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家長談教育,有時見大家的意見不同,各有理據,但又不知爲何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最後歸納的原因是,大家是以微觀和宏觀來思考,便得出了不同的意見。
舉個例子,例如在是個個否應該補習這個問題上,家長一起談時會覺得,補習是不應該的,但是到考慮自己的子女應否補習時,家長便可能會覺得有需要補習。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想學校有不成文的文化是要學生補習,因為如此,家長便在沒有選擇下要子女補習,所以在宏觀的角度下,家長是不贊同補習的;但是換轉時空,當想到自己子女時,如覺得子女跟不上時,或成績能更好時,便會想到要補習了。
另一個例子是老師的安排。當家長對學校認識多了,又或從其他家長口中打聽得到不同老師的教學模式和風格,簡單來說,便是老師是好還是不好。有家長說,子女在學那麼多年,必定會遇到不同的老師,所以誰來做子女的老師都不要緊。跟著想深一層,是真的嗎?也許每當新學年開始,家長其中一項緊張的事便是誰是子女的老師,跟著便想有幸還是不幸。所以,前者是從宏觀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後者是眼前的事,是從微觀的角度去想的。
通常,理性的應從宏觀去思考,因為子女的學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眼前的事便真的眼前的事,即時便有影響,可以冷靜和理智去思考,接受現在的情況,真的不是每個家長可以做到,可說是知易行難,更或者根本沒有長遠宏觀的想法;另一方面,又或者在未面對實況時,還可以理性思考,但當置身其中,便會當局者迷,以短視主觀角度來想。
和其他家長談教養子女,如果意見不同,請不要覺得意外,因為,可能大家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吧,試試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再想一想,可能便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到時,便會更清楚大家的想法究竟因何異同,不必動氣了。
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2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我們(活在互聯網世代)的孩子
互聯網,原設計為是了軍事目的,到後來在大學界普及,再及後在民間流行,它改變了這個世界,改變了很多人的言行習慣和觀念。作為家長,談起互聯網,最擔心的是子女沉迷互聯網,上網和來歴不明的人溝通,接觸不良事物,花大量時間在網上遊戲等等;家長怕的是子女荒廢了學業,遇人不淑。但是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我還看到有其他和互聯網有關的問題。
曾經在一間中學任代課老師,其間有一堂是在堂上以電腦來做一份中文輸入法(倉頡)的測驗。在堂上,我看到大部份學生都在埋頭苦幹,唯獨是在課室後排的學生,久不久便抬頭看著我,我便覺得很奇怪,他們做完測驗了嗎?所以便行過去看看,到他們那裡時,便看到他們在做測驗,沒什麼特別,之後便行回黑板前,跟著,這數位學生又再次抬頭看我,好像是在看我在那裡。這次,我沒有走去他們那裡,我啟動老師枱頭的電腦,因為電腦室的電腦都是安裝了特定的程式,我可以用老師枱頭的電腦,去看任何一個學生所用的電腦熒幕上的畫面;結果,我所看到的是那幾位學生,在我站在課室前時,他們便用手寫方式寫出中文字(而不是以倉頡輸入法輸入),換句話說,他們便是在作弊;我把他們熒幕上的畫面留下備份。
下課時,我留下了這幾位學生,我告訴他們我知道他們是在作弊,並讓他們看看我在他們熒幕留下的備份,他們沒有出聲,我跟他們說這次測驗作廢,我會告訴原來的老師,他們須要重測。另外,我告訴他們說,做人要誠實是應該的,另外,不要以為他們做什麼沒有人知道,不是老套的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在不知不覺間被記錄下來,就算不是因為做人要誠實,也要去想想,不誠實是可以真的沒有人知道嗎?
記得黃子華在一套電視劇裡說:「若要人不知,唔好咁低B。」
曾經在一間中學任代課老師,其間有一堂是在堂上以電腦來做一份中文輸入法(倉頡)的測驗。在堂上,我看到大部份學生都在埋頭苦幹,唯獨是在課室後排的學生,久不久便抬頭看著我,我便覺得很奇怪,他們做完測驗了嗎?所以便行過去看看,到他們那裡時,便看到他們在做測驗,沒什麼特別,之後便行回黑板前,跟著,這數位學生又再次抬頭看我,好像是在看我在那裡。這次,我沒有走去他們那裡,我啟動老師枱頭的電腦,因為電腦室的電腦都是安裝了特定的程式,我可以用老師枱頭的電腦,去看任何一個學生所用的電腦熒幕上的畫面;結果,我所看到的是那幾位學生,在我站在課室前時,他們便用手寫方式寫出中文字(而不是以倉頡輸入法輸入),換句話說,他們便是在作弊;我把他們熒幕上的畫面留下備份。
下課時,我留下了這幾位學生,我告訴他們我知道他們是在作弊,並讓他們看看我在他們熒幕留下的備份,他們沒有出聲,我跟他們說這次測驗作廢,我會告訴原來的老師,他們須要重測。另外,我告訴他們說,做人要誠實是應該的,另外,不要以為他們做什麼沒有人知道,不是老套的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在不知不覺間被記錄下來,就算不是因為做人要誠實,也要去想想,不誠實是可以真的沒有人知道嗎?
記得黃子華在一套電視劇裡說:「若要人不知,唔好咁低B。」
在每一次的選舉之前,都會有大量有關候選人的負面消息報導,有些更是在多年之前。在這個資訊處理並保存得很好的世代,不要以為做了一些錯事,當時沒有人知道,便好像過馬路不依交通燈之後沒有人票控一般,以後也沒有人知道。
科技發展到今天,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機,而且還可以比家居寬頻更高速的接上互聯網,所以,在任何人眼前發生的事,可以即時傳播到整個世界,近來還有貌似眼鏡的熒幕出現,在這副眼鏡上再加上一個鏡頭,使用者看著什麼,其實是可以即時拍攝的,所以,現時人們要拍照,要錄影,他們還是要拿出一部相機或手機出來,別人一看便知道他們在拍攝,但是在將來,只要有人帶著這副眼鏡,說一句指令,眼鏡便開始拍攝,甚至即時放上互聯網。
不久之前,便有一位女藝人因為看到提款機有之前一個使用者留下的金錢,拿去,跟著再自己提款,因此,銀行很容易便找到並起訴這位藝人。現在的提款機大都設有攝錄鏡頭,還有完整的提存記錄。另一件不久之前發生的案件,是有八達通的職員取了公司的八達通增值零件回家,之後為自己的八達通增值,並真的拿八通達去消費,最後,還是給警方找到了。還有一件案件,某公司的職員因為沒有把投訴自己的記錄輸入電腦,之後因為記錄良好而得到勤工獎,最終卻因為「不誠實使用電腦罪」而被捕。
以上這三件事,便是在告訴我們,我們很多的行動是給記錄在案,不要以為能做到,便等同可以(合法)做,另外,我們現在每個人的工作多多少少都會用到電腦,尤其是由公司所提供的電腦(或其他電腦資源,如上網的寬頻),原來如果我們不誠實地使用,也足以被起訴,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裡,我們都會遇到一些誘惑(如提款機上的錢,能為八達通增值的零件),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的把持得住,尤其以為沒有別人知道,便會難逃法網。
所以,在將來的世界(也許現在已經開始),言行要更小心,因為,其實我們是身處一個充滿監察儀器的世界,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會被記錄。
以上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是在說明一件事,父母都很重視子女的學業,無非是想子女可以得到好成績,升上心儀大學入讀理想學系,考得專業資格成為專業人仕,但是不知父母有否同時注重子女的品德,和面對誘惑時的扺抗能力,如果子女把持不住,稍有行差踏錯,多年辛勤努力學習,並所得的專業,也許便頓成空。
父母不能永遠無時無刻的在子女身邊,為他們解決問題和扺抗誘惑。所以,父母除了重視子女的學習,同樣要重視子女的品德教導,尤其是要以身作則,作為身教。誠實本身是良好的品德,除此之外,也許要教導子女,如果他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請他們想想,他們真的受不住誘惑,以現在的科技和記錄的詳盡程度,電腦運算找尋資料的速度,幾乎是沒有可能逍遙法外的。簡單來說,教導子女,做個誠實的人,努力學習,考取專業資格(或專注努力自己的工作),生活便得保障,晚上睡覺也得安眠。
科技發展到今天,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機,而且還可以比家居寬頻更高速的接上互聯網,所以,在任何人眼前發生的事,可以即時傳播到整個世界,近來還有貌似眼鏡的熒幕出現,在這副眼鏡上再加上一個鏡頭,使用者看著什麼,其實是可以即時拍攝的,所以,現時人們要拍照,要錄影,他們還是要拿出一部相機或手機出來,別人一看便知道他們在拍攝,但是在將來,只要有人帶著這副眼鏡,說一句指令,眼鏡便開始拍攝,甚至即時放上互聯網。
不久之前,便有一位女藝人因為看到提款機有之前一個使用者留下的金錢,拿去,跟著再自己提款,因此,銀行很容易便找到並起訴這位藝人。現在的提款機大都設有攝錄鏡頭,還有完整的提存記錄。另一件不久之前發生的案件,是有八達通的職員取了公司的八達通增值零件回家,之後為自己的八達通增值,並真的拿八通達去消費,最後,還是給警方找到了。還有一件案件,某公司的職員因為沒有把投訴自己的記錄輸入電腦,之後因為記錄良好而得到勤工獎,最終卻因為「不誠實使用電腦罪」而被捕。
以上這三件事,便是在告訴我們,我們很多的行動是給記錄在案,不要以為能做到,便等同可以(合法)做,另外,我們現在每個人的工作多多少少都會用到電腦,尤其是由公司所提供的電腦(或其他電腦資源,如上網的寬頻),原來如果我們不誠實地使用,也足以被起訴,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裡,我們都會遇到一些誘惑(如提款機上的錢,能為八達通增值的零件),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的把持得住,尤其以為沒有別人知道,便會難逃法網。
所以,在將來的世界(也許現在已經開始),言行要更小心,因為,其實我們是身處一個充滿監察儀器的世界,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會被記錄。
以上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是在說明一件事,父母都很重視子女的學業,無非是想子女可以得到好成績,升上心儀大學入讀理想學系,考得專業資格成為專業人仕,但是不知父母有否同時注重子女的品德,和面對誘惑時的扺抗能力,如果子女把持不住,稍有行差踏錯,多年辛勤努力學習,並所得的專業,也許便頓成空。
父母不能永遠無時無刻的在子女身邊,為他們解決問題和扺抗誘惑。所以,父母除了重視子女的學習,同樣要重視子女的品德教導,尤其是要以身作則,作為身教。誠實本身是良好的品德,除此之外,也許要教導子女,如果他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請他們想想,他們真的受不住誘惑,以現在的科技和記錄的詳盡程度,電腦運算找尋資料的速度,幾乎是沒有可能逍遙法外的。簡單來說,教導子女,做個誠實的人,努力學習,考取專業資格(或專注努力自己的工作),生活便得保障,晚上睡覺也得安眠。
一個有關課程的故事
從前在一個平靜的小鎮裡,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鎮裡有數間學校,讓鎮的小孩子上學學習,小孩子憑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個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即是大部份的孩子的學習能力都差不多,只有小數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差或特別好。每個孩子靠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相應的成績,孩子長大後亦憑著各自的學業成績,找到他們的工作,過著相應水準的生活。鎮內的家長和孩子都滿意這個因果關係,大家相安無事。
當小鎮不斷發展,慢慢變成知識型,某些工種慢慢式微,原本資質中等孩子長大後所能找到的工作越來越少,家長有見及此,無經濟能力的家長無話可說,只得默默接受孩子要和資質中下的學生,競爭那些原本由資質中下孩子長大後所做的工作。至於那些有能力的家庭,為了令自己的子女可以和資質高的孩子競爭原本只是高資質孩子畢業相應的工作,便想盡辦法去令自己的孩子有資質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家長首先想到的方法便是自己去幫助孩子明白課程,在孩子放學後,便在家裡幫助孩子明白老師日間在學校所教的課程,但隨著孩子升讀更高年級,課程已深至家長也沒有能力幫助孩子明白,或家長工餘沒有時間再去幫孩子,結果是家長得另找外人來幫忙,先找親友,找不到,便得付錢找一些比自己子女高年級的學生回家幫子女應付學業,他們不久便正名為補習老師。孩子得到了補習老師的幫助,學業的確有明顯進步。
一個家長開始找補習老師,其他有經濟條件的家長看到了,尤其那些子女原屬資質中等的學生家長,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幫子女應付學業,跟著子女原屬中下的家庭,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忙。更有趣的是部份資質高的孩子,他們父母因怕被其他孩子追上,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結果是,大部份家長,不論子女資質如何,都僱用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但當大部份學生都有補習老師幫忙,補習老師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又變得沒有絕對性的幫助,反而如果學生沒有補習老師,成績便真的給其他有補習老師的同學拋離,僱用補習老師變成騎虎難下的做法。
另外,家長又發現原來學生年齡和學習能力也有關的,尤其在孩子年少幼稚園和初小的階段,所以當家長想子女能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去應付學習的,家長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發現子女六歲時不能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下去,怕七歲時便應付不了適用於大部份七歲孩子的課程,如果年年包尾,只會令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所以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當其他同學升級時,便讓自己子女轉校到另一間學校同一級,變相重讀,讓子女可以用七歲孩子的學習能力,去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學習能力便會比大部份同學高,成績更易名列前茅,成功感和信心大增。
結果是,因著有補習老師的幫助,以及以重讀來使用「將來」的學習能力,部份資質中等和部份資質中下的學習能力,便分別被推高至資質中上和資質中等,從整班學生來說,資質中上的人多了,資質中等不變而資質中下的少了,換句話說,學生的平均學習能力便提高了,學校見到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原本的課程對大部份的學生來說已經是太易,如果課程不變,這班學生會上堂學覺得悶,上堂會開始不專心,另外,既然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為了適應學生的新學習能力,學校唯有順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課程的深度。
當學校將課程的深度提高,部份資質中上的又變回中等,部份資質中等的又變回中下,家長為此得繼續加強補習的力度,更多的學生要「重讀」來運用「將來」的學習能力,惡性循環,課程便越來越深,大部份學生便讀得越來越辛苦,得用更多時間放在學業上,留給自己發展自己的興趣的時間便越來越少,留下來的興趣,也得是對於升學或爭取獎項的功利「興趣」。
當學校普遍教深一級的課程,而家長又主動讓子女重讀,本應六歲就讀一年級學習一年級的課程,現在變相是七歲讀一年級學習二年級的課程。其實,學校和子女都沒有得益,資質頂級的學生,仍是頂級學生,對應付深一級的課程全無問題,其實既然他們可以應付深一兩年級的課程,便請他們跳班去吧,對於其他學生,他們卻被迫全被催谷學習他們來年的課程,在其他方面可能犧牲了很多很多。
從以上故事看來,補習和學校課程越來越深的情況,是社會進步和變成知識型社會,父母為此而更重視學業的結果,所以在一些學歴和謀生不太有關係的地方,例如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既然學歴不足以改善生活,家長當然不會拿額外資源來投入子女的學習過程當中。
還有一點很值得家長留意的,便是小學(尤其是初小)階段找補習的確可以令子女學得更好,但到了高年級時,天皇補習型式的補習,極其量只能令學生得到稍好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難能力幫助不大;而年紀和學習能力的關係,到高年級便會越來越細,例如十七歲和十八歲的學習能力分別不大,反而是學生之前的根底是否打得好,才是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所以家長不能繼續以讓子女比同屆年長一年,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換句話說,初小階段的補習或讓子女比同級年長,也許能明顯令學生學得更好和獲得較好的成績,令學生建立自信,希望學生可以走上軌道,但是如果父母的做法只能短視的提高了成績,而不能改善子女的學習能力,增強子女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到補習和成為較年長學生兩招開始失效時,學生的成績便有機會倒退下來。所以也曾聽過,某些學生到五年級時,家長便發現怎樣也不能令他繼續名列前茅,成績不知何故怎樣幫忙也沒有起色,跟著便由原先以為可以被歸納為第一組別的,變成了第二組別。
家長可以想想,記否自己當年是一年級還是三年級來背九因歌,不論結果如何,對於現在而言,又有什麼分別呢?現在有沒有(正常的)成人是不懂九因歌的呢?那麼,香港的教育為什麼要學生提早去學呢?想深一層,原來只為希望升讀心儀中學、大學,對於畢業後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一點也沒有幫助。
當小鎮不斷發展,慢慢變成知識型,某些工種慢慢式微,原本資質中等孩子長大後所能找到的工作越來越少,家長有見及此,無經濟能力的家長無話可說,只得默默接受孩子要和資質中下的學生,競爭那些原本由資質中下孩子長大後所做的工作。至於那些有能力的家庭,為了令自己的子女可以和資質高的孩子競爭原本只是高資質孩子畢業相應的工作,便想盡辦法去令自己的孩子有資質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家長首先想到的方法便是自己去幫助孩子明白課程,在孩子放學後,便在家裡幫助孩子明白老師日間在學校所教的課程,但隨著孩子升讀更高年級,課程已深至家長也沒有能力幫助孩子明白,或家長工餘沒有時間再去幫孩子,結果是家長得另找外人來幫忙,先找親友,找不到,便得付錢找一些比自己子女高年級的學生回家幫子女應付學業,他們不久便正名為補習老師。孩子得到了補習老師的幫助,學業的確有明顯進步。
一個家長開始找補習老師,其他有經濟條件的家長看到了,尤其那些子女原屬資質中等的學生家長,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幫子女應付學業,跟著子女原屬中下的家庭,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忙。更有趣的是部份資質高的孩子,他們父母因怕被其他孩子追上,也都不甘後人,也找來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結果是,大部份家長,不論子女資質如何,都僱用補習老師來幫子女學習,但當大部份學生都有補習老師幫忙,補習老師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又變得沒有絕對性的幫助,反而如果學生沒有補習老師,成績便真的給其他有補習老師的同學拋離,僱用補習老師變成騎虎難下的做法。
另外,家長又發現原來學生年齡和學習能力也有關的,尤其在孩子年少幼稚園和初小的階段,所以當家長想子女能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去應付學習的,家長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發現子女六歲時不能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下去,怕七歲時便應付不了適用於大部份七歲孩子的課程,如果年年包尾,只會令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所以便主動的讓子女重讀,例如當其他同學升級時,便讓自己子女轉校到另一間學校同一級,變相重讀,讓子女可以用七歲孩子的學習能力,去應付適用於大部份六歲孩子的課程,如此學習能力便會比大部份同學高,成績更易名列前茅,成功感和信心大增。
結果是,因著有補習老師的幫助,以及以重讀來使用「將來」的學習能力,部份資質中等和部份資質中下的學習能力,便分別被推高至資質中上和資質中等,從整班學生來說,資質中上的人多了,資質中等不變而資質中下的少了,換句話說,學生的平均學習能力便提高了,學校見到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原本的課程對大部份的學生來說已經是太易,如果課程不變,這班學生會上堂學覺得悶,上堂會開始不專心,另外,既然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了,為了適應學生的新學習能力,學校唯有順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課程的深度。
當學校將課程的深度提高,部份資質中上的又變回中等,部份資質中等的又變回中下,家長為此得繼續加強補習的力度,更多的學生要「重讀」來運用「將來」的學習能力,惡性循環,課程便越來越深,大部份學生便讀得越來越辛苦,得用更多時間放在學業上,留給自己發展自己的興趣的時間便越來越少,留下來的興趣,也得是對於升學或爭取獎項的功利「興趣」。
當學校普遍教深一級的課程,而家長又主動讓子女重讀,本應六歲就讀一年級學習一年級的課程,現在變相是七歲讀一年級學習二年級的課程。其實,學校和子女都沒有得益,資質頂級的學生,仍是頂級學生,對應付深一級的課程全無問題,其實既然他們可以應付深一兩年級的課程,便請他們跳班去吧,對於其他學生,他們卻被迫全被催谷學習他們來年的課程,在其他方面可能犧牲了很多很多。
從以上故事看來,補習和學校課程越來越深的情況,是社會進步和變成知識型社會,父母為此而更重視學業的結果,所以在一些學歴和謀生不太有關係的地方,例如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既然學歴不足以改善生活,家長當然不會拿額外資源來投入子女的學習過程當中。
還有一點很值得家長留意的,便是小學(尤其是初小)階段找補習的確可以令子女學得更好,但到了高年級時,天皇補習型式的補習,極其量只能令學生得到稍好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難能力幫助不大;而年紀和學習能力的關係,到高年級便會越來越細,例如十七歲和十八歲的學習能力分別不大,反而是學生之前的根底是否打得好,才是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所以家長不能繼續以讓子女比同屆年長一年,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換句話說,初小階段的補習或讓子女比同級年長,也許能明顯令學生學得更好和獲得較好的成績,令學生建立自信,希望學生可以走上軌道,但是如果父母的做法只能短視的提高了成績,而不能改善子女的學習能力,增強子女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到補習和成為較年長學生兩招開始失效時,學生的成績便有機會倒退下來。所以也曾聽過,某些學生到五年級時,家長便發現怎樣也不能令他繼續名列前茅,成績不知何故怎樣幫忙也沒有起色,跟著便由原先以為可以被歸納為第一組別的,變成了第二組別。
家長可以想想,記否自己當年是一年級還是三年級來背九因歌,不論結果如何,對於現在而言,又有什麼分別呢?現在有沒有(正常的)成人是不懂九因歌的呢?那麼,香港的教育為什麼要學生提早去學呢?想深一層,原來只為希望升讀心儀中學、大學,對於畢業後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一點也沒有幫助。
Sunday, September 09, 2012
給蔡繼有學校新生家長一點贈言
對一些新加入蔡繼有學校大家庭的家長,大部份是小一的新生,也有其他班級的插班生,首先我想向各位祝賀,因為你們的子女可以在這間學習和實際環境優良的學校學習。我的女兒在這裡渡過了兩年,我也在這裡做了兩年家長,所以在學期之初,也希望在此和各新生家長分享一點作為這裡家長的經驗。
作為這間學校的家長,首先真的要接受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這包括了學校以圖書教學,評核不會預先通知家長,沒有最終分數和名次,和高年級的公開試安排,例如會報考IGCSE和IB。信任學校的教學安排,這包括了課程的編排和設計,功課和評核的深淺和多少。對於某一個課程的深度和功課量,也必定有家長覺得不稱心,如不夠深或功課太少,又或太深而功課太多,父母應明白這是現實。
對於覺得課程淺和功課少的家長,我會建議他們應和學校溝通,重要的是孩子不會覺得課程太淺而對上課提不起興趣,或甚是在課堂上不專心或攪破壞,至於功課量少,如果只是因為孩子專心和努力,家長可以讓孩子善用課餘的時間,讓他們做他們喜愛和有興趣(而通常是他們專長)的事,例如參加不同的興趣班、語言班、運動班、樂器班等等,除非孩子真的很喜歡書本上的知識,否則家長便有空間去讓孩子發揮他們學業以外的興趣和專長,又或只是簡單的多看課外書等,也是好的。
對於覺得課程深和功課多的家長,我會建議家長也要和班主任溝通,交流孩子的學習能力、性格、興趣等特性,跟著看看怎樣令孩子可以跟得上學校的課程進度。家長應教導和培養孩子獨立和專心地自行做功課,如果在學生專心地做功課的情況下,孩子還是做不完當天功課,甚至到晚上應入睡時間還未能完成功課,家長其實可以建議孩子先行休息,再寫手冊通知班主任孩子在專心做功課的情況下也未能完成所有功課,家長不必怕因為向老師說孩子不能完成功課,會令老師對孩子有負面的印象;班主任要對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很清楚,才能採用適當的方法和進度去教導學生,如果家長一開始便以補習形式來改善孩子的表現,其實是不能令身邊的人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準確的評估。
補習與否是家長間會互相詢問的話題,校方是不鼓勵補習,但是如果在學校內和其他家長分享交流,可能會發現有些家長會幫子女找補習,甚或說如不補習便不能跟得上學校的進度,有些家長則不會為子女找補習,在這個議題上,我不敢一刀切的說要或不要,因為這決定於很多因素,例如學生的能力,有否家長幫忙檢查功課,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等等,我的建議只是,補習,可免則免,如果家長發現子女在校似乎不明白老師所教的內容,應先和老師溝通,是孩子在堂上不專心,還是真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所限,學校也有提供額外的班給稍為落後的學生上,讓他們跟上課程。但是到最後,如果家長真的決定要補習,看看可否不用長期依賴補習,如果補習令學生不專心上堂,上堂不用學習,放學就去補習,家長不如爲子女轉校好了,因為和讀傳統學校或催谷型學校已沒有分別,另外因為蔡繼有學校不會預告默書評估,補習老師根本不能預習,補習的效果反而不及爲傳統學校學生補習的效果好。另外,除非家長想在某一階段為子女轉校,否則長期依賴補習的學生,能否應付IB的課程是一個疑問。(我極不想將來會有IB補習的出現。)
對於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底線是達標升級,正如學校的宗旨,Every child in this school is good at something,所以如果學生的長處不在學業方面,他們的專長可能是在音樂、運動之上,又或是某一學科,家長可以選擇讓子女完成功課之後,便可投入他們專長的地方。我覺得作為這學校的家長,比其他學校家長優勝的地方是家長有選擇,反觀其他學校家長,他們是沒有選擇,爲升學,爲入精英班,爲名次,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是每一份功課、測驗和考試,任何一科一分都不能少。(家長不要以為只達標升級,便是對子女要求低,將來成就最大的,未必是在校內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反而如果子女在某方面有天份,他日的成就會更大。)
因為學校不以分數和表現來評價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為自己學習,而不是為了和其他同學競爭,所以學生之間不會為分數而破瓌關係,而家長之間亦沒有互相競爭的心態,間接令家長之間的關係很好,成為互相支援的平台, 有感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和表現,原來透過其他家長來詢問他們的子女,反而更清楚。
所以新生家長宜多認識子女的同學,以及他們的家長,部份班主任會主動建立溝通渠道(如電郵)讓家長之間溝通,否則,家長亦可主動向同班家長提出收集並分享家長的聯絡方法(如電郵和手機號碼),之後便可以以電郵、WhatsApp甚至討論區來溝通。至於所有家長首次相遇,也許便是學校旅行或家長晚會,到時家長可以把握機會收集其他家長的聯絡方法。
如果想對學校、以及自己子女在學的情況更為認識,作家學校的義工,可以說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外出參觀活動,校內游泳班(尤其是低年級),是需要部份家長回校當義工,所以每當見到學校有這類活動,除了班主任在回條上詢問家長會否當義工, 如果家長有假期的, 家長亦可即時在手冊上留言給班主任,詢問需否回來當義工。另外,學校亦有其他經常性的義工,如故事爸爸媽媽和圖書館義工,家長如果有空,便可以參加了,留在學校的時間較長,對學校和子女在學以及他們和其他同學相處的情況便會更為清楚。
星期六早上學生在學校有不同類型種類的課外活動,而同時間也有供家長參加的家長興趣班,所以家長除了留在學校等候子女下課,也可以參加一些興趣班。(對於子女出生後也許便沒有時間參加任何興趣班的家長,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了。)
和其他學校一樣,蔡繼有學校也有駐校社工,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子女有什麼問題,尤其是精神、情緒等等問題,可以找駐校社工幫忙,家長不應怕子女給標籤爲有問題而錯過了補救的最佳機會;甚至家長本身也有因為子女在學而引起情緒問題,我也建議家長可找駐校社工談談,他們或可以提供輔導或轉介的服務。
學校的位置令交通成為一個很頭痛的問題,尤其是當有大量家長駕私家車到學校,例如考生面試日,開放日等等,另外,部份學校活動是晚上舉辦,與會者離開時也會有問題。在學校門外的馬路上泊車(部份會泊車上行人路),因泊車數目多,又多響警號,所以會引起附近住戶不滿,不久便會有交通警到場,發告票是指定動作,如情況嚴重,聽過警方會拖車的,在大埔路離學校步行十五分鐘距離有一個公眾兩小時停車場,家長可以考慮使用。某些學校活動,學校或會開放學校讓家長在內泊車,但也是先到先得(但小心私家車在路上排隊時,交通警不會理會家長是在排隊而命令家長駛走,家長便不能繼續排隊),因此,學校不斷鼓勵家長和學生以公眾交通工具來回學校。
學校的老師,來自世界各地都有,所以,家長不宜以本地傳統學校的角度來看,把老師們都當是國際學校的老師來看待便可。
以上只是由我角度所得的一點心得,家長應自行和學校以及其他家長多溝通,令自己對學校有更全面的認識。
作為這間學校的家長,首先真的要接受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這包括了學校以圖書教學,評核不會預先通知家長,沒有最終分數和名次,和高年級的公開試安排,例如會報考IGCSE和IB。信任學校的教學安排,這包括了課程的編排和設計,功課和評核的深淺和多少。對於某一個課程的深度和功課量,也必定有家長覺得不稱心,如不夠深或功課太少,又或太深而功課太多,父母應明白這是現實。
對於覺得課程淺和功課少的家長,我會建議他們應和學校溝通,重要的是孩子不會覺得課程太淺而對上課提不起興趣,或甚是在課堂上不專心或攪破壞,至於功課量少,如果只是因為孩子專心和努力,家長可以讓孩子善用課餘的時間,讓他們做他們喜愛和有興趣(而通常是他們專長)的事,例如參加不同的興趣班、語言班、運動班、樂器班等等,除非孩子真的很喜歡書本上的知識,否則家長便有空間去讓孩子發揮他們學業以外的興趣和專長,又或只是簡單的多看課外書等,也是好的。
對於覺得課程深和功課多的家長,我會建議家長也要和班主任溝通,交流孩子的學習能力、性格、興趣等特性,跟著看看怎樣令孩子可以跟得上學校的課程進度。家長應教導和培養孩子獨立和專心地自行做功課,如果在學生專心地做功課的情況下,孩子還是做不完當天功課,甚至到晚上應入睡時間還未能完成功課,家長其實可以建議孩子先行休息,再寫手冊通知班主任孩子在專心做功課的情況下也未能完成所有功課,家長不必怕因為向老師說孩子不能完成功課,會令老師對孩子有負面的印象;班主任要對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很清楚,才能採用適當的方法和進度去教導學生,如果家長一開始便以補習形式來改善孩子的表現,其實是不能令身邊的人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準確的評估。
補習與否是家長間會互相詢問的話題,校方是不鼓勵補習,但是如果在學校內和其他家長分享交流,可能會發現有些家長會幫子女找補習,甚或說如不補習便不能跟得上學校的進度,有些家長則不會為子女找補習,在這個議題上,我不敢一刀切的說要或不要,因為這決定於很多因素,例如學生的能力,有否家長幫忙檢查功課,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等等,我的建議只是,補習,可免則免,如果家長發現子女在校似乎不明白老師所教的內容,應先和老師溝通,是孩子在堂上不專心,還是真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所限,學校也有提供額外的班給稍為落後的學生上,讓他們跟上課程。但是到最後,如果家長真的決定要補習,看看可否不用長期依賴補習,如果補習令學生不專心上堂,上堂不用學習,放學就去補習,家長不如爲子女轉校好了,因為和讀傳統學校或催谷型學校已沒有分別,另外因為蔡繼有學校不會預告默書評估,補習老師根本不能預習,補習的效果反而不及爲傳統學校學生補習的效果好。另外,除非家長想在某一階段為子女轉校,否則長期依賴補習的學生,能否應付IB的課程是一個疑問。(我極不想將來會有IB補習的出現。)
對於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底線是達標升級,正如學校的宗旨,Every child in this school is good at something,所以如果學生的長處不在學業方面,他們的專長可能是在音樂、運動之上,又或是某一學科,家長可以選擇讓子女完成功課之後,便可投入他們專長的地方。我覺得作為這學校的家長,比其他學校家長優勝的地方是家長有選擇,反觀其他學校家長,他們是沒有選擇,爲升學,爲入精英班,爲名次,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是每一份功課、測驗和考試,任何一科一分都不能少。(家長不要以為只達標升級,便是對子女要求低,將來成就最大的,未必是在校內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反而如果子女在某方面有天份,他日的成就會更大。)
因為學校不以分數和表現來評價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為自己學習,而不是為了和其他同學競爭,所以學生之間不會為分數而破瓌關係,而家長之間亦沒有互相競爭的心態,間接令家長之間的關係很好,成為互相支援的平台, 有感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和表現,原來透過其他家長來詢問他們的子女,反而更清楚。
所以新生家長宜多認識子女的同學,以及他們的家長,部份班主任會主動建立溝通渠道(如電郵)讓家長之間溝通,否則,家長亦可主動向同班家長提出收集並分享家長的聯絡方法(如電郵和手機號碼),之後便可以以電郵、WhatsApp甚至討論區來溝通。至於所有家長首次相遇,也許便是學校旅行或家長晚會,到時家長可以把握機會收集其他家長的聯絡方法。
如果想對學校、以及自己子女在學的情況更為認識,作家學校的義工,可以說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外出參觀活動,校內游泳班(尤其是低年級),是需要部份家長回校當義工,所以每當見到學校有這類活動,除了班主任在回條上詢問家長會否當義工, 如果家長有假期的, 家長亦可即時在手冊上留言給班主任,詢問需否回來當義工。另外,學校亦有其他經常性的義工,如故事爸爸媽媽和圖書館義工,家長如果有空,便可以參加了,留在學校的時間較長,對學校和子女在學以及他們和其他同學相處的情況便會更為清楚。
星期六早上學生在學校有不同類型種類的課外活動,而同時間也有供家長參加的家長興趣班,所以家長除了留在學校等候子女下課,也可以參加一些興趣班。(對於子女出生後也許便沒有時間參加任何興趣班的家長,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了。)
和其他學校一樣,蔡繼有學校也有駐校社工,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子女有什麼問題,尤其是精神、情緒等等問題,可以找駐校社工幫忙,家長不應怕子女給標籤爲有問題而錯過了補救的最佳機會;甚至家長本身也有因為子女在學而引起情緒問題,我也建議家長可找駐校社工談談,他們或可以提供輔導或轉介的服務。
學校的位置令交通成為一個很頭痛的問題,尤其是當有大量家長駕私家車到學校,例如考生面試日,開放日等等,另外,部份學校活動是晚上舉辦,與會者離開時也會有問題。在學校門外的馬路上泊車(部份會泊車上行人路),因泊車數目多,又多響警號,所以會引起附近住戶不滿,不久便會有交通警到場,發告票是指定動作,如情況嚴重,聽過警方會拖車的,在大埔路離學校步行十五分鐘距離有一個公眾兩小時停車場,家長可以考慮使用。某些學校活動,學校或會開放學校讓家長在內泊車,但也是先到先得(但小心私家車在路上排隊時,交通警不會理會家長是在排隊而命令家長駛走,家長便不能繼續排隊),因此,學校不斷鼓勵家長和學生以公眾交通工具來回學校。
學校的老師,來自世界各地都有,所以,家長不宜以本地傳統學校的角度來看,把老師們都當是國際學校的老師來看待便可。
以上只是由我角度所得的一點心得,家長應自行和學校以及其他家長多溝通,令自己對學校有更全面的認識。
Thursday, August 30, 2012
新中學文憑和現今學生家長的心態
也許今年是香港教育歷史上的重要一年,因為中學和大學的制度,由從前的三二二三年制,轉為三三四制;歷史上的升中試,中三試,會考,高考,一個一個被取消,公開試的次數也越來越少,現在,便只有這個中學文憑試了。教育當局在推行這個制度時說它有多好多好,今年,也真的要見真章了。從前的母語教學,實行數年之後發覺有問題,被表裡不一和令人費解的語言微調制推翻了,但是這次的三三四加上中學文憑考試的改革,涉及大學和中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各中學班級結構的改變和大學硬件軟件的提升,已是一條不能回頭的不歸路。
由於今年是第一年,有部份學生和家長都避免自己做「白老鼠」,有些自動留班,有些轉到國際學校,更有些學生提前到海外升學。中學文憑試放榜,學生的合格率很高,姑勿論是否因為是第一年,教育局想有個好開始,所以改卷的都很「鬆手」,所以成績高了,亦有說是因為從前的評級是「拉curve」的,即是定了每個評級人數比例,再定考試成績,變成現在是用一個定了的準則來評分數,所以能達到高分的人數便多了。學校、學生以及家長看到成績好,當然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但是跟著而來的,便是要去為自己子女升大學而費心。
今年能拿到高分(或至少合格)的學生人數多了,換句話說,達升大學資格的人數也多了,直接的影響是升本地大學的競爭比以往更大;大學以成績收生,和改革前分別不大,各學系取錄他們覺得最合適的學生,其他沒有本地大學取錄的學生,便另謀升學之途,但是從教育界的朋友口中得知的現況,原來這個大環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轉變的除了是學習的學制,還有學生和家長的心態,由不同學校類型的起落便可得知。
記得在我還在就讀小學時,便已經沒有升中考試,升中也是以學能測驗來評高低,到中三時,又會有另一次評核,如果成績好的,便可以原校升中四,否則,便要轉校到另一間中學,當然,如果是成績好的,除非是轉去更好的學校,否則,要被迫轉校的,肯接收的都會是較「不受歡迎」的學校;到中五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會考,成績好的便會原校升學,成績優異的,更會轉到更心儀的學校,而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有心要繼續學業的,可以到中六收生要求較低的學校升學,或原校或到別校重讀;到中六時,那時還有高等程度會考,專為中文中學的學生報考,為了升讀四年制的中文大學,或到中七時,報考高級程度會考,為了報讀三年制的香港大學;那時,香港只有兩間重點大學,所以能入讀的都是身經數戰的精英。所以,從前的教育制度是精英制,只有資質最高或能力最好的學生才能考入大學,而其他學生,便會因應他們的能力,在不同的年級離開校園,投身社會,所以不能入讀大學的學生,有些會報讀以職業為主的職業先修學校,工業中學,技術學校等等。
在政府宣傳新高中三三四學制時,他們說是多元教學,是指學生可以在課程之內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甚至是和職業培訓有關的,但是現實是,完成初中是必然的,完成高中也是必然的,而且便已在大學的校門,現時本地接受政府資助的大學有十間左右(確實數字得在官方網站上找),包括其他私立大學,只要成績稍好,便已可以升讀大學,再加上現在所有家長和學生,都覺得一個大學學位是最低要求,是找工作的入場劵,既然完成了高中課程,便已到大學的門口,所以不論是因為覺得完成了高中是找不到工作,真的要獲得一個大學學位,還是家長覺得子女沒有學校可上,怕子女成了雙失青年,所以怎樣也要找一條途徑考上大學去。
因此,似乎現在的學生和家長的目標都不會放在完成高中,不接受自己沒有大學學位,所以,完成高中之後,成績得不到本地大學垂青,便自費升大學去,但既然要自費,也要確定那條路最終可以升上大學,最終可以考得一個大學學位。因此,以往的職業培訓類的高級文憑,或甚至文憑,如果學校不能承諾其畢業生可以繼續升回大學,便不會得學生和家長的支持;所以標榜可以升上大學,而由本地大學所辦的副學士課程,便大受成績達標但不及被大學取錄的學生歡迎,尤其這些由本地大學所辦的社區學院,便給學生和家長覺得較易升回同大學的學位課程,又或在本地大學所辦的社區學院就讀,便有種已是該大學就讀的大學生的感覺。(例如完成了高中,升入香港大學社區學院就讀自費的副學士課程,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跟其他人說,完成高中,考入港大,多神氣吧!)
我上一代的父母,相信大都會對子女說,如果成績好,可以繼續升學,父母再辛苦也會支持子女完成所有可以達到的課程(也有子女會半工讀,做兼職的支持自己生活費和學費),否則,便要踏出社會工作,自食其力,上一代父母的想法是如果子女不是讀書材料,便會豉勵子女早早為工作作準備,找一個行業由低做起,而離開校園的時間,可以是中三,中五或中七(我的上一代,還有完成小學便就業的),離開校園之後,找適合的行業,或在職訓練,或讀相關課程,或找人介紹入行也是有的,如果還是想完成中學課程,便在晚間讀夜校。到現在,既然絕大部份的學生都可以完成高中課程,站在大學門外,子女人數少而父母有經濟能力,相信有決心把(已成年的)子女推出校門,要他們工作的父母為數應該不多,到最後,真的實現當年董建華時代所提倡提高有大學資格比例的大計。
想深一層,當所有人都有大學學位時,大學學位便不再是從前的大學學位,現在要在學歴上稍為比人優勝,便已經是要一個碩士學位了(尤其是商業管理碩士MBA),這個遊戲只會越來越要求高,到最後是要有博士學位才能稍為看高一線(近年在博士之上,再加了一級為Post-doctorate,我也不知在中文怎樣稱呼這個學位,是後博士,還是博士後呢?)。現在大學眾多,再加上海外大學和本地大學合辦的兼讀或遙距課程,再加上只要肯自費,要考獲這些學位,由學士到博士,要求已經不再是要天資過人,而是只要決心、恒心、肯做肯學,只要肯捱,終可以考得所想考到的學位,所以,大部份的學位已不再是能力過人的指標(極期量只是毅力過人的指標而已),但是花費巨大,做了數年大學生,身負一個大學學位的畢業生,相信大部份大學畢業生(以及其家長),是接受不了大學畢業生去做一些普遍認為較低下、收入普通以及辛苦的工作,由天之嬌子的大學生,變成一個到處受氣的打工仔,再加上低檔的工作性質,更嚇怕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父母有經濟能力照顧他們,這些大學生最終變成高不成,低不就的雙失青年,年紀再大一點,對工作回報的期望更高,但工作的機會更低,這個大學學位,便成了這些原本沒有能力入讀大學的大學生,在職場上的跘腳石。
所以,我建議,如果子女不是讀書的材料,預算他們將來也不會是以專業知識謀生,那倒不如早點讓子女想想自己的出路,趁年青中學畢業後便開始去工作,或報讀相關課程,這些課程會比轉折的升大學之途平得多;到四五年後,他(她)的同學才剛出社會工作,而他(她)便 已有數年工作經驗,在某行業建立了人脈關係,可能前景比拿著大學學位而踏出社會,卻背負著廿多萬大學貸款債的大學畢業生為好。所以,真的不要太迷信大學學位,有些工種是不需要的,就業之後,要再考取大學學位的機會也很多。
話雖如此,但要肯放下考取大學學位的心魔,和主流思想背道而駞,是知易行難的。
由於今年是第一年,有部份學生和家長都避免自己做「白老鼠」,有些自動留班,有些轉到國際學校,更有些學生提前到海外升學。中學文憑試放榜,學生的合格率很高,姑勿論是否因為是第一年,教育局想有個好開始,所以改卷的都很「鬆手」,所以成績高了,亦有說是因為從前的評級是「拉curve」的,即是定了每個評級人數比例,再定考試成績,變成現在是用一個定了的準則來評分數,所以能達到高分的人數便多了。學校、學生以及家長看到成績好,當然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但是跟著而來的,便是要去為自己子女升大學而費心。
今年能拿到高分(或至少合格)的學生人數多了,換句話說,達升大學資格的人數也多了,直接的影響是升本地大學的競爭比以往更大;大學以成績收生,和改革前分別不大,各學系取錄他們覺得最合適的學生,其他沒有本地大學取錄的學生,便另謀升學之途,但是從教育界的朋友口中得知的現況,原來這個大環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轉變的除了是學習的學制,還有學生和家長的心態,由不同學校類型的起落便可得知。
記得在我還在就讀小學時,便已經沒有升中考試,升中也是以學能測驗來評高低,到中三時,又會有另一次評核,如果成績好的,便可以原校升中四,否則,便要轉校到另一間中學,當然,如果是成績好的,除非是轉去更好的學校,否則,要被迫轉校的,肯接收的都會是較「不受歡迎」的學校;到中五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會考,成績好的便會原校升學,成績優異的,更會轉到更心儀的學校,而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有心要繼續學業的,可以到中六收生要求較低的學校升學,或原校或到別校重讀;到中六時,那時還有高等程度會考,專為中文中學的學生報考,為了升讀四年制的中文大學,或到中七時,報考高級程度會考,為了報讀三年制的香港大學;那時,香港只有兩間重點大學,所以能入讀的都是身經數戰的精英。所以,從前的教育制度是精英制,只有資質最高或能力最好的學生才能考入大學,而其他學生,便會因應他們的能力,在不同的年級離開校園,投身社會,所以不能入讀大學的學生,有些會報讀以職業為主的職業先修學校,工業中學,技術學校等等。
在政府宣傳新高中三三四學制時,他們說是多元教學,是指學生可以在課程之內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甚至是和職業培訓有關的,但是現實是,完成初中是必然的,完成高中也是必然的,而且便已在大學的校門,現時本地接受政府資助的大學有十間左右(確實數字得在官方網站上找),包括其他私立大學,只要成績稍好,便已可以升讀大學,再加上現在所有家長和學生,都覺得一個大學學位是最低要求,是找工作的入場劵,既然完成了高中課程,便已到大學的門口,所以不論是因為覺得完成了高中是找不到工作,真的要獲得一個大學學位,還是家長覺得子女沒有學校可上,怕子女成了雙失青年,所以怎樣也要找一條途徑考上大學去。
因此,似乎現在的學生和家長的目標都不會放在完成高中,不接受自己沒有大學學位,所以,完成高中之後,成績得不到本地大學垂青,便自費升大學去,但既然要自費,也要確定那條路最終可以升上大學,最終可以考得一個大學學位。因此,以往的職業培訓類的高級文憑,或甚至文憑,如果學校不能承諾其畢業生可以繼續升回大學,便不會得學生和家長的支持;所以標榜可以升上大學,而由本地大學所辦的副學士課程,便大受成績達標但不及被大學取錄的學生歡迎,尤其這些由本地大學所辦的社區學院,便給學生和家長覺得較易升回同大學的學位課程,又或在本地大學所辦的社區學院就讀,便有種已是該大學就讀的大學生的感覺。(例如完成了高中,升入香港大學社區學院就讀自費的副學士課程,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跟其他人說,完成高中,考入港大,多神氣吧!)
