位便餘下9.5%(59.5%-50%),因為相關小學的第二組别為30%,根據派位制度,這30%的學生便只能爭取這9.5%的學校。餘下的10.5%的非預留給直屬小學的統一派位學位,便由所有學生來爭取,當然亦先派位給第一組别學生。所以整體派位結果是:
第一組别:30%(其他小學經自行收生)+50%(相關小學經統一派位)+10.5%(所有小學經統一派位)=90.5%
第二組别:9.5%(相關小學經統一派位)
由此可見,直屬中學如果想盡量取錄第一組别學生,他們便會在自行收生階段先盡量取錄其他學校的第一組别學生。以相同的想法去思考聯繫中小學,便會想到那預留給相關小學的17.5%,只要相關小學的第一組别學生人數是多於17.5%,便只會取錄第一組别學生而已,而且還須要靠運氣。
如果我的推論沒有錯,既是同辦學團體或相關團體,家長亦有期望可以較易升上相關中學,直屬和聯繫中學的這個做法,是否過於現實、不近人情呢?見仁見智吧。學校想盡量取錄好的學生,無可厚非嗎?令相關小學的學生增加競爭,是希望相關小學生更努力嗎?姑勿論如何,以下是家長值得留意的:
- 就算有直屬中學,如果不是第一組别學生,只能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優先派位,但因為預留學位所限,所以也不一定可以升上直屬中學。就以上例子,第二組别學生只有三分一機會升上直屬中學。由此可見,在直屬小學就讀,目標是要爭取在學術成績上成為第一組别學生,第三組别是沒有可能的,而第二組别則要看運氣。直屬中學便是以此來推動相關小學的學生努力學習。
- 如果本身是第一組别學生,而同校區有心儀中學,就算它和某小學有直屬關系,在自行收生階段也可以申請(而且升中可以在自行收生申請兩間中學),不要以為機會很微,因為這中學可能便是在自行收生階段只考慮其他學校學生,所以也是有機會的。
由此可見,整個升中派位制度便是以學術成績為基礎,所以怎能不說「求學便是求分數」,而所有學生以及家長也是那麼著緊呢!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3
額外教學資源
近來聽說有官津小學,為了增加校內的外藉英語老師的人數,向每位學生收取每月三百元。我不太清楚外藉老師的普遍薪金是多少,假設以一班三十人,四班左右便有三萬多,也許便足以招請一位外藉英語老師,如果每級只是四班,那麼每級便可以多一位外藉英語老師了;有他們來教導英語,和在校內提供一個英語環境,這三百元便比每位學生要自行到語言中心上英語班所得英語時間為長,更生活化和更值得了。
除了提出有官津學校有這樣好的安排之外,我想帶出一個點,如果學校要額外資源來教導學生,除了變成直資私校之外,其實就各樣額外教學資源向家長收取費用也是可以的,而且家長更清楚每一收費是對應那一項額外教學資源,相比現時的大部份直資學校,家長除了知道學校的學費多少之外,是不清楚他們收取學費是用來提供什麼額外教學資源的;一間學費高的直資學校,究竟比一間學費較低的直資學校提供了那些更好的額外教學資源呢?家長不知道。當學校的儲備存款越來越多,究竟是用來做什麼。之前有學校用多出來的學費來購買樓宇,也有學校以越來越多的助學金來派錢給學生,可見直資學校制度並不完善。
本地教育界的現實,便是資源多的學校便會越來越多資源,而沒有資源的學校,資源便越來越少。以現時學校之間競爭之大,我相信每間學校都是很有心的去辦學,分别只是收生情況和學校資源多少。希望家長可以慧眼選出適合自己子女的學校。
Monday, July 15, 2013
蔡繼有學校的IB試成績
上星期,報章上報導了本港國際性的中學文憑(IB )成績,更列出部份成績亮麗的學校以及他們的成績,也包括了一些原不以IB為主的直資學校。女兒學校首屆有學生參加這個考試,所以我也期盼著這次公開試成績的公佈,但是在報上和不同的媒體上,都找不到女兒學校IB的成績。跟著在不同的途徑打聽到這次公開試的成績,簡單來說,成績並不亮麗,意外嗎?老實說,我本身並不太意外。
以我所知,今年蔡繼有學校參加IB試的學生,是在小學二年級時入讀,讀了十一年之後,期間經歷了IGCSE,最後參加IB試時,只餘下十四個學生。這十一年當中,我相信有很多資質高的學生中途離校到海外升學,也有些過檔到其他更出名更歷史悠久的學校去,所以我的理解是,這一次參加IB試的成績,是由一班在資質最高學術成績最好的學生離開之後,餘下的所有學生所考而得的,由因學生人數少,所以某些學科開不了,部份學生不能選擇最心儀的科目學習和應考,相比其他學校,他們的學生也是資質高的學生,跟著學校再在這群學生中,挑選最好和最適合的學生去考IB,其他的便繼續考本地的DSE試。所以相比之下,蔡繼有學校是餘下來所有學生的成績,而其他學校是精英中的精英的成績。
至於為什麼蔡繼有學校資質好的學生在學期間會離校,有些是他們本身便早已計劃要留學,而有些學生則因為IGCSE的成績好,被其他更有名的學校或大學拔尖離開了,所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最重要的是,學校不會因為學校本身的名聲,阻止預料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參加IB考試,來提高學校的整體IB成績,這證明學校堅持著每個學生都可以教,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跟一位現時十一年級學生的家長談,她說不會受這次IB成績的影響,因為她早已知道參加考試的是那些學生,大概也預算他們的成績是什麼,更重要的是這些今屆參加IB考試的學生,是這家長由小看著他們成長的,知道他們在學校得到什麼培訓,在那些地方有出色的表現,所以她並不只單看成績,她看重的是學生的真正能力和品德,而她亦在其子女身上看到學習的熱情,有站出來青達自己的信心,品德和追求夢想的一團火,所以她仍信任學校,讓他們的孩子繼續在這裡就讀。這十一年級家長所指的一屆,應是去年學校公佈IGCSE成績優異的那一屆,所她這家長對來年的IB成績充滿信心。
女兒快要升四年級,到要考IGCSE和IB還有幾年,我覺得我女兒這屆和之後的每一屆,學校都可以收到很多資質高的學生,而且學生人數更是滿滿的收足六班,相信到考公開試時,就算有部份學生期間離校,人數還是很多,當中必定包括學術成績優異的學生(我也希望我的女兒也是其中一人) ,所以我對我女兒參加公開試時的整體成績很有信心,因此我還是會讓女兒繼續在這學校繼續升學;相比其他學校,蔡繼有學校年資真的還算淺,學生的個人成長,學生家長是看到的,至於公開試的成績,還是要老師、學生和家長,齊心的一同努力,為學校和個人創造更好的成績。
以我所知,今年蔡繼有學校參加IB試的學生,是在小學二年級時入讀,讀了十一年之後,期間經歷了IGCSE,最後參加IB試時,只餘下十四個學生。這十一年當中,我相信有很多資質高的學生中途離校到海外升學,也有些過檔到其他更出名更歷史悠久的學校去,所以我的理解是,這一次參加IB試的成績,是由一班在資質最高學術成績最好的學生離開之後,餘下的所有學生所考而得的,由因學生人數少,所以某些學科開不了,部份學生不能選擇最心儀的科目學習和應考,相比其他學校,他們的學生也是資質高的學生,跟著學校再在這群學生中,挑選最好和最適合的學生去考IB,其他的便繼續考本地的DSE試。所以相比之下,蔡繼有學校是餘下來所有學生的成績,而其他學校是精英中的精英的成績。
至於為什麼蔡繼有學校資質好的學生在學期間會離校,有些是他們本身便早已計劃要留學,而有些學生則因為IGCSE的成績好,被其他更有名的學校或大學拔尖離開了,所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最重要的是,學校不會因為學校本身的名聲,阻止預料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參加IB考試,來提高學校的整體IB成績,這證明學校堅持著每個學生都可以教,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跟一位現時十一年級學生的家長談,她說不會受這次IB成績的影響,因為她早已知道參加考試的是那些學生,大概也預算他們的成績是什麼,更重要的是這些今屆參加IB考試的學生,是這家長由小看著他們成長的,知道他們在學校得到什麼培訓,在那些地方有出色的表現,所以她並不只單看成績,她看重的是學生的真正能力和品德,而她亦在其子女身上看到學習的熱情,有站出來青達自己的信心,品德和追求夢想的一團火,所以她仍信任學校,讓他們的孩子繼續在這裡就讀。這十一年級家長所指的一屆,應是去年學校公佈IGCSE成績優異的那一屆,所她這家長對來年的IB成績充滿信心。
女兒快要升四年級,到要考IGCSE和IB還有幾年,我覺得我女兒這屆和之後的每一屆,學校都可以收到很多資質高的學生,而且學生人數更是滿滿的收足六班,相信到考公開試時,就算有部份學生期間離校,人數還是很多,當中必定包括學術成績優異的學生(我也希望我的女兒也是其中一人) ,所以我對我女兒參加公開試時的整體成績很有信心,因此我還是會讓女兒繼續在這學校繼續升學;相比其他學校,蔡繼有學校年資真的還算淺,學生的個人成長,學生家長是看到的,至於公開試的成績,還是要老師、學生和家長,齊心的一同努力,為學校和個人創造更好的成績。
Sunday, June 30, 2013