我上一代的父母,相信大都會對子女說,如果成績好,可以繼續升學,父母再辛苦也會支持子女完成所有可以達到的課程(也有子女會半工讀,做兼職的支持自己生活費和學費),否則,便要踏出社會工作,自食其力,上一代父母的想法是如果子女不是讀書材料,便會豉勵子女早早為工作作準備,找一個行業由低做起,而離開校園的時間,可以是中三,中五或中七(我的上一代,還有完成小學便就業的),離開校園之後,找適合的行業,或在職訓練,或讀相關課程,或找人介紹入行也是有的,如果還是想完成中學課程,便在晚間讀夜校。到現在,既然絕大部份的學生都可以完成高中課程,站在大學門外,子女人數少而父母有經濟能力,相信有決心把(已成年的)子女推出校門,要他們工作的父母為數應該不多,到最後,真的實現當年董建華時代所提倡提高有大學資格比例的大計。
想深一層,當所有人都有大學學位時,大學學位便不再是從前的大學學位,現在要在學歴上稍為比人優勝,便已經是要一個碩士學位了(尤其是商業管理碩士MBA),這個遊戲只會越來越要求高,到最後是要有博士學位才能稍為看高一線(近年在博士之上,再加了一級為Post-doctorate,我也不知在中文怎樣稱呼這個學位,是後博士,還是博士後呢?)。現在大學眾多,再加上海外大學和本地大學合辦的兼讀或遙距課程,再加上只要肯自費,要考獲這些學位,由學士到博士,要求已經不再是要天資過人,而是只要決心、恒心、肯做肯學,只要肯捱,終可以考得所想考到的學位,所以,大部份的學位已不再是能力過人的指標(極期量只是毅力過人的指標而已),但是花費巨大,做了數年大學生,身負一個大學學位的畢業生,相信大部份大學畢業生(以及其家長),是接受不了大學畢業生去做一些普遍認為較低下、收入普通以及辛苦的工作,由天之嬌子的大學生,變成一個到處受氣的打工仔,再加上低檔的工作性質,更嚇怕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父母有經濟能力照顧他們,這些大學生最終變成高不成,低不就的雙失青年,年紀再大一點,對工作回報的期望更高,但工作的機會更低,這個大學學位,便成了這些原本沒有能力入讀大學的大學生,在職場上的跘腳石。
所以,我建議,如果子女不是讀書的材料,預算他們將來也不會是以專業知識謀生,那倒不如早點讓子女想想自己的出路,趁年青中學畢業後便開始去工作,或報讀相關課程,這些課程會比轉折的升大學之途平得多;到四五年後,他(她)的同學才剛出社會工作,而他(她)便 已有數年工作經驗,在某行業建立了人脈關係,可能前景比拿著大學學位而踏出社會,卻背負著廿多萬大學貸款債的大學畢業生為好。所以,真的不要太迷信大學學位,有些工種是不需要的,就業之後,要再考取大學學位的機會也很多。
話雖如此,但要肯放下考取大學學位的心魔,和主流思想背道而駞,是知易行難的。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名校的再思
最近我在不同的場合,遇到同一間傳統名校的家長;聽她們說這間傳統名校,令我對這一間傳統名校和香港的名校有更深的認識,和印證我一直以來對名校的看法。
不久前,新高中的公開試中學文憑的成績公佈,這間傳統學校的成績卻是強差人意,這家長說這次的公開試成績,只有六成畢業生的成績達本地大學的最低入學要求,尤其是因為中文科不達標。有說原因是因為部份資質高的學生轉走國際文憑的那一條路,而另一部份的學生,則到海外升學去,所以餘下來的學生資質並不高,而學校的中文科也不是教得很好,可能再加上社會普遍都重英輕中,尤以名校爲甚,所以中文科的成績便不理想,因而公開試不達標而最後達不到入讀大學的最低要求。想起來是一件很難以想像的事,因為名校能自己選擇學生,所以能在所有投考的學生中,取錄全港最高資質的幾個巴仙的學生,而入讀本地大學學生的比例,便定比這幾個巴仙為高,所以這名校的畢業生能考入大學,原是非常理所當然的。
跟我談這傳統名校的家長的孩子是在小學部就讀,她說她不滿意學校的老師教得不好,但是考試的要求卻很高,所以如果家長看到孩子在考試的成績不好,部份家長便自行在外用自己的資源來教導孩子,結果是學生在不用老師用心的教導下,可以考得到好成績,惡性循環便是老師更不須用心的教。
另一問題是這家長覺得功課少,長假期也沒什麼功課。功課多少,原沒有什麼標準,同樣功課量,有家長覺得多,有家長覺得少,問題原不大;如果家長認同學校現時功課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云云,毫無問題;但是如果家長是覺得讀書便要苦讀,要功課多,要測驗考試密,原來這傳統名校卻不是他們的「那杯茶」。
名校家長又自覺食得咸魚抵得渴,不會為孩子轉校,這個學生、家長和學校的互動便會繼續下去,直到家長灰心為孩子轉校,又或學生畢業為止,學校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既然學生成績不教而好,學生轉校後的學額又會有其他學生爭著轉入,所以學校根本沒有任何動機和迫切性要改變。
再和另一同校家長談,得到的意見也差不多,功課少,考試深,老師教得不太好,家長爲了在功課上和孩子傷了感情,所以這家長每一科都找補習老師幫忙,當問及既然學校長教得不好,交了數千元學費還要自行掏腰包去找補習老師,爲何不老老實實的轉去一間老師會落力教書的學校去呢?答案是所交的學費,便是良好學校環境,良好的同學,以及他們的良好家庭背景等等的代價;而我覺得,還有名校由來出名的校友和人脈,我也相信名校有其傳統的文化,名校的身份也許會給學生一點過人的傲氣,較高的自我形象(當然也有一同而來的名校包袱)。
有些名校是出名課程深,要求高,但亦有以上所描述的一間名校。有家長明知名校如此,仍千方百計的爲孩子鋪路考入去,只要他們明白他們所投考的那一類名校,付出和收穫是什麽便可。反過來說,可惜的是家長不理解所報的是那一類名校,機關算盡的讓孩子入讀,到就讀時才發現「貨不對辦」,苦了家長和學生。
不久前,新高中的公開試中學文憑的成績公佈,這間傳統學校的成績卻是強差人意,這家長說這次的公開試成績,只有六成畢業生的成績達本地大學的最低入學要求,尤其是因為中文科不達標。有說原因是因為部份資質高的學生轉走國際文憑的那一條路,而另一部份的學生,則到海外升學去,所以餘下來的學生資質並不高,而學校的中文科也不是教得很好,可能再加上社會普遍都重英輕中,尤以名校爲甚,所以中文科的成績便不理想,因而公開試不達標而最後達不到入讀大學的最低要求。想起來是一件很難以想像的事,因為名校能自己選擇學生,所以能在所有投考的學生中,取錄全港最高資質的幾個巴仙的學生,而入讀本地大學學生的比例,便定比這幾個巴仙為高,所以這名校的畢業生能考入大學,原是非常理所當然的。
跟我談這傳統名校的家長的孩子是在小學部就讀,她說她不滿意學校的老師教得不好,但是考試的要求卻很高,所以如果家長看到孩子在考試的成績不好,部份家長便自行在外用自己的資源來教導孩子,結果是學生在不用老師用心的教導下,可以考得到好成績,惡性循環便是老師更不須用心的教。
另一問題是這家長覺得功課少,長假期也沒什麼功課。功課多少,原沒有什麼標準,同樣功課量,有家長覺得多,有家長覺得少,問題原不大;如果家長認同學校現時功課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云云,毫無問題;但是如果家長是覺得讀書便要苦讀,要功課多,要測驗考試密,原來這傳統名校卻不是他們的「那杯茶」。
名校家長又自覺食得咸魚抵得渴,不會為孩子轉校,這個學生、家長和學校的互動便會繼續下去,直到家長灰心為孩子轉校,又或學生畢業為止,學校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既然學生成績不教而好,學生轉校後的學額又會有其他學生爭著轉入,所以學校根本沒有任何動機和迫切性要改變。
再和另一同校家長談,得到的意見也差不多,功課少,考試深,老師教得不太好,家長爲了在功課上和孩子傷了感情,所以這家長每一科都找補習老師幫忙,當問及既然學校長教得不好,交了數千元學費還要自行掏腰包去找補習老師,爲何不老老實實的轉去一間老師會落力教書的學校去呢?答案是所交的學費,便是良好學校環境,良好的同學,以及他們的良好家庭背景等等的代價;而我覺得,還有名校由來出名的校友和人脈,我也相信名校有其傳統的文化,名校的身份也許會給學生一點過人的傲氣,較高的自我形象(當然也有一同而來的名校包袱)。
有些名校是出名課程深,要求高,但亦有以上所描述的一間名校。有家長明知名校如此,仍千方百計的爲孩子鋪路考入去,只要他們明白他們所投考的那一類名校,付出和收穫是什麽便可。反過來說,可惜的是家長不理解所報的是那一類名校,機關算盡的讓孩子入讀,到就讀時才發現「貨不對辦」,苦了家長和學生。
Thursday, August 09, 2012
聯招和非聯招
我任職的公司在這個暑假來了兩個暑期工,巧合的是她們都是在下個月(九月)入讀本地大學。一位是於本地傳統官津女校就讀,報考本地新高中試,現在還在等月中放榜;而另一位是高中前在本地國際化學校就讀,但高中時卻會報考新高中,所以其父母便在她初中之後,送了她到澳洲入讀高校,報考國際文憑(IB),這個暑假便以IB成績報考科大的工商管理並不經面試下已被取錄。
本地高中以新文憑成績報考大學,必經聯招來報考本地八間大學;學生選擇不同大學和不同學係科目為選擇,由聯招統一編派某一大學某一學科給學生,我問過本地學生那位,她說基本上全由聯招指派,派了於某大學某學科,基本上沒有選擇,只能接受。反觀經非聯招報考大學的,卻可以自行向不同大學的不同學科報考申請,由各學系決定是否取錄,模式類似我自己報考大學時的情況。
我記得自己當年報考大學,在升大學的那個暑假,便不斷收到各大學寄來的取錄信,收到後便決定是否報到,因為取錄信不是同時寄來,有早有遲,有時甚到遲到開學之後才寄來,所以便會出現有同學參加了某大學的迎新活動,突然收到另一間大學的取錄信而中途離開迎新活動,這是當時常見的現象。現在報考幼稚園和直資私立小學的做法,便是差不多了,同樣孩子可能被多過一間學校取錄,家長要決定是否註冊交留位費,如於多間學校註冊,到最後才決定於某一間就讀。這個做法雖然好處是家長有較大的決定權,但弊處是孩子要到不同學校參加面試,家長亦要在不同幼稚園之間取捨,學校方面,因為未到開校(甚至開學之後),就算是交了留位費,做了校服等等,家長仍會臨時轉校,所以學校很難預料確實收生情況,到有學生轉校時,學校便要即時詢問在候備名單上的學生是否來就讀,有機會會浪費學額。
現在本地大學給公眾的訊息,雖然好像大學是有聯招和非聯招的限額,但是實際上大學是如何分配,也許只有個別學系和教育當局才最清楚。對於我這個旁觀者所見到的情況,似乎本地學生經非聯招報考本地大學,也未必較本地高中學生「輸蝕」,既可以自由向心儀學系報讀,未必一定要經面試,又較本地學生早得知結果(當然,也視乎學生的公開試成績),亦可以入讀熱門大學的熱門學系。
姑勿論新中學文憑試和IB相比,那個較易應付和取高分之類的問題,但對報考大學來說,報讀IB經非聯招,並不比新中學文憑差,所以也許(對於有能力去選擇的)家長要去考慮的,是認識這兩條不同的升學途徑,對子女的學習成長的利弊,從而決定中、小學階段經那一條途徑升學,接受怎樣的培育。
本地高中以新文憑成績報考大學,必經聯招來報考本地八間大學;學生選擇不同大學和不同學係科目為選擇,由聯招統一編派某一大學某一學科給學生,我問過本地學生那位,她說基本上全由聯招指派,派了於某大學某學科,基本上沒有選擇,只能接受。反觀經非聯招報考大學的,卻可以自行向不同大學的不同學科報考申請,由各學系決定是否取錄,模式類似我自己報考大學時的情況。
我記得自己當年報考大學,在升大學的那個暑假,便不斷收到各大學寄來的取錄信,收到後便決定是否報到,因為取錄信不是同時寄來,有早有遲,有時甚到遲到開學之後才寄來,所以便會出現有同學參加了某大學的迎新活動,突然收到另一間大學的取錄信而中途離開迎新活動,這是當時常見的現象。現在報考幼稚園和直資私立小學的做法,便是差不多了,同樣孩子可能被多過一間學校取錄,家長要決定是否註冊交留位費,如於多間學校註冊,到最後才決定於某一間就讀。這個做法雖然好處是家長有較大的決定權,但弊處是孩子要到不同學校參加面試,家長亦要在不同幼稚園之間取捨,學校方面,因為未到開校(甚至開學之後),就算是交了留位費,做了校服等等,家長仍會臨時轉校,所以學校很難預料確實收生情況,到有學生轉校時,學校便要即時詢問在候備名單上的學生是否來就讀,有機會會浪費學額。
現在本地大學給公眾的訊息,雖然好像大學是有聯招和非聯招的限額,但是實際上大學是如何分配,也許只有個別學系和教育當局才最清楚。對於我這個旁觀者所見到的情況,似乎本地學生經非聯招報考本地大學,也未必較本地高中學生「輸蝕」,既可以自由向心儀學系報讀,未必一定要經面試,又較本地學生早得知結果(當然,也視乎學生的公開試成績),亦可以入讀熱門大學的熱門學系。
姑勿論新中學文憑試和IB相比,那個較易應付和取高分之類的問題,但對報考大學來說,報讀IB經非聯招,並不比新中學文憑差,所以也許(對於有能力去選擇的)家長要去考慮的,是認識這兩條不同的升學途徑,對子女的學習成長的利弊,從而決定中、小學階段經那一條途徑升學,接受怎樣的培育。
Monday, July 23, 2012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
不久之前,知道有初中生墮樓身亡事件,之後有幸和該學校的老師相遇,談過這件事,從老師的口中聽到,很多老師都不開心,尤其是那些曾教導該學生的老師,他們部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便是在事發前曾跟該學生說過什麼,怕自己曾對該學校所說的某些說話令到該學生產生輕生的念頭,如此,老師便會覺得有很大的罪咎感。這件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頗大的衝擊,令我反省很多教養子女的問題。
在家長之間談擇校升學、催谷補習的時候,其實想一想,返回基本步,家長對子女真真正正最大的期望是什麼?也許絕大部份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只是盼望他們在自己的身邊,健康快樂地成長,將來能否名成利就,相比孩子本身,相比親子關係,根本一點也不重要,不能同日而語。近來再看過一些書,例如<女兒的六個爸爸>,<請照顧我女兒>等等,到生離死別時,原來父母最想的,便只是陪著子女成長而已,再看看那些多年來照顧著殘障子女的父母,心願只是子女比年老的父母先行一步,他們的期望,便只是他們的子女在有生之年可以好好的活著,別無其他一點所求。
給我的反省是,相信有家長和子女在一起時,會為子女的功課學業和其他身外事物而惡言相向,明白父母任何時候都是為子女著想,出發點完全是好的,但是當想到子女可以留在身邊的時間其實不多,現時來說,廿多歲(其實也許應該是十多歲)便應要獨立去面對世事(除非家長堅持要做「怪獸家長」),父母也不能終身為他們作主,他們可能會因為學業、工作或婚姻等等,而和父母分隔兩地,而且在子女年少時親子關係差,也許不應期望在子女成長後會突然會好起來,到時,父母再想,自己原來做了一個怎麼樣的父母的呢?為時已晚了。話說回來,不是說不去重視子女的學業,而是要去接納子女便是眼前的模樣和能力,要鼓勵和支持,便比責罵和恐嚇好得多,盡量令子女在應付學業的同時,能和父母有學業之外的活動,多加溝通,增進親子感情。
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什麼比親子關係更重要,有開心和有父母在身邊的童年,可以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情緒智商,足以支持他們應付成長後的挑戰,學歴可以終生去追求,但這些素質都要孩子在年少時才能建立,時間過去,便再沒有機會。如果家長覺得虎媽的高壓做法,是可行和成效好,既然道不同不相為謀,我也不會多說什麼,最後只能說,祝你們好運,願家長和孩子都是可以接受這種模式,直到最後,得到期望中的回報。
在家長之間談擇校升學、催谷補習的時候,其實想一想,返回基本步,家長對子女真真正正最大的期望是什麼?也許絕大部份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只是盼望他們在自己的身邊,健康快樂地成長,將來能否名成利就,相比孩子本身,相比親子關係,根本一點也不重要,不能同日而語。近來再看過一些書,例如<女兒的六個爸爸>,<請照顧我女兒>等等,到生離死別時,原來父母最想的,便只是陪著子女成長而已,再看看那些多年來照顧著殘障子女的父母,心願只是子女比年老的父母先行一步,他們的期望,便只是他們的子女在有生之年可以好好的活著,別無其他一點所求。
給我的反省是,相信有家長和子女在一起時,會為子女的功課學業和其他身外事物而惡言相向,明白父母任何時候都是為子女著想,出發點完全是好的,但是當想到子女可以留在身邊的時間其實不多,現時來說,廿多歲(其實也許應該是十多歲)便應要獨立去面對世事(除非家長堅持要做「怪獸家長」),父母也不能終身為他們作主,他們可能會因為學業、工作或婚姻等等,而和父母分隔兩地,而且在子女年少時親子關係差,也許不應期望在子女成長後會突然會好起來,到時,父母再想,自己原來做了一個怎麼樣的父母的呢?為時已晚了。話說回來,不是說不去重視子女的學業,而是要去接納子女便是眼前的模樣和能力,要鼓勵和支持,便比責罵和恐嚇好得多,盡量令子女在應付學業的同時,能和父母有學業之外的活動,多加溝通,增進親子感情。
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什麼比親子關係更重要,有開心和有父母在身邊的童年,可以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情緒智商,足以支持他們應付成長後的挑戰,學歴可以終生去追求,但這些素質都要孩子在年少時才能建立,時間過去,便再沒有機會。如果家長覺得虎媽的高壓做法,是可行和成效好,既然道不同不相為謀,我也不會多說什麼,最後只能說,祝你們好運,願家長和孩子都是可以接受這種模式,直到最後,得到期望中的回報。
Wednesday, July 18, 2012
官津中學是怎樣選擇學生呢?
中學收生的情況和結果,令我細想官津中學是用什麼準則來決定取錄那些學生。如果中學是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中學便一定要取錄所有由小學畢業而來的學生,另一極端是一間獨立的中學,校方可以在所有投考學生中選擇他們覺得最全適的,這個是理所當然。有這兩者之間,便有直屬和聯繫中學,在統一派位部份,在餘下的七成學額,學校須分別預留最多85%和25%的學額給直屬小學和聯繫小學,而如果學生能被評為第一組別或第二組別,便可以得到預留學額,而如果人數比預留學額多,多出來的便和其他學生一般「抽獎」了。所以直屬和聯繫中學其實只會預留所有學額的六成或約二成學額給小學。如果一間中學和一間小學要結盟,他們會怎樣決定是以一條龍、直屬、聯繫形式呢?還是選擇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呢?他們又為什麼要結盟呢?
至於直屬和聯繫中學,因他們有相關小學,他們會怎樣選擇相關小學的學生來取錄呢?
我在想,官津在自行收生,可以自行決定三成學額,理論上,他們可以全用來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當然最好便是小學方面被評為第一組別的學生,這樣他們首先便可以取錄三成第一組別的學生,但是一想到統一派位階段,中學方面仍要繼續取錄相關小學的學生時,因為小學學生只要是第一或第二組別,便已經可以升到相關中學,因此中學便會取錄了小學方面的第二組別學生了,再餘下的學額才能取錄其他報考的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學生。
另一極端做法是,如果中學方面在自行收生時,盡量取錄非相關小學的第一組別學生,在自行收生階段便可以取錄了三成外來的第一組別學生,到統一派位階段時,預留給相關小學方面的學額,便可以盡收小學方面的第一組別學生,盡量減少由小學方面硬性要取錄的第二組別學生。由此可見,如果中學方面用這方法來收生,小學方面的學生也得爭取進入第一組別,才能有機會升上相關中學。
這令我想到,有些中學方面盡量減少預留給小學方面的學額,或甚至和小學「獨立運作」,便是想盡量保障收生的普遍水準,這是可以理解,但當我想到某些名中小學校同名,主觀願望是他們是相關學校,升中有點幫助,而中學也可能會告訴小學家長,中學方面會預留多少學額給小學部份,但是再細心想想,這個學額可能少於小學方面所有第一組別學生的數目,這樣,只是給小學方面家長對升讀相關中學有點盼望,令他們積極報讀中學方面,中學亦可以堂而皇之告訴大眾,中小學兩方面仍是相關,會取錄同辦學團體的學生,但實際上中學方面只會取錄小學方面第一組別的學生(反正中學是要取錄第一組別學生),第二組別甚至是第三組別的學生便要自求多福,實際上可能和就讀於其他小學分別不大(可能分別只在於調整校內成績這個部份)。
想到最後,相信有些學校都只是在爭名氣,爭好學生,說什麼辦學理念,可能只在收到最好的學生之後才理會的。
一條龍、直屬、聯繫、到獨立,便是中學必須取錄小學方面的人數的比例,對於一間學校,不論大、中、小學,他們的終極目標便是取錄最好的學生(可能對某些有教育理念的學校而言,這不是終極目標,但是在收生不足會殺校的環境下,收足學生和收到最好學生,便是每間官津最明哲保身的做法)。一間小學如果可以有一間名中學作為直屬或聯繫中學,名氣越大和中學收生比例越高,對投考小學的家長便越吸引,投考人數越多,小學可以選到最好學生的機會便越大,所以小學要和中學結盟的原因,是吸引更多投考學生,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小學生只要被評為第一和第二組別,便可以得到中學預留學位,如果中學部的預留學位多,部份小學的第二組別學生也可以被取錄,所以小學生的壓力便會細一點,對某些不想子女學業壓力太大的家長是合適的,所以小學便可以吸引這類家長。
對於中學而言,和小學結盟的原因,我想到的便有兩個,首先是中學和小學是同一辦學團體,理論上辦學理念是一樣的,所以由小學培訓出來的畢業生便最適合由同辦學團體的中學取錄,用同一辦學理念來教導學生,第二個原因是既為有關中學,小學方面定會推介中學給小學的學生,所以中學部可以至少吸引了小學方面的學生來報考;但是對名中學而言,如果小學方面的畢業生大都被評為第二組別,中學方面便極不想取錄小學方面的畢業生(因為中學便做不成第一組別中學),亦即小學成了中學方面的負累,所以,除非小學方面有能力保持畢業生的水準,否則中學是極不願意和任何小學結盟,反正名中學投考的人數眾多,不愁取錄不了第一組別的小學畢業生。
對於中學而言,和小學結盟的原因,我想到的便有兩個,首先是中學和小學是同一辦學團體,理論上辦學理念是一樣的,所以由小學培訓出來的畢業生便最適合由同辦學團體的中學取錄,用同一辦學理念來教導學生,第二個原因是既為有關中學,小學方面定會推介中學給小學的學生,所以中學部可以至少吸引了小學方面的學生來報考;但是對名中學而言,如果小學方面的畢業生大都被評為第二組別,中學方面便極不想取錄小學方面的畢業生(因為中學便做不成第一組別中學),亦即小學成了中學方面的負累,所以,除非小學方面有能力保持畢業生的水準,否則中學是極不願意和任何小學結盟,反正名中學投考的人數眾多,不愁取錄不了第一組別的小學畢業生。
至於直屬和聯繫中學,因他們有相關小學,他們會怎樣選擇相關小學的學生來取錄呢?
我在想,官津在自行收生,可以自行決定三成學額,理論上,他們可以全用來取錄相關小學的畢業生,當然最好便是小學方面被評為第一組別的學生,這樣他們首先便可以取錄三成第一組別的學生,但是一想到統一派位階段,中學方面仍要繼續取錄相關小學的學生時,因為小學學生只要是第一或第二組別,便已經可以升到相關中學,因此中學便會取錄了小學方面的第二組別學生了,再餘下的學額才能取錄其他報考的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學生。
另一極端做法是,如果中學方面在自行收生時,盡量取錄非相關小學的第一組別學生,在自行收生階段便可以取錄了三成外來的第一組別學生,到統一派位階段時,預留給相關小學方面的學額,便可以盡收小學方面的第一組別學生,盡量減少由小學方面硬性要取錄的第二組別學生。由此可見,如果中學方面用這方法來收生,小學方面的學生也得爭取進入第一組別,才能有機會升上相關中學。
這令我想到,有些中學方面盡量減少預留給小學方面的學額,或甚至和小學「獨立運作」,便是想盡量保障收生的普遍水準,這是可以理解,但當我想到某些名中小學校同名,主觀願望是他們是相關學校,升中有點幫助,而中學也可能會告訴小學家長,中學方面會預留多少學額給小學部份,但是再細心想想,這個學額可能少於小學方面所有第一組別學生的數目,這樣,只是給小學方面家長對升讀相關中學有點盼望,令他們積極報讀中學方面,中學亦可以堂而皇之告訴大眾,中小學兩方面仍是相關,會取錄同辦學團體的學生,但實際上中學方面只會取錄小學方面第一組別的學生(反正中學是要取錄第一組別學生),第二組別甚至是第三組別的學生便要自求多福,實際上可能和就讀於其他小學分別不大(可能分別只在於調整校內成績這個部份)。
想到最後,相信有些學校都只是在爭名氣,爭好學生,說什麼辦學理念,可能只在收到最好的學生之後才理會的。
升中派位之我見
上星期是本年升中派位的日子,近年在升中派位前後,都會有朋友或網友致電或以電郵聯絡我,問問我的意見,這令我去弄清楚升中是怎樣的一回事,更深刻的是感到為子女奔波找中學的父母所面對的問題和苦惱。而升中這一關,便多少決定於家長為小女選擇那一類小學,所以就算是幼稚園學生的家長,亦應對升中有初步的認識。
香港的派位制度,幼稚園不是必然教育,所以家長要自行找幼稚園,幼稚園的選擇是完全決定於家長為子女報考那些幼稚園,和幼稚園是否取錄;至於升小學,學生得自行報考直資私立小學,而報考官立津貼小學,則要向教育當局申請,經過自行派位和統一收生之後,再加上最後叩門這個過程來完成,直資私立小學擁完全收生權,而官津派位則是一個計分加上運氣的一個制度。至於升中,便決定於報考中學是否學生所就讀的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之後和升小一樣,學生須自行報考直資私立中學,而報考官津中學則要依照教育當局的派位制度來決定,簡單來說,官津中學派位完全是一個以分數決定學生組別,再在同組別內隨機派位,由於派位過程先會處理第一組別的學生,所以如果想入讀心儀中學(尤多是所謂第一組別中學),入場券便是先要成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亦即是說,升中是分數先決的。
就我所認識,升中派位,和升小派位相似的地方,都是有自行收生和統一派位兩個部份,最後家長如想在放榜之後為子女轉換學校,便可自行到心儀學校去踫運氣;至於不同的地方,首先在自行收生部份,學生可以向兩間官津中學入紙申請,學生向一條龍中學申請,中學一定要取錄、至於這兩間中學(分為第一和第二志願),可由教育當局方面得到學生的成績(因為沒有公開考試,所以中學所得到的是學生校內表現,經教育當局調整後的成績),中學可以要求學生參加面試,之後中學可以根據教育當局所提供的成績和學生面試表現,來決定是否取錄某一學生;由此可知,學生可以是因為學業成績,或在某方面(例如音樂或運動)有過人之處而得到中學垂青,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兩間中學之中有一間取錄,學生便會被派到這一間,如果兩間中學都取錄該學生,教育當局便會依學生志願,讓學生入讀他的第一志願中學。自行收生部份佔每間官津中學最多三成中一學額。
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不被任何中學取錄,便會參加統一派位,學生便可以依自己志願為次序選擇統一派位的中學,有甲部跨區三個志願和乙部本區三十個志願,和升小學不同的是,升中的本區是以學生就讀小學的校區而決定(升小學的校區是以家居住址而決定);到正式統一派位時,第一組別的會被首先派位,所以,他們可以先被派入他們心儀的學校,而這些取錄多為第一組別學生的中學,便被家長冠以第一組別中學,到所有第一組別的小六學生派位完畢,便到第二組別的小六學生派位,如果這些學生所選擇的中學已多為第一組別學生所選擇並已佔去所有學額,這些第二組別的學生便沒有機會被派位進這些第一組別中學,因此,小學老師會建議校內將會被評為第二組別學生的家長,為子女選擇多為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中學,而區內那些學校多是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老師們大都心裡有數。到完成所有第二組別的學生派位之後,教育當局便會開始為第三組別的學生派位,過程和第二組別的差不多;當然,到開始派位給第三組別時,也許大部份通常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學校的學額也都填滿了,所以第三組別的學生,可以派位進入第二組別中學的機會不大,更遑論派位到第一組別中學。
取錄不同組別學生的中學,其實反映了一個什麼的客觀現實呢?也許學校取錄什麼學生,和學校本身某些素質未必有絕對關係,例如第一組別中學的老師,未必便全部都比第三組別中學的老師好或懂得教導學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學生的普遍(或平均)成績,便要比第二和第三組別好,而學生的普遍成績較好,其客觀原因也許便是因為學生天資較好,父母較緊張子女學業,或家庭輔助資源較充裕,而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其品行惡劣的機會也細一點,而因為學生能力普遍較好,所以學校又可以教深一點;所以,一個很簡單的結論便是,第一組別的學生,普遍便比其他組別的學生為好,而自己子女可以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父母也較放心和對子女將來的成績較有信心。相對地如果子女入讀第三組別中學,亦即所有學生的普遍成會比其他兩個組別中學的學生為差,而普遍成績較差,亦意味學生本身較大機會在學業上的能力較差或某些個人素質久佳。
以上的討論,是以宏觀整間學校來討論,所以對個別學生來說,可能子女就讀第一組別中學,坐在隔鄰的可以是個學習散漫的「富二代」,跟著又可能子女就讀第三組別中學,遇上一個盡責的老師,或有一個品行很好的同學坐在一起。對家長而言,這些機會真的好像是抽獎一樣,反而子女可以入較好組別中學,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還境的機會便更大。所以最終結論是,為著種種不同的原因,家長都是希望子女能入讀較好組別的中學。以上的討論也許是這個結論的原因,但是對於大部份家長而言,他們便會直接想到結論:「我要子女入讀第一組別中學。」
至於能夠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方法,主要條件為成績。對於某一間小學而言,根據學校學生過住成績,校方是知道大概畢業生多少名為第一組別,第二組別和第三組別,所以小學生要有「資格」去抽第一組別的心儀中學,先決條件便是要在校內全級考到某個名次或更好,再簡單來說,就要拿高分:讀書就是求分數吧。至於計算全組名次的,便是小五下學期和小六兩個學期,所以當學生升級到四年級或以上,當校方和家長開始緊張學生校內名次,不論學校是多標榜活動教學等等,只要學生要參加派位而校方和家長是重視派位結果(也許不重視派位結果的家長,除了是一條龍學校之外,為數不多吧),便會放棄所有課外活動,全力催谷學業成績了。(另一副產品是因為是以校內成績來分組別,校內同級的同學便成為競爭對手,學生之間和家長之間較難建立良好互相關係。)
升中派位以學業成績來決定,似乎是一個較為客觀和合理的方法去分配學生,如果升中仍然沿著升小學的計分和抽獎,可能更不恰當,更不客觀。而成積好的學生可以優先選擇學校(當然是心頭好),如此,其他成績好的學生也大都選擇差不多的學校,結果是成績相約的學生在同一所學校就讀,其實便更方便老師教學,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一個學習能力在第二組別的學生,被分配在一所大都是第二組別的學校就讀,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被派到第一組別中學去,可能會跟不上進度。但是現實是有多少家長會接受自己的子女便是第二組別,要和其他第二組別的學生一同學習?家長普遍想法便是,如果自己子女可以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必定是比在第二組別中學就讀的得益大,就算明知自己的子女本質不是第一組別,也會盡力在其他方面提供最好的支援,務使子女進入第一組別,升讀心儀中學。
歸納以上所講,在傳統官津學校就讀,以教育當局所制定的途徑升學,如果校方或家長重視子女要升讀「較好」的中學(物以類聚,多成為了第一組別中學),便得在初小時開始發力,在班中和全級中爭取好成績,到小五、小六須要提交校內成績,這更是決定性的時候,所以有部份家長對子女的學業心態便是要催谷,為了好成績,為了好名次,為了升好學校,亦有家長覺得在子女年少時不加催谷,將來到子女長大又如何會發奮圖強呢?所以催谷是合理的,到將來中學畢業,成績優良,可以選讀大學熱門科目,完成大學課程之後便可以成為專業人仕,這生的生活也有保障,而長期的奮鬥,也可以培養子女的進取心。我不敢批評這種想法,因為其實某個程度上是合理的和或許適合某些學生和家庭,最重要是家長三思後覺得適合自己的想法和子女便可。
對大部份學生來說,老師可以早早便告訴他們大概是那一個組別,讓他們適當地選擇合適和相應的中學為首三志願,因此,每年升中放榜時,新聞所報導的是有多少人可以入讀首三志願學校。如果這個入讀首三志願的比率越低,表示越多家長為子女選擇了競爭大或熱門的中學為首三志願,部份是因為他們已有直資或私校作後備,便即管「膽粗粗」的試試,可以入讀心儀中學的,便入讀,否則便會放棄官津而選擇直資私校;另一部份家長這樣選擇的原因是子女在兩個組別之間,例如所謂「第一組別尾」和「第二組別頭」,沒有後備的家長,也許便會選擇第二組別為首的中學,但是亦有家長想「博一博」,便選擇了第一組別的中學,如果子女真的是第一組別尾,他們被派位到第一組別中學的機會,是和頂尖第一組別頭的學生一樣的,也許最終派位不到這心儀中學,也希望在多個階段都有選擇這中學而叩得一個學位。
我曾接觸的家長,便包括了子女便是在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之間,最後真的是第二組別,因此失卻所有為首的幾間第一組別中學,派位結果便是十多志願的中學。徬徨之下四出找學校叩門,雖然最終也能找到一間較合意的中學,但放榜那幾天簡直是經歷了人間地獄,苦不堪言。
所以,除非子女能在學業上有好成績,又或家長不太介意子女入讀其他組別的中學,官津這條路是難行的,家長亦無選擇要幫助學生去改善學業成績。
香港的派位制度,幼稚園不是必然教育,所以家長要自行找幼稚園,幼稚園的選擇是完全決定於家長為子女報考那些幼稚園,和幼稚園是否取錄;至於升小學,學生得自行報考直資私立小學,而報考官立津貼小學,則要向教育當局申請,經過自行派位和統一收生之後,再加上最後叩門這個過程來完成,直資私立小學擁完全收生權,而官津派位則是一個計分加上運氣的一個制度。至於升中,便決定於報考中學是否學生所就讀的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之後和升小一樣,學生須自行報考直資私立中學,而報考官津中學則要依照教育當局的派位制度來決定,簡單來說,官津中學派位完全是一個以分數決定學生組別,再在同組別內隨機派位,由於派位過程先會處理第一組別的學生,所以如果想入讀心儀中學(尤多是所謂第一組別中學),入場券便是先要成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亦即是說,升中是分數先決的。
就我所認識,升中派位,和升小派位相似的地方,都是有自行收生和統一派位兩個部份,最後家長如想在放榜之後為子女轉換學校,便可自行到心儀學校去踫運氣;至於不同的地方,首先在自行收生部份,學生可以向兩間官津中學入紙申請,學生向一條龍中學申請,中學一定要取錄、至於這兩間中學(分為第一和第二志願),可由教育當局方面得到學生的成績(因為沒有公開考試,所以中學所得到的是學生校內表現,經教育當局調整後的成績),中學可以要求學生參加面試,之後中學可以根據教育當局所提供的成績和學生面試表現,來決定是否取錄某一學生;由此可知,學生可以是因為學業成績,或在某方面(例如音樂或運動)有過人之處而得到中學垂青,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兩間中學之中有一間取錄,學生便會被派到這一間,如果兩間中學都取錄該學生,教育當局便會依學生志願,讓學生入讀他的第一志願中學。自行收生部份佔每間官津中學最多三成中一學額。
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不被任何中學取錄,便會參加統一派位,學生便可以依自己志願為次序選擇統一派位的中學,有甲部跨區三個志願和乙部本區三十個志願,和升小學不同的是,升中的本區是以學生就讀小學的校區而決定(升小學的校區是以家居住址而決定);到正式統一派位時,第一組別的會被首先派位,所以,他們可以先被派入他們心儀的學校,而這些取錄多為第一組別學生的中學,便被家長冠以第一組別中學,到所有第一組別的小六學生派位完畢,便到第二組別的小六學生派位,如果這些學生所選擇的中學已多為第一組別學生所選擇並已佔去所有學額,這些第二組別的學生便沒有機會被派位進這些第一組別中學,因此,小學老師會建議校內將會被評為第二組別學生的家長,為子女選擇多為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中學,而區內那些學校多是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老師們大都心裡有數。到完成所有第二組別的學生派位之後,教育當局便會開始為第三組別的學生派位,過程和第二組別的差不多;當然,到開始派位給第三組別時,也許大部份通常取錄第二組別學生的學校的學額也都填滿了,所以第三組別的學生,可以派位進入第二組別中學的機會不大,更遑論派位到第一組別中學。
取錄不同組別學生的中學,其實反映了一個什麼的客觀現實呢?也許學校取錄什麼學生,和學校本身某些素質未必有絕對關係,例如第一組別中學的老師,未必便全部都比第三組別中學的老師好或懂得教導學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學生的普遍(或平均)成績,便要比第二和第三組別好,而學生的普遍成績較好,其客觀原因也許便是因為學生天資較好,父母較緊張子女學業,或家庭輔助資源較充裕,而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其品行惡劣的機會也細一點,而因為學生能力普遍較好,所以學校又可以教深一點;所以,一個很簡單的結論便是,第一組別的學生,普遍便比其他組別的學生為好,而自己子女可以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父母也較放心和對子女將來的成績較有信心。相對地如果子女入讀第三組別中學,亦即所有學生的普遍成會比其他兩個組別中學的學生為差,而普遍成績較差,亦意味學生本身較大機會在學業上的能力較差或某些個人素質久佳。
以上的討論,是以宏觀整間學校來討論,所以對個別學生來說,可能子女就讀第一組別中學,坐在隔鄰的可以是個學習散漫的「富二代」,跟著又可能子女就讀第三組別中學,遇上一個盡責的老師,或有一個品行很好的同學坐在一起。對家長而言,這些機會真的好像是抽獎一樣,反而子女可以入較好組別中學,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還境的機會便更大。所以最終結論是,為著種種不同的原因,家長都是希望子女能入讀較好組別的中學。以上的討論也許是這個結論的原因,但是對於大部份家長而言,他們便會直接想到結論:「我要子女入讀第一組別中學。」
至於能夠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方法,主要條件為成績。對於某一間小學而言,根據學校學生過住成績,校方是知道大概畢業生多少名為第一組別,第二組別和第三組別,所以小學生要有「資格」去抽第一組別的心儀中學,先決條件便是要在校內全級考到某個名次或更好,再簡單來說,就要拿高分:讀書就是求分數吧。至於計算全組名次的,便是小五下學期和小六兩個學期,所以當學生升級到四年級或以上,當校方和家長開始緊張學生校內名次,不論學校是多標榜活動教學等等,只要學生要參加派位而校方和家長是重視派位結果(也許不重視派位結果的家長,除了是一條龍學校之外,為數不多吧),便會放棄所有課外活動,全力催谷學業成績了。(另一副產品是因為是以校內成績來分組別,校內同級的同學便成為競爭對手,學生之間和家長之間較難建立良好互相關係。)
升中派位以學業成績來決定,似乎是一個較為客觀和合理的方法去分配學生,如果升中仍然沿著升小學的計分和抽獎,可能更不恰當,更不客觀。而成積好的學生可以優先選擇學校(當然是心頭好),如此,其他成績好的學生也大都選擇差不多的學校,結果是成績相約的學生在同一所學校就讀,其實便更方便老師教學,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一個學習能力在第二組別的學生,被分配在一所大都是第二組別的學校就讀,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被派到第一組別中學去,可能會跟不上進度。但是現實是有多少家長會接受自己的子女便是第二組別,要和其他第二組別的學生一同學習?家長普遍想法便是,如果自己子女可以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必定是比在第二組別中學就讀的得益大,就算明知自己的子女本質不是第一組別,也會盡力在其他方面提供最好的支援,務使子女進入第一組別,升讀心儀中學。
歸納以上所講,在傳統官津學校就讀,以教育當局所制定的途徑升學,如果校方或家長重視子女要升讀「較好」的中學(物以類聚,多成為了第一組別中學),便得在初小時開始發力,在班中和全級中爭取好成績,到小五、小六須要提交校內成績,這更是決定性的時候,所以有部份家長對子女的學業心態便是要催谷,為了好成績,為了好名次,為了升好學校,亦有家長覺得在子女年少時不加催谷,將來到子女長大又如何會發奮圖強呢?所以催谷是合理的,到將來中學畢業,成績優良,可以選讀大學熱門科目,完成大學課程之後便可以成為專業人仕,這生的生活也有保障,而長期的奮鬥,也可以培養子女的進取心。我不敢批評這種想法,因為其實某個程度上是合理的和或許適合某些學生和家庭,最重要是家長三思後覺得適合自己的想法和子女便可。
對大部份學生來說,老師可以早早便告訴他們大概是那一個組別,讓他們適當地選擇合適和相應的中學為首三志願,因此,每年升中放榜時,新聞所報導的是有多少人可以入讀首三志願學校。如果這個入讀首三志願的比率越低,表示越多家長為子女選擇了競爭大或熱門的中學為首三志願,部份是因為他們已有直資或私校作後備,便即管「膽粗粗」的試試,可以入讀心儀中學的,便入讀,否則便會放棄官津而選擇直資私校;另一部份家長這樣選擇的原因是子女在兩個組別之間,例如所謂「第一組別尾」和「第二組別頭」,沒有後備的家長,也許便會選擇第二組別為首的中學,但是亦有家長想「博一博」,便選擇了第一組別的中學,如果子女真的是第一組別尾,他們被派位到第一組別中學的機會,是和頂尖第一組別頭的學生一樣的,也許最終派位不到這心儀中學,也希望在多個階段都有選擇這中學而叩得一個學位。
我曾接觸的家長,便包括了子女便是在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之間,最後真的是第二組別,因此失卻所有為首的幾間第一組別中學,派位結果便是十多志願的中學。徬徨之下四出找學校叩門,雖然最終也能找到一間較合意的中學,但放榜那幾天簡直是經歷了人間地獄,苦不堪言。
所以,除非子女能在學業上有好成績,又或家長不太介意子女入讀其他組別的中學,官津這條路是難行的,家長亦無選擇要幫助學生去改善學業成績。
Monday, June 11, 2012
由主流學校升讀蔡繼有學校
學生轉校時有所聞,為校區位置、為不同教育模式或程度等等,各有各的原因,而我在蔡繼有學校眼見耳聽所及,有學校由蔡繼有學校轉到本地主流學校,亦有由主流學校轉校到蔡繼有學校的,有插班的、有重讀一年級的、因為蔡繼有學校的學制為五(小學)三(初中)二(高中考IGCSE)二(預科考IB),所以在不同時期轉讀蔡繼有學校,便會進入對應的某一個階段。
最近收到網友來電郵問及她子女將會由傳統中學升讀來年蔡繼有預科課程,希望我給她一些意見;因我女兒只就讀二年級,我實在沒有資格去提供意見,所以我將問題轉介到一位現時十年級的家長,向她尋求意見,之後我便再將她的意見回覆寄回來電郵的家長。看過十年級家長回覆之後,我覺得值得供其他家長參考,在得到該十年級家長的首肯之後,便將她的意見(經刪去個人資料後)登出如下:
最近收到網友來電郵問及她子女將會由傳統中學升讀來年蔡繼有預科課程,希望我給她一些意見;因我女兒只就讀二年級,我實在沒有資格去提供意見,所以我將問題轉介到一位現時十年級的家長,向她尋求意見,之後我便再將她的意見回覆寄回來電郵的家長。看過十年級家長回覆之後,我覺得值得供其他家長參考,在得到該十年級家長的首肯之後,便將她的意見(經刪去個人資料後)登出如下:
3 aspects to consider:
1.Learner factor
As for insert students, I think the ATTITUDE in learning is a critical factor whether he/she would be happy studying at CKY. Having been at CKY for 10 years, most Yr 11 students are quite independent in learning, doing projects, presentations, etc. There are 4 classes of yr 10 and I project that there might be only 3 classes next year as some will go abroad.
It would be not that difficult to study for IB if the student is good at language(s), outgoing in character, expressive, and most importantly, having an inquisitive mind, ready to look for new knowledge and be patient enough to organize information acquired and present it with confidence.
The two years of IB training might be quite tough and good time management is required. This was Principal Lau's advice when we first entered CKY 10 years ago. However, the pro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sult. Whatever the exam results are, the 2-year course would be quite rewarding.
2.Choice of subjects
Parent, or the student herself better, could visit IBO website and look for the groups of subjects she's going to choose. Quite different from DSE, IB has a strict limit in choice of subjects - MUST choose one subject from 6 groups, or two from one of the groups only. That means one subject in Science, and Math are compulsory. But there is an "easier" syllabus for Math-less-able students "Math studies".
3. School climate and teaching staff
Having in CKY for 10 years, we really feel that CKY is NOT going for IB but IB just shares the same vision and mission with CKY - to develop an independent and inquisitive learner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CKY has also recruited IB trained teachers and quite a proportion of them have taught IB courses locally and/or abroad. The school has closed supervision on teaching quality.
I'm not saying CKY is perfect, however, having bee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for 3 decades, I personally feel that CKY is a school with relatively high 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ies compared with most local schools and is led by Principal with a passion in education (not very common really, no kidding!!).
Compared with international schools, CKY has high standard in Chinese because most students take Chinese (first lang).
教科書的問題
之前的新聞都在談論教科書,尤其集中在從民生的角度來談論它的訂價,我也想在此談談自己對教科書的看法。
學生學習,不能只看著老師寫寫講講便可以學到所教授的知識,部分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可以邊聽著老師講解而同時寫下筆記,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如果他們可以手上拿著一些有關的教材時,他們便可以更專心聽老師的講解,這尤以年紀越少越明顯,換句話說,年紀越小的學生,教材(例如教科書)對他們便越重要。
當家長收到書單時,想到如果子女上課時沒有需要的教科書,子女既不能好好的學習,而望著其他同學有教科書時,心裡也定必不好受,因此教科書可說是必需的。而當書價高企時,草根巿民因置身於安全網內,書簿費應是實報實銷的,沒有什麼負擔,百上加斤的又是中產家庭,特別是剛好在安全網以外的中下家庭。
既然教材是必需的,那麼教材可以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去製作而令老師可以用以教導學生,學生可以拿著帶回家溫習呢?
本地主流學校的課程大綱是由教育當局所訂的,理論上,老師們拿著大綱便已可以自行製作教材,但是製作過程包括搜集資料、寫作內容、製作練習、評核材料、校對等等,所涉及的工作是很繁重的;對於忙碌的老師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空間去制作教材,個別老師也不可能製作一本完整的教科書出來,最多只能製作PowerPoint,但難道要年紀小的學生拿著PowerPoint講義來上堂和用以溫習嗎?就算個別老師可以製作好一份完整的教材,可以沿用下去,但相信從前是可行的,因為現今教育改革無日無之,課程轉變得很快,老師完成製作之後,很快便不適用;再者,很多時老師們更不清楚當局所新訂的大綱內容,又怎能期望老師自行製作教材呢?相反,由老師以外的人力資源來製作教材或教科書,完成之後交由教育當局來審批,老師便可以安心使用這些經審批的教科書,教育當局總不能將每位老師的教材來審批吧。
既然教育當局是制定課程大網的機構,由他們來製作教科書,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對課程的認識,理論上是最清楚的。但是由教育當局來製作教科書也有其弊處,例如由教育當局來製作,便沒有其他出版商會加入出版教科書的行列,沒有其他外界專業人士參與,很容易會出現錯漏,另外,在通識或國民教育方面,社會人士更會害怕政府會有預設立場等等。因此,教科書只是由教育當局來製作也有問題。另外,由政府架構來執行,他們的效率不高,其運作成本比由私人機構還要高,除非政府資助完成後的教科書,否則教科書的價值也不會低。
既然教科書不可能由教育當局來製作,所以到最後,教科書還是得由商業機構來製作,而由商業機構來製作,他們當然會以商業模式來運作,最終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牟利,這個也是無何厚非。據報導,每個年級的人數為五萬左右(近年香港每年的出生率為十萬,當中有部份是單非或雙非嬰孩,所以在港就讀的也有數萬之多),假設每本教科書為一百元,每年某一科目的銷售總額為五百萬左右,但這五百萬便包括所有編輯、資料搜集、寫作、校對、美術設計、印刷、發行、書店等等;足夠嗎?其實五百萬也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由此看來,我覺得以教科書的書價一百元來計算,也算合理,如果某一科目有多於一個書商,每間書商所能分享的利潤便更少;由印刷至書店收益,為固定支出,如果能轉為電子書,這部分的成本可以省下,但長遠來說便再沒有下調空間;所以如果某一版可以重覆使用,編製則不必重覆,省下這部分的成本。可見如果每一版書可以應用更長時間,製作部份能省下不少,成本才能真正降低,書價才能有下調空間。
由以上可見,教科書之所以貴,是因為香港人口不算多(某一年級的學生不多),所以真正的書價收入不多,再加上行業內的競爭,課程改革令書商要經常改版,令書商(有借口)要重新製作,書價因此長期高企。當政府面對市民的壓力,便深入研究教科書行業的運作,發現原來書商是會向老師免費贈送教師用書,而這方面的支出,當然計算入教科書的成本之上。跟著便站出來說書商不應免費贈送教科書給老師,而教師用書應另外收費,否則教師用書的錢便會轉嫁在學生的教科書書價之上,跟著便下令書商不能送書給教師,老師和學校那一方沒有額外資源來買老師用書,而書商那一方又很想送書給老師,讓他們親身體驗用他們的書,所以最終書商只能「借」給老師,(明眼人一看,便知可以借給老師的書,難道書商可以收回來再賣?)政府再指示書商把教師用書分開定價,到教師用書為學生用書幾倍時,政府當局便說書商是不良書商,定價不合理云云。
對於教科書這件事,我的感覺是,當政府讓教科書的制作以商業模式運作,便應以商業運作原則來控制書價,例如引入競爭,改變供求等等,而不是以「民意」來打壓教科書的商業決定,香港是實行資本主義,怎能去界定什麼價錢是合理,什麼價錢是不良呢?對於家長來說,當然是越平越好。以現時的市場和制作模式來看,書價可以降低的空間似乎不多。政府現時站出來說教科書商不良,令我覺得只是給家長看政府是有處理過這個問題,就算是提出電子書,都是治標不治本,根本沒有一個長遠的政策來處理這個問題。政府出來做「秀」,教科書商運作模式照舊,家長只有空緊張,錢還是要付,時間還是會過去,也許這便是政府的「拖」字訣,讓問題留給下任官員去處理吧。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處理這問題呢?其實無論什麼方法,書商或家長兩者之間,必定有利害關係,提出減少出版成本,教科書過程中的負責某工序的人的收入便減少,例如變成電子書,印刷、發行、書店都會有損失,使教科書的適用時間增長,編著的出版商的收入便減少。政府走出來資助家長購買教科書,又或以投標方式讓出版社投標來以政府的錢來編制教科書等等,又會變成由政府補貼書商。
至於棄用教科書,令家長不再需要購買教科書,方法可以是建立類似維基網站,讓不同學校教授用一科的老師一同編輯該學科的教材,跟著老師便從當中拿教材來教;另一方法是以市面上的圖書來教。這兩個方法也有問題,前者是香港沒有這樣的合作文化,「肥水不流別人田」的思想,在學校間爭名次和成績的風氣下,接近是不可能;後者是沒有統一的評核過程,另外中文圖書的數量不多,現在主要靠台灣來的圖書,但內容和數量都不能滿足香港的要求。
其實每個方案都有利弊,我覺得政府應提出不同的方案,讓所有市民討論和發表意見,之後便實行好了,不要把問題再拖下去,令苦惱的家長少一件事要擔憂吧。
學生學習,不能只看著老師寫寫講講便可以學到所教授的知識,部分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可以邊聽著老師講解而同時寫下筆記,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如果他們可以手上拿著一些有關的教材時,他們便可以更專心聽老師的講解,這尤以年紀越少越明顯,換句話說,年紀越小的學生,教材(例如教科書)對他們便越重要。
當家長收到書單時,想到如果子女上課時沒有需要的教科書,子女既不能好好的學習,而望著其他同學有教科書時,心裡也定必不好受,因此教科書可說是必需的。而當書價高企時,草根巿民因置身於安全網內,書簿費應是實報實銷的,沒有什麼負擔,百上加斤的又是中產家庭,特別是剛好在安全網以外的中下家庭。
既然教材是必需的,那麼教材可以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去製作而令老師可以用以教導學生,學生可以拿著帶回家溫習呢?
本地主流學校的課程大綱是由教育當局所訂的,理論上,老師們拿著大綱便已可以自行製作教材,但是製作過程包括搜集資料、寫作內容、製作練習、評核材料、校對等等,所涉及的工作是很繁重的;對於忙碌的老師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空間去制作教材,個別老師也不可能製作一本完整的教科書出來,最多只能製作PowerPoint,但難道要年紀小的學生拿著PowerPoint講義來上堂和用以溫習嗎?就算個別老師可以製作好一份完整的教材,可以沿用下去,但相信從前是可行的,因為現今教育改革無日無之,課程轉變得很快,老師完成製作之後,很快便不適用;再者,很多時老師們更不清楚當局所新訂的大綱內容,又怎能期望老師自行製作教材呢?相反,由老師以外的人力資源來製作教材或教科書,完成之後交由教育當局來審批,老師便可以安心使用這些經審批的教科書,教育當局總不能將每位老師的教材來審批吧。
既然教育當局是制定課程大網的機構,由他們來製作教科書,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對課程的認識,理論上是最清楚的。但是由教育當局來製作教科書也有其弊處,例如由教育當局來製作,便沒有其他出版商會加入出版教科書的行列,沒有其他外界專業人士參與,很容易會出現錯漏,另外,在通識或國民教育方面,社會人士更會害怕政府會有預設立場等等。因此,教科書只是由教育當局來製作也有問題。另外,由政府架構來執行,他們的效率不高,其運作成本比由私人機構還要高,除非政府資助完成後的教科書,否則教科書的價值也不會低。
既然教科書不可能由教育當局來製作,所以到最後,教科書還是得由商業機構來製作,而由商業機構來製作,他們當然會以商業模式來運作,最終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牟利,這個也是無何厚非。據報導,每個年級的人數為五萬左右(近年香港每年的出生率為十萬,當中有部份是單非或雙非嬰孩,所以在港就讀的也有數萬之多),假設每本教科書為一百元,每年某一科目的銷售總額為五百萬左右,但這五百萬便包括所有編輯、資料搜集、寫作、校對、美術設計、印刷、發行、書店等等;足夠嗎?其實五百萬也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由此看來,我覺得以教科書的書價一百元來計算,也算合理,如果某一科目有多於一個書商,每間書商所能分享的利潤便更少;由印刷至書店收益,為固定支出,如果能轉為電子書,這部分的成本可以省下,但長遠來說便再沒有下調空間;所以如果某一版可以重覆使用,編製則不必重覆,省下這部分的成本。可見如果每一版書可以應用更長時間,製作部份能省下不少,成本才能真正降低,書價才能有下調空間。
由以上可見,教科書之所以貴,是因為香港人口不算多(某一年級的學生不多),所以真正的書價收入不多,再加上行業內的競爭,課程改革令書商要經常改版,令書商(有借口)要重新製作,書價因此長期高企。當政府面對市民的壓力,便深入研究教科書行業的運作,發現原來書商是會向老師免費贈送教師用書,而這方面的支出,當然計算入教科書的成本之上。跟著便站出來說書商不應免費贈送教科書給老師,而教師用書應另外收費,否則教師用書的錢便會轉嫁在學生的教科書書價之上,跟著便下令書商不能送書給教師,老師和學校那一方沒有額外資源來買老師用書,而書商那一方又很想送書給老師,讓他們親身體驗用他們的書,所以最終書商只能「借」給老師,(明眼人一看,便知可以借給老師的書,難道書商可以收回來再賣?)政府再指示書商把教師用書分開定價,到教師用書為學生用書幾倍時,政府當局便說書商是不良書商,定價不合理云云。
對於教科書這件事,我的感覺是,當政府讓教科書的制作以商業模式運作,便應以商業運作原則來控制書價,例如引入競爭,改變供求等等,而不是以「民意」來打壓教科書的商業決定,香港是實行資本主義,怎能去界定什麼價錢是合理,什麼價錢是不良呢?對於家長來說,當然是越平越好。以現時的市場和制作模式來看,書價可以降低的空間似乎不多。政府現時站出來說教科書商不良,令我覺得只是給家長看政府是有處理過這個問題,就算是提出電子書,都是治標不治本,根本沒有一個長遠的政策來處理這個問題。政府出來做「秀」,教科書商運作模式照舊,家長只有空緊張,錢還是要付,時間還是會過去,也許這便是政府的「拖」字訣,讓問題留給下任官員去處理吧。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處理這問題呢?其實無論什麼方法,書商或家長兩者之間,必定有利害關係,提出減少出版成本,教科書過程中的負責某工序的人的收入便減少,例如變成電子書,印刷、發行、書店都會有損失,使教科書的適用時間增長,編著的出版商的收入便減少。政府走出來資助家長購買教科書,又或以投標方式讓出版社投標來以政府的錢來編制教科書等等,又會變成由政府補貼書商。
至於棄用教科書,令家長不再需要購買教科書,方法可以是建立類似維基網站,讓不同學校教授用一科的老師一同編輯該學科的教材,跟著老師便從當中拿教材來教;另一方法是以市面上的圖書來教。這兩個方法也有問題,前者是香港沒有這樣的合作文化,「肥水不流別人田」的思想,在學校間爭名次和成績的風氣下,接近是不可能;後者是沒有統一的評核過程,另外中文圖書的數量不多,現在主要靠台灣來的圖書,但內容和數量都不能滿足香港的要求。
其實每個方案都有利弊,我覺得政府應提出不同的方案,讓所有市民討論和發表意見,之後便實行好了,不要把問題再拖下去,令苦惱的家長少一件事要擔憂吧。
Sunday, May 13, 2012
蔡繼有學校劉校長的訪問
剛剛在網上找到蔡繼有學校劉校長接受電台的訪問節目重溫,節目的其中一位主持,是《怪獸家長》一書的作者屈穎妍。
節目當中,劉校長詳細講述蔡繼有學校和其他傳統學校不同的地方,包括無分數,無排名,無記過,寫論文,不鼓勵補習等等,亦有提及面試的模式,以及與本地教育和大學的銜接。對於還沒有參加過學校簡介會的家長,這個訪問可以讓家長先對學校有初步的認識。
Friday, May 04, 2012
容錯教育
在資訊科技裡,有一個概念叫做「容錯」,源於以前一個電腦系統只要一個細微的錯誤,簡單如一條數據線斷了,整個電腦系統便會失靈,不再繼續運作,如果電腦系統只是個別用戶枱頭電腦,影響不大,但是如果是企業系統,每一刻電腦系統失效,都會引致企業商譽和經濟的損失,因此,資訊科技界便提出企業電腦系統必須能「容錯」,意即就算電腦系統中某個別部份失靈,整個電腦系統還能繼續運作,因此再發展了相關的技術,來實踐「容錯」。
有時我念及「容錯」這個概念,便會令我想起我讀大學時,有師兄跟我說(已不記得是那位了),大學便是一個容許學生去錯的地方,所以即管去嘗試不同的事物,就算是錯了,也不打緊,最重要是從中得到經驗,學到將來怎樣避免,和「失敗乃成功之母」差不多(當然,對部份學生領袖,例如學生會會長之類,因他們是帶領和代表所有學生,他們所言所行,便得三思而後行了),因此,我亦想到,孩子在整個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必定有機會出錯,老師和家長,也要明白這是必然的事,老師和家長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錯,讓他們明白他們的不足,從中學會面對和接受失敗,認識自己,尤其是自己 的缺點,之後可以改進自己,從錯誤中學習到新知識。嘗試、出錯、學習,令孩子能更深刻明白有關事理,也許,越早出錯,越早能面對和學習到,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記得有次聽電台的親子節目,其中一位講者說她孩子有次參加學校旅行,孩子收拾背囊時,把薯片放在背囊底,於上再放其他雜物,母親看見孩子如此,沒有提醒,一天旅行回來,孩子跟母親說,原來薯片放在背囊底,便會被其他雜物壓碎。相信這個孩子將來,必定因為有親身和深刻的經驗,明白收拾背囊要點,父母也不必在旁提醒,進而相信自己的子女能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反觀現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似乎都不利孩子去從錯誤中學習。讀者可能會覺得以上這位母親做得很好,有教養孩子的智慧,做法亦完全沒有難度,但是到真正面對自己的子女時,又有那位能忍得住不去提醒自己的子女呢;相信大部份父母會想,看到子女(將會)出錯,不作提點,怎能說自己是稱職的父母呢?愛護子女,便是讓子女不須經歷挫折和傷心失望,面對失敗,開心愉快成長。所以,當父母看到子女的功課裡有錯漏,父母能忍心不去提醒他們嗎?看到子女忘記帶功課,父母能忍心不去回家幫他們帶回學校嗎?久而久之,維持功課的水準和拾書包的責任,都成了父母的責任了。
當然,實際上學習的環境,也不鼓勵學生出錯,例如某些學校裡學生之間的名次之爭,分別可能只是一兩次評份的高低,功課出錯或忘記帶回學校交,可能已影響了名次,而名次則可能會影響升級分班甚至選校,父母又怎能不去緊張和操心呢?功課繁重,需要很多時間來做,時間所限,學生根本不能嘗試他們心目中的方法去做(如此他們便可以運用他們的創意去做,從中學習他們的方法的利弊,明白為什麼他們的方法不可行,又或在什麼情況下才適用),他們只能照著老師和父母所教的「正確」方法去做,盡快完成功課,爭取時間休息。另外,現時大部份學校的課程深度,也許便已達學生全力學習之下能力的邊緣,他們根本沒有可能想到另外一些方法來嘗試,只能跟著所學的知識去運用和完成功課,連出錯的另類方法也想不到。所以當父母看到子女出錯,撫心自問,其實子女是否已盡力而為,如果是,接納和鼓勵,比批評和責備更為正面。
聖經上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一3:18),所以愛是要行動的,這點不難理解;父母愛子女,看到子女有錯,不事先去提點,父母也會自責,覺得自己未盡本份,但是想深一層,讓子女有機會去嘗試,從錯誤中學習,才不會抹殺了子女的學習機會,可能這樣才反而是盡責和有承擔的父母所為。
有時我念及「容錯」這個概念,便會令我想起我讀大學時,有師兄跟我說(已不記得是那位了),大學便是一個容許學生去錯的地方,所以即管去嘗試不同的事物,就算是錯了,也不打緊,最重要是從中得到經驗,學到將來怎樣避免,和「失敗乃成功之母」差不多(當然,對部份學生領袖,例如學生會會長之類,因他們是帶領和代表所有學生,他們所言所行,便得三思而後行了),因此,我亦想到,孩子在整個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必定有機會出錯,老師和家長,也要明白這是必然的事,老師和家長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錯,讓他們明白他們的不足,從中學會面對和接受失敗,認識自己,尤其是自己 的缺點,之後可以改進自己,從錯誤中學習到新知識。嘗試、出錯、學習,令孩子能更深刻明白有關事理,也許,越早出錯,越早能面對和學習到,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記得有次聽電台的親子節目,其中一位講者說她孩子有次參加學校旅行,孩子收拾背囊時,把薯片放在背囊底,於上再放其他雜物,母親看見孩子如此,沒有提醒,一天旅行回來,孩子跟母親說,原來薯片放在背囊底,便會被其他雜物壓碎。相信這個孩子將來,必定因為有親身和深刻的經驗,明白收拾背囊要點,父母也不必在旁提醒,進而相信自己的子女能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反觀現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似乎都不利孩子去從錯誤中學習。讀者可能會覺得以上這位母親做得很好,有教養孩子的智慧,做法亦完全沒有難度,但是到真正面對自己的子女時,又有那位能忍得住不去提醒自己的子女呢;相信大部份父母會想,看到子女(將會)出錯,不作提點,怎能說自己是稱職的父母呢?愛護子女,便是讓子女不須經歷挫折和傷心失望,面對失敗,開心愉快成長。所以,當父母看到子女的功課裡有錯漏,父母能忍心不去提醒他們嗎?看到子女忘記帶功課,父母能忍心不去回家幫他們帶回學校嗎?久而久之,維持功課的水準和拾書包的責任,都成了父母的責任了。
當然,實際上學習的環境,也不鼓勵學生出錯,例如某些學校裡學生之間的名次之爭,分別可能只是一兩次評份的高低,功課出錯或忘記帶回學校交,可能已影響了名次,而名次則可能會影響升級分班甚至選校,父母又怎能不去緊張和操心呢?功課繁重,需要很多時間來做,時間所限,學生根本不能嘗試他們心目中的方法去做(如此他們便可以運用他們的創意去做,從中學習他們的方法的利弊,明白為什麼他們的方法不可行,又或在什麼情況下才適用),他們只能照著老師和父母所教的「正確」方法去做,盡快完成功課,爭取時間休息。另外,現時大部份學校的課程深度,也許便已達學生全力學習之下能力的邊緣,他們根本沒有可能想到另外一些方法來嘗試,只能跟著所學的知識去運用和完成功課,連出錯的另類方法也想不到。所以當父母看到子女出錯,撫心自問,其實子女是否已盡力而為,如果是,接納和鼓勵,比批評和責備更為正面。
聖經上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一3:18),所以愛是要行動的,這點不難理解;父母愛子女,看到子女有錯,不事先去提點,父母也會自責,覺得自己未盡本份,但是想深一層,讓子女有機會去嘗試,從錯誤中學習,才不會抹殺了子女的學習機會,可能這樣才反而是盡責和有承擔的父母所為。
Sunday, April 29, 2012
「一命二運三風水」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這是一句中國的傳統名言,自小便從家父口中聽到,因為「命、運、風水、陰德」等等,都令人聯想到是有關命理的,所以當時自己對這句說話的理解為:「人一生最重要是生的命好,最好是生於富家,如果不能生為富家子弟,能一生行運也不錯,如果命和運都不好,便攪攪風水旺一旺自己,如果連風水也沒能力改,便多些積陰德,希望有好報吧,最後,讀書只在這四項之後。」如果單看這句說話,以我沒有中學文學底子的理解能力,表面的理解的確差不多便是這樣,似乎是在導人迷信,叫人依賴身外之物,讀書更只是名列前四項看似和命理有關的事項之後。
自女兒出生成長就學之後,再回看這句說話,開始感到當中的道理,並不是迷信,在人生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應用得上,之前便在自己另一個網誌講述其在教養子女的應用,今次在這個有關教育的網誌,便又嘗試寫寫我對這句說話對培育子女的應用。
「命」,是天生的,其實可以理解為子女天生的天資、性格、喜好,也包括了天生的問題,例如自閉症、讀寫障礙、亞氏保加等等。父母想一想,尤其是有多於一名的子女的父母,相信便會感到每個孩子天生就是不同,有音樂感的便自然會喜歡音樂,同是有音樂感,可能有些是喜歡作曲,有些是喜歡演奏;另外,有些是骨胳精奇,反應快,天生便是運動健將,有些天生外向,整天坐不定,喜於人群中和其他人一起玩耍,喜在別人面前表演,表現自己;而有些則較內向,喜歡靜靜的坐在一角思考自己喜歡的問題,或閱讀自己喜愛的書。
所以,孩子的天性、能力和喜好都是天生的,父母所能做的是去認識自己的孩子,順著他們的天份,協助他們去發展他們的潛能。差不多可以說,是不可以改變的。
既然「命」是有關一個孩子天生的部份,其他的都是指後天的,而「運」是可以理解為孩子成長的階段,而後天的一切事物當中,影響孩子最深的,便是家庭,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整個成長階段,模彷和學習的主要對象是父母,如果家中也和老人家和傭工同住,他們同樣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孩子,而如果父母是雙職,老人家或傭工才是陪伴孩子為時最久的人,他們的價值觀、性格和想法,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比雙職的父母更大。所以,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稍次於「命」(天份)之後的,便是後天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價值觀的傳授,而父母的身教,更比言教重要。
至於「風水」,同樣是有關於孩子後天的成長,和「運」相比,風水並不是家居的五行佈局,而是環境,亦即是孩子在家以外所處的生活環境,就現代的孩子而言,便是生活起居的環境(例如那個社區、鄰居等等),所就讀學校的校風、老師和同學。回想<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天生資質已定(命:天資),有一個明理和懂得教導孟子的母親(運:家庭),跟著孟母再想到孟子成長的環境會對孟子影響,雖不及孟子的天資和家庭的影響,但如果可以改善的話,還是搬家至較好的地方(風水:在外成長環境),所以便有孟母三遷這件事。
在香港,也許「風水」便可理解為家庭的居所,例如家居附近是否很「雜」,鄰居多是什麼家庭背景,對於學習而言,便是學校的校風,和所處的校區,如果同學多是純品,他們家庭都多是重視學業,同學之間在學業上有良性的競爭,相信家長也會比較放心。
由以上看來,第一至第三項,都是有關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為天資,家庭的培養,以及成長的外在環境,也相當合理。
「陰德」給人的感覺很玄,令人覺得定是和命理迷信之類有關,例如向宗教組織捐獻,但是想深一層,談得上「陰德」,便一定涉及其他人,試想如果是一個人住在荒島之上,不論他做什麼,也談不上積陰德與否。所以說要積陰德,首先便是於別人有恩德,即肯幫助別人,為人不計較,不怕「蝕底」,當然更不能影響和得罪於人,不可佔別人便宜,合群和能與身邊的人保持良好關係。
看過黎智英先生的書,姑勿論是否認同他的言行,但他的書中多次提及,從商之所以可以賺到錢,是因為商人協助別人解決了他們問題,所以商人便可以因此賺到回報;既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也可以說是有德於人(暫且不去論討那些官商鈎結,為商不良等問題);及至職場,如果是打工的,如果是盡心盡力工作,也是幫助任職的公司或機構完成工作,於該職場無功也算有勞,至於要對所任職的職場有較大的貢獻,便得有過人的解難和工作能力了;打工的至少也不至於無心工作,有負於該職場,如此也可以說為「缺德」。
排行第五的是「讀書」,這亳無疑問便是和讀書有關,可理解為學習的能力或學業的成績。單以學業成績來看,天資和家庭的培養,再加上成長的環境,例如天資聰敏,加上父母的資源,再加上有同樣好學的朋輩,孩子的學習的確是事半功倍。「將勤補拙」也是有的,但是一個人算是勤,其實也是他天生的性格,或是後天受父母、朋輩或環境所培養所成的。所以有說一個人是否是讀書的材料是天生的,或是他的學業成績,也是受前三者所影響,所以「讀書」是在首三項之後,由此看來也未嘗沒有道理。
至於將「讀書」理解為學業成績,它的重要性是在「陰德」之後,而「陰德」可以理解為個人的質素和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就一個人的成就而言,個人素質是比學業成績更為重要,相信在職場打拼多年的家長,必定有很多類似的體會,所以這並不是什麼迷信或和任何命理有關。
長篇大論之後,可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並不一定和迷信或命理有關,當中的確有其智慧。子女出生,天資已定(即「命」),父母可以改變的,是家庭的教導,父母的身教(即「運」),和選擇子女成長的成長環境(即「風水」),而培養子女的個人素質和與別人相處溝通的能力(即「陰德」),便更比學業成績(即「讀書」)重要了。
也許作為父母的,便應時常提提醒自己是否只在意改善子女的學業成績,反而輕視了子女的個人素質、價值觀等等的培養吧。
這是一句中國的傳統名言,自小便從家父口中聽到,因為「命、運、風水、陰德」等等,都令人聯想到是有關命理的,所以當時自己對這句說話的理解為:「人一生最重要是生的命好,最好是生於富家,如果不能生為富家子弟,能一生行運也不錯,如果命和運都不好,便攪攪風水旺一旺自己,如果連風水也沒能力改,便多些積陰德,希望有好報吧,最後,讀書只在這四項之後。」如果單看這句說話,以我沒有中學文學底子的理解能力,表面的理解的確差不多便是這樣,似乎是在導人迷信,叫人依賴身外之物,讀書更只是名列前四項看似和命理有關的事項之後。
自女兒出生成長就學之後,再回看這句說話,開始感到當中的道理,並不是迷信,在人生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應用得上,之前便在自己另一個網誌講述其在教養子女的應用,今次在這個有關教育的網誌,便又嘗試寫寫我對這句說話對培育子女的應用。
「命」,是天生的,其實可以理解為子女天生的天資、性格、喜好,也包括了天生的問題,例如自閉症、讀寫障礙、亞氏保加等等。父母想一想,尤其是有多於一名的子女的父母,相信便會感到每個孩子天生就是不同,有音樂感的便自然會喜歡音樂,同是有音樂感,可能有些是喜歡作曲,有些是喜歡演奏;另外,有些是骨胳精奇,反應快,天生便是運動健將,有些天生外向,整天坐不定,喜於人群中和其他人一起玩耍,喜在別人面前表演,表現自己;而有些則較內向,喜歡靜靜的坐在一角思考自己喜歡的問題,或閱讀自己喜愛的書。
所以,孩子的天性、能力和喜好都是天生的,父母所能做的是去認識自己的孩子,順著他們的天份,協助他們去發展他們的潛能。差不多可以說,是不可以改變的。
既然「命」是有關一個孩子天生的部份,其他的都是指後天的,而「運」是可以理解為孩子成長的階段,而後天的一切事物當中,影響孩子最深的,便是家庭,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整個成長階段,模彷和學習的主要對象是父母,如果家中也和老人家和傭工同住,他們同樣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孩子,而如果父母是雙職,老人家或傭工才是陪伴孩子為時最久的人,他們的價值觀、性格和想法,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比雙職的父母更大。所以,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稍次於「命」(天份)之後的,便是後天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價值觀的傳授,而父母的身教,更比言教重要。
至於「風水」,同樣是有關於孩子後天的成長,和「運」相比,風水並不是家居的五行佈局,而是環境,亦即是孩子在家以外所處的生活環境,就現代的孩子而言,便是生活起居的環境(例如那個社區、鄰居等等),所就讀學校的校風、老師和同學。回想<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天生資質已定(命:天資),有一個明理和懂得教導孟子的母親(運:家庭),跟著孟母再想到孟子成長的環境會對孟子影響,雖不及孟子的天資和家庭的影響,但如果可以改善的話,還是搬家至較好的地方(風水:在外成長環境),所以便有孟母三遷這件事。
在香港,也許「風水」便可理解為家庭的居所,例如家居附近是否很「雜」,鄰居多是什麼家庭背景,對於學習而言,便是學校的校風,和所處的校區,如果同學多是純品,他們家庭都多是重視學業,同學之間在學業上有良性的競爭,相信家長也會比較放心。
由以上看來,第一至第三項,都是有關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為天資,家庭的培養,以及成長的外在環境,也相當合理。
「陰德」給人的感覺很玄,令人覺得定是和命理迷信之類有關,例如向宗教組織捐獻,但是想深一層,談得上「陰德」,便一定涉及其他人,試想如果是一個人住在荒島之上,不論他做什麼,也談不上積陰德與否。所以說要積陰德,首先便是於別人有恩德,即肯幫助別人,為人不計較,不怕「蝕底」,當然更不能影響和得罪於人,不可佔別人便宜,合群和能與身邊的人保持良好關係。
看過黎智英先生的書,姑勿論是否認同他的言行,但他的書中多次提及,從商之所以可以賺到錢,是因為商人協助別人解決了他們問題,所以商人便可以因此賺到回報;既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也可以說是有德於人(暫且不去論討那些官商鈎結,為商不良等問題);及至職場,如果是打工的,如果是盡心盡力工作,也是幫助任職的公司或機構完成工作,於該職場無功也算有勞,至於要對所任職的職場有較大的貢獻,便得有過人的解難和工作能力了;打工的至少也不至於無心工作,有負於該職場,如此也可以說為「缺德」。
排行第五的是「讀書」,這亳無疑問便是和讀書有關,可理解為學習的能力或學業的成績。單以學業成績來看,天資和家庭的培養,再加上成長的環境,例如天資聰敏,加上父母的資源,再加上有同樣好學的朋輩,孩子的學習的確是事半功倍。「將勤補拙」也是有的,但是一個人算是勤,其實也是他天生的性格,或是後天受父母、朋輩或環境所培養所成的。所以有說一個人是否是讀書的材料是天生的,或是他的學業成績,也是受前三者所影響,所以「讀書」是在首三項之後,由此看來也未嘗沒有道理。
至於將「讀書」理解為學業成績,它的重要性是在「陰德」之後,而「陰德」可以理解為個人的質素和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就一個人的成就而言,個人素質是比學業成績更為重要,相信在職場打拼多年的家長,必定有很多類似的體會,所以這並不是什麼迷信或和任何命理有關。
長篇大論之後,可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並不一定和迷信或命理有關,當中的確有其智慧。子女出生,天資已定(即「命」),父母可以改變的,是家庭的教導,父母的身教(即「運」),和選擇子女成長的成長環境(即「風水」),而培養子女的個人素質和與別人相處溝通的能力(即「陰德」),便更比學業成績(即「讀書」)重要了。
也許作為父母的,便應時常提提醒自己是否只在意改善子女的學業成績,反而輕視了子女的個人素質、價值觀等等的培養吧。
Tuesday, April 03, 2012
孩子病了,怎算?
記得自己的小時候,沒有現在那麼全面的健康教育,放學後和鄰居到公園玩,也不會特別注意衛生,一邊玩,一邊吃街上賣到的小食,也沒有著意去洗手,在街邊的小販,印象最深的是黑色的凉粉和綠色的崩大碗,飲完之後,看到小販只是將杯過一過一桶洗潔精水,再過一過一桶清水,便會當是清潔,不知那兩桶水會用多久,相信也不會經常換,那時的人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又不覺得會因此病了。所以感覺雖然當時大眾的衛生意識沒有現在的人那麼好(尤其是在香港經過沙士之後),但是病痛卻是少很多。就算是病了,除了嚴重的才去看醫生,輕微的病,則過數天便會復原。
而反觀近年,因為流感,學校會停課,感覺孩子病起來,也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痊瘉,見到有些孩子病了,嚴重的甚至要留院,輕的也多要吃抗生素,亦多了聽到如果孩子患了某些病,便得早點看醫生,早點落重藥,否則病情可能會急轉直下,另外,聽到如果有孩子病了,跟著聽到是全家都一同病了,尤其還有兄弟姊妹的,一同病起來更是頭痛之極,連成年人都病了,作為父母,自己病了還要照顧同樣病了的子女,便更加辛苦了。女兒年幼的時候,也試過晚上發高燒,要到私家醫院看門診,但是燒沒有退,而病床卻滿了,當時醫務人員跟我們說,全港的私家醫院的兒童病床都滿了,給了我們一張全港私家醫院的通訊名單,著我們自己逐間打電話去問有否床位,可幸當晚雖然沒有留醫,但燒還是退了。感到現在的小朋友是容易病了,而病得更嚴重。
從照顧女兒由小到現在的經驗所得,我的家庭醫生的做法是,通常先給女兒一些停止病徵的藥,例如止咳、停鼻水、退燒、止敏感的,讓女兒舒服一點,跟著再觀察女兒病情,看看燒是否不用吃藥也退了,胃口、精神是否良好等等,看看女兒的免疫系統能否擊退病箘或病毒,如果過了兩三天也沒有好轉,甚至變差,醫生便會配方抗生素。以前,如果女兒病了,我會先給她一些止病徵的藥,過了兩三天也沒有改善才看醫生,但是現在感到患病的情況嚴重了,所以如果有病,便會即時看家庭醫生,之後由醫生決定可以先吃止病徵的藥,還是一開始便會吃藥力更重的藥。
有說人類大量以及過度使用抗生素,雖然殺死了很多病箘,但是卻產生更多抗藥性的病箘,人類也得使用藥力更重的抗生素。不知情況發展下去,是否到某一天任何人一病,便已經要吃抗生素,醫不好便要逐隻抗生素試下去,而到最後,因為病箘的發種比人類研發抗生素為快,有一天便會出現沒有抗生素能擊退的病箘,人類到時只能避得就避,可能到時世界便發展到可以足不出戶,便可以上課和上班,雖然現在技術上已經可行,但到那時便成為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話說回來,如果孩子病了,對於學業而言,家長會怎樣做?再清楚去定義,其實是有兩個意思:是自己的孩子病了,家長覺得自己會怎做?孩子的同學病了,家長覺得孩子的同學的家長應怎做?
先說如果子女同學病了,我相信大部份家長都會覺得病了的同學的家長,便應留病了的子女在家,不要上學,留在家中多點休息,避免將病傳染給其他同學(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子女),學校有指示說如果病瘉之後,也要過兩天才可以回校上課,確定學生的病是完全痊瘉。
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子女病了呢?我感到有些家長的想法是,盡量令自己的子女可以回到學校去,原因可能是雙職父母的家庭,父母不能即日請假,沒有成人可以留在家中照顧病童,更甚是因為當天有默書、測驗或考試,缺席便會失去分數,對於非常看重學業成績而競爭很大的學校,缺席一兩次默書、測驗,可能已經影響了全年的名次,因為全年名次可能會影響升級後分班,甚至是被分為那個組別來升中派位,雖然病時的表現不會很好,但是總好過一點分數也拿不到,所以如果子女能力所及,家長也會迫於無奈要讓子女抱病回到學校去。在職的成人病了,也會請假在家休息,但是病了的學生,卻要抱恙上學,說香港的學生很「富士康」,其實並不為過。
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就讀,病了,我也會通知學校,並請班主任將當天功課托校巴職員送過來,所以放學時到校巴站拿功課便可,通常女兒病了也是精神的,便給她看看,懂得做的便做,問問其他家長,如果學校是教了的,而自己也懂得的話,便教教女兒,否則,便讓她回到學校時才請教於老師。另外,我最欣賞學校的是,我曾聽過有其他家長說過,她的子女在評估週病了,所有評估都沒有參加,但因為學校任何時間都在評估,而且成績表是沒有分數,沒有名次,所以即使沒有參加評估週,老師也可以根據平日的表現而得出評語,寫在成績表內。
學習,原為學習知識,學習生活,不是求名次,但是現今的教育制度,只講學術成績,是本未倒置,而從學生患病的安排,便更將這個問題突顯出來。
而反觀近年,因為流感,學校會停課,感覺孩子病起來,也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痊瘉,見到有些孩子病了,嚴重的甚至要留院,輕的也多要吃抗生素,亦多了聽到如果孩子患了某些病,便得早點看醫生,早點落重藥,否則病情可能會急轉直下,另外,聽到如果有孩子病了,跟著聽到是全家都一同病了,尤其還有兄弟姊妹的,一同病起來更是頭痛之極,連成年人都病了,作為父母,自己病了還要照顧同樣病了的子女,便更加辛苦了。女兒年幼的時候,也試過晚上發高燒,要到私家醫院看門診,但是燒沒有退,而病床卻滿了,當時醫務人員跟我們說,全港的私家醫院的兒童病床都滿了,給了我們一張全港私家醫院的通訊名單,著我們自己逐間打電話去問有否床位,可幸當晚雖然沒有留醫,但燒還是退了。感到現在的小朋友是容易病了,而病得更嚴重。
從照顧女兒由小到現在的經驗所得,我的家庭醫生的做法是,通常先給女兒一些停止病徵的藥,例如止咳、停鼻水、退燒、止敏感的,讓女兒舒服一點,跟著再觀察女兒病情,看看燒是否不用吃藥也退了,胃口、精神是否良好等等,看看女兒的免疫系統能否擊退病箘或病毒,如果過了兩三天也沒有好轉,甚至變差,醫生便會配方抗生素。以前,如果女兒病了,我會先給她一些止病徵的藥,過了兩三天也沒有改善才看醫生,但是現在感到患病的情況嚴重了,所以如果有病,便會即時看家庭醫生,之後由醫生決定可以先吃止病徵的藥,還是一開始便會吃藥力更重的藥。
有說人類大量以及過度使用抗生素,雖然殺死了很多病箘,但是卻產生更多抗藥性的病箘,人類也得使用藥力更重的抗生素。不知情況發展下去,是否到某一天任何人一病,便已經要吃抗生素,醫不好便要逐隻抗生素試下去,而到最後,因為病箘的發種比人類研發抗生素為快,有一天便會出現沒有抗生素能擊退的病箘,人類到時只能避得就避,可能到時世界便發展到可以足不出戶,便可以上課和上班,雖然現在技術上已經可行,但到那時便成為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話說回來,如果孩子病了,對於學業而言,家長會怎樣做?再清楚去定義,其實是有兩個意思:是自己的孩子病了,家長覺得自己會怎做?孩子的同學病了,家長覺得孩子的同學的家長應怎做?
先說如果子女同學病了,我相信大部份家長都會覺得病了的同學的家長,便應留病了的子女在家,不要上學,留在家中多點休息,避免將病傳染給其他同學(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子女),學校有指示說如果病瘉之後,也要過兩天才可以回校上課,確定學生的病是完全痊瘉。
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子女病了呢?我感到有些家長的想法是,盡量令自己的子女可以回到學校去,原因可能是雙職父母的家庭,父母不能即日請假,沒有成人可以留在家中照顧病童,更甚是因為當天有默書、測驗或考試,缺席便會失去分數,對於非常看重學業成績而競爭很大的學校,缺席一兩次默書、測驗,可能已經影響了全年的名次,因為全年名次可能會影響升級後分班,甚至是被分為那個組別來升中派位,雖然病時的表現不會很好,但是總好過一點分數也拿不到,所以如果子女能力所及,家長也會迫於無奈要讓子女抱病回到學校去。在職的成人病了,也會請假在家休息,但是病了的學生,卻要抱恙上學,說香港的學生很「富士康」,其實並不為過。
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就讀,病了,我也會通知學校,並請班主任將當天功課托校巴職員送過來,所以放學時到校巴站拿功課便可,通常女兒病了也是精神的,便給她看看,懂得做的便做,問問其他家長,如果學校是教了的,而自己也懂得的話,便教教女兒,否則,便讓她回到學校時才請教於老師。另外,我最欣賞學校的是,我曾聽過有其他家長說過,她的子女在評估週病了,所有評估都沒有參加,但因為學校任何時間都在評估,而且成績表是沒有分數,沒有名次,所以即使沒有參加評估週,老師也可以根據平日的表現而得出評語,寫在成績表內。
學習,原為學習知識,學習生活,不是求名次,但是現今的教育制度,只講學術成績,是本未倒置,而從學生患病的安排,便更將這個問題突顯出來。
Saturday, March 31, 2012
我看《作死不離三兄弟》
這是一套令人感動的印度電影,《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故事講述三個大學生由進入大學到畢業後十年的故事,當中涉及很多有關教育的事,感動的故事背後,發人深省,令人思想教育為何物,作為父母的,可從中反思在子女的學業上,應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一個成年的大學生,前路應是怎樣去選擇。
電影中所見,印度的升學的情況,似乎和香港差不多,而就業方面,則似乎和中國內地差不多。例如科主任告訴學生,他們是打敗了眾多的競爭者,才能入到大學,科主任最引以為傲的是大學排名由他在位之後慢慢上升至第一,新鮮人加入大學,同樣要接受「大仙」的變態玩弄;電影中主角Rancho曾提過,在印度自殺的學生,比病死的學生還要多,由此看來,在印度讀書的壓力,絕不比香港的低。至於就業方面,知識改變命運,學歴是向上爬和脫窮的最佳和最直接的方法,能考入大學,是一個家族,甚至是一個村落的榮耀。
電影中除了那三兄弟之外,加上那個「讀死書」的學生Chatur和銀行家蘇哈斯,這五種學生,雖不能代表所有種類的學生,但的確是五種很典型的學生;作為父母的,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子女是那一類學生,而父母又是否對自己子女抱著相應的期望,並長期用相應的方法培養他們呢?
電影的主人翁,Rancho(或是Wangdu)是一個出生寒微的孩子,也許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否則不用作為另一位富家子弟的替身去上學,他的天資本高,再加上難得的學習機會,所以一直努力學習,最後讀大學也是只能以作為替身的身份入讀。天資高加上努力,雖然他很明白教育為何物,對當前教育有很多不滿,但是他卻可以拿到全級第一,所以,我經常聽到不同的人說,能讀書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讀得到書」,也許他便是這類人。他畢業之後,換回自己的身份,因著天資,作為發明家,並取得多項科技專利,既有財團找他談分享專利,「錢」途也應無可限量。他,代表那些天資過人,用本身創意和能力,換取他的財富和實現他的理想的人。
另一個學生Farhan,他本身並不是工程師的材料,他的興趣是攝影,但是因為他父母覺得作為工程師才有前途,所以被迫放棄攝影,到大學讀工程去。但到了畢業考試之前,得到Rancho的豉勵,重拾相機當動物攝影師去了。他本身是明白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但是因著父母的堅持,所以便去了讀工程,電影中可見,他雖然能入讀這間名列第一的大學,但是他卻是「包尾」的。在他停學十年之後,他真的成為動物攝影家,出版了數本動物影集,電影中沒有提及他的生活狀況,但是他周遊列國(在電影一開始便乘撘飛機,也許便是去外地拍攝動物吧),生活總算是過得去吧。能把興趣成為職業,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成功感和經濟上的回報,不論是否大富大貴,總算是活得有義意和開心,真的比做了工程師,每天工作只為薪金而開心吧。他,代表的是那些不是讀書材料,但在學術之外有其專長,可以因此而謀生的人,視乎他的專長和才華,成就可能也不小。
三兄弟的第三個學生Raju,出身於草根階層,以他的家境可以考入那大學,雖是「包尾」,也真的是很幸運,也不知是否如此,所以他在學期間便很迷信,滿天神佛,可見他對自己的信心不足,而這個學位以及畢業後的工作,對他和他家人也很重要,所以三兄弟當中以他最緊張學業,無論他怎讀,他的成績也沒有什麼突破,最後他可以找到工作,不是因為他的成績,而是因為他的態度。十年之後,可見他可以有自己的房子,環境不錯,也許便是我們俗稱的中產吧。他,代表了那些在任何方面都沒有專長,不是讀書材料,但又沒有書本以外的專長,也沒有本錢和才能從商,也許因為他有整個家庭的重擔,迫著他要努力工作,憑著良好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上有良好的表現,既可謀生,也可以一步一步的改善生活質素。
和Rancho打賭的Chatur,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他對成績看得很重,相當功利,為求自己名列前茅,不擇手段,最過份的是在考試前將色情刊物送給其他同學,除此之外,為了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四出找尋秘藥來吃,結果令他經常「放無聲屁」,因此成為同學之間的笑柄。在電影中,他被形容為讀死書的學生,雖然考得第二,但卻覺得自己失敗。但細心想一想,除了他用不光彩的方法令自己名列前茅之外,其實他本身是非常勤奮,他雖不是天才,但是將勤補拙,也真的算是名列前茅;在電影首段,他顯示他畢業十年後的成就,其實是非常好的,居住獨立屋,有妻有兒,駕名車,雖然電影最後他給天才Rancho作弄,勝不了天才,但是細心想一想,他其實是一個普通人,能憑努力令他得到如此良好的生活水準,這不是我們當中大部份人的期望嗎?他憑他的工程知識,接觸專利擁有者,從而可以開發新產品,推出市場,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扮演一個摧化的作用,他要對科技有眼光,知道那些科技可以成為暢銷產品,所以他也和他高薪厚職相稱。在電影未段,他為了做生意,只得無可奈何接受男主角的戲弄,更要改口拍他馬屁,心想,現在很多香港人要到內地工作和做生意,要陪客人飲酒娛樂,性質和Chatur要拍馬屁沒多大分別,所以我真的不敢取笑他這類人。其實,某個程度上而言,他是大部份家長和學生的期望,也是家長多年催谷子女背後的理念。他,代表那些普通學生,希望能靠努力而學業有成,例如成為專業人士,從而覓得高薪厚職,一生生計也有保障。
最後一個「人辦」,是女主角的未婚夫蘇哈斯,在男主角口中,他是個混蛋,原因是他大學工程畢業之後,再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到美國成為銀行家。在電影中他是個看錢很重的人,因此經常被男主角作弄。但是又細心想一想,大學畢業後,工作時再進修,讀MBA,希望憑藉學歷成為中層管理人員,最終都是為了改善生活。終生學習,以學歷換取晉升機會,改善生活,其實是非常合理。讀工程也不一定要終生以工程為業吧,所以男主角戲言他是混蛋,其實並不合理,他混蛋的地方,只是他看錢看得太重,比愛更重要而已。某個程度上,他和Chatur是差不多,他可以完成MBA,成為銀行家,他不是沒有付出的,他也要很努力才能最終成為銀行家。同樣,我相信很多中產家長,其實都在走這條路,同樣他們亦覺得子女可以這樣發展是不錯的,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改善生活水準而努力、勤奮工作,是合理的,所以我亦覺得在現實中,是不應如電影中男主角一般去批評這類人。
電影,始終是電影,將世事簡化了和誇張了。有沒有想過,如果這部電影沒有了童話般的結局,Rancho不是天才,成績只是一般,最終他也只能做一個偏遠地方的小學老師,他離經叛道,高調主張要怎樣才是理想教育,便很難得到觀眾的掌聲,而女主角為了他逃婚,可能便得不到觀眾的認同。電影中沒有一個人是壞人,每個人都認真地面對他們的學業和事業。他們的故事帶出了幾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電影中除了那三兄弟之外,加上那個「讀死書」的學生Chatur和銀行家蘇哈斯,這五種學生,雖不能代表所有種類的學生,但的確是五種很典型的學生;作為父母的,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子女是那一類學生,而父母又是否對自己子女抱著相應的期望,並長期用相應的方法培養他們呢?
電影的主人翁,Rancho(或是Wangdu)是一個出生寒微的孩子,也許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否則不用作為另一位富家子弟的替身去上學,他的天資本高,再加上難得的學習機會,所以一直努力學習,最後讀大學也是只能以作為替身的身份入讀。天資高加上努力,雖然他很明白教育為何物,對當前教育有很多不滿,但是他卻可以拿到全級第一,所以,我經常聽到不同的人說,能讀書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讀得到書」,也許他便是這類人。他畢業之後,換回自己的身份,因著天資,作為發明家,並取得多項科技專利,既有財團找他談分享專利,「錢」途也應無可限量。他,代表那些天資過人,用本身創意和能力,換取他的財富和實現他的理想的人。
另一個學生Farhan,他本身並不是工程師的材料,他的興趣是攝影,但是因為他父母覺得作為工程師才有前途,所以被迫放棄攝影,到大學讀工程去。但到了畢業考試之前,得到Rancho的豉勵,重拾相機當動物攝影師去了。他本身是明白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但是因著父母的堅持,所以便去了讀工程,電影中可見,他雖然能入讀這間名列第一的大學,但是他卻是「包尾」的。在他停學十年之後,他真的成為動物攝影家,出版了數本動物影集,電影中沒有提及他的生活狀況,但是他周遊列國(在電影一開始便乘撘飛機,也許便是去外地拍攝動物吧),生活總算是過得去吧。能把興趣成為職業,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成功感和經濟上的回報,不論是否大富大貴,總算是活得有義意和開心,真的比做了工程師,每天工作只為薪金而開心吧。他,代表的是那些不是讀書材料,但在學術之外有其專長,可以因此而謀生的人,視乎他的專長和才華,成就可能也不小。
三兄弟的第三個學生Raju,出身於草根階層,以他的家境可以考入那大學,雖是「包尾」,也真的是很幸運,也不知是否如此,所以他在學期間便很迷信,滿天神佛,可見他對自己的信心不足,而這個學位以及畢業後的工作,對他和他家人也很重要,所以三兄弟當中以他最緊張學業,無論他怎讀,他的成績也沒有什麼突破,最後他可以找到工作,不是因為他的成績,而是因為他的態度。十年之後,可見他可以有自己的房子,環境不錯,也許便是我們俗稱的中產吧。他,代表了那些在任何方面都沒有專長,不是讀書材料,但又沒有書本以外的專長,也沒有本錢和才能從商,也許因為他有整個家庭的重擔,迫著他要努力工作,憑著良好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上有良好的表現,既可謀生,也可以一步一步的改善生活質素。
和Rancho打賭的Chatur,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他對成績看得很重,相當功利,為求自己名列前茅,不擇手段,最過份的是在考試前將色情刊物送給其他同學,除此之外,為了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四出找尋秘藥來吃,結果令他經常「放無聲屁」,因此成為同學之間的笑柄。在電影中,他被形容為讀死書的學生,雖然考得第二,但卻覺得自己失敗。但細心想一想,除了他用不光彩的方法令自己名列前茅之外,其實他本身是非常勤奮,他雖不是天才,但是將勤補拙,也真的算是名列前茅;在電影首段,他顯示他畢業十年後的成就,其實是非常好的,居住獨立屋,有妻有兒,駕名車,雖然電影最後他給天才Rancho作弄,勝不了天才,但是細心想一想,他其實是一個普通人,能憑努力令他得到如此良好的生活水準,這不是我們當中大部份人的期望嗎?他憑他的工程知識,接觸專利擁有者,從而可以開發新產品,推出市場,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扮演一個摧化的作用,他要對科技有眼光,知道那些科技可以成為暢銷產品,所以他也和他高薪厚職相稱。在電影未段,他為了做生意,只得無可奈何接受男主角的戲弄,更要改口拍他馬屁,心想,現在很多香港人要到內地工作和做生意,要陪客人飲酒娛樂,性質和Chatur要拍馬屁沒多大分別,所以我真的不敢取笑他這類人。其實,某個程度上而言,他是大部份家長和學生的期望,也是家長多年催谷子女背後的理念。他,代表那些普通學生,希望能靠努力而學業有成,例如成為專業人士,從而覓得高薪厚職,一生生計也有保障。
最後一個「人辦」,是女主角的未婚夫蘇哈斯,在男主角口中,他是個混蛋,原因是他大學工程畢業之後,再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到美國成為銀行家。在電影中他是個看錢很重的人,因此經常被男主角作弄。但是又細心想一想,大學畢業後,工作時再進修,讀MBA,希望憑藉學歷成為中層管理人員,最終都是為了改善生活。終生學習,以學歷換取晉升機會,改善生活,其實是非常合理。讀工程也不一定要終生以工程為業吧,所以男主角戲言他是混蛋,其實並不合理,他混蛋的地方,只是他看錢看得太重,比愛更重要而已。某個程度上,他和Chatur是差不多,他可以完成MBA,成為銀行家,他不是沒有付出的,他也要很努力才能最終成為銀行家。同樣,我相信很多中產家長,其實都在走這條路,同樣他們亦覺得子女可以這樣發展是不錯的,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改善生活水準而努力、勤奮工作,是合理的,所以我亦覺得在現實中,是不應如電影中男主角一般去批評這類人。
電影,始終是電影,將世事簡化了和誇張了。有沒有想過,如果這部電影沒有了童話般的結局,Rancho不是天才,成績只是一般,最終他也只能做一個偏遠地方的小學老師,他離經叛道,高調主張要怎樣才是理想教育,便很難得到觀眾的掌聲,而女主角為了他逃婚,可能便得不到觀眾的認同。電影中沒有一個人是壞人,每個人都認真地面對他們的學業和事業。他們的故事帶出了幾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所以父母真的要好好的認識自己的子女,找出他們的長處和專長,幫助他們發展他們的專長,這些專長未必是學術內的知識,子女一生的路,最終要他們自己去行,父母勉強子女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途徑,尤其孩子有其專長時,其實是抹殺了他們的才華,他們一生也不會開心,到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他們最終會走上自己所選的路。據報導,內地有三成的大學生,會在就讀大學期間或畢業之後,轉換學科或轉行,他們在大學的培訓便白費了,其實學生、家長和整個社會都付出了代價。另外,電影中科主任的兒子,志願是當文學家,但是父親要求他讀工程,所以他便跳火車自殺死了。
- 學習是要學怎樣去學,知道要學什麼,雖然讀死書可以保証學術成績,但是如果懂得學習,是事半功倍的。
- 對學生而言,學習的壓力是很大的,電影中早段的喬伊洛沃,因為畢業項目不能準時完成,不能畢業,想到令到家人和同村的人失望,他選擇了自殺。如果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大,子女對自己的要過高,子女會覺得不成功,便成仁。所以,父母真的要多和子女溝通,看看他們會否有壓力過大的情況出現,如果發現他們真的不是那方面的材料,怎樣努力也沒有進展 ,便得認真去想想應怎樣做,不要勉強自己和自己子女。
- 處於危急時,要解決問題,冷靜、獨立思考和創意,可能比知識還重要。看看科主任的女兒臨盤,科主任只是站著空著急,男主角卻可以帶領同學,即時想出辦法去幫她生產。反觀現在我們的教育,子女成長的環境,任何時候都有父母在幫忙,孩子除非天生有這個特質,否則是沒有機會培養到這些應變的能力,可以想像,我們的下一代,大部份到了成年時,還要父母擔心獻策,也許父母不會當是什麼問題,但是在將來,我們的子女也許要到不同地方工作,他們的處境,父母又怎能完全掌握,怎能事事提點呢?「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怪獸家長的擋箭牌而已。
- 電影中男主角常常批評大學的教育制度,說學生是讀死書,但是學習過程,要有優異成績,是必需下苦功的。讀大學期間,就算不是讀死書,背死書,學生也得要到圖書館去找他們需要的資料,也得花大量時間在學習之上,世上畢竟是沒有免費午餐的,世上的真正天才,也只是一小撮人,對大部份人來說,也得努力,「將勤補拙」。
一言以蔽之,學生得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長短處,再努力發展自己的專長,到老時回望,一生無悔,家長,由始至終,只是充當協助的角色。
Thursday, March 29, 2012
我看新高中
昨天是香港首屆中學文憑試的開考日,亦是香港首次完成新高中課程的學生,參加公開試的日子。新高中學制的轉變,最明顯的是「三三四」學制、通識教育、中學文憑試加上大學三年轉四年。
我跟不少人討論過新高中,包括校長、老師、家長,以及對新高中學制有認識的人,我所得到的印象是,這次新高中學制的改革,較之前的母語教學改革的影響更深遠更大。可以看到,不論之前一間學校是轉用了母語與否,現在又推出語言微調計劃,語言轉了又轉,學校的影響是改變了教學和書本的語言,要轉變所用語言,問題也不算很大,學校的部處,人手安排等等,改變亦不算多。但是現在的新高中,大學為了多收一年的學生,每間大學都在擴建,招請更多人手,公開試少了一個,課程範圍重新設計,學校人手重新編排。經過這一次改革,不能像母語教學的,簡單將教學和書本所用語言改一改便可以復原,這次改革是沒有回頭路的。
跟著,所有人首先會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由從前的三二二三學制,變成現在的三三四新高中學制呢?翻查網上資料,找到以下四點是「三三四」學制的優點:
以前大部份學生會參加會考,部份升上中六的學生參加高考,考大學,升不了中六的,便自己找他們的出路。現在是差不多所有學生都要參加中學文憑試,考完之後,不論成績如何,學生都已到達考大學的門前,又說香港已是知識型經濟,所以相信家長定必想盡辦法來令自己子女入讀大學,所以除非很清楚自己要的路的人,才會在完成中六 之後,便立即改投其他途徑。
從前的會考,在中四中五兩年期間,其實是讀年半,便會去考會考,而現在新高中,便是讀兩年半,在第三年才去考公開試,所以如果讀不上,怎樣也得多捱一年,又因為一次的公開試便決定能否考入大學,所以學生所承受的壓力比舊學制更大,從前如果會考成績好,學生可以以會考成績被大學拔尖而升大學,不用參加高考,現在,已經沒有這條路了。
中學方面,課程可算是大變了,似乎已沒有了從前文、理、商之分,所有學生都要讀四科主科(中、英、數、通識),跟著再算二至三個選修科,所以以前有些科目,便會越來越少人讀,而原本學校從來都沒有通識科的老師,現在便要找新老師,或要求「夕陽」科目的老師轉為教通識,老師本身從來沒有接受通識教育,和學生一樣,也是邊學邊教,老師本身能否有多角度思考,也不得而知了。
另外,我覺得最大問題的是,現在升上中四開始上通識課的,他們從前是否這樣培訓的呢?如果大部份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都是在填鴨的模式下學習,我看到現時小學和初中的時事或通識科,其實是在背資料的,到升上中四開始,突然要他們用多角度思考來解答問題,是否強人所難呢?