蔡繼有學校首屆畢業禮
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快完成第三個學年,但是對於蔡繼有學校的首屆學生來說,今年卻是他們畢業的一年;剛剛便舉行了蔡繼有學校的首屆畢業禮,雖然女兒只是三年級,但是我卻很希望參與這次歷史性的一刻。畢業禮當天,是學校一年級到八年級的學校假期,所以我便帶女兒回到學校去參加這次畢業禮。
靜坐在學校的演奏廳,看看整個典禮的進行,感到這次畢業禮是受到各方重視的。典禮開始,會眾起立,主禮嘉賓、校長和中學部的老師進場,他們都是穿著學士袍、碩士袍甚至博士袍參與,所以單看台上嘉賓,便會以為是某一間大學的畢業禮。劉校長介紹與會嘉賓,原來有很多保良局的主席和總理出席,到整個典禮完成,大部份總理都是靜靜坐在台上,雖然如此,但是他們還是出席,可見他們非常重視這次典禮。
主禮嘉賓是教育當局的高官,她的演說內容提及蔡繼有學校的成立和成長過程,對劉校長對學校的貢獻多番表揚,亦多次對家長說家長是沒有選錯學校。整個典禮都是以蔡繼有學校一貫活動的模式來進行,司儀以英普混合介紹,而校長和主禮嘉賓都是以廣東話,普通話以及英語演說。這一屆畢業生有十多位,領畢業證書時是每位逐一上台領的,而在典禮內他們都是穿著學士袍。領畢業證書和各獎項之後,主禮嘉賓便到台下欣賞表演。
畢業生回顧多年的點滴,看到各畢業生由小孩子變成了年青人,相信他們都感慨良多,亦有部份畢業生講出他們的感想。最後,畢業生、中學部老師在校長的指揮之下大合唱,期間校長和各畢業生逐一握手,之後畢業生獻花給校長時,一擁而上,校長和各畢業生逐一輕輕抱抱,場面感人。
這是我參加過的畢業禮之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其他學校的畢業禮,便只是一個畢業禮,而這次畢業禮,由十多位畢業生的名字拼湊而成的畢業禮海報,到整個畢業典禮過程,都是充滿著人情味,我相信這定是畢業生們一個畢生難忘的畢業典禮。
靜坐在學校的演奏廳,看看整個典禮的進行,感到這次畢業禮是受到各方重視的。典禮開始,會眾起立,主禮嘉賓、校長和中學部的老師進場,他們都是穿著學士袍、碩士袍甚至博士袍參與,所以單看台上嘉賓,便會以為是某一間大學的畢業禮。劉校長介紹與會嘉賓,原來有很多保良局的主席和總理出席,到整個典禮完成,大部份總理都是靜靜坐在台上,雖然如此,但是他們還是出席,可見他們非常重視這次典禮。
主禮嘉賓是教育當局的高官,她的演說內容提及蔡繼有學校的成立和成長過程,對劉校長對學校的貢獻多番表揚,亦多次對家長說家長是沒有選錯學校。整個典禮都是以蔡繼有學校一貫活動的模式來進行,司儀以英普混合介紹,而校長和主禮嘉賓都是以廣東話,普通話以及英語演說。這一屆畢業生有十多位,領畢業證書時是每位逐一上台領的,而在典禮內他們都是穿著學士袍。領畢業證書和各獎項之後,主禮嘉賓便到台下欣賞表演。
畢業生回顧多年的點滴,看到各畢業生由小孩子變成了年青人,相信他們都感慨良多,亦有部份畢業生講出他們的感想。最後,畢業生、中學部老師在校長的指揮之下大合唱,期間校長和各畢業生逐一握手,之後畢業生獻花給校長時,一擁而上,校長和各畢業生逐一輕輕抱抱,場面感人。
這是我參加過的畢業禮之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其他學校的畢業禮,便只是一個畢業禮,而這次畢業禮,由十多位畢業生的名字拼湊而成的畢業禮海報,到整個畢業典禮過程,都是充滿著人情味,我相信這定是畢業生們一個畢生難忘的畢業典禮。
Monday, June 10, 2013
再談直資
香港的學校主要分為官立、津貼、直資和私立,當中直資最令人感到不公義。我三年前便已經有文章討論直資學校,現在看來,文章內的論點仍然成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這個網誌來找出這些文章。官津學校收生是經派位的,姑勿論單以學術成績是否合適,但至少是制度是公開、公正、公平的。私立一開始便開宗明義是私立,所以教學資源都是由學費而來,學校可以自主教學模式,非常合理。但是直資學校,一方面得到政府資助,一方面可以向家長收取學費,而且,他們還可以讓全港學生報考,選取他們想取錄的學生,最重要的,是很多直資都是由津貼學校所轉型而成,就例如聖士提反學校。
因近年有機會接觸一間津貼中學的管理層,所以對津貼中學的運作認識多了。從這津貼中學的運作情況看出,政府對津貼學校的資助,尤其是對於職員的數量和薪金, 是基於學校的班數而定,學校方面,便得運用這個資助,決定人手分配,如果學校想改善教學質素,所能做的,除了讓教職員改善教學方法之外,其實最實際的,便是增加教師數目,讓教職員的工作量減少,每件事便可以做得更好,能用於教導學生的時間亦更多。亦因為政府的資助只能讓學校運用某個數量的教職員,所以如果學校想增加教職員數目,便得自行找財政資源,來源可以是向某些教育基金申請,向各方面(如社會、家長、校友等等)慕捐,最後最穏定的,便是向家長收取學費。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再向家長收取學費,便變成直資了。
我回想最初教育當局建議直資學校時,理據是希望有不同類型的學校,提供更多不同的教學環境讓家長學生選擇,亦因要提供標準官津學習模式以外的服務,所以學校便得向家長收取相應的學費了,既然直資學校是想提供另類學習模式,所以學校得向家長說明學校提供了什麼特別的教育模式,而當家長帶著子女來報考時,學校本身是最清楚那些學生才真正適合學校,亦得益最多,既然是另類教學模式,所以亦應令全港受惠,所以收生範圍便是全港所有校區,亦即全港學生都可以報考。
到現在,除了數間真的提供另類教育模式的直資學校之外,例如優才、音小數間之外,原意不再,全都只向學術方向比拼,但全港學生可以報考,學校選擇學生,可以向家長收取學費這幾要點,卻保留了下來,變成了今天不倫不類的直資學校。現在越來越多傳統名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變相名官津學校便越來越少,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名校,先不討論名校是否最好最適合,家長的選擇便少了,又或家長必定要參與報考直資學校這遊戲了。
有否想過,當越來越多家長想到其他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都會報考直資(和私校),反過來想,不去報考直資的家長,便是那些沒有能力,或不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家長會想,留在官津學校的(除了部份名官津學校之外),子女的同學會是什麼類型的同學呢?另一方面,當大部份家長都在報某些直資時,學校便可以由所有校區中選擇最優秀的學生,而願意讓子女入讀直資的,家庭背景又以中產為多,所以直資所取錄的學生,既有經濟能力,學生能力又高。由此可見,直資和普通官津學校相比,不單資源較多,亦收生較好,可以想像,數年後學生畢業時,當然成績又更好,學校就更受歡迎。所以可以總括來說,以現在直資學校的發展,比較官津和直資之間的表現,官津便會越來越差,直資便會越來越好。
我相信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官津校長必定很清楚這些論點,所以,當越來越多名校轉為直資,而這些直資的表現又越來越好,其他官津學校校長必定會想到自己學校只會進入惡性循環,收生、成績等等越來越差,為了保持學校還餘下的優勢或名氣,校方便會想到轉為直資學校了。
可悲的結果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子女便會集中在直資(和私校),而草根階層的家庭,沒選擇地便只可以選官津學校;孩子在學校裡認識的人,便將會是他成長畢業後的人脈,物以類聚,可見窮富懸殊,社會階級化的情況便只會越來越嚴重。
家長宜深入研究不同類別的學校,之後根據自己和子女的情況,作出適當的應對了。
因近年有機會接觸一間津貼中學的管理層,所以對津貼中學的運作認識多了。從這津貼中學的運作情況看出,政府對津貼學校的資助,尤其是對於職員的數量和薪金, 是基於學校的班數而定,學校方面,便得運用這個資助,決定人手分配,如果學校想改善教學質素,所能做的,除了讓教職員改善教學方法之外,其實最實際的,便是增加教師數目,讓教職員的工作量減少,每件事便可以做得更好,能用於教導學生的時間亦更多。亦因為政府的資助只能讓學校運用某個數量的教職員,所以如果學校想增加教職員數目,便得自行找財政資源,來源可以是向某些教育基金申請,向各方面(如社會、家長、校友等等)慕捐,最後最穏定的,便是向家長收取學費。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再向家長收取學費,便變成直資了。
我回想最初教育當局建議直資學校時,理據是希望有不同類型的學校,提供更多不同的教學環境讓家長學生選擇,亦因要提供標準官津學習模式以外的服務,所以學校便得向家長收取相應的學費了,既然直資學校是想提供另類學習模式,所以學校得向家長說明學校提供了什麼特別的教育模式,而當家長帶著子女來報考時,學校本身是最清楚那些學生才真正適合學校,亦得益最多,既然是另類教學模式,所以亦應令全港受惠,所以收生範圍便是全港所有校區,亦即全港學生都可以報考。