也許,要令我們的下一代能附合將來世界的需要,要有獨立思考,要有批判性思考和多角度思考,要改變的是家長們對學生學習的重點,由小開始將重視學術成績轉為重視思考模式,表達能力等等,讓孩子對閱讀有興趣,有自己的想法,到升到高中時能應付通識科,和在大學以及工作時真的能運用通識所培養他們素質,才是長遠的做法,因此,也許改革要從幼年教育開始,一步一步的改變,才能真正優化本地大學畢業生的素質。現在只在高中去改,也許只是拔苖助長,是短視的做法,但是短期便又要提高大學生人數,又要提高畢業生水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能抱太高期望了。
我跟不少人討論過新高中,包括校長、老師、家長,以及對新高中學制有認識的人,我所得到的印象是,這次新高中學制的改革,較之前的母語教學改革的影響更深遠更大。可以看到,不論之前一間學校是轉用了母語與否,現在又推出語言微調計劃,語言轉了又轉,學校的影響是改變了教學和書本的語言,要轉變所用語言,問題也不算很大,學校的部處,人手安排等等,改變亦不算多。但是現在的新高中,大學為了多收一年的學生,每間大學都在擴建,招請更多人手,公開試少了一個,課程範圍重新設計,學校人手重新編排。經過這一次改革,不能像母語教學的,簡單將教學和書本所用語言改一改便可以復原,這次改革是沒有回頭路的。
跟著,所有人首先會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由從前的三二二三學制,變成現在的三三四新高中學制呢?翻查網上資料,找到以下四點是「三三四」學制的優點:
- 在新高中學制下,所有學生均有機會修讀中六,以配合香港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需要。
- 多元化的新高中課程能讓有不同性向、興趣和能力的學生盡展所長。
- 「三三四」學制減少了一個公開考試,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從而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以及提高學習成效。
- 四年制的大學課程可讓學生獲得更均衡而全面的教育,促進全人發展。
- 如果說是知識型經濟發展所需,我想社會期望的是大學畢業生,而不是中六畢業生,我亦相信,不會有人覺得,完成了中六課程,便可以配合這個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所以,如果要配合知識型經濟的發展,便應改革大學或擴大大學學額,現在學制要將大學改為四年,但是如果能保持三年大學的學制,以擴充後大學的「容量」,每一年級便可以多收三分一的學生,亦即所有大學合起來可以提供多三分一的大學學位,令更多學生可以入讀大學,這便更配合知識型經濟發展,由這個角度來看,新高中要轉為三三四,是不合理的。
- 新高中的確提供了更多的科目讓學生選擇,但是現實是,學生只有兩個或三個的選修科目,學生先要在中三升中四時,清楚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例如將來想入讀大學的某些課程,他們要求學生在中學文憑試應考什麼科目,得什麼成績,以及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學生一經選擇,便要在中四到中六這三年埋頭苦讀這些選修科,如果他們期間發現原來理想和現實不附,他們也沒有辦法,選了三個選修科的,可以停讀某一科目,但是由頭再選,則沒有了這個可能性了,所以,新中高的確是多了選擇,但是這個選擇要在升中四時去選,對於不太認識自己能力和興趣的學生,是很大問題的。相比從前的學制,學生在升中四時選文科或理科,只選文理兩者之一便容易得多,中四和中五便開始去讀和考會考,他們可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到升中六時便可以在文科或理科的科目中某些科目,例如理科的會選數學組或生物組,更甚者是學生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會考之後便可以向著自己興趣的方向努力,例如入讀設計學院、職訓局的學院等等。
- 新學制的確是少了個公開試,但是有趣的是,有些中學反而會建議學生在中五時先考一次GCE,拿點公開試的經驗,但壓力當然比考會考小。我不知教育當局所講的空間是什麼,但是我知道考試範圍就一定比從前的會考大,至於時間亦由兩年變成三年,考的範圍大了,時間亦多了,不感到是什麼優點,反而缺點是如果學生是第一次參加公開試,他們應考的範圍和影響便大多很多,壓力更大。至於豐富學習經驗和提高學習成效云云,就不能量化來比較了。
- 三年大學和四年大學的分別,便是多了一年,而通常便是第一年的基礎年,這一年學生可以選擇他們想讀的科目,有些大學便容許學生在學系內選擇想(試)讀的科目,之後在第二年開始便可以選擇真正有興趣和能力的科目來讀。而多了一年,也的確是多了時間去接觸不同的事物,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這點是真的,但這算不算是全面呢?均衡與否?是否便是全人發展?是否那一年留在中學校園便做不到?這些都是見仁見智了。
- 的而且確,是少了一次公開考試,學生也有選修科目,所以對一些很清楚自己的想法的學生來說,是好的。
- 從前的預科的課程,程度真的很深,那些純數之類科目的內容,如果不是要在大學繼續讀數學,現實生活中真的是應用不來的,但是為什麼要讀, 想一想,除了應付高考之外,真的便沒有其他用處了。所以在我那個時代之後,又改了的是科目有AS和AL之分,其中一深一淺。
- 從前的三年學制,是由英國學制而來,英國既為當時的終主國,跟它的學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其實香港的學生,有很大部份是去美、加、澳等地方升大學的,所以在香港完成中七課程,便理應可以入讀海外的大學,而完成中五之後,便要先入讀High School,之後才入讀大學,所以從前在香港的中學學制是海外大學不太接軌的。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和內地接軌,也是應該的,而內地的大學是四年制的,如果香港的大學不是四年制,實在不能在教育制度上和內地接軌,所以三改四是必然的事了。
- 從前的課程是太著重學術的,學生除了應付學術科目之外,便沒有空間去理會社會上和身邊的事。現在新學制的通識科是必修科,旨在培養學生要有相當的「通識」,要有多角度思考,這些素質在將來的社會也是應有的。
- 大學由三年改為四年,在大學的訓練,是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學生可不再像讀中學時一般,上學放學考公開試等都可以由父母來幫忙,學生得自己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在大學裡,學生會遇上不同國藉的同學,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去接觸不同地方的文化,擴闊自己的眼界,這是學生在中學不能做到的。
以前大部份學生會參加會考,部份升上中六的學生參加高考,考大學,升不了中六的,便自己找他們的出路。現在是差不多所有學生都要參加中學文憑試,考完之後,不論成績如何,學生都已到達考大學的門前,又說香港已是知識型經濟,所以相信家長定必想盡辦法來令自己子女入讀大學,所以除非很清楚自己要的路的人,才會在完成中六 之後,便立即改投其他途徑。
從前的會考,在中四中五兩年期間,其實是讀年半,便會去考會考,而現在新高中,便是讀兩年半,在第三年才去考公開試,所以如果讀不上,怎樣也得多捱一年,又因為一次的公開試便決定能否考入大學,所以學生所承受的壓力比舊學制更大,從前如果會考成績好,學生可以以會考成績被大學拔尖而升大學,不用參加高考,現在,已經沒有這條路了。
中學方面,課程可算是大變了,似乎已沒有了從前文、理、商之分,所有學生都要讀四科主科(中、英、數、通識),跟著再算二至三個選修科,所以以前有些科目,便會越來越少人讀,而原本學校從來都沒有通識科的老師,現在便要找新老師,或要求「夕陽」科目的老師轉為教通識,老師本身從來沒有接受通識教育,和學生一樣,也是邊學邊教,老師本身能否有多角度思考,也不得而知了。
另外,我覺得最大問題的是,現在升上中四開始上通識課的,他們從前是否這樣培訓的呢?如果大部份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都是在填鴨的模式下學習,我看到現時小學和初中的時事或通識科,其實是在背資料的,到升上中四開始,突然要他們用多角度思考來解答問題,是否強人所難呢?
也許,要令我們的下一代能附合將來世界的需要,要有獨立思考,要有批判性思考和多角度思考,要改變的是家長們對學生學習的重點,由小開始將重視學術成績轉為重視思考模式,表達能力等等,讓孩子對閱讀有興趣,有自己的想法,到升到高中時能應付通識科,和在大學以及工作時真的能運用通識所培養他們素質,才是長遠的做法,因此,也許改革要從幼年教育開始,一步一步的改變,才能真正優化本地大學畢業生的素質。現在只在高中去改,也許只是拔苖助長,是短視的做法,但是短期便又要提高大學生人數,又要提高畢業生水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能抱太高期望了。
Monday, March 19, 2012
3 idiots之後,what's next?
印度電影「打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叫好叫座,看完這套電影之後,有很多感想,便開始寫一篇有關這部電影的感想的文章,但是每次當我寫了一部份停了下來,再復寫的時候,又有新的想法,文章改了又改,還未寫好,所以還未登出來。期間,有友人告訴我,這部電影的男主角Aamir Khan,有另一部都是有關教育的,同樣很值得看;我在網上找了找,找到這部由他自編自導自演而有關教育的電影,名為「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副題為Every Child is Special,是二零零七年的電影,不知香港會否上影,但感謝互聯網給我的方便,令我可以在安坐家中,先睹為快。如果網友有時間(片長162分鐘),可以先看看這部電影才繼續看本文下去。
男主角同是Aamir Khan,在故事中他是一名美術老師,而故事主要圍繞一個八歲患有讀寫障礙症的小朋友Ishaan Awasthi。整個故事沒有如「打死不離三兄弟」那麼戲劇化,沒有阻飛機起飛、搶新娘等喜劇元素,故事很簡單的講述一個有讀寫障礙症的小朋友,因為本身讀寫能力,不能適應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學習,功課差,自理能力差,母親經常催促他辦事,父親經常外出工幹,回到家中便經常罵他,老師又不知道他有讀寫障礙,罵他罰他,他怕上課而逃學,最終傳統學校放棄了他,他父母因而決定讓他入讀寄宿學校,在寄宿學校面對同樣問題,但學校高壓的管教下他勉強能在不阻礙其他同學下上課,學業還是跟不上,在學校差不多又要放棄他的時候,由Aamir Khan所扮演的代課老師,看到這個孩子不斷的面對失敗,老師的責罰,表情流露出灰心失望,自我形像低,決定找出原因,最後,這老師不辭勞苦的家訪這小孩子的家,最後發現這小孩子患有讀寫障礙問題,他向小孩子的父母解釋小孩子的讀寫障礙問題,之後他回到學校,向校長解釋小孩子的問題,還保証了小孩子的學習進度,令小孩子可以繼續留在學校,小孩子經過他個別的教授,終於克服了他的讀寫障礙問題,學業跟上去,最後他辦了全校的繪畫比賽,小孩子最終得冠軍,作品更成為校刊封面,重建了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相信如果有讀寫障礙問題的孩子的父母,看這部電影會有很深的感受。對我來說,我女兒沒有這個問題,但我卻從這部電影中,更加明白有讀寫障礙的小朋友,看到的文字是會跳舞的,跟不上學習是因為他們不能如同年紀的小朋友以文字來學習,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和練習,他們要用沙池或方格來幫助明白字形,可能要以口試代替筆試,除此之外,他們和其他同學的學習能力是沒有多大分別。
故事中的小孩子的父母,是典型的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多留意子女,當見到子女有問題,便只會責罵他們,但從來沒有想想問題出現的原因,只會想到是子女的態度問題,不知道其實開始時是能力問題,但當大人已不再聽孩子表達力有不递時,子女的問題便會變成一個態度和行為問題,跟著父母便只會覺得自己子女的問題是態度,是頑皮,是有心的,家長失去耐性,不去觀察,其實是很可惜的。
這部電影提醒父母一件事,不要先入為主自己的子女的表現,便一定能達到其他孩子的水平,每個孩子都是不同,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同,不能盲目去假設自己子女一定達到,可能有些會比其他同齡小朋友出色,有些則可能比較差。多和子女溝通,如果他們真的有困難,根本不是他們的錯,作為父母,更應要鼓勵子女,幫助他們,這才是父母之道,打打罵罵鬧鬧,其實父母除了發泄了情緒之外,對事一點幫忙也沒有,反而傷了親子感情。
所以我女兒每天做功課的時候,我不會在她身邊,她在她的房間做功課,我經過時看到她很專心,我會走到她身邊,摸一摸她的頭,有時會錫她一啖,跟著到她做完功課,找我幫她檢查功課時,如果我見到她很專心,在我未開始檢查功課前,我會抱一抱她,先讚她做功課時做得專心,讚嘗是因為她做功課的態度好,就算功課未必做得全對,但她已盡了力,便已值得讚嘗了,她的功課是否全對,反映了她自己的學習能力,老師亦應由她的功課表現知道她能否跟得到學習進度,所以我也不太緊張。同樣,女兒要參加比賽,我會對她說,只要她盡了力,能否得獎是決定於有沒有其他人比她更努力,更有天份,所以我不會只在她得獎時讚嘗她,只要她已是做得最好,便已足夠,反而如果沒有競爭,別人的水準更差,雖然她沒有盡力,但因此而得到獎或好的名次,其實反而是不值得高興的。孩子小時候的做事態度和自信心,便比他們懂得什麼知識為重要,只要態度好和有自信心,他們將來要自學什麼也可以,也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難道父母一生都要在他們身旁催促才是正路?
有時,我會覺得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很矛盾的,例如高小的學生,父母會覺得他們不能照顧自己或不需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子女洗澡食飯還是要勞心或幫手,但是對於學業,現在的孩子們的課程深度,便比父母當年同年紀時的課程深四五級,但是父母還是會認為子女是應該有能力學得到,有能力得滿分。我自己五六歲的時候,回到內地鄉間拿著炮竹到處玩,到處燃點,但是到今天,我會感到今天的父母,也許十歲前也不會讓子女入廚房吧,不會教子女用火柴,但是我當年小學六年級才學的英文,今天的父母卻期望子女可以在一二年級學懂。對子女的期望,為什麼有些是高了,有些卻低了,父母又以什麼來定自己對自己子女的期望?難道便是參考其他同齡孩子能否做到?例如別人的孩子十歲時都是由傭工來幫手洗澡,自己的子女十歲都不懂得洗澡便是沒有問題?而當別人的子女在六歲時懂得某個很深的英文字,自己的子女便絕對應該同樣懂得?如果達不到期望,便要重重責罰?
最後,這部電影令我想到,由子女出生,每當子女第一次可以做到某件事,例如懂得叫「爸爸、媽媽」,懂得坐起來,懂得扶著站起來,懂得行,每每可以令父母雀躍萬分,向各方好友報喜。但是當子女入學之後,尤其著重學業成績的小學時,父母記否上一次子女首次做到某件事,令父母便開心得數天的是那一件事?還是已沒有記憶,只記得上一次子女某次功課默書測驗考試成績不好,弄得自己暴燥如雷,重重的責罵了子女一頓呢?小時候,親子之間充滿溫情,但在子女入學之後,親子之間便充滿灰心、失望、責備?可悲!
以下節錄了幾段男主角的說話,值得家長深思:
相信如果有讀寫障礙問題的孩子的父母,看這部電影會有很深的感受。對我來說,我女兒沒有這個問題,但我卻從這部電影中,更加明白有讀寫障礙的小朋友,看到的文字是會跳舞的,跟不上學習是因為他們不能如同年紀的小朋友以文字來學習,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和練習,他們要用沙池或方格來幫助明白字形,可能要以口試代替筆試,除此之外,他們和其他同學的學習能力是沒有多大分別。
故事中的小孩子的父母,是典型的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多留意子女,當見到子女有問題,便只會責罵他們,但從來沒有想想問題出現的原因,只會想到是子女的態度問題,不知道其實開始時是能力問題,但當大人已不再聽孩子表達力有不递時,子女的問題便會變成一個態度和行為問題,跟著父母便只會覺得自己子女的問題是態度,是頑皮,是有心的,家長失去耐性,不去觀察,其實是很可惜的。
這部電影提醒父母一件事,不要先入為主自己的子女的表現,便一定能達到其他孩子的水平,每個孩子都是不同,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同,不能盲目去假設自己子女一定達到,可能有些會比其他同齡小朋友出色,有些則可能比較差。多和子女溝通,如果他們真的有困難,根本不是他們的錯,作為父母,更應要鼓勵子女,幫助他們,這才是父母之道,打打罵罵鬧鬧,其實父母除了發泄了情緒之外,對事一點幫忙也沒有,反而傷了親子感情。
所以我女兒每天做功課的時候,我不會在她身邊,她在她的房間做功課,我經過時看到她很專心,我會走到她身邊,摸一摸她的頭,有時會錫她一啖,跟著到她做完功課,找我幫她檢查功課時,如果我見到她很專心,在我未開始檢查功課前,我會抱一抱她,先讚她做功課時做得專心,讚嘗是因為她做功課的態度好,就算功課未必做得全對,但她已盡了力,便已值得讚嘗了,她的功課是否全對,反映了她自己的學習能力,老師亦應由她的功課表現知道她能否跟得到學習進度,所以我也不太緊張。同樣,女兒要參加比賽,我會對她說,只要她盡了力,能否得獎是決定於有沒有其他人比她更努力,更有天份,所以我不會只在她得獎時讚嘗她,只要她已是做得最好,便已足夠,反而如果沒有競爭,別人的水準更差,雖然她沒有盡力,但因此而得到獎或好的名次,其實反而是不值得高興的。孩子小時候的做事態度和自信心,便比他們懂得什麼知識為重要,只要態度好和有自信心,他們將來要自學什麼也可以,也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難道父母一生都要在他們身旁催促才是正路?
有時,我會覺得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很矛盾的,例如高小的學生,父母會覺得他們不能照顧自己或不需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子女洗澡食飯還是要勞心或幫手,但是對於學業,現在的孩子們的課程深度,便比父母當年同年紀時的課程深四五級,但是父母還是會認為子女是應該有能力學得到,有能力得滿分。我自己五六歲的時候,回到內地鄉間拿著炮竹到處玩,到處燃點,但是到今天,我會感到今天的父母,也許十歲前也不會讓子女入廚房吧,不會教子女用火柴,但是我當年小學六年級才學的英文,今天的父母卻期望子女可以在一二年級學懂。對子女的期望,為什麼有些是高了,有些卻低了,父母又以什麼來定自己對自己子女的期望?難道便是參考其他同齡孩子能否做到?例如別人的孩子十歲時都是由傭工來幫手洗澡,自己的子女十歲都不懂得洗澡便是沒有問題?而當別人的子女在六歲時懂得某個很深的英文字,自己的子女便絕對應該同樣懂得?如果達不到期望,便要重重責罰?
最後,這部電影令我想到,由子女出生,每當子女第一次可以做到某件事,例如懂得叫「爸爸、媽媽」,懂得坐起來,懂得扶著站起來,懂得行,每每可以令父母雀躍萬分,向各方好友報喜。但是當子女入學之後,尤其著重學業成績的小學時,父母記否上一次子女首次做到某件事,令父母便開心得數天的是那一件事?還是已沒有記憶,只記得上一次子女某次功課默書測驗考試成績不好,弄得自己暴燥如雷,重重的責罵了子女一頓呢?小時候,親子之間充滿溫情,但在子女入學之後,親子之間便充滿灰心、失望、責備?可悲!
以下節錄了幾段男主角的說話,值得家長深思:
「我明白了,歸根到底,這是個充斥著殘酷競爭的世界,每個人只想著削尖了腦袋往上爬,人人都想得高分,醫學、工程學、管理學,其他都是廢物,95.5%, 95.6%, 95.7%,低分的都是褻瀆,是吧?看在上帝的份上,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賦和夢想,可其實呢?他們都只是在被動地在學習,妄想成為個全才,即使這一切只是痴人說夢。」
「他(即有讀寫障礙問題孩子的父親)說,沒有選擇,就好像他在養一匹賽馬,而不是一個孩子,強迫孩子來實現你的野心,比僱用童工還糟糕,一旦孩子無法忍受這麼沉重的負擔呢?他們什麼時候能覺醒?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遲早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人無完人。」
「在所羅門島上,當土著們耕種土地的時候,他們並不砍樹,他們只是圍著樹,喊叫、怒罵,並且詛咒,一段時間後,樹自然就凋謝枯萎了,完全死於自身原因。」
Sunday, March 18, 2012
活動教學
記得在為女兒選擇小學的時候,便看到有學校以活動教學來介紹他們的教學模式,用以招徠,似乎活動教學是一動好的教學模式,家長聽在耳中,既然有活動教學,相對的便是「沒有活動」的教學模式,所以沒有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便是這些實行「沒有活動」的教學模式的,亦令家長感到這些便是傳統填鴨式教學,所以活動教學便定是比沒有活動教學的學校為好吧,但是究竟活動教學是什麼呢?
在網上去搜尋,是找不到活動教學的正式定義,所以,學校是用他們心目中的方法去實行活動教學,而家長亦以他們的直覺去演譯活動教學,可能,學校的做法和家長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必定的是,「活動」是活動教學中的核心原素,問題只是那些是怎麼樣的活動而已。細心去想,可以說是活動,可能是老師在課堂之內以活動來教導學生,可能是學生以參與某些活動而學到某些新知識,又可能是學生在課堂以外以活動來學習或深化某些知識,所以學校可能實行以上一項或多項,便稱自己的教學模式為活動教學。由此看來,其實每間學校只要有些參觀活動,教導電腦時是每個學生都有電腦實習,在學習科學時有實驗的部份,校內有些學術比賽,其實也可以說是實行某個程度上的活動教學,如果要一間學校每項知識都要以活動模式來教導才能叫做活動教學,可能沒有一間學校可以稱自己為活動教學了。由此看來,既然每間學校都有某個程度上的活動教學,所以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整體來說,他們的活動的成分會比沒有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為高吧。
活動教學能得到家長垂青,也許原因是家長會想,學生透過活動來學習,總好過坐定定,只看著老師在黑板面前教導吧。以活動學習,學生可以參與其中,經過親身經歴,親眼觀察,學生看到的不是黑板和書本上的描述,而是用自己雙眼看到的事實,更易明白和掌握該道理,印象和記憶更深,這會比只是背誦書本道理為佳,而因為課堂上有活動,上堂也較為動態,對學生的吸引力大些,學生也能專注一點。
另外,有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子女是坐不定,如果可以「活動」地學習,便更適合他們的性格了。但是家長應留意,活動教學的意思是透過「活動」來學習,不等於學生可以在課堂內自由「活動」,所以可以想像,當實行活動教學時,很大機會是老師給學生們一些教材,要求他們跟從老師的指示,完成一些活動,從中學到一些新知識,實際上學生在聽從老師的指示時,亦須要靜靜地留心老師的說話,所以好動的小朋友,也得坐定定來聽,因此,家長不要誤會活動教學便可以讓小朋友自由活動,正確的理解為透過活動來學習而已。學生可否隨時舉手問問題,會否和同學討論學習上的問題,是學校的學習氣氛,和是否活動教學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課堂內,因為學生須要圍著一起來完成某些活動,所以活動教學為教學模式的課室,學生的座位是圍著一組一組的,相比主要以傳統教學模式的,便會是傳統為一行行面向黑板的排列法,記得以前參觀過某些小學,看看不同級別的班房,便會看到,低年級的座位是以方便活動教學模式的一組組擺放,而高年級,例如小三開始,便會轉回以一行行面向黑板的攞放,家長看看不同年級的座位攞設方法,便大概知道學校運用活動教學是那些年級。
家長經過自己參觀之後,大概便會發現一個共通點,便是就算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也 只是低年級才會運用活動教學,大概三年級開始,學校便會轉回使用傳統教學模式。那麼為什麼高年級不也採用活動教學模式呢?但當一件事有多過一個方法來做的時候,很大機會這些方法便各自有其利弊,所以教學模式有活動教學和非活動教學(或傳統教學),各自有其好處和壞處。
傳統課堂教學,老師站在黑板前說說寫寫,其實也有其好處,最大的好處是比活動教學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教授同樣的知識,原因是少了實際活動的部份,老師只是說,學生只是聽,表面看來不似是好處,但如果以現時學校所教的課程的深和廣而言,老師如果不是以這樣傳統的方法來教授知識,又怎能趕及教授所有課程?所以,傳統教學模式的好處是,老師的教學效率高,在課堂內說了便是,跟著多做練習,便可以期望學生可以學會了。在高年級,要應付TSA之類的評估,學生都是要靠多做練習,而且要教的範圍也越來越多,所以最終也得轉回傳統教學模式。
活動教學的模式,其實也只是對某些知識合用,有些知識較適合以活動教學來教,例如某些數學運算如加減乘除,學生經過實物的示範,是較易明白,但是想像一下,的確是多用了很多時間,所以如果學校要保持和其他非活動教學學校的進度相若,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真的適合活動教學來教授的知識來用活動教學,二是因為時間所限,只好將課程的闊和深度減少了,即教少些知識或教淺一點。
也許,如果家長在為子女選擇學校時,活動教學是其中一個因素,便應想一想自己對活動教學的理解如何,跟著到參加該學校的家長簡介會時,便真的去看看學校是怎樣實行活動教學,和在那些年級才會使用活動教學,另外,就算真的選擇了活動教學的學校,也有心理準備不是所有知識都是以活動教學模式來教,更不是所有年級都是活動教學,在低年級以活動教學的確可以令學習某些知識較為有趣和吸引,較易令子女對學習發生興趣,但到高年級也都要面對相同的派位制度,也是一個學業成績的角逐了。
在網上去搜尋,是找不到活動教學的正式定義,所以,學校是用他們心目中的方法去實行活動教學,而家長亦以他們的直覺去演譯活動教學,可能,學校的做法和家長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必定的是,「活動」是活動教學中的核心原素,問題只是那些是怎麼樣的活動而已。細心去想,可以說是活動,可能是老師在課堂之內以活動來教導學生,可能是學生以參與某些活動而學到某些新知識,又可能是學生在課堂以外以活動來學習或深化某些知識,所以學校可能實行以上一項或多項,便稱自己的教學模式為活動教學。由此看來,其實每間學校只要有些參觀活動,教導電腦時是每個學生都有電腦實習,在學習科學時有實驗的部份,校內有些學術比賽,其實也可以說是實行某個程度上的活動教學,如果要一間學校每項知識都要以活動模式來教導才能叫做活動教學,可能沒有一間學校可以稱自己為活動教學了。由此看來,既然每間學校都有某個程度上的活動教學,所以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整體來說,他們的活動的成分會比沒有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為高吧。
活動教學能得到家長垂青,也許原因是家長會想,學生透過活動來學習,總好過坐定定,只看著老師在黑板面前教導吧。以活動學習,學生可以參與其中,經過親身經歴,親眼觀察,學生看到的不是黑板和書本上的描述,而是用自己雙眼看到的事實,更易明白和掌握該道理,印象和記憶更深,這會比只是背誦書本道理為佳,而因為課堂上有活動,上堂也較為動態,對學生的吸引力大些,學生也能專注一點。
另外,有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子女是坐不定,如果可以「活動」地學習,便更適合他們的性格了。但是家長應留意,活動教學的意思是透過「活動」來學習,不等於學生可以在課堂內自由「活動」,所以可以想像,當實行活動教學時,很大機會是老師給學生們一些教材,要求他們跟從老師的指示,完成一些活動,從中學到一些新知識,實際上學生在聽從老師的指示時,亦須要靜靜地留心老師的說話,所以好動的小朋友,也得坐定定來聽,因此,家長不要誤會活動教學便可以讓小朋友自由活動,正確的理解為透過活動來學習而已。學生可否隨時舉手問問題,會否和同學討論學習上的問題,是學校的學習氣氛,和是否活動教學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課堂內,因為學生須要圍著一起來完成某些活動,所以活動教學為教學模式的課室,學生的座位是圍著一組一組的,相比主要以傳統教學模式的,便會是傳統為一行行面向黑板的排列法,記得以前參觀過某些小學,看看不同級別的班房,便會看到,低年級的座位是以方便活動教學模式的一組組擺放,而高年級,例如小三開始,便會轉回以一行行面向黑板的攞放,家長看看不同年級的座位攞設方法,便大概知道學校運用活動教學是那些年級。
家長經過自己參觀之後,大概便會發現一個共通點,便是就算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也 只是低年級才會運用活動教學,大概三年級開始,學校便會轉回使用傳統教學模式。那麼為什麼高年級不也採用活動教學模式呢?但當一件事有多過一個方法來做的時候,很大機會這些方法便各自有其利弊,所以教學模式有活動教學和非活動教學(或傳統教學),各自有其好處和壞處。
傳統課堂教學,老師站在黑板前說說寫寫,其實也有其好處,最大的好處是比活動教學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教授同樣的知識,原因是少了實際活動的部份,老師只是說,學生只是聽,表面看來不似是好處,但如果以現時學校所教的課程的深和廣而言,老師如果不是以這樣傳統的方法來教授知識,又怎能趕及教授所有課程?所以,傳統教學模式的好處是,老師的教學效率高,在課堂內說了便是,跟著多做練習,便可以期望學生可以學會了。在高年級,要應付TSA之類的評估,學生都是要靠多做練習,而且要教的範圍也越來越多,所以最終也得轉回傳統教學模式。
活動教學的模式,其實也只是對某些知識合用,有些知識較適合以活動教學來教,例如某些數學運算如加減乘除,學生經過實物的示範,是較易明白,但是想像一下,的確是多用了很多時間,所以如果學校要保持和其他非活動教學學校的進度相若,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真的適合活動教學來教授的知識來用活動教學,二是因為時間所限,只好將課程的闊和深度減少了,即教少些知識或教淺一點。
也許,如果家長在為子女選擇學校時,活動教學是其中一個因素,便應想一想自己對活動教學的理解如何,跟著到參加該學校的家長簡介會時,便真的去看看學校是怎樣實行活動教學,和在那些年級才會使用活動教學,另外,就算真的選擇了活動教學的學校,也有心理準備不是所有知識都是以活動教學模式來教,更不是所有年級都是活動教學,在低年級以活動教學的確可以令學習某些知識較為有趣和吸引,較易令子女對學習發生興趣,但到高年級也都要面對相同的派位制度,也是一個學業成績的角逐了。
Friday, March 16, 2012
在互聯網世代學語言
孩子在學期間,尤其是小學階段,所學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便是語言。人與人之間以語言溝通,現今訊息的傳播主要還是靠文字,另外,我們在腦袋裡思考的時候,我們也是用某種語言來思考的,假如你在想一個概念,連名字也想不到,不能形容,試問我們又如何能去思考呢?
作為住在香港的中國人,我們要懂得寫中文,以廣東話和普通話和別人溝通,另外,為著和整個世界接軌,我們也得同時學外文,而在香港,因著歴史和現今世界所需,對香港人最有利的便是學好英語。如果我們能掌握好中文和英文,我們已經可以接觸和學到世界上大部份的知識,和世界上很大部份的人溝通。聽說在歐洲和某些地方,法文或是西班牙文更普及,但是香港沒有這個語境讓我們好好的學習這些外文,所以還是先學好英語吧。現況是,似乎香港人寧願中文差,也不願英文差,例如香港人會取笑其他香港人英文差,但不會取笑不懂得中文的中國人,這是現實,在此不置對錯了。
現在我們有了互聯網,這對我們的下一代在學習語言有什麼影響呢?
記得二十年前自己還在大學裡修讀計算機科學(即電腦)時,我們那時有很多同學的畢業項目便是在文字辨識,有些同學是在一個掃描得來的影象圖中辨認文字,所用的是當時只有大學才擁有的工作站電腦,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每個人的口袋裡可能便有一部smartphone,運算速度已比當時的工作站電腦還要高,拿出來利用手寫輸入法,不論使用者寫得好與醜,有沒有錯筆劃,都可以輸入中文了。現在的手機,已經可以對它說話,它嘗試去認出使用者說了什麼,跟著還可以回應。雖然現在的準確性並不高,而且還要連上互聯網才能做到,但是,我相信不用將來的二十年,這些聲音辨識的功能,便好像手寫功能一樣,可以在一部小小的手機做到。現在在youtube看某些影片,youtube已可以運用語音辨識的方法來加入字幕,現時感到準確性只有八九成左右,但已相當不錯,可見將來,速度和準確性只會越來越高,到有一天,電視台上的跨國直播節目,當某個人在說話時,可能已可以自動提供字幕,甚至加上翻釋到本地文字;再進一步,每個人的手機,便可以即時翻釋,到時去到世上任何地方,只要拿著一部手機,你對著它說一句說話,它便會翻釋出另一種語言給對方看,甚至說出來,兩個人便可以各自用自己的手機和對方溝通。
有了這些技術,似乎將來便沒有需要去學任何外語,只要每個人說和寫自己的語言,甚至方言,其他外語便由這些技術來處理,別人寫外語,我們要看它,用手機影一張相,電腦便會翻出對應的文字,看外文書也不用等別人翻釋了。那麼我們的下一代還要學外語嗎?我想,以現時來看,他們真的還需要學外語,至少是一種外語,對香港人來說,這外語最好便是英語了。對於其他外語,例如法語,我想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學,因為用科技,只能去作溝通之用,但講到要去明白某一種文化,學習那一種文化的語言便是最直接了。
對於學習一個語言,尤其眼見現時學校裡的教學方法,學生除了學習文法,還要去學不同的詞彙,經常用到的詞彙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一些很艱深而少用的詞彙,似乎不太值得花太多時間去學和記,尤其是那裡學了默了卻會忘了的詞彙,也許到應用時,上網找一找便可;語言最終目的是要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最重要的是思想內容的本質,內是是否有結構、有啟發、有創意等等,便比行文華麗,但內容空泛或陳腔濫調為佳。所以,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懂怎去思想,天馬行空,創意無限,才是最重要的;詞彙或修詞方法,可以靠多看書來學習得到,但是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也許便沒法補救。看到現時學校所用於語文的教育方法,只要求學生背抄默寫,將來就算語文多好,他們也想不到優秀的東西寫出來了。
作為住在香港的中國人,我們要懂得寫中文,以廣東話和普通話和別人溝通,另外,為著和整個世界接軌,我們也得同時學外文,而在香港,因著歴史和現今世界所需,對香港人最有利的便是學好英語。如果我們能掌握好中文和英文,我們已經可以接觸和學到世界上大部份的知識,和世界上很大部份的人溝通。聽說在歐洲和某些地方,法文或是西班牙文更普及,但是香港沒有這個語境讓我們好好的學習這些外文,所以還是先學好英語吧。現況是,似乎香港人寧願中文差,也不願英文差,例如香港人會取笑其他香港人英文差,但不會取笑不懂得中文的中國人,這是現實,在此不置對錯了。
現在我們有了互聯網,這對我們的下一代在學習語言有什麼影響呢?
記得二十年前自己還在大學裡修讀計算機科學(即電腦)時,我們那時有很多同學的畢業項目便是在文字辨識,有些同學是在一個掃描得來的影象圖中辨認文字,所用的是當時只有大學才擁有的工作站電腦,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每個人的口袋裡可能便有一部smartphone,運算速度已比當時的工作站電腦還要高,拿出來利用手寫輸入法,不論使用者寫得好與醜,有沒有錯筆劃,都可以輸入中文了。現在的手機,已經可以對它說話,它嘗試去認出使用者說了什麼,跟著還可以回應。雖然現在的準確性並不高,而且還要連上互聯網才能做到,但是,我相信不用將來的二十年,這些聲音辨識的功能,便好像手寫功能一樣,可以在一部小小的手機做到。現在在youtube看某些影片,youtube已可以運用語音辨識的方法來加入字幕,現時感到準確性只有八九成左右,但已相當不錯,可見將來,速度和準確性只會越來越高,到有一天,電視台上的跨國直播節目,當某個人在說話時,可能已可以自動提供字幕,甚至加上翻釋到本地文字;再進一步,每個人的手機,便可以即時翻釋,到時去到世上任何地方,只要拿著一部手機,你對著它說一句說話,它便會翻釋出另一種語言給對方看,甚至說出來,兩個人便可以各自用自己的手機和對方溝通。
有了這些技術,似乎將來便沒有需要去學任何外語,只要每個人說和寫自己的語言,甚至方言,其他外語便由這些技術來處理,別人寫外語,我們要看它,用手機影一張相,電腦便會翻出對應的文字,看外文書也不用等別人翻釋了。那麼我們的下一代還要學外語嗎?我想,以現時來看,他們真的還需要學外語,至少是一種外語,對香港人來說,這外語最好便是英語了。對於其他外語,例如法語,我想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學,因為用科技,只能去作溝通之用,但講到要去明白某一種文化,學習那一種文化的語言便是最直接了。
對於學習一個語言,尤其眼見現時學校裡的教學方法,學生除了學習文法,還要去學不同的詞彙,經常用到的詞彙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一些很艱深而少用的詞彙,似乎不太值得花太多時間去學和記,尤其是那裡學了默了卻會忘了的詞彙,也許到應用時,上網找一找便可;語言最終目的是要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最重要的是思想內容的本質,內是是否有結構、有啟發、有創意等等,便比行文華麗,但內容空泛或陳腔濫調為佳。所以,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懂怎去思想,天馬行空,創意無限,才是最重要的;詞彙或修詞方法,可以靠多看書來學習得到,但是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也許便沒法補救。看到現時學校所用於語文的教育方法,只要求學生背抄默寫,將來就算語文多好,他們也想不到優秀的東西寫出來了。
Thursday, March 15, 2012
Sunday, March 04, 2012
北望神州
昨天晚上和友人以及他女兒進晚餐,友人經常在內地工作,而他女兒現在五歲,我便問友人將來會怎樣部處女兒入讀小學,得出的答案出奇地是,他說會讓女兒到廣州就讀外語寄宿學校,直到中三,即是說他女兒會由一年級開始,便會週日到學校寄宿,而週未才會回到家中。我再問一問學費是多少,他說是十多萬,我以為他說是每年十多萬,跟著他說清楚,是小一到中三這九年是十多萬,如果中三成績理想,他女兒便可以免費繼續在那裡完成高中三年。如此計算,學費並不昂貴,如果想到這是包括寄宿的費用在內,其實是非常超值。根據友人所描述,我在網上找尋,他心儀的學校應是廣州市廣外附設外語學校;據友人所說,這學校有不少考生,也不是一定取錄他女兒的。
我在想,對於香港父母來說,六七歲的小朋友便寄宿,從好的角度來看,便是小朋友可以由小便學到獨立,學習白顧能力,和與別人相處的能,對獨生的子女也許是可以令他們更有能力獨自面對將來;學業方面,便完全是靠學生本身能力,沒有父母在身邊幫忙,可能迫使他們更要自行去學習。語言方面,我看到校內的老師是內地外語大學的畢業生,而不是外藉老師,但是我相信也不會太差,而孩子所能學到的普通話,定會比在香港學更好。到過這學校的網頁看過,他們有不少高中畢業生考入內地名大學。
但是我感到對大部份香港父母來說,他們首先不太認識內地教育情況,尤其是整個學習階段都是在內地,究竟會學些什麼呢?將來升學是否一定要留在內地,他們身邊的朋友都是內地人,對孩子的人生是否利多於弊呢?至於是寄宿學校,我相信孩子是真的有能力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問題只是父母是否放心,另外,孩子這麼少便一星期寄宿五天,是否少了機會去建立親子關係呢?如果父母大部份時間在香港,在香港境內寄宿,父母感覺是近一點,放心一點,但是遠在廣州,感覺就有點好像遙不可及了。
無論如何,今次聽到有香港的家長考慮讓在香港出生的小朋友回到內地接受教育,令我想到這是一個另類選擇,在今天來看似乎是不太實際,但是難保將來內地的學歷可能比香港的學歷更「吃得開」,內地的人脈比香港的人脈更能給子女在事業上更大的幫助;內地的升學機會,其實也值得香港的家長留意。
我在想,對於香港父母來說,六七歲的小朋友便寄宿,從好的角度來看,便是小朋友可以由小便學到獨立,學習白顧能力,和與別人相處的能,對獨生的子女也許是可以令他們更有能力獨自面對將來;學業方面,便完全是靠學生本身能力,沒有父母在身邊幫忙,可能迫使他們更要自行去學習。語言方面,我看到校內的老師是內地外語大學的畢業生,而不是外藉老師,但是我相信也不會太差,而孩子所能學到的普通話,定會比在香港學更好。到過這學校的網頁看過,他們有不少高中畢業生考入內地名大學。
但是我感到對大部份香港父母來說,他們首先不太認識內地教育情況,尤其是整個學習階段都是在內地,究竟會學些什麼呢?將來升學是否一定要留在內地,他們身邊的朋友都是內地人,對孩子的人生是否利多於弊呢?至於是寄宿學校,我相信孩子是真的有能力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問題只是父母是否放心,另外,孩子這麼少便一星期寄宿五天,是否少了機會去建立親子關係呢?如果父母大部份時間在香港,在香港境內寄宿,父母感覺是近一點,放心一點,但是遠在廣州,感覺就有點好像遙不可及了。
無論如何,今次聽到有香港的家長考慮讓在香港出生的小朋友回到內地接受教育,令我想到這是一個另類選擇,在今天來看似乎是不太實際,但是難保將來內地的學歷可能比香港的學歷更「吃得開」,內地的人脈比香港的人脈更能給子女在事業上更大的幫助;內地的升學機會,其實也值得香港的家長留意。
Thursday, March 01, 2012
談做功課
當子女入讀小學之後,除非是就讀過程中有什麼大問題,需要轉校,否則,家長最勞心勞力的,便是有關子女的學業;默書、測驗和考試,不是每天都會有,但是功課,卻是每天都有,所以對大部份家長來說,付出在子女學業上最多的,也許便是在功課之上。
家長不能跟著子女入到課室去看老師怎樣教導學生,但是每天學生放學後,家長都可以看看子女帶了什麼功課回家做,從而得知子女當天在學校學了什麼,跟著亦靠子女做功課的表現來評估子女是否能掌握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東西,到測驗考試時,家長也預料題目形式是會和某些功課差不多,所以到溫習時,亦要靠重溫功課,找出子女不明白的地方,重點溫習;功課的評分,也許是包括在計算平時分之內,所以對於重視名次(不論是本身重視還是被迫重視)的家長,他們便會很著緊的去幫子女做好功課。另外,不同學校的家長,也可能會比較不同學校老師所設定的功課,來評定學校之間的水準。
有感當了家長之後,見到其他年屆學習階段的孩子,很多時第一句問的,便是問孩子是否多功課。一般家長會覺得,十項八項功課便是多,兩三項功課便是少。跟著通常便會問日常要用多少時間來做功課,或是要否夜瞓來做完功課。一般人聽到孩子每天有十項八項功課,便會說他「很慘」。其實,做功課所需時間,是和功課的數量沒有絕對的關係,一兩項功課,也可以花很多時間,甚至是不知應用多少時間,例如上網找資料,可以在那裡找,和要找多少呢?而多項功課的,可能只是抄抄寫寫,所花時間有限。
所以學生花在做功課的時間,是決定於功課的性質,當然亦和學生本身有關,例如學生是否有能力做,是否專心做,和是否有些額外的功課,例如改正老師批改完派回來的功課,另外,老師是否會以功課的評分納入計算總分或名次,亦影響學生期望自己所做功課的水準,簡接亦影響了學生花在該份功課之上的時間,因為為了高分,家長和學生也要盡力去做好每份功課,一次又一次的翻檢功課,所花的時間當然會更多。
就我女兒來說,每天她做完功課之後,都會找我為她對功課,之後才簽手冊。女兒在沒有任何成人陪伴的情況下,她大都可以完成所有功課,當找我對功課時,我會根據手冊,檢查女兒是否做完手冊上所載的每項功課,當我檢查某一功課時,我會看看她有沒有漏做,和答案是否大致正確。有時我會看到,當我檢查時,她是有些漏做,和有些做錯的是些不少心的錯漏,當我跟女兒說有錯時,我大都不會詳盡的說明錯在那裡,而是告訴她那部份有錯,著她自己去找,跟著自己改正,如果是漏做或是不小心的錯,她已可以自己改過來。改完了,她便可以去做其他的事。
有時當我為女兒對功課時,有時我也會動氣。例如當我跟她說某部份有錯,她找了多次都找不到,她便會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但是為什麼我要迫她一次又一次去檢查,當然最終我會收窄範圍,直到她可以找到錯處為止,有時她為我不斷要她找錯處而不開心時,也會說一些晦氣的說話,我便要避免動氣來跟她說話。所以,我可以想像,與其陪伴子女做功課,很多家長會寧願上班工作還好,因為免了傷親子之間的感情。
由於家長是雙職、工時長、家長不懂得教或家長不想傷和氣,有些家長是會讓子女在放學後留在補習社做功課溫習,直到做完所有功課和溫習完畢,對於力有不逮或脾氣暴燥的家長,也許這是最好的做法了,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聽過很多家長對補習社有微言,最明顯的是補習老師不是教學生怎樣做,只是給答案學生抄,而且因為補習學生眾多,補習老師也不能慢慢教,家長亦可能無奈的要接受補習老師未必是細細聲慢慢來教,可謂有得有失。對於父母其中一方,如果可以親自來教的,便好得多了;如果子女放學之後是由傭工來照顧,也可以看看可否著傭工在接子女回家稍為休息之後,便要令子女專心做功課,懂得做的功課都盡量自己做,直到父母回到家中,便協助教導子女怎樣完成所有功課。
有些學校提供學生課後留在學校做功課的安排,其實真是一項德政。學生可以自己在學校裡做功課,有問題甚至可以找老師問,課室內亦沒有家中那麼多誘惑(例如床、遊戲機、電視等等),學生也可以更專心做好功課;如果學生可以留到家長下班才來接回家,更是雙職父母的佳音。
記憶中曾經聽過中原地產的施永青先生談做功課,他說如果所做的功課形式是重覆抄寫,便不用花時間來做。這點理論上我是讚成的,原因是抄寫是想孩子多抄某些字,令他們可以有更深刻記憶,不會執筆忘字或記錯筆劃,但是在今天,思考能力比記得這些字更有價值,所以將更多時間花在思考的問題上,比花在抄寫為好,因此某個程度上是對的。建議是一件事,實際卻是另一件事,當子女不做那抄寫功課,回到學校,子女也不能向學校交待,老師對沒有做的功課的評分便是零分?就算家長的原因多充分,也得對學校的評核方法妥協,所以功課還是要做的。
有些學生是可以用很短時間做好所有功課的,可以的話,可以讓他們在做完功課後建立他們的興趣,或多看一些課外書;那些花很長時間來做功課的,或是必定要父母在旁陪伴做功課的學生,長遠來看,家長應慢慢培養子女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免他們習慣了依賴父母來幫他們學懂日間學校所教的東西,亦有自己翻查自己功課的習慣,以免他們養成從不翻查自己所做的事,只是靠別人來校對的做法,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工作,便是沒有人幫他們去檢查他們所做的工作,他們總不能永遠靠別人來保持自己工作的水準吧。
學習階段,做好功課是學生的責任,在職場內,職員能自主做好手上的事,才有能力在汰弱留強的職場內生存和得到晉升的機會,這些在職場內的好態度,不可能到踏入社會才學,也學不到,其實最好便是在學生在學習期間便建立好了。
家長不能跟著子女入到課室去看老師怎樣教導學生,但是每天學生放學後,家長都可以看看子女帶了什麼功課回家做,從而得知子女當天在學校學了什麼,跟著亦靠子女做功課的表現來評估子女是否能掌握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東西,到測驗考試時,家長也預料題目形式是會和某些功課差不多,所以到溫習時,亦要靠重溫功課,找出子女不明白的地方,重點溫習;功課的評分,也許是包括在計算平時分之內,所以對於重視名次(不論是本身重視還是被迫重視)的家長,他們便會很著緊的去幫子女做好功課。另外,不同學校的家長,也可能會比較不同學校老師所設定的功課,來評定學校之間的水準。
有感當了家長之後,見到其他年屆學習階段的孩子,很多時第一句問的,便是問孩子是否多功課。一般家長會覺得,十項八項功課便是多,兩三項功課便是少。跟著通常便會問日常要用多少時間來做功課,或是要否夜瞓來做完功課。一般人聽到孩子每天有十項八項功課,便會說他「很慘」。其實,做功課所需時間,是和功課的數量沒有絕對的關係,一兩項功課,也可以花很多時間,甚至是不知應用多少時間,例如上網找資料,可以在那裡找,和要找多少呢?而多項功課的,可能只是抄抄寫寫,所花時間有限。
所以學生花在做功課的時間,是決定於功課的性質,當然亦和學生本身有關,例如學生是否有能力做,是否專心做,和是否有些額外的功課,例如改正老師批改完派回來的功課,另外,老師是否會以功課的評分納入計算總分或名次,亦影響學生期望自己所做功課的水準,簡接亦影響了學生花在該份功課之上的時間,因為為了高分,家長和學生也要盡力去做好每份功課,一次又一次的翻檢功課,所花的時間當然會更多。
就我女兒來說,每天她做完功課之後,都會找我為她對功課,之後才簽手冊。女兒在沒有任何成人陪伴的情況下,她大都可以完成所有功課,當找我對功課時,我會根據手冊,檢查女兒是否做完手冊上所載的每項功課,當我檢查某一功課時,我會看看她有沒有漏做,和答案是否大致正確。有時我會看到,當我檢查時,她是有些漏做,和有些做錯的是些不少心的錯漏,當我跟女兒說有錯時,我大都不會詳盡的說明錯在那裡,而是告訴她那部份有錯,著她自己去找,跟著自己改正,如果是漏做或是不小心的錯,她已可以自己改過來。改完了,她便可以去做其他的事。
有時當我為女兒對功課時,有時我也會動氣。例如當我跟她說某部份有錯,她找了多次都找不到,她便會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但是為什麼我要迫她一次又一次去檢查,當然最終我會收窄範圍,直到她可以找到錯處為止,有時她為我不斷要她找錯處而不開心時,也會說一些晦氣的說話,我便要避免動氣來跟她說話。所以,我可以想像,與其陪伴子女做功課,很多家長會寧願上班工作還好,因為免了傷親子之間的感情。
由於家長是雙職、工時長、家長不懂得教或家長不想傷和氣,有些家長是會讓子女在放學後留在補習社做功課溫習,直到做完所有功課和溫習完畢,對於力有不逮或脾氣暴燥的家長,也許這是最好的做法了,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聽過很多家長對補習社有微言,最明顯的是補習老師不是教學生怎樣做,只是給答案學生抄,而且因為補習學生眾多,補習老師也不能慢慢教,家長亦可能無奈的要接受補習老師未必是細細聲慢慢來教,可謂有得有失。對於父母其中一方,如果可以親自來教的,便好得多了;如果子女放學之後是由傭工來照顧,也可以看看可否著傭工在接子女回家稍為休息之後,便要令子女專心做功課,懂得做的功課都盡量自己做,直到父母回到家中,便協助教導子女怎樣完成所有功課。
有些學校提供學生課後留在學校做功課的安排,其實真是一項德政。學生可以自己在學校裡做功課,有問題甚至可以找老師問,課室內亦沒有家中那麼多誘惑(例如床、遊戲機、電視等等),學生也可以更專心做好功課;如果學生可以留到家長下班才來接回家,更是雙職父母的佳音。
記憶中曾經聽過中原地產的施永青先生談做功課,他說如果所做的功課形式是重覆抄寫,便不用花時間來做。這點理論上我是讚成的,原因是抄寫是想孩子多抄某些字,令他們可以有更深刻記憶,不會執筆忘字或記錯筆劃,但是在今天,思考能力比記得這些字更有價值,所以將更多時間花在思考的問題上,比花在抄寫為好,因此某個程度上是對的。建議是一件事,實際卻是另一件事,當子女不做那抄寫功課,回到學校,子女也不能向學校交待,老師對沒有做的功課的評分便是零分?就算家長的原因多充分,也得對學校的評核方法妥協,所以功課還是要做的。
有些學生是可以用很短時間做好所有功課的,可以的話,可以讓他們在做完功課後建立他們的興趣,或多看一些課外書;那些花很長時間來做功課的,或是必定要父母在旁陪伴做功課的學生,長遠來看,家長應慢慢培養子女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免他們習慣了依賴父母來幫他們學懂日間學校所教的東西,亦有自己翻查自己功課的習慣,以免他們養成從不翻查自己所做的事,只是靠別人來校對的做法,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工作,便是沒有人幫他們去檢查他們所做的工作,他們總不能永遠靠別人來保持自己工作的水準吧。
學習階段,做好功課是學生的責任,在職場內,職員能自主做好手上的事,才有能力在汰弱留強的職場內生存和得到晉升的機會,這些在職場內的好態度,不可能到踏入社會才學,也學不到,其實最好便是在學生在學習期間便建立好了。
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
下月十七和十八日(二零一二年三月十七及十八日),是蔡繼有學校的開始日,今年是學校成立的十周年,可以想像學校會更重視,現在已看到很多學生都參加了不同的彩排,稍後老師和家長也會加入,預備在當日表演,而相信老師和家長稍後便會走在一起,合力籌備當天的攤位遊戲。
根據現時學校提供給家長的開放日程序,十七日(星期六)會有表演和攤位遊戲,而十八日(星期日)只有晚上的十周年表演,似乎對於校外人仕,星期六下午是較理想的參觀時間。來往蔡繼有學校的交通,一向都是一個難題,校園外沒有泊車設施,很多駕車人仕會泊車在校園門外路邊,但卻阻礙了附近居民出入,所以當天定會有警方來協調交通(即是來抄牌,甚至拖車)。最近校園的公眾停車場是在大埔道於赫德傑道和金山郊野公園之間靠山的一個兩小時咪表停車場,由那裡步行到校園大概要十分鐘,但開放日當天,家長和校外人仕需要泊車的人不少,有可能需要在那裡等車位。記憶所及,在大埔道往沙田方向還有兩個咪位停車場,但是卻遠得多了。
所以,撘巴士是比較方便的,經過學校的巴士有81、86B以及72,也有來往大埔、上水等新界和市區的小巴經過。 乘巴士和小巴的,可以在赫德傑道站下車,步行五分鐘便可到達校園。記得學校也有安排穿梭巴士來往九龍塘和校園,也許學校稍後會在網頁公佈交通的安排。至於乘的士的,我則覺得在九龍塘又一城的士站是比較直接方便(在九龍塘火車站那一個的士站上車,便要駛出窩打老道,行程會遠一點),亦曾聽過有建議在深水埗港鐵站於長沙灣道向旺角方向上車,的士便可在轉入南昌街再轉入大埔道亦可。
如果時間許可,也可以在早上先到金山郊野公園(馬騮山)行山,在水塘邊行個圈,可和經過的馬騮拍照,路平有樹蔭,兩小時內便行畢,之後再在凉亭野餐(小心有馬騮來搶食物),之後再由金山郊野公園行回學校參觀開放日,需時半小時之內。行山加上參觀開放日,也可以是一整天的家庭活動吧。
根據現時學校提供給家長的開放日程序,十七日(星期六)會有表演和攤位遊戲,而十八日(星期日)只有晚上的十周年表演,似乎對於校外人仕,星期六下午是較理想的參觀時間。來往蔡繼有學校的交通,一向都是一個難題,校園外沒有泊車設施,很多駕車人仕會泊車在校園門外路邊,但卻阻礙了附近居民出入,所以當天定會有警方來協調交通(即是來抄牌,甚至拖車)。最近校園的公眾停車場是在大埔道於赫德傑道和金山郊野公園之間靠山的一個兩小時咪表停車場,由那裡步行到校園大概要十分鐘,但開放日當天,家長和校外人仕需要泊車的人不少,有可能需要在那裡等車位。記憶所及,在大埔道往沙田方向還有兩個咪位停車場,但是卻遠得多了。
所以,撘巴士是比較方便的,經過學校的巴士有81、86B以及72,也有來往大埔、上水等新界和市區的小巴經過。 乘巴士和小巴的,可以在赫德傑道站下車,步行五分鐘便可到達校園。記得學校也有安排穿梭巴士來往九龍塘和校園,也許學校稍後會在網頁公佈交通的安排。至於乘的士的,我則覺得在九龍塘又一城的士站是比較直接方便(在九龍塘火車站那一個的士站上車,便要駛出窩打老道,行程會遠一點),亦曾聽過有建議在深水埗港鐵站於長沙灣道向旺角方向上車,的士便可在轉入南昌街再轉入大埔道亦可。
如果時間許可,也可以在早上先到金山郊野公園(馬騮山)行山,在水塘邊行個圈,可和經過的馬騮拍照,路平有樹蔭,兩小時內便行畢,之後再在凉亭野餐(小心有馬騮來搶食物),之後再由金山郊野公園行回學校參觀開放日,需時半小時之內。行山加上參觀開放日,也可以是一整天的家庭活動吧。
Saturday, February 25, 2012
再談官津學校
每次當我接觸官津學校時,都會驅使我思想同一個問題,便是直資私立學校憑什麼或為什麼需要額外向家長收取學費,而這些學費又是否值得的呢?