到現在,除了數間真的提供另類教育模式的直資學校之外,例如優才、音小數間之外,原意不再,全都只向學術方向比拼,但全港學生可以報考,學校選擇學生,可以向家長收取學費這幾要點,卻保留了下來,變成了今天不倫不類的直資學校。現在越來越多傳統名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變相名官津學校便越來越少,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名校,先不討論名校是否最好最適合,家長的選擇便少了,又或家長必定要參與報考直資學校這遊戲了。
有否想過,當越來越多家長想到其他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都會報考直資(和私校),反過來想,不去報考直資的家長,便是那些沒有能力,或不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家長會想,留在官津學校的(除了部份名官津學校之外),子女的同學會是什麼類型的同學呢?另一方面,當大部份家長都在報某些直資時,學校便可以由所有校區中選擇最優秀的學生,而願意讓子女入讀直資的,家庭背景又以中產為多,所以直資所取錄的學生,既有經濟能力,學生能力又高。由此可見,直資和普通官津學校相比,不單資源較多,亦收生較好,可以想像,數年後學生畢業時,當然成績又更好,學校就更受歡迎。所以可以總括來說,以現在直資學校的發展,比較官津和直資之間的表現,官津便會越來越差,直資便會越來越好。
我相信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官津校長必定很清楚這些論點,所以,當越來越多名校轉為直資,而這些直資的表現又越來越好,其他官津學校校長必定會想到自己學校只會進入惡性循環,收生、成績等等越來越差,為了保持學校還餘下的優勢或名氣,校方便會想到轉為直資學校了。
可悲的結果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子女便會集中在直資(和私校),而草根階層的家庭,沒選擇地便只可以選官津學校;孩子在學校裡認識的人,便將會是他成長畢業後的人脈,物以類聚,可見窮富懸殊,社會階級化的情況便只會越來越嚴重。
家長宜深入研究不同類別的學校,之後根據自己和子女的情況,作出適當的應對了。
Thursday, April 18, 2013
放下心頭大石
近日接到友人的電話,令我感到很大的殷慰。原因是我這位友人的女兒,比我女兒的年齡細一歲,在我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之後,她來找我詢問有關蔡繼有學校的情況,我如實並全面地將利弊告訴她,最後,她和她任職教師的丈夫,在身處各方持反對意見的環境下,決定讓女兒報考蔡繼有學校,亦真的獲取錄;這女孩入讀之後,在一年級期間亦有很多適應問題,友人亦曾質疑是否選錯了學校;但近日她給我電話的內容,說女兒真的是在愉快學習,相比同年在主流學校就讀的小朋友,他們便只是在抄寫背誦,而她女兒則有空間看課外書,而亦看到女兒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更令我開心的是,友人的幼子亦考入了蔡繼有學校,來年可以和姐姐一同上學。電話對話中,友人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是:「如果可以買回孩子愉快的童年,學費貴也是值得的。」
之前我擔心我給友人的意見,誤導友人為女兒選擇了錯誤的學校,浪費了友人所付出的學費,現在看到友人幼兒亦考上了,證明友人經過年多的觀察,分析利弊之後,最終也是選擇了蔡繼有學校,最初為大女兒所作的決定是沒有錯,令我放下了心頭大石。
但是,我也得清楚的代待一下,什麼是我心目中的愉快學習,否則,我怕讀者可能會錯意。
愉快學習,不是不用做功課,不是不用努力,不是不用付出。學習,最終也是要努力,成績的好壞,除了學生的天資之外,學生的努力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我心目中的愉快學習,其實只是就著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對課程的興趣,就著他們的能力,讓他們愉快的,主動地去學;所以,簡單來說,就是不用超前學習,不勉強每科高分,順著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讓他們愉快地學習。所以在小學時,學生主要是學語文,適齡數學,以不同主題,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在中學時,學生也要因應他們的學習能力,課程深度和功課量也會相應提高,所以,他們的深度和功課量,和主流的學校差不多也是合理的,這樣,他們才能銜接大學的課程。所以,愉快學習不是整個學習過程都沒有功課,只是順著學生能力而轉變罷了。
現在的主流學校,便是只把學生的能力推至極限,將學生的所有精力時間都放在學業上,只不過是把課程早一兩年學會,但是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推早是一兩年,犧牲是整個童年,我便會想是否值得,可以的話,便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吧。
之前我擔心我給友人的意見,誤導友人為女兒選擇了錯誤的學校,浪費了友人所付出的學費,現在看到友人幼兒亦考上了,證明友人經過年多的觀察,分析利弊之後,最終也是選擇了蔡繼有學校,最初為大女兒所作的決定是沒有錯,令我放下了心頭大石。
但是,我也得清楚的代待一下,什麼是我心目中的愉快學習,否則,我怕讀者可能會錯意。
愉快學習,不是不用做功課,不是不用努力,不是不用付出。學習,最終也是要努力,成績的好壞,除了學生的天資之外,學生的努力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我心目中的愉快學習,其實只是就著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對課程的興趣,就著他們的能力,讓他們愉快的,主動地去學;所以,簡單來說,就是不用超前學習,不勉強每科高分,順著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讓他們愉快地學習。所以在小學時,學生主要是學語文,適齡數學,以不同主題,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在中學時,學生也要因應他們的學習能力,課程深度和功課量也會相應提高,所以,他們的深度和功課量,和主流的學校差不多也是合理的,這樣,他們才能銜接大學的課程。所以,愉快學習不是整個學習過程都沒有功課,只是順著學生能力而轉變罷了。
現在的主流學校,便是只把學生的能力推至極限,將學生的所有精力時間都放在學業上,只不過是把課程早一兩年學會,但是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推早是一兩年,犧牲是整個童年,我便會想是否值得,可以的話,便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吧。
Friday, February 22, 2013
態度決定一切
近日和朋友閒談,友人提及她在職場上遇到的事情。簡單來說,她說她有一個項目,找來友人作合作伙伴,一同到客戶那裡提供服務,預算要在客戶那裡工作數天。這合作伙伴學歷高,語言表達能力強。據說,在項目中期,客戶的要求令這合伙人不快,說客戶浪費了她半天的時間,在客戶那裡大發雷霆,其他工作人員也怕了她,在那日之後,更不願意再到客戶那裡工作,整個項目差點兒「爛尾」,累其他工作人員要增加工序來補救。聽說,其他工作人員都怕了和她再合作,而友人亦怕了再找她作合伙人。
我自己近來也遇到差不多的經驗,我在做研究生時的導師去年開始教導一名博士研究生,近日我回到大學探導師時,遇上這名研究生,他的研究項目和我當時做研究生時差不多,所以我便順道分享做研究生和做學術研究的經驗。期間,我看到這研究生的方向有問題,他不作整個研究的計劃,只看眼前的問題,當我問他將會處理稍後的問題,他有點兒動氣的回答是,說處理好眼前的問題才算,將來的問題,現在不理會了。 我苦口婆心的勸他要看遠一點,才決定眼前要處理什麼問題,否則,很容易便會浪費了時間。可是,他就是不理會。
相信在職場工作多年的家長,明白學歷只是在求職時才用得上,職員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上司在決定提升那一個職員時,最重的考慮點是職員的工作表現,而工作表現則主要取決於工作態度,例如做事是否「上心」,是否專注,是否肯走多一步,另外,要完成某一件事,過程大都包括一些不太稱心,不願意做的事,例如要跟從別人(如上司)的決定,職員如果是不認同,又是否肯逆來順受,努力的完成工作呢?