去年年底,參加了一間第一組別津貼中學的週年表演晚會,當中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們的樂團表演,人數之多可以把整個大學會堂的台上坐滿,聲勢浩大,水準如何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但參與樂團的人數眾多,這令我覺得學校的學生除了可以應付學業之外,還有空間去參加樂團練習。同晚另一個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英語話劇,由新入學的中一學生在入學前的暑假參加英語話劇營彩排,話劇中的英語對白也很不少,學生也應付得到,令我想到不單是國際學校或直資私校的學生的英文水準才高。那麼,父母要付出學費來讓子女入讀語文水準高的學校,是否有這些的必要呢?
之後,我又參加了同一學校的畢業典禮,因為是英文中學,整個過程都是以英語進行。期間,有一位該校剛畢業升讀了本地大學醫科的畢業生致辭,演辭內容是他進入大學醫學院之後,見到其他同學,有些甚至由名校升讀的,他們的行為不是很好,亦覺得他們和自己由一間地區英文中學升讀沒有分別,甚至因為自己在中學階段有宗教教育,所以言行還比他們好。這令我想到,不論那些學生在中小學時的起跑線是怎樣,他們到大學時,再次起步的起跑線又是一樣了。
我以前任職講師時所教的學生都是大學生,之前慶幸更有機會去到一間官津中學當了數日代課老師,令我可以親身接觸一下官津中學的學習情況程和親身觀察官津中學的學生是怎樣的。我只負責代中一級的其中一科,又因為是代課,不用負責任何教務,可以輕鬆地旁觀整間中學。
這間中學是一間在該地區的第一組別中學,因為升中派位是單靠學業成績的,所以第一組別中學,可以理解為該中學所取錄的學生,全為該校區最好的三份之一學生。而我在課堂中所見,首先是言行舉止都很乖,所以整間學校的校風很好,老師也不用花太多時間來管理課堂秩序,可以用大部份時間來教書。可見入讀第一組別學校的學生,是的確有過人之處;又可以這樣理解,以現時的課程來說,除非學生真的是聰敏過人,否則在沒有家長關心、幫助和催谷,真的不是容易的便可以進入第一組別,所以被界別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一是聰明或勤奮過人,一是學生有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學生,較易教和較易得到好成績(當然這和母親是女人一般顯淺),言行也較好。當家長一窩蜂的擁戴第一組別中學(多為以前的英文中學),我可以說,第一組別中學的老師未必比其他組別學校的老師教得更好,但是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學生,同學是天資較好和品行較好的孩子的機會比較大,亦因此整間學校的校風也比較好。
另一方面,我亦看到因為第一組別是同區所有學生的三分之一,在派位時他們被派入心儀學校的機會是均等的,所以第一組別的頭一個學生和同組別的最後一個學生都有同等機會考進同一間心儀學校,所以在班內所見,同是第一組別學生,能力亦有參差。反觀直資私校,如果他們是用面試甚至筆試來選擇學生,他們可以選擇所有報考學生中(可以跨區的),能力最高的某個數量學生來填滿所有學位,選擇學生過程當中不涉及任何隨機抽獎成分,所以他們可以把考生以他們的能力排序,跟著選擇能力最高的學生入讀,所以收的可能只是所有考生最好的一小數,例如半成。由此可見,官津學校和直資私校之間,選擇學生已不是一個公平的過程,因此直資私校的學生最終可以考到較好的公開試成績,也是應該的。
語文方面,我想被評為第一組別的學生都是那些可以以英語學習的,亦即這些學生上堂是可以聽得明老師以英語教授,這點在我代課期間是肯定的。但是我所見到的,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流利的以英文表達自己的意思,部份是聽得未必講得。另外,在雞蛋內挑骨頭的說,這些學生在小學階段除了校內數名NET之外,又或他們的家長在背後投入資源找外國人教授英語,或自小看英文電視節目,他們沒有模仿外國人發音,和練習日常英語對答的機會,亦簡單來說,他們的英語很難達到「鬼仔、鬼妹」的水準。當然,以他們的英語能力,仍足以讓他們在中學階段學習,以及升上大學。但是學生的英語能力是否一定要好像「鬼仔、鬼妹」?我想又不一定必要,只要能和其他人溝通便可。要再改善英語能力,在中學畢業後到外國少中國人的地方讀數年大學,學成時英語能力也可以大大提高。所以,這是家長的選擇,家長如果希望子女的英語能自小便達到流利水準,便可以選擇付出學費讓子女入讀多外藉老師的學校就讀,相反,如果覺得中文能力要較好,英語能力到達可以應付日常工作使用,而發音不一定要外國人口音,讀本地主流學校亦可,家長再決定慳出來的錢再用以改善子女英語亦可以。
現在的中學已沒有從前所分的中文中學或英文中學,在學校概覽中所見到的是那些科是用中文或是英文教授。雖然如此,但是家長心目中仍是會覺得某間中學是中文還是英文中學。我之前代課的那一間中學以前是英文中學,所以學校除了個別特定科目之外,例如中文,其他都是以英文教授,而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會以英文溝通,而我看到的是,因為老師和學生其實都是說廣東話的,開始時他們都會以英文說話,但因為大家的母語都不是英語,所以不能以英語表達所有的意思,尤其是學生方面,所以到後來可能無奈地轉為以廣東話溝通。如果在一些以外國人老師為主的學校,學生相反地便一定要以英語和老師溝通,而老師亦可以教導學生可以怎樣以英語表達。一個主要以英語(或外語)為主的校園,可以令學生容易地學會在日常生活和與人溝通時運用英語,所以將來他們畢業時可以操流利英語的機會便大得多了。我想這是這些要交學費的學校,比本地化課程的學校優勝的地方。當然,學習外語不只可以在學校內,家長亦可以在外為子女找學習外語的機會,但因為學生留在學校的時間最長,所以學習和練習外語的機會也高得多,效果也較明顯。
官津學校有其限制,直資私校有其優勢,我想家長得細心去思考怎樣去取捨了。
去年年底,參加了一間第一組別津貼中學的週年表演晚會,當中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們的樂團表演,人數之多可以把整個大學會堂的台上坐滿,聲勢浩大,水準如何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但參與樂團的人數眾多,這令我覺得學校的學生除了可以應付學業之外,還有空間去參加樂團練習。同晚另一個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英語話劇,由新入學的中一學生在入學前的暑假參加英語話劇營彩排,話劇中的英語對白也很不少,學生也應付得到,令我想到不單是國際學校或直資私校的學生的英文水準才高。那麼,父母要付出學費來讓子女入讀語文水準高的學校,是否有這些的必要呢?
之後,我又參加了同一學校的畢業典禮,因為是英文中學,整個過程都是以英語進行。期間,有一位該校剛畢業升讀了本地大學醫科的畢業生致辭,演辭內容是他進入大學醫學院之後,見到其他同學,有些甚至由名校升讀的,他們的行為不是很好,亦覺得他們和自己由一間地區英文中學升讀沒有分別,甚至因為自己在中學階段有宗教教育,所以言行還比他們好。這令我想到,不論那些學生在中小學時的起跑線是怎樣,他們到大學時,再次起步的起跑線又是一樣了。
我以前任職講師時所教的學生都是大學生,之前慶幸更有機會去到一間官津中學當了數日代課老師,令我可以親身接觸一下官津中學的學習情況程和親身觀察官津中學的學生是怎樣的。我只負責代中一級的其中一科,又因為是代課,不用負責任何教務,可以輕鬆地旁觀整間中學。
這間中學是一間在該地區的第一組別中學,因為升中派位是單靠學業成績的,所以第一組別中學,可以理解為該中學所取錄的學生,全為該校區最好的三份之一學生。而我在課堂中所見,首先是言行舉止都很乖,所以整間學校的校風很好,老師也不用花太多時間來管理課堂秩序,可以用大部份時間來教書。可見入讀第一組別學校的學生,是的確有過人之處;又可以這樣理解,以現時的課程來說,除非學生真的是聰敏過人,否則在沒有家長關心、幫助和催谷,真的不是容易的便可以進入第一組別,所以被界別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一是聰明或勤奮過人,一是學生有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學生,較易教和較易得到好成績(當然這和母親是女人一般顯淺),言行也較好。當家長一窩蜂的擁戴第一組別中學(多為以前的英文中學),我可以說,第一組別中學的老師未必比其他組別學校的老師教得更好,但是入讀第一組別中學的學生,同學是天資較好和品行較好的孩子的機會比較大,亦因此整間學校的校風也比較好。
另一方面,我亦看到因為第一組別是同區所有學生的三分之一,在派位時他們被派入心儀學校的機會是均等的,所以第一組別的頭一個學生和同組別的最後一個學生都有同等機會考進同一間心儀學校,所以在班內所見,同是第一組別學生,能力亦有參差。反觀直資私校,如果他們是用面試甚至筆試來選擇學生,他們可以選擇所有報考學生中(可以跨區的),能力最高的某個數量學生來填滿所有學位,選擇學生過程當中不涉及任何隨機抽獎成分,所以他們可以把考生以他們的能力排序,跟著選擇能力最高的學生入讀,所以收的可能只是所有考生最好的一小數,例如半成。由此可見,官津學校和直資私校之間,選擇學生已不是一個公平的過程,因此直資私校的學生最終可以考到較好的公開試成績,也是應該的。
語文方面,我想被評為第一組別的學生都是那些可以以英語學習的,亦即這些學生上堂是可以聽得明老師以英語教授,這點在我代課期間是肯定的。但是我所見到的,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流利的以英文表達自己的意思,部份是聽得未必講得。另外,在雞蛋內挑骨頭的說,這些學生在小學階段除了校內數名NET之外,又或他們的家長在背後投入資源找外國人教授英語,或自小看英文電視節目,他們沒有模仿外國人發音,和練習日常英語對答的機會,亦簡單來說,他們的英語很難達到「鬼仔、鬼妹」的水準。當然,以他們的英語能力,仍足以讓他們在中學階段學習,以及升上大學。但是學生的英語能力是否一定要好像「鬼仔、鬼妹」?我想又不一定必要,只要能和其他人溝通便可。要再改善英語能力,在中學畢業後到外國少中國人的地方讀數年大學,學成時英語能力也可以大大提高。所以,這是家長的選擇,家長如果希望子女的英語能自小便達到流利水準,便可以選擇付出學費讓子女入讀多外藉老師的學校就讀,相反,如果覺得中文能力要較好,英語能力到達可以應付日常工作使用,而發音不一定要外國人口音,讀本地主流學校亦可,家長再決定慳出來的錢再用以改善子女英語亦可以。
現在的中學已沒有從前所分的中文中學或英文中學,在學校概覽中所見到的是那些科是用中文或是英文教授。雖然如此,但是家長心目中仍是會覺得某間中學是中文還是英文中學。我之前代課的那一間中學以前是英文中學,所以學校除了個別特定科目之外,例如中文,其他都是以英文教授,而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會以英文溝通,而我看到的是,因為老師和學生其實都是說廣東話的,開始時他們都會以英文說話,但因為大家的母語都不是英語,所以不能以英語表達所有的意思,尤其是學生方面,所以到後來可能無奈地轉為以廣東話溝通。如果在一些以外國人老師為主的學校,學生相反地便一定要以英語和老師溝通,而老師亦可以教導學生可以怎樣以英語表達。一個主要以英語(或外語)為主的校園,可以令學生容易地學會在日常生活和與人溝通時運用英語,所以將來他們畢業時可以操流利英語的機會便大得多了。我想這是這些要交學費的學校,比本地化課程的學校優勝的地方。當然,學習外語不只可以在學校內,家長亦可以在外為子女找學習外語的機會,但因為學生留在學校的時間最長,所以學習和練習外語的機會也高得多,效果也較明顯。
官津學校有其限制,直資私校有其優勢,我想家長得細心去思考怎樣去取捨了。
Friday, February 24, 2012
苦從那裡來
香港,雖然不算是一個福利社會,但是安全網總算是有的,只要是有需要,也都可以找到政府幫助,拿到綜援,得到基本的生活水準,如果家庭中有子女入學,首先在學前教育,跟所有學生一般得到學券的待遇,這類家庭當然不會跟中產一般,讓子女入讀不能行使學券的非本地課程幼稚園,這類家庭也許便會讓子女就讀最近的幼稚園,行使了學券之後,他們還可以向社會福利暑繼續申請助學金,得到半免或全免學費。這些家庭沒有能力讓子女上校外課程,遊學團等更不用想,但是正規的課程,卻是從來不缺的;至於課外活動,只要他們要求不高,地區中心等團體都有舉辦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他們也可以參加。
到了升小學的時候,這類家庭也許不會考慮報考什麼直資私校,他們會參加小學派位,入讀官津小學,而他們也許同樣會以居住地區附近為考慮因素,入讀了官津小學,學費全免,據說書簿費是實報實銷的。到升中時,學生憑本身的成績,派位到官津中學去。中學畢業,學生可以憑公開試成績考入大學,大學有資助計劃,如果學生來自綜援家庭,也許也得學費全免,大學畢業時,如果成績優異,就業或繼續進修至博士均可。所以在香港,絕對沒有學生因為沒有經濟條件而失學的情況。如果草根家庭子女,能感到學歷將會是他們脫貧的唯一途徑,就算沒有補習,只要他們努力,將勤補拙,只要有心,雖然路定是難行一點,但學校定會盡力幫助他們,令他們考到相應他們付出了努力的成績。
對於社會上富豪之列或是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的家庭,他們有他們自己心目中對培訓子女的打算,他們的眼光不會單看本地的教育。當我們在關心「雙非人」佔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其實部份有能力或有條件的香港父母,也會乘飛機到美加生產,也許中小學期間便會留在香港就讀,但是當他們升大學時,便會回到外國去,以本國人的學費升讀大學,這個做法由來已久,又例如李連杰入藉新加坡,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讓子女在那裡接受教育。(李連杰不是香港人,只是指出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讓子女在他們覺得理想的地方升學。)這些父母對他們的子女有其期望,另外他們可能會因為經常帶著子女到處工幹,子女便得入讀一些國際學校,再者,他們甚或連子女就業的安排也心中有數,根本不用理會什麼派位升學制度,這類家庭子女,也不是本地教育制度的對象。一言以蔽之,金錢改變命運,也能決定學習之路。
所以最苦的一群,便是香港中產那些父母了。他們是中產,收入和生活水準比草根階層要好得多,而且子女可以享有草根階層所享有的所有福利,如此,中產家庭的子女,同樣也是可以靠著努力,憑著成績,考入大學。這些中產家庭的父母,包括很多專業人仕,因為他們既是專業人士,更深深感到專業知識和資格的重要,亦即子女的學業成績是非常重要,不容有失,而部份家長為中小企業老闆,他們在他們的職場,深感本地基本主流教育並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例如他們期望子女將來工作時,可以有良好的人脈,而本地傳統名校,學生大都是中產或以上家庭,這些同學以及其背後的家庭,便是最好的人脈基礎了;另外,部份中產家長會認為子女在一般學校未必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例如缺乏了思考的培訓,又或太本地化,缺乏了國際視野等等,原因多的是。所以,中產家庭的父母便千方百計的去找他們理想中的教育給自己的子女。他們的經濟能力不能讓他們三心兩意,必定要選經濟能力所及內最好的教育給子女,所以他們不敢隨便去試,所以每時每刻都怕自己做錯決定,怕沒有善用金錢,甚或會長遠影響子女的學習。有點像在試場應試時在自選題目,考生要評估自己能對某一題有多大信心,能期望拿到多少分數,才去選擇,否則一經開始做某一條,答了一本才發現自己其實對另一條沒有選的題目更有把握時,為時已晚,只有悔不當初。
草根階層,沒有太多選擇,但是卻長讀長有,相信只有感恩,沒有怨言。對於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他們也自有他們的打算,既有經濟能力,自然大權在握,在每個環節家長都可以做附合自己想法的決定。最後,中產家庭有要求,亦有有限的經濟能力去選擇,而當子女在學的每時每刻,都總有些事情有選擇可以去做決定,這種在某一刻有什麼選擇,是否要決定去改變,現在不決定,將來還有否機會再決定,如果現在不決定,或決定錯了,對子女有否深遠影響?這些事長時間記掛在中產父母的腦中,這便是作為中產父母的苦處。
到了升小學的時候,這類家庭也許不會考慮報考什麼直資私校,他們會參加小學派位,入讀官津小學,而他們也許同樣會以居住地區附近為考慮因素,入讀了官津小學,學費全免,據說書簿費是實報實銷的。到升中時,學生憑本身的成績,派位到官津中學去。中學畢業,學生可以憑公開試成績考入大學,大學有資助計劃,如果學生來自綜援家庭,也許也得學費全免,大學畢業時,如果成績優異,就業或繼續進修至博士均可。所以在香港,絕對沒有學生因為沒有經濟條件而失學的情況。如果草根家庭子女,能感到學歷將會是他們脫貧的唯一途徑,就算沒有補習,只要他們努力,將勤補拙,只要有心,雖然路定是難行一點,但學校定會盡力幫助他們,令他們考到相應他們付出了努力的成績。
對於社會上富豪之列或是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的家庭,他們有他們自己心目中對培訓子女的打算,他們的眼光不會單看本地的教育。當我們在關心「雙非人」佔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其實部份有能力或有條件的香港父母,也會乘飛機到美加生產,也許中小學期間便會留在香港就讀,但是當他們升大學時,便會回到外國去,以本國人的學費升讀大學,這個做法由來已久,又例如李連杰入藉新加坡,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讓子女在那裡接受教育。(李連杰不是香港人,只是指出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讓子女在他們覺得理想的地方升學。)這些父母對他們的子女有其期望,另外他們可能會因為經常帶著子女到處工幹,子女便得入讀一些國際學校,再者,他們甚或連子女就業的安排也心中有數,根本不用理會什麼派位升學制度,這類家庭子女,也不是本地教育制度的對象。一言以蔽之,金錢改變命運,也能決定學習之路。
所以最苦的一群,便是香港中產那些父母了。他們是中產,收入和生活水準比草根階層要好得多,而且子女可以享有草根階層所享有的所有福利,如此,中產家庭的子女,同樣也是可以靠著努力,憑著成績,考入大學。這些中產家庭的父母,包括很多專業人仕,因為他們既是專業人士,更深深感到專業知識和資格的重要,亦即子女的學業成績是非常重要,不容有失,而部份家長為中小企業老闆,他們在他們的職場,深感本地基本主流教育並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例如他們期望子女將來工作時,可以有良好的人脈,而本地傳統名校,學生大都是中產或以上家庭,這些同學以及其背後的家庭,便是最好的人脈基礎了;另外,部份中產家長會認為子女在一般學校未必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例如缺乏了思考的培訓,又或太本地化,缺乏了國際視野等等,原因多的是。所以,中產家庭的父母便千方百計的去找他們理想中的教育給自己的子女。他們的經濟能力不能讓他們三心兩意,必定要選經濟能力所及內最好的教育給子女,所以他們不敢隨便去試,所以每時每刻都怕自己做錯決定,怕沒有善用金錢,甚或會長遠影響子女的學習。有點像在試場應試時在自選題目,考生要評估自己能對某一題有多大信心,能期望拿到多少分數,才去選擇,否則一經開始做某一條,答了一本才發現自己其實對另一條沒有選的題目更有把握時,為時已晚,只有悔不當初。
草根階層,沒有太多選擇,但是卻長讀長有,相信只有感恩,沒有怨言。對於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他們也自有他們的打算,既有經濟能力,自然大權在握,在每個環節家長都可以做附合自己想法的決定。最後,中產家庭有要求,亦有有限的經濟能力去選擇,而當子女在學的每時每刻,都總有些事情有選擇可以去做決定,這種在某一刻有什麼選擇,是否要決定去改變,現在不決定,將來還有否機會再決定,如果現在不決定,或決定錯了,對子女有否深遠影響?這些事長時間記掛在中產父母的腦中,這便是作為中產父母的苦處。
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學費
之前在報上看到一篇有關啟新書院將星期五改為半日,引起家長不滿的新聞報導。由這件事,令我反思家長對學費和家長期望學校所提供的服務的看法。
對於家長來說,學費便是家長向學校付出金錢,讓學校帶領老師團隊來教導自己的子女,要回到學校上學,便要交學費,而家長自然的會去想,如果沒有上學,便不應要交學費。例如幾年前因為流感停學超過一個月,整個月也沒有回校上課,所以家長便不想交該月學費,理由簡單直接,校巴也沒有乘撘,當然也不應要交校巴費用。當討論到如果學校停課,老師也得拿取薪金,學校也有最基本的開支,學費是以一年來計算而分十至十二期來交而已時,有聽過有家長說,停了學,老師和校巴司機沒有工作,就算拿不到薪金也是合理的,停學當然有人損失,所以理所當然是學校方面了。
家長(尤其本身不是任職教育界的家長)也許沒有想得那麼多,總之自己子女整個月沒有上學,當然不用交學費,那麼老師沒有工作,拿不到薪金也是合理的。總之,錢在家長那裡,有理由不給,不給就是不給了。但是對於不同學校,家長不交學費對學校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對於官津,其實學校所有支出是由政府直接支付,對家長來說,感覺就是免費,所以停學一個月,也是免費,所以我想不會有官津的家長走出來投訴,說官津老師停學不工作,政府應要停他們的薪金吧;所以對官津學校而言,停學與否影響不大。對於直資私校來說,他們可以決定是否接受家長停交學費,這便視乎學校是否有儲備,當面對大部份家長都要求停交學費時,學校很難走出來說因為經常性支出而要求家長繼續交學費,而得到所有家長支持,所以如果學校認為停學是短暫和學校儲備足夠,學校也許會選擇接受家長免交停學期間的學費。對於直資而言,因為政府也已支持了基本的開支,所以核心教職員的薪金是可以由政府支付,而其他則由學校儲備拿出來。我想影響最大的學校,便是弱勢私校了,即學校要自給自足,而學校又不是受家長追捧的學校,這尤以私立幼稚園為甚。對於這些學校,我想家長得體諒學校,可以的話,跟學校商討,就算不交足學費,也付出某部份的學費,令學校可以運作下去。
除了停學之外,另一個家長會留意的是下學期考試後到放暑假期間的上學日子。曾聽過有子女就讀官津學校的家長說,子女在考完試後的日子上學,老師沒有東西要教,都是回校玩耍,所以學生回校是浪費時間,倒不如放假吧,尤其對於想在暑假期間外出旅行的家庭,更想在暑假旅遊高峰期之前出發,費用可以平很多。但是對於子女在直資私校的家長,他們的心態卻是不同,因為學校沒有放假,當然要交學費,交了學費不上學,當然是十萬個不願意,如果再另外付出金錢外出旅行,更是雙重支出,所以要交學費的家長,便不想子女請假。
為什麼官津和直資、私校的家長,在學費的態度上有這麼大的分別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家長對付出學費的心態不同,也涉及家長的心理戶口問題。首先,對於官津學生家長而言,學費不是真金白銀的由他們的腰包掏出來,就算他們同是納稅人,他們的感覺是學費不是他們所出的,再準確一點來說,也是全香港納稅人和他們一同付出的,所以心態上便不會那麼著緊,再者,家長會覺得,既然政府才是學費的主要來源,政府也沒有表示,家長怎能走出來反對呢?
相反,對於直資私校學生家長而言,他們看到學費由自己銀行戶口自動轉賬或交支票回學校而交到學校戶口內,家長的感覺是他們真的是付出了金錢,既然學費是由他們所支付,他們便會理直氣壯的對學校說,他們是學校的米飯班主,所以便會著緊得多了。對於官津學校,家長間接付出學費,而對直資私校,家長便直接付出學費,其實都是付了錢,只是來自不同的心理戶口吧。
對於官津學校,學費由政府支付,所以如果學生能接受到良好教育,家長也應滿意了。而對於直資學校,既然基本學費是由政府所支付,學生理應至少得到等同官津的教育質素,而家長則可去想,他們額外所付出的學費,他們子女是否能得到相對官津學校而言更好的教育。最後,因為私校的學費完全是由家長而來,所以家長便可以去思考學校所提供的教學質素,是否便和他們所付出的學費相附了。
最後,直資私校的家長別忘了因為學校要收取學費和有選擇學生的權力,所以所交的學費其中一個作用,便是為自己子女選擇了他們的同學和朋輩。
對於家長來說,學費便是家長向學校付出金錢,讓學校帶領老師團隊來教導自己的子女,要回到學校上學,便要交學費,而家長自然的會去想,如果沒有上學,便不應要交學費。例如幾年前因為流感停學超過一個月,整個月也沒有回校上課,所以家長便不想交該月學費,理由簡單直接,校巴也沒有乘撘,當然也不應要交校巴費用。當討論到如果學校停課,老師也得拿取薪金,學校也有最基本的開支,學費是以一年來計算而分十至十二期來交而已時,有聽過有家長說,停了學,老師和校巴司機沒有工作,就算拿不到薪金也是合理的,停學當然有人損失,所以理所當然是學校方面了。
家長(尤其本身不是任職教育界的家長)也許沒有想得那麼多,總之自己子女整個月沒有上學,當然不用交學費,那麼老師沒有工作,拿不到薪金也是合理的。總之,錢在家長那裡,有理由不給,不給就是不給了。但是對於不同學校,家長不交學費對學校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對於官津,其實學校所有支出是由政府直接支付,對家長來說,感覺就是免費,所以停學一個月,也是免費,所以我想不會有官津的家長走出來投訴,說官津老師停學不工作,政府應要停他們的薪金吧;所以對官津學校而言,停學與否影響不大。對於直資私校來說,他們可以決定是否接受家長停交學費,這便視乎學校是否有儲備,當面對大部份家長都要求停交學費時,學校很難走出來說因為經常性支出而要求家長繼續交學費,而得到所有家長支持,所以如果學校認為停學是短暫和學校儲備足夠,學校也許會選擇接受家長免交停學期間的學費。對於直資而言,因為政府也已支持了基本的開支,所以核心教職員的薪金是可以由政府支付,而其他則由學校儲備拿出來。我想影響最大的學校,便是弱勢私校了,即學校要自給自足,而學校又不是受家長追捧的學校,這尤以私立幼稚園為甚。對於這些學校,我想家長得體諒學校,可以的話,跟學校商討,就算不交足學費,也付出某部份的學費,令學校可以運作下去。
除了停學之外,另一個家長會留意的是下學期考試後到放暑假期間的上學日子。曾聽過有子女就讀官津學校的家長說,子女在考完試後的日子上學,老師沒有東西要教,都是回校玩耍,所以學生回校是浪費時間,倒不如放假吧,尤其對於想在暑假期間外出旅行的家庭,更想在暑假旅遊高峰期之前出發,費用可以平很多。但是對於子女在直資私校的家長,他們的心態卻是不同,因為學校沒有放假,當然要交學費,交了學費不上學,當然是十萬個不願意,如果再另外付出金錢外出旅行,更是雙重支出,所以要交學費的家長,便不想子女請假。
為什麼官津和直資、私校的家長,在學費的態度上有這麼大的分別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家長對付出學費的心態不同,也涉及家長的心理戶口問題。首先,對於官津學生家長而言,學費不是真金白銀的由他們的腰包掏出來,就算他們同是納稅人,他們的感覺是學費不是他們所出的,再準確一點來說,也是全香港納稅人和他們一同付出的,所以心態上便不會那麼著緊,再者,家長會覺得,既然政府才是學費的主要來源,政府也沒有表示,家長怎能走出來反對呢?
相反,對於直資私校學生家長而言,他們看到學費由自己銀行戶口自動轉賬或交支票回學校而交到學校戶口內,家長的感覺是他們真的是付出了金錢,既然學費是由他們所支付,他們便會理直氣壯的對學校說,他們是學校的米飯班主,所以便會著緊得多了。對於官津學校,家長間接付出學費,而對直資私校,家長便直接付出學費,其實都是付了錢,只是來自不同的心理戶口吧。
對於官津學校,學費由政府支付,所以如果學生能接受到良好教育,家長也應滿意了。而對於直資學校,既然基本學費是由政府所支付,學生理應至少得到等同官津的教育質素,而家長則可去想,他們額外所付出的學費,他們子女是否能得到相對官津學校而言更好的教育。最後,因為私校的學費完全是由家長而來,所以家長便可以去思考學校所提供的教學質素,是否便和他們所付出的學費相附了。
最後,直資私校的家長別忘了因為學校要收取學費和有選擇學生的權力,所以所交的學費其中一個作用,便是為自己子女選擇了他們的同學和朋輩。
Friday, February 17, 2012
直資學校何去何從
從前,本地學校的運作模式不多,簡單來說,便是官津和私校,記得自己年少時,也聽過有政府在私校買位之說。官津是主流學校,運作資金全是由政府支付,很多必需開支都可以向政府實報實銷,簡單來說,官津是政府包底,學校的基本運作必無財政問題,但基本之上的額外開支,例如學校環境不算太差,不附合教育當局所定的設立空調準則,如果學校想提供空調環境,讓學生得到較好的學習環境,學校便得自行集資安裝空調,而日常電費,便得由學生繳付。至於私校,學校所有的支出都是由學費而來,學校可以根據某些準則來運用學費。早十多年,教育當局建議設立直資學校,它介乎官津和私校之間,既可以學生人數向政府收取資助,學校就無個學生所得資助,和官津學校相等,同時可以向學生收取學費,而某些學校特別開支,也可以向政府申請。
由此可見,直資學校同時可以從政府和家長得到財政上的支持,而因為就每個學生從政府所得的資助等同官津學校,所以如果一間學校由官津變成直資,班數不變,每班人數不變,整體學生人數不變,學校從政府得來的資助其實是沒有多大分別,換句話說,直資學校,如果某一天由官津變成直資,學生人數不變,老師薪金不變,理論上學校就算不向學生家長收取學費,學校也差不多可以收支平衡,美孚的地利亞中學便是一間免費的直資中學。由此看來,直資的原意是學校基本的開支由政府來支持,學校從家長收到學費,便可以集資去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或支援,讓學生可以學得更好,不同的直資學校亦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學模式,對於草根家庭,直資學校得提供助學金,旨在令草根學生不會因為學校要收取學費而被拒諸門外,令所有學生都得以選擇直資學校。
翻看教育當局的資料,看到直資學校因為要提供特別的教育模式,所以他們可以自行收生,根據香港教育城網頁所載,「直資學校可以因應學生不同需要而自行設計課程,亦可自行取錄學生,並按照其校的傳統和教育目標,就招收和取錄學生事宜,制定合理而又合乎專業規範的標準。」【註一】但當參考學校概覽內各直資學校的資料時,又看不到他們的教育理念,須要取錄那些某一類的學生,反而只見到各直資學校在招生時,著重評核學生的語文能力,表達能力等等,很難令人不也是認為直資學校同樣是以學術成績作為首要「教育目標」。既然大部份直資學校和普通官津學校都是以學術成績為教育目標,為什麼他們既可以收學費,又可以自選學生。
早前直資學校運用金錢的做法成為熱話,既然學校可以收取額外的學費,用以「提供額外或高於一般標準的設施或服務」【註一】,所以直資學校收到的金錢應全部直接或簡接用於學生身上,直資學校學費,每名學生一年學費由數千萬多到六萬元不等,以一班三十人來計算,學校每一學年每一班收到的學費便由二十萬到近一百八十萬不等。正如之前所說,直資學校可以從政府而來的資助,便足以支持日常運作,那麼收到這麼多的學費,尤其是每一班年收過百萬的直資學校,學校可以來做什麼呢?招請更多文職員工減輕老師的非教務工作量,招請更多更好的老師,改善校園環境,使用更多輔助教材。但是,每班百多萬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是否用得其所,便得靠學校管理層和教育當局的監察了。
我相信,對於某些收費高昂的直資學校,家長可以讓子女入讀已是萬幸,又怎會去多想或質疑學校是否善用收到的學費,反正便像是交了某團體的會費吧。我只是怕當這些學校繼續滾存大量金錢時,財雄勢大,學校本無管理大量金錢的專業人仕,坐擁大量金錢,很容易會出現問題,聖經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21)」當學校所積的財富極多的時候,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也許便會發生了。
最後,我怕看到的是,家長們看到直資和官津學校原無明顯分別,都以學術成績為重,學生成績又主要靠父母在背後以金錢堆切,分別只是直資學校挑選聚集了家景較好、父母較緊張和質素較好的學生在一起,環境是好了但對個別學生的教導卻無分別,既然如此,家長又何苦付出額外金錢作學費呢?要付出額外金錢,倒不如自己把金錢用在最適合自己子女的地方。到那時,家長開始醒覺而不再盲目追求直資學校,又或香港經濟不理想,家長不想付出額外的學費,到時直資學校收生不理想,直資學校可能又成為另一個母語教學的弊政了。
註釋:
【一】直資學校: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reform_resources/030923-009/
由此可見,直資學校同時可以從政府和家長得到財政上的支持,而因為就每個學生從政府所得的資助等同官津學校,所以如果一間學校由官津變成直資,班數不變,每班人數不變,整體學生人數不變,學校從政府得來的資助其實是沒有多大分別,換句話說,直資學校,如果某一天由官津變成直資,學生人數不變,老師薪金不變,理論上學校就算不向學生家長收取學費,學校也差不多可以收支平衡,美孚的地利亞中學便是一間免費的直資中學。由此看來,直資的原意是學校基本的開支由政府來支持,學校從家長收到學費,便可以集資去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或支援,讓學生可以學得更好,不同的直資學校亦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學模式,對於草根家庭,直資學校得提供助學金,旨在令草根學生不會因為學校要收取學費而被拒諸門外,令所有學生都得以選擇直資學校。
翻看教育當局的資料,看到直資學校因為要提供特別的教育模式,所以他們可以自行收生,根據香港教育城網頁所載,「直資學校可以因應學生不同需要而自行設計課程,亦可自行取錄學生,並按照其校的傳統和教育目標,就招收和取錄學生事宜,制定合理而又合乎專業規範的標準。」【註一】但當參考學校概覽內各直資學校的資料時,又看不到他們的教育理念,須要取錄那些某一類的學生,反而只見到各直資學校在招生時,著重評核學生的語文能力,表達能力等等,很難令人不也是認為直資學校同樣是以學術成績作為首要「教育目標」。既然大部份直資學校和普通官津學校都是以學術成績為教育目標,為什麼他們既可以收學費,又可以自選學生。
早前直資學校運用金錢的做法成為熱話,既然學校可以收取額外的學費,用以「提供額外或高於一般標準的設施或服務」【註一】,所以直資學校收到的金錢應全部直接或簡接用於學生身上,直資學校學費,每名學生一年學費由數千萬多到六萬元不等,以一班三十人來計算,學校每一學年每一班收到的學費便由二十萬到近一百八十萬不等。正如之前所說,直資學校可以從政府而來的資助,便足以支持日常運作,那麼收到這麼多的學費,尤其是每一班年收過百萬的直資學校,學校可以來做什麼呢?招請更多文職員工減輕老師的非教務工作量,招請更多更好的老師,改善校園環境,使用更多輔助教材。但是,每班百多萬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是否用得其所,便得靠學校管理層和教育當局的監察了。
我相信,對於某些收費高昂的直資學校,家長可以讓子女入讀已是萬幸,又怎會去多想或質疑學校是否善用收到的學費,反正便像是交了某團體的會費吧。我只是怕當這些學校繼續滾存大量金錢時,財雄勢大,學校本無管理大量金錢的專業人仕,坐擁大量金錢,很容易會出現問題,聖經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21)」當學校所積的財富極多的時候,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也許便會發生了。
最後,我怕看到的是,家長們看到直資和官津學校原無明顯分別,都以學術成績為重,學生成績又主要靠父母在背後以金錢堆切,分別只是直資學校挑選聚集了家景較好、父母較緊張和質素較好的學生在一起,環境是好了但對個別學生的教導卻無分別,既然如此,家長又何苦付出額外金錢作學費呢?要付出額外金錢,倒不如自己把金錢用在最適合自己子女的地方。到那時,家長開始醒覺而不再盲目追求直資學校,又或香港經濟不理想,家長不想付出額外的學費,到時直資學校收生不理想,直資學校可能又成為另一個母語教學的弊政了。
註釋:
【一】直資學校: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reform_resources/030923-009/
Tuesday, February 07, 2012
入讀蔡繼有學校與否
近來身邊的朋友或是由網友所寄來的電郵,部份因為已收到所報考小學的通知,知道自己的子女被那些學校拒絕、留在後備名單之上或是直接取錄了,開始去考慮要怎樣為子女作決定。對於被心儀學校拒絕或留在後備名單上的,會考慮用什麼方法叩門,例如寄信給心儀學校校長,而較幸運的,子女便被多於一間小學同時取錄,所以他們便開始考慮選擇那一間讓子女去就讀。向我詢問的,便主要是孩子同時被蔡繼有學校和另外一些傳統主流小學所取錄,家長應怎樣去決擇。家長期望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多是因為學校給家長感覺是愉快學習,學生表現又好。但是到決定的時候,家長最難決定的是,自己的子女是較適合就讀蔡繼有學校,還是傳統小學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家長可以看看在我網誌之前一篇提及就讀蔡繼有學校的利弊文章,跟著再看本文其餘部份。
就讀蔡繼有學校的利弊
在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就讀年多以及和其他家長的交流之後,感到如果要讓子女就讀蔡繼有學校,家長要考慮的是子女和家長本身是否適合蔡繼有學校。
最大的考慮還是孩子本身。對於一些學習能力高,動靜皆宜的孩子,在傳統學校或蔡繼有學校都可以學有所成,問題只是家長對子女完成中小學之後有什麼期望,即是子女在傳統學校和蔡繼有會接受什麼的教育,對孩子那些素質有什麼不同的培養。至於較適合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模式的孩子,他們便要本身集中能力和學習能力高,蔡繼有學校不像某些傳統學校要求家長或補習老師在課後教授某部份課程,但是蔡繼有學校的老師在堂上教授之後,是期望學生可以跟著便學懂了,不用回家由家長或補習老師來幫,而且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方法,不像傳統學校般有很明確的課程(例如傳統學校在開學時,家長便可以拿到所有教科書,家長或補習老師可以先行為學生預習),亦因此就算家長或補習老師想要為學生補習,也不知可以怎樣幫,臨近評估週,部份老師才會讓學生帶已教教材回家,有些老師甚至不會派教材給學生,家長又怎能幫子女溫習?老師在平日教授過程隨時會評估,家長也不知曉,所以真的要靠學生本身能自己在課堂裡學到多少,亦即他們本身的學習能力。另外,蔡繼有學校要求學生要有強的表達能力,例如要在其他人面前說話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對於一些很內向而不喜歡和其他孩子接觸的孩子,家長便要想是否要去鍛練他們的表達能力,所以便選擇蔡繼有學校,還是孩子是非常抗拒,是強人所難,所以不去選擇蔡繼有學校。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學習一種樂器,但是如果孩子對音樂沒有興趣,可以選擇只應付學習樂器的最低要求,學校不會強迫學生加入樂團,所以喜歡音樂與否則不是一個決定性的考慮因素。
聽說今年的面試模式改變了,所以能被揀選取錄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應該已達學校的要求。但是如果家長發覺子女學習必需家長或補習老師在旁,才能因此通過面試而被取錄的,便要細心再想想子女入讀的後,能否不再依賴家長或補習老師,可以自行學習,如此,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否則,家長便得三思了。至於孩子較適合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的,便是那些較內向,坐在課室裡可以不發一聲,不會阻礙老師教書,甚至可以不和其他同學溝通,就算學業成績不理想,家長可以自己或找補習老師來幫助學生,只要學業追上了,順利升班,這類學生總會能在傳統學校好好的完成學業;但是這類孩子如果在蔡繼有學校就讀,過程可能會是很痛苦的,包括家長和孩子本身。
對於家長來說,雖然蔡繼有學校沒有著重去面試家長,但是家長在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之前,得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例如家長要接受對子女的學習內容不能全面掌握和預知,學校是主導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家長亦不要太在意和其他學校的課程作比較,另外家長大部份時間會不太清楚子女的學習情況(因為學校不會不斷的派評估後的教材回家,亦因為沒有名次,所以家長亦不能比較自己子女相比其他同學的學業情況,當然家長可以自行和老師溝通),所以家長真的要信任學校和學校所堅守的信念;否則,對於那些要全面掌握自己子女學業進度的家長,他們一定會感到很徬徨,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既擔心自己子女跟不上學業,又怕自己不走出來幫子女會令子女在學業上落後,擔驚受怕,倒不如便讓子女入讀傳統學校,因為子女在傳統學校就讀,每次默書、測驗和考試,全年的排名,能否進入某一組別來升中派位,學校都會全時間清楚向家長交待,家長不放心又可以隨時找來補習老師幫忙,只要子女支持得到,家長投入多少資源來補習也可以,所以一定會安心得多了。
另外一個很長遠但家長可能會考慮的問題便是在蔡繼有學校畢業升大學的問題了。因為蔡繼有學校最終所考的公開試是IGCSE和IBDP,所以在今天升讀本地大學的比例和入讀的大學和學系還是未知之數,子女在學校就讀的十二年裡,相信不斷會有同學因為某些原因而到海外就讀,例如因為公務員子女海外就讀的資助制度,又或根本某些家長一開始便計劃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所以家長亦要有心理準備,子女會提出或因為本地大學收生情況而要到海外升讀大學。雖然就近來所見,本地大學對IGCSE和IBDP的認受性越來越高,而感到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子女留在香港升讀本地大學,十二年後理應更加認受這些國際公開考試,但家長亦真的最好能有讓子女到海外升大學的心理準備和經濟能力。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或是希望子女在本地升讀大學的家長,便和我一樣,期望十年後本地大學取錄蔡繼有學校這類畢業生的比例越來越高。
如果家長覺得子女和家長本身也適合蔡繼有學校的,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了。
就讀蔡繼有學校的利弊
在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就讀年多以及和其他家長的交流之後,感到如果要讓子女就讀蔡繼有學校,家長要考慮的是子女和家長本身是否適合蔡繼有學校。
最大的考慮還是孩子本身。對於一些學習能力高,動靜皆宜的孩子,在傳統學校或蔡繼有學校都可以學有所成,問題只是家長對子女完成中小學之後有什麼期望,即是子女在傳統學校和蔡繼有會接受什麼的教育,對孩子那些素質有什麼不同的培養。至於較適合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模式的孩子,他們便要本身集中能力和學習能力高,蔡繼有學校不像某些傳統學校要求家長或補習老師在課後教授某部份課程,但是蔡繼有學校的老師在堂上教授之後,是期望學生可以跟著便學懂了,不用回家由家長或補習老師來幫,而且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方法,不像傳統學校般有很明確的課程(例如傳統學校在開學時,家長便可以拿到所有教科書,家長或補習老師可以先行為學生預習),亦因此就算家長或補習老師想要為學生補習,也不知可以怎樣幫,臨近評估週,部份老師才會讓學生帶已教教材回家,有些老師甚至不會派教材給學生,家長又怎能幫子女溫習?老師在平日教授過程隨時會評估,家長也不知曉,所以真的要靠學生本身能自己在課堂裡學到多少,亦即他們本身的學習能力。另外,蔡繼有學校要求學生要有強的表達能力,例如要在其他人面前說話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對於一些很內向而不喜歡和其他孩子接觸的孩子,家長便要想是否要去鍛練他們的表達能力,所以便選擇蔡繼有學校,還是孩子是非常抗拒,是強人所難,所以不去選擇蔡繼有學校。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學習一種樂器,但是如果孩子對音樂沒有興趣,可以選擇只應付學習樂器的最低要求,學校不會強迫學生加入樂團,所以喜歡音樂與否則不是一個決定性的考慮因素。
聽說今年的面試模式改變了,所以能被揀選取錄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應該已達學校的要求。但是如果家長發覺子女學習必需家長或補習老師在旁,才能因此通過面試而被取錄的,便要細心再想想子女入讀的後,能否不再依賴家長或補習老師,可以自行學習,如此,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否則,家長便得三思了。至於孩子較適合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的,便是那些較內向,坐在課室裡可以不發一聲,不會阻礙老師教書,甚至可以不和其他同學溝通,就算學業成績不理想,家長可以自己或找補習老師來幫助學生,只要學業追上了,順利升班,這類學生總會能在傳統學校好好的完成學業;但是這類孩子如果在蔡繼有學校就讀,過程可能會是很痛苦的,包括家長和孩子本身。
對於家長來說,雖然蔡繼有學校沒有著重去面試家長,但是家長在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之前,得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例如家長要接受對子女的學習內容不能全面掌握和預知,學校是主導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家長亦不要太在意和其他學校的課程作比較,另外家長大部份時間會不太清楚子女的學習情況(因為學校不會不斷的派評估後的教材回家,亦因為沒有名次,所以家長亦不能比較自己子女相比其他同學的學業情況,當然家長可以自行和老師溝通),所以家長真的要信任學校和學校所堅守的信念;否則,對於那些要全面掌握自己子女學業進度的家長,他們一定會感到很徬徨,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既擔心自己子女跟不上學業,又怕自己不走出來幫子女會令子女在學業上落後,擔驚受怕,倒不如便讓子女入讀傳統學校,因為子女在傳統學校就讀,每次默書、測驗和考試,全年的排名,能否進入某一組別來升中派位,學校都會全時間清楚向家長交待,家長不放心又可以隨時找來補習老師幫忙,只要子女支持得到,家長投入多少資源來補習也可以,所以一定會安心得多了。
另外一個很長遠但家長可能會考慮的問題便是在蔡繼有學校畢業升大學的問題了。因為蔡繼有學校最終所考的公開試是IGCSE和IBDP,所以在今天升讀本地大學的比例和入讀的大學和學系還是未知之數,子女在學校就讀的十二年裡,相信不斷會有同學因為某些原因而到海外就讀,例如因為公務員子女海外就讀的資助制度,又或根本某些家長一開始便計劃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所以家長亦要有心理準備,子女會提出或因為本地大學收生情況而要到海外升讀大學。雖然就近來所見,本地大學對IGCSE和IBDP的認受性越來越高,而感到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子女留在香港升讀本地大學,十二年後理應更加認受這些國際公開考試,但家長亦真的最好能有讓子女到海外升大學的心理準備和經濟能力。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或是希望子女在本地升讀大學的家長,便和我一樣,期望十年後本地大學取錄蔡繼有學校這類畢業生的比例越來越高。
如果家長覺得子女和家長本身也適合蔡繼有學校的,便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了。
Wednesday, February 01, 2012
家長幫既!?
在學校不同的場合裡,家長們都會看到一些學生突出的表現或作品,例如幼稚園便可以做出精美的勞作,在校內的專題項目做得很專業,模型又做得很好,跟著家長都會問同一個問題:「是小朋友做的嗎?」跟著再想到的答案是:「都是家長幫既!否則學生怎能做得出如此出色的作品?」聽到有家長說,小二的專題項目需要外出拍照,但孩子又怎能可以在七歲的時候外出,拿著父母的數碼相機在街上拍照呢?明顯這些項目便是要家長帶領孩子,才可能完成這些項目。
沒有孩子要做這些專題項目的家長,會慶幸自己不用做這些東西;有需要做這些習作的家長,會擔心做不到眼前別人的水平。家長都在想,這些學生習作,是要家長幫的,否則,孩子做不到學校的期望,可能不能拿到高的「平時分」,影響最終總分,亦即名次,所以怎樣也要幫孩子做好。就算不用評核,家長也可能會想,自己的孩子看到別人高水準的作品,把自己的習作比下去,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更甚是會回家埋怨父母不幫他們做好習作。
老師只會看到學生交回來的習作,當然也是用這個習作、報告或模型來評分。老師能否看到這個習作有多少部份是學生做,有多少是其他人幫的呢?我想老師看得出的機會很微;如果老師要求學生寫出他自己是負責那些部份,其他人是負責那些部份,相信對於要評分而涉及總分的,學生都會說全部都是學生本身做的,難道學生交回來的習作值一百分,但學生只負責一半,所以老師只給學生五十分?為免誘使家長學生說謊,所以我相信沒有老師會這樣問,多此一舉。
其實我會想,要求學生做這些專題項目,是要讓學生走出家和課室,去接觸這個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都是很有趣的,讓學生接觸這些事物,激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令他們更明白這個世界的運作;而做這些項目的過程,不論是老師帶領或是由家長帶領,學生都要參與其中,讓學生更明白如果要發掘某些事物,他們可以經過什麼途徑,運用什麼技巧來得到資料,從而再經過怎樣的分析,怎樣去表達結果,最終也許要去向其他人展示或講解。
由此看來,對這些專題項目,第一個目的是要令學生有機會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引發他們對世界的興趣。第二個目的是要令學生經歷整個過程,學到要搜集資料、分析、歸納和總結等技巧。第三個目的是讓學生學到怎樣去將結果做成報告,令其他人可以得知項目結果。最後一個目的是要讓學生學到怎樣在別人面前展示和講解項目,讓別人可以清楚知道整個項目的細節和所得發現或結果。
我會想,如果子女真的要做這些項目,家長先別要說這些項目是多餘,是強人所難,更甚是在孩子面前說這些項目無用,浪費時間,因為既然學生不可以不交,說這些說話只會令孩子更不想做,倒不如想想可以怎樣令子女可以從中得益最多,當然,如果是要評核的,最終作品的質素是最重要,否則,可以想想以上四個目的,看看孩子可以在那方面得益,如果明白孩子在某方面真的無能為力,便可以在旁協助。別只集中在交出來的作品,整個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吧。希望學校都可以給家長一些指引,讓家長可以更明白自己在這些項目中的角色,和在什麼地方作出什麼的協助。
忽發奇想,如果不是家長在子女背後提供補習,幫他們對功課,把他們在學校裡學不懂的在家裡都弄清楚明白,現在學校的課程那麼深,學生又怎能跟得上。其實,都是家長幫既!
Tuesday, January 24, 2012
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1
香港的學券制
之前一篇文章談過,簡單的學券制,將商業原則引入教育制度,是不可行的,最明顯的原因是學校會將整間學校的重點都放在增加本身對家長的吸引力,但是學生的所需是要全面的教育,所以引入商業原則,只會令學校變成本末倒置。而學券制令家長變成消費者,對學校只會有越來越多要求,長遠令學校和老師吃不消,最終受害的便是學生本身。話雖如此,但是香港的確實行某個程度上的學券制,最明顯的是幼稚園的學券制,另外,香港的直資學校,其實也是變相的學券制。既然學券制是有問題的,那麼香港所實行的學券制,和純學券制有什麼分別,是否也存著差不多的問題呢?
首先香港幼稚園的學券制,和純學券制相比,分別在於可以接受學券的幼稚園,必須為提供本地化課程,和學費必須在某個限額之下,換句話說,那些學費高或國際化課程的幼稚園,便不可以接受學券,學券是定額的,家長還得付出餘下的學費金額,因為家長還須付出學費,幼稚園所收取的學費又不同,而且選擇可用學券的幼稚園,也不是熱門的國際化幼稚園,所以想享受學券的家長,大都會選擇家居附近的幼稚園,沒有形成惡性競爭。對於不能用學券的幼稚園,主要是因為他們所提供的課程並不是教育當局所定的本地化課程,既然這些幼稚園不能用學券,也不會令部份原想讀本地化課程幼稚園的學生轉為讀國際化課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幼稚園的學券制的確能達到資助家長的目的。
另外,幼稚園學券制之所以沒有令學校和家長的關係變成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關係,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對幼稚園還是求過於供,很多可以用學券的幼稚園,求考學生的人數也多於學位,所以沒有出現幼稚園委曲求存的現象,學校還是可以用跟從他們的教育理念去辦學。
直資中小學的財政來源便真的和純學券制的相似,沒有校區之分,家長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學校亦可以向家長收取額外的學費,還預留部份資金來資助經濟有困難的家庭。某個程度上,直資學校也真的要提高他們對家長的吸引力,希望家長會選擇他們。因為直資學校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向政府取回等同政府對一般學生所提供的資助金額,而且很多學校也是從官津學校轉為直資學校,這些學校可以以官津模式運作,表示他們只靠政府資助也可以運作下去,當轉為直資學校,人數不變,所以基本上學校可以從政府那裡得到的資助是沒有減少,但很多學校之後便會收取額外的學費,學校可以利用多收的學費來改善教學質素,例如增加老師人數,增加支援職員以減輕老師教學以外的工作,所以,直資學校理論上是可以比官津學校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部份直資學校是新成立學校,他們標榜新教學模式,良好外語語境,令人感覺和傳統官津不同,而其餘的直資學校,便由原來的官津學校轉為直資,他們多是傳統名校,所以亦令家長趨之若鶩。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直資學校可以自行選擇學生取錄,所以學校可以選擇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入讀,加上學校又的確可以有更多資源去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教育果效也當然比較好,良性循環之下,直資學校便令家長覺得是品質的保障。直資學校求過於供,亦令學校無必要對家長無理的要求妥協,可以採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去辦學。直資學校接受學券制,亦即某個程度上以商業原則來運作,便得明白自己必須要保持吸引力,包括學校的名聲(是否名校和畢業生的成就)和學生的表現(例如校際公開比賽,派位結果和公開考試)。學校的名聲決定於學生的表現,所以學校便得盡量改善學生的表現,學校可以選擇取錄的學生,學生本質已經是比其他普通依派位的學校為優勝,更加上有能力和肯付出額外學費的家長,也許比普通官津學校的家長更緊張子女成績和有資源去輔助子女學習,所以直資學校的學生表現,理應會比普通官津的學生為佳。
在家長普遍認為直資學校便是較好的,甚至部份家長會覺得最好能入讀直資或私校,在沒有選擇下才會考慮讓子女入讀官津的情況下,直資學校的投考人數遠超過學額,所以學校和家長的地位至少是半等的,學校可以採用自己想實行的教育理念,老師亦不須委曲求存,亦因此,直資學校這個類似學券的制度,才不會導致出現類似日本很誇張的「怪獸家長」。
從學校辦學角度來看,幼稚園學券制沒有令改變學校和家長的地位,亦真的可以逹到資助家長的目標。但是從現實升學角度來看,則很值得檢討。首先是因為學券只能應用於採用本地化課程的幼稚園,所以程度比教導國際化課程的幼稚園為淺,尤其是英語的水準。但是到升小學的時候,姑勿論是官津或直資私校,學校對學生的語文要求卻很高,所以讀本地化幼稚園課程的學生,便有一段很長的適應期去適應突然而來很深的小學課程,適應期還不是最重要,因為每個學生也有適應期,最大的問題是,家長心儀的小學,越來越多轉為直資,學生根本不能靠派位入讀,所以可享學券的幼稚園學生,除非家長有額外的支援,否則便給讀國際化幼稚園的學生比下去,不能考入直資小學,感覺是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心儀而受政府資助的直資學校,便不能簡單的靠讀可享學券的幼稚園,即是在中小學要享受較好教育,幼稚園便不要享受政府資助,理念上是有點怪怪的。問題是小學課程過深,還是幼稚園學券制的限制已不切實際呢?或許兩者皆是。
對於直資的中小學,學生的升學途徑是和官津的一樣,意思是一樣要考相同的公開試和評核,到最後還是成績先決,對大部份學生來說,不論是在那裡就讀,還是得努力,才有成績,和就讀於官津學校,實質上沒有大分別。所以如果有一天,家長終於發現直資學校,和官津學校其實分別不大,但是卻要付上額外學費時,也許便會越來越多學生走回官津學校,到時那些收生不足的直資學校,便會有殺校的可能了。
首先香港幼稚園的學券制,和純學券制相比,分別在於可以接受學券的幼稚園,必須為提供本地化課程,和學費必須在某個限額之下,換句話說,那些學費高或國際化課程的幼稚園,便不可以接受學券,學券是定額的,家長還得付出餘下的學費金額,因為家長還須付出學費,幼稚園所收取的學費又不同,而且選擇可用學券的幼稚園,也不是熱門的國際化幼稚園,所以想享受學券的家長,大都會選擇家居附近的幼稚園,沒有形成惡性競爭。對於不能用學券的幼稚園,主要是因為他們所提供的課程並不是教育當局所定的本地化課程,既然這些幼稚園不能用學券,也不會令部份原想讀本地化課程幼稚園的學生轉為讀國際化課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幼稚園的學券制的確能達到資助家長的目的。
另外,幼稚園學券制之所以沒有令學校和家長的關係變成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關係,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對幼稚園還是求過於供,很多可以用學券的幼稚園,求考學生的人數也多於學位,所以沒有出現幼稚園委曲求存的現象,學校還是可以用跟從他們的教育理念去辦學。
直資中小學的財政來源便真的和純學券制的相似,沒有校區之分,家長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學校亦可以向家長收取額外的學費,還預留部份資金來資助經濟有困難的家庭。某個程度上,直資學校也真的要提高他們對家長的吸引力,希望家長會選擇他們。因為直資學校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向政府取回等同政府對一般學生所提供的資助金額,而且很多學校也是從官津學校轉為直資學校,這些學校可以以官津模式運作,表示他們只靠政府資助也可以運作下去,當轉為直資學校,人數不變,所以基本上學校可以從政府那裡得到的資助是沒有減少,但很多學校之後便會收取額外的學費,學校可以利用多收的學費來改善教學質素,例如增加老師人數,增加支援職員以減輕老師教學以外的工作,所以,直資學校理論上是可以比官津學校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部份直資學校是新成立學校,他們標榜新教學模式,良好外語語境,令人感覺和傳統官津不同,而其餘的直資學校,便由原來的官津學校轉為直資,他們多是傳統名校,所以亦令家長趨之若鶩。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直資學校可以自行選擇學生取錄,所以學校可以選擇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入讀,加上學校又的確可以有更多資源去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教育果效也當然比較好,良性循環之下,直資學校便令家長覺得是品質的保障。直資學校求過於供,亦令學校無必要對家長無理的要求妥協,可以採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去辦學。直資學校接受學券制,亦即某個程度上以商業原則來運作,便得明白自己必須要保持吸引力,包括學校的名聲(是否名校和畢業生的成就)和學生的表現(例如校際公開比賽,派位結果和公開考試)。學校的名聲決定於學生的表現,所以學校便得盡量改善學生的表現,學校可以選擇取錄的學生,學生本質已經是比其他普通依派位的學校為優勝,更加上有能力和肯付出額外學費的家長,也許比普通官津學校的家長更緊張子女成績和有資源去輔助子女學習,所以直資學校的學生表現,理應會比普通官津的學生為佳。
在家長普遍認為直資學校便是較好的,甚至部份家長會覺得最好能入讀直資或私校,在沒有選擇下才會考慮讓子女入讀官津的情況下,直資學校的投考人數遠超過學額,所以學校和家長的地位至少是半等的,學校可以採用自己想實行的教育理念,老師亦不須委曲求存,亦因此,直資學校這個類似學券的制度,才不會導致出現類似日本很誇張的「怪獸家長」。
從學校辦學角度來看,幼稚園學券制沒有令改變學校和家長的地位,亦真的可以逹到資助家長的目標。但是從現實升學角度來看,則很值得檢討。首先是因為學券只能應用於採用本地化課程的幼稚園,所以程度比教導國際化課程的幼稚園為淺,尤其是英語的水準。但是到升小學的時候,姑勿論是官津或直資私校,學校對學生的語文要求卻很高,所以讀本地化幼稚園課程的學生,便有一段很長的適應期去適應突然而來很深的小學課程,適應期還不是最重要,因為每個學生也有適應期,最大的問題是,家長心儀的小學,越來越多轉為直資,學生根本不能靠派位入讀,所以可享學券的幼稚園學生,除非家長有額外的支援,否則便給讀國際化幼稚園的學生比下去,不能考入直資小學,感覺是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心儀而受政府資助的直資學校,便不能簡單的靠讀可享學券的幼稚園,即是在中小學要享受較好教育,幼稚園便不要享受政府資助,理念上是有點怪怪的。問題是小學課程過深,還是幼稚園學券制的限制已不切實際呢?或許兩者皆是。
對於直資的中小學,學生的升學途徑是和官津的一樣,意思是一樣要考相同的公開試和評核,到最後還是成績先決,對大部份學生來說,不論是在那裡就讀,還是得努力,才有成績,和就讀於官津學校,實質上沒有大分別。所以如果有一天,家長終於發現直資學校,和官津學校其實分別不大,但是卻要付上額外學費時,也許便會越來越多學生走回官津學校,到時那些收生不足的直資學校,便會有殺校的可能了。
Monday, December 26, 2011
學券制
學券制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概念,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於1955年所提出的,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也同樣支持這個制度。出現的背景是社會普遍對教育不滿意,例如學生的學習和成效不理想,但是政府作為整體教育開支的主要來源,卻不能輕易實施任何教育政策,作為家長的,也不能左右學校的教育模式,令人感到學校好像是在閉門做車,有山頭主意的感覺,更甚的是如果學校辦得不好,政府和家長也不能輕易迫學校改革,但是資助還是的繼續。所以佛利民建議,政府對每個學生發出學券,讓學生家長去選擇他們覺得對自己子女學習最理想的學校就讀,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學校,而學校便拿著學券向政府取回等同政府對每個學生的資助金額,學校更可以向家長收取額外的收費。香港的教育其實也有採用學券制,所以令我更有興趣去深入思考這個制度的利弊和是否一個理想的制度。
首先看看這個制度的好處。學券制完全是以經濟因素作考慮,家長既得學券,便可以自由地選擇心目中最理想的學校給自己子女,學校為了得到家長的支持,也必定要做得更好更出色,以吸引家長讓子女入讀,而熱門或辦學辦得好的學校,更可以收取額外收費,用以提供更好的教育給學生。一些辦學辦得不好的學校,也會因家長的離棄而最終也得停辦。學校間的競爭,可以鼓勵學校去做得更好,結果便是可以汰弱留強,整體教育也可以辦得更好。而有記載說張教授以學校比喻為酒家,家長比喻為顧客,如果酒家辦得不好,顧客有微言,酒家那敢不即時改善,所以學券制是一個理想的教育資助制度。
由以上看來,學券制是不錯的,我亦相信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非常合理的(我當然沒有資格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張教授談經濟,更遑論推翻他們的見解)。既然從經濟學上站得住腳,卻為什麼這個制度被提出超過半世紀,還是沒有被廣泛採用呢?張教授提出了四點解釋:
首先看看這個制度的好處。學券制完全是以經濟因素作考慮,家長既得學券,便可以自由地選擇心目中最理想的學校給自己子女,學校為了得到家長的支持,也必定要做得更好更出色,以吸引家長讓子女入讀,而熱門或辦學辦得好的學校,更可以收取額外收費,用以提供更好的教育給學生。一些辦學辦得不好的學校,也會因家長的離棄而最終也得停辦。學校間的競爭,可以鼓勵學校去做得更好,結果便是可以汰弱留強,整體教育也可以辦得更好。而有記載說張教授以學校比喻為酒家,家長比喻為顧客,如果酒家辦得不好,顧客有微言,酒家那敢不即時改善,所以學券制是一個理想的教育資助制度。
由以上看來,學券制是不錯的,我亦相信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非常合理的(我當然沒有資格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張教授談經濟,更遑論推翻他們的見解)。既然從經濟學上站得住腳,卻為什麼這個制度被提出超過半世紀,還是沒有被廣泛採用呢?張教授提出了四點解釋:
- 學券制被視為可以減輕整體教育開支,而減教育開支便等同教育水準下降。
- 某些不良學校,為了投家長或學生所好,只滿足他們教育以外的期望,所以政府怕學校如此而反對推行學券。
- 推行了學券,私立學校也可以得到資助,反而令原本主要用在公立學校的教育資助更少了。
- 因為沒有地方大規模推行學券制,最多也只是局部推行,所以結果不明顯或反而更差。
張教授的文章還有提出一些論點,首先是教育當局反對學券制,意味他們覺得他們比學生的家長更清楚和關心他們,更明白學生需要什麼的教育,張教授覺得這個論點是不合理的。另一論點是,熱門學校投考的學生多,學校可以加學費,令部份家長卻步,轉而選擇學費較低的學校,亦令學費較低的學校,有動力去改善他們的教育。另外,教育界的「鐵飯碗」,例如老師,聯合起來反對學券制,所以教育當局也不能推行,暗示學券制是最好,問題只是有不合理反對的聲音吧。
我不是經濟學家,所以經濟學上的互動機制和因果關係,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但是我所想到的是,學券制是一個涉及人的制度,所以不能單以經濟角度來考慮,另外,酒家也不是一個合適的比喻,因為顧客在酒家進食,色香味是主觀感覺,即時可以分辨,不滿意可以永遠不再來,但是學校所提供的教育的好壞,未必可以短期內看到。我記得我在讀大學時,可以選擇張教授的經濟課為選修科,也許他的名氣真的很大,所以首堂出席的學生,是坐滿了整個演講廳,連通道也坐滿人,看到他整堂坐在台上,沒有講義,沒有課程,感覺是隨意講講隨想,令我嚇了一跳,不敢再讀下去,我記得他曾因他這樣的教法在大學得最差教學獎(翻查紀錄,是一九九一年),但到今天我會想,可能他在台上看似隨意的說話,當中便包括了一些經濟理論和他對世界的見解,反而是書本上看不到的,書本在圖書館多的是,其他講師來教可能分別不大,但是張教授將自己的心得在課堂上分享,其實這不是更有價值嗎?那時就算沒有選擇他的課程,也應該去旁聽他的課堂。教育的成效可能要多年後才看見,但是飲食方面則不會多年之後才會發現當年前要投訴難食的那一餐是極品吧。
由此可見,教育和飲食不能相比的地方,便是飲食本身很主觀,人不須用長時間來區分美食,但教育的果效卻未必能在短期內看到。例如以前曾撰文提及有家長覺得優才學校的公開試成績強差人意,即時影響部份家長對讓子女入讀這學校的信心。假如公開試成績不好便不是好學校(我不是說優才學校便是這樣,正如我那篇有關優才學校的文章,便說其實優才學校的著眼點並不一定是公開試成績,而是培育和發揮個別學生的不同的能力),家長可能便得在整個學習過程之後才能知道他們最重視的結果。同樣,家長其實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學校是否教得好,簡單的來說,家長短期只能以課程深淺,功課量多少,來比較不同的學校,但家長能否短期內便知道自己子女在這間學校的最終學習果效是怎樣呢?我自己便會覺得不易做到,所以家長只能憑自己對學校所採用的教育模式的理解,憑信心的讓自己子女在這學校就讀。
飲食和教育另一點不同的地方是,飲食是以每餐為單位,顧客可以每一餐選擇在不同的餐廳進食,又平又好味的,可以再來,否則可以列入黑名單,永不再來,每一餐之間是沒有關係的,中午吃了又貴又多的自助餐,晚上可以只吃個麵包,也不會理會在餐廳裡隔枱坐著什麼人。但是一個孩子的教育是十多二十年或更多,每一年之間都有關係,期間不可能隨意轉來轉去,學生老師之間又有互動關係。食海鮮是時價,以供求決定,食客可以決定選擇合心意合價錢的才吃,甚至不吃海鮮,但是對教育而言,學校總不能將學費,不論以年費或月費型式,以海鮮價來浮動吧。對家長而言,尤其是做生意的,今年收入好,便讓子女讀國際學校,明年經濟差,收入減少,便讓子女讀官津學校,這是不可能的。
顧客找到合意的餐廳之後,可以決定自己想吃的東西,很多時還可以「微調」做法,例如「少油,少糖,少鹽」、「走青」、「牛扒是五成熟還是九成熟」等等,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吃的是點菜的那位顧客,其他顧客還是可以有他們自己的選擇。但是如果家長以同樣的做法運用在學校裡,後果便不一樣,原因是所影響的,大都不是只影響自己子女,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例如自己的子女名列前茅,覺得課程過淺,便建議學校教深一些,但對絕大部份學生而言,卻已經是太深了;又例如子女成績只差兩分便得A,家長便要求老師改為A,但是可以改得這個差兩分的為A,老師要否也改其他差一分和兩分的學生成為A呢?
張教授說家長是最關心自己子女的,既然如此,他們便會為子女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做最好的決定。家長是最關心自己的子女,這個亳無疑問,但是否所有家長都最懂得為子女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呢?我則覺得不是絕對,尤其於現今香港的現況來說,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升學途徑,不同的資助模式,家長可能連整個教育制度也看不清楚,又例如這間收費的直資學校和那間免費的官津學校相比,自己的子女最適合讀那一間?很多家長都可能想不通,所以真的未必能為自己子女選擇最好的教育,問題不是他們不想,而是這不是一個簡單主觀的決定,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慮。作為大學講師,從事教育多年的張教授,當然對整體教育完全理解,亦有經濟能力去做任何決定,所以可以為他的子女選擇出最理想的教育。以此套在所有家長身上,卻未必是一定的。記得鮮魚行學校梁校長曾在電視節目中說過,學校要受歡迎很容易,每一科都教深一級,家長便會爭著讓子女入讀,可能大部份家長選擇學校便只重視課程深淺,但我不認為這便叫做懂得為子女選擇最適合的學校。
另一點張教授覺得是學券制推行不了的原因,是教育界有強烈的保護心態,原因是推行學券制的目的便是要學校和教師做得更好,提供更好的教育,所以教育界,尤其是老師,都不想全面實施學券制,因為他們不想變。這個論點背後的假設是老師和學校永遠都有改善空間,來提升學校的吸引力。老師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是採用新教法,運用更多資訊科技來教學,增加每天的工作時間;我相信我小時候那年代的教師,或許真的有工作半天,放工便和其他教師一同去娛樂,例如打麻雀,但是到今天差不多所有學校都是全日制,出生率低而收生不足便有機會被殺校的今天,我不相信還有教師是可以有很多空閒時間,反而我聽到很多任職老師的朋友,時常要進修新教學法,每天都是朝七晚八,星期六、日也要在家改功課、備課或負責課外活動,暑假也不是真的那麼長,很多時也要回校開會或補課,更有慨嘆有時間照顧別人的子女,卻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子女;他們還有多少改善空間?我相信不多了。學校方面,很多的改善的方法都涉及資源,例如提供更好的環境,招請更多老師。是先有學生便有資源改善教學設施,還是改善了教學設施才能吸引到學生呢?有些學校資源多,可以是先改善教學設施來吸引學生,再增加收入來改善教學,但有些學校卻是沒有資源先改善教學,唯有便跌入惡性循環裡去,收生人數越來越少,也許最終唯有殺校收場。
因為學券制便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所以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服務提供者」和「顧客」的互動關係便會更深化;試想,家長拿著學券來到學校,便即是帶著政府的資助,是實實在在的錢,那家長怎會不把自己看成為顧客,要求學校提供他們期望的服務呢?部份家長會對學校有要求,尤其是不合理的要求(怎樣才叫合理不在此討論),如果學校堅持己見,也許家長便會說:「學校不滿足我的要求,我便為子女轉校,到時你糧也沒有錢出,工也沒有得做。」強勢(即熱門多考生爭入)的學校,可以堅持己見,不理會家長的要求,一個學生走了,後備列上還有上千個學生等著來就讀,但對弱勢(即時常在殺校邊緣)的學校,也許家長有什麼要求,學校也不敢不從,一個家長可以作無理要求,對其子女有好處,也許其他家長也會覺得要提出相類似的要求,不要求才是傻的。最後學校成為了不倫不類,由家長主導的學校了。 看看我們的弱勢政府,實行什麼政策都好像很多制肘,就知道弱勢學校將會是怎樣了。
學校和家長的角色,最理想是一個合作的關係,兩者共同提供最好的教肓和成長環境給孩子,但是當學校和家長的關係變成服務和消費關係,家長變得強勢,他們或許覺得正合心意,但事實卻告訴我們的卻是不一樣。文匯報於本月十三日的一篇文章《溫室世代:「怪獸家長」空降「港孩」誕生》便有以下記載:
尾木直樹《註:日本法政大學教授》表示,「怪獸家長」的出現,是2000年日本教育界引進商業原則所致。許多市政府允許家長自由選擇學校,一改以往按學區的原則,以致加劇學校競爭,教育變成一種商品。尾木直樹從全日本收集逾700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是有關一名老師被家長要求每天早上赴家接送學生上學。另一個例子是老師被要求查看天氣預報,再告知學生是否需要帶傘等。
由此看來,日本已取消了以校區來派位的方法,家長可以隨意選擇任何學校,加上出生率下降,所謂的商業原則,也許便是學校間爭相提高吸引力,希望有家長垂青,讓子女入讀,學校才能生存下去。而一間學校的吸引力決定在於什麼?有什麼可以改善?硬件來說,校舍設備等等,但這些要看有沒有資源來能改善。軟件來說,例如老師的質素,教學過程果效則難以量化,校長極其量去選更高學歷的老師,增加對老師的要求,如學生派位公開試的成績,和老師準備教材的時間和數量,而講到尾,還不是派位結果和學術成績?既然學校要以商業原則運作,而家長最終重視的是學業成績,學校便要不斷想辦法去優化學校的「成績表」,提高吸引力,要提高學校整體的學術成績,結果便是,著重取錄學生的入學時的學術水平,每級教深一兩級課程,增加教學時數,要求不達標的學生留班,如仍跟不上,便勸諭學生離校,令不逹標的學生不能以該學校學生的身份參加公開考試。取錄在學術水平不達要求,但在課外活動中有出色表現的學生,或要求學術水平一般的學生,於課後參加長時間對某一項目的集訓,令學校在校際比賽中揚名。所以,當學校的著眼點不是學生的全人發展,而是對家長的「吸引力」時,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覺得,教育界不贊成學券制,原因不是要保障自己,而是教育界明白,現在不是以商業原則來運作,其實家長已經有不少對學校和老師接近無理的要求,如果完全推行學券制,學校和老師的地位便只會越來越低,家長和學生也不會尊重老師,當學生對老師失去了尊重,家長不信任老師,老師的教學便只會事倍功半,老師的工作量也只會不斷上升。最終受影響的,便是學生本身。
對於張教授最後一點,說學券制結果不明顯,是因為沒有全面推行。根據日本的例子,便推翻了這一點,引入商業原則,不會令學校教得更好,只會令更多不合理的事情產生出來。而學校為了增加家長所認同的吸引力,反而要更著重學術成績,最終走回填鴨式和操練式的教育。
結論
教育不能簡單視作商業營運的服務,因為當中涉及很多不同的人和事,也不是短期和隨時可以變換的,果效也不可以簡單量化作比較,亦不是短期內可以見到果效,家長也多不能先作理性客觀的分析和選擇。所以以推行學券制來改善教育,其實是不可行的。
我不是經濟學家,所以經濟學上的互動機制和因果關係,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但是我所想到的是,學券制是一個涉及人的制度,所以不能單以經濟角度來考慮,另外,酒家也不是一個合適的比喻,因為顧客在酒家進食,色香味是主觀感覺,即時可以分辨,不滿意可以永遠不再來,但是學校所提供的教育的好壞,未必可以短期內看到。我記得我在讀大學時,可以選擇張教授的經濟課為選修科,也許他的名氣真的很大,所以首堂出席的學生,是坐滿了整個演講廳,連通道也坐滿人,看到他整堂坐在台上,沒有講義,沒有課程,感覺是隨意講講隨想,令我嚇了一跳,不敢再讀下去,我記得他曾因他這樣的教法在大學得最差教學獎(翻查紀錄,是一九九一年),但到今天我會想,可能他在台上看似隨意的說話,當中便包括了一些經濟理論和他對世界的見解,反而是書本上看不到的,書本在圖書館多的是,其他講師來教可能分別不大,但是張教授將自己的心得在課堂上分享,其實這不是更有價值嗎?那時就算沒有選擇他的課程,也應該去旁聽他的課堂。教育的成效可能要多年後才看見,但是飲食方面則不會多年之後才會發現當年前要投訴難食的那一餐是極品吧。
由此可見,教育和飲食不能相比的地方,便是飲食本身很主觀,人不須用長時間來區分美食,但教育的果效卻未必能在短期內看到。例如以前曾撰文提及有家長覺得優才學校的公開試成績強差人意,即時影響部份家長對讓子女入讀這學校的信心。假如公開試成績不好便不是好學校(我不是說優才學校便是這樣,正如我那篇有關優才學校的文章,便說其實優才學校的著眼點並不一定是公開試成績,而是培育和發揮個別學生的不同的能力),家長可能便得在整個學習過程之後才能知道他們最重視的結果。同樣,家長其實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學校是否教得好,簡單的來說,家長短期只能以課程深淺,功課量多少,來比較不同的學校,但家長能否短期內便知道自己子女在這間學校的最終學習果效是怎樣呢?我自己便會覺得不易做到,所以家長只能憑自己對學校所採用的教育模式的理解,憑信心的讓自己子女在這學校就讀。
飲食和教育另一點不同的地方是,飲食是以每餐為單位,顧客可以每一餐選擇在不同的餐廳進食,又平又好味的,可以再來,否則可以列入黑名單,永不再來,每一餐之間是沒有關係的,中午吃了又貴又多的自助餐,晚上可以只吃個麵包,也不會理會在餐廳裡隔枱坐著什麼人。但是一個孩子的教育是十多二十年或更多,每一年之間都有關係,期間不可能隨意轉來轉去,學生老師之間又有互動關係。食海鮮是時價,以供求決定,食客可以決定選擇合心意合價錢的才吃,甚至不吃海鮮,但是對教育而言,學校總不能將學費,不論以年費或月費型式,以海鮮價來浮動吧。對家長而言,尤其是做生意的,今年收入好,便讓子女讀國際學校,明年經濟差,收入減少,便讓子女讀官津學校,這是不可能的。
顧客找到合意的餐廳之後,可以決定自己想吃的東西,很多時還可以「微調」做法,例如「少油,少糖,少鹽」、「走青」、「牛扒是五成熟還是九成熟」等等,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吃的是點菜的那位顧客,其他顧客還是可以有他們自己的選擇。但是如果家長以同樣的做法運用在學校裡,後果便不一樣,原因是所影響的,大都不是只影響自己子女,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例如自己的子女名列前茅,覺得課程過淺,便建議學校教深一些,但對絕大部份學生而言,卻已經是太深了;又例如子女成績只差兩分便得A,家長便要求老師改為A,但是可以改得這個差兩分的為A,老師要否也改其他差一分和兩分的學生成為A呢?
張教授說家長是最關心自己子女的,既然如此,他們便會為子女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做最好的決定。家長是最關心自己的子女,這個亳無疑問,但是否所有家長都最懂得為子女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呢?我則覺得不是絕對,尤其於現今香港的現況來說,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升學途徑,不同的資助模式,家長可能連整個教育制度也看不清楚,又例如這間收費的直資學校和那間免費的官津學校相比,自己的子女最適合讀那一間?很多家長都可能想不通,所以真的未必能為自己子女選擇最好的教育,問題不是他們不想,而是這不是一個簡單主觀的決定,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慮。作為大學講師,從事教育多年的張教授,當然對整體教育完全理解,亦有經濟能力去做任何決定,所以可以為他的子女選擇出最理想的教育。以此套在所有家長身上,卻未必是一定的。記得鮮魚行學校梁校長曾在電視節目中說過,學校要受歡迎很容易,每一科都教深一級,家長便會爭著讓子女入讀,可能大部份家長選擇學校便只重視課程深淺,但我不認為這便叫做懂得為子女選擇最適合的學校。
另一點張教授覺得是學券制推行不了的原因,是教育界有強烈的保護心態,原因是推行學券制的目的便是要學校和教師做得更好,提供更好的教育,所以教育界,尤其是老師,都不想全面實施學券制,因為他們不想變。這個論點背後的假設是老師和學校永遠都有改善空間,來提升學校的吸引力。老師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是採用新教法,運用更多資訊科技來教學,增加每天的工作時間;我相信我小時候那年代的教師,或許真的有工作半天,放工便和其他教師一同去娛樂,例如打麻雀,但是到今天差不多所有學校都是全日制,出生率低而收生不足便有機會被殺校的今天,我不相信還有教師是可以有很多空閒時間,反而我聽到很多任職老師的朋友,時常要進修新教學法,每天都是朝七晚八,星期六、日也要在家改功課、備課或負責課外活動,暑假也不是真的那麼長,很多時也要回校開會或補課,更有慨嘆有時間照顧別人的子女,卻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子女;他們還有多少改善空間?我相信不多了。學校方面,很多的改善的方法都涉及資源,例如提供更好的環境,招請更多老師。是先有學生便有資源改善教學設施,還是改善了教學設施才能吸引到學生呢?有些學校資源多,可以是先改善教學設施來吸引學生,再增加收入來改善教學,但有些學校卻是沒有資源先改善教學,唯有便跌入惡性循環裡去,收生人數越來越少,也許最終唯有殺校收場。
因為學券制便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所以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服務提供者」和「顧客」的互動關係便會更深化;試想,家長拿著學券來到學校,便即是帶著政府的資助,是實實在在的錢,那家長怎會不把自己看成為顧客,要求學校提供他們期望的服務呢?部份家長會對學校有要求,尤其是不合理的要求(怎樣才叫合理不在此討論),如果學校堅持己見,也許家長便會說:「學校不滿足我的要求,我便為子女轉校,到時你糧也沒有錢出,工也沒有得做。」強勢(即熱門多考生爭入)的學校,可以堅持己見,不理會家長的要求,一個學生走了,後備列上還有上千個學生等著來就讀,但對弱勢(即時常在殺校邊緣)的學校,也許家長有什麼要求,學校也不敢不從,一個家長可以作無理要求,對其子女有好處,也許其他家長也會覺得要提出相類似的要求,不要求才是傻的。最後學校成為了不倫不類,由家長主導的學校了。 看看我們的弱勢政府,實行什麼政策都好像很多制肘,就知道弱勢學校將會是怎樣了。
學校和家長的角色,最理想是一個合作的關係,兩者共同提供最好的教肓和成長環境給孩子,但是當學校和家長的關係變成服務和消費關係,家長變得強勢,他們或許覺得正合心意,但事實卻告訴我們的卻是不一樣。文匯報於本月十三日的一篇文章《溫室世代:「怪獸家長」空降「港孩」誕生》便有以下記載:
尾木直樹《註:日本法政大學教授》表示,「怪獸家長」的出現,是2000年日本教育界引進商業原則所致。許多市政府允許家長自由選擇學校,一改以往按學區的原則,以致加劇學校競爭,教育變成一種商品。尾木直樹從全日本收集逾700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是有關一名老師被家長要求每天早上赴家接送學生上學。另一個例子是老師被要求查看天氣預報,再告知學生是否需要帶傘等。
由此看來,日本已取消了以校區來派位的方法,家長可以隨意選擇任何學校,加上出生率下降,所謂的商業原則,也許便是學校間爭相提高吸引力,希望有家長垂青,讓子女入讀,學校才能生存下去。而一間學校的吸引力決定在於什麼?有什麼可以改善?硬件來說,校舍設備等等,但這些要看有沒有資源來能改善。軟件來說,例如老師的質素,教學過程果效則難以量化,校長極其量去選更高學歷的老師,增加對老師的要求,如學生派位公開試的成績,和老師準備教材的時間和數量,而講到尾,還不是派位結果和學術成績?既然學校要以商業原則運作,而家長最終重視的是學業成績,學校便要不斷想辦法去優化學校的「成績表」,提高吸引力,要提高學校整體的學術成績,結果便是,著重取錄學生的入學時的學術水平,每級教深一兩級課程,增加教學時數,要求不達標的學生留班,如仍跟不上,便勸諭學生離校,令不逹標的學生不能以該學校學生的身份參加公開考試。取錄在學術水平不達要求,但在課外活動中有出色表現的學生,或要求學術水平一般的學生,於課後參加長時間對某一項目的集訓,令學校在校際比賽中揚名。所以,當學校的著眼點不是學生的全人發展,而是對家長的「吸引力」時,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覺得,教育界不贊成學券制,原因不是要保障自己,而是教育界明白,現在不是以商業原則來運作,其實家長已經有不少對學校和老師接近無理的要求,如果完全推行學券制,學校和老師的地位便只會越來越低,家長和學生也不會尊重老師,當學生對老師失去了尊重,家長不信任老師,老師的教學便只會事倍功半,老師的工作量也只會不斷上升。最終受影響的,便是學生本身。
對於張教授最後一點,說學券制結果不明顯,是因為沒有全面推行。根據日本的例子,便推翻了這一點,引入商業原則,不會令學校教得更好,只會令更多不合理的事情產生出來。而學校為了增加家長所認同的吸引力,反而要更著重學術成績,最終走回填鴨式和操練式的教育。
結論
教育不能簡單視作商業營運的服務,因為當中涉及很多不同的人和事,也不是短期和隨時可以變換的,果效也不可以簡單量化作比較,亦不是短期內可以見到果效,家長也多不能先作理性客觀的分析和選擇。所以以推行學券制來改善教育,其實是不可行的。
Thursday, December 15, 2011
天份、興趣、努力
在我心目中,課外班原是想給孩子在學業以外學習一些另類知識,擴大他們的視野,強健他們的身體,讓孩子的成長更全面。所以現今的父母,如果能力所及,都會給子女參加一些課外班,有些為的是想發掘和發揮子女的潛質,再實際的是希望子女可以憑這些學術以外的表現,增加他們考入心儀學校的機會,更有些家長希望子女能參加某個項目,代父母完成兒時的心願。無論子女參加某項目的原因是什麼,父母也會重視子女在該項目的表現,尤其是那些投資龐大的項目,那麼子女在某項目的表現,又決定於什麼呢?我覺得便是天份、興趣和努力。
孩子在某項目上的表現,最決定性的是什麼呢?我覺得首要的便是天份,有些孩子,真的是在某方面的天份,例如對音樂有特別感覺,耳朵比較靈敏,雙手和手指活動能力比較好,這些孩子都是比較適合在音樂方面發展;那些身體柔軟,全身協調得好的孩子,在跳舞或溜冰等方面可能會較為出色;又有些孩子記性比較好,邏輯運算比較好,這些孩子比較適合棋類和數學的項目。如果孩子可以在他們天份相符的項目上發展,他們較易得到好成績,有成功感,更支持他們堅持下去,所以父母也不用多推動孩子,他們便會自自然然的投身下去。
反而一個沒有音樂感的孩子,不論學任何樂器,不論他可以練到多純熟,但聽起來只會感到僵硬,沒有感情。又例如一個體質普通的孩子,不論如何努力健身,也不可能和天生神力的孩子在擲類或舉重類運動中相比,身體稍胖的孩子,也不能和天生高瘦的孩子在長跑中相比。雖然如此,如果孩子對某項項目有興趣,便會肯自動自覺的去努力練習,也可以有不錯的成績。最後,如果孩子沒天份也沒興趣,只是靠努力,便要視乎努力的程度,也可以有成績的,但的確是事倍功半。(在香港,應沒有如貧窮落後地方的孩子般,不論有興趣與否,只有靠努力,在某些項目上得到成績,才能改善生計或維生。)要孩子在某項目有過人的成就,尤其是將來可以作為職業,養活自己的,便得要有天份(通常也有興趣),再加上過人的努力。
看看《虎媽》書中兩個女兒的例子,也許兩姊妹也是有音樂的天份,開始時也有興趣,但到最後能登大雅之堂,虎媽也要她們下苦功,才有最後的成績。去到最後,細女已沒有了興趣,如虎媽般強硬,在青少年期的子女,總有辦法令父母屈服,最終細女也停了練小提琴,轉而去學網球。所以,成就的大小視乎天份加努力,能否堅持去下則要看孩子有沒有興趣。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子女有天份,最好能令他們可以維持興趣,尤其要在長期刻苦練習之後,也可以保持興趣,其實並不容易。曾聽過有人跟我說過,小時候給母親迫練鋼琴到哭,但到成年之後,發現當年苦學成為一技傍身;父母也許有他們的想法,是對孩子好,但是也許要讓孩子知道,可以的
話,找過來人跟他們談,也許會比較中肯和易接受。
在孩子參加某項項目前,家長最好可以先問自己對孩子參加這項項目有什麼期望,例如家長只想子女嘗試某個項目,看看他們對該項目是否有興趣和潛質,有些項目不論子女是否有潛質也想他們學會,例如游泳,因為這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學懂的技能,又或有些真的是希望子女能在該項目有過人的成就,用以建立子女的自信心,或更實際是幫到子女考學校。對大部份孩子來說,他們對很多首次參與的活動都會有興趣,但是好奇心過後,如果孩子要學下去,在不妨礙學習的大前題下,相信大部份家長都會讓子女學下去,否則,如果是家長要求子女繼續學下去,家長便得清楚自己的期望。例如他們只是想子女去清楚那是一項什麼的項目,子女沒有興趣後,便可以停止(但至少要完成整個課程,不能半途而廢);如果是家長想子女繼續下去,便得跟子女說明父母的原因,例如想子女學到什麼和到達什麼程度,鼓勵子女學下去,到最後,如果家長的心態是想子女可以能在該項目有過人的成就,便得想想子女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達到目的,而這代價家長和子女能否負擔得來人,如果根本不能負擔得來,便得想想是否 應選擇另一個項目呢?
在孩子參加某項項目前,家長最好可以先問自己對孩子參加這項項目有什麼期望,例如家長只想子女嘗試某個項目,看看他們對該項目是否有興趣和潛質,有些項目不論子女是否有潛質也想他們學會,例如游泳,因為這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學懂的技能,又或有些真的是希望子女能在該項目有過人的成就,用以建立子女的自信心,或更實際是幫到子女考學校。對大部份孩子來說,他們對很多首次參與的活動都會有興趣,但是好奇心過後,如果孩子要學下去,在不妨礙學習的大前題下,相信大部份家長都會讓子女學下去,否則,如果是家長要求子女繼續學下去,家長便得清楚自己的期望。例如他們只是想子女去清楚那是一項什麼的項目,子女沒有興趣後,便可以停止(但至少要完成整個課程,不能半途而廢);如果是家長想子女繼續下去,便得跟子女說明父母的原因,例如想子女學到什麼和到達什麼程度,鼓勵子女學下去,到最後,如果家長的心態是想子女可以能在該項目有過人的成就,便得想想子女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達到目的,而這代價家長和子女能否負擔得來人,如果根本不能負擔得來,便得想想是否 應選擇另一個項目呢?
最明顯的例子是,如果家長想子女能以樂器的成績來考入某些學校(尤其是名校),便得知道學校的要求,對於現在很多學校來說,他們也不再理會學生鋼琴的級數了,所以,如果家長是想以樂器來幫助考小學,除非孩子對鋼琴有天份,或孩子有興趣,或對學習其他樂器有幫助,學鋼琴可以說是最難突出自己的,所以便有家長會去找某學校樂團裡最想要的樂器演奏者,又或是香港某些冷門樂器,讓子女去學,因為競爭的人較少,孩子就算沒有特別的天份,也較易得到成績。至於如果利用非學術的成績來增加考入學校的方法,是否可取,家長則要自己去考慮了。例如以非學術成績入學了,家長是否願意子女繼續在那方面投放資源和時間呢?如果為了堅持這非學術項目而放棄學習的時間,學業定會受影響,家長能否接受子女在某學校裡成為為學校爭名譽而放棄學業的學生呢?
家長清楚了自己對子女在某項目的期望,便會較易去思考和處理子女在該項的表現、成績和反應了。
Wednesday, December 07, 2011
拾紙皮的長者,給我們家長的啟示
雖然香港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但我們走在街上,尤其是舊區內,很容易便會發現一些年紀老邁的長者,到處找尋紙皮,跟著慢動作的將紙皮搬上手推車,垂著頭推著手推車前行,為的是要將紙皮送到回收商那裡,換取微薄的金錢,用以維持或幫補生計。看到這些長者如此年老,還要這種朝不保夕,幻得幻失,勞勞碌碌的生活,甚至要和其他長者為爭紙皮而發生衝突。我時常在想,政府可否計劃得更好,提供更好的老人福利,讓他們得到一些較好的照顧呢?
如是者有次走在街上,又見到有位長者正在處理紙皮,細心看看,她把拾回來的一疊紙皮,一張一張的揭開,跟著便灑水在紙皮之上,再揭開另一張,又灑水在紙皮之上。不難想像,她便是希望紙皮砰起來「重砰」一點,便可以從回收商那裡多換金錢,可能這便是長者多年來的閱歴給他們小智慧吧。當一個長者是這樣做,另一個長者看到,當然有樣學樣,也幫自己拾的紙皮灑上水,長此下去,最後每一個長者都是這樣做。跟著再想下去,如果你是回收商,你會怎樣做?你會跟長者說:「不要再加水了,濕了的紙皮我們不收了!」也許回收商真的跟長者說了,你覺得長者會怎樣回應呢?長者也許會說:「這不是濕的」,又或「拾來便是這樣的,難道我要曬乾才拿來?」
回收商最後發現,跟長者說什麼也沒有用 ,但是紙皮還得從長者手中回收而來,結果回收商的對策便是,將回收價下調,例如原本一公斤乾紙皮的回收價是一元,之後長者每一公斤的紙皮,便普遍加一百克的水(即紙皮重量的一成),所以回收商便將每一公斤的回收價,減為九毫,所以從前長者拿十公斤的紙皮來,可以換十元,長者加水後,長者拿來的紙皮變成十一公斤,但因為回收價只是九毫,所以加水後,長者反而只收到九個九,如果有長者是老老實實的,拿十公斤的乾紙皮來,以前是換十元,現在只能換九元,那些灑水的長者,除笨其實沒有精,但卻簡接影響了那些沒有灑水的長者,最後,沒有灑水的長者,也得無奈地跟著這個做法,大家一起趕緊去灑水了。可以想像得到,如果普遍灑水的份量越多,長者便越辛苦,但回收商的回收價便只會越來越低。第一個想到要灑水的長者,短期是可以換到更多金錢,但之後卻成了必定動作,長遠影響了所有長者。
回收商實際上沒有多收紙皮(紙皮不久便會乾,或在循環再造過程中也要加水和最終水份也會被蒸發掉),但是每個長者換到的錢沒有增加,以前長者推的是乾的紙皮,之後每個長者都要加上灑水的過程,和推著的較重的濕紙皮到回收商那裡去。另外,紙皮也不能無限量的吸水,某些紙皮只能吸少量的水,有些紙皮可以吸多些水,但總是有其極限,多吸了水,紙皮便會爛,回收商也不會收了。天馬行空的想,如果紙皮也懂得思想,也許會想,反正都是給回收,將來循環再造的過程也會加水,何苦要迫我現在多吸些水,濕濕的總是不好受呢?
以上所說的,除了希望讀者對長者的現況多一點認識,對家長而言,有什麼啟示呢?
如果這樣想,將老人福利想像為教育政策,將回收商當為學校,將長者當成家長,將紙皮當成孩子,所灑的水是孩子的琴棋書畫、語文、公文式等課外課程,如此,乾紙皮便是孩子的原本能力,濕紙皮便是不斷參加課外班後的孩子了,回收的過程當是報考學校,回收價和回收時換到的錢,當是學校取錄的機會。現在,讀者可以再重頭看這篇文一次,你有什麼啟發呢?
那麼,最後紙皮吸水吸到爛,和回收商都不肯回收,令家長又想到什麼呢?