反觀香港的教育制度,本地兒童的成長過度,父母最重視的是學業,但是個人素質,態度等等,也許學校在教導學業之外,已無空間教導態度,而學生回到家中,父母忙於查檢子女的功課,又有多少時間能教導做人做事的道理呢?反而,眼見大部份家長普遍的做法,由子女於幼兒時開始,都是和我們期望的做人做事態度背道而馳,家長只著眼學業功課,再加上家中多有傭工幫忙,所有家務,孩子都可以視而不見,到孩子稍為年長,家長著孩子做某件家務,孩子便會說這不是他的分內事,但孩子將來到職場由低做起時,上司說要做什麼便要做什麼,還有什麼是分外事嗎?另外,如果孩子的每件事都是由家長或老師決定要做到那個程度,只想著要做到那個程度便可,不會對自己的工作有超越別人期望的想法,更不會去做,也許這個職員也不能晉升到一個要靠自己自發去做事的職位,例如管理層,也不會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學歷決定一個人能做什麼工作,態度卻決定人的成就有多大。
我自己近來也遇到差不多的經驗,我在做研究生時的導師去年開始教導一名博士研究生,近日我回到大學探導師時,遇上這名研究生,他的研究項目和我當時做研究生時差不多,所以我便順道分享做研究生和做學術研究的經驗。期間,我看到這研究生的方向有問題,他不作整個研究的計劃,只看眼前的問題,當我問他將會處理稍後的問題,他有點兒動氣的回答是,說處理好眼前的問題才算,將來的問題,現在不理會了。 我苦口婆心的勸他要看遠一點,才決定眼前要處理什麼問題,否則,很容易便會浪費了時間。可是,他就是不理會。
相信在職場工作多年的家長,明白學歷只是在求職時才用得上,職員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上司在決定提升那一個職員時,最重的考慮點是職員的工作表現,而工作表現則主要取決於工作態度,例如做事是否「上心」,是否專注,是否肯走多一步,另外,要完成某一件事,過程大都包括一些不太稱心,不願意做的事,例如要跟從別人(如上司)的決定,職員如果是不認同,又是否肯逆來順受,努力的完成工作呢?
反觀香港的教育制度,本地兒童的成長過度,父母最重視的是學業,但是個人素質,態度等等,也許學校在教導學業之外,已無空間教導態度,而學生回到家中,父母忙於查檢子女的功課,又有多少時間能教導做人做事的道理呢?反而,眼見大部份家長普遍的做法,由子女於幼兒時開始,都是和我們期望的做人做事態度背道而馳,家長只著眼學業功課,再加上家中多有傭工幫忙,所有家務,孩子都可以視而不見,到孩子稍為年長,家長著孩子做某件家務,孩子便會說這不是他的分內事,但孩子將來到職場由低做起時,上司說要做什麼便要做什麼,還有什麼是分外事嗎?另外,如果孩子的每件事都是由家長或老師決定要做到那個程度,只想著要做到那個程度便可,不會對自己的工作有超越別人期望的想法,更不會去做,也許這個職員也不能晉升到一個要靠自己自發去做事的職位,例如管理層,也不會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學歷決定一個人能做什麼工作,態度卻決定人的成就有多大。
Tuesday, February 12, 2013
現在的教育現況
記得自己年少時讀書的時候,幼稚園是可讀可不讀,小學到中三是九年免費教育,我那年代,好像剛取消了竹升中試,改為學能測驗,所以,除非某一個學生真的放棄自己,留班到十五歲,又或是天資真的有問題,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至少是中三畢業的。
那時還有工業中學,職業先修學校,所以家長可以就自己的子女的天份,選擇適合的升學途徑,另外,當時是精英制度,所以越是高年級,便越是少學生,學生可以在十五歲停止就學,也可以選擇在中三,中五,以及中七畢業,之後再有部份精英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進而考得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生。在不同階段離開學校的學生,可以就自己當時學歷,能力以及興趣,向學術以外發展。
到了今天,香港被定性為知識型經濟,所以在九七年前後,便大量增加大學學額,再增加副學士作為另類升學途徑。到近年,政府推行三三四學制,所以不會再有中五中七畢業生,而只有中六畢業生,跟著中六畢業,參加公開考試,放榜時便會報導全港有多少學生附合入讀大學資格,以乎言下之意是所有附合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生,都應該入讀大學,部份成績好的,便會入讀本地大學,而成績稍遜而爭取不到大學學額的學生,他們會想,既然自己已經附合入讀大學資格,便應該繼續升大學,他們旳父母,也許會覺得學歷在職場是重要的,中六畢業,沒有大學學位,能找到什麼工作?還不是售貨員之類的工作,既然家裡又不是靠子女賺錢來支持,所以父母大都會寧願繼續投入資源,來給子女在其他學府升學,例如經過副學士、或高級文憑之類的途徑,最終還是要考得一個學位,跟著子女才踏入社會。
由此可見,現今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一條單一進入,單一離開的途徑,意思是,所有人都是幼稚園開始就學,無論需時多久,最終也是要拿到一個學位才會踏入職場,相比從前,以前是有小學,中三,中五,中七,大學等等,都是離開學校到工作的關口,但是現在只有大學畢業的一個關口。
記得學制改革時宣稱,要改善人口質素,所以要大量增加大學生,最終目標好像是八成中學畢業的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但是如果真的實現了,當大部份畢業生都拿著大學學位時,出現的情況是社會中還有很多職位是不需要學位的資歷的,例如零售服務業,建築業,便會出現學歷和職場所需資歷錯配,換句話說,便是有人無工作,同時有工無人做。
據說,現時香港大興土木,眾多樓盤和大型基建都在興建中,建築工人需求甚殷,但是在香港這個偏重文法中學的教育制度下,在家長期望子女都是學有所成,至少考得大學學位的情況下,入行的只會越來越少,現時新入職接受培訓期間,月入津貼已是一萬五千元,完成培訓後,某些工種的日薪更高達一千三百元(保守估計月入可達三萬多),其實比很多大學畢業生還高,而某些大學生畢業生,更需要多年才能加薪到這個水平。如果一個青年人,在十八歲時便投身建築界接受培訓,同齡的同學便繼續到大學就讀四年課程,每年學費便接近五萬,四年之後,如果作為建築工人的那年青人勤力工作,沒染上行業內普遍的壞行為,節儉儲蓄,扣除生活費外,便可儲起數十萬,反之升大學的那同學,四年來便花了近廿萬在學費之上,再加上生活費,如果沒有父母經濟上的支持,要靠政府借貸渡日,四年下來便築起近三十萬的債台,到找工時,可能只要找到一萬左右的文職工作,更甚是成為變成雙失青年,做宅男宅女,又或繼續升讀碩士,再投資兩三年在不知能否協助找到工作的碩士課程。兩者比較,在財政上便來回有近百萬的相差,如果那個學位不是什麼受歡迎的學位,但身為大學畢業生,又不想屈就,最終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大學學位便成為最終的阻礙。
在大學裡,我又遇過一個大學生,二十歲左右,黑實健碩,原來日間是一個裝修判頭,經常要調配裝修工人到不同地點施工,晚上則到大學就讀晚間兼讀課程。年青人在建築業工作,不是一定要永遠做建造工人,像我所遇到的這個年青人,也可以先做工人,到對各工種有認識時,又儲到一筆錢時,便可以做判頭,或開設裝修公司做其老闆,香港不論有旺市和淡市也有人買賣樓宇,便定有裝修工程,只要老老實實地幹,交足功課,做到口碑載道,裝修又不可以外判到海外去做,工程應是長做長有的,這比讀了個學士學位,不肯由低做起,又從沒有捱過的大學生便實際得多了。話是這樣說,但年青人不肯去捱,又有什麼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子女投身建造業呢,所以,就算明知是這樣,相信也不會有家長這樣做。(我也不扮清高,老實說,我也不會這樣做,尤其我的是女孩子。但是世事難料,如果實際環境所限,女兒也得要接受現實,接受辛勞的工作。)香港機會是有的,問題只是大部份年青人(包括他們的家長)不想捱苦吧。
由以上可見,社會上原有不同的培訓就業途徑,畢業生可以視乎自己的能力學歷選擇;但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大部份家長學生,已不會再去選升大學之外的途徑,相比眾多途徑,升大學渡過四年大學生活,和其他大學生一同學習,一起玩樂,當然非常愉快,其他的途徑,則辛勞得多了,必須要有堅毅的意志才能獨自完成;我不是建議家長讓子女投身建造業,只是想指出其實升大學之外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法,而大學學位現在亦不是什麼就業生活保障,家長和學生應認識自己的能力,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的下一代,似乎比我們家長這一代有更多選擇,亦即有更多機會去選擇一條易走的路,卻失去了磿練他們意志的機會,他們大部份都要工作三四十年,怕的是期間他們遇上什麼大風浪捱不過去;作為家長,也許要想想要怎樣在當子女還在身邊時便給子女多點緞練,和克服困難失敗的機會了。
那時還有工業中學,職業先修學校,所以家長可以就自己的子女的天份,選擇適合的升學途徑,另外,當時是精英制度,所以越是高年級,便越是少學生,學生可以在十五歲停止就學,也可以選擇在中三,中五,以及中七畢業,之後再有部份精英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進而考得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生。在不同階段離開學校的學生,可以就自己當時學歷,能力以及興趣,向學術以外發展。
到了今天,香港被定性為知識型經濟,所以在九七年前後,便大量增加大學學額,再增加副學士作為另類升學途徑。到近年,政府推行三三四學制,所以不會再有中五中七畢業生,而只有中六畢業生,跟著中六畢業,參加公開考試,放榜時便會報導全港有多少學生附合入讀大學資格,以乎言下之意是所有附合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生,都應該入讀大學,部份成績好的,便會入讀本地大學,而成績稍遜而爭取不到大學學額的學生,他們會想,既然自己已經附合入讀大學資格,便應該繼續升大學,他們旳父母,也許會覺得學歷在職場是重要的,中六畢業,沒有大學學位,能找到什麼工作?還不是售貨員之類的工作,既然家裡又不是靠子女賺錢來支持,所以父母大都會寧願繼續投入資源,來給子女在其他學府升學,例如經過副學士、或高級文憑之類的途徑,最終還是要考得一個學位,跟著子女才踏入社會。
由此可見,現今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一條單一進入,單一離開的途徑,意思是,所有人都是幼稚園開始就學,無論需時多久,最終也是要拿到一個學位才會踏入職場,相比從前,以前是有小學,中三,中五,中七,大學等等,都是離開學校到工作的關口,但是現在只有大學畢業的一個關口。
記得學制改革時宣稱,要改善人口質素,所以要大量增加大學生,最終目標好像是八成中學畢業的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但是如果真的實現了,當大部份畢業生都拿著大學學位時,出現的情況是社會中還有很多職位是不需要學位的資歷的,例如零售服務業,建築業,便會出現學歷和職場所需資歷錯配,換句話說,便是有人無工作,同時有工無人做。
據說,現時香港大興土木,眾多樓盤和大型基建都在興建中,建築工人需求甚殷,但是在香港這個偏重文法中學的教育制度下,在家長期望子女都是學有所成,至少考得大學學位的情況下,入行的只會越來越少,現時新入職接受培訓期間,月入津貼已是一萬五千元,完成培訓後,某些工種的日薪更高達一千三百元(保守估計月入可達三萬多),其實比很多大學畢業生還高,而某些大學生畢業生,更需要多年才能加薪到這個水平。如果一個青年人,在十八歲時便投身建築界接受培訓,同齡的同學便繼續到大學就讀四年課程,每年學費便接近五萬,四年之後,如果作為建築工人的那年青人勤力工作,沒染上行業內普遍的壞行為,節儉儲蓄,扣除生活費外,便可儲起數十萬,反之升大學的那同學,四年來便花了近廿萬在學費之上,再加上生活費,如果沒有父母經濟上的支持,要靠政府借貸渡日,四年下來便築起近三十萬的債台,到找工時,可能只要找到一萬左右的文職工作,更甚是成為變成雙失青年,做宅男宅女,又或繼續升讀碩士,再投資兩三年在不知能否協助找到工作的碩士課程。兩者比較,在財政上便來回有近百萬的相差,如果那個學位不是什麼受歡迎的學位,但身為大學畢業生,又不想屈就,最終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大學學位便成為最終的阻礙。
在大學裡,我又遇過一個大學生,二十歲左右,黑實健碩,原來日間是一個裝修判頭,經常要調配裝修工人到不同地點施工,晚上則到大學就讀晚間兼讀課程。年青人在建築業工作,不是一定要永遠做建造工人,像我所遇到的這個年青人,也可以先做工人,到對各工種有認識時,又儲到一筆錢時,便可以做判頭,或開設裝修公司做其老闆,香港不論有旺市和淡市也有人買賣樓宇,便定有裝修工程,只要老老實實地幹,交足功課,做到口碑載道,裝修又不可以外判到海外去做,工程應是長做長有的,這比讀了個學士學位,不肯由低做起,又從沒有捱過的大學生便實際得多了。話是這樣說,但年青人不肯去捱,又有什麼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子女投身建造業呢,所以,就算明知是這樣,相信也不會有家長這樣做。(我也不扮清高,老實說,我也不會這樣做,尤其我的是女孩子。但是世事難料,如果實際環境所限,女兒也得要接受現實,接受辛勞的工作。)香港機會是有的,問題只是大部份年青人(包括他們的家長)不想捱苦吧。
由以上可見,社會上原有不同的培訓就業途徑,畢業生可以視乎自己的能力學歷選擇;但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大部份家長學生,已不會再去選升大學之外的途徑,相比眾多途徑,升大學渡過四年大學生活,和其他大學生一同學習,一起玩樂,當然非常愉快,其他的途徑,則辛勞得多了,必須要有堅毅的意志才能獨自完成;我不是建議家長讓子女投身建造業,只是想指出其實升大學之外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法,而大學學位現在亦不是什麼就業生活保障,家長和學生應認識自己的能力,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的下一代,似乎比我們家長這一代有更多選擇,亦即有更多機會去選擇一條易走的路,卻失去了磿練他們意志的機會,他們大部份都要工作三四十年,怕的是期間他們遇上什麼大風浪捱不過去;作為家長,也許要想想要怎樣在當子女還在身邊時便給子女多點緞練,和克服困難失敗的機會了。
Saturday, February 09, 2013
教得淺,學得深
和不同有孩子的朋友閒談,越來越多聽到一句說話:「學校教得淺,但回家做功課的很深,如果沒有大人在旁幫助,孩子是不懂得做的,另外,考試也是一樣,程度很深。」另外,又聽過有家長說,老師著學生帶回家一些教材,便希望學生回到學校便會懂得,言下之意,便是學生可以自學,或由其他人教授。這個現象,並不單單在某些學校出現,官津,直資以及私校也有類似現象。是否有問題,在乎家長對學校抱著什麼期望,如果家長的期望和學校的表現不相附,便是問題了。