如是者有次走在街上,又見到有位長者正在處理紙皮,細心看看,她把拾回來的一疊紙皮,一張一張的揭開,跟著便灑水在紙皮之上,再揭開另一張,又灑水在紙皮之上。不難想像,她便是希望紙皮砰起來「重砰」一點,便可以從回收商那裡多換金錢,可能這便是長者多年來的閱歴給他們小智慧吧。當一個長者是這樣做,另一個長者看到,當然有樣學樣,也幫自己拾的紙皮灑上水,長此下去,最後每一個長者都是這樣做。跟著再想下去,如果你是回收商,你會怎樣做?你會跟長者說:「不要再加水了,濕了的紙皮我們不收了!」也許回收商真的跟長者說了,你覺得長者會怎樣回應呢?長者也許會說:「這不是濕的」,又或「拾來便是這樣的,難道我要曬乾才拿來?」
回收商最後發現,跟長者說什麼也沒有用 ,但是紙皮還得從長者手中回收而來,結果回收商的對策便是,將回收價下調,例如原本一公斤乾紙皮的回收價是一元,之後長者每一公斤的紙皮,便普遍加一百克的水(即紙皮重量的一成),所以回收商便將每一公斤的回收價,減為九毫,所以從前長者拿十公斤的紙皮來,可以換十元,長者加水後,長者拿來的紙皮變成十一公斤,但因為回收價只是九毫,所以加水後,長者反而只收到九個九,如果有長者是老老實實的,拿十公斤的乾紙皮來,以前是換十元,現在只能換九元,那些灑水的長者,除笨其實沒有精,但卻簡接影響了那些沒有灑水的長者,最後,沒有灑水的長者,也得無奈地跟著這個做法,大家一起趕緊去灑水了。可以想像得到,如果普遍灑水的份量越多,長者便越辛苦,但回收商的回收價便只會越來越低。第一個想到要灑水的長者,短期是可以換到更多金錢,但之後卻成了必定動作,長遠影響了所有長者。
回收商實際上沒有多收紙皮(紙皮不久便會乾,或在循環再造過程中也要加水和最終水份也會被蒸發掉),但是每個長者換到的錢沒有增加,以前長者推的是乾的紙皮,之後每個長者都要加上灑水的過程,和推著的較重的濕紙皮到回收商那裡去。另外,紙皮也不能無限量的吸水,某些紙皮只能吸少量的水,有些紙皮可以吸多些水,但總是有其極限,多吸了水,紙皮便會爛,回收商也不會收了。天馬行空的想,如果紙皮也懂得思想,也許會想,反正都是給回收,將來循環再造的過程也會加水,何苦要迫我現在多吸些水,濕濕的總是不好受呢?
以上所說的,除了希望讀者對長者的現況多一點認識,對家長而言,有什麼啟示呢?
如果這樣想,將老人福利想像為教育政策,將回收商當為學校,將長者當成家長,將紙皮當成孩子,所灑的水是孩子的琴棋書畫、語文、公文式等課外課程,如此,乾紙皮便是孩子的原本能力,濕紙皮便是不斷參加課外班後的孩子了,回收的過程當是報考學校,回收價和回收時換到的錢,當是學校取錄的機會。現在,讀者可以再重頭看這篇文一次,你有什麼啟發呢?
那麼,最後紙皮吸水吸到爛,和回收商都不肯回收,令家長又想到什麼呢?
Tuesday, December 06, 2011
我看《階級問題》
有熱心網友以電郵告知我有一篇刊登於十一月十四日的《明報》上的專欄文章,名為《階級問題》,以下是我找到該文章在明報網站上的網址(但只限訂戶才能看到全文):
階級問題
文章內容源起於本地大學宣報取錄IB和GCE A-Level尖子,因為這些學生一向都經非聯招途徑入讀本地大學,而可以在本地讀IB或在外地讀中學考GCE A-Level的學生,家境都至少是中產或以上,所以作者便引Facebook論點說:「有錢人便可以贏在起跑線」,文末更控訴這樣是否公平。網友問我對這篇文章有什麼意見,我看過之後,覺得回應很值得和其他網友分享,所以便在這裡另寫文章回應了。如果網友可以找到這篇文章,可以先去看看,之後再來繼續看以下的評論。
文章首段以Facebook論點說:「有錢人便可以贏在起跑線」為末,暗示IB和GCE A-Level是有錢人才會考的,而起跑線則是晉身大學。首先,我不知在普遍香港人心目中,什麼是有錢人,GCE A-Level只是一個考試,只要交應考費便可以參加考試,所以不是什麼有錢人才可以考,至於IB課程,香港的確大部份採用IB課程的都是國際學校,而國際學校的學生又的確多是富家子弟,但如果再看清楚,雖然沒有受政府資助的官津或直資是採用IB課程,但是香港的確有如啟思或蔡繼有等平民化的私立IB學校,所以不是真的是有錢人才能讀IB課程。我的女兒是讀蔡繼有學校,但我並不是有錢人。另外,就算真的是贏在起跑線,但是真的可以贏到尾嗎?這個從來沒有保證。
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將讀政府主導的新高中課程,再跟著以聯招方式考大學,和循規蹈矩拉上關係,彷彿跟著政府所定的路走的便是「循規蹈矩」,所有不以這條路走的,便不是「循規蹈矩」嗎?作者似乎要將所有不經聯招的學生當成破壞跌序的壞份子。我會覺得,讀新高中課程是一條路,到外國留學是一條路,在香港讀IB課程又是一條路,所有香港的學生都可以選,當然有些路是免費,有些路是自費的,有些平和有些貴。是否公平?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的地方,有經濟能力的比沒有經濟能力的可以有更多選擇,是無可厚非的。這和以前的中學畢業生考不到本地大學,家長便自費或子女半工讀的在外國讀大學,學成回到香港和本地大學的畢業生一同找工作做的情況差不多。外國那麼多大學,差不多有錢便可以到其中一間讀,本地的大學難考,我們會否說這些留學畢業生搶了本地大學畢業生的職位呢?
另外,作者提及聯招和非聯招配額和不同學習途徑的難度。首先,聯招是供讀新高中主流的學生聯合報讀大學,而非聯招的是供本地並非就讀新高中的學生,和非本地的學生報讀大學,其實是否經聯招只是報考大學的方法,設定配額是為了什麼,亦簡接去問,本地大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相信很多香港人會說,本地大學是用納稅人的錢建立和運作,當然是要服務香港人,這個我同意,但是怎樣才是服務香港人呢?培訓香港人子弟,令更多香港學生成為大學生是一種服務方法,而為香港提供更高質素的大學畢業生,又是另一種服務香港人的方法,前者的做法是盡量收香港人的中學畢業生,後者則不理會國籍或經什麼途徑,總之是成績好的學生便取錄(怎樣才是成績好的學生,以下再討論)。冷靜和理智去想一想,後者才是對香港長遠來說最有利的。現在是知識型經濟的世界,只有能匯聚人才的地方才可以持久發展進步,所以大學以取錄到人才為最先決條件,實是大勢所趨,也是合理的。因此,設定硬性的聯招和非聯招配額,是不設實際的。從家長角度,當然以自己的子女入到大學為重,但是大學從自身和香港整體利益去想,便不應設立配額了。另外,更要明白的是,很多在本地讀IB課程的學生,本身也是香港人,他們由小到大都是自費學習,到讀大學時才跟其他香港學生一同享受本地大學的教育,是非常合理,而如果新高中之外的教育真的是比讀新中高為好,大學更應取錄他們。如果其他家長覺得為什麼新高中這樣不濟,便應向教育當局反映,而不應著眼於取錄優良學生的大學收生制度。
至於難度方面,世界上有不同的考試制度,當然當中取高分的有難有易,但是大學本身也不是盲目去收其他考試制度的學生,大學會自行評核不同考試制度,設立對應的成績要求,不是簡單的說拿到A便會取錄。我記得我中學會考時,英文科便有Syllabus A和Syllabus B之分,當時所有人都知道,Syllabus A的成積是比Syllabus B的成績低兩級,所以考Syllabus A得A的,只會當是Syllabus B的C來看待。所以,不應以為拿到同樣數量A等成績的,便有同等取錄機會,大學會自行調節的。最後,也許普遍的想法是,外國的課程是易的,本地的課程是難的,便請先看看IB DP的考試是怎樣評核,和新高中相比,我自己便會覺得IB不是想像中的那樣易讀和易拿到高分。最後,現在大學收生,大都要求考生面試,所以最終能在公開試拿到高分的,也得在面試時公平競爭。所以就算不同考試有難度之分,考入大學的難度是一樣。
文章的第三段說大學資助委員會應正視大學取錄非聯招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首先問一問,設立大學資助委員會的目的是什麼?讀新高中的學生是香港人,在本地讀IB課程或考GCE A-Level的,也有香港人,所以只要他們可以達到大學的要求,大學資助委員會便應資助,對於非香港人,有些是自費的,有些尖子是拿獎學金的,這也是大學慣常的做法,沒有什麼問題。
作者在第四段說大學取錄更多的「國際學生」便叫做更國際化,可以提高大學的排名,那麼那些不理學生成績,什麼學生都取錄,整間大學好像聯合國的大學,排名便會很高嗎,我相信很多所謂「野雞大學」便是,但我沒有這樣聽過這些大學的排名很高。我想,大學的排名,主要是看學術研究成果,例如大學所發表的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數量,至少也和畢業生的升學就業情況而決定,以取錄什麼學生來決定名次,本地大學之間比較便會這樣做,國際性的大學排名則不會這樣吧。
第五段簡單的說大學取錄少些聯招學生,考得入的聯招學生成績便會更好,這個不是必然的,可能只是聯招的學生可以達到學系要求的人數少了,例如學系不再受歡迎,報考該學系的人數少了,可以取錄的學生便減少了,所以便可以是少收了聯招學生而整體收生成績沒有改善。另外,如果學系為求聯招學生的成績亮麗一點,報考學生的成績沒有進步,而少收了聯招學生,的確可以少收了經聯招成績差的學生,令整體經聯招考入的學生成績高一點,但是以現在學生便是錢(等於政府資助)的大學教育,每個學系總想要收足學生,越收越多學生,學系資源便越多,更可以增加人手。所以為入學成績而少收了聯招的學生,學系少收的學額是否便捨棄?如果真的是這樣,其他學系還不即時爭取去了?學系越來越縮,系主任如何跟大學交待?如果用非聯招學生填補少收的學額,而又如果非聯招的學生並不是高質素,這些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也不會好,學系會想到,如果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好,其影響遠比改善收生成績為重要,再者,畢業生質素差,能成為研究生做學術研究的畢業生質素也差,學系沒有質素高的研究生,其學術研究水平誰來維持?學系能有好的學術研究,得到資助的機會和金額也會增加。由此可見,學系是絕對不會因為要改善聯招收生成績,而有學額不收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去收質素好的學生。
在第六段作者說不同的考試拿A的難度不同,含金量不同,這個我同意。這現象對大學負責收生的職員是一個難題,但這是他們的難題,也是他們的責任,他們自會為不同考試定收生標準,所以這段和主題關係不大。
最後一段,作者一開始便說「非聯招」配額多,這個之前討論過,配額之說對大學是沒有義意的,一個學生如果是有能力,考新高中、IB或GCE也可以得到好成績,大學見到學生的成績好便取錄就是了,如果我是負責收生的,我才不會理會學生是讀什麼的,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證明他是真材實料的,取錄好學生,畢業生便表現更好。至於讀傳統學校做填鴨多年,到應考公開試時靠天皇補習奪A,再到大學面試時,在數位大學教授前能否真的證明自己是有真材實料,便真的要由家長去想想了。跟著作者再說經非聯招所考的試較易,這點也在之前討論過,公開試是有難易,但在考大學時,大學便定會設立一個他們自己覺得均等的入學要求,所以入學較易也不成立。
在文章最末,作者控訴那些能拿IB/GCE等考試成績考入大學的現象,是否公平。再討論下去之前,請想想什麼是公平?對本地參加新高中考試的人,當然覺得最好本地大學的所有學位都是給本地考新高中的學生,因為他們是納稅人的子女,如果反而取錄了其他考試制度的學生,便是不公平,對,這是不公平,是從有子女讀新中高課程的本地家長角度來看。如果大學要堅持聯招和非聯招學額,就算有比新高中學生成績更好表現的非聯招學生,大學也不能取錄,白白放棄了一個人才,或那學生由另一間大學取錄了,這樣硬性的配額,對大學來說是否公平?我覺得是不公平。如果所有大學都因為硬性配額而有些好學生不能在香港就讀大學,轉而去了鄰近地區的大學,如新加坡,之後更在那裡落地生根,發展他的事業,香港這樣失去了人才,又對香港是否公平?香港能多收一個人才,長遠是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利,最後受惠的是所有香港人。
公平的問題亦令我想起Bill Gates的名言:
Life is not fair - get used to it.
我這樣說,不是要去勸人「認命」,而是希望讀者明白,世界是沒有絕對的公平,每個人都有其心目中的公平。我只可以說,有經濟能力的是比沒有經濟能力的多選擇,這是現實。我可以說,香港已算是世界上相對地比較公平的地方,例如現在富家子弟唐英年和草根出生的梁振英爭做下屆特首,姑勿論誰得到較多「祝福」,但兩者不同出生可以同場爭競,可見這已是某個程度上公平的顯示。在教育上亦是,就算是草根的學生,只要努力,就算是讀新高中課程,就算別人比自己有更多資源,有更多機會,也可以名列前芧,出人頭地,在香港,別人不能(輕易)用金錢取去別人的機會,這已是我們香港人在香港成長生活的最大祝福。家長與其將心思放在公平與否,更要將社會分為不同階級,而自己則對號入座,倒不如教導子女認清自己的限制,努力向上,也可以有成功的一天。
階級問題
文章內容源起於本地大學宣報取錄IB和GCE A-Level尖子,因為這些學生一向都經非聯招途徑入讀本地大學,而可以在本地讀IB或在外地讀中學考GCE A-Level的學生,家境都至少是中產或以上,所以作者便引Facebook論點說:「有錢人便可以贏在起跑線」,文末更控訴這樣是否公平。網友問我對這篇文章有什麼意見,我看過之後,覺得回應很值得和其他網友分享,所以便在這裡另寫文章回應了。如果網友可以找到這篇文章,可以先去看看,之後再來繼續看以下的評論。
文章首段以Facebook論點說:「有錢人便可以贏在起跑線」為末,暗示IB和GCE A-Level是有錢人才會考的,而起跑線則是晉身大學。首先,我不知在普遍香港人心目中,什麼是有錢人,GCE A-Level只是一個考試,只要交應考費便可以參加考試,所以不是什麼有錢人才可以考,至於IB課程,香港的確大部份採用IB課程的都是國際學校,而國際學校的學生又的確多是富家子弟,但如果再看清楚,雖然沒有受政府資助的官津或直資是採用IB課程,但是香港的確有如啟思或蔡繼有等平民化的私立IB學校,所以不是真的是有錢人才能讀IB課程。我的女兒是讀蔡繼有學校,但我並不是有錢人。另外,就算真的是贏在起跑線,但是真的可以贏到尾嗎?這個從來沒有保證。
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將讀政府主導的新高中課程,再跟著以聯招方式考大學,和循規蹈矩拉上關係,彷彿跟著政府所定的路走的便是「循規蹈矩」,所有不以這條路走的,便不是「循規蹈矩」嗎?作者似乎要將所有不經聯招的學生當成破壞跌序的壞份子。我會覺得,讀新高中課程是一條路,到外國留學是一條路,在香港讀IB課程又是一條路,所有香港的學生都可以選,當然有些路是免費,有些路是自費的,有些平和有些貴。是否公平?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的地方,有經濟能力的比沒有經濟能力的可以有更多選擇,是無可厚非的。這和以前的中學畢業生考不到本地大學,家長便自費或子女半工讀的在外國讀大學,學成回到香港和本地大學的畢業生一同找工作做的情況差不多。外國那麼多大學,差不多有錢便可以到其中一間讀,本地的大學難考,我們會否說這些留學畢業生搶了本地大學畢業生的職位呢?
另外,作者提及聯招和非聯招配額和不同學習途徑的難度。首先,聯招是供讀新高中主流的學生聯合報讀大學,而非聯招的是供本地並非就讀新高中的學生,和非本地的學生報讀大學,其實是否經聯招只是報考大學的方法,設定配額是為了什麼,亦簡接去問,本地大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相信很多香港人會說,本地大學是用納稅人的錢建立和運作,當然是要服務香港人,這個我同意,但是怎樣才是服務香港人呢?培訓香港人子弟,令更多香港學生成為大學生是一種服務方法,而為香港提供更高質素的大學畢業生,又是另一種服務香港人的方法,前者的做法是盡量收香港人的中學畢業生,後者則不理會國籍或經什麼途徑,總之是成績好的學生便取錄(怎樣才是成績好的學生,以下再討論)。冷靜和理智去想一想,後者才是對香港長遠來說最有利的。現在是知識型經濟的世界,只有能匯聚人才的地方才可以持久發展進步,所以大學以取錄到人才為最先決條件,實是大勢所趨,也是合理的。因此,設定硬性的聯招和非聯招配額,是不設實際的。從家長角度,當然以自己的子女入到大學為重,但是大學從自身和香港整體利益去想,便不應設立配額了。另外,更要明白的是,很多在本地讀IB課程的學生,本身也是香港人,他們由小到大都是自費學習,到讀大學時才跟其他香港學生一同享受本地大學的教育,是非常合理,而如果新高中之外的教育真的是比讀新中高為好,大學更應取錄他們。如果其他家長覺得為什麼新高中這樣不濟,便應向教育當局反映,而不應著眼於取錄優良學生的大學收生制度。
至於難度方面,世界上有不同的考試制度,當然當中取高分的有難有易,但是大學本身也不是盲目去收其他考試制度的學生,大學會自行評核不同考試制度,設立對應的成績要求,不是簡單的說拿到A便會取錄。我記得我中學會考時,英文科便有Syllabus A和Syllabus B之分,當時所有人都知道,Syllabus A的成積是比Syllabus B的成績低兩級,所以考Syllabus A得A的,只會當是Syllabus B的C來看待。所以,不應以為拿到同樣數量A等成績的,便有同等取錄機會,大學會自行調節的。最後,也許普遍的想法是,外國的課程是易的,本地的課程是難的,便請先看看IB DP的考試是怎樣評核,和新高中相比,我自己便會覺得IB不是想像中的那樣易讀和易拿到高分。最後,現在大學收生,大都要求考生面試,所以最終能在公開試拿到高分的,也得在面試時公平競爭。所以就算不同考試有難度之分,考入大學的難度是一樣。
文章的第三段說大學資助委員會應正視大學取錄非聯招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首先問一問,設立大學資助委員會的目的是什麼?讀新高中的學生是香港人,在本地讀IB課程或考GCE A-Level的,也有香港人,所以只要他們可以達到大學的要求,大學資助委員會便應資助,對於非香港人,有些是自費的,有些尖子是拿獎學金的,這也是大學慣常的做法,沒有什麼問題。
作者在第四段說大學取錄更多的「國際學生」便叫做更國際化,可以提高大學的排名,那麼那些不理學生成績,什麼學生都取錄,整間大學好像聯合國的大學,排名便會很高嗎,我相信很多所謂「野雞大學」便是,但我沒有這樣聽過這些大學的排名很高。我想,大學的排名,主要是看學術研究成果,例如大學所發表的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數量,至少也和畢業生的升學就業情況而決定,以取錄什麼學生來決定名次,本地大學之間比較便會這樣做,國際性的大學排名則不會這樣吧。
第五段簡單的說大學取錄少些聯招學生,考得入的聯招學生成績便會更好,這個不是必然的,可能只是聯招的學生可以達到學系要求的人數少了,例如學系不再受歡迎,報考該學系的人數少了,可以取錄的學生便減少了,所以便可以是少收了聯招學生而整體收生成績沒有改善。另外,如果學系為求聯招學生的成績亮麗一點,報考學生的成績沒有進步,而少收了聯招學生,的確可以少收了經聯招成績差的學生,令整體經聯招考入的學生成績高一點,但是以現在學生便是錢(等於政府資助)的大學教育,每個學系總想要收足學生,越收越多學生,學系資源便越多,更可以增加人手。所以為入學成績而少收了聯招的學生,學系少收的學額是否便捨棄?如果真的是這樣,其他學系還不即時爭取去了?學系越來越縮,系主任如何跟大學交待?如果用非聯招學生填補少收的學額,而又如果非聯招的學生並不是高質素,這些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也不會好,學系會想到,如果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好,其影響遠比改善收生成績為重要,再者,畢業生質素差,能成為研究生做學術研究的畢業生質素也差,學系沒有質素高的研究生,其學術研究水平誰來維持?學系能有好的學術研究,得到資助的機會和金額也會增加。由此可見,學系是絕對不會因為要改善聯招收生成績,而有學額不收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去收質素好的學生。
在第六段作者說不同的考試拿A的難度不同,含金量不同,這個我同意。這現象對大學負責收生的職員是一個難題,但這是他們的難題,也是他們的責任,他們自會為不同考試定收生標準,所以這段和主題關係不大。
最後一段,作者一開始便說「非聯招」配額多,這個之前討論過,配額之說對大學是沒有義意的,一個學生如果是有能力,考新高中、IB或GCE也可以得到好成績,大學見到學生的成績好便取錄就是了,如果我是負責收生的,我才不會理會學生是讀什麼的,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證明他是真材實料的,取錄好學生,畢業生便表現更好。至於讀傳統學校做填鴨多年,到應考公開試時靠天皇補習奪A,再到大學面試時,在數位大學教授前能否真的證明自己是有真材實料,便真的要由家長去想想了。跟著作者再說經非聯招所考的試較易,這點也在之前討論過,公開試是有難易,但在考大學時,大學便定會設立一個他們自己覺得均等的入學要求,所以入學較易也不成立。
在文章最末,作者控訴那些能拿IB/GCE等考試成績考入大學的現象,是否公平。再討論下去之前,請想想什麼是公平?對本地參加新高中考試的人,當然覺得最好本地大學的所有學位都是給本地考新高中的學生,因為他們是納稅人的子女,如果反而取錄了其他考試制度的學生,便是不公平,對,這是不公平,是從有子女讀新中高課程的本地家長角度來看。如果大學要堅持聯招和非聯招學額,就算有比新高中學生成績更好表現的非聯招學生,大學也不能取錄,白白放棄了一個人才,或那學生由另一間大學取錄了,這樣硬性的配額,對大學來說是否公平?我覺得是不公平。如果所有大學都因為硬性配額而有些好學生不能在香港就讀大學,轉而去了鄰近地區的大學,如新加坡,之後更在那裡落地生根,發展他的事業,香港這樣失去了人才,又對香港是否公平?香港能多收一個人才,長遠是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利,最後受惠的是所有香港人。
公平的問題亦令我想起Bill Gates的名言:
Life is not fair - get used to it.
我這樣說,不是要去勸人「認命」,而是希望讀者明白,世界是沒有絕對的公平,每個人都有其心目中的公平。我只可以說,有經濟能力的是比沒有經濟能力的多選擇,這是現實。我可以說,香港已算是世界上相對地比較公平的地方,例如現在富家子弟唐英年和草根出生的梁振英爭做下屆特首,姑勿論誰得到較多「祝福」,但兩者不同出生可以同場爭競,可見這已是某個程度上公平的顯示。在教育上亦是,就算是草根的學生,只要努力,就算是讀新高中課程,就算別人比自己有更多資源,有更多機會,也可以名列前芧,出人頭地,在香港,別人不能(輕易)用金錢取去別人的機會,這已是我們香港人在香港成長生活的最大祝福。家長與其將心思放在公平與否,更要將社會分為不同階級,而自己則對號入座,倒不如教導子女認清自己的限制,努力向上,也可以有成功的一天。
家長晚會
雖然女兒已是二年級,因為之前的晚會都是由我太太參加,我則留在家中照顧女兒,所以昨晚是我首次參加蔡繼有學校的家長晚會。
家長晚會,由校長主持,她講了很多學校這個學期各家長都重視的問題,例如饍食、校車等等,另外,校長講了很多有關學生學習的理念,跟家長分享。我覺得家長們真的要去思想校長所說的理念,尤其是一年級的家長,因為他們的子女剛進入蔡繼有學校,當他們和親友(尤其是子女幼稚園同學家長)談及子女學習情況,難免會比較孩子們的課程,功課量等等,當其他家長都非常在意子女的分數和名次時,也許會令蔡繼有學校家長也緊張起來;我想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低年級家長,可能還不太理解蔡繼有學校教育理念,沒有分數,沒有名次,家長感覺不到安全感,更擔心自己子女的學業和外面的世界脫鈎,怕有一天子女要和外面學生競爭時,自己的子女會給比下去;因此,家長都想知道學校是怎樣評估,例如何時默書、測驗等等。
學校便是看到家長太緊張子女的分數和名次,所以學校便不會公佈學生的分數和名次,不想家長去知道評估的內容。再者,我同意學生在小學時期的成績真的不太重要,七十分、八十分也是好成績,不一定拿九十多或一百分的才是好學生,學生最重要的是自信、自學能力、對知識的渴慕、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創意,當學校和家長都只重視學生的成績時,學生便得犧牲了那些更為重要的素質,盡力去達到學習的要求,這是很可惜的。
家長晚會當中校長所講的說話,其實在對外的家長簡介會也曾說過,當時家長也許會覺得蔡繼有學校是俗世中的清泉,但是當自己的子女真正入讀之後,和親友比較得多了,例如親友的子女考試,親友便請一個星期假去幫孩子溫習,蔡繼有學校的家長反而帶著子女去享受親子時間,如果不是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有信心,是很難堅持下去的,久而久之,又會走回去讀公文式、Enopi等等補習課程,以幫子女改好功課為己任等怪現象去。我會覺得,可以入讀蔡繼有學校,便要珍惜可以在一間明白每個孩子都不同,有不同的強項,成績不是最重要,求學時頑皮的學生,將來可能是成就最大等等的學校裡成長。如果家長不斷的提出意見要求蔡繼有學校和傳統學校競爭,比程度深,比功課多,令蔡繼有學校變成一間學費貴而採用傳統主流教育理念的學校,蔡繼有學校已經失去其獨特性,和主流學校比較,既無分別但學費貴,它便失去了它存在的義意,到時,香港的家長便失去了一間以孩子為本的學校,失去了一個另類的選擇。
所以,我真的希望蔡繼有學校的家長,尤其是一年級的家長和現正參加面試的來年家長想清楚,如果他們對教育的想法是功課要多令子女打好基礎,學校課程深令子女任何時候都超前其他學校,默書、測驗、考試多來不斷跟進子女學習的進度,自己不去改正子女的功課便交回學校便是不稱職的父母。如果家長是這樣想,尤其是正在面試中的來年家長,我建議他們不要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免得學校達不到家長的期望,家長會不滿意,會投訴,要改變學校的教學理念,最後會為子女轉校,如此,不如早一點讓子女入讀傳統學校;我相信傳統學校一定可以滿足他們的期望。
晚會當中聽到兩位家長談子女就讀感受,可喜的是聽到她們重視的不是子女的學業,而是重視子女的成長,享受親子時間,建立親子的溝通,更重要的是她們不約而同是會不斷反省,不斷去學習怎樣去培養子女,子女喜歡自己去追求知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子女的學習是長期的,不要時常把著眼點放在眼前,放在成績名次之上,要著緊做的,是要去培養子女的個人素質,建立他們的正面思想,學習欣嘗別人,在小學階段,這些都比成績名次重要。
家長晚會,由校長主持,她講了很多學校這個學期各家長都重視的問題,例如饍食、校車等等,另外,校長講了很多有關學生學習的理念,跟家長分享。我覺得家長們真的要去思想校長所說的理念,尤其是一年級的家長,因為他們的子女剛進入蔡繼有學校,當他們和親友(尤其是子女幼稚園同學家長)談及子女學習情況,難免會比較孩子們的課程,功課量等等,當其他家長都非常在意子女的分數和名次時,也許會令蔡繼有學校家長也緊張起來;我想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低年級家長,可能還不太理解蔡繼有學校教育理念,沒有分數,沒有名次,家長感覺不到安全感,更擔心自己子女的學業和外面的世界脫鈎,怕有一天子女要和外面學生競爭時,自己的子女會給比下去;因此,家長都想知道學校是怎樣評估,例如何時默書、測驗等等。
學校便是看到家長太緊張子女的分數和名次,所以學校便不會公佈學生的分數和名次,不想家長去知道評估的內容。再者,我同意學生在小學時期的成績真的不太重要,七十分、八十分也是好成績,不一定拿九十多或一百分的才是好學生,學生最重要的是自信、自學能力、對知識的渴慕、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創意,當學校和家長都只重視學生的成績時,學生便得犧牲了那些更為重要的素質,盡力去達到學習的要求,這是很可惜的。
家長晚會當中校長所講的說話,其實在對外的家長簡介會也曾說過,當時家長也許會覺得蔡繼有學校是俗世中的清泉,但是當自己的子女真正入讀之後,和親友比較得多了,例如親友的子女考試,親友便請一個星期假去幫孩子溫習,蔡繼有學校的家長反而帶著子女去享受親子時間,如果不是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有信心,是很難堅持下去的,久而久之,又會走回去讀公文式、Enopi等等補習課程,以幫子女改好功課為己任等怪現象去。我會覺得,可以入讀蔡繼有學校,便要珍惜可以在一間明白每個孩子都不同,有不同的強項,成績不是最重要,求學時頑皮的學生,將來可能是成就最大等等的學校裡成長。如果家長不斷的提出意見要求蔡繼有學校和傳統學校競爭,比程度深,比功課多,令蔡繼有學校變成一間學費貴而採用傳統主流教育理念的學校,蔡繼有學校已經失去其獨特性,和主流學校比較,既無分別但學費貴,它便失去了它存在的義意,到時,香港的家長便失去了一間以孩子為本的學校,失去了一個另類的選擇。
所以,我真的希望蔡繼有學校的家長,尤其是一年級的家長和現正參加面試的來年家長想清楚,如果他們對教育的想法是功課要多令子女打好基礎,學校課程深令子女任何時候都超前其他學校,默書、測驗、考試多來不斷跟進子女學習的進度,自己不去改正子女的功課便交回學校便是不稱職的父母。如果家長是這樣想,尤其是正在面試中的來年家長,我建議他們不要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免得學校達不到家長的期望,家長會不滿意,會投訴,要改變學校的教學理念,最後會為子女轉校,如此,不如早一點讓子女入讀傳統學校;我相信傳統學校一定可以滿足他們的期望。
晚會當中聽到兩位家長談子女就讀感受,可喜的是聽到她們重視的不是子女的學業,而是重視子女的成長,享受親子時間,建立親子的溝通,更重要的是她們不約而同是會不斷反省,不斷去學習怎樣去培養子女,子女喜歡自己去追求知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子女的學習是長期的,不要時常把著眼點放在眼前,放在成績名次之上,要著緊做的,是要去培養子女的個人素質,建立他們的正面思想,學習欣嘗別人,在小學階段,這些都比成績名次重要。
Sunday, December 04, 2011
致網友及讀者的信
親愛的網友及讀者:
首先得向各位網友及讀者致謝,感謝各位一路以來的支持、鼓勵以及寶貴的意見。我這個網誌能重編成書,是我始料不及,我的文章除了可以在網上接觸到網友之外,還可以在書局裡實實在在的成為一本書,已是我覺得最大的回報。再次向各位致謝。
這本基於網誌重編的書,是出版商主動接觸我,能得到出版商的垂青,是對我這幾年寫網誌文章最大的肯定和回報。亦因為是出版商主動接觸我,所以是出版商投資在我這些文章之上。在跟出版商討論重編成書的時候,我曾詢問出版商的意見,例如我在書出版之後,是否需要在網誌上隱藏那些已出版成書的文章,當時我得到的答案是網誌和書的對象不同,所以我可以保留那些已出版的文章在網誌內,繼續讓大眾經互聯網去看那些文章。
書出版之後,我向出版商詢問這本書銷售的情況,回應是叫好不太叫座。對我來說,書暢銷當然開心,而書中的後記說會有下一本續集,所以這本書的銷情會影響出版商是否會投資在續集之上,作為文章的作者,我是希望其他文章也可以重編成書,接觸更多家長,再者,對出版商來說,他們是一個商業決定,銷情直接影響了出版商各職員的生計。在公在私,我覺得也應要保障出版商的回報,可以做到的話,都盡量協助出版商促銷。
在之前一篇網誌文章提過,我會將所有已出版到書裡的文章都原原本本的留在網誌內。書出版後,發現網誌的瀏覽量增加了,所以我想有部份讀者看到書中提及文章是來自網誌,他們便改以瀏覽網誌來看那些文章,但以出版了的書來增加網誌的瀏覽量,並不是我的本意,亦對出版商不公平。經過出版商和我的討論,我得向各位致歉,我得推翻之前的決定,將已出版到書裡的文章暫時隱藏起來。對於我這個網誌的長期網友,我這次隱藏已出版文章,希望對他們的影響不大,因為那些都是他們看過的文章。對於新朋友來說,我則鼓勵各位以行動去支持出版商。
無論如何,我會繼續在這個網誌寫文章,和各位家長分享,不會影響長期的網友和新加入的讀者。
再次感激各位網友和讀者的支持。
邵海祥啟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四日
Monday, November 28, 2011
看《那些年》後感
這是一部近來很受歡迎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根據台灣新晉網絡小說天皇九把刀所寫的同名小說,由九把刀親自執導拍攝而成。故事內容是九把刀根據自己高中時和一女同學兩小無猜,關係像霧又像花的關係,純真的相處,不求回報的追求,到最後昇華為終生好友。如觀眾代入當中男女主角,可能重燃對單純的愛情的憧憬,勾起並回味自己曾經輕狂的青春。
如你有打算去看這部電影,我的建議是先不要繼續看這文章,先讓自己好好的去享受這部電影,讓自己去感受、感動和回味,之後再回來看這篇文章還未遲;如你已看過,又或你根本沒有打算去看這部電影,便可以繼續看下去。
代入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代入的是主角的父母呢?這個故事便不是青春愛情片,而是恐怖片了。
故事其實是故事作者九把刀的成長故事,很多故事內容其實都是真實的,只是部份故事由事實改為作者期望發生的情況。這故事發生於高中階段,應是相等於香港的中四吧,故事開始時,女主角是一個品學兼優,在父母和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男主角是一個會在上堂期間「打手槍」(即自凟)的男學生,女兒被一大群男學生圍著(包括男主角),而個男同學都想追求女主角,雖然故事中所見,班中男女的相處都發乎情,止乎禮,但單聽學校有這樣的學生,感覺就是色情狂,女生處身其中,便足以令父母為子女(尤其是女兒)轉校。這令我想到香港也間中有報導中學生在公眾地方,給其他人拍攝到有過份親熱的行為,而這些學生就讀的學校,也會給家長們覺得是校風低落,望而生畏的學校。
女主角的父母在整個故事中也沒有出現,不知他們是否清楚知道女兒所處的學校是怎樣,女兒在學校發生了什麼的事呢?男主角有那樣出位的行為,理應會傳遍全校,所有學生和家長都應知道,但男主角之後被編坐在女主角之前,女主角的父母也沒有出來反對過,而女主角之後主動要求男主角放學後留校溫習,課室中只餘下他們兩個,連橫風橫雨的晚上也是如此,也不曾見過女主角的父母要女兒早點回家,感覺有點奇怪。故事中提及班中收集的班費不知所踪,訓導要求全班同學寫出自己懷疑偷錢的同學名稱,之後便搜查最多同學懷疑的三個同學的書包,有同學挺身說不應懷疑同學,女主角也站起來支持,結果是女主角和一眾男同學一同受罰,女主角說她覺得很丟臉,相信如果女主角父母知道了,可能會覺得女兒給其他同學帶壞了。所以,由以上故事所見,故事當中的中學,從家長角度,其實校風不太好。
男女主角的校園故事,便好像是在印證「求學時不應談戀愛」的正反兩方。對於男主角,如果沒有女主角激起他的鬥心,似乎男主角是不會努力讀書,對男主角來說,談戀愛是令他學業進步了;而對於女主角,雖然校內成績還是比男主角好,但她的公開試卻因病而失手,成績不如理想,只能入讀師範大學。如果父母沒有細究,只看成績,可能便會覺得女主角是因為受男主角的影響而成績退步了。
各學生高中畢業後,便各自入了不同的大學,而大學的情況更是令人驚訝。男主角入住大學男生宿舍,閒時便在看色情電影,更甚者是有男生帶女孩回到宿舍內發生關係。原以為台灣是比香港的風氣保守一點,但似乎也相當開放,那麼現在本地的大學宿舍內的真實情況,又會是怎樣呢?記得多年前的香港電影「記得香蕉成熟時」,便提及大學生是會在宿舍內異性同學房間過夜,那麼發展到今天,又會如何呢?相信本地父母更擔心的是,如果子女是出國到更開放的西方國家留學,而且父母不在身邊,會否更變本加厲呢?無論如何,似乎在子女還小,還肯聽父母說話的時候,多傳一些道理和價值觀給子女,比將來子女不在身邊時擔心的好。
男主角習慣在家中全身赤祼,甚至在天台溫習亦如是,他母親經常對他說要穿衣服,但他從不聽,另一方面,男主角的父親,原來也是習慣在家中赤身露體。可見(母親)言教,不及(父親)身教,這值得家長作為借鏡。
故事作者九把刀,其本人也是一個值得家長反省的對象。他本身的成長便好像故事中男主角一樣,在高中期間,應是被認為是壞學生,但到最後,入讀大學研究院,跟著開始寫網誌小說,受到歡迎,到最後成為導演,將小說拍成電影,電影主題曲也是由他填詞,而亦見小說、電影和填詞很有水準。給我的啟發是,每個孩子,未必盡如父母的期望般成長,但是只要一個人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跟著去發揮,便可以打開他的一片天地。而父母最擔心的是,是如果孩子找不到專長,又或專長不足以在將來謀生,這便不是孩子的專長,如此,孩子只可以在空餘時間來發展,家長會告訴子女不要花時間在那些沒價值的專長上,專心學業。但是如九把刀的父母便是如此,便不會有今天這身兼作者和導演的年青人了。由此可見,當父母的,便是要去小心觀察自己的子女,提供機會,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技能,希望找到他們的興趣和專長,讓他們發展下去,期望有朝孩子會因這專長,建立自己的事業,渡過豐盛的一生。
後記
最近開始看《那些年》的小說版,並沒有提及在課室內「打手鎗」的事件,不知是作者在寫小說時沒有提,還是在電影中才加上去,令電影有更多商業元素,增加吸引加。但我自己則覺得應該是在電影才加上去,因為,這樣實在太瘋狂了。
如你有打算去看這部電影,我的建議是先不要繼續看這文章,先讓自己好好的去享受這部電影,讓自己去感受、感動和回味,之後再回來看這篇文章還未遲;如你已看過,又或你根本沒有打算去看這部電影,便可以繼續看下去。
代入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代入的是主角的父母呢?這個故事便不是青春愛情片,而是恐怖片了。
故事其實是故事作者九把刀的成長故事,很多故事內容其實都是真實的,只是部份故事由事實改為作者期望發生的情況。這故事發生於高中階段,應是相等於香港的中四吧,故事開始時,女主角是一個品學兼優,在父母和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男主角是一個會在上堂期間「打手槍」(即自凟)的男學生,女兒被一大群男學生圍著(包括男主角),而個男同學都想追求女主角,雖然故事中所見,班中男女的相處都發乎情,止乎禮,但單聽學校有這樣的學生,感覺就是色情狂,女生處身其中,便足以令父母為子女(尤其是女兒)轉校。這令我想到香港也間中有報導中學生在公眾地方,給其他人拍攝到有過份親熱的行為,而這些學生就讀的學校,也會給家長們覺得是校風低落,望而生畏的學校。
女主角的父母在整個故事中也沒有出現,不知他們是否清楚知道女兒所處的學校是怎樣,女兒在學校發生了什麼的事呢?男主角有那樣出位的行為,理應會傳遍全校,所有學生和家長都應知道,但男主角之後被編坐在女主角之前,女主角的父母也沒有出來反對過,而女主角之後主動要求男主角放學後留校溫習,課室中只餘下他們兩個,連橫風橫雨的晚上也是如此,也不曾見過女主角的父母要女兒早點回家,感覺有點奇怪。故事中提及班中收集的班費不知所踪,訓導要求全班同學寫出自己懷疑偷錢的同學名稱,之後便搜查最多同學懷疑的三個同學的書包,有同學挺身說不應懷疑同學,女主角也站起來支持,結果是女主角和一眾男同學一同受罰,女主角說她覺得很丟臉,相信如果女主角父母知道了,可能會覺得女兒給其他同學帶壞了。所以,由以上故事所見,故事當中的中學,從家長角度,其實校風不太好。
男女主角的校園故事,便好像是在印證「求學時不應談戀愛」的正反兩方。對於男主角,如果沒有女主角激起他的鬥心,似乎男主角是不會努力讀書,對男主角來說,談戀愛是令他學業進步了;而對於女主角,雖然校內成績還是比男主角好,但她的公開試卻因病而失手,成績不如理想,只能入讀師範大學。如果父母沒有細究,只看成績,可能便會覺得女主角是因為受男主角的影響而成績退步了。
各學生高中畢業後,便各自入了不同的大學,而大學的情況更是令人驚訝。男主角入住大學男生宿舍,閒時便在看色情電影,更甚者是有男生帶女孩回到宿舍內發生關係。原以為台灣是比香港的風氣保守一點,但似乎也相當開放,那麼現在本地的大學宿舍內的真實情況,又會是怎樣呢?記得多年前的香港電影「記得香蕉成熟時」,便提及大學生是會在宿舍內異性同學房間過夜,那麼發展到今天,又會如何呢?相信本地父母更擔心的是,如果子女是出國到更開放的西方國家留學,而且父母不在身邊,會否更變本加厲呢?無論如何,似乎在子女還小,還肯聽父母說話的時候,多傳一些道理和價值觀給子女,比將來子女不在身邊時擔心的好。
男主角習慣在家中全身赤祼,甚至在天台溫習亦如是,他母親經常對他說要穿衣服,但他從不聽,另一方面,男主角的父親,原來也是習慣在家中赤身露體。可見(母親)言教,不及(父親)身教,這值得家長作為借鏡。
故事作者九把刀,其本人也是一個值得家長反省的對象。他本身的成長便好像故事中男主角一樣,在高中期間,應是被認為是壞學生,但到最後,入讀大學研究院,跟著開始寫網誌小說,受到歡迎,到最後成為導演,將小說拍成電影,電影主題曲也是由他填詞,而亦見小說、電影和填詞很有水準。給我的啟發是,每個孩子,未必盡如父母的期望般成長,但是只要一個人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跟著去發揮,便可以打開他的一片天地。而父母最擔心的是,是如果孩子找不到專長,又或專長不足以在將來謀生,這便不是孩子的專長,如此,孩子只可以在空餘時間來發展,家長會告訴子女不要花時間在那些沒價值的專長上,專心學業。但是如九把刀的父母便是如此,便不會有今天這身兼作者和導演的年青人了。由此可見,當父母的,便是要去小心觀察自己的子女,提供機會,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技能,希望找到他們的興趣和專長,讓他們發展下去,期望有朝孩子會因這專長,建立自己的事業,渡過豐盛的一生。
後記
最近開始看《那些年》的小說版,並沒有提及在課室內「打手鎗」的事件,不知是作者在寫小說時沒有提,還是在電影中才加上去,令電影有更多商業元素,增加吸引加。但我自己則覺得應該是在電影才加上去,因為,這樣實在太瘋狂了。
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網誌成書了
第一天開始寫這個網誌時,抱著的心態是要去寫下自己的心路歴程,讓將來自己,也包括女兒,可以從中找到當天的片段。這段期間,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過或現在便是身處當中,學校很多,課程很多,感覺到處都是機會,但實際上,可能也真的只是一個沒有結果的機會已而,感覺很無助,看著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應要怎麼做。我慶幸自己寫了這個網誌,令自己可以冷靜的去思考,然後寫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六個年頭了,更慶幸的是得到很多的家長的垂青,很多家長默默的支持,因此,我更有幸和部份家長相識,有些雖不曾遇上,但交心分享,互相支持,實在是上天給我的恩賜。
透過這個網誌,讓我對我身邊的家長認識更多,成立之初,沒有什麼統計,所以我不知有多少網友曾瀏覽我的網誌,所以我加了一個小小的廣告欄,我不是想因此而有任何收入,只是因為這個廣告欄可以顯示我的網誌在某段期間內有多少人曾瀏覽。根據這個廣告欄的遊戲規則,要累積足一百美元,Google才會寄給我一張支票。但我可以告訴大家,我這個網誌五年多以來,累積了二十多萬次瀏覽記錄,但我卻不曾為此有任何回報,以現在每日的瀏覽次數來看,大概還有五至六年,我才有機會收到第一張由Google寄給我的支票,到時,我也許會將它裱起來留念。我不是暗示大家要去開啟廣告欄內的網頁,這不是我的本意。
近年,Blogger提供了統計資料,所以現在我便看到我的網誌有多少瀏覽次數,用什麼瀏覽器,是由那個地方瀏覽的,又或是用什麼字眼搜索到我的網誌。以下是一些觀察到的重點:
看到這個書名,沒有沿用我網誌的名稱,書名似乎在鼓吹看重名校,但相信我網誌的長期讀者,看過我的文章,也知道我不是考慮學校名聲,而是真的去思考教育理念和女兒的成長。書名是出版商建議,因為出版始終涉及商業決定,出版公司投資在出版之上,我總不能只考慮自己能出版便算,也得接納出版商的建議。再者,蔡繼有學校的確被人冠以名校之稱,女兒能入讀,某個程度也算和書名相附吧。
透過這個網誌,讓我對我身邊的家長認識更多,成立之初,沒有什麼統計,所以我不知有多少網友曾瀏覽我的網誌,所以我加了一個小小的廣告欄,我不是想因此而有任何收入,只是因為這個廣告欄可以顯示我的網誌在某段期間內有多少人曾瀏覽。根據這個廣告欄的遊戲規則,要累積足一百美元,Google才會寄給我一張支票。但我可以告訴大家,我這個網誌五年多以來,累積了二十多萬次瀏覽記錄,但我卻不曾為此有任何回報,以現在每日的瀏覽次數來看,大概還有五至六年,我才有機會收到第一張由Google寄給我的支票,到時,我也許會將它裱起來留念。我不是暗示大家要去開啟廣告欄內的網頁,這不是我的本意。
近年,Blogger提供了統計資料,所以現在我便看到我的網誌有多少瀏覽次數,用什麼瀏覽器,是由那個地方瀏覽的,又或是用什麼字眼搜索到我的網誌。以下是一些觀察到的重點:
- 我相信很多家長首次找到我的網頁,便是在搜查網站找有關學校的資料,而學校之中,次序為根德園、蔡繼有學校、國際英文幼稚園、宣道小學。另外,亦有以虎媽來搜索。可見,很多家長首先想在網上找到一些有關自己心儀學校的資料,及後才繼續看到其他文章的。
- 網友絕大多數是香港本地的家長,次為美國,之後便是中國內地、新加坡、台灣、日本、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澳門。
- 最受歡迎的文章,還是有關根德園和國際英文幼稚園,之後便是蔡繼有學校和怪獸家長的文章。
- 最後,可以這數年來,用Internet Explorer來瀏覽的次數慢慢下降,而用Safari的次數則上升,跟著便見Mobile Safari也有上升趨勢,可見用Mac機和用手機(尤其是iPhone)的人越來越多。
數月前,有出版商聯絡我,商討將我網誌的文章編輯成書來出版,令我受寵若驚,這本書名為《贏在起跑線 ~ 我的名校之路》。
老實的說,將文章編輯成書,並不會令我有可觀收入,但我卻喜見的是文章可以接觸到一些不經常在網上瀏覽的家長。出版商在我網誌上的文章,選擇並重整文章,將有關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亦將我部份的過長的文章分為兩篇或三篇,令讀者讀得更舒服。我網誌上的文章,很多都是我在午夜夢迴時所寫,半夢半醒之間來校對,也真的還留下很多錯別字和不通順的句子,這次編輯成書,校對不能馬虎,小心的一句一字來校對,原來也發現了不少錯處,在此真的要感謝各網友對我網誌的包容。另外,因為網誌每一篇文章都有刊登日期,而書中則沒有,所以有一些時間性的字眼也會被適當地修改。
在網誌上而又在書中出現的文章,會繼續原原本本的留在這個網誌上,繼續讓經網上瀏覽我網誌的家長可以繼續看到那些文章,所以網誌會繼續讓網友瀏覽。另一方面,書本卻會讓從來沒有看過我網誌的讀者,以一個較有系統的模式來看我的文章。希望透過這兩個途徑,可以跟更多的家長交流,讓最終得益的是我們的下一代。
Saturday, November 12, 2011
再談IB
在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時,便開始接觸IB這個教學和評核模式,那時上IB的官方網站,對這個學制認識更多,其詳情不在此多贅。之前參加了學校為家長而舉辦的家長講座,講解IB和學校怎樣去實踐這個教育模式。
這個講座首先由校長解釋為什麼蔡繼有學校只在十一和十二年級實行IB課程,解釋原因是IB三個課程是獨立的,即某一學校可以選擇實行當中的某些課程,而三個課程之中,十一和十二年級所實行的DP是歴史最悠久的,教材和應試材料也較充足。我自己作為家長,則覺得學校由一年級到八年級的課程,其教育理念和IB所建議的差不多,我相信對於學生的培訓和其他實行所有年級都是IB的學校差不多,既然我們的子女都是接受差不多的教育模式,學生又不必要用IB課程的成績來升學,我便覺得不需要一定要學校經過評核來實行IB其他的課程,學校可以設計自己的教材,我便覺得更靈活了,再者,學校也不必要多費金錢來進行IB評核,加重了家長在學費上的負擔;所以,我是認同學校只在十一和十二年級實行IB課程。
之後,講座由學校由外地請來的IB顧問來講解IB課程和現況,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尤其重點是世界上各國有多少學校是採用IB課程,最後是IB的應考和評核方法。學生考IB的成績,最高為45分,而整個世界來說,平均分為大概30分。
最後,講座由校方繼續介紹學校將會怎樣實行IB課程,例如提供那些科目。由於現時學校十一年級只有廿多人,所以學校便不能提供很多科目供學生選擇。我相信,到我女兒九年之後開始就讀十一年級時,那時的十一年級的學生人數一定比現在多得多,所以學校提供給學生所選擇的科目會比現在明顯的多,現在報考蔡繼有學校小一的學生,人數亦比當年的多,學校可以選到質素更高的學生,所以到他們十年後應付IB的能力和成績,亦應會比現在的更好;再者,因為學校已有多年IB教學經驗,到時在一年級到十年級期間,學校亦可以因應十一年級開始的IB課程早早在低年級為學生預先準備。由此可見,只要學校繼續實行IB課程,學校定可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令學生受惠。
講座最後由中文大學負責收生的職員講解現時中文大學對取錄新生的取態,尤其是應考IB學生。總括來說,中文大學會一併考慮以IB成績報考中文大學的學生,而不設任何限額,現時取錄IB學生的最低要求是30分,個別學系會提高收生要求,例如法律系是38分而醫科為43分,或會要求考生參加面試。當晚該職員因不想令家長收到不全面的信息,所以不肯透露去年中文大學取錄IB成績的人數和比例。就這個講座而言,因大部份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唯獨是這部份只有本地大學中人才可以提供,所以我覺得這部份是當晚最值得家長留意的地方。
近年所見,世界一體化,每個國家都希望以高增值、知識型行業,為國家帶來更可觀的收入和外匯,改善國民生活,結果是每個國家都想吸納人才,而人才的定義,並不是某個人是讀了什麼課程,考了某一個試。同樣,大學亦然,大學的畢業生表現,學術研究成果,便有賴於大學是否取錄高質素的學生,只要這個學生可以證明或能顯示出他是才能出眾的,就學術成績而言,那管這個成績是本地公開試,外國的任何公開試如IGCSE或是IB,大學都會考慮,不會規限自己只能取錄或取錄多少以某考試成績報考的學生人數,否則,只會是固步自封,到最後連本地學生都放棄吧。
所以,我相信本地大學,一定會考慮在本地就讀IB課程的學生,亦因IB課程更貼近大學課程,大學反而應會另眼相看,至於是否經聯招(JUPAS),根本沒有所謂,分別只在乎報考的途徑吧,再者,在本地讀IB課程的,大都是香港人,本地大學因為學生所讀的課程不是本地課程而不取錄香港學生,這個道理怎樣也說不通吧,這班可以就讀IB課程的學生,其學校一定不是受政府資助的官津和直資,只可能是私校,他們在沒有政府直接資助下,完成IB課程,家境肯定大都是中產或以上,學生是私校千挑萬選出來的精英,如果本地大學反而把這班精英推出外國去,簡直就是與整個香港社會為敵。外國很多大學,包括了不少出名的大學,也會提供獎學金給學術成績優異的學生,為的便是希望當中有些畢業生會留下來工作,或作學術研究,間接提高該國的勞工人口質素,這樣,國家付出的獎學金和之後帶來對國家的回報相比,便微不足道了。
跟很多蔡繼有學校的家長談過,雖然很多家長都會為子女計劃在畢業後到海外留學,但亦很多會打算讓子女留在香港升本地大學。以前,很多家長(包括很多曾考慮蔡繼有學校的家長)都會覺得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便一定是打算讓子女畢業後到海外留學,經過這次講座後,應可以解開他們的疑慮,放心的讓子女報考或就讀以IB課程為終點的蔡繼有學校或其他同類學校了。
這個講座首先由校長解釋為什麼蔡繼有學校只在十一和十二年級實行IB課程,解釋原因是IB三個課程是獨立的,即某一學校可以選擇實行當中的某些課程,而三個課程之中,十一和十二年級所實行的DP是歴史最悠久的,教材和應試材料也較充足。我自己作為家長,則覺得學校由一年級到八年級的課程,其教育理念和IB所建議的差不多,我相信對於學生的培訓和其他實行所有年級都是IB的學校差不多,既然我們的子女都是接受差不多的教育模式,學生又不必要用IB課程的成績來升學,我便覺得不需要一定要學校經過評核來實行IB其他的課程,學校可以設計自己的教材,我便覺得更靈活了,再者,學校也不必要多費金錢來進行IB評核,加重了家長在學費上的負擔;所以,我是認同學校只在十一和十二年級實行IB課程。
之後,講座由學校由外地請來的IB顧問來講解IB課程和現況,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尤其重點是世界上各國有多少學校是採用IB課程,最後是IB的應考和評核方法。學生考IB的成績,最高為45分,而整個世界來說,平均分為大概30分。
最後,講座由校方繼續介紹學校將會怎樣實行IB課程,例如提供那些科目。由於現時學校十一年級只有廿多人,所以學校便不能提供很多科目供學生選擇。我相信,到我女兒九年之後開始就讀十一年級時,那時的十一年級的學生人數一定比現在多得多,所以學校提供給學生所選擇的科目會比現在明顯的多,現在報考蔡繼有學校小一的學生,人數亦比當年的多,學校可以選到質素更高的學生,所以到他們十年後應付IB的能力和成績,亦應會比現在的更好;再者,因為學校已有多年IB教學經驗,到時在一年級到十年級期間,學校亦可以因應十一年級開始的IB課程早早在低年級為學生預先準備。由此可見,只要學校繼續實行IB課程,學校定可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令學生受惠。
講座最後由中文大學負責收生的職員講解現時中文大學對取錄新生的取態,尤其是應考IB學生。總括來說,中文大學會一併考慮以IB成績報考中文大學的學生,而不設任何限額,現時取錄IB學生的最低要求是30分,個別學系會提高收生要求,例如法律系是38分而醫科為43分,或會要求考生參加面試。當晚該職員因不想令家長收到不全面的信息,所以不肯透露去年中文大學取錄IB成績的人數和比例。就這個講座而言,因大部份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唯獨是這部份只有本地大學中人才可以提供,所以我覺得這部份是當晚最值得家長留意的地方。
近年所見,世界一體化,每個國家都希望以高增值、知識型行業,為國家帶來更可觀的收入和外匯,改善國民生活,結果是每個國家都想吸納人才,而人才的定義,並不是某個人是讀了什麼課程,考了某一個試。同樣,大學亦然,大學的畢業生表現,學術研究成果,便有賴於大學是否取錄高質素的學生,只要這個學生可以證明或能顯示出他是才能出眾的,就學術成績而言,那管這個成績是本地公開試,外國的任何公開試如IGCSE或是IB,大學都會考慮,不會規限自己只能取錄或取錄多少以某考試成績報考的學生人數,否則,只會是固步自封,到最後連本地學生都放棄吧。
所以,我相信本地大學,一定會考慮在本地就讀IB課程的學生,亦因IB課程更貼近大學課程,大學反而應會另眼相看,至於是否經聯招(JUPAS),根本沒有所謂,分別只在乎報考的途徑吧,再者,在本地讀IB課程的,大都是香港人,本地大學因為學生所讀的課程不是本地課程而不取錄香港學生,這個道理怎樣也說不通吧,這班可以就讀IB課程的學生,其學校一定不是受政府資助的官津和直資,只可能是私校,他們在沒有政府直接資助下,完成IB課程,家境肯定大都是中產或以上,學生是私校千挑萬選出來的精英,如果本地大學反而把這班精英推出外國去,簡直就是與整個香港社會為敵。外國很多大學,包括了不少出名的大學,也會提供獎學金給學術成績優異的學生,為的便是希望當中有些畢業生會留下來工作,或作學術研究,間接提高該國的勞工人口質素,這樣,國家付出的獎學金和之後帶來對國家的回報相比,便微不足道了。
跟很多蔡繼有學校的家長談過,雖然很多家長都會為子女計劃在畢業後到海外留學,但亦很多會打算讓子女留在香港升本地大學。以前,很多家長(包括很多曾考慮蔡繼有學校的家長)都會覺得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便一定是打算讓子女畢業後到海外留學,經過這次講座後,應可以解開他們的疑慮,放心的讓子女報考或就讀以IB課程為終點的蔡繼有學校或其他同類學校了。
Sunday, October 16, 2011
求學的機會率
作為父母,要為子女打算計劃,在不同的階段,為子女作不同的決定,而作這些決定,大都會去找資料,向過來人打聽,到最後作決定時,卻難免心大心細,不知所做決定是否正確。我看過很多投資的書,尤其是技術分析的書,都會教如何以過住表現去作決定,投資只是錢的問題,投資者尚且會去理智分析,但父母為子女作決定,是一生的事,我便覺得更應理智去分析,家長是否有一些參考數字,可以更客觀的去分析和去做決定呢?所以我便想到用機會率去分析家長的決定,解釋家長作這些決定背後的理據。
近來家長都忙於帶子女參加直資私校的面試,聽到的消息是學校所收到的報名表創新高,而很多孩子所報考的小學數目亦多於十間,例如上周六,便聽到有孩子同一天便要參與五間小學的面試,有些更是因為時間重疊而要缺席部份學校的面試。直覺去想,如果越多學生報考直資私校,而每個學生所報考的數目又越多,參與當中的家長,也要報考更多學校,否則便不能成功考到直資私立學校,這是很合邏輯的推論,數學上怎去理解呢?