首先,家長可以想想其實自己對學校有什麼期望,尤其是學術方面,是否想自己子女的學校學術水平比其他普通學校高,跟著要問自己的是,如果學術是深而自己子女遇上困難,家長是期望學校老師負責教懂學生,還是家長接受自行投放資源來讓自己的子女跟上去。如果是前者,老師教得淺,但功課考試深,家長便會覺得是問題,如果是後者,即是學校教得淺,但家長覺得是預料之內,亦肯自行教導或找其他人指導,這便不算是什麼問題了。
至於為什麼學校要採取這樣的教育模式,我相信最大的原因是學校之間惡性的競爭使然。學校實在有太多原因要將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例如為學生公開試或派位成績,間接是為名氣,為收生,最後甚至為生存,越是將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如果學生承受得來,留下的便是讀書的材料,派位成績亦因此而改善,接著是學校的名聲好,收生好,整間學校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學校的學術水平便相對地越來越低,越來越難收到資質高的學生,學生派位結果便差,最後收生亦差,學校離殺校不遠矣。由此可見,學校越能將學術水平提高,學校便越受歡迎。
既然學校要學術水平高,實際上便是對學生的學術要求高,亦即學生可以達到高的學術水平,說得白一點,便是比其他學校同級的學生懂得更深的知識,或相同的知識要比其他學校學生早學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學校可以訂下一個很高的學術水平要求,但每一項知識老師都是由入門開始教,因此,如果老師要教授入門到很深的水平,其實是要花很多課堂時間,現實是學校的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只能教到入門或初級水平,但評核的水平卻要定得很高,以保持學校的學術水平(反正家長大都也是期望學校教得深的)所以這個由初級到深入的水平之間的空間,便希望學生可以舉一反三,或學生自行學懂,到家長看到學生應付不來時,有能力的會親自來教,又或有經濟能力的家長便會找外來的資源來教導子女了。既然家長有能力,亦想到自己子女可以比其他學校同級的學生學得深,亦不會有多大反抗,久而久之變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所以,家長也許要接受一個現實,在普遍認為好的學校,也許便是所謂的名校,因著種種原因,也不能好好的教導學生,學生所學的,部份要自行在校外去學,所以如果家長覺得,原來在直資私校也得自己額外找資源給子女學習,那倒不如在官津學校就讀好了,就拿原本用來交學費的錢用來給子女在外補習,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在不同的平台上看到家長對某些學校的評語,和比較學校時,經常聽到家長會以某某學校教得淺,不合心意,轉而選一間教得深(或課程深)的學校;到孩子真的入讀這間課程比較深的學校時,看到老師教得淺,但到功課,考試測驗時卻很深,甚或要自行在外補習時,不知家長會覺得現實便是這樣,所識朋友的孩子也是這樣,不用意外;還是覺得貨不對辦,覺得如果要自己教或找補習老師,為什麼要讓子女入讀這學校,尤其是要交學費的直資私校,不如轉校好了;還是總之我就是覺得這學校好(或是名校),課程深是應該的,而孩子追不上,家長便應要盡量協助子女,為的是孩子可以留在這學校升學。
最後,不論家長對這個現象有什麼感想,有什麼對策,希望家長明白自己取向的想法,期望和原因,否則家長和孩子只是在追趕各類的功課考試測驗,漸漸迷失了方向。
首先,家長可以想想其實自己對學校有什麼期望,尤其是學術方面,是否想自己子女的學校學術水平比其他普通學校高,跟著要問自己的是,如果學術是深而自己子女遇上困難,家長是期望學校老師負責教懂學生,還是家長接受自行投放資源來讓自己的子女跟上去。如果是前者,老師教得淺,但功課考試深,家長便會覺得是問題,如果是後者,即是學校教得淺,但家長覺得是預料之內,亦肯自行教導或找其他人指導,這便不算是什麼問題了。
至於為什麼學校要採取這樣的教育模式,我相信最大的原因是學校之間惡性的競爭使然。學校實在有太多原因要將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例如為學生公開試或派位成績,間接是為名氣,為收生,最後甚至為生存,越是將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如果學生承受得來,留下的便是讀書的材料,派位成績亦因此而改善,接著是學校的名聲好,收生好,整間學校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學校的學術水平便相對地越來越低,越來越難收到資質高的學生,學生派位結果便差,最後收生亦差,學校離殺校不遠矣。由此可見,學校越能將學術水平提高,學校便越受歡迎。
既然學校要學術水平高,實際上便是對學生的學術要求高,亦即學生可以達到高的學術水平,說得白一點,便是比其他學校同級的學生懂得更深的知識,或相同的知識要比其他學校學生早學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學校可以訂下一個很高的學術水平要求,但每一項知識老師都是由入門開始教,因此,如果老師要教授入門到很深的水平,其實是要花很多課堂時間,現實是學校的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只能教到入門或初級水平,但評核的水平卻要定得很高,以保持學校的學術水平(反正家長大都也是期望學校教得深的)所以這個由初級到深入的水平之間的空間,便希望學生可以舉一反三,或學生自行學懂,到家長看到學生應付不來時,有能力的會親自來教,又或有經濟能力的家長便會找外來的資源來教導子女了。既然家長有能力,亦想到自己子女可以比其他學校同級的學生學得深,亦不會有多大反抗,久而久之變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所以,家長也許要接受一個現實,在普遍認為好的學校,也許便是所謂的名校,因著種種原因,也不能好好的教導學生,學生所學的,部份要自行在校外去學,所以如果家長覺得,原來在直資私校也得自己額外找資源給子女學習,那倒不如在官津學校就讀好了,就拿原本用來交學費的錢用來給子女在外補習,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在不同的平台上看到家長對某些學校的評語,和比較學校時,經常聽到家長會以某某學校教得淺,不合心意,轉而選一間教得深(或課程深)的學校;到孩子真的入讀這間課程比較深的學校時,看到老師教得淺,但到功課,考試測驗時卻很深,甚或要自行在外補習時,不知家長會覺得現實便是這樣,所識朋友的孩子也是這樣,不用意外;還是覺得貨不對辦,覺得如果要自己教或找補習老師,為什麼要讓子女入讀這學校,尤其是要交學費的直資私校,不如轉校好了;還是總之我就是覺得這學校好(或是名校),課程深是應該的,而孩子追不上,家長便應要盡量協助子女,為的是孩子可以留在這學校升學。
最後,不論家長對這個現象有什麼感想,有什麼對策,希望家長明白自己取向的想法,期望和原因,否則家長和孩子只是在追趕各類的功課考試測驗,漸漸迷失了方向。
Friday, February 01, 2013
十五年免費教育之我見
在剛發表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及研究十五年免費教育,即政府提供三年的免費學前教育,但現在不能即時實行,還要資詢等等。跟著我在想,中小學可以實行免費教育,為什麼三年學前免費教育不能即時實行呢?究竟中小學和學前教育有什麼分別呢?
現時中小學是免費教育,但家長都明白不是所有中小學生都是免費,香港有官津,直資或私校,只是官津學校是免費,中小學說是免費教育是指家長有選擇讓子女接受免費教育,吊詭的是家長覺得直資和私校是比大部份官津學校為好,所以如果家長能力所及,都寧願讓子女入讀直資私校,所以香港的免費中小學位,是不能照顧所有學生,但家長卻不會反對,甚至經常聽到家長希望學校可以轉為直資或私校,為的是學校可以有更多的資源,亦可以選擇入讀學生,令學校(亦令自己子女)的聲譽更好。
試試想想,當越來越多家長想子女讀直資私校,這個趨勢便會令更多津貼學校轉為直資私校,但家長不會反對子女少了免費教育的機會,因為希望子女享受免費教育的,總能經統一派位得到一個學額,有經濟能力和希望子女可以在較優良資源的環境下學習,亦可以選擇自行報讀直資私校;如果所有家長都不讓子女讀直資私校,直資的資助以學生人數而定,所以沒有學生,直資便得不到資助,亦即學校便要結業,對於私校,情況亦一樣,沒有學生,便沒有收入,亦即會結業。當然這件事不會一夜間發生,只是當家長覺得讀直資私校和讀官津差不多時,家長會逐漸選擇官津,直資私校收入減少,到最後一間一間結業,而政府則會取回校舍,讓其他辦學團體以津貼學校模式運作;所以,政府可以以這個模式保持免費和收費學校平衡,但這個平衡是經多年之後才能達到。
對於學前教育,據我所知,本地是沒有任何官立的學前教育學校,所有幼稚園,都是由志願團體,宗教團體,私人機構等成立營運。現時學生所得資助,最明顯的只是學券制度,所以,本地學童極其量可以到可接受學券的幼稚園就讀,另外,如果學生家庭有經濟問題,尤其是領取綜援家庭,還可以向社會福利處實報實銷學券之外餘下的學費,所以,現時草根和申領綜援家庭的子女,他們定會選擇在家附近而可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再加上社會褔利處的實報實銷,是可以享受全免的學前教育。但是對於非領取綜援的家庭,尤其是中產的家庭,他們便定要付出部份學費,所以如果要達成三年免費學前教育,政府便得使這部份的家長也可以不經審查,不用付出學費便可以讓其子女就讀幼稚園。換句話說,所謂三年免費學前教育,便是任何香港的小朋友,如果他們選擇免費學前教育,政府都要給他們一個免費的幼稚園學位,不能出現有家長想子女讀免費幼稚園而沒有學額,被迫要到收費的幼稚園去。
就以現時家長而言,部份家長希望子女能享受學券在主流幼稚園就讀,亦有家長放棄學券而讓子女在非主流教育的幼稚園就讀。所以,如果希望實行免費學前教育,至少有兩個可能的做法,一是資助所有就讀主流學前教育的小朋友在現時能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就讀,另一個做法是所有學童在任何的幼稚園(包括現時可使用學券和不可以使用學券的),都可以免學費就讀。我自己覺得,如果能談得上是十五年免費教育,至少要做到前者的情況,即家長有權為子女選擇就讀主流幼稚園,便可以得到一個由政府資助的幼稚園學額;至於後者,那些希望子女在非主流(外國化)幼稚園就讀,當然最好可以免費,但就現時學券的準則來說,這群家長寧願放棄學券,也要讓子女到非主流幼稚園就讀,所以如果免費學前教育不包括那些非主流幼稚園,相信這群家長也不會有太大反應,但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因沒有學額而被迫的。
假設政府要實行免費學前教育,首先便應至少實行主流幼稚園免學費,之後才考慮究竟會否或應否將其他非主流的幼稚園也納入在計劃之內。
對於主流幼稚園,如果家長不用付出學費,那麼負責學費的,便是政府了,而主流幼稚園多為非牟利性質,所以理應絶大部份的學費收入便是用於學校的營運上,亦即政府便要負責該幼稚園的所有營運開支。對於一間幼稚園,除了部份學費是用於購買教學用品或用於學童身上之外,大部份學費都是用於職員薪金和租金之上。對於職員架構和待遇,政府必定要提出統一架構和薪級表,讓所有主流幼稚園職員都可以同工同酬,否則政府怎能決定那一間津貼學校的職員可以得到較高薪金,而某些學校的職員則只可得到較低薪金,作為學校管理階層,既然營運資金全是由政府負責,當然希望能給職員最好的待遇,所以一開始了政府資助,如果政府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給學校,學校便會自行提高待遇,做成混亂,形成學校之間的競爭。如果提出的統一薪金表是令部份職員的薪金減少,學校和職員都不會接受,所以政府所提出的統一薪金表,便應令大部份的職員可以至少維持原有薪金,而且有相同的晉升機會。
有別於中小學校,除了部份幼稚園是附屬於同辦學團體的小學或中學之外,大部份幼稚園都沒有獨立校舍,或設於屋村街鋪,普通樓宇之內,甚至商場店鋪,有些有獨立校舍的,也要付出租金。所以如果政府要負責學校所有營運開支,也必定要負責租金的支出。反觀中小學,因為校舍都是政府所建做或由政府提供土地讓辦學團體興建校舍,所以學校營運開支便沒有租金的支出。既然大部份幼稚園的校舍都是向私人,或大業主所擁有,政府負擔全數租金便會出現政府公帑直接轉到私人或大業主手中,為了讓幼稚園可以運作下去,不論業主要求多少租金,不論合理與否(香港已經沒有了租務管制了,當年也是由政府所促成的),政府也要付出,相信沒有市民接受這種由政府向業主付款模式,就算政府向物業持有人購入該物業,業主也可以隨意提高物業價錢,如果政府不能討價還價,政府只能以不合理高的價錢購入該物業,這也是不可行的,更可能會出現利益輸送的問題。由此可見,除了部份位於政府物業內的幼稚園,和附設於同辦學團體的幼稚園之外,怎樣處理幼稚園所位於的物業的成本,將會是最大的問題。
也許,要實行免費教育,要一視同仁,先決條件是高透明度,不涉及個人或財團利益,所以職員薪金要統一,所有幼稚園的支出均要公開競投,最後,不能有隨市場上落的物業成本,所以,政府必須先成為物業的持有者,才能實現免費教育。要改變現時幼稚園來實行,似乎並不可能。我想到的可行方法,是政府在不同的地方,找地方自行興建幼稚園校舍,或要求發展商在其建立的物業內,包括部份樓面面積作為幼稚園(現在已有中小學是建於私人物業的範圍內,例如沙田名城上的中小學校),讓辦學團體開辦幼稚園或現時幼稚園搬校舍到這些新幼稚園校舍成為津貼幼稚園,到時,幼稚園物業持有人看到幼稚園不一定要在原址繼續運作下去,政府才有和業主討論還價的空間,以合理的價錢購入或租現時幼稚園的物業,讓政府負責了租金或成為物業持有人,加上負責學校所有開支,幼稚園才能成為受資助免學費的學校。當然這件事不可以短期內達到,而且搬校舍也會引起其他現象,例如現時幼稚園校舍便空置了(也許不是我們所要擔心的),幼稚園地點錯配等問題。
由此可見,香港的幼稚園制度運行多年,從來都是市場導向的,現在要由政府來主導資助,就實行已是困難重重,以上討論還未考慮幼稚園教育的方向和家長期望的落差等問題,所以也許不可能短短幾年內實行,現時有子女就讀幼稚園的家長,也不要期望可以享受到這個福利了。短期內,或許增加學券的資助額,令所有家長都可以減少負擔,已達短期利民的目的,當然,增加學券資助額,亦有其問題,例如令幼稚園有加學費的空間,當業主見幼稚園可以加學費時,便可以增加租金,結果令政府的資助間接轉到業主手中,而學校和家長實質上是沒有得到更多資助,有點像店鋪營業額高了,業主不久便會加租,分享了店鋪的利潤,這是私人市場的現實,但改變政策而導致這個現象,則不是市民所期望的。
無論如何,什麼事也是要有個開始,希望香港的將來,真的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減輕家長的負擔,更希望政府所資助幼稚園的課程,可以附合家長的期望,否則說是免費,也只會淪為次選,到時家長還是要自行找私校給子女就讀,也是沒有意思的。