假設某一學校只是隨機選學生入讀(即沒有面試,只靠運氣),某一學生的成功機會p便是:學位數目/考生數目,即某學校有100個學額,有200個學生來報考,成功機會是100/200,即是p=0.5(即50%)。如此,失敗的機會便是(1-p),所以學額越少或考生越多,成功機會越少(失敗機會越大)。跟著,報考兩間小學少至有一間收的機會是1-(1-p)x(1-p),意思是1減去兩間學校都同時不取錄的機會,如果p是0.5,至少一間收的機會便是0.75(既75%)。如此類推,報考N間小學而至少一間取錄的機會是:1-(1-p)^N(即1減去(1-p)自乘N次)。
根據以上方程式,想達到有超過八成機會會有至少一間學校取錄,便有以下情況:
以上的結果好像很嚇人,但先不用太擔心,首先看看以上假設和現實的分別。首先是某一間小學的成功取錄機會,以上的計算是所有小學都是同一機會率,但實際上,每一間學校的機會率都是不同(即每一間學校的p都是不一樣),某些極熱門的學校,考生的人數可以是學額的二十倍或以上,即超過二十個考生爭一個學額,而亦有些較低調的,考生的人數可能只是學額幾倍。根據以上方程式,只要報考小學當中有四間學校的機會率是一半(p=0.5),便可有超過九成機會至少有一間會取錄,之後再報其他成功機會率低的學校也不會令成功考到其中一間小學的機會率減低。意思即是,如果家長想在報考直資私校當中,有較高機會至少有一間小學取錄,便要選擇報考一些成功機會較大(即競爭較小一點)的小學。
另外,以上假設是不會面試的,學校是隨意的選學生,但是如果加上面試這個考慮點,對某一間小學來說,成功機會便是學額除以達到該校期望的人數,即如果學額有一百,但有二百個考生達到學校的期望,不論所有考生有多少,成功機會率便是二份之一。所以,如果能令到子女達到直資私校期望的素質,有至少一間小學取錄的機會便會大增,亦即要報考的學校數目可以減少。(怎樣才算是達到直資私校的期望,怎樣準備,不在此討論了。)
以上的結論好像很「無謂」,直覺就是這樣,何必拿數學出來「拋書包」。但是希望提醒家長,如果報考直資私校的目的,便是要作為官津小學派位的後備,以防派位不理想,又怕叩門也入不到理想的官津,便要考慮至少有一間自己接受得到的直資私校小學取錄自己的子女(家長又要明白如果接受了直資小學,便不能繼續參加統一派位了),所以在報考眾多熱門直資私校的同時,也得報一些次熱門的直資私校,增加可以有直資私校在手的機會。
當然,家長想的,其實不是要在直資私校當中至少考到一間,而是想考到心儀的那一間,所以如果家長有心儀小學,不用想太多便去報考便是。又想一想,明年面試的表現以及個人素質,理應比今年為好,如果假設報考人數不大變,在同一間小學取錄的機會為大,即整體至少有一間小學取錄的機會也會大增,所以家長亦可以考慮第一年在一間並非心儀的小學讀,甚至重讀K3,明年再來考過。
以上講了一大段考小學的機會和次數問題,好像一定要考到直資私校才放心。但是,其實家長跟著而來要去想的是,是否一定要讀直資私校,家長想子女考直資私校其實抱著什麼的心態,就讀直資私校和官津學校,分別又在那裡,自己子女又是否適合呢?這些問題,都留待家長去為子女好好去思考。
近來家長都忙於帶子女參加直資私校的面試,聽到的消息是學校所收到的報名表創新高,而很多孩子所報考的小學數目亦多於十間,例如上周六,便聽到有孩子同一天便要參與五間小學的面試,有些更是因為時間重疊而要缺席部份學校的面試。直覺去想,如果越多學生報考直資私校,而每個學生所報考的數目又越多,參與當中的家長,也要報考更多學校,否則便不能成功考到直資私立學校,這是很合邏輯的推論,數學上怎去理解呢?
假設某一學校只是隨機選學生入讀(即沒有面試,只靠運氣),某一學生的成功機會p便是:學位數目/考生數目,即某學校有100個學額,有200個學生來報考,成功機會是100/200,即是p=0.5(即50%)。如此,失敗的機會便是(1-p),所以學額越少或考生越多,成功機會越少(失敗機會越大)。跟著,報考兩間小學少至有一間收的機會是1-(1-p)x(1-p),意思是1減去兩間學校都同時不取錄的機會,如果p是0.5,至少一間收的機會便是0.75(既75%)。如此類推,報考N間小學而至少一間取錄的機會是:1-(1-p)^N(即1減去(1-p)自乘N次)。
根據以上方程式,想達到有超過八成機會會有至少一間學校取錄,便有以下情況:
- 如果p=0.5,只要N=3。即報考三間小學,便至少有一間會取錄。
- 如果p=0.1(即考生是學額的十倍),N便至少是16,即是家長要為子女報考16間小學,才有超過八成機會有其中一間取錄。
如果想達到九成機會有至少一間學校取錄,情況便會變成:
- 如果p=0.5,只要N=4。即多報考一間小學至四間,便有超過九成機會至少有一間會取錄。
- 如果p=0.1,N便至少是22,即是家長要為子女多報考6間小學至22間,才有超過九成機會有其中一間取錄。
另外,以上假設是不會面試的,學校是隨意的選學生,但是如果加上面試這個考慮點,對某一間小學來說,成功機會便是學額除以達到該校期望的人數,即如果學額有一百,但有二百個考生達到學校的期望,不論所有考生有多少,成功機會率便是二份之一。所以,如果能令到子女達到直資私校期望的素質,有至少一間小學取錄的機會便會大增,亦即要報考的學校數目可以減少。(怎樣才算是達到直資私校的期望,怎樣準備,不在此討論了。)
以上的結論好像很「無謂」,直覺就是這樣,何必拿數學出來「拋書包」。但是希望提醒家長,如果報考直資私校的目的,便是要作為官津小學派位的後備,以防派位不理想,又怕叩門也入不到理想的官津,便要考慮至少有一間自己接受得到的直資私校小學取錄自己的子女(家長又要明白如果接受了直資小學,便不能繼續參加統一派位了),所以在報考眾多熱門直資私校的同時,也得報一些次熱門的直資私校,增加可以有直資私校在手的機會。
當然,家長想的,其實不是要在直資私校當中至少考到一間,而是想考到心儀的那一間,所以如果家長有心儀小學,不用想太多便去報考便是。又想一想,明年面試的表現以及個人素質,理應比今年為好,如果假設報考人數不大變,在同一間小學取錄的機會為大,即整體至少有一間小學取錄的機會也會大增,所以家長亦可以考慮第一年在一間並非心儀的小學讀,甚至重讀K3,明年再來考過。
以上講了一大段考小學的機會和次數問題,好像一定要考到直資私校才放心。但是,其實家長跟著而來要去想的是,是否一定要讀直資私校,家長想子女考直資私校其實抱著什麼的心態,就讀直資私校和官津學校,分別又在那裡,自己子女又是否適合呢?這些問題,都留待家長去為子女好好去思考。
Friday, September 09, 2011
家長也面試
有網友在網誌文章留言,詢問有關學校面試家長時所提問的問題,可怎樣回答,我想了想,如果我詳細在留言那裡答,看到的網友不多,那倒不如另寫網文,和其他網友分享。
有些家長認為,某些學校是在看家長的背景,例如職業或身份,跟著也想知道孩子是由誰來照顧,亦很大機會便是將來入學後照顧孩子的那位,如果便是父母,學校便最想知道孩子從小到大,父母的參與有多少,對大部份孩子而言,父母亦對子女升學的取向,學業成績的要求,扮演決策的角色。所以我想,學校最想認識家長的,便是他們心目中對子女就學的期望,和學校的取向和教學模式是否一致,如果學校的取向和家長期望不相近,就算孩子是多優秀,我想學校也不想取錄一個學生,在就學期間家長因為學校不合其期望,跟著不斷有怨言甚或投訴,甚至會高調要求學校改變教學模式,這只會令家長、老師和學生都跌入一個困局,浪廢精力於彼此間的角力。所以我覺得學校最想取錄的,是那些很認識自己子女而且和學校取向一致的家長的子女,如此,學校和家長協力幫學生向共同的目標去教學生,最後得益的,也都是學生本身了。
另外,我亦想到,如果我是校方,如果我會去面試家長,我也會去看看那些家長看來便是較麻煩的。家長要求學生要有特別的對待,對學校每一方面都有他們的期望和要求,以為自己的想法一定比學校更好,要求學校跟著做。最受歡迎的家長,便是那些理解學校理念,會盡配合學校去做,有空間和孩子一同成長,而心態甚至有點兒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精神的。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報考某一學校,便得顯示出誠意,例如親自來交表格,厚厚的孩子個人覆歴,面試時高貴的外表等等。可能會想,連答問題是否也要表示出誠意,例如把學校抬得高高,例如回答老師:「如果貴校收了我小兒/小女,之後男/女拔收我子女我都不會轉校。」如果我是老師,我聽到這樣的答案,除非我覺得自己學校是比男/女拔更高江湖地位,否則我只會想家長是在奉承學校,以為可以得到更好的印象,提高面試成功的機會,但答案當中根本沒有提及任何客觀因素;對於機會主義者,如果我是校長,我有選擇的話,我都盡量不去取錄有這樣心態的學生家長。
最後,返回網友提及播道學校所提問的問題,我沒有幫女兒去報考這學校,因為對我來說真的太遠了,但是如果我真住在附近,真的去面試了,我的回答是:
女兒從小便是由我來照顧,接送女兒上學放學的都是我,和女兒相處時最多的亦是我,所以最認識我女兒的便是我。(這是賣花讚花香,自我發揮,旨在話比人知自己好清楚個女既成長和個性,如之前已在其他問題答了,亦可免去。)
由我觀察所得,我女兒不是學術型的學生,她並不適合高度重視學術成績的主流學校,我覺得對她來說,最適合的學習環境便是那些重視學術以外發展的學校,令她可以找尋和發展她本身所長,建立她的自信,培養她的終身學習精神,如果最終她的專長可以在本地的大學繼續進修下去,她便留在香港升大學,否則,我會讓她去找尋,如有需要到外國去升學,我也會盡力支持她。(這是要告訴老師,家長是很清楚子女,不是漁翁撒網,亦清楚講出家長為什麼會報考播道,這答案當然要和學校的教學理念相同,否則如果學校根本不是這樣做,老師反而覺得家長不合適。)
根據我的想法,我便為女兒報考了播道、優才、音小。。。這幾間都附合我的期望,如果有當中有多過一間取錄我女兒的,我便會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學制、學費和距離,尤其是距離,因為這直接影響我女兒能否得到充份休息,讓她有精神上堂時專心上課。所以很實際說,如果播道學校收了我女兒,我便會選擇播道,其他我女兒有報考的學校,就算取錄,我也會盡早通知學校捥拒學位,讓他們可以盡早取錄另一位合適的學生。(這是說出家長是客觀和理智的,可以不提及其他學校,尤其報考了很多學校而且不同類型的,但如果提及,真的是要差不多教學模式的,亦不是只講學校名氣,客觀地說出因為既然是同類,其他客觀因素當然便是決定性了,而距離又的確很實際,和學習有關,亦不是金錢問題。最後亦暗示自己是有責任感的家長,會盡早通知學校。)慢慢想當然可以答得很好,但即時答,便要家長先明白老師其實在想什麼,用老師角度才能答出較理想的答案。我本身也是教育界,所以較易以老師的心態去想。另外,真的希望家長除了是應付面試,是答得出,做得到的。不要作假,孩子便在身旁,壞榜樣一開,就算入到心儀學校都無意思了。
唔讀幼稚園
和家人在外進晚饍,鄰枱的食客是一個帶著一個嬰兒的家庭,望著嬰兒還坐不穩,也許是半歲大吧,趣緻可愛。席間聽到鄰枱這家人談教育,沒有刻意去聽,但突然有一句卻很清楚的聽到,便是那父親問:「可唔可以唔讀幼稚園?」
記得我小時候讀小學時,我最深刻印象是我小五小六時,班中考第一名的女孩子,聽說便是沒有讀過幼稚園,一入學便是小一了,那時也會想,沒有讀幼稚園,小學也可以考第一嗎?跟著便沒有繼續想下去。但是到現在,跳過學前幼稚園教育,直接入讀小一,可行嗎?
理論上是可行的。香港實行是九年強制免費教育,每個香港人在十五歲之前,便得在學校就讀,十五歲以後,政府便不會再強迫任何香港人就讀,所以有些學生,就算成績多差,操行多壞,也得找一間學校就讀,足十五歲,學校便勸喻家長著學生停學,記得有報導有家長不滿香港教育,不讓子女上學,最後也被警察破門帶走子女,送他們上學去。 所以,小一到中三(大概便是十五歲)的香港人,便得就讀,政府也責無旁貸的提供入學機會,但是小一之前的學前教育,卻不是必需的,就算現在有學券制度,家長也可以不享用,亦可以不讓子女入讀幼稚園。
實際上呢?其實也不一定要入讀幼稚園,重點是,幼稚園是準備孩子於小學就讀,如果家長有其辦法令孩子有能力應付小學的學習需求,不入讀幼稚園也是可以的。其他實際考慮,例如小學派位,沒有讀幼稚園孩子的父母,也可以直接到政務處拿到小學派位申請表,表上並無要求幼稚園資料,所以孩子沒有讀幼稚園也可以。但是考直資私校方面,沒有讀過幼稚園,學校方面較難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能力,而且,家長這樣有獨特想法的,學校可能也會怕是麻煩家長,避之則吉;至於孩子小學前的學習,除非有人可以自行教導孩子所需的基本知識,例如母親為家庭主婦,有時間可以自行教導,但能否比孩子在幼稚園讀還好,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再者,看到現在很多學校的小一,實際上的程度卻是小二,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學習過的孩子,一開始就讀小二課程,是沒有可能會跟得上,而且學校也不會想到有學生是沒有讀過幼稚園的,就算學校肯提供額外的支援,孩子也會讀得很辛苦。另外,除非孩子能和年紀相約的孩子相處,否則孩子不就讀幼稚園,便沒有機會和其他孩子溝通玩耍,失了學習和其他人相處的機會。
至於會否有家庭因為經濟問題而不能讓孩子入讀幼稚園呢?在香港也不會出現這個現象,因為就算是草根階層,首先他們不會期望入讀學費高昂的名幼稚園,只是在家附近的幼稚園便可,運用學券之後,餘下來的學費,有些幼稚園只收取數百元的學費,這些家庭還可以向政府申請學費資助,亦即他們可以享受學費全免的學前教育。所以,在香港,是應沒有家庭是因為經濟問題而不能接受學前教育的。
所以,既然在香港的學童是一定可以接受學前教育,而除非家長有很大的原因不讓子女入讀幼稚園,否則,在現今競爭那麼激烈的學習環境內,姑勿論是否名幼稚園或國際英普幼稚園,實在是沒有原因不去讓子女入讀幼稚園。跟著的問題只是讀什麼幼稚園吧。
記得我小時候讀小學時,我最深刻印象是我小五小六時,班中考第一名的女孩子,聽說便是沒有讀過幼稚園,一入學便是小一了,那時也會想,沒有讀幼稚園,小學也可以考第一嗎?跟著便沒有繼續想下去。但是到現在,跳過學前幼稚園教育,直接入讀小一,可行嗎?
理論上是可行的。香港實行是九年強制免費教育,每個香港人在十五歲之前,便得在學校就讀,十五歲以後,政府便不會再強迫任何香港人就讀,所以有些學生,就算成績多差,操行多壞,也得找一間學校就讀,足十五歲,學校便勸喻家長著學生停學,記得有報導有家長不滿香港教育,不讓子女上學,最後也被警察破門帶走子女,送他們上學去。 所以,小一到中三(大概便是十五歲)的香港人,便得就讀,政府也責無旁貸的提供入學機會,但是小一之前的學前教育,卻不是必需的,就算現在有學券制度,家長也可以不享用,亦可以不讓子女入讀幼稚園。
實際上呢?其實也不一定要入讀幼稚園,重點是,幼稚園是準備孩子於小學就讀,如果家長有其辦法令孩子有能力應付小學的學習需求,不入讀幼稚園也是可以的。其他實際考慮,例如小學派位,沒有讀幼稚園孩子的父母,也可以直接到政務處拿到小學派位申請表,表上並無要求幼稚園資料,所以孩子沒有讀幼稚園也可以。但是考直資私校方面,沒有讀過幼稚園,學校方面較難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能力,而且,家長這樣有獨特想法的,學校可能也會怕是麻煩家長,避之則吉;至於孩子小學前的學習,除非有人可以自行教導孩子所需的基本知識,例如母親為家庭主婦,有時間可以自行教導,但能否比孩子在幼稚園讀還好,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再者,看到現在很多學校的小一,實際上的程度卻是小二,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學習過的孩子,一開始就讀小二課程,是沒有可能會跟得上,而且學校也不會想到有學生是沒有讀過幼稚園的,就算學校肯提供額外的支援,孩子也會讀得很辛苦。另外,除非孩子能和年紀相約的孩子相處,否則孩子不就讀幼稚園,便沒有機會和其他孩子溝通玩耍,失了學習和其他人相處的機會。
至於會否有家庭因為經濟問題而不能讓孩子入讀幼稚園呢?在香港也不會出現這個現象,因為就算是草根階層,首先他們不會期望入讀學費高昂的名幼稚園,只是在家附近的幼稚園便可,運用學券之後,餘下來的學費,有些幼稚園只收取數百元的學費,這些家庭還可以向政府申請學費資助,亦即他們可以享受學費全免的學前教育。所以,在香港,是應沒有家庭是因為經濟問題而不能接受學前教育的。
所以,既然在香港的學童是一定可以接受學前教育,而除非家長有很大的原因不讓子女入讀幼稚園,否則,在現今競爭那麼激烈的學習環境內,姑勿論是否名幼稚園或國際英普幼稚園,實在是沒有原因不去讓子女入讀幼稚園。跟著的問題只是讀什麼幼稚園吧。
Monday, August 29, 2011
應否讀兩歲班
今日收到網友寄來的電郵,問到孩子應否入讀兩歲班,我想了一想,很難簡單三言兩語便說出來,所以便以本文寫出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也許是教育當局所定,孩子要到兩歲時才能入讀幼兒班。(我自己女兒完成了學前教育,但是我有時還弄不清楚其實幼兒班、幼稚班、低班、高班,是否便是Nursery以及K1到K3,有時為清楚說明K1前的那一年課程,說兩歲班也許便更清楚。)所以如果子女是九月前出生的,便可以足兩歲在九月入讀兩歲班,而來年便可以足三歲入讀K1了;而九月後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出生的孩子,如果入讀兩歲班,例如我女兒,便得在足兩歲時插班就讀兩歲班,又或完全放棄兩歲班,在來年足兩歲八個月入讀K1,又或是入讀兩歲班,再在足三歲八個月入讀K1,做其「超大仔大女」。所以首先要考慮是否讀兩歲班,便首先想想自己的子女是那個月出生,和自己想子女整個學前教育是怎樣。
有一點很值得留意的的是,如果父母考慮學券這個問題,因為每個孩子只能用學券在三個幼稚園學年,所以兩歲班是不在學券應用範圍之內,所以如果孩子是九月前出生,孩子用在讀兩歲班的這一年,其實也可以用來讀K1到K3當中任何一年,更甚者,例如九月或以後出生的,尤其年尾,孩子可以讀大半年兩歲班,再讀四年幼稚園,做其極大仔大女(如果只讀三年幼稚園,便是細仔細女了)。
所以父母要考慮的是,如果子女是九月前出生,尤其是年初,會否讓孩子先讀大半個學期兩歲班,又或足兩歲八個月才入讀兩歲班,一開始便做大仔大女;而九月後出生的,父母便得考慮會否讓子女插班入讀兩歲班,又或完全跳過兩歲班。父母要細心考慮,想孩子在那個年紀入學,入學是兩歲班或是K1。簡單來說,足兩歲才能入讀兩歲班,足兩歲八個月才能入讀K1(即在九月一日時,孩子是兩歲八個月到三歲八個月),足五歲八個月才能升小學(即在九月一日時,孩子是五歲八個月或更大,也許便是到六歲八個月吧)。
由此可見,孩子的學前教育,可以是由三年(K1到K3),四年(一年兩歲班加三年幼稚園,或三年幼稚園加重讀當中一年)到五年(兩歲班加三年幼稚園再加重讀K1到K3任何一年),根據子女的出生月份和學前教育所用年數,令子女在升小學時是大仔大女,細仔細女,甚至是超大仔大女,以現在主流教育模式來看,令子女在升小學時為大仔大女,以及超大仔大女是比較有利的,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會比細仔細女好。
跟著要考慮的是,如果可以選擇性去讀兩歲班,又或有一年可以用來讀兩歲班或重讀一年幼稚園,便得去考慮讀兩歲班有什麼好處,又或讀兩歲班和重讀K1到K3當中一年(尤其是重讀K1)有什麼分別。
如果讀兩歲班,也許是一個孩子首次在學校就讀,所以孩子可以在兩歲班適應上課的模式,學習和其他孩子相處。另外,大部份兩歲班都不會太重視學術部份,但學習環境可以是全英普,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參加任何由外國人負責的課外活動,英普兩歲班是一個不錯的環境讓孩子習慣和外國人溝通。再者,兩歲班亦重視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甚至是「戒片」,如果孩子在家沒有機會學習自理,又或家人不懂得如果幫年幼子女「戒片」,兩歲班也可以幫到手。還有一個頗實際的考慮,便是如果家中沒有適當的人去照顧子女,又或感到家中幫助照顧孩子的人的做法和父母有出入,讓孩子讀兩歲班也可以減少這個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首次在學校就讀,不論孩子年紀,不論是兩歲班或K1,首半年便是染病高峰期,亦即父母有心理準備要久不久為子女請病假,要安排人手照顧子女。另外,孩子在兩歲時染病,照顧是比在三歲時染病時較難照顧,簡單如餵葯,餵一個兩歲染病的小朋友吃葯,便比餵一個三歲染病的小朋友吃葯為難了,從這個角度,便應讓孩子足兩歲八個月(甚或三歲)才上學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孩子在讀兩歲班時缺席,因為兩歲班不太重視學術,要追回學術便很容易(甚至不用去追),但是如果孩子一開始便讀一些很重視學術的幼稚園的K1,病了,要追回功課便難了一點,所以讓孩子先讀兩歲班,過了染病高峰期,才入讀K1,這樣身體便有了些抗體,請假的機會也小一點,這樣看來,讀兩歲班又好像較好一點。
如果父母在子女入學前,沒有多帶子女參加playgroup,入讀兩歲班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習慣和別人相處,學點英普,學點兒歌,這些知識是有利於孩子報考心儀幼稚園面試時的表現。
以上是很理智的想法和考慮,可能反而令讀者摸不著頭腦。簡單來說,我自己是偏向覺得應該讓孩子入讀兩歲班,令孩子先適應學習環境,獨生子女尤為重要。以下,便是很策略地去思考是否讀兩歲班這個問題。
首先,有些父母是認為足齡便入讀適合的年份,選擇性入讀兩歲班,跟著適齡入讀幼稚園,跟著便會適齡升讀小一,如果孩子可以應付到學業,這是沒有問題,就好像我女兒兩歲插班英普兩歲班,足五歲八個月便升讀小一。
對於某些父母覺得子女要入讀某些心儀幼稚園,升讀心儀小學機會才會大,如果孩子是九月前出生的,他們是可以適齡於兩歲八個月來考幼稚園K1的,但同時都可以去考兩歲班,如此,父母可以看結果,如果心儀幼稚園取錄,便即開始就讀K1,否則,如果認同兩歲班的好處,便先入讀兩歲班(又或另一間不最心儀但可以接受的幼稚園的K1,取代兩歲班,但這樣做是學術先決的,又或最心儀幼稚園不能用學券,這年便在一間可以用學券的幼稚園讀K1,享受一年學券),再在讀兩歲班該年再考心儀幼稚園;如果孩子是九月或以後出生,父母可看自己是否認同讀兩歲班的好處,如果認同,便在孩子足兩歲時插班兩歲班,同年便開始考心儀幼稚園。
一個簡單的問題,讀不讀兩歲班,便弄出以上這麼多考慮點,在香港作父母之所以痛苦,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父母有選擇,又怕做錯選擇。
首先,也許是教育當局所定,孩子要到兩歲時才能入讀幼兒班。(我自己女兒完成了學前教育,但是我有時還弄不清楚其實幼兒班、幼稚班、低班、高班,是否便是Nursery以及K1到K3,有時為清楚說明K1前的那一年課程,說兩歲班也許便更清楚。)所以如果子女是九月前出生的,便可以足兩歲在九月入讀兩歲班,而來年便可以足三歲入讀K1了;而九月後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出生的孩子,如果入讀兩歲班,例如我女兒,便得在足兩歲時插班就讀兩歲班,又或完全放棄兩歲班,在來年足兩歲八個月入讀K1,又或是入讀兩歲班,再在足三歲八個月入讀K1,做其「超大仔大女」。所以首先要考慮是否讀兩歲班,便首先想想自己的子女是那個月出生,和自己想子女整個學前教育是怎樣。
有一點很值得留意的的是,如果父母考慮學券這個問題,因為每個孩子只能用學券在三個幼稚園學年,所以兩歲班是不在學券應用範圍之內,所以如果孩子是九月前出生,孩子用在讀兩歲班的這一年,其實也可以用來讀K1到K3當中任何一年,更甚者,例如九月或以後出生的,尤其年尾,孩子可以讀大半年兩歲班,再讀四年幼稚園,做其極大仔大女(如果只讀三年幼稚園,便是細仔細女了)。
所以父母要考慮的是,如果子女是九月前出生,尤其是年初,會否讓孩子先讀大半個學期兩歲班,又或足兩歲八個月才入讀兩歲班,一開始便做大仔大女;而九月後出生的,父母便得考慮會否讓子女插班入讀兩歲班,又或完全跳過兩歲班。父母要細心考慮,想孩子在那個年紀入學,入學是兩歲班或是K1。簡單來說,足兩歲才能入讀兩歲班,足兩歲八個月才能入讀K1(即在九月一日時,孩子是兩歲八個月到三歲八個月),足五歲八個月才能升小學(即在九月一日時,孩子是五歲八個月或更大,也許便是到六歲八個月吧)。
由此可見,孩子的學前教育,可以是由三年(K1到K3),四年(一年兩歲班加三年幼稚園,或三年幼稚園加重讀當中一年)到五年(兩歲班加三年幼稚園再加重讀K1到K3任何一年),根據子女的出生月份和學前教育所用年數,令子女在升小學時是大仔大女,細仔細女,甚至是超大仔大女,以現在主流教育模式來看,令子女在升小學時為大仔大女,以及超大仔大女是比較有利的,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會比細仔細女好。
跟著要考慮的是,如果可以選擇性去讀兩歲班,又或有一年可以用來讀兩歲班或重讀一年幼稚園,便得去考慮讀兩歲班有什麼好處,又或讀兩歲班和重讀K1到K3當中一年(尤其是重讀K1)有什麼分別。
如果讀兩歲班,也許是一個孩子首次在學校就讀,所以孩子可以在兩歲班適應上課的模式,學習和其他孩子相處。另外,大部份兩歲班都不會太重視學術部份,但學習環境可以是全英普,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參加任何由外國人負責的課外活動,英普兩歲班是一個不錯的環境讓孩子習慣和外國人溝通。再者,兩歲班亦重視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甚至是「戒片」,如果孩子在家沒有機會學習自理,又或家人不懂得如果幫年幼子女「戒片」,兩歲班也可以幫到手。還有一個頗實際的考慮,便是如果家中沒有適當的人去照顧子女,又或感到家中幫助照顧孩子的人的做法和父母有出入,讓孩子讀兩歲班也可以減少這個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首次在學校就讀,不論孩子年紀,不論是兩歲班或K1,首半年便是染病高峰期,亦即父母有心理準備要久不久為子女請病假,要安排人手照顧子女。另外,孩子在兩歲時染病,照顧是比在三歲時染病時較難照顧,簡單如餵葯,餵一個兩歲染病的小朋友吃葯,便比餵一個三歲染病的小朋友吃葯為難了,從這個角度,便應讓孩子足兩歲八個月(甚或三歲)才上學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孩子在讀兩歲班時缺席,因為兩歲班不太重視學術,要追回學術便很容易(甚至不用去追),但是如果孩子一開始便讀一些很重視學術的幼稚園的K1,病了,要追回功課便難了一點,所以讓孩子先讀兩歲班,過了染病高峰期,才入讀K1,這樣身體便有了些抗體,請假的機會也小一點,這樣看來,讀兩歲班又好像較好一點。
如果父母在子女入學前,沒有多帶子女參加playgroup,入讀兩歲班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習慣和別人相處,學點英普,學點兒歌,這些知識是有利於孩子報考心儀幼稚園面試時的表現。
以上是很理智的想法和考慮,可能反而令讀者摸不著頭腦。簡單來說,我自己是偏向覺得應該讓孩子入讀兩歲班,令孩子先適應學習環境,獨生子女尤為重要。以下,便是很策略地去思考是否讀兩歲班這個問題。
首先,有些父母是認為足齡便入讀適合的年份,選擇性入讀兩歲班,跟著適齡入讀幼稚園,跟著便會適齡升讀小一,如果孩子可以應付到學業,這是沒有問題,就好像我女兒兩歲插班英普兩歲班,足五歲八個月便升讀小一。
對於某些父母覺得子女要入讀某些心儀幼稚園,升讀心儀小學機會才會大,如果孩子是九月前出生的,他們是可以適齡於兩歲八個月來考幼稚園K1的,但同時都可以去考兩歲班,如此,父母可以看結果,如果心儀幼稚園取錄,便即開始就讀K1,否則,如果認同兩歲班的好處,便先入讀兩歲班(又或另一間不最心儀但可以接受的幼稚園的K1,取代兩歲班,但這樣做是學術先決的,又或最心儀幼稚園不能用學券,這年便在一間可以用學券的幼稚園讀K1,享受一年學券),再在讀兩歲班該年再考心儀幼稚園;如果孩子是九月或以後出生,父母可看自己是否認同讀兩歲班的好處,如果認同,便在孩子足兩歲時插班兩歲班,同年便開始考心儀幼稚園。
一個簡單的問題,讀不讀兩歲班,便弄出以上這麼多考慮點,在香港作父母之所以痛苦,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父母有選擇,又怕做錯選擇。
Sunday, August 28, 2011
暑假的反思
暑假快完了,女兒也快要升上二年級了。相信對大部份學生來說,放暑假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對父母來說,卻可能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
首先,我在想,為什麼要有暑假呢?我想,從前的學校大都沒有空調設備,香港夏天氣溫高,濕度也高,在一個滿是學生的課室內上課,的確是一件辛苦的事,中午前後,尤其是午餐之後,學生昏昏欲睡,學習意識全無,倒不如放假好了;另外,學生和老師也要時間來準備升班,學生也有一段長的假期,就著個別的喜好和興趣,去學習一些新事物;老師在學期當中大都不能請假,所以暑假便是給他們放年假,和準備新學年。
但是到了今天,我感到暑假和原意已經不一樣,現在學校大都會有空調,夏天上課也不會很辛苦;另外,大部份雙職的家長,因為為免子女在暑假期間虛渡,所以都會為子女安排緊密的活動,如上興趣班、日營、補習、甚至為來年上課程預備班,因此,學生在暑假,其實不比在學期間輕鬆,有時更要為奔走於不同中心,舟車勞動,比平日上課更忙,如果不去安排活動,又怕子女留在家中,傭工便只會讓子女終日安坐電視之前,白白浪費了時間;而家長在放暑假之前,更要到處網羅暑期活動,安排時間,又怕過了報名日期,又怕額滿,令家長在日間忙碌的工作中百上加斤,透不過氣來。
現在的父母,大都負擔不起親自照顧子女的工作量,要假手於人,學期當中平日放學後,父母也不能照顧,所以現在的小學,絕大部份都是全日制,半日制小學少之又少。放學之後,父母不能自己看管子女做功課,又只得把子女交給補習社看管,總之盡量填滿子女的時間。同樣在暑假的時候,很多父母也是要盡量令子女每分每秒都過得「有意義」。有時感到,父母是在把孩子的所有時間用盡,盡量不用父母放下工作,本來暑假可以讓一家人多點時間相聚,結果可能和平日上學差不多。
當然,也有很多父母會好好運用暑假,例如在暑假帶子女離開香港到外地去,我看到很多中產的家庭,在學校稍為長假期便會外遊,尤其是參加旅行團,而我感到這些家庭好像成了必然的事,中產家庭之間放長假期都會互相詢問假期會到那裡外遊,而小孩子更感到好像長假期裡必定有外遊,放假後便互相提及假期期間去了那裡,是否必定要外遊,我便有一點保留。
我想,香港人的旅行團,大都只是吃喝玩樂,在不同的景點拍個照,但那個景點究竟有什麼價值要去參觀,在車上導遊也許是會說的,但是有多少人會認真的去聽,真的不知道。去到外地,旅行團也會帶團員去一些專為香港人服務的餐廳用饍,口味也轉為較合香港人口味,但是,便錯過了一嘗地道口味的飲食,飲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其中一個部份,不論合口味與否,難得到當地旅遊幾天,也應該試試,可惜很多孩子在家也要求口味完全合意才肯進食,到外地更難要求他們試試新口味,可能到最後,父母不忍孩子吃不飽,又是到美式快餐店吃吧。
參加遊行團也可以有些得著,記得去年一家參加旅行團遊東南亞,導遊便說了一些我們香港人值得留意的說話。導遊說新一代的導遊便只會說普通話,他們這一代導遊才會說廣東話,到他們退休之後,香港人到外地旅遊便可能得要接受一個說普通話的導遊了,除此之外,也可以見到內地的發展和普通話的重要性,正靜悄悄地進行,香港人,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實在不能再有一個大香港的心態。
如果父母可以請到假帶子女外遊,選擇自遊行可能得著會更多,例如要子女先行上網找資料,安排旅程,決定參觀景點,為每個景點先行計劃交通和景點的歴史背景,因為自遊行,也得多和當地人溝通,練習外語,又例如問路,也可以給子女機會去問路,又可以選擇民宿,讓子女和當地人一同生活數天,不一定要到主題公園去玩,可能和當地人一同生活一整天,便會對該文化有更深的認識。現在有很多旅行社也會舉辦遊學團,有時會覺得他們其實也不過是另類旅行團,行程可能是會較適合孩子,但是卻貴很多。所以如果可以自己帶子女自遊行,比這些沒有特別行程的遊學團還好。
父母可以陪伴子女的暑假,也許便只得幾個左右,到他們十多歲時,也許他們便會寧願和自己的朋友渡過,所以父母真的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孩子的暑假了。
首先,我在想,為什麼要有暑假呢?我想,從前的學校大都沒有空調設備,香港夏天氣溫高,濕度也高,在一個滿是學生的課室內上課,的確是一件辛苦的事,中午前後,尤其是午餐之後,學生昏昏欲睡,學習意識全無,倒不如放假好了;另外,學生和老師也要時間來準備升班,學生也有一段長的假期,就著個別的喜好和興趣,去學習一些新事物;老師在學期當中大都不能請假,所以暑假便是給他們放年假,和準備新學年。
但是到了今天,我感到暑假和原意已經不一樣,現在學校大都會有空調,夏天上課也不會很辛苦;另外,大部份雙職的家長,因為為免子女在暑假期間虛渡,所以都會為子女安排緊密的活動,如上興趣班、日營、補習、甚至為來年上課程預備班,因此,學生在暑假,其實不比在學期間輕鬆,有時更要為奔走於不同中心,舟車勞動,比平日上課更忙,如果不去安排活動,又怕子女留在家中,傭工便只會讓子女終日安坐電視之前,白白浪費了時間;而家長在放暑假之前,更要到處網羅暑期活動,安排時間,又怕過了報名日期,又怕額滿,令家長在日間忙碌的工作中百上加斤,透不過氣來。
現在的父母,大都負擔不起親自照顧子女的工作量,要假手於人,學期當中平日放學後,父母也不能照顧,所以現在的小學,絕大部份都是全日制,半日制小學少之又少。放學之後,父母不能自己看管子女做功課,又只得把子女交給補習社看管,總之盡量填滿子女的時間。同樣在暑假的時候,很多父母也是要盡量令子女每分每秒都過得「有意義」。有時感到,父母是在把孩子的所有時間用盡,盡量不用父母放下工作,本來暑假可以讓一家人多點時間相聚,結果可能和平日上學差不多。
當然,也有很多父母會好好運用暑假,例如在暑假帶子女離開香港到外地去,我看到很多中產的家庭,在學校稍為長假期便會外遊,尤其是參加旅行團,而我感到這些家庭好像成了必然的事,中產家庭之間放長假期都會互相詢問假期會到那裡外遊,而小孩子更感到好像長假期裡必定有外遊,放假後便互相提及假期期間去了那裡,是否必定要外遊,我便有一點保留。
我想,香港人的旅行團,大都只是吃喝玩樂,在不同的景點拍個照,但那個景點究竟有什麼價值要去參觀,在車上導遊也許是會說的,但是有多少人會認真的去聽,真的不知道。去到外地,旅行團也會帶團員去一些專為香港人服務的餐廳用饍,口味也轉為較合香港人口味,但是,便錯過了一嘗地道口味的飲食,飲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其中一個部份,不論合口味與否,難得到當地旅遊幾天,也應該試試,可惜很多孩子在家也要求口味完全合意才肯進食,到外地更難要求他們試試新口味,可能到最後,父母不忍孩子吃不飽,又是到美式快餐店吃吧。
參加遊行團也可以有些得著,記得去年一家參加旅行團遊東南亞,導遊便說了一些我們香港人值得留意的說話。導遊說新一代的導遊便只會說普通話,他們這一代導遊才會說廣東話,到他們退休之後,香港人到外地旅遊便可能得要接受一個說普通話的導遊了,除此之外,也可以見到內地的發展和普通話的重要性,正靜悄悄地進行,香港人,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實在不能再有一個大香港的心態。
如果父母可以請到假帶子女外遊,選擇自遊行可能得著會更多,例如要子女先行上網找資料,安排旅程,決定參觀景點,為每個景點先行計劃交通和景點的歴史背景,因為自遊行,也得多和當地人溝通,練習外語,又例如問路,也可以給子女機會去問路,又可以選擇民宿,讓子女和當地人一同生活數天,不一定要到主題公園去玩,可能和當地人一同生活一整天,便會對該文化有更深的認識。現在有很多旅行社也會舉辦遊學團,有時會覺得他們其實也不過是另類旅行團,行程可能是會較適合孩子,但是卻貴很多。所以如果可以自己帶子女自遊行,比這些沒有特別行程的遊學團還好。
父母可以陪伴子女的暑假,也許便只得幾個左右,到他們十多歲時,也許他們便會寧願和自己的朋友渡過,所以父母真的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孩子的暑假了。
Tuesday, August 23, 2011
首屆IGCSE成績
終於,蔡繼有學校首屆IGCSE的成績公報了,在八月十二日的星島日報也有報導《註一》,而蔡繼有學校的網頁上,近日也登出了成績《註二》,這次的IGCSE共有33個學生參加,整體成績是A或A*為148個,佔47.1%,C*或以上是92.4%,報導提到有一名學生為11A(9個為A*),一名學生為10A,兩名學生為9A,三名學生為8A。
根據以上得到的資料,可以再推算其他資料。33名學生共報考314(148/47.1%)個科目,平均每個學生報考9.5科,因有學生報考11科,所以很大機會有學生只考8科,而整體考得到290(314*92.4%)個C或以上,即有24(314-290)個C以下。報導中的7名名列前茅學生的成績,合共拿了63個A或A*,即餘下來還有85個A或A*。所以餘下來的26個學生,每個學生平均拿3.3個A或A*和大概1個C以下(假設首7名學生所有科目都為C或以上)。
以整體來說,以上的成績算是不錯的。根據香港大學的網頁《註三》,成績最好的幾位學生,大都附合了大學拔尖計劃的要求,只要完成了中六(或十一年級)便可以入讀,而根據維基網頁《註四》,五科C或以上,已可以報考美國的大學了。
而在親子王國討論區內,有熱心網友登出其他有學生報考IGCSE學校於去年的成績。
相比蔡繼有學校的47.1%和92.4%,蔡繼有學校首屆的成績也不錯了。
我相信對於蔡繼有學校的家長和想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家長來說, 最大的擔心算是放下了,因為至少知道,蔡繼有學校的成績不比其他類似的學校差,另外,也有學生可以考得到很出色的成績。但是有些問題,仍是值得關注的:
附註:
一、蔡繼有學校首戰IGCSE奪佳績
二、PKL Choi Kai Yau School IGCSE Results 2010-2011
三、Non-Local EAS Students
四、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五、教育王國 »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 IGCSE result and orientation info
根據以上得到的資料,可以再推算其他資料。33名學生共報考314(148/47.1%)個科目,平均每個學生報考9.5科,因有學生報考11科,所以很大機會有學生只考8科,而整體考得到290(314*92.4%)個C或以上,即有24(314-290)個C以下。報導中的7名名列前茅學生的成績,合共拿了63個A或A*,即餘下來還有85個A或A*。所以餘下來的26個學生,每個學生平均拿3.3個A或A*和大概1個C以下(假設首7名學生所有科目都為C或以上)。
以整體來說,以上的成績算是不錯的。根據香港大學的網頁《註三》,成績最好的幾位學生,大都附合了大學拔尖計劃的要求,只要完成了中六(或十一年級)便可以入讀,而根據維基網頁《註四》,五科C或以上,已可以報考美國的大學了。
而在親子王國討論區內,有熱心網友登出其他有學生報考IGCSE學校於去年的成績。
Year 2010 | A*-A | A*-C |
Island School | 58.10% | 92.50% |
South Island | 52.60% | 91.00% |
Kiangsu-Chekiang | 31.00% | 82.00% |
West Island | 55.00% | 95.00% |
YCIS | 44.00% | 84.00% |
來源:親子王國《註五》 |
相比蔡繼有學校的47.1%和92.4%,蔡繼有學校首屆的成績也不錯了。
我相信對於蔡繼有學校的家長和想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家長來說, 最大的擔心算是放下了,因為至少知道,蔡繼有學校的成績不比其他類似的學校差,另外,也有學生可以考得到很出色的成績。但是有些問題,仍是值得關注的:
- ICGSE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是怎樣準備的呢?父母又是如何幫子女準備的呢?有否用其他額外資源呢?
- 這班十年級學生的去向又如何?有多少學生會留在原校升上十一班呢?有多少會轉校去,到外國升學去呢?快將開學的十一班,學校之前招收插班生,取錄了多少外來生?質素如何的呢?
- 明年參加IGCSE的學生會比今年多,也是真正由一年級讀至十年級的學生,究竟成績又會如何呢?
附註:
一、蔡繼有學校首戰IGCSE奪佳績
二、PKL Choi Kai Yau School IGCSE Results 2010-2011
三、Non-Local EAS Students
四、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五、教育王國 »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 IGCSE result and orientation info
Subscribe to:
Posts (Atom)