現時中小學是免費教育,但家長都明白不是所有中小學生都是免費,香港有官津,直資或私校,只是官津學校是免費,中小學說是免費教育是指家長有選擇讓子女接受免費教育,吊詭的是家長覺得直資和私校是比大部份官津學校為好,所以如果家長能力所及,都寧願讓子女入讀直資私校,所以香港的免費中小學位,是不能照顧所有學生,但家長卻不會反對,甚至經常聽到家長希望學校可以轉為直資或私校,為的是學校可以有更多的資源,亦可以選擇入讀學生,令學校(亦令自己子女)的聲譽更好。
試試想想,當越來越多家長想子女讀直資私校,這個趨勢便會令更多津貼學校轉為直資私校,但家長不會反對子女少了免費教育的機會,因為希望子女享受免費教育的,總能經統一派位得到一個學額,有經濟能力和希望子女可以在較優良資源的環境下學習,亦可以選擇自行報讀直資私校;如果所有家長都不讓子女讀直資私校,直資的資助以學生人數而定,所以沒有學生,直資便得不到資助,亦即學校便要結業,對於私校,情況亦一樣,沒有學生,便沒有收入,亦即會結業。當然這件事不會一夜間發生,只是當家長覺得讀直資私校和讀官津差不多時,家長會逐漸選擇官津,直資私校收入減少,到最後一間一間結業,而政府則會取回校舍,讓其他辦學團體以津貼學校模式運作;所以,政府可以以這個模式保持免費和收費學校平衡,但這個平衡是經多年之後才能達到。
對於學前教育,據我所知,本地是沒有任何官立的學前教育學校,所有幼稚園,都是由志願團體,宗教團體,私人機構等成立營運。現時學生所得資助,最明顯的只是學券制度,所以,本地學童極其量可以到可接受學券的幼稚園就讀,另外,如果學生家庭有經濟問題,尤其是領取綜援家庭,還可以向社會福利處實報實銷學券之外餘下的學費,所以,現時草根和申領綜援家庭的子女,他們定會選擇在家附近而可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再加上社會褔利處的實報實銷,是可以享受全免的學前教育。但是對於非領取綜援的家庭,尤其是中產的家庭,他們便定要付出部份學費,所以如果要達成三年免費學前教育,政府便得使這部份的家長也可以不經審查,不用付出學費便可以讓其子女就讀幼稚園。換句話說,所謂三年免費學前教育,便是任何香港的小朋友,如果他們選擇免費學前教育,政府都要給他們一個免費的幼稚園學位,不能出現有家長想子女讀免費幼稚園而沒有學額,被迫要到收費的幼稚園去。
就以現時家長而言,部份家長希望子女能享受學券在主流幼稚園就讀,亦有家長放棄學券而讓子女在非主流教育的幼稚園就讀。所以,如果希望實行免費學前教育,至少有兩個可能的做法,一是資助所有就讀主流學前教育的小朋友在現時能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就讀,另一個做法是所有學童在任何的幼稚園(包括現時可使用學券和不可以使用學券的),都可以免學費就讀。我自己覺得,如果能談得上是十五年免費教育,至少要做到前者的情況,即家長有權為子女選擇就讀主流幼稚園,便可以得到一個由政府資助的幼稚園學額;至於後者,那些希望子女在非主流(外國化)幼稚園就讀,當然最好可以免費,但就現時學券的準則來說,這群家長寧願放棄學券,也要讓子女到非主流幼稚園就讀,所以如果免費學前教育不包括那些非主流幼稚園,相信這群家長也不會有太大反應,但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因沒有學額而被迫的。
假設政府要實行免費學前教育,首先便應至少實行主流幼稚園免學費,之後才考慮究竟會否或應否將其他非主流的幼稚園也納入在計劃之內。
對於主流幼稚園,如果家長不用付出學費,那麼負責學費的,便是政府了,而主流幼稚園多為非牟利性質,所以理應絶大部份的學費收入便是用於學校的營運上,亦即政府便要負責該幼稚園的所有營運開支。對於一間幼稚園,除了部份學費是用於購買教學用品或用於學童身上之外,大部份學費都是用於職員薪金和租金之上。對於職員架構和待遇,政府必定要提出統一架構和薪級表,讓所有主流幼稚園職員都可以同工同酬,否則政府怎能決定那一間津貼學校的職員可以得到較高薪金,而某些學校的職員則只可得到較低薪金,作為學校管理階層,既然營運資金全是由政府負責,當然希望能給職員最好的待遇,所以一開始了政府資助,如果政府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給學校,學校便會自行提高待遇,做成混亂,形成學校之間的競爭。如果提出的統一薪金表是令部份職員的薪金減少,學校和職員都不會接受,所以政府所提出的統一薪金表,便應令大部份的職員可以至少維持原有薪金,而且有相同的晉升機會。
有別於中小學校,除了部份幼稚園是附屬於同辦學團體的小學或中學之外,大部份幼稚園都沒有獨立校舍,或設於屋村街鋪,普通樓宇之內,甚至商場店鋪,有些有獨立校舍的,也要付出租金。所以如果政府要負責學校所有營運開支,也必定要負責租金的支出。反觀中小學,因為校舍都是政府所建做或由政府提供土地讓辦學團體興建校舍,所以學校營運開支便沒有租金的支出。既然大部份幼稚園的校舍都是向私人,或大業主所擁有,政府負擔全數租金便會出現政府公帑直接轉到私人或大業主手中,為了讓幼稚園可以運作下去,不論業主要求多少租金,不論合理與否(香港已經沒有了租務管制了,當年也是由政府所促成的),政府也要付出,相信沒有市民接受這種由政府向業主付款模式,就算政府向物業持有人購入該物業,業主也可以隨意提高物業價錢,如果政府不能討價還價,政府只能以不合理高的價錢購入該物業,這也是不可行的,更可能會出現利益輸送的問題。由此可見,除了部份位於政府物業內的幼稚園,和附設於同辦學團體的幼稚園之外,怎樣處理幼稚園所位於的物業的成本,將會是最大的問題。
也許,要實行免費教育,要一視同仁,先決條件是高透明度,不涉及個人或財團利益,所以職員薪金要統一,所有幼稚園的支出均要公開競投,最後,不能有隨市場上落的物業成本,所以,政府必須先成為物業的持有者,才能實現免費教育。要改變現時幼稚園來實行,似乎並不可能。我想到的可行方法,是政府在不同的地方,找地方自行興建幼稚園校舍,或要求發展商在其建立的物業內,包括部份樓面面積作為幼稚園(現在已有中小學是建於私人物業的範圍內,例如沙田名城上的中小學校),讓辦學團體開辦幼稚園或現時幼稚園搬校舍到這些新幼稚園校舍成為津貼幼稚園,到時,幼稚園物業持有人看到幼稚園不一定要在原址繼續運作下去,政府才有和業主討論還價的空間,以合理的價錢購入或租現時幼稚園的物業,讓政府負責了租金或成為物業持有人,加上負責學校所有開支,幼稚園才能成為受資助免學費的學校。當然這件事不可以短期內達到,而且搬校舍也會引起其他現象,例如現時幼稚園校舍便空置了(也許不是我們所要擔心的),幼稚園地點錯配等問題。
由此可見,香港的幼稚園制度運行多年,從來都是市場導向的,現在要由政府來主導資助,就實行已是困難重重,以上討論還未考慮幼稚園教育的方向和家長期望的落差等問題,所以也許不可能短短幾年內實行,現時有子女就讀幼稚園的家長,也不要期望可以享受到這個福利了。短期內,或許增加學券的資助額,令所有家長都可以減少負擔,已達短期利民的目的,當然,增加學券資助額,亦有其問題,例如令幼稚園有加學費的空間,當業主見幼稚園可以加學費時,便可以增加租金,結果令政府的資助間接轉到業主手中,而學校和家長實質上是沒有得到更多資助,有點像店鋪營業額高了,業主不久便會加租,分享了店鋪的利潤,這是私人市場的現實,但改變政策而導致這個現象,則不是市民所期望的。
無論如何,什麼事也是要有個開始,希望香港的將來,真的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減輕家長的負擔,更希望政府所資助幼稚園的課程,可以附合家長的期望,否則說是免費,也只會淪為次選,到時家長還是要自行找私校給子女就讀,也是沒有意思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